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53342U - 制动斩波器 - Google Patents

制动斩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53342U
CN210053342U CN201921310595.5U CN201921310595U CN210053342U CN 210053342 U CN210053342 U CN 210053342U CN 201921310595 U CN201921310595 U CN 201921310595U CN 210053342 U CN210053342 U CN 210053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chopper
switch
housing
circuit boar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105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胜进
陈旺安
刘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 Beijing Dr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B Beijing Dr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 Beijing Dr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B Beijing Dr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105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53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53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533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动斩波器,其具有直流正极端子、中性端子和直流负极端子。所述制动斩波器包括:外壳;第一开关,靠近外壳的第一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正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第二开关,靠近外壳的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负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第一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布置在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一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的控制端耦接;以及第二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布置在外壳的所述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二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耦接。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布局紧凑,便于安装和维护。

Description

制动斩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制动斩波器。
背景技术
制动斩波器被广泛适用于任何设备需要刹车、制动的场合。例如,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电机的降速和停机是通过逐渐减小频率来实现的。在频率减小的瞬间,电机的转子由于机械惯性而未改变转速,这时电机的特性类似于发电机,将动能转换为电能,送至直流回路。为了避免过高的直流电压损坏设备内器件,通常采用制动斩波器来将能量消耗在制动电阻上,从而控制直流回路的电压。
在现有的技术中,制动斩波器通常与制动电阻一起配合工作,制动斩波器作为接通制动电阻的“开关”装置,当制动斩波器接通耗能电路,使得直流回路通过制动电阻后以热能的方式释放能量。制动斩波器通常被放置在诸如大功率变频器之类的设备中,与制动电阻一起起到能耗制动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制动斩波器依然存在不理想的方面,例如,现有制动斩波器存在布局复杂,体积较大,浪费设备机柜内空间的问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动斩波器,其结构紧凑,便于维护。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动斩波器,其具有直流正极端子、中性端子和直流负极端子,所述制动斩波器包括:外壳;第一开关,靠近外壳的第一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正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第二开关,靠近外壳的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负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第一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布置在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一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的控制端耦接;以及第二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布置在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二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耦接。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中的一端经由位于制动斩波器外部的第一制动电阻与直流正极端子耦接;并且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中的一端经由位于制动斩波器外部的第二制动电阻与直流负极端子耦接。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收纳在外壳内的第一缓冲电路和第二缓冲电路;第一缓冲电路相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更靠近外壳的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缓冲电路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的所述两端上;并且第二缓冲电路相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的所述两端上。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第一缓冲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缓冲电阻和第一缓冲电容;第二缓冲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缓冲电阻和第二缓冲电容;并且第一缓冲电容的一端和第二缓冲电容的一端与所述中性端子耦接。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与直流正极端子相连的第一母线、与中性端子相连的第二母线、和与直流负极端子相连的第三母线;第一母线具有从外壳的与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一母线部分;第二母线具有从所述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二母线部分;第三母线具有从所述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三母线;第二母线部分位于第一母线部分与第三母线部分中间;并且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和第三母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距离。