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5797U -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05797U
CN216905797U CN202220475192.1U CN202220475192U CN216905797U CN 216905797 U CN216905797 U CN 216905797U CN 202220475192 U CN202220475192 U CN 202220475192U CN 216905797 U CN216905797 U CN 216905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igbt module
module
igb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51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慈松
孙涛
张明
刘智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oud Storag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Yunch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Yunch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Yunch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51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05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05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05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上侧设置有DC‑DC转换装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充电侧的位置设置有风冷模块,所述风冷模块用于向所述散热器吹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IGBT模块一、IGBT模块二等电子器件设置在散热器上侧,提升了适配器的散热性能,还可以降低风冷模块的功率,降低了适配器的能耗,通过将风冷模块的风引向熔断器,提升了熔断器的散热性能,降低了故障火灾的发生风险,通过模块化的结构布局设置,实现了适配器的小型化、标准化,使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集成在机柜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布局对称,便于组装、维护,有良好的工艺性、可维护性、美观性。

Description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背景技术
DC-DC模块化储能适配器,又叫双向直流变换器,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对直流电压、电流进行变换,实现能量双向传输的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储能适配器模块化程度不高,导致结构尺寸过大,使其在小型化机柜中的应用受阻;此外,储能适配器中通常包括高频开关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热严重,影响适配器的正常使用,需要加以改进。
中国专利CN1424810A公开了一种DC/DC变换器,其中所有器件采用一体化设计,实行整体平板式安装,其整体安装采用中置式安装方式,所有元器件均安装在散热器平板的一侧,呈平板式安装方式布置,且所有元器件都是密封在一具有屏蔽作用的密闭腔体内的,元器件在密闭腔体内完全处于密封状态,并且控制盒和电磁转换元件组件采用二次屏蔽结构,在密闭腔体内又分别自成独立单元,并分别采用独立屏蔽盒结构,且在电磁转换元件组件屏蔽盒内填装有传导电磁转换元件组件热量的导热填料,电磁转换元件组件的散热是通过导热填料将热能传导到散热器平板,再由散热器进行散热。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需要设置多个屏蔽结构,增大了空间占用,不利于变换器的小型化;二是各个独立屏蔽空间之间的接线设置较为困难,生产工序较为复杂;第三是将电磁转换元件组件放置在屏蔽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需要大幅度提升散热器风机的运行功率。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储能适配器结构尺寸过大,散热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上侧设置有DC-DC转换装置,在所述壳体上靠近充电侧的位置设置有风冷模块,所述风冷模块用于向所述散热器吹风。
所述DC-DC转换装置模块化地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侧,所述散热器可以将所述DC-DC转换装置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出,同时,由于所述风冷模块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使得所述风冷模块中的风机以较低的运行频率即可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有效地降低了适配器对风机功率的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DC-DC转换装置包括熔断器、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滤波电容、薄膜电容、压敏电阻、续流二极管、限流电阻和放电电阻,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各自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IGBT,所述熔断器的第一端与充电侧正极连接,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IGBT模块的并联引脚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的集电极通过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的发射极通过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滤波电容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并联连接,所述薄膜电容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压敏电阻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压接在所述第一电容上,所述第二电阻压接在所述第二电容上;所述续流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所述放电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及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
在上述设置中,通过充放电时各部件的运行切换,可以实现双向的DC-DC转换,所述薄膜电容用于滤波,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可以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所述压敏电阻用于过压保护,以提高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所述放电电阻用于对薄膜电容放电,所述限流电阻用于限流。
进一步的,所述DC-DC转换装置中至少部分接线采用铜排进行连接,所述铜排至少包括:充电侧正极铜排、充电侧负极铜排、负极串联铜排、电池侧正极铜排、电池侧负极铜排、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的第二端与所述熔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还与第二IGBT模块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分别与第一IGBT模块和第二IGBT模块的集电极连接,所述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分别于第一IGBT模块和第二IGBT模块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固定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连接;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还与第二IGBT模块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侧,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负极串联铜排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连接。
