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50949U -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50949U
CN210050949U CN201920716374.1U CN201920716374U CN210050949U CN 210050949 U CN210050949 U CN 210050949U CN 201920716374 U CN201920716374 U CN 201920716374U CN 210050949 U CN210050949 U CN 210050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irty
cavity
air inle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163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安春
董际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Dongd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Dongd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Dongd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Dongd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163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50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50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5094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属于节能节材环保空气质量优化技术领域,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壳体、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离心风机、净化装置、新风出口、污风出口、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传热风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和过渡风口泡沫件;所述进风腔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出风腔泡沫件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壳体之间,及壳体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风机内风阻小、噪音小、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特别涉及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属于节能节材环保空气质量优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热风道技术是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核心技术,最突出的是对传热机芯与风机的连接风道、传热机芯与进风口的连接通道、风机与出风口的连接通道目前还是个盲区,为了保温和降噪,绝大多数都采用粘贴海绵之类的材料,对于各连接通道发生的风阻、回流、涡旋气流等严重程度几乎没人进行研究。
如图1所示,从传统结构、正方形机芯45度倾斜放置看,机芯出风口的位置长度比出口正面积确实要长1.4倍,最远处到正出口长度为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机芯出口风向为45度倾角吹向风道壁,再以45度反射角吹向对壁,在整个风道中为波浪式流动,在风道中容易形成涡流和回流;进出腔道均有2个以上垂直死角,风机出风口与外出口之间有较大间隙。
如图2所示,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为提高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的焓交换效率和湿量交换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热性能有较大提高,但单通道还有2次90度的圆弧弯道,其增加了局部阻力;机芯外通道没变,从机芯到出口和进口没有导向通道,机芯进出口面远大于装置箱体的进出风口面,进出腔全用塑料海绵板隔热降噪,整个通道都存在较大的风阻。
进风腔中,在90度直角面出现了2处涡流区;在出风腔下部,即风机壳部层,几乎全是回流区,回流气流螺旋向上后才能进入离心风机,出风腔上部的90度直角面内,出面2处涡流区,正面多回流区。涡流和回流是风道中气流噪声源,且回流和涡流都会产生反向气流,增加正风向的流动阻力。
新风出风口、污风出风口与新风机出口、污风机出口间有过渡间隙,新风进风口、污风进风口与机箱三侧板的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也有过渡间隙。这些过渡间隙也会产生涡流风阻和噪声;进出风口与风机出口和侧板出口之间有较大的间隙,间隙空腔必产生涡流阻力,降低出风量,还会产生涡流噪声,严重时还会产生哨声。
必需外通道设计,降低风道流阻,解决涡流气旋和回流流阻,是降低气流噪声和增加风量的最科学的方法,弥补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热交换机芯通道风阻大的缺陷,才能提高通风量,同时发挥该机芯的最大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风机内风阻大、噪音大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可以达到风机内风阻小、噪音小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与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配合使用,所述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壳体、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离心风机、净化装置、新风出口、污风出口、新风进口、污风进口;所述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简称热湿回收机芯、为卧式,所述离心风机包括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净化器;所述热湿回收机芯呈长方形,横向设置在壳体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净化器依次设置在新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的左上部之间;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污风风机设置在污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这样不仅能保持机芯内部主流道为逆向流,还能缩短整机的长度;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左下部,所述污风出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右上部;