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收纳在外壳内的第一电流传感器和第二电流传感器;第一电流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且套设在与所述第一母线部分相连的、位于外壳内的圆柱状导电部分上,用于感测第一母线上的电流;并且第二电流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且套设在与所述第三母线部分相连的、位于外壳内的圆柱状导电部分上,用于感测第三母线上的电流。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接口装置,位于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且相对于第一门电路和第二门电路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所述接口装置具有用于信息交互的多个接口;并且所述多个接口包括与第一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的第一接口、与第二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的第二接口、与第一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三接口、和与第二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四接口。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散热器,收纳在外壳内并设置于外壳的与顶壁相对的底壁的内表面上,并且所述散热器布置成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接触地位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下方,用于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散热;散热窗,开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壁,并具有多个通风孔;以及开口部,开设于所述外壳的与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以使得开口部和散热窗相对置并形成所述制动斩波器的风冷回路。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设置于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的盖状部件;所述盖状部件布置成盖住第一门电路和第二门电路;并且所述盖状部件具有彼此相对置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以便走线和通风。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在所述制动斩波器的第一端壁的外表面上具有向外突出的一对把手,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以便制动斩波器从其安装的设备抽出或装入所述设备。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第一门电路包括第一平置电路板和与第一平置电路板成角度的第一斜置电路板,第一平置电路板与第一斜置电路板电连接,并且第一平置电路板与第一斜置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间距;并且第二门电路包括第二平置电路板和与第二平置电路板成角度的第二斜置电路板,第二平置电路板与第二斜置电路板电连接,并且第二平置电路板与第二斜置电路板之间的间距大于安全电气间距。
根据一种可行实施方式,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外壳;所述长方体外壳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端壁由金属板构成;并且,所述长方体外壳的其余三个壁由绝缘板构成。
由此可见,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制动斩波器,其布局结构紧凑,并且能够与其他装置快速接插。而且,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制动斩波器所安装的设备机柜的空间利用率。而且,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易于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行实施方式的制动斩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中的制动斩波器,在图2中,移除了制动斩波器的外壳的顶壁以观察到制动斩波器的布置在外壳内部的元件的布局结构。
图3是图1中的制动斩波器的俯视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制动斩波器和制动电阻一起构成的制动斩波器单元的电路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一种模块化的制动斩波器,其布局紧凑,能够节省安装空间。并且,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可以作为模块化的装置设置于诸如变频器之类的设备中,与布置于该设备中的制动电阻一起实现能耗制动。
以下结合附图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可行实施方式的制动斩波器100。为了清楚性,图2和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1中制动斩波器100的不同视角的视图,其中,在图2中示出了移除制动斩波器100的外壳的顶壁后的图示,以能够观察到制动斩波器的外壳内的元件的布局结构,在图3中示出了图1中的制动斩波器100的俯视透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制动斩波器和位于制动斩波器外部的制动电阻一起构成的制动斩波器单元(BCU)的电路实施例。
参见图1-图4,制动斩波器100主要包括外壳110、第一开关120A、第二开关120B、第一门电路130A、第二门电路130B、第一缓冲电路140A、第二缓冲电路140B和接口装置160。制动斩波器100具有直流正极端子DC+、中性端子NP和直流负极端子DC-。制动斩波器100可以通过这三个端子DC+、NP和DC-与其他装置电连接,例如,这三个端子分别对应于所述其他装置的三个电位(例如,其他装置的DC+、NP和DC-三个电位)。因此,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100可以适用于具有三个电位的设备。
外壳110用于接收制动斩波器100的功能元件。例如,制动斩波器100的一部分功能元件布置在外壳110内,另一部分功能元件布置在外壳110的顶壁的外表面上。外壳110可以是长方体外壳,包括六个壁,即,第一侧壁1101、第二侧壁1102、第一端壁1103、第二端壁1104、顶壁1105和底壁1106。在这六个壁中,没有设置需要电连接的元件的三个壁,例如,第一侧壁1101、第二侧壁1102和第一端壁1103可以由金属板构成。由于金属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使得外壳110起到牢固支撑的作用。设置有需要电连接的元件的其他三个面,例如,第二端壁1104、顶壁1105和底壁1106可以由绝缘板构成,以对布置在其上的元件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这六个壁可以实现为各自独立的面板,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固定。
在本申请中,制动斩波器100可以安装于设备(例如,变频器)中,与位于制动斩波器100外部且设置在该设备内的制动电阻配合工作,以实现能耗制动。
在本申请中,以制动斩波器100水平地安装于设备(例如,变频器)中为例,在顶壁1105的外表面(顶壁1105的朝向外壳外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制动斩波器100的一部分功能元件。在与顶壁1105相对且平行的底壁1106的内表面(底壁1106的朝向外壳内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制动斩波器的一部分功能元件。第一侧壁1101与顶壁1105和底壁1106均垂直。第二壁1102与顶壁1105和底壁1106均垂直且与顶壁1105相对。第一端壁1103可以理解为当设备的机柜打开时,制动斩波器100的外壳110朝外的一个端壁。第二端壁1104与第一端壁相对且平行。