在该设置中,采用铜排进行接线,一方面铜排的导电性能、散热性能优良,可以有效减少电流的损耗,使得所述适配器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另一方面,铜排易于加工,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负极串联铜排、电池侧负极铜排、充电侧正极铜排、电池侧正极铜排形成主回路接线,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靠近壳体左侧或者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设置在壳体的中部,所述限流电阻和放电电阻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并且分开设置在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的左右两侧。
将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壳体中的一侧可以减少铜排的折弯数量和折弯角度,降低电流的损耗,可以保证良好的电气性能,将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设置在壳体的中部有助于将其设置在散热器上,以便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所述限流电阻和放电电阻分开设置在所述第一IGBT模块、第二IGBT模块的左右两侧的散热器的上表面上,可以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的空间,使得所述适配器结构紧凑,方便进行接线,布线方便、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平行设置在充电侧负极铜排的上方,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平行设置在电池侧负极铜排的上方。
该设置中,所述负极主回路与功率输入/输出主接线在垂直方向上平行设置,可以显著降低主回路接线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以利于适配其中其他元器件的合理布局和散热。
进一步的,在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和/或负极串联铜排之间设置有支撑绝缘子,在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和/或负极串联铜排之间也设置有支撑绝缘子。
所述支撑绝缘子用于实现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和/或负极串联铜排之间,以及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和/或负极串联铜排之间的支撑固定及绝缘,从而保证所述适配器内部的主回路接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板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面向所述壳体的底板设置,所述DC-DC转换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板的上表面上。
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大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升其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在所述风冷模块上侧设置有风机罩,所述风机罩将所述风冷模块吹出的风导向散热翅片,所述熔断器设置在所述风机罩的上侧,在所述风机罩上设置有风口,所述风口用于将冷却风导向熔断器。
所述风机罩的设置可以显著提升所述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通过所述散热器降低所述DC-DC转换装置中主要的发热器件IGBT的温度,将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进而维持所述DC-DC适配器的长时间稳定运行,所述风口的设置可以将所述风冷模块产生的部分冷却风吹向所述熔断器,有效地控制所述熔断器的温度,避免其发生熔断时损坏所述适配器内部的其他元件,降低火灾风险。
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内侧还设置有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设置在靠近充电侧的位置,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从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中孔穿过。
所述电流互感器用于所述DC-DC转换装置的电流测量和继电保护。
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绝缘检测模块和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用于向所述绝缘检测模块供电,所述绝缘检测模块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连接,所述绝缘检测模块的负极端子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连接。
所述绝缘检测模块用于监测DC-DC转换装置中的电压,以便及时发现适配器中的短路故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模块化的结构布局设置,实现了适配器的小型化、标准化,使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集成在机柜中使用;
2)通过将IGBT模块一、IGBT模块二等电子器件设置在散热器上侧,提升了适配器的散热性能,还可以降低风冷模块的功率,降低了适配器的能耗;
3)通过支撑绝缘子的设置,保证了适配器内部的绝缘性能,提升了其使用安全性;
4)通过将风冷模块的风引向熔断器,提升了熔断器的散热性能,降低了故障火灾的发生风险;
5)本实用新型主回路连接铜排折弯数量少、折弯角度少,减少电流的损耗,保证了良好的电气性能;同时铜排易于加工,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整体结构简单、布局对称,便于组装、维护,有良好的工艺性、可维护性、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在充电侧-电池侧方向上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风冷模块;3、充电侧正极铜排;4、充电侧负极铜排;5、开关电源;6、薄膜电容;7、压敏电阻;8、负极串联铜排;9、支撑绝缘子;10、电池侧正极铜排;11、绝缘检测模块;12、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13、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14、续流二极管;15、滤波电容;16、限流电阻;17、散热器;18、控制模块;19、第一IGBT模块;20、第二IGBT模块;21、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2、风机罩;23、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4、熔断器;25、电流互感器;26、放电电阻;27、电池侧负极铜排;28、电池侧正极接头;29、电池侧负极接头;30、充电侧正极接头;31、充电侧负极接头;61、第一电容;62、第二电容;71、第一电阻;72、第二电阻;171、散热板;172、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底板上设置有散热器17,在所述散热器17上侧设置有DC-DC转换装置,在所述壳体1上靠近充电侧的位置设置有风冷模块2,所述风冷模块2用于向所述散热器17吹风。