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8329U - 快拆扣件 - Google Patents

快拆扣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8329U
CN210118329U CN201920853424.0U CN201920853424U CN210118329U CN 210118329 U CN210118329 U CN 210118329U CN 201920853424 U CN201920853424 U CN 201920853424U CN 210118329 U CN210118329 U CN 210118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barrel
guiding
fastening
ro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534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鼎瑞
张子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8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8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拆扣件,包括筒身以及扣件。所述扣件活动设于所述筒身中,所述扣件具有杆体,所述杆体具有扣部。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快拆扣件,可将筒身组合于物体上,并驱动所述杆体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另一物体,以完成两物体的结合与分离,而达到反复快速结合与分离。

Description

快拆扣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拆扣件,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可作为反复快速结合与分离两物体的快拆扣件。
背景技术
一般于组合两物体时,通常以螺丝锁入的方式,将两物体以不易分离的方式加以固定,借以确保所述两物体间的稳固结合,而不易发生彼此分离的情形。
以上述惯用的固定方式而言,虽可将两物体以不易分离的方式固定结合,但除造成有不易组装的情况外,更会因螺丝的固定结合方式,而使两物体造成有不易拆卸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快拆扣件,可将筒身组合于物体上,并驱动所述杆体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另一物体,以完成两物体的结合与分离,而达到反复快速结合与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拆扣件,包括:筒身以及扣件。所述扣件活动设于所述筒身中,所述扣件具有杆体,所述杆体具有定位部及扣部,可驱动所述杆体以带动所述扣部用以进行扣接或释放。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拆扣件。可将筒身组合于物体上,并驱动所述杆体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另一物体,以完成两物体的结合与分离,而达到反复快速结合与分离。
可选地,所述筒身具有至少一个组合部或至少一个扣体。
可选地,所述杆体邻近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限制部或第二限制部。
可选地,所述杆体套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筒身与所述扣件。
可选地,所述扣部为内扣体、外扣体、螺纹体或柱体。
可选地,所述筒身内侧具有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所述第一抵顶部高于、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抵顶部。
可选地,所述杆体具有定位部,可转动所述杆体使所述定位部抵顶于所述第一抵顶部或所述第二抵顶部,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抵顶部之间具有导引部。
可选地,所述导引部呈倾斜状、曲状、阶状或L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顶部一侧具有第一挡止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抵顶部一侧具有第二挡止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顶部或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一面上具有限位部,所述定位部具有与所述限位部活动对接的对应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为凸部、凹部、槽部、接部或孔部,所述对应限位部为与所述限位部相对接的凹部、凸部、槽部、接部或孔部。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设于套筒。
可选地,所述套筒套接于所述杆体,且所述套筒与所述杆体之间通过栓体加以结合。
可选地,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操作部。
可选地,所述操作部通过栓体与所述杆体结合。
可选地,所述筒身具有导引槽,所述扣件具有导引柱,所述导引柱活动设于所述导引槽中。
可选地,所述导引槽呈倾斜状、L状、曲状或阶状,且所述导引槽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导引柱设于所述杆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扣部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且所述扣部为内扣体。
可选地,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操作部,所述杆体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具有挡止结构。
可选地,所述挡止结构用以挡止所述操作部仅能朝非挡止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导引柱以栓接、铆接、扩接、锁接、焊接或卡接于所述杆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凹部、凸部、槽部、阶部或孔部。
可选地,所述导引柱用以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用以带动所述扣部以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扣件一端组设于筒身,用以驱动扣件旋转后可以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该扣部用以进行扣接或释放。
可选地,所述导引柱用以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所述筒身或所述扣件套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所述扣件一端组设于所述筒身,用以驱动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的导引柱可以在被限制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所述扣部以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可选地,所述筒身与所述扣件活动组合,且所述筒身具有至少一个组合部或所述筒身具有至少一个扣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需求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筒身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筒身剖面状态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另一物体的结合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另一物体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扣部的不同型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四;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五;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六;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一;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二;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1 快拆扣件
