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5314U - 汽车车灯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灯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5314U
CN210165314U CN201921375526.2U CN201921375526U CN210165314U CN 210165314 U CN210165314 U CN 210165314U CN 201921375526 U CN201921375526 U CN 201921375526U CN 210165314 U CN210165314 U CN 210165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ermanent magnet
lens
curtain
inner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55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四牛
张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neng Guangzhou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neng Guangzhou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neng Guangzhou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neng Guangzhou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755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5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5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53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灯和汽车,包括外透镜、内透镜、能够伸缩的遮光帘、安装于遮光帘上的永磁体、以及用于控制永磁体带动遮光帘伸缩的线圈;所述外透镜与内透镜层叠布置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纳帘槽;所述线圈安装在纳帘槽内且固定在靠近外透镜和内透镜边缘的位置处,遮光帘的一端固定在纳帘槽内远离线圈的相对侧,线圈在通电状态下带动遮光帘伸缩,以实现逐渐遮挡或释放光路径;所以在汽车车灯无需使用时,可通过线圈控制永磁体带动遮光帘伸展,以此遮蔽汽车车灯的内部结构,在需要使用汽车车灯时,通过线圈控制永磁体带动遮光帘收缩,以实现汽车车灯照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大大扩展了汽车车灯的照明方式。

Description

汽车车灯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灯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汽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汽车车灯是汽车中的重要部件,为汽车的行驶安全提供了重要帮助;但是由于汽车车灯照明方式单一,只能进行简单的亮闭变换,显然无法满足用户日渐提高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灯和汽车,以解决现有汽车车灯照明方式单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灯,包括外透镜、内透镜、能够伸缩的遮光帘、安装于所述遮光帘上的永磁体、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永磁体带动所述遮光帘伸缩的线圈;所述外透镜与所述内透镜层叠布置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纳帘槽;所述线圈安装在所述纳帘槽内且固定在靠近所述外透镜和所述内透镜边缘的位置处,所述遮光帘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纳帘槽内远离所述线圈的相对侧,所述线圈在通电状态下带动所述遮光帘伸缩,以实现逐渐遮挡或释放光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透镜与所述内透镜之间设有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均构成所述纳帘槽侧壁的一部分,收缩状态的所述遮光帘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内透镜之间,所述线圈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内透镜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透镜在与所述遮光帘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一折弯部,所述外透镜在与所述线圈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二折弯部;所述内透镜在与所述遮光帘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一折弯部,所述内透镜在与所述线圈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遮光层设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内透第一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一遮光层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的覆盖范围相匹配;所述第二遮光层设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与所述内透第二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二遮光层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的覆盖范围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透镜一体成型有立柱,所述立柱设于所述纳帘槽内,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立