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6883U -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36883U
CN210136883U CN201921069761.7U CN201921069761U CN210136883U CN 210136883 U CN210136883 U CN 210136883U CN 201921069761 U CN201921069761 U CN 201921069761U CN 210136883 U CN210136883 U CN 210136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reflecting
reflective
conductiv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697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士锋
董经兵
陈辉
许涛
邢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adian Solar Inc
CSI Cells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Original Assignee
CSI Cells Co Ltd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I Cells Co Ltd,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filed Critical CSI Cel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697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36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36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36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其中,所述导电件沿其长度方向包括非反光段和反光段,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均具有平面接触面,所述反光段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138.5°。

Description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光伏组件中,普遍采用导电件实现相邻电池片的电连接。然而,由于传统光伏组件存在电池间隙以及对照射于电池表面的光线利用率不高,导致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功率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件及光伏组件,以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功率。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所述导电件沿其长度方向包括非反光段和反光段,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均具有平面接触面,所述反光段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138.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 60°≤α≤90°,或90°≤α≤138.5°,或99°≤α≤138.5°。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高度小于所述反光段的高度且大于所述非反光段的高度,所述过渡段的高度沿远离所述非反光段的方向呈逐渐变大的趋势。
进一步的,所述反光段的平面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0.9mm,所述非反光段的高度范围为0.1~0.32mm,所述非反光段的平面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1.4mm。
进一步的,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一体成型,且所述非反光段沿其纵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反光段沿其纵长方向的长度。
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电池、第二光伏电池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光伏电池和所述第二光伏电池的导电件,所述导电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光伏电池背面电连接的非反光段、及与所述第二光伏电池正面电连接的反光段,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均具有平面接触面,所述反光段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138.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90°,或90°≤α≤138.5°,或99°≤α≤138.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伏电池和所述第二光伏电池在其边缘处相交叠并形成交叠区域,所述导电件通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
进一步的,部分所述非反光段被夹设于所述交叠区域内。
进一步的,所述反光段位于所述交叠区域外。
进一步的,所述非反光段沿其纵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反光段沿其纵长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非反光段与所述反光段的长度之差大于或等于所述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可利用导电件中的反光段将光线反射至电池表面,从而增加光伏电池组件受光面的光学利用率,进而增加组件的发电功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段反光型导电件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导电件的俯视图;
图2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中的反光段和非反光段垂直于各自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两段反光型导电件中的两段反光段垂直于各自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两段反光型导电件中的两段反光段垂直于各自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A~图3C示出了几种其他类型的反光段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连接状态;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连接状态;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连接状态;