在该设置中,所述DC-DC转换装置模块化地设置在所述散热器17上侧,所述散热器17可以将所述DC-DC转换装置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出,同时,由于所述风冷模块2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散热器17的散热性能,使得所述风冷模块2中的风机以较低的运行频率即可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有效地降低了适配器对风机功率的要求,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配器更为节能环保,需要说明的是,所述DC-DC转换装置与所述散热器17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螺接等现有技术常用的手段,可实现所述DC-DC转换装置与散热器17的快速固定装配即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DC-DC转换装置包括熔断器24、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滤波电容15、薄膜电容6、压敏电阻7、续流二极管14、限流电阻16和放电电阻26,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各自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IGBT,所述熔断器24的第一端与充电侧正极连接,所述熔断器24的第二端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20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的集电极通过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20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的发射极通过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滤波电容15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并联连接,所述薄膜电容6包括第一电容61和第二电容62,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一端与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62的第二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压敏电阻7包括第一电阻71、第二电阻72,所述第一电阻71压接在所述第一电容61上,所述第二电阻72压接在所述第二电容62上;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一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所述放电电阻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61的两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二端及第二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具体的,所述并联引脚接线是指,所述第一IGBT模块19或者第二IGBT模块20内部的两个IGBT模块之间的并联接线,所述第一IGBT模块19包括第一IGBT、第二IGBT;所述第二IGBT模块20包括第三IGBT、第四IGBT,所述第一IGBT的集电极通过模块集电极接线与所述第三IGBT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IGBT的发射极通过模块发射极接线与所述第四IGBT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IGBT发射极与第二IGBT集电极之间的接线,以及第三IGBT发射极与第四IGBT集电极之间的接线即为并联引脚接线。在上述设置中,通过充放电时各部件的运行切换,可以实现双向的DC-DC转换,具体运行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阐述,所述薄膜电容6用于滤波,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可以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所述压敏电阻7用于过压保护,以提高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所述放电电阻26用于对薄膜电容6放电,所述限流电阻16用于限流。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C-DC转换装置中至少部分接线采用铜排进行连接,所述铜排至少包括:充电侧正极铜排3、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正极铜排10、电池侧负极铜排27、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12、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13、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的第二端与所述熔断器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熔断器2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还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12分别与第一IGBT模块19和第二IGBT模块20的集电极连接,所述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13分别于第一IGBT模块19和第二IGBT模块20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连接;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还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在该设置中,采用铜排进行接线,一方面铜排的导电性能、散热性能优良,可以有效减少电流的损耗,使得所述适配器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另一方面,铜排易于加工,加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的并联引脚是指,第一IGBT的发射极引脚和第二IGBT的集电极引脚,所述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是指第三IGBT的发射极引脚和第四IGBT的集电极引脚。在其中的部分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接线连接,在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外侧第一端设置有充电侧正极接头30,在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外侧第一端设置有充电侧负极接头31,在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外侧第一端设置有电池侧正极接头28,在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外侧第一端设置有电池侧负极接头29,为了便于识别,避免误接,充电侧的接头与电池侧的接头可设置成不同规格或者形状,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快速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负极铜排27、充电侧正极铜排3、电池侧正极铜排10形成主回路接线,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靠近壳体1左侧或者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所述限流电阻16和放电电阻2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17上,并且分开设置在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的左右两侧。其中,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负极铜排27形成负极主回路,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电池侧正极铜排10为功率输入/输出主接线,将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壳体1中的一侧可以减少铜排的折弯数量和折弯角度,降低电流的损耗,可以保证良好的电气性能,将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有助于将其设置在散热器17上,以便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所述限流电阻16和放电电阻26分开设置在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的左右两侧的散热器17的上表面上,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内部的空间,使得所述适配器结构紧凑,方便进行接线,布线方便、美观。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与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正极铜排10之间保持间隔设置,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保持间隔设置,避免出现运行时出现短路的情况。较佳的,所述放电电阻26设置在靠近主回路接线的一侧,通常情况下,主回路接线一侧布置的电气元件较少,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将所述放电电阻26靠近主回路接线设置可以为薄膜电容6及压敏电阻7的设置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使得所述壳体1内部元器件的设置更为紧凑,有助于所述适配器的小型化。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平行设置在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上方,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平行设置在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上方,可以选择的,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负极铜排27在同一水平面上连接成线,该设置中,所述负极主回路与功率输入/输出主接线在垂直方向上平行设置,可以显著降低主回路接线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以利于适配其中其他元器件的合理布局和散热。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负极主回路也可以与功率输入/输出主接线在水平方向上平行设置,或者在水平方向上呈斜对角平行设置,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接线效果。
