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3235U -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3235U
CN210163235U CN201920936916.6U CN201920936916U CN210163235U CN 210163235 U CN210163235 U CN 210163235U CN 201920936916 U CN201920936916 U CN 201920936916U CN 210163235 U CN210163235 U CN 210163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tank
swash plate
layer
vertical
vertica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369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A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AND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A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AN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A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AND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AI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AN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369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3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3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3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竖流式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中心桶、进水管、出水堰及排泥管,所述沉淀池的底端连接所述排泥管,所述中心桶竖直设于所述沉淀池内部,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中心桶,所述出水堰设于所述沉淀池的上部,所述沉淀池的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斜板,所述斜板环绕中心桶设置,所述斜板与沉淀池之间留有供水流通过的空隙,两层斜板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层所述斜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斜板支架。本实用新型的竖流式沉淀池能够提高沉淀池内泥沙的沉淀速度,通过对竖流式沉淀池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得保证出水澄清的前提下,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尽可能减少。

Description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行业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现有的沉淀池按污水的流动方向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及竖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
竖流式沉淀池在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计算依据为表面负荷、停留时间、有效高度,竖流式沉淀池所需的表面积是由设备设计表面负荷计算得来(S=Q/V,其中Q为废水的设计流量,V为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为了确保污染物可以在停留时间内,沉降到出水口以下,即满足设备表面负荷的要求,重力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往往比较大。
在厂区规划中,废水站占地往往有限,但是需要布置各种池体、设备。因此,沉淀池的面积经常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竖流式沉淀池,提高沉淀池内泥沙的沉淀速度,通过对竖流式沉淀池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得保证出水澄清的前提下,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尽可能减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中心桶、进水管、出水堰及排泥管,所述沉淀池的底端连接所述排泥管,所述中心桶竖直设于所述沉淀池内部,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中心桶,所述出水堰设于所述沉淀池的上部,所述沉淀池的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斜板,所述斜板环绕中心桶设置,所述斜板与沉淀池之间留有供水流通过的空隙,两层斜板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层所述斜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斜板支架。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两层所述斜板相对于沉淀池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5~60°,两层所述斜板相对于沉淀池底面倾斜方向相反,两层所述斜板的倾斜夹角为110~120°。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两层所述斜板间隔设置,所述两层斜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中心桶的底部为喇叭口,所述中心桶的下方设置有分流块,所述分流块为圆锥状,所述喇叭口与所述分流块共轴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漏斗,所述排泥漏斗的底部与排泥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出水堰处设置有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环绕中心桶设置,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将沉淀池内部分隔。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出水堰的一侧外接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沉淀池内加装双层双向斜板,可以增加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加入斜板后,污染物在沉降池中除了在垂直方向上受自身重力和废水对它的阻力,还会受到斜板推动水流的反向推力,使污染物的垂直分速度尽快降为0,提高沉淀池内泥沙的沉淀速度,从而提高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Vs,根据竖流式沉淀池表面负荷的计算公式Vs=Q/S可知,提高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Vs,在废水的设计流量Q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减小沉淀池的面积S的目的,或在保持沉淀池的面积S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提高废水的设计流量Q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竖流式沉淀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两层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沉淀池;2、中心桶;3、进水管;4、出水堰;5、排泥管;6、斜板;7、斜板支架;8、分流块;9、喇叭口;10、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1、支撑杆;12、排泥漏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流式沉淀池的一实施例,一种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中心桶2、进水管3、出水堰4及排泥管5,所述沉淀池1的底端连接所述排泥管5,所述中心桶2竖直设于所述沉淀池1内部,所述进水管3连接所述中心桶2,所述出水堰4设于所述沉淀池1的上部,所述沉淀池1的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斜板6,所述斜板6环绕中心桶2设置,所述斜板6与沉淀池1之间留有供水流通过的空隙,两层斜板6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层所述斜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斜板支架7。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竖流式沉淀池表面负荷的计算公式为Vs=Q/S,其中Q为废水的设计流量,Vs为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S为沉淀池1的面积,在废水的设计流量Q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减小沉淀池1的面积S,则需要提高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Vs,或者保持沉淀池1的面积S不变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提高废水的设计流量Q,则也需要提高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Vs。
表面负荷Vs在数值上等于废水在沉淀池1内垂直方向的分速度V1,也就是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初始速度,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受自身重力和废水对它的阻力,其合力方向与垂直分速度V1相反,在既定停留时间内,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初始速度V1可以降至0的表面负荷即为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Vs,若想要提高设备的设计表面负荷Vs,可以增加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从而使污染物的垂直分速度尽快降为0。
本实用新型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现有的几种重力沉淀设备中,竖流式沉淀池1的占地相对较小,在沉淀池1内加装双层双向斜板6,可以增加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受力,加入斜板6后,污染物在沉降池1中除了在垂直方向上受自身重力和废水对它的阻力,还会受到斜板6推动水流的反向推力,使污染物的垂直分速度尽快降为0,从而提高沉淀池1的设计表面负荷Vs,达到减小沉淀池1的面积S,或提高废水的设计流量Q的目的。
参照图2所示,两层所述斜板6相对于沉淀池1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5~60°,两层所述斜板6相对于沉淀池底面倾斜方向相反,两层所述斜板6的倾斜夹角为110~120°,本实施例中,两层斜板6相对于沉淀池1底面的倾斜角度均为60°,两层所述斜板6相对于沉淀池1底面倾斜方向相反,两层所述斜板6的倾斜夹角为120°。当所述沉淀池1比较深时,将两层所述斜板6间隔设置在沉淀池,为了防止斜板6跨距过大,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抖动,所述两层斜板6之间设置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用于加强固定所述斜板6。
具体地,所述中心桶2的底部为喇叭口9,所述中心桶2的下方设置有分流块8,所述分流块8为圆锥状,所述喇叭口9与所述分流块8共轴线设置,设置所述分流块8,将从中心桶2排出的污水进行分流处理,防止中心桶2内的配水流速大、不均匀,直接影响沉淀效果,并且设置喇叭口9与所述分流块8共轴线,保证了经中心桶2排出的污水均匀的分布于分流块8上,降低了水流对分流块8的冲击,延长了分流块8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所述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漏斗12,所述排泥漏斗12的底部与排泥管5连接,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排泥漏斗12,相对于平底的沉淀池1,更利于泥沙从排泥管5排出,优选地,在所述排泥管5处可以外接排泥泵,实现泥沙的快速排出。
具体地,所述出水堰4处设置有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0,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0环绕中心桶2设置,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0将沉淀池1内部分隔,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0能够进一步拦截漂浮在污水中的悬浮物,进一步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具体地,所述出水堰4的一侧外接排水管,污水经过沉淀池沉降处理、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10吸附处理后的溢出到出水堰4中,并从出水堰4的一侧的排水管排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8)