图7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光伏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9A、9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10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11B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12B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制造流程;
图14~图16分别示出了反光段对平行光光线的反射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其中,“第一”、“第二”不代表任何的序列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进行的区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清楚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光伏组件(PV Module)通常包含若干阵列排布的光伏电池,这些光伏电池可被连成多个电池串列,各电池串列再通过串联和/或并联方式连接成组件。在每个电池串列中,相邻的两个光伏电池可以通过导电材料(如:铜带或导电胶)进行电连接。一般地,光伏电池包括掺杂的半导体基片(如晶体硅) 和分别形成在半导体基片正、背面的电极,电极可以通过印刷、烧结的方式形成在半导体基片上。普遍地,电极包括若干用于收集电流的细栅电极和若干与细栅电极交叉连接的并用于汇集电流的主栅电极,并且,主栅电极的延伸方向和电池串列中各光伏电池的排列方向相一致。为便于描述,下文提及的“电极”均指代主栅电极。
为了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功率,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组件表面的光线利用率和如何减小或消除相邻光伏电池间的间隙。关于光线利用率的提高,一方面,由于导电件作为一种相邻光伏电池的连接媒介,其需要覆盖在光伏电池表面,因其覆盖的区域无法被受光,造成光伏电池的发电功率减损。另一方面,除了垂直照射到光伏电池表面的光线外,由其他物体反射到光伏电池表面的光线也能够带来一定电池功率的增益。因此,如何降低电池表面的光线遮挡和如何利用好反射光是当前业界需要考虑的问题。关于光伏电池间的间隙的消除,业界已有的方案便于叠瓦组件,其将相邻光伏电池的边缘进行交叠并在交叠位置使用导电胶进行电连接。然而,导电胶本身的成本较高,且导电胶的导电性能和连接可靠性存在隐患。针对业界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新型导电件。
图1A和图1B所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导电件10在其长度方向上包括一体成型的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非反光段11用于与光伏电池的背面(即背光面)电连接,而反光段12用于与光伏电池的正面(即受光面)电连接。
关于“反光段”和“非反光段”的定义如下:
反光段包括平面接触面和背对其平面接触面的反射面,该反射面能够将光线反射到光伏电池表面,该反射面包括曲面或不平行接触面的倾斜平面。
非反光段包括平面接触面和背对其平面接触面的非接触面,所述非接触面呈平面且和接触面大致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反光段11具有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第一截面,反光段12具有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第二截面,第一截面的面积需要大致等于第二截面的面积。由于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的截面形状存在差异,如将两者的截面面积不同,则这会导致导电件的制造工艺较为繁琐,不利于量产。为此,在制造导电件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的截面面积的一致,以确保导电件的产能。另外,当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的截面面积不同时,会导致两者电阻不等(在两者长度相等的前提下),电阻的不等会导致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的功率损耗不同,进而导致相邻两光伏电池的失配。
进一步的,导电件10还可包括连接于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之间的过渡段13,该过渡段13的高度小于反光段12的高度且大于非反光段11的高度,并且,该过渡段13的高度沿远离非反光段11的方向呈逐渐变小的趋势。过渡段13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需要大致等于非反光段11或反光段12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直观上,该过渡段13具有一定的坡度,它的存在可以保证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之间的平滑过渡,不至于在两者的交接处形成类似“台阶”的形状。一方面,该过渡段13可以提高两者交接位置的弯曲性能,不容易折断;另一方面,该过渡段13还可以避免对与之接触的光伏电池表面或光伏电池边缘造成划伤。
如图2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反光段11可以大致呈扁平状,其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大致呈矩形;反光段12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六边形,反光段12具有分别沿导电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反射面122、124。当然,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反光段12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在本实施例中,定义反光段12的接触面在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1,定义非反光段11的接触面在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2,则需满足W1≤W2。由于W1≤W2,一方面,故可有效减少反光段12自身对电池正面(即受光面) 的遮挡面积;另一方面,可增大非反光段11与电池背面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了电池背面和非反光段11之间的焊接可靠性。此外,因为光线主要来自电池的正面侧,故非反光段11的增宽,对电池发电的影响可以忽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W1>W2也是可行的。在该实施例中,反光段12的上述截面大致分为上面的三角形部分和下面的矩形部分,其中,定义矩形部分的高度为H1,定义反光段12的高度(即从接触面到三角形部分的顶角的距离) 为H0,则为了便于生产,需满足:H0>H2,且H1=H2。当H1和H2相等时,则便于通过两个压辊的方式来冷轧成型(下文将具体介绍),生产效率高。
