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0183U -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0183U
CN210070183U CN201920621697.2U CN201920621697U CN210070183U CN 210070183 U CN210070183 U CN 210070183U CN 201920621697 U CN201920621697 U CN 201920621697U CN 210070183 U CN210070183 U CN 210070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water
wind shielding
shielding rib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216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国华
冷晓刚
陈明侠
耿德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216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0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0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0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底盘用于安装换热器,且所述底盘上设有储水区,所述储水区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储水区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过水缺口和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适于在装配状态下阻碍来自所述换热器方向的空气从所述过水缺口处进入所述储水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底盘通过在储水区内设置挡风结构,一方面加强了储水区的结构强度,可以在装配状态下给换热器提供支撑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阻碍换热器内的空气从过水缺口处进入储水区,从而起到防漏风的作用,提高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现有空调器包括底盘和换热器等部件,换热器安装在底盘上,且底盘上换热器的安装位置处设有主集水槽和侧集水槽,空调器在工作过程中,换热器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这些冷凝水滴落在底盘的主集水槽和侧集水槽内,且侧集水槽上设有过水口,冷凝水从侧集水槽的过水口流至主集水槽。而现有的空调器中,换热器内的空气容易从侧集水槽的过水口处进入侧集水槽,造成换热器的部分进风流失,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由此可见,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器底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空调器中,换热器内的空气容易从底盘的侧集水槽的过水口处流失,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底盘,用于安装换热器,所述底盘上设有储水区,所述储水区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储水区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过水缺口和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适于在装配状态下阻碍来自所述换热器方向的空气从所述过水缺口处进入所述储水区。
这样,挡风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储水区的结构强度,可以在装配状态下给换热器提供支撑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阻碍换热器内的空气从过水缺口处进入储水区,从而起到防漏风的作用,提高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可选的,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一挡风筋板和第二挡风筋板,所述第一挡风筋板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在所述过水缺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过水缺口。
这样,换热器内的空气由过水缺口吹入储水区时,能够全部吹到挡风结构上,并在第一挡风筋板和第二挡风筋板的阻挡下大部分倒流回主集水区内,从而减少换热器的漏风。
可选的,所述挡风结构还包括第三挡风筋板,所述第一挡风筋板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均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的两侧;所述第三挡风筋板的一端延伸到所述过水缺口处,并将所述过水缺口分隔为两个部分。
这样,第三挡风筋板将过水缺口一分为二,使得由过水缺口流进储水区的气流在过水缺口处实现分流,降低了气流的流速,而根据伯努利原理,气流的流速减小时压力就会增大,气流向储水区流动时阻力就越大,进一步减少了换热器的漏风;同时,挡风结构的鱼骨式结构,可以保证底盘在注塑成型时,储水区处不容易产生缩水,提高了底盘的制造质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风筋板、所述第二挡风筋板和所述第三挡风筋板呈鱼骨式分布。
这样,可以保证底盘在注塑成型时,储水区处不容易产生缩水,提高了底盘的制造质量。
可选的,所述储水区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呈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储水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过水缺口设于所述V形结构的顶端,适于引导冷凝水沿所述第一侧壁流向所述过水缺口。
这样,滴落到储水区的冷凝水可以沿第一侧壁向过水缺口处流动,使得第一侧壁具有导流作用,防止冷凝水在储水区滞留,从而提高了底盘的排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的V形结构在所述过水缺口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1介于5°-1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侧边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2介于5°-10°之间。
在这个角度范围内,储水区的储水能力、导流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较佳,能够保证储水区在不影响底盘其他结构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足够的储水面积,防止出现空调器漏水的现象,还保证了第一侧壁具有导流作用,排水效果佳。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风筋板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挡风筋板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的自由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一侧壁。
这样,可以避免冷凝水被第一挡风筋板和第二挡风筋板阻挡在远离过水缺口一侧,使得滴落到储水区内的冷凝水沿着第一挡风筋板和第二挡风筋板流向第一侧壁,继而沿着第一侧壁流向过水缺口处,导流效果更好,提高了储水区的排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风筋板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3介于15°-3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挡风筋板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4介于15°-30°之间。
这样,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既保证了第一挡风筋板和/或第二挡风筋板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又保证了冷凝水能够顺畅地从第一挡风筋板和/或第二挡风筋板的自由端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的过水区域处流动到过水缺口,排水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第三挡风筋板的一端延伸到所述过水缺口处,所述第三挡风筋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储水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并将所述储水区分隔为第一储水槽和第二储水槽,所述第一储水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储水槽的底面上远离所述第三挡风筋板的一侧高于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连接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三挡风筋板。
