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41806U -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 Google Patents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41806U
CN210141806U CN201920892209.1U CN201920892209U CN210141806U CN 210141806 U CN210141806 U CN 210141806U CN 201920892209 U CN201920892209 U CN 201920892209U CN 210141806 U CN210141806 U CN 210141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nergy storage
storage tank
water distribution
distribu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22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强
马则权
杨传春
郑芳芳
吴钊
赵正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Guangxin Ener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Guangxin Ener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Guangxin Energy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Guangxin Ener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22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41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41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41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蓄能罐内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蓄能罐上穿设有上部高温水管和下部低温水管,上部高温水管与上布水器相连,下部低温水管与下布水器相连接;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均包括圆形布水板和设置在圆形布水板上的环形布水板,环形布水板的顶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布水孔,第一布水孔通过连通结构与圆形布水板内部的分流通道相连通,浮板装置包括中布水器和浮力组件,中布水器包括圆形活动板和中布水板,中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布水孔,储能罐上设置有可与中布水器相连的新增进水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出流覆盖面广,实现了快速蓄冷/热。

Description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用电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电力供应出现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夏季白天的“峰值”负荷与夜晚的“谷期”负荷的峰谷差很大,使电网的负荷率降低。
水蓄能技术属于蓄能技术的一种,水蓄能适用于存在峰谷电价的区域,通常机组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制冷/热,然后通过蓄能装置将能量储存在蓄能水罐内,在白天电价高的时段可以不开启或者少开启主机,从而达到节省运行费用、降低白天时段电网压力的一种空调技术,可降低用电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常见的水蓄能方法是自然分层法,在自然分层法中常常被人们采用的就是布水器,通过上下布水器将低、高温水均匀的分布在同一个平面,根据不同水温水的密度就能保证水罐内低温水在下层,蓄能装置中的布水器需要防止冷水与热水发生混合,提高蓄能效率,现有的蓄能装置一般在蓄能罐的上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在布水器和下布水器上分别设置上布水孔和下布水孔,现有技术中的布水器的出流均匀性较差,同时蓄能罐按照满负荷配置的,蓄能装置蓄满一次后,需要用很长时间来释冷,待释冷结束后,蓄能装置又需要很长时间来蓄满冷/热量,蓄能装置越大,蓄冷/热时间越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包括蓄能罐,所述蓄能罐内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能罐上穿设有上部高温水管和下部低温水管,所述上部高温水管与所述上布水器相连,所述下部低温水管与所述下布水器相连接;
所述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均包括圆形布水板,所述圆形布水板内设置有多个分流通道,所述上部高温水管和所述下部低温水管的端部均设置有布水头,所述布水头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口,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分流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形布水板,所述环形布水板的顶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环形布水板内设置有与各所述第一布水孔相连的连通结构,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各所述分流通道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连通结构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接以实现各所述环形布水板与各所述分流通道均相连通;