1.一种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中心桶、进水管、出水堰及排泥管,所述沉淀池的底端连接所述排泥管,所述中心桶竖直设于所述沉淀池内部,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中心桶,所述出水堰设于所述沉淀池的上部,所述沉淀池的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斜板,所述斜板环绕中心桶设置,所述斜板与沉淀池之间留有供水流通过的空隙,两层斜板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层所述斜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斜板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斜板相对于沉淀池底面的倾斜角度为55~60°,两层所述斜板相对于沉淀池底面倾斜方向相反,两层所述斜板的倾斜夹角为110~1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斜板间隔设置,所述两层斜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桶的底部为喇叭口,所述中心桶的下方设置有分流块,所述分流块为圆锥状,所述喇叭口与所述分流块共轴线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漏斗,所述排泥漏斗的底部与排泥管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堰处设置有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环绕中心桶设置,所述滤网层或活性炭填充层将沉淀池内部分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堰的一侧外接排水管。
CN201920936916.6U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Active CN210163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6916.6U CN210163235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6916.6U CN210163235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3235U true CN210163235U (zh) 2020-03-20

Family

ID=7017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36916.6U Active CN210163235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32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9257A (zh) * 2021-02-09 2021-06-11 加中环境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油脂泥砂水分离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9257A (zh) * 2021-02-09 2021-06-11 加中环境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油脂泥砂水分离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60112A (zh) 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5668834A (zh) 一种多管束旋流沉淀分离装置
CN210114860U (zh)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CN210163235U (zh)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CN205347020U (zh) 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
US20180236381A1 (en) Ifs and grit box for water clarification systems
CN210751432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泥水分离装置
CN218339058U (zh) 周进中出的侧向流沉淀池
CN207153194U (zh) 一种水力旋流沉淀器及污水处理设备
CN205699622U (zh) 竖流式沉淀池
JPS58189008A (ja) 水除濁装置
CN109331506A (zh) 竖流沉淀池
CN108793599A (zh) 一种低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系统
CN211595130U (zh) 变速升流膨胀式混凝反应与中心布水一体化的沉淀装置
CN110668568B (zh) 一种多功能分区的反硝化一体化方法及设备
CN110615551B (zh) 污水处理系统及利用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CN209679570U (zh) 一种竖流沉淀池
CN210751422U (zh) 一种穿孔管布水式斜管沉淀池
CN204261396U (zh) 石材加工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中的固液两相重力分离塔
CN209392791U (zh) 沉淀池
CN205773762U (zh) 一种连续流ciar污水处理系统
CN214653863U (zh) 一种高效工业废水处理装置
CN105347629A (zh) 一种多级复合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c-mbbr
CN114105288B (zh) 一种自循环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滤沉装置
CN205269234U (zh) 一种用于沉淀池的出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Zhiming

Inventor after: Zhu Xuwei

Inventor before: Chen Zh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