这样,增大了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和第二储水槽内向第三挡风筋板流动的速度,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快地排出储水区,而且冷凝水也排出得更加干净,防止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和第二储水槽内滞留,形成积水,进一步提高了储水区的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槽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介于2°-5°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储水槽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6介于2°-5°之间。
这样,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不仅可以保证第一储水槽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的底面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还可以保障储水区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使得空调器能够顺畅移动和搬运。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储水槽的底面上远离所述过水缺口的一侧高于所述过水缺口所在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过水缺口。
这样,增大了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和第二储水槽内的流动速度,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快地排出储水区,而且冷凝水也排出得更加干净,防止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和第二储水槽内滞留,形成积水,腐蚀底盘,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储水区的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还提高了底盘的质量,延长底盘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槽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储水槽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
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不仅可以保证第一储水槽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的底面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还可以保障储水区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使得空调器能够顺畅移动和搬运。
可选的,所述储水区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加强结构。
这样,可以增强储水区上第二侧壁处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底盘的强度,使得在运输过程中或者空调器工作中,底盘的储水区受到振动冲击或是撞击时也不容易发生形变,进而提高了底盘的使用质量。
可选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有多个,并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等间距分布。
这样,通过进一步增强第二侧壁的结构强度,来提高底盘左侧壁的强度和质量,延长底盘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空调器底盘。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空调器底盘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器与底盘在安装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换热器与底盘在安装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盘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盘在储水区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水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盘的前视图;
图10为图9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水区的底面由左侧朝右侧倾斜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热器,11-支架,100-主集水区,200-储水区,210-挡风结构,211-第一挡风筋板,212-第二挡风筋板,213-第三挡风筋板,220-第一侧壁,221-过水缺口,2211-第一缺口,2212-第二缺口,222-第一侧边,223-第二侧边,230-第二侧壁,231-加强结构,240-第一储水槽,250-第二储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有技术中,底盘上换热器的安装位置处设有主集水槽和侧集水槽,侧集水槽内没有设置用于阻挡换热器内的空气进入侧集水槽的结构,其中,主集水槽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主集水区100,侧集水槽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储水区200。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储水区200内设置挡风结构210,并对储水区200的结构进行改进。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底盘,用于安装换热器10,底盘上设有储水区200,储水区200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换热器10的一侧,且储水区200靠近换热器10的一侧设有过水缺口221和挡风结构210,挡风结构210适于在装配状态下阻碍来自换热器10方向的空气从过水缺口221处进入储水区200。
底盘上设有主集水区100和储水区200,主集水区100和储水区200在过水缺口221处连通,挡风结构210设置在储水区200内靠近过水缺口221处。当换热器10装配到底盘上时,主集水区100位于换热器10的下方,储水区200位于换热器10的左侧,且挡风结构210与换热器10左侧的支架11抵靠,使得挡风结构210能够给换热器10提供支撑力。空调器在工作时,换热器10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这些冷凝水大部分沿换热器10滴落到主集水区100内,还有一小部分会沿换热器10左侧的支架11滴落到储水区200内,这一小部分的冷凝水被收集在储水区200内,并从过水缺口221处流进主集水区100,继而汇聚到底盘上的打水区,被安装在打水区内的打水电机击打雾化,从而让冷凝水蒸发掉。现有技术中,吹入换热器10内的空气在换热器10的内部循环流动,以进行热交换,而在换热器10中进行内循环的空气也会在主集水区100内流动,但由于主集水区100与储水区200在过水缺口221处连通,因此在主集水区100流动的空气会从过水缺口221流进储水区200,由于主集水区100位于储水区200的右侧,同时还位于换热器10的下方,故从主集水区100流进储水区200的空气相当于是来自换热器10方向的空气。在没有设置挡风结构210的情况下,换热器10内的空气毫无阻碍的从过水缺口221进入到储水区200,导致换热器10区域出现漏风,影响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而本实施例中在储水区200内设置挡风结构210,使得来自换热器10方向的空气,即由主集水区100流向过水缺口221的空气在挡风结构210的阻碍下,不能顺利流入储水区200,大部分会倒流回主集水区100内。
这样,挡风结构210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储水区200的结构强度,可以在装配状态下给换热器10提供支撑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阻碍换热器10内的空气从过水缺口221处进入储水区200,从而起到防漏风的作用,提高了换热器10的工作效率。