还包括浮板装置,所述浮板装置包括中布水器和浮力组件,所述中布水器包括圆形活动板,所述圆形活动板与所述储能罐的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上方通过多个连接管固定连接有中布水板,所述中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布水孔,所述储能罐上设置有新增进水管,所述储能罐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进水部以实现所述中布水器与所述新增进水管相连通,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上端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抵接在所述上布水器的底部以对所述上布水器进行支撑,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侧部与所述储能罐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以实现将所述中布水器固定在所述储能罐内的任一高度。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形活动板上表面上的多个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沿所述圆形活动板周向间隔设置,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圆形滑动板均垂直连接。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上设置滑动块,所述储能罐的侧壁上设置有竖直滑槽,所述滑动块限制在所述竖直滑槽内,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固定螺栓,所述竖直滑槽内设置有多个可供所述固定螺栓旋入的固定槽。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所述进水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储能罐侧壁上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沿所述储能罐轴向设置,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新增进水管相连通,所述进水通道位于所述储能罐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打开的出水通孔。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所述浮力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形活动板底部的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浮力板。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多个所述环形布水板从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各所述环形布水板均与所述圆形布水板同轴设置。
上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所述连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布水板内部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环形布水板的内部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布水通道,所述竖直布水通道与所述第一布水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竖直布水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布水孔相连,所述竖直布水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在蓄能罐的内部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均包括圆形布水板和环形布水板,在圆形布水板的内部设置有分流通道,在环形布水板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结构和多个第一布水孔,使得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的出流覆盖面广,增加出流均匀性,提高蓄能的效率,同时在蓄能罐内还设置有浮板装置,所述浮板装置包括中布水器和浮力组件,浮力组件可对中布水器起到支撑作用,避免需要单独设计支撑机构对中布水器进行支撑和固定,且通过浮力组件和锁定装置可将中布水器固定在储能罐内的任一高度,如此在蓄能罐内形成子蓄能装置,解决了蓄能装置过大导致蓄冷/热时间过长,以及在电力低谷时无法在短时间内蓄冷/热到设定温度的问题,实现了快速蓄冷/热;同时解决了蓄冷/热期间,蓄能装置不能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水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布水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能罐;1.1、上部高温水管;1.2、下部低温水管;1.3、布水头;1.4、分流口;1.5、上布水器;1.6、下布水器;2、圆形布水板;2.1、分流通道;2.2、出水口;2.3、环形布水板;2.4、第一布水孔;3、浮板装置;3.1、中布水器;3.2、圆形活动板;3.3、中布水板;3.3.1、连接管;3.4、第二布水孔;3.5、支撑板;3.6、固定螺栓;3.7、连接杆;3.8、环形板;3.9、浮力板;4、新增进水管;4.1、进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包括蓄能罐1,蓄能罐1内设置有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蓄能罐1上穿设有上部高温水管1.1和下部低温水管1.2,上部高温水管1.1与上布水器1.5相连,下部低温水管1.2与下布水器1.6相连接;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均包括圆形布水板2,圆形布水板2内设置有多个分流通道2.1,上部高温水管1.1和下部低温水管1.2的端部均设置有布水头1.3,布水头1.3上设置有分流口1.4,分流通道2.1与分流口1.4相连通,圆形布水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形布水板2.3,环形布水板2.3的顶部沿周向设置多个第一布水孔2.4,环形布水板2.3内设置有与各第一布水孔2.4相连的连通结构,圆形布水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各分流通道2.1相连通的出水口2.2,连通结构与出水口2.2相连接以实现各环形布水板2.3与各分流通道2.1均相连通;还包括浮板装置3,浮板装置3包括中布水器3.1和浮力组件,中布水器3.1包括圆形活动板3.2,圆形活动板3.2与储能罐1的侧壁之间滑动连接,圆形活动板3.2的上方通过多个连接管3.3.1固定连接有中布水板3.3,中布水板3.