对于双面电池(即电池正、背面都发电)而言,对电池背面的光线利用率同样重要。为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两段反光段的导电件。
如图2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导电件在自身长度方向上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反光段14和第二反光段16,第一反光段14具有接触面和背离该接触面的第一反射面142、144,第二反光段16具有接触面和背离该接触面的第二反射面162、164。其中,第一反射面142、144和第二反射面162、164分别位于导电件高度方向上的不同侧。换言之,定义导电件在其高度方向上包括上侧和下侧,则第一反射面142、144可位于上侧,第二反射面162、164可位于下侧。同理,第一反光段14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需要大致等于第二反光段16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段14和第二反光段16的上述截面在高度方向上均分为矩形部分和三角形部分。定义第一反光段14的矩形部分的高度为H3,定义第二反光段16的矩形部分的高度为H4,定义第一反光段14的高度为H5,定义第二反光段16的高度为H6,定义第一反光段14的接触面在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3,定义第二反光段16的接触面在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为 W4,则需要满足如下条件:W3≤W4,H3=H4,H5≥H6。由于正面光线的利用率对于双面电池的功率增益影响更大,所以,当W3≤W4时,可在降低导电件对电池正面的遮挡面积的同时,兼顾导电件与电池背面的接触面积。 H3=H4可以使得导电件的制造更为容易。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W3>W4也是可行的。
如图2C所示的是另一种包含两段反光段的导电件。与上述图2B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反光段16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也具有一定的反光效果。定义该第二反光段16的直径为R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上参数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0.2mm≤R1≤0.45mm;
0.2mm≤W3≤0.6mm;
0.2mm≤H5≤0.6mm。
在一实施例中,导电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反光段14和第二反光段16之间的过渡段(未图示),该过渡段呈扁平状(即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矩形)。
图3A~图3C列举了另外几种反光段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A所示,反光段包括沿导电件长度方向延伸的平面顶123,该平面顶123与该反光段的接触面大致平行。如图3B所示,反光段包括沿导电件长度方向延伸的圆弧顶 125。上述平面顶123和圆弧顶125可以降低反光段在组件层压过程中对封装胶膜造成的压强,并且,上述平面顶123和圆弧顶125的存在还可以控制反光段的高度,从而利于组件层压工艺的进行。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相邻两光伏电池的连接状态。如图4所示,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电池21、第二光伏电池22以及电连接第一光伏电池 21和第二光伏电池22的导电件。该导电件可包括与第一光伏电池21的背面电连接的非反光段11、及与第二光伏电池22的正面电连接的反光段12。为提高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功率,相邻两光伏电池的边缘相交叠以形成交叠区域,并且导电件通过该交叠区域。该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W0 ≤1.0mm,更优选的,0.3mm≤W3≤1.0mm。由于相邻电池片是通过纵长延伸的导电件实现电连接,相较于采用导电胶进行连接的叠瓦组件,其良率更高且成本更具优势,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可以进一步减小。
如图5所示,与图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交叠区域内增设位于导电件和光伏电池之间的缓冲材料层30,通过该缓冲材料层30来缓解导电件和光伏电池之间的硬性接触,从而改善因此造成的电池裂片问题。该缓冲材料层 30可以采用具备一定弹性的或柔软性的材质,如: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如图6所示,与图4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电池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片间距(如:小于0.5mm),导电件通过该片间距从一电池的正面到另一电池的背面。
需说明的是,以上图4~图6仅示例性示出了电池表面焊接的导电件的数量,然而本申请对该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调整为9根,12根等。
如图7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非反光段11被夹设于交叠区域内,由于非反光段11与电池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可以降低交叠区域内导电件和电池片之间的硬性接触压强,进而降低电池片在交叠位置被压裂的几率。更进一步的,反光段12可被设置于交叠区域外,从而可避免顶部尖锐的反光段12对交叠区域内的电池表面造成划伤,以及避免反光段12压裂电池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光段12的长度L1小于非反光段11的长度L2,从而使得非反光段11中与第一光伏电池21背面电连接的一段的长度等于L1,使得夹设于交叠区域内的另一段的长度为:L2-L1。进一步的,当光伏电池的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长度一致时,非反光段11和反光段12的长度之差为: L2-L1,定义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为W0,则需满足:(L2-L1) ≥W0,从而使得交叠区域内夹设的完全是扁平状的非反光段11。
如图7B所示,与图7A的不同之处在于:反光段12的端部与交叠区域之间可以留有一定间距,从而进一步降低划伤电池或电池裂片的可能性。
如图8所示,与图7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电件包括连接在反光段12 和非反光段11之间的过渡段,该过渡段和反光段12均位于交叠区域外。
接下来,将结合图9A~图12B来介绍以上导电件的制造方法及相关装置。