可选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挡风结构210包括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在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覆盖过水缺口221。
挡风结构210包括两个挡风板,分别是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且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的高度高于过水缺口221的高度。第一挡风筋板211与第二挡风筋板212可以在端部相互连接,即第一挡风筋板211的后端与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前端相连;也可以在端部相互交错,即当第一挡风筋板211与第二挡风筋板212相互连接时,第一挡风筋板211的后端与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前端存在重叠,当第一挡风筋板211与第二挡风筋板212不相连时,第一挡风筋板211的后端与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过水缺口22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两个侧边,为了便于理解,分别称作前侧边和后侧边,且过水缺口221的前侧边和后侧边能够构成一个平面,该平面即为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也就是说,第一挡风筋板211在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二挡风筋板212在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可以相交,也可以在投影的边缘处相连。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在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即为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的面积之和,且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的面积之和大于过水缺口221的面积,能将过水缺口221完全覆盖。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相交时,第一投影面积加上第二投影面积后,再减去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相交部分的面积,最后所得到的投影面积即为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的面积之和。
这样,换热器10内的空气由过水缺口221吹入储水区200时,能够全部吹到挡风结构210上,并在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的阻挡下大部分倒流回主集水区100内,从而减少换热器10的漏风。
可选的,结合图7所示,挡风结构210还包括第三挡风筋板213,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均与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并分别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两侧;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端延伸到过水缺口221处,并将过水缺口221分隔为两个部分。
第三挡风筋板213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储水区200内,且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右端位于过水缺口221处,将过水缺口221分隔为两个缺口,即第一缺口2211和第二缺口2212。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分别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前侧和后侧。第一挡风筋板211的前端为自由端,不与其他构件形成连接关系,第一挡风筋板211的后端与第三挡风筋板213相连;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前端与第三挡风筋板213相连,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后端为自由端,不与其他构件形成连接关系。
这样,第三挡风筋板213将过水缺口221一分为二,使得由过水缺口221流进储水区200的气流在过水缺口221处实现分流,降低了气流的流速,而根据伯努利原理,气流的流速减小时压力就会增大,气流向储水区200流动时阻力就越大,进一步减少了换热器10的漏风。
可选的,第一挡风筋板211、第二挡风筋板212和第三挡风筋板213呈鱼骨式分布。
也就是说挡风结构210呈鱼骨式结构,其中,第三挡风筋板213构成与鱼骨的主干结构,第一挡风筋板211、第二挡风筋板212构成鱼骨的主干结构两侧的旁支结构。
挡风结构210的鱼骨式结构,可以保证底盘在注塑成型时,储水区200处不容易产生缩水,提高了底盘的制造质量。
可选的,第一缺口2211和第二缺口2212的面积相等。
也就是说,第三挡风筋板213的端部位于过水缺口221的中间位置,将过水缺口221等分成两个。
这样,由过水缺口221流进储水区200的气流在过水缺口221处分流后,第一缺口2211和第二缺口2212处的压力相同,对气流的阻碍效果也相当,避免出现两个缺口中有一个对气流的阻碍远小于另一个缺口处对气流的阻碍,造成吹向过水缺口221的气流大部分从阻碍小的那个缺口处流进储水区200,以进一步减少换热器10的漏风。
可选的,结合图5所示,储水区20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220,第一侧壁220呈V形结构,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储水区200远离换热器10的一侧,过水缺口221设于所述V形结构的顶端,适于引导冷凝水沿第一侧壁220流向过水缺口221。
储水区20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在其他方向上的尺寸,故储水区200的长度方向即为前后方向,第一侧壁220在储水区200上沿前后方向设置,且过水缺口221开设在第一侧壁220上。第一侧壁220呈V形结构,而过水缺口221则开设在V形结构的顶端,由于换热器10和主集水区100位于储水区200的右侧,而第一侧壁220是靠近换热器10设置的,所以第一侧壁220位于换热器10的左侧,也就是说V形结构位于换热器10的左侧并靠近换热器10,且滴落到储水区200内的冷凝水是由储水区200流向主集水区100,故第一侧壁220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左、顶端朝右。
这样,滴落到储水区200的冷凝水可以沿第一侧壁220向过水缺口221处流动,使得第一侧壁220具有导流作用,防止冷凝水在储水区200滞留,从而提高了底盘的排水效果。
可选的,结合图5所示,储水区20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侧壁230,第二侧壁230上设有加强结构231。
也就是说,第二侧壁230在储水区200上沿前后方向设置。储水区200整体呈类似于矩形的凹槽结构,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均具有侧壁,而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分别构成储水区200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个侧壁,即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也分别是储水区20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加强结构231设置在储水区200的第二侧壁230上,本实施例中,储水区200设置在底盘的左端,储水区200的左侧壁为底盘的左侧壁的一部分,所以,加强结构231也相当于设置在底盘的左侧壁上。
这样,可以增强储水区200上第二侧壁230处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底盘的强度,使得在运输过程中或者空调器工作中,底盘的储水区200受到振动冲击或是撞击时也不容易发生形变,进而提高了底盘的使用质量。
可选的,加强结构231可以是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块状结构,还可以是条状结构等其他结构,本实施例中不作详细限定。
可选的,加强结构231设置有多个,并在第二侧壁230上等间距分布。
多个加强结构231在第二侧壁230上沿第二侧壁230的长度方向分布,且相邻两个加强结构231之间的距离相等。