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布水孔3.4,储能罐1的侧壁设置有新增进水管4,储能罐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部4.1以实现中布水器3.1与新增进水管4相连通,圆形活动板3.2的上端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可抵接在上布水器1.5的底部以对上布水器1.5进行支撑,圆形活动板3.2的侧部与储能罐1之间设置锁定装置以实现将中布水器3.1固定在储能罐1内的任一高度。
具体的,蓄能罐1是利用冷温水密度不同,产生自然分层的原理,充冷阶段,冷水通过蓄能罐1底部的下布水器1.6送入,温水通过蓄能罐1顶部的上布水器1.5流出;放冷阶段,冷水通过蓄能罐1底部的下布水器1.6流出,温水通过蓄能罐1顶部的上布水器1.5流入,保证在充冷和放冷阶段密度大的冷水始终处于蓄能罐1的下部,密度小的温水始终在蓄能罐1的上部;上部高温水管1.1用于向上布水器1.5输送温度较高的水,上部高温水管1.1一端与上布水器1.5相连接,上部高温水管1.1的另一端贯穿蓄能罐1设置在蓄能罐1的外侧,下部低温水管1.2用于向下布水器1.6输送温度较低的水或冷水,下部低温水管1.2一端与下布水器1.6相连接,下部低温水管1.2的另一端贯穿蓄能罐1设置在蓄能罐1的外侧,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的结构相同,对称设置在蓄能罐1的内部,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均包括圆形布水板2,圆形布水板2的径向尺寸与蓄能罐1的径向尺寸相匹配设置,圆形布水板2的外侧边与蓄能罐1的内壁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在圆形布水板2内设置有多个分流通道2.1,多个分流通道2.1均设置在圆形布水板2的内部,各分流通道2.1沿圆形布水板2的径向设置,在上部高温水管1.1和下部低温水管1.2的端部均设置有布水头1.3,布水头1.3一端安装固定在圆形布水板2上,布水头1.3上设置有分流口1.4,分流口1.4与分流通道2.1一一对应设置且相互连通,在圆形布水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形布水板2.3,多个环形布水板2.3沿圆形布水板2的中心向外依次等间距设置,即径向尺寸大的环形布水板2.3环绕在径向尺寸小的环形布水板2.3外侧,多个环形布水板2.3均同轴设置,在环形布水板2.3的顶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布水孔2.4,多个第一布水孔2.4沿环形布水板2.3的顶部周向等间距设置,在环形布水板2.3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结构,连通结构可以是连接通道、连通腔或其他的结构,圆形布水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与分流通道2.1相连通,且各分流通道2.1上的出水口2.2的个数与环形布水板2.3的个数相一致,各环形布水板2.3上的连通结构与出水口2.2对应设置,即各环形布水板2.3上的连通结构与各分流通道2.1上的出水口2.2均相连通,如此使得水通过圆形布水板2后分流至各分流通道2.1,通过各分流通道2.1后从各出水口2.2分流至各环形布水板2.3,最后从环形布水板2.3上的第一布水孔2.4输送至储能罐1的上部或下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浮板装置3,浮板装置3包括中布水器3.1和浮力组件,浮力组件设置在储能罐1的内部,并可利用液体的浮力使得浮力组件上升,从而使得中布水器3.1能够在储能罐1的内部上升,支撑起中布水器3.1,避免采用专门的支撑装置对中布水器3.1进行支撑,中布水器3.1包括圆形活动板3.2,圆形活动板3.2的径向尺寸与储能罐1的径向尺寸对应设置,圆形活动板3.2与储能罐1的侧壁之间滑动连接,圆形活动板3.2和储能罐1的侧壁之间可以通过滑动条和滑动槽相匹配实现滑动连接,如此对浮力组件驱动布水器上升过程的运动中起到限制的作用,避免其出现偏移,圆形活动板3.2的上方通过多个连接管3.3.1固定连接有中布水板3.3,中布水板3.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布水孔3.4,在圆形活动板3.2的内部可设置有分流腔,连接管3.3.1的下端与分流腔相连接,连接管3.3.1的上端与中布水板3.3相连接,在中布水板3.3上设置有布水腔和第二布水孔3.4,布水腔与连接管3.3.1相连通,第二布水孔3.4与布水腔也依次相连通,如此可将水从各第二布水孔3.4内输出,储能罐1的侧壁设置有新增进水管4,储能罐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部4.1以实现中布水器3.1与新增进水管4相连通,进水部4.1可以是设置在储能罐1侧壁上的进水通道和出水管,也可以通过连接软管实现新增进水管4和中布水器3.1之间的连通,圆形活动板3.2的上端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可抵接在上布水器1.5的底部以对上布水器1.5进行支撑,支撑件可以是支撑板或支撑条,通过支撑件可以对上布水器1.5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使得支撑件能够实现对其上布水器1.5的支撑和固定,避免在上布水器1.5上安装支撑装置,圆形活动板3.2的侧部与储能罐1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以实现将中布水器3.1固定在储能罐1内的任一高度,锁定装置可以是锁定销和锁定孔,也可以是锁定螺栓和锁定凹槽,通过锁定装置将中布水器3.1固定在储能罐1上,中布水器3.1的位置可根据储能罐1内部的负荷大小来进行确定,如此在储能罐1的内部形成从上向下的上布水器1.5、中布水器3.1和下布水器1.6,从而形成两个子蓄能结构,实现快速蓄冷/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蓄能罐1新型布水器,在蓄能罐1的内部设置有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均包括圆形布水板2和环形布水板2.3,在圆形布水板2的内部设置