11 筒身
111 第一抵顶部
1111 限位部
112 第二抵顶部
113 组合部
114 扣体
115 导引部
116 第一挡止部
117 第二挡止部
118 导引槽
1181 第一限位部
1182 第二限位部
12 扣件
121 杆体
1211 第一限制部
1212 第二限制部
122 定位部
1221 对应限位部
123 扣部
124 套筒
125 栓体
126 操作部
127 栓体
128 凸出部
129 导引柱
13 弹性组件
14 挡止结构
2 物体
21 穿孔
22 扣孔
3 另一物体
31 穿孔
311 凸部
4 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更进一步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快拆扣件。
请参考图1至图5,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拆扣件1,其包括筒身11以及扣件12。所述扣件12活动设于所述筒身11中,所述扣件12具有杆体121,所述杆体121具有扣部123,所述扣部123可为内扣体,可驱动所述杆体121以带动所述扣部123进行扣接或释放。
当本实用新型快拆扣件1使用时,将所述筒身11与物体2进行组合。当结合另一物体3时,可下压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下移动,并使所述扣部123对应另一物体3的穿孔31,之后再转动所述杆体121,进而使所述扣部123扣入所述穿孔31周围的凸部311,借以与另一物体3进行结合,而达到快速结合两物体的功效。
当分离所述物体2与所述另一物体3时,可反向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带动所述扣部123移出所述凸部311,并向上移动所述杆体121,进而使所述扣部123释放所述另一物体3,而达到快速分离两物体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筒身11具有至少一个组合部113及至少一个扣体114。可通过所述组合部113配合螺丝4锁接于所述物体2的穿孔21,并配合扣体114扣接于所述物体2的扣孔22,让所述筒身11与所述物体2进行组合;以使所述筒身11达到稳固设置于所述物体2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筒身11与所述扣件123活动组合,且所述筒身11具有至少一个组合部113或所述筒身11具有至少一个扣体114。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杆体121邻近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限制部1211及第二限制部1212,且所述杆体121套接有弹性组件13,所述弹性组件13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筒身11与所述第一限制部1211。由此,可于所述杆体121下压而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下移动时,以所述第一限制部1211抵靠于筒身11的顶端,以限制所述杆体121向下移动的行程,并同时压缩所述弹性组件13,使所述扣部123扣入所述穿孔31周围的凸部311后,可利用所述弹性组件13的弹力,维持所述扣部123扣接后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松动位移的现象。
另外,当反向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扣部123移出所述凸部311时,可通过所述弹性组件13的弹力释放,而带动所述杆体121向上移动,并使所述第二限制部1212抵靠于筒身11的底部,以限制所述杆体121向上移动的行程,并通过所述弹性组件13的弹力释放使所述杆体121自动向上移动,而达到易于操作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杆体121的一端设有操作部126,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栓体127与所述杆体121结合。由此,可于使用时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之后再对所述操作部126施以下压外力或旋转外力,以使所述操作部126带动所述杆体121进行移动,而于结合或分离两物体时达到易于施力操作的功效。
请参考图6至图12,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拆扣件1,其包括筒身11以及扣件12。
所述筒身11内侧具有第一抵顶部111及第二抵顶部112,所述第一抵顶部111高于(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抵顶部112。
所述扣件12活动设于所述筒身11中,所述扣件12具有杆体121,所述杆体121具有定位部122及扣部123,所述扣部123可为外扣体,可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定位部122抵顶于所述第一抵顶部111或所述第二抵顶部112,以带动所述扣部123进行扣接或释放。
当本实用新型快拆扣件1使用时,将所述筒身11以所述组合部113配合螺丝4或通过扣体114与物体2进行组合。当结合另一物体3时,可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将所述定位部122移动至抵顶于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此时所述杆体121向上移动,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上移动并转向,进而使所述扣部123与另一物体3进行结合,而达到快速结合两物体的功效。
当分离所述物体2与所述另一物体3时,可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将所述定位部122由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移动至抵顶于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此时所述杆体121向下移动,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下移动并转向,进而使所述扣部123释放所述另一物体3,而达到快速分离两物体的功效。
而上述杆体121于操作时,可先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之后再对所述操作部126施以旋转外力,以使所述操作部126带动所述杆体121进行转动,而于结合或分离两物体时达到易于施力操作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顶部111与所述第二抵顶部112之间具有导引部115,且所述导引部115呈倾斜状(或呈曲状、阶状、L状)。由此,可于所述定位部122由所述第一抵顶部111(或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抵顶部112(或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时,可利用所述导引部115的配合,而达到顺畅移动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顶部111一侧具有第一挡止部116,所述第二抵顶部112一侧具有第二挡止部117。由此,当所述定位部122由所述第一抵顶部111(或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抵顶部112(或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时,可由所述第二挡止部117的配合进行止挡,而当所述定位部122由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时,可由所述第一挡止部116的配合进行止挡,以避免所述定位部122有转向过度的情形,而使所述定位部122达到较佳的限位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顶部111(或所述第二抵顶部117,图未示)的一面上具有限位部1111,所述定位部122底部具有与所述限位部1111活动对接的对应限位部1221。所述限位部1111为凸部(或凹部、槽部、接部、孔部),所述对应限位部1221为与所述限位部1111相对接的凹部(或凸部、槽部、接部、孔部)。由此,当所述定位部122移动至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时,可使所述对应限位部1221与所述限位部1111对接,以使所述定位部122达到较佳的限位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122设于套筒124的底部,而所述套筒124套接于所述杆体121邻近一端的位置处,且所述套筒124与所述杆体121之间通过栓体125加以结合。由此,可于转动所述杆体121时,同时带动所述定位部122移动至所述第一抵顶部111或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