这样,通过进一步增强第二侧壁230的结构强度,来提高底盘左侧壁的强度和质量,延长底盘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结合图6所示,第一侧壁220的V形结构在过水缺口22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第一侧边222和第二侧边223,第一侧边22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1介于5°-10°之间,和/或,第二侧边223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2介于5°-10°之间。
第一侧壁220被过水缺口221分割为两段,而第一侧壁220是垂直于左右方向设置的,故第一侧壁220体现在图5中即为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分别构成V形的两个侧边,其中,位于过水缺口221前端的线段构成V形的第一侧边222,位于过水缺口221后端的线段构成V形的第二侧边223。第一侧边22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1即为第一侧边222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夹角,第二侧边223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2即为第二侧边223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夹角。当第一侧边222和/或第二侧边223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太大时,说明被过水缺口221分割为两段的第一侧壁220的倾斜角度也较大,由于底盘自身的结构限制,第一侧壁220的倾斜角度过大时,会对底盘上其他结构造成影响,或者是减小储水区200的面积,降低储水区200的储水量,导致产生的冷凝水增多时出现冷凝水溢出底盘,造成空调器漏水的现象。
本实施例将α1和/或α2设置在5°-10°之间,在这个角度范围内,储水区200的储水能力、导流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较佳,能够保证储水区200在不影响底盘其他结构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足够的储水面积,防止出现空调器漏水的现象,还保证了第一侧壁220具有导流作用,排水效果佳。
可选的,结合图6和图7所示,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倾斜设置,且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的自由端靠近第一侧壁220,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第一侧壁220。
也就是说,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的自由端分别朝向位于过水缺口221前端和后端的第一侧壁220倾斜,即,将被过水缺口221分割为两段的第一侧壁220均延伸至与第三挡风筋板213相交,则由前至后方向,第一挡风筋板211与延伸后并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前端的第一侧壁220之间的最小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挡风筋板212与延伸后并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后端的第一侧壁220之间的最小距离逐渐减小。结合图中坐标系来说,第一挡风筋板211向右后方倾斜设置,第二挡风筋板212向右前方倾斜设置。
这样,可以避免冷凝水被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阻挡在远离过水缺口221一侧,使得滴落到储水区200内的冷凝水沿着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流向第一侧壁220,继而沿着第一侧壁220流向过水缺口221处,导流效果更好,提高了储水区200的排水效果。
可选的,结合图7所示,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3介于15°-30°之间,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4介于15°-30°之间。
由于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为厚薄均匀的板状结构,故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3即为第一挡风筋板211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侧面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夹角;第二挡风筋板21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4即为第二挡风筋板212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侧面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夹角。而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是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其中,水平面也指的是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左侧面与前后方向之间的夹角举例说明。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的左侧面体现在图中即为一条线段。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的自由端与第一侧壁220之间均形成一过水区域。以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设置得过大时,第一挡风筋板211的自由端与第一侧壁220之间的最小距离就越小,使得第一挡风筋板211的自由端与第一侧壁220之间形成的过水区域就越小,延长了储水区200的排水时间,降低了储水区200的排水效果;当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设置得过小时,第一挡风筋板211几乎丧失了导水作用,导流效果较差。
本实施例将α3和/或α4设置在15°-30°之间。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既保证了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又保证了冷凝水能够顺畅地从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或第二挡风筋板212的自由端与第一侧壁220之间形成的过水区域处流动到过水缺口221,排水效果更好。
可选的,结合图5和图8所示,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端延伸到过水缺口221处,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另一端延伸至储水区200远离换热器10的一侧,并将储水区200分隔为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上远离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侧高于与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第三挡风筋板213。
第三挡风筋板213在储水区200内沿左右方向设置,由于第二侧壁230为储水区200远离换热器10的一侧,故第三挡风筋板213由过水缺口221处延伸至第二侧壁230上,将储水区200分隔成两个储水槽,分别为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第一储水槽240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前端,第二储水槽250位于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后端。且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上远离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侧高于与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的一侧,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上远离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侧高于与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的一侧,也就是说,储水区200的整个底面在第三挡风筋板213处下沉,使得储水区200的底面的横截面呈V型,V型的顶端为水流动时的最低点。以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为例,结合图中坐标系来说,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的前端高于后端。滴落到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上的冷凝水分别在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三挡风筋板213流动,然后沿着第三挡风筋板213流至过水缺口221,排出储水区200。
