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71204U -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71204U
CN210171204U CN201920978327.4U CN201920978327U CN210171204U CN 210171204 U CN210171204 U CN 210171204U CN 201920978327 U CN201920978327 U CN 201920978327U CN 210171204 U CN210171204 U CN 210171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praying
gas
tower body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783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uren Wang
王友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a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a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a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a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783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71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71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71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塔体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和用于排出液体的第四收集口,所述塔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内靠近腔体上方均安装有用于喷淋液体的喷淋单元,喷淋单元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喷淋单元所喷液体的收集单元,所述第三处理腔内也设置有所述喷淋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多级循环喷淋,且设置有粉尘净化处理腔,能够实现高效脱硫超低排放且碱液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级喷淋,循环脱硫的脱硫塔。
背景技术
脱硫塔是对工业废气进行脱硫处理的塔式设备。脱硫塔最初以花岗岩砌筑的应用的最为广泛,其利用水膜脱硫除尘原理,又名花岗岩水膜脱硫除尘器,或名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
优点是易维护,且可通过配制不同的除尘剂,同时达到除尘和脱硫(脱氮)的效果。现在随着玻璃钢技术的发展,脱硫塔逐渐改为用玻璃钢制造。相比花岗岩脱硫塔,玻璃钢脱硫塔成本低、加工容易、不锈不烂、重量轻,因此成为今后脱硫塔的发展趋势。另外316L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三大优势,也是脱硫塔发展重要趋势之一。经过多年的改进,已发展成文丘里型、旋流板型、旋流柱型、浮球型、筛板型、气动乳化型等各种类型的脱硫塔,设备技术日趋成熟,各有优点和不足,企业可依自身需要选用不同类型。
因此,其实脱硫塔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将需要进行脱硫处理的气体与碱性液体在脱硫塔中充分混合,利用碱性液体在脱硫塔中的反应将气体中的硫去除后再将气体排出,达到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的问题。
现有的脱硫塔采用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自上而下进行喷淋,达到气液接触反应或者是在脱硫塔中增设一些填料或者其他阻隔装置,达到降低气体流通速度,增加反应接触时间,从而提高反应效果的目的。这种结构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有效的将气体中的含硫成分有效的控制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之下,且碱液的浪费很大,脱硫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反应不充分,脱硫的碱液循环利用差,脱硫成本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用于解决现有脱硫塔中存在的碱液消耗大,循环利用率低,脱硫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塔体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和用于排出液体的第四收集口,所述进气口的轴线与塔体切线方向平行。进气口的轴线与塔体切线方向平行,采用这种设置的方式是通过气体进入的自然速度进入塔体内部,在圆柱形的塔体内部会形成旋流,这样能够在第三处理腔内螺旋上升,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反应的充分性。
所述塔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内靠近腔体上方均安装有用于喷淋液体的喷淋单元,喷淋单元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喷淋单元所喷液体的收集单元,所述第三处理腔内也设置有所述喷淋单元;所述塔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连通用于排出液体的第三收集口、第二收集口和第一收集口。
结构及工作状态原理简述:
塔体的主体呈圆柱形的筒状,顶部具有一个收敛的锥形体,顶端为直径较小的筒状排气口,塔体为一体成型的固定体,待处理气体从塔体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的进气口进入,经塔体内设置的喷淋单元和收集单元后从排气口排出。塔体是受力的主体也是喷淋单元和收集单元的受力构件。
喷淋单元是提供碱液并将碱液进行压力喷淋雾化的装置份,脱硫塔的脱硫效率高低主要是由碱液的PH值和碱液与气体之间的有效接触反应时间决定的,因此,碱液的雾化程度越高,碱液在塔体内下降的速度越慢,塔体内气体上升的速度越慢,脱硫效果越好,也会越彻底。
收集单元是用于分别收集每一个喷淋单元所喷淋的碱液的装置,用于分别存储,再用于循环利用。由于不同的处理腔经反应后的碱液PH值会有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喷淋单元喷淋反应后的反应液单独收集,有利于后期的循环使用和置换反应。
反应流程及原理: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到脱硫塔塔体后首先与安装在第三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喷出的碱液进行首次反应,在第三处理腔反应后,能够将大约80%的二氧化硫反应掉,第三处理腔体内的喷淋单元所喷淋的碱液的PH值控制在7-9之间;经反应后的液体通过第四收集口进行单独收集,为了方便阐述循环除硫的过程,将第三处理腔反应后的反应液存储在第三碱液槽内。
气体经过安装在第二处理腔内的收集单元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内继续与第二处理腔内安装的喷淋单元喷出的PH值在13以上碱液进行反应,此时参与反应的碱液的碱性较高,与气体中剩余的约20%二氧化硫进行反应充分,并通过第二收集口进行收集,将第二处理腔内反应后的碱液存储到第二碱液槽内。
同理,气体继续经过安装在第一处理腔内的收集单元进入到第一处理腔内继续与第一处理腔内安装的喷淋单元喷出的清水进行充分混合、吸收、洗涤由于二氧化硫在依次经过第三处理腔内的弱碱和第二处理腔内的强碱液体反应后已经达到环保超低排放要求,但是此时由于经过喷淋单元的雾化后,会形成气沫夹带,此时经过第二处理腔进入第一处理腔内的气体依然会存在细小的粉尘,若直接将气体排入大气,依然会污染环境,造成空气中的PM2.5的增高,加大空气中的颗粒性污染物含量。此时,将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第一处理腔内与清水进行充分雾化混合,让清水将粉尘洗涤下来进入液体,保证排出气体能够达到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和要求。并通过第三收集口收集到第一碱液槽内。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第一喷淋脱硫单元、第二喷淋脱硫单元和第三喷淋脱硫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喷淋能够使从塔体进来的高温气体进入吸收塔后首先与第三喷淋单元喷淋的大量喷淋液接触反应,此次较低酸度喷淋液喷淋达到的效果有三个:第一,能够将大部分的二氧化硫气体反应掉;第二,能够将气体的温度降低,第三,能除去废气夹带的大量粉尘。降低温度的气体进入第二喷淋脱硫单元内后,气体中混合的二氧化碳就不会与碱性较强的喷淋液进行反应,或者参与程度远远低于高温环境;因此,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碱液投入,将碱液充分用于二氧化硫的去除,达到节省大量碱液,减少成本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第三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所喷淋的碱液为来自于第二处理腔内反应后的混合溶液,PH值在7-9之间,产生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SO4+SO2+H2O→NaHSO4+NaHSO3
Na2SO3+SO2+H2O→2NaHSO3
NaOH+SO2→NaHSO3
所述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所喷淋的碱液为NaOH溶液,PH值在13-14之间,产生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OH+SO2→Na2SO3+H2O ④
2NaOH+SO2+1/2O2→Na2SO4+H2O ⑤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进行循环喷淋,节省碱液,提高效率的流程如下:首先,纯碱液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喷淋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如上④和⑤的反应方程式,包括亚硫酸钠、硫酸钠和大量未反应完的氢氧化钠,并存储在第二碱液槽中。然后通过泵将第二碱液槽中的混合溶液输入到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中进行喷淋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存入第三碱液槽中,用于后续的置换反应。采用这样重复利用的双碱法进行脱硫能够有效的节省碱液的投入,提高反应的有效比例,提高反应能效。进一步地,通过控制两次喷淋液的酸度进行分层吸收反应,利于二氧化硫气体的有效反应和粉尘处理。
最后,第一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喷的清水能够有效的将反应干净的气体进行最后的去粉尘化;然后通过第一处理腔与排气口之间设置的除沫器将泡沫去除干净后排出到大气中。所述除沫器在图中未示出。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喷淋单元的喷淋效果,增加二氧化硫与碱液的反应时间,提高有效反应率,优选地,所述喷淋单元采用下述结构设置:所述喷淋单元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直管,以及可拆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直管上的多个喷头。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优选采用同心圆设置,通过直管固定并连通。所述直管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环形管和第二环形管的内径,这样可以避免因喷淋单元的尺寸较大时,多个喷头在同时工作时会产生压降,导致流量供应不足而降低雾化喷淋效果。