图9A、9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00用于生产连续型反光导电件。该装置100包括:第一压辊(如钨钢压辊)101和第二压辊102,第一压辊101和第二压辊102均呈圆柱状,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103。其中,第一压辊101具有第一压延面110,第二压辊102具有第二压延面120。通过机械研磨或者激光雕刻等方式,在第一压延面110上预先制作相应形状的一条或多条平行的沟槽112,该沟槽11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压辊101的旋转轴。该沟槽112的延伸长度等于第一压辊101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截面的周长。以上述图2A所示的反光段为例,沟槽112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并且该沟槽112在由内往外的方向上呈现宽度逐渐变大的趋势。
相应的,上述装置10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S101:将待处理的导电原料10a(如:圆形导电带或矩形导电带等)沿沟槽112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列,并将导电原料10a放置于第一压辊101和第二压辊102之间的间隙103。
S102:驱动第一压辊101和第二压辊102作相对转动,两者的旋转方向相反。在此过程中,保持向第一压辊101和第二压辊102之间输送导电原料 10a,即可制造出连续型反光导电件10b。
其中,连续型反光导电件10b在其高度方向上分为下面的矩形部分和上面的三角形部分,则其矩形部分的高度大致等于间隙103的间距。
图10A、10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200同样用于生产连续型反光导电件。该装置200采用金属拉丝方式进行加工。该装置200包括纵长延伸的拉丝通道,该拉丝通道包括进料口202和出料口201,其中,从进料口202到出料口201,该拉丝通道垂直于自身纵长方向的截面面积呈现变小的趋势,当出料口201的形状为三角形,则生产出的导电件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
图11A、11B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300用于生产非连续型反光导电件(即包含反光段和非反光段)。上述非反光段和反光段可以周期性出现,定义由一个长度为L1的反光段和一个长度为L2的非反光段构成的组合段为一个周期,并定义该组合段的长度为 L3=L1+L2。该装置300包括第一压辊301和第二压辊302,同样,第一压辊 301和第二压辊302均呈圆柱状。其中,第一压辊301具有第一压延面310,第二压辊302具有第二压延面320。本实施例中,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压辊301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截面的周长等于上述长度L3,或者等于上述长度 L3的整数倍。通过对第一压延面310进行研磨或者激光处理,使第一压延面 310上形成一条或多条沟槽312,该沟槽31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压辊301 的旋转轴。该沟槽312的延伸长度L4=L1。在一个例子中,若第一压辊301 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截面的周长等于上述长度L3,并且L1=L2,则需满足:L4=L1=L2=L3/2。上述第一压延面310上除沟槽312外的其余区域均为平面。
相应的,上述装置300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S301:将待处理导电原料(如:圆形导电带或矩形导电带等)放置于第一压延面310和第二压延面320之间,并将导电原料与沟槽312进行对位。
S302:驱动第一压辊301和第二压辊302进行相对运动,两者的旋转方向相反。在此过程中,保持不断向第一压辊301和第二压辊302之间输送导电原料。
图12A、12B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导电件生产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400用于生产周期性出现的反光导电件(即包含反光段和非反光段),也可以生产非周期性出现的反光导电件。具体的,该装置400包括压轧平台403,位于压轧平台403上方的第一压辊401以及第二压辊402。第一压辊401与压轧平台403的距离等于第二压辊402与压轧平台403的距离。其中,第一压辊401具有与压轧平台403配合的第一压延面,第二压辊402 具有与压轧平台403配合的第二压延面。第一压延面上形成有一列或多列沿自身转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412,第二压延面上形成有一列或多列沿自身转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422,第一沟槽412用于压轧反光段,第二沟槽422 用于压轧非反光段。第一沟槽412和第二沟槽422均等间距排列,并且,相邻两第一沟槽412的间距等于和相邻两第二沟槽422的间距。此外,第一沟槽412和第二沟槽422在压辊转动方向上位置对齐。在该例子中,第一沟槽 412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可为三角形或梯形等,第二沟槽422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大致为矩形。第一沟槽412的长度大致等于反光段的长度,第二沟槽422的长度大致等于非反光段的长度。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反光段的长度为L1,非反光段的长度为L2,定义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 402之间的间距为L5,则需要满足:L5=L1=L2。
相应的,上述装置400的过程过程大致如下:
S401:将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402远离压轧平台403运动。
S402:将待压轧的导电原料(如圆形导电带)放置在压轧平台403上,并将导电原料沿着第一沟槽412和第二沟槽422进行等间距排列。
S403:驱动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402朝压轧平台403运动,直至第一压辊401、第二压辊402与压轧平台403接触。
S404:驱动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402沿图中D1方向进行滚动。其中,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402滚动的距离大致等于反光段的长度或非反光段的长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导电件原料为扁平导电件时,只需周期性地对其中的部分原料段进行压轧,以使得被压轧的扁平导电段变形为三角形导电段。相应的,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压辊401和第二压辊402可以省去一个,并且在单个压辊上设置相应的沟槽。