这样,增大了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内向第三挡风筋板213流动的速度,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快地排出储水区200,而且冷凝水也排出得更加干净,防止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内滞留,形成积水,进一步提高了储水区200的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
可选的,结合图8所示,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介于2°-5°之间,和/或,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6介于2°-5°之间。
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6分别体现的是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朝向第三挡风筋板213的倾斜程度。以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为例,当α5设置得太大时,储水区200的底面在第三挡风筋板213处就下沉得越深,使得底盘上位于储水区200处的底面距离地面之间的距离就越小,在移动空调器时,底盘容易与底面上的障碍物发生刮蹭或干涉,影响空调器的移动和搬运;当α5设置得太小时,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近乎与地面平行,冷凝水在储水区200内流动缓慢,导流效果差。
本实施将α5和/或α6设置在2°-5°之间,这样,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不仅可以保证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还可以保障储水区200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使得空调器能够顺畅移动和搬运。
可选的,结合图9至图11所示,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上远离过水缺口221的一侧高于过水缺口221所在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过水缺口221。
也就是说,储水区200的整个底面在第三挡风筋板213处下沉后,还在过水缺口221所在的一侧再一次下沉,或者是储水区200的整个底面在第三挡风筋板213处没有形成下沉,而仅在过水缺口221所在的一侧形成下沉。以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为例,结合图中坐标系来说,在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的前端高于后端设置的基础上,将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的左侧高于右侧设置,或者,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的前端和后端位于同一高度,而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的左侧高于右侧。滴落到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上的冷凝水分别在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的导流作用下向第三挡风筋板213流动,然后沿着第三挡风筋板213流至过水缺口221,排出储水区200。
这样,增大了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内的流动速度,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快地排出储水区200,而且冷凝水也排出得更加干净,防止冷凝水在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内滞留,形成积水,腐蚀底盘,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储水区200的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还提高了底盘的质量,延长底盘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结合图9至图11所示,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和/或,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
以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为例,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体现在图11中为一条斜线段,图11中的虚线指代的是左右方向,也是水平面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投影,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即为该斜线段与虚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7。当α7设置得过大时,储水区200的底面在过水缺口221所在的一侧就下沉得越深,使得底盘上位于储水区200处的底面距离地面之间的距离就越小,在移动空调器时,底盘容易与底面上的障碍物发生刮蹭或干涉,影响空调器的移动和搬运;当α7设置得太小时,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近乎与地面平行,冷凝水在储水区200内流动缓慢,导流效果差。
本实施将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和/或,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设置在2°-5°之间,这样,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不仅可以保证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还可以保障储水区200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使得空调器能够顺畅移动和搬运。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空调器中,换热器内的空气容易从底盘的侧集水槽的过水口处流失,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问题,该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空调器底盘。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通过在底盘的储水区200上设置过水缺口221和挡风结构210,并让挡风结构210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换热器10的左侧。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储水区200的结构强度,可以在装配状态下给换热器10提供支撑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阻碍换热器10内的空气从过水缺口221处进入储水区200,从而起到防漏风的作用,提高了换热器10的工作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底盘,用于安装换热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设有储水区(200),所述储水区(200)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所述换热器(10)的一侧,且所述储水区(200)靠近所述换热器(10)的一侧设有过水缺口(221)和挡风结构(210),所述挡风结构(210)适于在装配状态下阻碍来自所述换热器(10)方向的空气从所述过水缺口(221)处进入所述储水区(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结构(210)包括第一挡风筋板(211)和第二挡风筋板(212),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在所述过水缺口(22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过水缺口(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结构(210)还包括第三挡风筋板(213),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均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