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安装于所述遮光帘朝向所述线圈的一侧,所述立柱朝向所述永磁体的一端设有缓冲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所述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永磁体背离所述内透镜的表面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前灯安装区和上述的汽车车灯,所述汽车车灯安装于所述车前灯安装区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帘设于所述汽车车灯邻近所述汽车车顶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所述线圈在通电状态下带动所述遮光帘伸缩,以实现逐渐遮挡或释放光路径,所以在汽车车灯无需使用时,可通过线圈控制永磁体带动遮光帘伸展,以此遮蔽汽车车灯的内部结构,在需要使用汽车车灯时,通过线圈控制永磁体带动遮光帘收缩,以实现汽车车灯照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大大扩展了汽车车灯的照明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车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上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下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遮光帘的横向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遮光帘与线圈的第一种设置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遮光帘与线圈的第二种设置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7是遮光帘与线圈的第三种设置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是遮光帘与线圈的第四种设置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实施例提供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外透镜;11、外透第一折弯部;12、外透第二折弯部;
20、内透镜;21、内透第一折弯部;22、外透第二折弯部;23、立柱;
30、遮光帘;31、柔性膜;32、刚性连接条;
40、永磁体;41、缺口槽;
50、线圈;
60、纳帘槽;
71、第一遮光层;72、第二遮光层;
80、缓冲垫;
91、发动机罩;92、保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车灯包括外透镜10、内透镜20、能够伸缩的遮光帘30、安装于所述遮光帘30上的永磁体40、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永磁体40带动所述遮光帘30伸缩的线圈50;所述外透镜10与所述内透镜20层叠布置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纳帘槽60;所述线圈50安装在所述纳帘槽60内且固定在靠近所述外透镜10和所述内透镜20边缘的位置处,所述遮光帘3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纳帘槽60内远离所述线圈50的相对侧,所述线圈50在通电状态下带动所述遮光帘30伸缩,以实现逐渐遮挡或释放光路径。
以图1所示方向为参考,此时遮光帘3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上部,线圈5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下部,假定线圈50流入正向电流时能对永磁体40产生吸引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下移动,遮光帘30变为伸展状态以阻隔日光穿过外透镜10照射至汽车车灯内部,还能防止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穿过外透镜10,即实现了光路径的遮挡;相应的,当线圈50流入反向电流时,线圈50则能对永磁体40产生排斥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上移动,遮光帘30变为收缩状态便可使得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能够穿过外透镜10射出,即实现了光路径的释放,以确保汽车车灯正常使用,还能实现跃动的照明效果。
所以在汽车车灯无需使用时,可通过线圈50控制永磁体40带动遮光帘30伸展,以此遮蔽汽车车灯的内部结构,在需要使用汽车车灯时,通过线圈50控制永磁体40带动遮光帘30收缩,以实现汽车车灯照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大大扩展了汽车车灯的照明方式;而且在遮光帘30处于伸展状态时,遮光帘30阻隔日光从外部射进汽车车灯内,避免了汽车车灯处于暴晒之中,更为提高汽车车灯的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帮助。
需要指出,假若遮光帘30的伸展能力足够强,即使线圈50不对永磁体40产生吸引力,遮光帘30也能够因重力作用进行下移,即此时汽车车灯并非必须应用线圈50通电才能控制遮光帘30进行伸展。
当然,也可以将遮光帘3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下部,线圈5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上部,假定线圈50流入正向电流时能对永磁体40产生吸引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上运动,遮光帘30变为伸展状态以阻隔日光穿过外透镜10照射至汽车车灯内部,还能防止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穿过外透镜10;相应的,当线圈50流入反向电流时,线圈50则能对永磁体40产生排斥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下移动,遮光帘30变为收缩状态便可使得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能够穿过外透镜10射出。
类似的,假若遮光帘30的收缩能力足够强,即使线圈50不对永磁体40产生排斥力,遮光帘30也能够因重力作用进行下移,即此时汽车车灯并非必须应用线圈50通电才能控制遮光帘30进行收缩。