所述热湿回收机芯包括若干块正向风道网板、若干块正向亲水膜、若干块反向风道网板和若干块反向亲水膜,所述正向风道网板、正向亲水膜、反向风道网板和反向亲水膜自下至上依次叠放后,再接着按原次序叠放、直至最上端;在每块正向亲水膜和反向亲水膜之间的正向风道网板内形成新风空气流通道,在每块正向亲水膜和反向亲水膜之间的反向风道网板内形成污风空气流通道;由新风进口、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新风空气流通道、新风风机和新风出口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新风通道;由污风进口、污风风机、污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出口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污风通道;
传热风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和过渡风口泡沫件;所述进风腔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出风腔泡沫件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壳体之间,及壳体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
所述进风腔泡沫件为一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主体、新风进腔、污风进腔、进风腔体隔板、新风进口连接口和污风进口连接口,新风进口连接口为新风进口与新风进腔连接口,污风进口连接口为污风进口和污风进腔连接口;所述进风腔泡沫件主体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进口连接口和污风进口连接口一侧的壳体内腔相匹配;所述进风腔体隔板设置在新风进腔和污风进腔之间,新风进腔和污风进腔都在腔泡沫件主体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使生产组装方便,整体结构严密,不会漏气;
所述出风腔泡沫件为一体结构,包括出风腔泡沫件主体、新风出腔、污风出腔、出风腔体隔板、新风出腔进口、新风出腔出口、污风出腔进口和污风出腔出口;所述出风腔泡沫件主体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出腔出口和污风出腔出口一侧的壳体内腔相匹配;所述出风腔体隔板设置在新风出腔和污风出腔之间,新风出腔和污风出腔都在出风腔泡沫件主体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使生产组装方便,整体结构严密,不会漏气;出风腔泡沫件内腔几乎没有死角变化面,新风和污风分别从传热机芯正面的通道中排出,逐渐收缩到新风进口通道和污风进口通道,经风机后,从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排出,整个流道均为圆滑过渡。
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内腔没有死角变化面,新风和污风分别从新风进口连接口和污风进口连接口进入,逐渐扩展到热湿回收机芯的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的正面,整个流道均为圆滑过渡;
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整体为圆形渐收口设计、呈喇叭形筒状结构,包括底端和张开端,其底端为圆形,张开端为四个角部为圆弧过渡的四方形,圆形一端与新风进口、污风进口、新风出口或污风出口密封连接,张开端的正四方形与壳体密封连接;新风进口通过壳体至新风进腔、污风进口通过壳体至污风进腔、新风出腔通过壳体至新风出口、污风出腔通过壳体至污风出口都是相通的;
所述热湿回收机芯采用长方形横向放置,缩短出口正向通道长度,比传统的斜向放置缩短整机长度达机芯一个宽度,将整机缩短了36.8%,仅此一项可缩短整机的长度、达长方形短边的长度,大幅降低整机材料成本。
所述热湿回收机芯上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中部纵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逆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下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
所述新风风机放置在新风出腔内、污风风机放置在污风出腔内,整个风道呈吸风状态,由于风道内气流为负压式吸风式流动,在整个流道中,只要没有绝对的死角,腔内全部采用圆弧过渡,消灭内腔中涡流和回流区的产生源,就不会再产生涡流或回流;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出腔内、新风出腔出口内侧,污风风机设置在污风出腔内、污风出腔出口内侧。
所述进风腔泡沫件的新风进腔内还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在新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之间顺次设置,空气过滤器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内,空气净化器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净化器安装槽内。
所述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选用高密度聚苯稀材料注塑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内风道采用无涡流回流设计,采用过渡风口泡沫件填补了涡流间隙,可有效降低涡流气旋的干挠风阻和气旋噪声,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和过渡风口泡沫件的设计几乎完全消除了新风污风全流程的涡流和回流流阻,降低了风道噪声,弥补了逆向流风道设计的高流阻缺陷,有效提高了换气装置的通风量;