为了实现不同处理腔内的反应溶液的独立收集,用于循环利用,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所述收集单元包括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的密闭收集槽,所述密闭收集槽上设置有用于气体流通的通孔,所述通孔边缘固定气密连接有导气柱,所述导气柱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止喷淋单元喷淋的液体进入所述导气柱内的遮液罩,所述遮液罩与所述导气柱之间设置有用于气体逸出的空隙。
为了规避现有脱硫塔由上而下直接喷淋导致反应不全的问题,采用上述收集单元的结构设置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当喷淋单元中喷淋下来的碱液能够自然的掉落到密闭收集槽中或者遮液罩上,最后掉落到密闭收集槽中,达到独立收集每一个处理腔反应后的溶液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气体能够自如的从脱硫塔塔体最底部顺利的通过第三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一处理腔,最后再排出,起到决定作用的就是遮液罩和导气柱之间存在的间隙,这个间隙就是方便气体通过的。若不设置遮液罩,那么虽然气体能够流通,但是喷淋反应后的碱液也会随着掉落到其他处理腔内,这样就不能将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单独收集且影响各收集池喷淋液的PH值控制,如此就会破坏后续的循环反应。
优选地,所述遮液罩通过多根支撑杆与所述导气柱固定连接;所述遮液罩的外边缘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导气柱最上端的水平高度。支撑杆是连接导气柱和遮液罩1之间的连接件,也是实现支撑起气体流通通道的构件;由于支撑杆占用空间很小,能够很好地提供气体流通通道,且由于遮液罩的外边缘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导气柱最上端的水平高度,因此,在不影响气体流通的前提下,也能够保证碱液的完整收集。
优选地,所述第三处理腔内设置有收集单元,所述收集单元中的密闭收集槽上设置有逸气孔形成带孔收集槽,所述塔体侧壁靠近所述带孔收集槽上方处设置有用于排出喷淋液体的第一收集口。在第三处理腔是气体进入塔体的第一个反应腔,若气体流量较大时,且没有设置收集单元时,气体会很快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内,这样会降低在第三处理腔的有效反应。按照上述结构设置,气体一部分能够通过逸气孔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另一部分气体会通过遮液罩下边缘与导气柱之间的间隙逸出,在喷淋单元的雾化作用下,以及在逸气孔上形成的水膜都能够有效增大气体流通的阻力,增大气体与碱液之间的接触时间,提高反应效果。
优先地,所述喷头为雾化广角喷头,所述遮液罩为顶面为球面设置或者平面设置。所述第一处理腔与排气口之间还设置有除沫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内在喷淋单元和收集单元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层气液接触反应的旋流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处理腔不带收集单元和旋流板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处理腔带收集单元和旋流板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喷淋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主视图;
图5是图4沿剖切符号A-A的剖视图;
图6是旋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喷淋单元的矩阵型分布立体结构图;
图中:1-塔体;101-排气口;102-旋流板;2-喷淋单元;21-第一环形管;22-喷头;23-直管;24-第二环形管;3-收集单元;31-遮液罩;32-支撑杆;33-导气柱;34-密闭收集槽;35-带孔收集槽;36-逸气孔;4-第三收集口;5-第二收集口;6-第一收集口;7-进气口;8-第四收集口;9-第三进液口;10-第二进液口;11-第一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说明书附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顶端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101,塔体1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7和用于排出液体的第四收集口8,所述塔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内靠近腔体上方均安装有用于喷淋液体的喷淋单元2,喷淋单元2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喷淋单元2所喷液体的收集单元3,所述第三处理腔内也设置有所述喷淋单元2;所述塔体1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连通用于排出液体的第三收集口4、第二收集口5和第一收集口6。
结构及工作状态原理简述:
塔体1的主体呈圆柱形的筒状,顶部具有一个收敛的锥形体,顶端为直径较小的筒状排气口101,塔体1为一体成型的固定体,待处理气体从塔体1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的进气口7进入,经塔体1内设置的喷淋单元2和收集单元3后从排气口101排出。塔体1是受力的主体也是喷淋单元2和收集单元3的受力构件。
喷淋单元2是提供碱液并将碱液进行压力喷淋雾化的装置,脱硫塔的脱硫效率高低主要是由碱液的PH值和碱液与气体之间的有效接触反应时间决定的,因此,碱液的雾化程度越高,碱液在塔体1内下降的速度越慢,塔体1内的气体密度越大,气体上升的速度越慢,脱硫效果越好,也会越彻底。