作为其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在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设置有支撑绝缘子9,在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也设置有支撑绝缘子9。所述支撑绝缘子9用于实现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以及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的支撑固定及绝缘,从而保证所述适配器内部的主回路接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容6及压敏电阻7设置在所述主回路接线下侧,所述压敏电阻7压接在所述薄膜电容6上,该设置使得所述适配器内部接线方便、美观,合理利用壳体1内部空间,结构紧凑,有利于所述适配器的小型化。
作为其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在所述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电流互感器25,所述电流互感器25设置在靠近充电侧的位置,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从所述电流互感器25的中孔穿过。所述电流互感器25用于所述DC-DC转换装置的电流测量和继电保护。
在部分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绝缘检测模块11和开关电源5,所述开关电源5用于向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供电,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连接,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的负极端子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用于监测DC-DC转换装置中的电压,以便及时发现适配器中的短路故障。
具体的,如图3、图4所示,所述散热器17包括散热板171和散热翅片172,所述散热翅片172面向所述壳体1的底板设置,所述DC-DC转换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71的上表面上。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大所述散热器17的散热面积,提升其散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风冷模块2上侧设置有风机罩22,所述风机罩22将所述风冷模块2吹出的风导向散热翅片172。该设置可以显著提升所述散热器17的散热效率,通过所述散热器17降低所述DC-DC转换装置中主要的发热器件IGBT的温度,将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进而维持所述DC-DC适配器的长时间稳定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风冷模块2需要配置的进风口、出风口、风机等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部分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熔断器24设置在所述风机罩22的上侧,在所述风机罩22上设置有风口(图中未示出),所述风口用于将冷却风导向熔断器24,对其进行风冷。该设置可以将所述风冷模块2产生的部分冷却风吹向所述熔断器24,有效地控制所述熔断器24的温度,避免其发生熔断时损坏所述适配器内部的其他元件,降低火灾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1左侧壁或右侧壁上设置有控制模块18,所述控制模块18与所述主回路接线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控制模块18至少与所述开关电源5、电流互感器25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DC-DC适配器的正常运行。所述控制模块18与所述主回路接线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是指,当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1左侧的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18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右侧壁上,当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1右侧的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18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左侧壁上,该设置可以充分利用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各模块之间的布置更为紧凑,有利于所述适配器的小型化、标准化生产,通过上述设置生产的适配器,可以独立使用,便于其在储能系统中进行铜排连接,也可以以插箱的方式集成在机柜中使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底板上设置有散热器(17),在所述散热器(17)上侧设置有DC-DC转换装置,在所述壳体(1)上靠近充电侧的位置设置有风冷模块(2),所述风冷模块(2)用于向所述散热器(17)吹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装置包括熔断器(24)、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滤波电容(15)、薄膜电容(6)、压敏电阻(7)、续流二极管(14)、限流电阻(16)和放电电阻(26),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各自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IGBT,所述熔断器(24)的第一端与充电侧正极连接,所述熔断器(24)的第二端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20)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的集电极通过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20)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的发射极通过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滤波电容(15)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并联连接,所述薄膜电容(6)包括第一电容(61)和第二电容(62),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一端与模块集电极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62)的第二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压敏电阻(7)包括第一电阻(71)、第二电阻(72),所述第一电阻(71)压接在所述第一电容(61)上,所述第二电阻(72)压接在所述第二电容(62)上;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一端与所述模块发射极接线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所述放电电阻(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61)的两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61)的第二端及第二电容(6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二端与充电侧负