两侧;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端延伸到所述过水缺口(221)处,并将所述过水缺口(221)分隔为两个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和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呈鱼骨式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区(20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220),所述第一侧壁(220)呈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储水区(200)远离所述换热器(10)的一侧,所述过水缺口(221)设于所述V形结构的顶端,适于引导冷凝水沿所述第一侧壁(220)流向所述过水缺口(2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20)的V形结构在所述过水缺口(22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第一侧边(222)和第二侧边(223),所述第一侧边(22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1介于5°-1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侧边(223)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2介于5°-1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6中任一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和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的自由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220),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一侧壁(2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筋板(211)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3介于15°-30°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挡风筋板(212)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α4介于15°-3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将所述储水区(200)分隔为第一储水槽(240)和第二储水槽(250),所述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上远离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的一侧高于与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连接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三挡风筋板(2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介于2°-5°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6介于2°-5°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上远离所述过水缺口(221)的一侧高于所述过水缺口(221)所在的一侧,适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过水缺口(22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槽(24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储水槽(250)的底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介于2°-5°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区(20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侧壁(230),所述第二侧壁(230)上设有加强结构(23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231)设置有多个,并在所述第二侧壁(230)上等间距分布。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空调器底盘。
CN201920621697.2U 2019-04-30 2019-04-30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070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1697.2U CN210070183U (zh) 2019-04-30 2019-04-30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1697.2U CN210070183U (zh) 2019-04-30 2019-04-30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0183U true CN210070183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5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21697.2U Active CN210070183U (zh) 2019-04-30 2019-04-30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01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276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276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WO2020221007A1 (zh) * 2019-04-30 2020-11-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70183U (zh) 一种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CN110036244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空调机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16798810U (zh) 沉淀模组和沉淀模块
WO2020221007A1 (zh) 空调器底盘及空调器
CN209819848U (zh)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CN210154050U (zh) 一种底盘储水结构及空调器
CN209819846U (zh)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CN210035833U (zh) 一种空调器底盘排水结构及空调器
CN104776752B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冷却塔填料
CN20457492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冷却塔填料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06989323U (zh) 一种水盘和使用该水盘的风机盘管机组
JP4132632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CN214250090U (zh) 用于空调器的接水盘及空调器
JP5773329B2 (ja) 温水ユニット用の排気トップ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ユニット
JP2014076705A (ja) 車両用整流構造
CN110396803B (zh) 一种进水水流控制装置及洗衣机
CN218662069U (zh) 通风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JP4154813B2 (ja) 水切り材及び水切り材用接続部材
CN217817036U (zh) 空调扫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20640049U (zh) 底护板和车辆
CN215921813U (zh) 一种底盘及驻车空调
CN215930085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09960726U (zh)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