有分流通道2.1,在环形布水板2.3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结构和多个第一布水孔2.4,使得上布水器1.5和下布水器1.6的出流覆盖面广,增加出流均匀性,提高蓄能的效率,同时在蓄能罐1内还设置有浮板装置3,浮板装置3包括中布水器3.1和浮力组件,浮力组件可对中布水器3.1起到支撑作用,避免需要单独设计支撑机构对中布水器3.1进行支撑和固定,且通过浮力组件和锁定装置可对中布水器3.1固定在储能罐1内的任一高度,如此在蓄能罐1内形成子蓄能装置,解决了蓄能装置过大导致蓄冷/热时间过长,以及在电力低谷时无法在短时间内蓄冷/热到设定温度的问题,实现了快速蓄冷/热;同时解决了蓄冷/热期间,蓄能装置不能使用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件包括设置在圆形活动板3.2上表面上的多个支撑板3.5,多个支撑板3.5沿圆形活动板3.2周向间隔设置,各支撑板3.5与圆形滑动板均垂直连接;在上布水器1.5的圆形布水板2的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3.5顶部相对应的支撑部,支撑板3.5和支撑部相对应可使得各支撑件能够对上布水器1.5起到支撑的作用,可减少设置在上布水器1.5底部的支撑结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板3.5的侧壁上设置滑动块,储能罐1的侧壁上设置有竖直滑槽,滑动块限制在竖直滑槽内,锁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板3.5上的固定螺栓3.6,竖直滑槽内设置有多个可供固定螺栓3.6旋入的固定槽;通过固定螺栓3.6旋入至固定槽内可实现对支撑板3.5的固定,从而对中布水器3.1的位置进行固定,根据负荷情况确定中布水器3.1的位置,从而在储能罐1的内部形成子储能系统,实现快速的储能。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进水部4.1包括设置在储能罐1侧壁上的进水通道,进水通道沿储能罐1轴向设置,进水通道与新增进水管4相连通,进水通道位于储能罐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打开的出水通孔;在圆形活动板3.2和中布水器3.1上设置有连接水管,连接水管的端部可与出水通孔相连从而使得中布水器3.1与新增进水管4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浮力组件包括设置在设置在圆形活动板3.2底部的多个连接杆3.7,连接杆3.7的底部连接有环形板3.8,环形板3.8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浮力板3.9;浮力板3.9可通过连接杆3.7安装固定在环形板3.8上,浮力板3.9设置有向下的弧形凹陷部,通过多个浮力板3.9能够使得随着储能罐1内的水位上升,浮力板3.9驱动圆形活动板3.2和中布水板3.3向上运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多个环形布水板2.3自圆形布水板的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各圆形布水板均与圆形布水板同轴设置;从圆形布水板2的中心向外侧的方向上,环形布水板2.3上的第一布水孔2.4的数目逐渐增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通结构包括设置在环形布水板2.3内部的环形腔,环形腔上设置有连通口,连通口与出水口2.2相连;环形布水板2.3的内部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布水通道,竖直布水通道与第一布水孔2.4一一对应设置,竖直布水通道一端与第一布水孔2.4相连,竖直布水通道的另一端与环形腔相连通;竖直布水通道设置在环形布水板2.3的内部且与圆形布水板2垂直设置,水进入到圆形布水板2上的分流通道2.1内依次经过连通口进入到环形腔内,通过环形腔分流输送至各竖直布水通道然后从第一布水孔2.4输入储能罐1的上部或下部。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包括蓄能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罐内设置有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能罐上穿设有上部高温水管和下部低温水管,所述上部高温水管与所述上布水器相连,所述下部低温水管与所述下布水器相连接;
所述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均包括圆形布水板,所述圆形布水板内设置有多个分流通道,所述上部高温水管和所述下部低温水管的端部均设置有布水头,所述布水头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口,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分流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形布水板,所述环形布水板的顶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环形布水板内设置有与各所述第一布水孔相连的连通结构,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各所述分流通道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连通结构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接以实现各所述环形布水板与各所述分流通道均相连通;