收集单元3是用于分别收集每一个喷淋单元2所喷淋的碱液的装置,用于分别存储,再用于最后的循环利用。由于不同的处理腔经反应后的碱液PH值会有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喷淋单元2喷淋反应后的反应液单独收集,有利于后期的循环分配使用。
反应流程及原理: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从进气口7进入到脱硫塔塔体1后首先与安装在第三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喷出的碱液进行首次反应,在第三处理腔反应后,能够将大约80%的二氧化硫反应掉,第三处理腔体内的喷淋单元2所喷淋的碱液的PH值在7-9之间;经反应后的液体通过第四收集口8进行单独收集,为了方便阐述循环除硫的过程,将第三处理腔反应后的反应液存储在第三碱液槽内。
气体经过安装在第二处理腔内的收集单元3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内继续与第二处理腔内安装的喷淋单元2喷出的PH值在13-14之间碱液进行反应,此时参与反应的碱液的碱性很高,与气体中剩余的约20%二氧化硫进行反应充分,并通过第二收集口5进行收集,将第二处理腔内反应后的碱液存储到第二碱液槽内。
同理,气体继续经过安装在第一处理腔内的收集单元3进入到第一处理腔内继续与第一处理腔内安装的喷淋单元2喷出的清水进行充分混合,由于二氧化硫在依次经过第三处理腔内的弱碱和第二处理腔内的强碱液体反应后已经完全达到环保超低排放要求,但是此时由于经过喷淋单元2的雾化后,会形成气沫夹带,此时经过第二处理腔进入第一处理腔内的气体依然会存在细小的粉尘,若直接将气体排入大气,依然会污染环境,造成空气中的PM2.5的增高,加大空气中的颗粒性污染物含量。此时,将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第一处理腔内与清水进行充分雾化混合,让清水将粉尘带走,保证排出气体能够达到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和超低排放要求。洗涤后的液体通过第三收集口4收集到第一碱液槽内。
具体地,所述第三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所喷淋的碱液为来自于第二处理腔内反应后的混合溶液,PH值在7-9之间,产生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SO4+SO2+H2O→NaHSO4+NaHSO3
Na2SO3+SO2+H2O→2NaHSO3
NaOH+SO2→NaHSO3
所述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所喷淋的碱液为NaOH溶液,PH值在13-14之间,产生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OH+SO2→Na2SO3+H2O ④
2NaOH+SO2+1/2O2→Na2SO4+H2O ⑤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进行循环喷淋,节省碱液,提高效率的流程如下:首先,纯碱液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喷淋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如上④和⑤的反应方程式,包括亚硫酸钠、硫酸钠和大量未反应完的氢氧化钠,并存储在第二碱液槽中。然后通过泵将第二碱液槽中的混合溶液输入到第二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中进行喷淋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存入第三碱液槽中,用于后续的置换反应。采用这样重复利用的双碱法进行脱硫能够有效的节省碱液和氢氧化钙的投入量,提高反应的有效比例,提高反应能效。进一步地,通过二次反应能够有效的调节碱液的PH值,利于二氧化硫气体的有效反应和粉尘处理。
最后,第一处理腔内的喷淋单元2喷的清水能够有效的将反应干净的气体进行最后的去粉尘化;然后通过第一处理腔与排气口之间设置的除沫器将泡沫去除干净后排出到大气中。所述除沫器在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2:
结合说明书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顶端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101,塔体1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7和用于排出液体的第四收集口8,所述塔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内靠近腔体上方均安装有用于喷淋液体的喷淋单元2,喷淋单元2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喷淋单元2所喷液体的收集单元3,所述第三处理腔内也设置有所述喷淋单元2;所述塔体1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连通用于排出液体的第三收集口4、第二收集口5和第一收集口6。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喷淋单元2的喷淋效果,增加二氧化硫与碱液的反应时间,提高有效反应率,优选地,所述喷淋单元2采用下述结构设置:所述喷淋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环形管21、第二环形管24、直管23,以及可拆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环形管21、第二环形管24、直管23上的多个喷头22。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环形管21、第二环形管24优选采用同心圆设置,通过直管23固定并连通。所述直管23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环形管21和第二环形管24的内径,这样可以避免因喷淋单元2的尺寸较大时,多个喷头22在同时工作时会产生压降,导致流量供应不足而降低雾化喷淋效果。所述碱液是分别通过第一进液口11、第二进液口10和第三进液口9进入到不同处理腔的喷淋单元2中进行喷淋。