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还需要在反光段和导电段之间压轧出“坡形”过渡段。具体的,可以采用压轧工装对反光段和导电段之间的过渡段进行倾斜压轧,从而压轧出“坡形”过渡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件可以包括导电基体(如:铜基体)和至少覆盖于导电基体的接触面上的助焊层(如:锡层)。其中,在压轧异形导电件的过程中,可以以导电基体为原料进行压轧工艺,在压轧成型得到所需的分段式的异形导电件之后,再在异形导电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相应的助焊层。当然,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先生产出带有阻焊层的导电件,然后以此导电件为原料进行压轧工序,本文对此不作限制。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制造流程,该方法包括步骤 S1~S5,其中:
步骤S1:提供第一光伏电池21;
步骤S2:提供第二光伏电池22;
步骤S3:提供预设长度的导电件。其中,所述导电件包括非反光段11 和反光段12,所述非反光段11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等于所述反光段12垂直于导电件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
步骤S4:将非反光段11与第一光伏电池21的背面电连接。
步骤S5:将反光段12与第二光伏电池22的正面电连接。
上述步骤S1~S5并未限定必然的先后次序。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3可以包括S31~S32:
S31:提供预设长度的非反光导电件,所述非反光导电件分为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S32:向非反光导电件中的第一段施加变形压力,将该第一段变形为反光段。
如图1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3可以包括S33~S34:
S33:提供预设长度的反光导电件,所述反光导电件分为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例如,从用于收纳导电件的卷盘50中拉出一定长度的三角导电件并裁切。
S34:向反光导电件的第一段施加变形压力,将该第一段变形为非反光段。例如,利用压板60朝向上述三角导电件中的一段施加压力,以将该段变形为非反光段1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第一光伏电池21和第二光伏电池 22在其边缘处交叠以形成交叠区域,并使导电件通过该交叠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部分所述非反光段11夹设于所述交叠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包括:将导电件的反光段12在所述交叠区域外与第二光伏电池22的正面电连接。
接下来,参图14~图16所示,示出了反光段对垂直照射于电池片表面的平行光的反射路径。本文仅以垂直于光伏电池表面的平行光束为例来描述,当然,可被利用的光线并不限于上述平行光束。垂直于光伏电池表面的平行光束透过可透光的前板40后,照射于光伏电池20表面焊接的反光段12的反射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反光段的高度范围为0.1~0.32mm或0.2~0.6mm,反光段的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0.9mm或0.2~0.6mm,以有效减少封装胶膜(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厚度,保证组件层压的良率,节约成本。此外,非反光段的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1.4mm或0.2~1.6mm,非反光段的高度范围为0.05~0.3mm,从而保证非反光段与电池片背面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增加焊接拉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非反光段中与电池受光面接触的部分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长度为0.6~1.4mm,相邻两电池串之间的间距为2.0~3.0mm。由于平行入射光线经过前板和透明封装胶膜,再照射到电池片上和反光导电件上,照射在电池片上的光线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转化为电能,照射在反光导电件上的光线有的被直接反射到电池片,有的被反射到前板再被二次反射到电池片。
以导电段包括两个背离接触面的反射面为例,这两个反射面之间所成的夹角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下将推导其角度范围。
以两个反射面相同为例,定义横截面中与反射面对应的边长为a,两个反射面所成夹角为α,反射面和接触面所成夹角为β,前板(如玻璃) 的折射率n1,空气折射率为n2,临界全内反射角为θ。
为使平行入射光线尽可能多的反射到电池片表面,需满足:
1.直接反射到电池片的条件: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θ1=θ2;
由几何关系知:
β=θ1=θ2;
β+β+α=180°;
要想满足反射光直接反射到电池片表面,需要满足:
θ1+θ2>90°;
即α<90°。
2.发生全内反射条件:
圈内反射临界角θc:
θc=arcsin(n2/n1);
由几何关系知:
θ=θ1+θ2;
β=θ1=θ2;
β+β+α=180°
要想满足反射到玻璃的光线后被全部反射到电池片表面,需要满足:
θ>θc;
即α<180°-θc(此处θc=41.5°,即α<138.5°)。
综上,为了使得垂直照射于电池表面的平行光束能够被反射到电池表面,需要满足:α<138.5°。
可选的,60°≤α≤138.5°。当α=60°时,反光段的横截面大致呈等边三角形,则在使用该反光段时,不必区分其接触面和反光面,三个面中任意一者均可以作为接触面来使用。
可选的,45°≤α≤60°,或,60°≤α≤90°,则光线可以直接反射到电池片表面,被电池片吸收利用转化成光生电流。
可选的,90°≤α≤97°,或,99°≤α≤138.5°,或,105°≤α≤ 138.5°,或,105°≤α≤120°,或,120°≤α≤138.5°。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导电件中的反光段将光线反射至电池表面,从而增加光伏电池组件受光面的光学利用率,进而增加组件的发电功率;另一方面,利用非反光段与电池背面电连接,确保光伏电池背面和导电件之间的焊接可靠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申请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沿其长度方向包括非反光段和反光段,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均具有平面接触面,所述反光段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13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90°,或90°≤α≤138.5°,或99°≤α≤13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高度小于所述反光段的高度且大于所述非反光段的高度,所述过渡段的高度沿远离所述非反光段的方向呈逐渐变大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段的平面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0.9mm,所述非反光段的平面接触面的宽度范围为0.2~1.4mm。