另外,所述定位部122也可直接设于所述杆体121上,或与所述杆体121一体成型。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杆体121的一端设有操作部126,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栓体127与所述杆体121结合。由此,可于使用时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之后再对所述操作部126施以旋转外力,以使所述操作部126带动所述杆体121进行转动,而于结合或分离两物体时达到易于施力操作的功效。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筒身11与所述扣件12之间具有弹性组件13,所述弹性组件13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筒身11与所述扣件12。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杆体121具有凸出部128,所述弹性组件13套设于所述杆体121,且所述弹性组件13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筒身11与所述凸出部128。由此,当所述定位部122移动至所述第一抵顶部111的位置时,压缩所述弹性组件13,而当所述定位部122移动至所述第二抵顶部112的位置时,则释放所述弹性组件13,如此,可利用所述弹性组件13的弹力,维持所述定位部122移动后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松动位移的现象。
另外,如图13所示,所述扣部123也可依所需设为螺纹体(如图13的a部分)或柱体(如图13的b部分),以使本实用新型于进行扣接时能更符合实际使用的需求。
请参考图14至图17,如图所示,于所述快拆扣件1的一个实施中,所述筒身11具有导引槽118,所述扣件12具有导引柱129,所述导引柱129活动设于所述导引槽118中,而所述导引槽118呈倾斜状(或L状、曲状、阶状),且所述导引槽118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部1181及第二限位部1182,并所述导引柱129设于所述杆体12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或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可为凹部、凸部、槽部、阶部或孔部,并所述扣件12的导引柱129用以于所述导引槽118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用以带动所述扣部123以所述导引槽118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当使用时,将所述筒身11以所述组合部113配合螺丝4与物体2进行组合,此时,所述弹性组件13呈释放状态,并向上顶推所述扣件12,使所述导引柱129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中,而呈现未锁定状态(即解锁状态)。当结合另一物体3时,可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所述栓体127的配合而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并施力于所述操作部126而下压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的导引柱129离开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之后施以旋转外力于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的倾斜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而当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时,则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下移动,并压缩所述弹性组件13,使所述扣部123扣入另一物体(图未示),借以与另一物体进行结合,之后再将所述操作部126下压以避免与其他对象形成干涉,而达到快速结合两物体的功效。
当分离所述物体2与所述另一物体时,可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所述栓体127的配合而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之后施以反向的旋转外力于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导引柱129离开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并沿所述导引槽118的倾斜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中,而当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时,则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上移动,并使所述扣部123释放另一物体(图未示),此时,所述弹性组件13获得弹性释放,并向上顶推所述扣件12,使所述导引柱129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中,而呈现未锁定状态,而达到快速分离两物体的功效。
请参考图18及图19,如图所示,所述扣部123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且各扣部123为内扣体,并各扣部123相对向设于所述杆体121。由此,当与另一物体3结合时,可下压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同时带动各扣部123向下移动,并使所述扣部123对应另一物体3的穿孔31,之后再转动所述杆体121,进而使各扣部123分别扣入所述穿孔31周围的各凸部311,借以与另一物体3进行结合;当分离所述另一物体3时,可反向转动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带动各扣部123分别移出各凸部311,并向上移动所述杆体121,进而使各扣部123释放所述另一物体3,而达到快速分离两物体的功效。
请参考图20至图27,如图所示,于所述快拆扣件1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身11具有导引槽118,所述扣件12具有导引柱129,所述导引柱129活动设于所述导引槽118中,而所述导引槽118呈L状,且所述导引槽118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部1181及第二限位部1182,并所述导引柱129以栓接、铆接、扩接、锁接、焊接或卡接的方式设于所述杆体121的一侧。
当结合另一物体3时,可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所述栓体127的配合而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并施力于所述操作部126而下压所述杆体121,使所述杆体121的导引柱129离开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之后施以旋转外力于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的倾斜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而当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时,则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下移动,并压缩所述弹性组件13,使所述扣部123扣入另一物体3,而达到快速结合两物体的功效。
当分离所述另一物体3时,可扳动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操作部126通过所述栓体127的配合而与所述杆体121呈垂直状态,之后施以反向的旋转外力于所述操作部126,使所述导引柱129离开所述第二限位部1182并沿所述导引槽118的倾斜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中,而当所述导引柱129沿所述导引槽118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时,则且同时带动所述扣部123向上移动,并使所述扣部123释放另一物体3,此时,所述弹性组件13获得弹性释放,并向上顶推所述扣件12,使所述导引柱129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81中,而呈现未锁定状态,而达到快速分离两物体的功效。