所述第一进液口11、第二进液口10和第三进液口9的碱液来源分别是清水、强碱溶液,弱碱溶液。上述喷淋单元2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矩阵布局方式,具体如下:所述喷淋单元2包括直管23,与所述直管23可拆卸连接并与直管23呈垂直设置的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平行设置在直管23两侧,所述喷淋管和/或直管23上均分布有多个喷头22。喷淋的原理与环形管设置相同,不做赘述。值得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布局方式,所述环形管的层次布局多少层,喷淋管布局多少数量均根据实际旋流塔体的大小而定,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当理解为均在本方案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原理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说明书附图1-5所示,为了实现不同处理腔内的反应溶液的独立收集,用于循环利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集单元3包括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的密闭收集槽34,所述密闭收集槽34上设置有用于气体流通的通孔,所述通孔边缘固定气密连接有导气柱33,所述导气柱33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止喷淋单元2喷淋的液体进入所述导气柱33内的遮液罩31,所述遮液罩31与所述导气柱33之间设置有用于气体逸出的空隙。
为了规避现有脱硫塔由上而下直接喷淋导致反应不全的问题,采用上述收集单元3的结构设置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当喷淋单元2中喷淋下来的碱液能够自然的掉落到密闭收集槽34中或者遮液罩31上,最后掉落到密闭收集槽34中,达到独立收集每一个处理腔反应后的溶液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气体能够自如的从脱硫塔塔体1最底部顺利的通过第三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一处理腔,最后再排出,起到决定作用的就是遮液罩31和导气柱33之间存在的间隙,这个间隙就是方便气体通过的。若不设置遮液罩31,那么虽然气体能够流通,但是喷淋反应后的碱液也会随着掉落到其他处理腔内,这样就不能将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单独收集,如此就会破坏后续的循环反应。
所述遮液罩31通过多根支撑杆32与所述导气柱33固定连接;所述遮液罩31的外边缘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导气柱33最上端的水平高度。支撑杆32是连接导气柱33和遮液罩31之间的连接件,也是实现支撑起气体流通通道的构件;由于支撑杆32占用空间很小,能够很好地提供气体流通通道,且由于遮液罩31的外边缘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导气柱33最上端的水平高度,因此,在不影响气体流通的前提下,也能够保证碱液的完整收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处理腔内设置有收集单元3,所述收集单元3中的密闭收集槽34上设置有逸气孔36形成带孔收集槽35,所述塔体1侧壁靠近所述带孔收集槽35上方处设置有用于排出喷淋液体的第一收集口6。在第三处理腔是气体进入塔体1的第一个反应腔,若气体流量较大时,且没有设置收集单元3时,气体会很快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内,这样会降低在第三处理腔的反应和除尘效率。按照上述结构设置,气体一部分能够通过逸气孔36进入到第二处理腔,另一部分气体会通过遮液罩31下边缘与导气柱33之间的间隙逸出,在喷淋单元2的雾化作用下,以及在逸气孔36上形成的水膜都能够有效增大气体流通的阻力,增大气体与碱液之间的接触时间,提高反应和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22为雾化广角喷头,所述遮液罩31为顶面为球面设置或者平面设置。所述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内均设置有旋流板102。气流通过旋流板102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吸收液通过中间盲板均匀分配到每个叶片,形成薄液层,与旋转向上的气流形成旋转和离心的效果,喷成细小液滴,甩向塔壁,这个过程使烟气在同样高度的筒体内旋转次数增加、通过的路径增长,气相紊动剧烈,烟气与吸收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充分的碰撞、接触、溶解、吸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顶端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101),塔体(1)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壁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7)和用于排出液体的第四收集口(8),所述进气口(7)的轴线与塔体(1)切线方向平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内靠近腔体上方均安装有用于喷淋液体的喷淋单元(2),喷淋单元(2)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所述喷淋单元(2)所喷液体的收集单元(3),所述第三处理腔内也设置有所述喷淋单元(2);所述塔体(1)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连通用于排出液体的第三收集口(4)、第二收集口(5)和第一收集口(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环形管(21)、第二环形管(24)、直管(23),以及可拆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