(2)进风腔和出风腔选用高密度聚苯稀材料注塑而成,减轻了整机重量,简化了安装工艺,降低了整机的装配成本,与同风量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相比,减小整机体积30%,降低设计成本20%,提高了装置的性能效果,换气装置焓交换效率可达70%以上,湿量交换效率80%以上,噪声降低5dB(A);
(3)热湿回收机芯的亲水膜有吸水吸湿功能,机芯逆向流通道实现新风与污风的全程大温差热交换方式,有效提升了能量湿量回收效率。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出口内侧,污风风机设置在污风出口内侧,风机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缩短整机长度达半个风机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四边形机芯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图2是: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4-1是:热湿回收机芯侧面局部结构图;
图4-2是:热湿回收机芯俯视图、热湿传递区显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7-1是:进风腔泡沫件立体图;
图7-2是:进风腔泡沫件主视图;
图7-3是:进风腔泡沫件俯视图;
图8-1是:出风腔泡沫件立体图;
图8-2是:出风腔泡沫件主视图;
图8-3是:出风腔泡沫件仰视图;
图8-4是:出风腔泡沫件后视图;
图9-1是:过渡风口泡沫件立体图;
图9-2是:过渡风口泡沫件主视图;
图9-3是:过渡风口泡沫件俯视图;
图10-1是:图6的A部视放大图;
图10-2是:图10-1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机芯2、正向风道网板201、正向亲水膜202、反向风道网板203、反向亲水膜204、净化装置3、空气过滤器301、空气净化器302、空气过滤器安装槽303、空气净化器安装槽304、新风出口4、污风出口5、新风进口6、污风进口7、新风风机8、污风风机9、进风腔泡沫件10、进风腔泡沫件主体1001、新风进腔1002、污风进腔1003、进风腔体隔板1004、新风进口连接口1005、污风进口连接口1006、出风腔泡沫件11、出风腔泡沫件主体1101、新风出腔1102、污风出腔1103、出风腔体隔板1104、新风出腔进口1105、新风出腔出口1106、污风出腔进口1107、污风出腔出口1108、过渡风口泡沫件12、底端1201、张开端1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3至图10-2所示,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与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配合使用,如图3所示,所述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2、离心风机、净化装置3、新风出口4、污风出口5、新风进口6、污风进口7;所述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2,简称热湿回收机芯2、为卧式,所述离心风机包括新风风机8和污风风机9,所述净化装置3包括空气过滤器301和空气净化器302;所述热湿回收机芯2呈长方形,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301和空气净化器302依次设置在新风进口6与热湿回收机芯2的左上部之间;所述新风风机8设置在新风出口4和热湿回收机芯2之间,所述污风风机9设置在污风出口5和热湿回收机芯2之间,新风风机8和污风风机9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2同侧,这样不仅能保持机芯2内部主流道为逆向流,还能缩短整机的长度;所述新风进口6设置在壳体1内腔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4设置在壳体1内腔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7设置在壳体1内腔左下部,所述污风出口5设置在壳体1内腔右上部;
如图4-1所示,所述热湿回收机芯2包括若干块正向风道网板201、若干块正向亲水膜202、若干块反向风道网板203和若干块反向亲水膜204,所述正向风道网板201、正向亲水膜202、反向风道网板203和反向亲水膜204自下至上依次叠放后,再接着按原次序叠放、直至最上端;在每块正向亲水膜202和反向亲水膜204之间的正向风道网板201内形成新风空气流通道,在每块正向亲水膜202和反向亲水膜204之间的反向风道网板203内形成污风空气流通道;由新风进口6、空气过滤器301、空气净化器302、新风空气流通道、新风风机8和新风出口4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新风通道;由污风进口7、污风风机9、污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出口5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污风通道;
如图5、图6所示,传热风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10、出风腔泡沫件11和过渡风口泡沫件12;所述进风腔泡沫件10设置在新风进口6、污风进口7与热湿回收机芯2之间;所述出风腔泡沫件11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2与新风出口4、污风出口5之间;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12设置在新风进口6、污风进口7与壳体1之间,及壳体1与新风出口4、污风出口5之间;
如图7-1至7-3所示,所述进风腔泡沫件10为一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主体1001、新风进腔1002、污风进腔1003、进风腔体隔板1004、新风进口连接口1005和污风进口连接口1006,新风进口连接口1005为新风进口6与新风进腔1002连接口,污风进口连接口1006为污风进口7和污风进腔1003连接口;所述进风腔泡沫件主体1001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进口连接口1005和污风进口连接口1006一侧的壳体1内腔相匹配;所述进风腔体隔板1004设置在新风进腔1002和污风进腔1003之间,新风进腔1002和污风进腔1003都在腔泡沫件主体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使生产组装方便,整体结构严密,不会漏气;