另外,所述弹性组件13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扣件12一端组设于筒身11,用以驱动扣件12旋转后可以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该扣部123用以进行扣接或释放。
另外,所述导引柱129用以于所述导引槽118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所述筒身11或所述扣件12套接有弹性组件13,所述弹性组件13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所述扣件12一端组设于所述筒身11,用以驱动于所述导引槽115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的导引柱129可以在被限制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所述扣部123以所述导引槽118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请参考图28及图29,如图所示,于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121的一端设有操作部126,所述杆体121与所述操作部126之间具有挡止结构14,所述挡止结构14用以挡止所述操作部126仅能朝非挡止方向运动。由此,可利用所述挡止结构14使所述操作部126仅能进行单边的翻转,以符合实际运用时的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快拆扣件,可将筒身组合于物体上,并转动所述杆体使所述定位部抵顶于所述第一抵顶部或所述第二抵顶部,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另一物体,以完成两物体的结合与分离,而达到反复快速结合与分离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扣件包括:
筒身;以及
扣件,其活动设于所述筒身中,所述扣件具有杆体,所述杆体具有扣部,可驱动所述杆体用以带动所述扣部用以进行扣接或释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或扣件套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筒身与所述扣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部为内扣体、外扣体、螺纹体或柱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具有定位部,可转动所述杆体使所述定位部抵顶于所述筒身的第一抵顶部或第二抵顶部,以带动所述扣部进行扣接或释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的第一抵顶部或第二抵顶部的一面上具有限位部,所述定位部具有与所述限位部活动对接的对应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具有导引槽,所述扣件具有导引柱,所述导引柱活动设于所述导引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呈倾斜状、L状、曲状、阶状、弧状或不规则状,其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导引柱用以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用以使所述导引柱存置或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操作部,所述杆体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具有挡止结构,所述挡止结构用以挡止所述操作部仅能朝非挡止方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柱用以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用以带动所述扣部以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扣件一端组设于筒身,用以驱动扣件旋转后可以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该扣部用以进行扣接或释放。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柱用以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所述筒身或所述扣件套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为扭转弹簧,其一端组设于所述扣件一端组设于所述筒身,用以驱动于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运动的导引柱可以在被限制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中自动弹力回旋,用以带动所述扣部以所述导引槽的活动空间或活动路径进行扣接或释放。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与所述扣件活动组合,且所述筒身具有至少一个组合部或所述筒身具有至少一个扣体。
CN201920853424.0U 2018-08-20 2019-06-06 快拆扣件 Active CN2101183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1394U TWM570370U (zh) 2018-08-20 2018-08-20 Quick release fastener
TW107211394 2018-08-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8329U true CN210118329U (zh) 2020-02-28

Family

ID=65036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53424.0U Active CN210118329U (zh) 2018-08-20 2019-06-06 快拆扣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8329U (zh)
TW (1) TWM5703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003A (zh) * 2020-04-23 2021-10-26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阻尼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003A (zh) * 2020-04-23 2021-10-26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阻尼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0370U (zh) 2018-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1045B (zh) 扣件结构及扣件结构的组装方法
US20130090174A1 (en) Connecting rod assembly
CN212615781U (zh) 转向扣合结构
US7513492B1 (en) Hand held quick-clamping device
CN107461383B (zh) 旋动结构
JP2011235362A (ja) 締結部品の整列供給装置
US7010999B1 (en) Bi-directional adjustable spanner with a driving roller
CN210118329U (zh) 快拆扣件
US7775771B2 (en) Quick assembly blade for a ceiling fan
TW202001107A (zh) 限位裝置
CN112211885A (zh) 定位结构
US20220243753A1 (en) Fastener structur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CN211648680U (zh) 扣件作动结构
WO2016082437A1 (zh) 一种简易机械锁
CN112628262A (zh) 组合式锁固单元
CN115492825A (zh) 用于电子装置中的杆体结构
CN114293845B (zh) 一种执手装置及其拆装方法
US6435061B1 (en) Ratchet screwdriver
CN113525574B (zh) 折叠器和交通工具
CN210039470U (zh) 凸轮式便捷锁具
CN113757233B (zh) 扣件结构
CN111853017A (zh) 扣体结构
CN112343909A (zh) 扣体结构
TWM579220U (zh) Button body structure
US20050145669A1 (en) Fastening structure of the cover and top seat of magazine of a staping gun no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