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2800U -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02800U
CN210102800U CN201920476117.5U CN201920476117U CN210102800U CN 210102800 U CN210102800 U CN 210102800U CN 201920476117 U CN201920476117 U CN 201920476117U CN 210102800 U CN210102800 U CN 210102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rear suspension
clamp
integrated device
vehicl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761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家声
肖永欢
范震琪
邵演洪
谭建强
黄洁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Honda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Honda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Honda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Honda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761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02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02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028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包括前支撑夹具装置和后端夹具;前支撑夹具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前端夹具,前端夹具具有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以及第三定位结构,分别用于与三种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后端夹具从其底端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一平台、用于放置第二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二平台、用于放置第三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三平台、以及连接于第三平台且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低于第一平台;第二平台、第三平台和第一斜面平台的侧面设有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该装置能提升生产节拍,削减委外人员,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利于员工职业健康和节约物流空间。

Description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悬架夹具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行业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台板装置配合夹具固定后悬架,由台板运输后悬架移栽到后续工序作业,以便于点动或联动的快速切换,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现有的台板装置的内侧具有多套车型夹具,由于每个车型的后悬架的支撑点不同,一套夹具对应一种车型,每次转换车型时需要更换相应的夹具,在转换车型时切换夹具需要委外人员手动切换夹具,使此时吊装后悬架的岗位人员处于等待,导致损失岗位工时,影响生产节拍。而且,如果后悬架分装线一共有 30块台板,每次转换车型时需要切换30套夹具,假如工厂生产四款车型,岗位周边一共要存放120套夹具备用,严重占用生产现场面积,影响周边物流。此外,员工拿取夹具时需要经常弯腰,不利于员工职业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能提升生产节拍,削减委外人员,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利于节约物流空间。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包括设于台板前端的前支撑夹具装置和设于台板后端的后端夹具;所述前支撑夹具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前端夹具,所述前端夹具具有用于与第一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用于与第二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以及用于与第三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三定位结构;
所述后端夹具从其底端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一平台、用于放置第二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二平台、用于放置第三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三平台、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三平台且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平台和所述第三平台低于所述第一平台;所述第二平台、第三平台和第一斜面平台的侧面设有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安装于台板上的底座和插接于所述底座内且不可相对所述底座周向转动的支撑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和垂直设于所述固定部上的支撑筒部,所述支撑杆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前端夹具的支撑平台和垂直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下端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插接于所述支撑筒部内;所述支撑筒部的顶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杆部的底端设有与所述凹槽插接配合的凸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径;所述支撑筒部的外周壁轴向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杆部穿出的开口槽,所述第二杆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槽位,所述支撑筒部的外周壁设有与所述槽位对应的定位通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筒部的顶端周向设有多个所述凹槽,所述第一杆部的底部周向设有与各所述凹槽对应配合的多个所述凸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平台低于所述第三平台。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的相邻两个平台之间通过斜面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端夹具的底部设有定位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孔为方形盲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范围为100°-120°。