制动斩波器100包括与直流正极端子DC+相连的第一母线、与中性端子NP相连的第二母线、和与直流负极端子DC-相连的第三母线。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和第三母线例如实现为低感母排,可以用作制动斩波器100中的集成各元件的总线,具有高集成度且低电感的优点。
第一母线具有从第二端壁1104向外伸出的第一母线部分151,第二母线具有从第二端壁1104向外伸出的第二母线部分152,并且第三母线具有从第二端壁1104向外伸出的第三母线部分153。第二母线部分152位于第一母线部分151和第三母线部分153之间。第一母线部分151、第二母线部分152和第三母线部分153例如实现为铜排,该铜排的厚度与其将要插入的其他装置的部位的宽度相适配。
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和第三母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距离。在本申请中,安全电气距离可以理解为满足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以及根据特定要求的电气间距的距离。
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作为功率开关,对称地布置于外壳110内。
例如,第一开关120A收纳在外壳110内,并且布置在靠近外壳110的第一侧壁1101处。第一开关120A的两端分别与直流正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耦接。例如,第一开关120A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直流正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第一开关120A的一端可以经由第一制动电阻R1与直流正极端子耦接。即,第一开关120A和第一制动电阻R1一起串联在直流正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之间。
第二开关120B收纳在外壳110内,并且布置在靠近外壳110的第二侧壁1102处,第二侧壁1102与第一侧壁1101相对。第二开关120B的两端分别与直流负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耦接。例如,第二开关120B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直流负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第二开关120B的一端可以经由第二制动电阻R2与直流负极端子耦接。即,第二开关120B和第二制动电阻R2一起串联在直流负极端子DC-与中性端子NP之间。
在一些实例中,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可以实现为功率半导体开关,例如,实现为IGBT开关或IGCT开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可以分别实现为两个串联的功率半导体开关,例如两个串联的IGBT开关(参见图4)。
第一门电路130A和第二门电路130B对称地布置在外壳110的顶壁1105的外表面上。第一门电路130A和第二门电路130B基于外部控制信号生成用于各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
例如,第一门电路130A布置在外壳110的顶壁1101的外表面上,并且靠近外壳110的第一侧壁1101处。进一步地,第一门电路130A可以布置在靠近外壳110的第一端壁1103处,即,参见图1和图3,第一门电路130A位于外壳110的顶壁1105的外表面的左后方部位上。第一门电路130A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120A的控制端耦接。例如,第一门电路130A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穿过外壳110的顶壁上的孔与外壳内的第一开关120A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一门电路130A接收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例如,来自制动斩波器100所安装的变频器的主控制板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传送给第一开关120A,以控制第一开关120A的闭合和断开,从而使得第一制动电阻R1与制动斩波器100相连接以接入直流回路,或者使得第一制动电阻R1与制动斩波器100断开连接以与直流回路断开连接。
第二门电路130B布置在外壳110的顶壁1105的外表面上,并且靠近外壳110的第二侧壁1102处。进一步地,第二门电路130B可以布置在靠近外壳110的第一端壁1103处,即,参见图1和图3,位于外壳110的顶壁1105的外表面上的右后方部位上。第二门电路130B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120B的控制端耦接。例如,第二门电路130B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穿过外壳110的顶壁上的孔与外壳110内的第二开关120B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二门电路130B接收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例如,来自制动斩波器100所安装的变频器的主控制板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传送给第二开关120B,以控制第二开关120B的闭合和断开,从而使得第二制动电阻R2与制动斩波器100相连接以接入直流回路,或者使得第二制动电路R2与制动斩波器100断开连接以与直流回路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均压,第一门电路130A和第二门电路130B可以均包括两个电路板。例如,第一门电路130A包括第一平置电路板(未示出)和与第一平置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斜置电路板(未示出)。第一斜置电路板与第一平置电路板成角度,以使得第一平置电路板与第一斜置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间距。即,第一电路板布置成“平躺”于第一表面上,第一斜置电路板布置成相对于第一表面“架设”起来。类似地,第二门电路130B包括第二平置电路板(未示出)和与第二平置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斜置电路板(未示出)。第二斜置电路板与第二平置电路板成角度,使得第二平置电路板与第二斜置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间距。即,第二电路板布置成“平躺”于第二表面上,第二斜置电路板布置成相对于第一表面“架设”起来。
另外,参见图1,制动斩波器100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外壳的顶壁1105的外表面上的盖状部件132,用于盖住第一门电路130A和第二门电路130B。盖状部件132例如由塑料制成。盖状部件可以具有彼此相对置的第一空隙134和第二空隙(未示出),以便走线和通风。例如,参见图1,盖状部件132通过螺栓固定于顶壁1105的外表面上并盖住两个门电路的电路板。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分别朝向前方和后方,与各个电路板连接的导线可以经由第一空隙134和/或第二空隙连接至接口装置160。
第一缓冲电路140A和第二缓冲电路140B分别跨接在每一个开关的两端,起到在各开关接通瞬间缓冲过冲电压的作用。
例如,第一缓冲电路140A相对于第一开关120A第二开关120B更靠近外壳的第一端壁1103。第二缓冲电路140B相对于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更靠近第一端壁1103。即,参见图1和图2,第一缓冲电路140A和第二缓冲电路140B在外壳110内相对于各开关位于更后方。第一缓冲电路140A跨接在第一开关120A的两端上。即,第一缓冲电路140A的两端分别与直流正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耦接。第二缓冲电路140B跨接在第二开关120B的所述两端上。即,第二缓冲电路140B的两端分别与直流负极端子DC-和中性端子NP耦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第一缓冲电140A可以实现为串联连接的第一缓冲电阻148和第一缓冲电容142。第二缓冲电路140B可以实现为串联连接的第二缓冲电阻144和第二缓冲电容146。第一开关120A的一端(连接至直流正极端子DC+的一端)连接第一缓冲电阻148的一端,第一缓冲电阻14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缓冲电容142的一端,第一缓冲电容14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120A的另一端(连接至中性端子NP的那一端)。第二开关120B的一端(连接至直流负端子DC-的一端)连接第二缓冲电阻144的一端,第二缓冲电阻14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缓冲电容146的一端,第二缓冲电容14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120B的另一端(连接至中性端子NP的那一端)。