更进一步的,遮光帘30和线圈50还可以分别安装于汽车车灯的左右两侧,譬如假定遮光帘3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左侧,线圈50安装于汽车车灯的右侧,当线圈50流入正向电流时,线圈50能对永磁体40产生吸引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右运动,遮光帘30变为伸展状态以阻隔日光穿过外透镜10照射至汽车车灯内部,还能防止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穿过外透镜10;相应的,当线圈50流入反向电流时,线圈50则能对永磁体40产生排斥力,所以此时永磁体40将带动遮光帘30往左移动,遮光帘30变为收缩状态便可使得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能够穿过外透镜10射出,由于此时重力作用已经不能驱动遮光帘30移动,所以遮光帘30的伸缩均需要利用线圈50实现。
需要指出,在遮光帘30进行左右方向伸缩的情况下,由于存在重力影响,若遮光帘30过于柔软,遮光帘30的上部则容易出现下沉现象,从而导致遮光帘30的遮光效果下降;所以为避免此问题,可设置遮光帘30用韧性较高的材质制成,在不存在较强外力作用情况下不会自主变形,即不会因受重力而出现下沉现象,只会在线圈50工作时也能进行伸缩变形。
另外,遮光帘30也可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设置遮光帘30包括多块柔性膜31和多条刚性连接条32,每两相邻柔性膜31之间均通过刚性连接条32进行连接,刚性连接条32以上下延伸的方式布置,所以此时刚性连接条32能够在竖直方向为遮光帘30提供支撑力,避免遮光帘30在竖直方向产生形变,而柔性膜31则实现了遮光帘30在左右方向上的伸缩形变,从而使得遮光帘30在进行左右方向伸缩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下沉现象,为遮光帘30的遮光效果提供了保障。
综上可知,遮光帘30可以布置于汽车车灯的上下左右各个部位,但为了通过较简单的结构实现较佳的遮光效果,可优选将遮光帘30设于汽车车灯的上下部,而此时为了确保线圈50对遮光帘的施力充足,应使得永磁体40和线圈50的覆盖范围足够广。
譬如可设置所述永磁体4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线圈50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5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5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需要指出,在汽车车灯安装于汽车后,为确保汽车车灯的照射范围足够广,汽车车灯会设计为左右延伸布置,即此时汽车车灯的左右延伸方向则为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
即永磁体40与线圈50的第一种设置方式如图5所示,此时永磁体40为一长条形的整体结构,多个线圈50均设于永磁体40的下方,多个线圈50能分别对永磁体40的不同部位进行施力,若控制各个线圈50的施力均一,则可实现遮光帘30各个部位以相同效果进行伸缩,若控制各个线圈50的施力不同,则可实现遮光帘30以特殊效果进行伸缩,譬如可设置左侧线圈50的排斥力效果较强,设置右侧线圈50的排斥力效果较弱,则可实现遮光帘30以左高右低的效果进行上升,具体控制方式只要改变线圈50流通电流的大小便可实现。
永磁体40与线圈50的第二种设置方式如图6所示,此时永磁体40为一长条形的整体结构,线圈50的数量为一个,但线圈50的延伸覆盖范围与永磁体40的延伸覆盖范围基本一致,此方式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线圈50实现遮光帘30各个部位的同步升降,以此简化汽车车灯的产品结构。
另外,还可以设置所述永磁体40为多个,多个所述永磁体4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所述线圈50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5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5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此时永磁体40与线圈50的第三种设置方式如图7所示,多个永磁体40均设于线圈50的上方,多个永磁体40在一直线方向上排列布置,而线圈50的数量与永磁体40的数量相同,每个线圈50对应设于一个永磁体40的下方,即每个线圈50用于单独控制一个永磁体40的升降,若控制各个线圈50的施力均一,则可实现遮光帘30各个部位以相同效果进行伸缩,若控制各个线圈50的施力不同,则可实现遮光帘30以特殊效果进行伸缩。
需要指出,线圈50的数量并不限定与永磁体40的数量相同,譬如可设置多个永磁体40与一个线圈50相对布置,以此形成一个控制单元,通过此方式形成多个控制单元,同样可实现永磁体40的分别控制;也可以设置每个永磁体40均具有较广的覆盖范围,此时每个永磁体40便可采用多个线圈50进行可控制,同样也能实现永磁体40的分别控制。
而永磁体40与线圈50的第四种设置方式如图8所示,此时多个永磁体40均设于线圈50的上方,多个永磁体40在一直线方向上排列布置,线圈50的数量为一个,但线圈50的延伸覆盖范围与多个永磁体40的延伸覆盖范围基本一致,此方式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线圈50实现多个永磁体40的同步控制,以使得遮光帘30各个部位的同步升降,以此简化汽车车灯的产品结构。
当然,永磁体40与线圈50的设置方式均不限制,即永磁体40并非必需设于线圈50的上方,也可改为永磁体40设于线圈50的下方,同样能够实现此目的。
其中,为了提高汽车车灯的灵动感,更可优选设置遮光帘30设于汽车车灯的上部,线圈50设于汽车车灯的下部,所以在遮光帘30进行伸缩状态变换时,汽车车灯将产生犹豫动物眨眼的效果,使得汽车车灯照明效果更为跃动多变。
而且此时还可采用图2所示的设置,使得所述永磁体40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永磁体40背离所述内透镜20的表面设有缺口槽41,所述缺口槽41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此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减轻永磁体40的重量,以便于线圈50流入较低的电流也能实现对永磁体40的操控,而且此时呈长条形的缺口槽41也能模拟双眼皮效果,更进一步提高了汽车车灯的仿真效果。
另外,由于遮光帘30和线圈50分别布置于汽车车灯的相对两侧,所以遮光帘30和线圈50将会经过外透镜10进行显露,此时不但影响汽车车灯的美观性,更影响了汽车车灯的整体照明性能。