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包括前支撑夹具装置和后端夹具,台板的前端固定有两个前支撑夹具装置,台板的后端固定有两个后端夹具,前支撑夹具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前端夹具,通过在前端夹具上设有分别对应与三种车型的后悬架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和第三定位结构,同时,通过在后端夹具设有分别对应与三种车型的后悬架横梁位的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从而适用于三款车型;而且,通过第三平台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能够防止置于其上的后悬架重心向下倾斜,通过设于第二平台、第三平台和第一斜面平台一侧的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能够避免后悬架被顶起,由此达到三款车型后悬架共用一套前端夹具和后端夹具,形成免切换模式,避免安排委外人员进行人工切换,削减步行工时和切换工时,从而提升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利于员工职业健康,节约更换夹具时夹具放置的物料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中的前支撑夹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端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后端夹具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其中,100、前支撑夹具装置;10、支撑架;11、底座;111、固定部;112、支撑筒部;1121、凹槽;1122、开口槽;1123、定位通孔;12、支撑杆;121、支撑平台;122、第一杆部;1221、凸块;123、第二杆部;1231、槽位;20、前端夹具;21、第一定位结构;22、第二定位结构;23、第三定位结构;30、后端夹具;31、第一平台;32、第二平台;33、第三平台;34、第一斜面;35、第二斜面;36、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请参见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包括前支撑夹具装置100和后端夹具30,前支撑夹具装置100 设于台板的前端,且台板的前端固定有两个前支撑夹具装置100,后端夹具30设于台板的后端,且台板的后端固定有两个后端夹具30,其中,前支撑夹具装置100包括支撑架10和安装于所述支撑架10上的前端夹具20,所述前端夹具20具有第一定位结构21、第二定位结构22、以及第三定位结构23。更重要的是,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1 用于与第一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结构22用于与第二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所述第三定位结构23用于与第三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所述后端夹具30从其底端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台31、第二平台32、第三平台33、以及第一斜面34,所述第一平台31用于放置第一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所述第二平台32用于放置第二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所述第三平台 33用于放置第三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而且,所述第二平台32和第三平台33低于第一平台31,所述第一斜面34连接于所述第三平台 33且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平台32、第三平台33和第一斜面34平台的侧面设有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35。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由于之前三款车型后悬架所对应夹具的支撑点是一致的,只是夹具的形态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在如图1所示的前端夹具20上设有分别对应与三种车型的后悬架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21、第二定位结构22和第三定位结构23,同时,通过在如图3所示的后端夹具30设有分别对应与三种车型的后悬架横梁位的第一平台31、第二平台32、和第三平台 33,从而适用于三款车型;而且,通过第三平台33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34,能够防止置于其上的后悬架重心向下倾斜,通过设于第二平台32、第三平台33和第一斜面34平台一侧的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35,能够避免后悬架被顶起,由此达到三款车型共用一套前端夹具20和后端夹具30,形成免切换模式,避免安排委外人员进行人工切换,削减步行工时和切换工时,从而提升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利于员工职业健康,节约更换夹具时夹具放置的物料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型例如为锋范,第二车型为缤智,第三车型为凌派,而锋范后悬架支撑点的宽为92mm,缤智后悬架支撑点的宽为100mm,凌派后悬架支撑点的宽为156mm,因此,将前端夹具 20的最大宽度较佳地设置为160mm,并且前后预留出2mm,这样能同时满足最小车型锋范的后悬架支撑点的宽度和最大车型凌派的后悬架支撑点的宽度,由此利用前端夹具20的中间位置承托锋范和缤智,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从前端夹具20的后端向前40mm处做出第一车型锋范的原夹具形态,即形成第一定位结构21,该第一定位结构 21与第一车型锋范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从前端夹具20的后端向前90mm处做出第二车型缤智的原夹具形态,即形成第二定位结构 22,该第二定位机构与第二车型缤智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在前端夹具20的前端做出第三定位结构23,并结合第一定位结构21和第二定位结构22共同形成第三车型凌派的夹具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用于与第三车型凌派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由此达到三款车型共用一套前端夹具20,不需要重新切换夹具,从而实现三款车型的免切换模式,达到装置的一体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定位结构的位置尺寸应当根据实际车型确定,而并不限于上述尺寸。
后端夹具30的作用是固定后悬架,由于各车型的车型尺寸差异,上述三款车型的后端夹具30除了固定位置不一样,其高度、宽度和长度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后端夹具30从其底端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且分别对应与三种车型的后悬架横梁位的第一平台31、第二平台32、和第三平台33,在本实施例中,后端夹具30的长度采用与原夹具的长度相同,通过三个平台的设置,能将三款车型的后悬架水平放置在后端夹具30上,由此实现后端夹具30适用于三款车型;为提高水平放置后悬架的稳定性,通过第三平台33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34,能够防止置于其上的后悬架重心向下倾斜,而且通过设于第二平台32、第三平台33和第一斜面34平台一侧的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35,能够避免后悬架被顶起,由此达到三款车型共用一套后端夹具30,形成免切换模式,达到装置的一体化,避免安排委外人员进行人工切换,削减步行工时和切换工时,从而提升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利于员工职业健康。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参见图2所示,所述支撑架10包括用于固定安装于台板上的底座11和插接于所述底座11内的支撑杆12,并且所述支撑杆12相对于所述底座11不可发生周向转动。具体地,所述底座11包括固定部111和垂直设于所述固定部111上的支撑筒部112,所述支撑杆12包括用于安装前端夹具20的支撑平台121和垂直设于支撑平台121下端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122和第二杆部123,并且由第二杆部123插接至所述支撑筒部112内;为了防止支撑杆 12相对于所述底座11发生周向转动,在所述支撑筒部112的顶端设有凹槽1121,所述第一杆部122的底端设有凸块1221,通过凸块1221 与凹槽1121的插接配合,能够实现第一杆部122与支撑筒部112不会发生周向的相对转动,即支撑杆12相对于底座11周向不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后端夹具30的安装稳定性,提高固定后悬架的定位精度。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存在需要生产大车型和小车型的情况,例如雅阁车型为大车型,由于大车型使用的横梁与小车型的横梁不一致,因此所使用的夹具支撑点也不一致,因此需要防止小车型的前端夹具20对生产大车型后悬架有干涉。作为优选的方案,继续参见图 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部123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杆部 122的外径;所述支撑筒部112的外周壁轴向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杆部 123穿出的开口槽1122,所述第二杆部123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槽位1231,所述支撑筒部112的外周壁设有与所述槽位1231对应的定位通孔1123。如此,在生产小车型时,使用螺丝穿入定位通孔 1123和第二杆部123上的槽位1231,并采用螺母将螺丝锁紧,使得支撑杆12牢固地安装于底座11上,以用于前端夹具20对后悬架的定位支撑;在需要生产大车型时,松开螺母螺丝,并且通过开口槽 1122这一可活动式的空间设置,将第二杆部123翻转90°且横向穿入开口槽1122内,直接将支撑杆12向外放倒至台面上,从而削减了大车型与小车型之间切换夹具工时与步行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后续需要继续生产小车型时,再将支撑杆12反向翻转立直,锁紧后使用。而对于后端夹具30,需要切换时,采用台板上非常多的空隙,直接将后端夹具30放置在台板上,并利用台板上的螺丝孔进行固定,从而避免了后端夹具30影响大车型后悬架的安装工序,由此经过改造,实现了大车型和小车型之间的快速切换,操作员工只需要在台板上操作更换夹具即可,削减了步行工时。