还包括浮板装置,所述浮板装置包括中布水器和浮力组件,所述中布水器包括圆形活动板,所述圆形活动板与所述蓄能罐的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上方通过多个连接管固定连接有中布水板,所述中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布水孔,所述蓄能罐上设置有新增进水管,所述蓄能罐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进水部以实现所述中布水器与所述新增进水管相连通,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上端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抵接在所述上布水器的底部以对所述上布水器进行支撑,所述圆形活动板的侧部与所述蓄能罐之间设置有锁定装置以实现将所述中布水器固定在所述蓄能罐内的任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形活动板上表面上的多个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沿所述圆形活动板周向间隔设置,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圆形活动板均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上设置滑动块,所述蓄能罐的侧壁上设置有竖直滑槽,所述滑动块限制在所述竖直滑槽内,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固定螺栓,所述竖直滑槽内设置有多个可供所述固定螺栓旋入的固定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蓄能罐侧壁上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沿所述蓄能罐轴向设置,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新增进水管相连通,所述进水通道位于所述蓄能罐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打开的出水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形活动板底部的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浮力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布水板从所述圆形布水板的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各所述环形布水板均与所述圆形布水板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布水板内部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
所述环形布水板的内部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布水通道,所述竖直布水通道与所述第一布水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竖直布水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布水孔相连,所述竖直布水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相连通。
CN201920892209.1U 2019-06-14 2019-06-14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Active CN210141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2209.1U CN210141806U (zh) 2019-06-14 2019-06-14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2209.1U CN210141806U (zh) 2019-06-14 2019-06-14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41806U true CN210141806U (zh) 2020-03-13

Family

ID=69734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2209.1U Active CN210141806U (zh) 2019-06-14 2019-06-14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418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0298A (zh) * 2020-07-09 2020-10-16 南京达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蓄冷罐的水蓄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0298A (zh) * 2020-07-09 2020-10-16 南京达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蓄冷罐的水蓄冷系统
CN111780298B (zh) * 2020-07-09 2021-10-29 南京达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蓄冷罐的水蓄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6683B (zh) 一种蓄冷水池温度自然分层的方法及均匀布、集水装置
CN207162692U (zh) 供热二次管网平衡调节系统及供热管网
CN202709399U (zh) 一种环形均流布水装置
CN201697250U (zh) 一种自然分层的开式水蓄冷装置
CN210141806U (zh) 水蓄能罐新型布水器
CN114526510A (zh) 一种集中跨季节与短期分布式蓄热串联的太阳能供暖系统及方法
CN216814312U (zh) 一种单罐斜温层蓄热熔融盐供热系统
CN106455417B (zh) 一种换流阀冷却系统及使用该冷却系统的直流输电设备
CN202581852U (zh) 无动力循环即热式太阳能热水器
CN101168968B (zh) 多腔体承压式储热水箱
CN201302325Y (zh) 生产设备水冷却系统
CN102322693B (zh) 带室内保温箱的太阳能热水器
CN210198156U (zh) 立式蓄能罐均流装置
CN210638557U (zh) 一种用于煤改电的常压蓄热水池
CN204358917U (zh) 一种八角浮沉式布水器
CN108917415B (zh) 间断式热源热水储热综合利用系统
CN203837073U (zh) 一种多级超导传热供暖装置
CN202126009U (zh) 一种多热源串联太阳能洗浴热水系统
CN202304176U (zh) 节能的高温工业设备冷却装置
CN211976984U (zh) 一种低温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联合供热系统
CN201364039Y (zh) 冷却塔的散水槽连通结构
CN201803604U (zh) 一种自然散热冷却器
CN218578009U (zh) 板冷墙结构
CN204830117U (zh) 一种暖通系统
CN211601279U (zh) 一种粉末涂料生产线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