极及电池侧负极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装置中至少部分接线采用铜排进行连接,所述铜排至少包括:充电侧正极铜排(3)、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正极铜排(10)、电池侧负极铜排(27)、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12)、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13)、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的第二端与所述熔断器(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熔断器(2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1)还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IGBT集电极引脚并联铜排(12)分别与第一IGBT模块(19)和第二IGBT模块(20)的集电极连接,所述IGBT发射极引脚并联铜排(13)分别于第一IGBT模块(19)和第二IGBT模块(20)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连接;所述第一IGBT模块并联引脚侧铜排(23)还与第二IGBT模块(20)的并联引脚连接;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壳体(1)外侧,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14)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所述限流电阻(16)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侧负极铜排(4)、负极串联铜排(8)、电池侧负极铜排(27)、充电侧正极铜排(3)、电池侧正极铜排(10)形成主回路接线,所述主回路接线设置在靠近壳体(1)左侧或者右侧的位置,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所述限流电阻(16)和放电电阻(2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17)上,并且分开设置在所述第一IGBT模块(19)、第二IGBT模块(20)的左右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平行设置在充电侧负极铜排(4)的上方,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平行设置在电池侧负极铜排(27)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与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设置有支撑绝缘子(9),在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与所述电池侧负极铜排(27)和/或负极串联铜排(8)之间也设置有支撑绝缘子(9)。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7)包括散热板(171)和散热翅片(172),所述散热翅片(172)面向所述壳体(1)的底板设置,所述DC-DC转换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71)的上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冷模块(2)上侧设置有风机罩(22),所述风机罩(22)将所述风冷模块(2)吹出的风导向散热翅片(172),所述熔断器(24)设置在所述风机罩(22)的上侧,在所述风机罩(22)上设置有风口,所述风口用于将冷却风导向熔断器(24)。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电流互感器(25),所述电流互感器(25)设置在靠近充电侧的位置,所述充电侧正极铜排(3)从所述电流互感器(25)的中孔穿过。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绝缘检测模块(11)和开关电源(5),所述开关电源(5)用于向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供电,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电池侧正极铜排(10)连接,所述绝缘检测模块(11)的负极端子与所述负极串联铜排(8)连接。
CN202220475192.1U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Active CN216905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5192.1U CN21690579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5192.1U CN21690579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05797U true CN21690579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5192.1U Active CN216905797U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057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0565A (zh) * 2022-03-07 2022-06-14 山东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0565A (zh) * 2022-03-07 2022-06-14 山东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8294A1 (en) Power cabinet,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container
CN207968304U (zh) 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端结构
CN216905797U (zh)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CN116471800A (zh) 内部混合冷却储能变流器模组
CN203617913U (zh) 一种离网逆变器母线排组件
CN114630565A (zh) 一种模块化dc-dc储能适配器
CN213846543U (zh) 电源结构和电器设备
CN214564706U (zh) 一种充电桩
CN213783127U (zh) 一种igbt模组结构
CN110891406B (zh) 变频箱体以及离心机
CN210225261U (zh) 储能变流器
CN209823630U (zh) 一种双面对插式安装方式的功率模块
CN209948941U (zh) 一种紧凑型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113489285B (zh) 一种大功率升压变换器的整体结构
CN21190952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电源模块
CN214252530U (zh) 一种大功率商务车储能电池放电测试负载
CN215300473U (zh) 一种大功率升压变换器的整体结构
CN221408665U (zh) 一种模块化储能变流器
CN212726828U (zh) 一种小功率紧凑型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221728152U (zh) 一种基于igbt的功率单元
CN212412426U (zh) 一种集成化脉冲激光电源的动力控制器件的布局结构
CN221009638U (zh)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CN210985952U (zh) 一种高防护等级的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215772561U (zh) 一种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装置
CN219698291U (zh) 一种igbt模块结构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Floor 1, Building 4, No. 27, Xingyu Road, Zhifu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4004

Patentee after: Cloud Storag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50101 A404, block B, Qilu Software Park building, 1768 Xinluo street, high tech Zone,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Yunch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