为解决此问题,可采用图1所示的结构,即设置所述外透镜10与所述内透镜20之间设有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所述第一遮光层71和所述第二遮光层72均构成所述纳帘槽60侧壁的一部分,收缩状态的所述遮光帘30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层71与所述内透镜20之间,所述线圈50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层72与所述内透镜20之间。
所以用户从外透镜10外部往内观察时,收缩状态的遮光帘30将被第一遮光层71遮挡,线圈50将被第二遮光层72遮挡,遮光帘30和线圈50均不再处于外露状态,从而提高了汽车车灯的美观性;而且汽车车灯被遮光帘30影响了照明效果的区域被第一遮光层71遮挡、被线圈50影响了照明效果的区域被第二遮光层72遮挡,也为提高汽车车灯的照明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再者,此时为了提高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的遮光性能,应避免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的遮挡区域出现漏光现象,为实现此目的,如图1所示,可设置所述外透镜10在与所述遮光帘30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一折弯部11,所述外透镜10在与所述线圈50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二折弯部12;所述内透镜20在与所述遮光帘30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一折弯部21,所述内透镜20在与所述线圈50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二折弯部22;所述第一遮光层71设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11与所述内透第一折弯部21之间,所述第一遮光层71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11的覆盖范围相匹配;所述第二遮光层72设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12与所述内透第二折弯部22之间,所述第二遮光层72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12的覆盖范围相匹配。
以图1所示方向为参考,此时外透第一折弯部11、外透第二折弯部12、内透第一折弯部21和内透第二折弯部22均大致往右折弯延伸,而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也匹配设置为往右折弯的形状;由于汽车车灯产生的光线将从右往左射出,所以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在竖向布置的部分将能对横向光线形成阻挡,而且即使有部分光线因反射导致往上或往下射出,第一遮光层71和第二遮光层72的横向延伸部分也能对反射光线形成阻挡,从而切实避免汽车车灯产生漏光现象。
更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线圈50的安装固定,如图3所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使得所述内透镜20一体成型有立柱23,所述立柱23设于所述纳帘槽60内,所述线圈50缠绕于所述立柱23上,此时无需增设额外配件便实现了线圈50的安装,从而简化了汽车车灯的结构。
而且此时还可采用如图1和图3所示的设置,将所述永磁体40安装于所述遮光帘30朝向所述线圈50的一侧,所述立柱23朝向所述永磁体40的一端设有缓冲垫80,所以当永磁体40在移向线圈50的过程中,永磁体40会与缓冲垫80抵接,从而避免永磁体40因移动速度过快导致与线圈50相撞损坏,提高了汽车车灯的工作稳定性,同时还避免了永磁体40与线圈50相撞产生噪音,进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从图9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包括车前灯安装区(未示出)和上述的汽车车灯,所述汽车车灯安装于所述车前灯安装区内;具体的,还可设置上述汽车包括发动机罩91、保险杠92、车前灯安装区和上述的汽车车灯,所述车前灯安装区设于所述发动机罩91和所述保险杠92之间,所述汽车车灯安装于所述车前灯安装区内。
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则可通过汽车对汽车车灯进行控制,以便在汽车车灯无需使用时对线圈50进行通电,以此带动遮光帘30进行伸展,在需要使用汽车车灯时,通过线圈50控制永磁体40带动遮光帘30收缩,以实现汽车车灯照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大大扩展了汽车车灯的照明方式;而且在遮光帘30处于伸展状态时,遮光帘30阻隔了日光从外部射进汽车车灯内,确保行驶过程中也能对汽车车灯进行保护,为提高汽车车灯的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汽车车灯安装于汽车上时,可将线圈50与汽车的中控系统连接,中控系统用于控制汽车车灯的亮灭、以及线圈50的通电方式,譬如中控系统控制汽车车灯进行发光,并在此时控制线圈50实现遮光帘30的收缩,便可实现光路径的逐渐释放,同理,若此时控制线圈50实现遮光帘30的伸展,便可实现光路径的遮挡。
而此时为了提高汽车车灯的表现力,如图9所示,可设置所述遮光帘30设于所述汽车车灯邻近所述汽车车顶的一侧;譬如设置所述遮光帘30设于所述汽车车灯邻近所述发动机罩91的部位,所述线圈50设于所述汽车车灯邻近所述保险杠92的部位;所以在遮光帘30进行伸缩状态变换时,汽车车灯将产生犹豫动物眨眼的效果,使得汽车车灯照明效果更为跃动多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透镜、内透镜、能够伸缩的遮光帘、安装于所述遮光帘上的永磁体、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永磁体带动所述遮光帘伸缩的线圈;所述外透镜与所述内透镜层叠布置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纳帘槽;所述线圈安装在所述纳帘槽内且固定在靠近所述外透镜和所述内透镜边缘的位置处,所述遮光帘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纳帘槽内远离所述线圈的相对侧,所述线圈在通电状态下带动所述遮光帘伸缩,以实现逐渐遮挡或释放光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镜与所述内透镜之间设有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均构成所述纳帘槽侧壁的一部分,收缩状态的所述遮光帘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内透镜之间,所述线圈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层与所述内透镜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透镜在与所述遮光帘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一折弯部,所述外透镜在与所述线圈相邻的一侧设有外透第二折弯部;
