CN210191423U -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1423U
CN210191423U CN201920728020.9U CN201920728020U CN210191423U CN 210191423 U CN210191423 U CN 210191423U CN 201920728020 U CN201920728020 U CN 201920728020U CN 210191423 U CN210191423 U CN 210191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pedestrian protection
pedestrian
collision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80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aiqi Gu
古代旗
Jingsi Mu
穆静思
Chao Sun
孙超
Li Li
黎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truk (Chongqing) Light Vehicle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chongq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chongq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chongq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280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1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1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1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包括: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以及至少两个防撞杆支架,防撞杆支架的一端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行人保护下防撞杆支撑在车头前;当防撞杆支架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时,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工艺进行连接;当防撞杆支架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至少一个为非金属时,二者通过铆接或卡接工艺进行连接;减少汽车重量,防撞杆支架强度足够支撑,增加汽车碰撞强度,在碰撞到行人时,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通过预留出碰撞的余地空间,基本保证行人碰撞时防止行人被卷入车底发生第二次伤害,将行人铲上机舱盖头部接触的位置在风挡中心附近,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构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行人的伤亡百分比一直在逐年上升,对行人这种弱势群体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导致汽车设计时越来越多的考虑行人保护。
目前,市面上有些汽车的行人保护结构采用与安全气囊相似的设计,当将要发生碰撞时瞬时释放出气囊以保护行人;有些汽车使用雷达探测,通过系统使得汽车减速以保护行人;市面上汽车的行人保护方式比较少,不够多元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市面上汽车的行人保护方式比较少,不够多元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包括:
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以及至少两个防撞杆支架,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支撑在车头前;
当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时,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工艺进行连接;
当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至少一个为非金属时,二者通过铆接或卡接工艺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用于在将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的工艺流程中,固定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在右视图状态时呈“C”字形。
可选地,所述防撞杆支架呈阶梯状,位于上面的部分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位于下面的部分与所述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
可选地,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中间设置有下沉结构,所述下沉结构在俯视图状态时呈跑道形。
可选地,所述防撞杆支架未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的部分,两侧有向下的翻边。
可选地,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个数为4,位于左边的两个所述防撞杆支架,与位于右边的两个所述防撞杆支架,位置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金属材质包括钣金材质。
可选地,所述非金属材质包括塑料材质。
可选地,所述塑料材质包括聚丙烯材质、或SMC复合材料。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该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包括: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以及至少两个防撞杆支架,防撞杆支架的一端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行人保护下防撞杆支撑在车头前;当防撞杆支架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时,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工艺进行连接;当防撞杆支架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至少一个为非金属时,二者通过铆接或卡接工艺进行连接;通过上述方案,为市面上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行人保护措施多元化,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工艺过程容易实现、成本低,能有效减少汽车重量,防撞杆支架强度足够支撑,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碰撞强度,在碰撞到行人时,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能通过预留出碰撞的余地空间,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能够基本保证行人碰撞时防止行人被卷入车底发生第二次伤害,将行人铲上机舱盖头部接触的位置在风挡中心附近,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B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C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主视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防撞杆支架12,定位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将提供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参见图1至图14,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仰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A-A剖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俯视图,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B-B剖视图,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杆支架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立体图,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俯视图,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仰视图,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C的剖视图,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主视图。
该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包括:
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以及至少两个防撞杆支架12,防撞杆支架12的一端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支撑在车头前;
当防撞杆支架12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二者的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时,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工艺进行连接;
当防撞杆支架12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二者的材质至少一个为非金属时,二者通过铆接或卡接工艺进行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为市面上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行人保护措施多元化,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的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工艺过程容易实现、成本低,能有效减少汽车重量,防撞杆支架12强度足够支撑,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碰撞强度,在碰撞到行人时,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能通过预留出碰撞的余地空间,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能够基本保证行人碰撞时防止行人被卷入车底发生第二次伤害,将行人铲上机舱盖头部接触的位置在风挡中心附近,所以通过改变这一区域的吸能设计来降低头部伤害系数,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装配在汽车最前部与车身前部结构相连,在水箱下横梁总成位置,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综上,可以对以下三个术语进行以下的解释:
1、防撞杆支架12:连接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与水箱下横梁总成,将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支撑在车头外;