应当理解,虽然图4中例示出各缓冲电阻和缓冲电容均实现为一个,但也可以实现为多个,不限于此。
为了使得外壳110内元件布局紧凑,充分利用空间,第一缓冲电路140A和第二缓冲电路140B在外壳110内可以如下布置:第一缓冲电容142与第二缓冲电容146串联在一直线上,第一缓冲电阻148与第二缓冲电阻144平行地设置。当然,各缓冲电阻和各缓冲电容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实现,不限于此。
另外,制动斩波器100还可以包括收纳在外壳110内的第一电流传感器190A和第二电流传感器190B,用于分别感测与直流正极端子DC+相连的第一母线上的电流和与直流负极端子DC-相连的第三母线上的电流,以通过感测到的电流确定各开关或各制动电阻是否出现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流传感器190A套设在外壳110内的第一母线的一段圆柱状导电部分1510上,以便感测第一母线上的电流。该圆柱状导电部分1510例如是铜棒。第二电流传感器190B套设在外壳110内的第三母线的一段圆柱状导电部分1530上,以便感测第三母线上的电流。该圆柱状导电部分1530例如是铜棒。
接口装置160布置在外壳110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用于实现在制动斩波器100与外部(例如,主动斩波器所安装的变频器的主控制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例如,参见图1和图3,接口装置160相对于第一门电路130A和第二门电路130B更靠近第一端壁1103。即,接口装置160在第一端壁1105的外表面上相对于各门电路位于更前方部位上。接口装置160具有用于信息交互的多个接口。多个接口包括与第一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一接口,以及与第二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的第二接口,以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将外部控制信号传输给各门电路。多个接口还包括与第一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三接口,以及与第二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四接口,以将电流传感器感测到的电流信号传输至外部,以便根据电流信号确定各开关或各制动电阻是否出现故障。
另外,制动斩波器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单元,用于为制动斩波器100中的发热元件散热。
例如,参见图1和图2,散热单元包括散热器178,散热窗170和开口部176。散热器178收纳在外壳110内,且与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接触地位于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的下方,用于为第一开关120A和第二开关120B散热。散热器178例如实现为包括多个散热片的铝型材散热器。散热窗170开设于外壳110的第一端壁1103,并具有多个通风孔,例如,蜂巢状的多个通风孔。开口部176开设于外壳的第二端壁1104。开口部176例如是第二端壁1104上的一个较大开口,从图2中可见的开口部176多个“槽”为透过开口部176看到的散热器178的多个散热片结构。散热窗170和开口部176分别位于相对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上,因此散热窗170和开口部176也彼此相对,以形成风冷回路。
另外,制动斩波器100还可以包括一对把手172、174,布置成在第一端壁1103的外表面上分别靠近第一侧壁1101和第二侧壁1102。由此,便于通过一对把手172、174将制动斩波器100安置于设备(例如,变频器)中或从该设备中取出。
由以上描述可见,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的元件采用基本上对称的布局结构,以紧凑的结构实现了具有三个电位的制动斩波器。并且,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能够与其他装置快速插拔。而且,根据本申请的制动斩波器构造为模块化的装置,节省安装空间,便于维修和更换。
虽然前面描述了一些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子方式仅以示例的方式给出,而不意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意在涵盖本发明范围和主旨内做出的所有修改、替代和改变。

Claims (12)

1.一种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具有直流正极端子、中性端子和直流负极端子,所述制动斩波器包括:
外壳;
第一开关,靠近外壳的第一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正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
第二开关,靠近外壳的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收纳在外壳内,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直流负极端子和中性端子耦接;
第一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布置在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一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的控制端耦接;以及
第二门电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布置在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第二门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耦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中的一端经由位于制动斩波器外部的第一制动电阻与直流正极端子耦接;并且
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中的一端经由位于制动斩波器外部的第二制动电阻与直流负极端子耦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收纳在外壳内的第一缓冲电路和第二缓冲电路;
第一缓冲电路相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更靠近外壳的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缓冲电路跨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的所述两端上;并且
第二缓冲电路相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跨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的所述两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缓冲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缓冲电阻和第一缓冲电容;
第二缓冲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缓冲电阻和第二缓冲电容;并且
第一缓冲电容的一端和第二缓冲电容的一端与所述中性端子耦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与直流正极端子相连的第一母线、与中性端子相连的第二母线、和与直流负极端子相连的第三母线;