5.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光伏电池、第二光伏电池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光伏电池和所述第二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光伏电池背面电连接的非反光段、及与所述第二光伏电池正面电连接的反光段,所述非反光段和所述反光段均具有平面接触面,所述反光段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138.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成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60°≤α≤90°,或90°≤α≤138.5°,或99°≤α≤138.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电池和所述第二光伏电池在其边缘处相交叠并形成交叠区域,所述导电件通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非反光段被夹设于所述交叠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段位于所述交叠区域外。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反光段与所述反光段的长度之差大于或等于所述交叠区域沿导电件长度方向的宽度。
CN201921069761.7U 2019-07-09 2019-07-09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Active CN210136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9761.7U CN210136883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9761.7U CN210136883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6883U true CN210136883U (zh) 2020-03-10

Family

ID=69708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69761.7U Active CN210136883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368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146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件及其制造方法、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146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件及其制造方法、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86492B (zh) 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252107A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568212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828598B (zh) 一种半片叠瓦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07073203A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209993611U (zh)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CN112216754B (zh) 导电件及其制造方法、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822672U (zh) 光伏导电件制造装置
CN210474973U (zh) 光伏导电件制造装置
KR20170138478A (ko) 태양광 모듈과 함께 사용하기에 유용한 광 방향전환 필름
JP2011135011A (ja) 光起電力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578765U (zh) 叠瓦组件
CN210136883U (zh)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JP201001624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136882U (zh)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CN210272399U (zh) 条形太阳电池片、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
US11271127B2 (en) Optical shield for photovoltaic cell
CN111200035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210136881U (zh) 用于电连接光伏电池的导电件及光伏组件
CA2749423A1 (en) Connector for pv cells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11862744B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photovoltaic module
JP514775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4753807U (zh) 光伏焊带及光伏组件
KR20190020509A (ko) 태양 전지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423612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99, deer mountain road, Suzhou high 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SI Cells Co.,Ltd.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Artes Sunshine Pow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Atlas sunshine Pow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99, deer mountain road, Suzhou high 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SI Cells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Artes Sunshine Pow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