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9184U -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9184U
CN210129184U CN201921174416.XU CN201921174416U CN210129184U CN 210129184 U CN210129184 U CN 210129184U CN 201921174416 U CN201921174416 U CN 201921174416U CN 210129184 U CN210129184 U CN 210129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radiator
casing
heat dissipation
siph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44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宗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Wav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Wav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Wav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Wav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744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9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9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9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涉及服务器散热设备技术领域。该散热器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冷凝单元、散热单元和安装板。所述的散热单元包括顶板、底板和设置于顶板、底板之间的散热翅片。所述的冷凝单元包括一内腔呈扁平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堵头和第二壳体,所述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堵头共同形成了冷凝腔外壳体。所述的第二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回流孔和排气孔。所述的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支撑板。该散热器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构强度更好,不仅能够承受正压力,而且能够承受负压力,不会再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发展,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与运算量也越来越大,导致CPU各个元器件的温度也不断飙升,尤其是CPU的功耗每年都在80%增幅大幅度提升。
针对CPU散热目前的现有技术是利用虹吸管散热器将CPU产生的热量及时迅速的带至冷却端,在冷却端设置足够的翅片,将源源不断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这样可以在原有的主板布局内,保持原有的风扇性能即可满足CPU的散热需求。
虹吸管散热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冷媒的沸点,增强气化效果,会对整个虹吸管散热器进行抽真空,使其在非工作状态下处于负压状态。
当虹吸管散热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由于冷媒气化形成大量的气体,因此整个虹吸管散热器内又会呈现正压状态,且最大压力能够达到三百个大气压。
因此,虹吸管散热器中的散热器不仅要能够承受正压而且要能够承受负压。传统的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中的散热器只是一个简单的盒体,这样的结构无法满足承压要求,容易在压力的作用下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该散热器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构强度更好,不仅能够承受正压力,而且能够承受负压力,不会再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冷凝单元、散热单元和安装板;
所述的散热单元包括顶板、底板和设置于顶板、底板之间的散热翅片;
所述的冷凝单元包括一内腔呈扁平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堵头和第二壳体,所述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堵头共同形成了冷凝腔外壳体;
所述的第二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回流孔和排气孔;
所述的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前后两端呈弧形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条加强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下侧壁上均布设置有多条沿左右方向布置的换热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上侧壁上,且所述的支撑板被夹紧在相邻的两条换热翅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上侧面上均布设置有多个第二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条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壳体为一呈长方体状且上端开口的的中空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壁向上延伸形成封板,所述第一壳体的左端面抵靠在所述的封板上,所述第一壳体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面上,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右端的下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第一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的顶板呈与所述冷凝腔外壳体的下侧面相吻合的台阶状。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和散热单元之间,以及冷凝单元和散热单元之间均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第一壳体的内腔设计成扁平结构,且前、后两端呈半圆的弧形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壳体的抗压能力,避免第一壳体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等问题。
2、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腔的下侧面设置换热翅片,增大了换热面积,有利于气体冷媒的液化回流。
3、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支撑板,从而从内部对第一壳体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有效抵抗负压最第一壳体的影响。另外支撑板与换热翅片配合实现支撑板的定位,不需要另外固定支撑板,方便安装和拆卸。
4、通过在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第二壳体,从而实现蒸发管和回流管的侧面安装,有利于节约机箱空间。
5、散热单元和冷凝单元之间采用分体设计,这样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可以部分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虹吸管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散热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冷凝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冷凝单元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A-A剖视图;
图9为图7中B-B剖视图;
图10为第一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单元,11-底板,12-顶板,13-散热翅片,2-冷凝单元,21-第一壳体,211-换热翅片,212-加强凸起,22-堵头,23-第二壳体,231-进气孔,232-回流孔,233-排气管,24-支撑板,3-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2所示。
为了方便对本方案的理解,现对现有的虹吸管散热器的整体原理结构进行简单描述。
如图1所示,虹吸管散热器包括蒸发器、散热器和用于连接蒸发器和散热器的蒸发管和回流管,且所述的蒸发器、散热器、蒸发管和回流管共同形成了一个循环回路。其中蒸发器固定设置在CPU上,散热器设置于风扇气流流过的区域。虹吸管散热器内的冷媒在蒸发器内吸收CPU产生的热量气化为气体,并通过蒸发管流入散热器内,在散热器的冷却作用下,气态的冷媒温度降低变为液态,并通过回流管回到蒸发器内,形成一个循环。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冷凝单元2、散热单元1和安装板3,所述的安装板3通过螺钉与机箱固定连接。
所述的底板11和散热单元1之间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的冷凝单元2和散热单元1之间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散热单元1包括顶板12和底板11,所述的顶板12和底板11之间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散热翅片13,且多个所述的散热翅片13平行布置。
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的冷凝单元2包括一内腔呈扁平结构且左、右两端开口的第一壳体21。所述第一壳体21的左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壳体21左端的堵头22,所述第一壳体21的右端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壳体21的第二壳体23,且所述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3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3和堵头22共同形成了冷凝腔外壳体。