第一母线具有从外壳的与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一母线部分;
第二母线具有从所述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二母线部分;
第三母线具有从所述第二端壁的外表面向外伸出的第三母线部分;
第二母线部分位于第一母线部分与第三母线部分中间;并且
第一母线、第二母线和第三母线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收纳在外壳内的第一电流传感器和第二电流传感器;
第一电流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且套设在与所述第一母线部分相连的、位于外壳内的圆柱状导电部分上,用于感测第一母线上的电流;并且
第二电流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且套设在与所述第三母线部分相连的、位于外壳内的圆柱状导电部分上,用于感测第三母线上的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接口装置,位于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且相对于第一门电路和第二门电路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
所述接口装置具有用于信息交互的多个接口;并且
所述多个接口包括与第一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的第一接口、与第二门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的第二接口、与第一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三接口、和与第二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的第四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
散热器,收纳在外壳内并设置于外壳的与顶壁相对的底壁的内表面上,并且所述散热器布置成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接触地位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下方,用于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散热;
散热窗,开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壁,并具有多个通风孔;以及
开口部,开设于所述外壳的与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以使得开口部和散热窗相对置并形成所述制动斩波器的风冷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斩波器还包括设置于外壳的顶壁的外表面上的盖状部件;
所述盖状部件布置成盖住第一门电路和第二门电路;并且
所述盖状部件具有彼此相对置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以便走线和通风。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动斩波器的第一端壁的外表面上具有向外突出的一对把手,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以便制动斩波器从其安装的设备抽出或装入所述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门电路包括第一平置电路板和与第一平置电路板成角度的第一斜置电路板,第一平置电路板与第一斜置电路板电连接,并且第一平置电路板与第一斜置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电气间距;并且
第二门电路包括第二平置电路板和与第二平置电路板成角度的第二斜置电路板,第二平置电路板与第二斜置电路板电连接,并且第二平置电路板与第二斜置电路板之间的间距大于安全电气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斩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外壳;
所述长方体外壳的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端壁由金属板构成;并且,
所述长方体外壳的其余三个壁由绝缘板构成。
CN201921310595.5U 2019-08-13 2019-08-13 制动斩波器 Active CN210053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0595.5U CN210053342U (zh) 2019-08-13 2019-08-13 制动斩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0595.5U CN210053342U (zh) 2019-08-13 2019-08-13 制动斩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53342U true CN210053342U (zh) 2020-02-11

Family

ID=69398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10595.5U Active CN210053342U (zh) 2019-08-13 2019-08-13 制动斩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533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62955C (en) Power cabinet,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container
EP3038245B1 (en) Power converter
KR102326063B1 (ko) 차량용 인버터의 필름 커패시터 모듈
CN103036399B (zh) 一种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牵引变流器
CN104734467B (zh) 吊装式层叠结构功率模块
WO2018103126A1 (zh) 辅助变流功率单元
JP681231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UA123419C2 (uk) Тяговий силовий модуль
JPH08294266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EP2842791B1 (en) Power converter
US20220304184A1 (en) Inverter of compact design
CN204928654U (zh) 一种载人电动飞机大功率高效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
CN116471800A (zh) 内部混合冷却储能变流器模组
CN111697846A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CN201726303U (zh) 一种大功率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JP348184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0053342U (zh) 制动斩波器
US10071880B2 (en) Low profile drive unit for elevator system
UA124032C2 (uk) Чотириквадрантний силовий модуль
CN216905797U (zh)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US11929687B2 (en) Power converter
CN214626776U (zh) 矿用功率模块
CN110890831A (zh) 一种用于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的高压模块
JP3244982U (ja) 多機能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車用制御装置
CN211684671U (zh) 磁浮控制器和磁浮列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