优选地,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筒部112的顶端周向设有多个所述凹槽1121,所述第一杆部122的底部周向设有与各所述凹槽1121对应配合的多个所述凸块1221,以进一步提高前端夹具20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二平台 32低于所述第三平台33;所述第一平台31、第二平台32和第三平台33的相邻两个平台之间通过过渡斜面衔接,以实现各平台之间的过渡性,以适用三款车型。再进一步地,参见图5所示,所述第二斜面35的角度范围为100°-120°,该角度范围内的第二斜面35能有效避免后悬架被顶起。
更具体的是,所述后端夹具30的底部设有定位孔36,便于与台板上的凸起配合实现快速定位。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36为方形盲孔。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能实现三款小车型后悬架共用一套前端夹具和后端夹具,且能实现大车型与小车型后悬架夹具之间的快速切换,形成免切换模式,避免安排委外人员进行人工切换,削减步行工时和切换工时,从而提升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利于员工职业健康,节约更换夹具时夹具放置的物料空间,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方法和装置均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台板前端的前支撑夹具装置和设于台板后端的后端夹具;所述前支撑夹具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前端夹具,所述前端夹具具有用于与第一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用于与第二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以及用于与第三车型后悬架的螺栓位凹凸配合的第三定位结构;
所述后端夹具从其底端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一平台、用于放置第二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二平台、用于放置第三车型后悬架的横梁位的第三平台、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三平台且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平台和所述第三平台低于所述第一平台;所述第二平台、第三平台和第一斜面平台的侧面设有斜向外侧的第二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安装于台板上的底座和插接于所述底座内且不可相对所述底座周向转动的支撑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部和垂直设于所述固定部上的支撑筒部,所述支撑杆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前端夹具的支撑平台和垂直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下端且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插接于所述支撑筒部内;所述支撑筒部的顶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杆部的底端设有与所述凹槽插接配合的凸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径;所述支撑筒部的外周壁轴向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杆部穿出的开口槽,所述第二杆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槽位,所述支撑筒部的外周壁设有与所述槽位对应的定位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部的顶端周向设有多个所述凹槽,所述第一杆部的底部周向设有与各所述凹槽对应配合的多个所述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台低于所述第三平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的相邻两个平台之间通过斜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夹具的底部设有定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为方形盲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面的角度范围为100°-120°。
CN201920476117.5U 2019-04-09 2019-04-09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02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6117.5U CN210102800U (zh) 2019-04-09 2019-04-09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6117.5U CN210102800U (zh) 2019-04-09 2019-04-09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02800U true CN210102800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6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7611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02800U (zh) 2019-04-09 2019-04-09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02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02800U (zh) 后悬架夹具一体化装置
CN213569370U (zh) 一种汽车维修用升降托架
CN20990274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定位夹具
CN107570682B (zh) 一种大型压铸模具的动模分拆结构及其起吊装配方法
CN205017758U (zh) 一种机柜安装托架机构
CN216055020U (zh) 电池柜
CN215356752U (zh) 一种龙门激光切割机床
CN210756563U (zh) 一种碟式马达吊装翻转夹具
CN206395150U (zh) 一种直驱永磁发电机定子模卡的存放工装
CN2928406Y (zh) 组合式工具车的改进结构
CN206153877U (zh) 一种便于找正的装置
CN213614964U (zh) 一种钢结构焊接加工用的定位装置
CN219826211U (zh) 一种轻便工字梁拼装定位纠偏装置
CN220348182U (zh) 一种零件加工定位装置
CN216731539U (zh) 一种slm设备成形室装配用工装
CN210878413U (zh) 一种装配平台
CN220197635U (zh) 工装夹具
CN209921575U (zh) 油顶辅助工装
CN110014314B (zh) 一种适用于缸盖罩的机加工夹具及其机加工方法
CN214015138U (zh) 一种园林绿化加工用修剪装置
CN220519193U (zh) 一种模块化房屋加工转运装置
CN210648425U (zh) 一种压铸件除毛边机构
CN212498678U (zh) 注塑模具配模装置
CN210039995U (zh) 一种watsg开关基座连接板上盖组装装置
CN111962849B (zh) 操作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