如图13所示,所述的第二壳体23为一呈长方体状且上端开口的的中空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23的右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23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23的上方。为了方便描述,现将右侧壁的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23上方的部分定义为封板。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1的左端面抵靠在所述的封板上,所述第一壳体21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二壳体23的上端面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1的右端的下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缺口,且所述第一壳体2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壳体23的内腔通过该第一缺口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23的右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蒸发管连接的进气孔231和用于与回流管连接的回流孔232。所述第二壳体23的前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排气孔,所述的排气孔上设置有排气管233。抽真空时将真空泵连接到排气管233上,当达到预设的真空度后,捏紧排气管233,使排气管233变形形成密封状态即可。
这样设计的优点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第一壳体21的内腔设计成扁平结构,有利于承压。
第二,虽然将第一壳体21的内腔设计成扁平结构有利于承压,但是由于厚度减小,在安装蒸发管和回流管的时候便不能安装于第一壳体21的侧面。因为第一壳体21的厚度小于蒸发管或回流管。这样便只能将蒸发管和回流管连接在第一壳体21的上侧面上。由于第一蒸发器的安装位置要低于散热器,因此将蒸发管和回流管连接在第一壳体21的上侧面上不利于机箱的合理布置。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在第一壳体21的一端设置第二壳体23,从而在第二壳体23上设置进气孔231和回流孔232,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第三,该结构下,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3之间的焊缝分布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这样两个面上的焊缝会形成相互限制的作用,有利于承压。
这样,所述冷凝腔外壳体的下侧面便会呈台阶状,相应的,如图3所示,所述散热单元1的顶板12呈与所述冷凝腔外壳体的下侧面相吻合的台阶状。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壳体21的承压能力,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1的内腔截面呈长圆孔状,即所述第一壳体21内腔的前、后两端呈半圆的弧形结构,有利于承压。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壳体21的结构强度,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1内腔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条沿左右方向布置截面呈半圆形的加强凸起212。优选的,所述的加强凸起212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的第一壳体21。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1内腔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多条沿左右方向布置的换热翅片211,且多条所述的换热翅片211沿前后方向均布。优选的,所述的换热翅片211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的第一壳体21。
设置换热翅片211有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为了提高换热面积,保证冷凝效果。
第二,通过换热翅片211将第一壳体21内腔的下侧壁分割成多个狭长的流道,有利于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利于回流。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2所示,所述的第一壳体21内设置有至少两条沿左右方向布置的支撑板24,且所述的支撑板24沿前后方向均布。优选的,所述支撑板24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腔的上侧壁上,且所述的支撑板24被夹紧在相邻的两条换热翅片211之间。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壳体21内设置有三条支撑板24。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气体冷媒的均匀分布,提高冷凝效果,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板24的上侧面上均布设置有多个第二缺口,形成齿形结构。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冷凝单元、散热单元和安装板;
所述的散热单元包括顶板、底板和设置于顶板、底板之间的散热翅片;
所述的冷凝单元包括一内腔呈扁平结构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堵头和第二壳体,所述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堵头共同形成了冷凝腔外壳体;
所述的第二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回流孔和排气孔;
所述的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支撑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前后两端呈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条加强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下侧壁上均布设置有多条沿左右方向布置的换热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上侧壁上,且所述的支撑板被夹紧在相邻的两条换热翅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上侧面上均布设置有多个第二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条支撑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壳体为一呈长方体状且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壁向上延伸形成封板,所述第一壳体的左端面抵靠在所述的封板上,所述第一壳体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面上,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右端的下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第一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顶板呈与所述冷凝腔外壳体的下侧面相吻合的台阶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和散热单元之间,以及冷凝单元和散热单元之间均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
CN201921174416.XU 2019-07-24 2019-07-24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Active CN210129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4416.XU CN210129184U (zh) 2019-07-24 2019-07-24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4416.XU CN210129184U (zh) 2019-07-24 2019-07-24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9184U true CN210129184U (zh) 2020-03-06

Family

ID=69665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74416.XU Active CN210129184U (zh) 2019-07-24 2019-07-24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91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0117A (zh) * 2020-10-21 2020-12-08 武汉诚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闭式快速散热防潮灯具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0117A (zh) * 2020-10-21 2020-12-08 武汉诚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闭式快速散热防潮灯具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65276B (zh) 一种可分级冷却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CN101001514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及散热单元
CN210129184U (zh)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散热器
US20220256737A1 (en) Liquid-cooling block and liquid-cooling block assembly and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116931698B (zh) 一体式液冷散热器
CN110943058B (zh) 一种散热器
CN210168376U (zh) 一种数据中心水冷散热机柜
CN214206200U (zh) 一种新型散热装置
US20210084794A1 (en) Pcm-bas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2708371Y (zh) 一种用于台式计算机的热管式散热器
CN220020236U (zh) 刀片服务器散热结构和刀片服务器
CN218350835U (zh) 微通道散热器
CN219016925U (zh) 一种cpu散热装置
CN218821079U (zh) 一种用于电磁式除铁器的双压缩机冷却结构
CN100444368C (zh) 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CN219917147U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器件安装总成
CN210835956U (zh) 一种用于cpu的水冷机构
CN220523272U (zh) 一种装载机底部冷却装置
CN218068770U (zh) 一种计算机硬件用过热保护装置
CN210129185U (zh) 一种应用于虹吸管散热器的蒸发器
CN218550469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3747477U (zh) 一种真空绝热阀箱冷却降温装置
CN216352193U (zh) 散热装置
CN211044135U (zh) 服务器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CN216741923U (zh) 一种无油空气压缩机的新型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