环形管(21)、第二环形管(24)、直管(23)上的多个喷头(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单元(2)包括直管(23),与所述直管(23)可拆卸连接并与直管(23)呈垂直设置的喷淋管,所述喷淋管平行设置在直管(23)两侧,所述喷淋管和/或直管(23)上均分布有多个喷头(2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单元(3)包括与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的密闭收集槽(34),所述密闭收集槽(34)上设置有用于气体流通的通孔,所述通孔边缘固定气密连接有导气柱(33),所述导气柱(33)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止喷淋单元(2)喷淋的液体进入所述导气柱(33)内的遮液罩(31),所述遮液罩(31)与所述导气柱(33)之间设置有用于气体逸出的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液罩(31)通过多根支撑杆(32)与所述导气柱(33)固定连接;所述遮液罩(31)的外边缘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导气柱(33)最上端的水平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22)为雾化广角喷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液罩(31)顶面为球面设置或者平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2、5-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腔与排气口(101)之间还设置有除沫器。
CN201920978327.4U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Active CN210171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8327.4U CN210171204U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8327.4U CN210171204U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71204U true CN210171204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39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78327.4U Active CN210171204U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712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9254A (zh) * 2021-08-09 2021-12-1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气采集模组及分析检测装置
CN114432823A (zh) * 2020-11-03 2022-05-06 苏州安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塔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2823A (zh) * 2020-11-03 2022-05-06 苏州安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塔
CN113789254A (zh) * 2021-08-09 2021-12-1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空气采集模组及分析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1723B (zh) 一种超声波同步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CN103785275B (zh) 脱硫、除灰、脱硝一体式烟气净化器
CN210171204U (zh) 一种高效废气除尘脱硫旋流塔
CN103463916A (zh) 旋流式除尘脱硫装置
CN201783300U (zh) 消烟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
CN205435339U (zh) 一种多层级降尘废气洗涤塔
CN2843595Y (zh) 多级旋流板叶片脱硫除尘装置
CN101002996A (zh) 一种综合治理含硫烟气的设备和方法
CN207187488U (zh) 一种单循环双湍流双喷淋超净脱硫除尘塔
CN212492374U (zh) 烟气脱硫塔
CN209254478U (zh) 喷淋塔
CN110180328B (zh) 一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装置
CN216572378U (zh) 双塔双循环体外氧化高效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CN203540256U (zh) 旋流式除尘脱硫装置
CN206008449U (zh) 一种脱硫脱硝组合式系统
CN114082283A (zh) 双塔双循环体外氧化高效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CN207024943U (zh) 一种高效旋流板脱硫除尘器
CN209254477U (zh) 吸收塔结构及喷淋塔
CN201692760U (zh) 高效脱硫除尘装置的气液漩流式脱硫除尘器
CN208032246U (zh) 一种综合吸收塔
CN207769530U (zh) 医疗垃圾焚烧烟气净化喷淋塔
CN206911101U (zh) 一种吸收塔脱硫除尘器装置
CN108889092A (zh) 智能绕转旋动填料塔
CN205832936U (zh) 一种对撞喷射重力沉降式脱硫装置
CN220657018U (zh) 一种新型超低排放环保脱硫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