2、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被防撞杆支架12支撑在车头前,当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与行人接触;
3、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由防撞杆支架12及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通过焊接、铆接等工艺将其连接,使得车辆前进过程中与行人碰撞时减轻对行人的伤害,用于保护行人的目的。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13,用于在将防撞杆支架12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连接的工艺流程中,固定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的位置。当通过焊接、铆接或卡接工艺将防撞杆支架12和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连接时,在将防撞杆支架12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焊接、铆接或卡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乱移动位置,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13,通过定位孔13先将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的位置固定,然后再进行防撞杆支架12和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的焊接、铆接或卡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在右视图状态时呈“C”字形,减轻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的重量,当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时,“C”字形结构更加方便焊接,定位更准,保证焊接的精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杆支架12呈阶梯状,位于上面的部分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连接,位于下面的部分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由于车身的高度和行人保护要求的高度不一样,所以防撞杆支架12设置为呈阶梯状的,同时也是为了避让前保险杠。应当理解的是,呈阶梯状的防撞杆支架12,上板和下板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不平行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连接上板和下板的连接板,可以是均垂直于上板和下板的,也可以是与上板和下板形成一定角度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实施例中的上板、下板、连接板共同形成防撞杆支架12,且上板、下板、连接板是一体成型。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杆支架12的中间设置有下沉结构,下沉结构在俯视图状态时呈跑道形,增加防撞杆支架12的强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杆支架12未与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连接的部分,两侧有向下的翻边,增加防撞杆支架12的强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杆支架12的个数为4,位于左边的两个防撞杆支架12,与位于右边的两个防撞杆支架12,位置对称设置,加强防撞杆支架12对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的支撑力。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材质包括钣金材质。例如可以采用DC01,DC01是一款冷轧钢板。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非金属材质包括塑料材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塑料材质包括聚丙烯(PT)材质、或SMC复合材料。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使用轻、软型材料,防撞杆支架12使用硬度大的材料,采用容易焊接或铆接等工艺加工时,对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和防撞杆支架12在材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本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杆11和防撞杆支架12的材料,满足采用容易焊接或铆接等工艺加工的要求。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以及至少两个防撞杆支架,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支撑在车头前;
当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时,二者通过焊接或铆接工艺进行连接;
当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二者的材质至少一个为非金属时,二者通过铆接或卡接工艺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用于在将所述防撞杆支架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的工艺流程中,固定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在右视图状态时呈“C”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支架呈阶梯状,位于上面的部分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位于下面的部分与所述水箱下横梁总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中间设置有下沉结构,所述下沉结构在俯视图状态时呈跑道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支架未与所述行人保护下防撞杆连接的部分,两侧有向下的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支架的个数为4,位于左边的两个所述防撞杆支架,与位于右边的两个所述防撞杆支架,位置对称设置。
CN201920728020.9U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Active CN210191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8020.9U CN210191423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8020.9U CN210191423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1423U true CN210191423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74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8020.9U Active CN210191423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14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0701A (zh) * 2021-01-18 2021-05-18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端安装骨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0701A (zh) * 2021-01-18 2021-05-18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端安装骨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24071B1 (en) Reinforced vehicle door against side impact
US7954866B2 (en) Bumper beam with gussets to prevent underride
US8622446B2 (en)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8534748B1 (en) Safety cross-brac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US9260135B2 (en) Deflector structure
US20090315346A1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extension
CN102126473A (zh)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CN210191423U (zh) 一种行人保护下防撞总成
CN201457277U (zh) 一种轿车前保横梁总成
EP1992525B1 (en) The mounting bracket for frontal protection system
CN217374672U (zh) 一种防撞结构
EP1935724B1 (en) Front underrun protection device of extended type for industrial or commercial vehicle
US8967700B2 (en) Motor vehicles having bumper counter rotation brackets
CN212172150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CN209366275U (zh) 一种汽车前碰撞横梁总成
CN210454958U (zh) 一种复合材料防撞梁结构
CN21139117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公交车
CN113276792A (zh)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CN207466781U (zh) 带车轮防撞的非承载式车身汽车的车架结构
CN217804642U (zh) 一种车身以及汽车
US20230001990A1 (e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a vehicle or trailer
CN211196406U (zh) 一种汽车货箱后防护支撑架
CN212447415U (zh) 一种汽车后保护杠结构
CN218343436U (zh) 一种前下防护装置
CN218558783U (zh) 车辆防撞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02247 Industrial Park of Shuangfu New District,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Sinotruk (Chongqing) Light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2247 Industrial Park of Shuangfu New District,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WEICHAI (CHONGQING) AUTOMOBIL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