所述内透镜在与所述遮光帘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一折弯部,所述内透镜在与所述线圈相邻的一侧设有内透第二折弯部;
所述第一遮光层设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内透第一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一遮光层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一折弯部的覆盖范围相匹配;
所述第二遮光层设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与所述内透第二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二遮光层的覆盖范围与所述外透第二折弯部的覆盖范围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透镜一体成型有立柱,所述立柱设于所述纳帘槽内,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立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安装于所述遮光帘朝向所述线圈的一侧,所述立柱朝向所述永磁体的一端设有缓冲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所述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或所述线圈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永磁体背离所述内透镜的表面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沿所述汽车车灯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前灯安装区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灯,所述汽车车灯安装于所述车前灯安装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帘设于所述汽车车灯邻近所述汽车车顶的一侧。
CN201921375526.2U 2019-08-22 2019-08-22 汽车车灯和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65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5526.2U CN210165314U (zh) 2019-08-22 2019-08-22 汽车车灯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5526.2U CN210165314U (zh) 2019-08-22 2019-08-22 汽车车灯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5314U true CN210165314U (zh) 2020-03-20

Family

ID=69796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55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65314U (zh) 2019-08-22 2019-08-22 汽车车灯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53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25237A (zh) * 2020-10-22 2021-02-05 段华 一种夜间标识的汽车激光灯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25237A (zh) * 2020-10-22 2021-02-05 段华 一种夜间标识的汽车激光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44297A (ko) 조명등
CN210165314U (zh) 汽车车灯和汽车
CN205697099U (zh) 发光布帘装置
US11005013B2 (en) Lighting and/or signal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CN109789755B (zh) 一种含移动伸缩遮阳板的汽车
CN104654175A (zh) 车辆用多阵列led芯片及具备该芯片的前照灯
KR101361091B1 (ko) 차량용 헤드램프
CN203223227U (zh) 一种克服“黑洞”效应的新型安全隧道
CN201155688Y (zh) 分体式组合后灯
KR101666507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110925669A (zh) 一种具有防水雾防眩光功能的led地埋灯
KR101244468B1 (ko) 엘이디 빔 조사기용 승강 어셈블리를 구비한 도로안내표지판 식별장치
CN102052622A (zh) 新型多光效的灯具
CN210822018U (zh) 汽车及其车灯
CN201391798Y (zh) 具有可自由形塑能力的发光条结构
KR101375772B1 (ko) 차량용 헤드램프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08775549B (zh) 具有旋转照明模块的车辆用照明装置
KR102031833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20749999U (zh) 一种多功能景观灯
CN202074386U (zh) 汽车用前大灯
CN204477867U (zh) 双灯管结构的电动车前大灯
CN217684761U (zh) 一种户外led灯具抗老化结构
KR20200070865A (ko) 차량용 램프
KR100918228B1 (ko) 차광망
CN218583095U (zh) 具有改进结构的led投光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