如图8所示,所述出风腔泡沫件11为一体结构,包括出风腔泡沫件主体1101、新风出腔1102、污风出腔1103、出风腔体隔板1104、新风出腔进口1105、新风出腔出口1106、污风出腔进口1107和污风出腔出口1108;所述出风腔泡沫件主体1101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出腔出口1106和污风出腔出口1108一侧的壳体1内腔相匹配;所述出风腔体隔板1104设置在新风出腔1102和污风出腔1103之间,新风出腔1102和污风出腔1103都在出风腔泡沫件主体1101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使生产组装方便,整体结构严密,不会漏气;出风腔泡沫件11内腔几乎没有死角变化面,新风和污风分别从传热机芯2正面的通道中排出,逐渐收缩到新风进口6通道和污风进口7通道,经风机后,从新风出口4和污风出口5排出,整个流道均为圆滑过渡。
进风腔泡沫件10、出风腔泡沫件11内腔没有死角变化面,新风和污风分别从新风进口连接口1005和污风进口连接口1006进入,逐渐扩展到热湿回收机芯2的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的正面,整个流道均为圆滑过渡;
如图9-1至图9-3所示,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12整体为圆形渐收口设计、呈喇叭形筒状结构,包括底端1201和张开端1202,其底端1201为圆形,张开端1202为四个角部为圆弧过渡的四方形,圆形一端与新风进口6、污风进口7、新风出口4或污风出口5密封连接,张开端1202的正四方形与壳体1密封连接;新风进口6通过壳体1至新风进腔1002、污风进口7通过壳体1至污风进腔1003、新风出腔1102通过壳体1至新风出口4、污风出腔1103通过壳体1至污风出口5都是相通的;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能量湿量回收过程:新风从新风进口6进入,穿过过渡风口泡沫件12进入进风腔泡沫件10的新风进腔1002,被吸入热湿回收机芯2,在热湿回收机芯2的新风通道与从反方向进入热湿回收机芯2污风通道的污风进行能量交换,同时进行湿回收,经能量湿量回收的新风出热湿回收机芯2后进入出风腔泡沫件11的新风出腔1102,被在新风出腔1102的新风风机8送到新风出口4,再从外连接管送到室内;污风从污风进口7进入,穿过过渡风口泡沫件12进入进风腔泡沫件10的污风进腔1003,被吸入热湿回收机芯2,在热湿回收机芯2的污风通道与从反方向进入热湿回收机芯2新风通道的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同时进行湿回收,经能量湿量回收处理的新风出热湿回收机芯2后进入出风腔泡沫件11的污风出腔1103,被在污风出腔1103的污风风机9送到污风出口5,再从外连接管送到室外。
如图3所示,所述热湿回收机芯2采用长方形横向放置,缩短出口正向通道长度,比传统的斜向放置缩短整机长度达机芯2一个宽度,将整机长度1063mm长度,缩短到672mm,整机缩短了36.8%,仅此一项可缩短整机的长度、达长方形短边的长度,大幅降低整机材料成本。
如图4-2所示,所述热湿回收机芯2上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2中部纵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逆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2下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
如图5所示,所述新风风机8放置在新风出腔1102内、污风风机9放置在污风出腔1103内,整个风道呈吸风状态,由于风道内气流为负压式吸风式流动,在整个流道中,只要没有绝对的死角,腔内全部采用圆弧过渡,消灭内腔中涡流和回流区的产生源,就不会再产生涡流或回流;新风风机8设置在新风出腔1102内、新风出腔出口1106内侧,污风风机9设置在污风出腔1103内、污风出腔出口1108内侧。
如图7-1至图7-3所示,所述进风腔泡沫件10的新风进腔1002内还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安装槽303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304;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槽303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304在新风进口6与热湿回收机芯2之间顺次设置,空气过滤器301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过滤器安装槽303内,空气净化器302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净化器安装槽304内。
所述进风腔泡沫件10、出风腔泡沫件11选用高密度聚苯稀材料注塑而成,聚苯稀材料还具有绝热保温和吸音的功能。减轻了整机重量,简化了安装工艺,降低了整机的装配成本。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与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配合使用,所述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壳体、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离心风机、净化装置、新风出口、污风出口、新风进口、污风进口;所述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简称热湿回收机芯、为卧式,所述离心风机包括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净化器;所述热湿回收机芯呈长方形,横向设置在壳体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和空气净化器依次设置在新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的左上部之间;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污风风机设置在污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左下部,所述污风出口设置在壳体内腔右上部;
所述热湿回收机芯包括若干块正向风道网板、若干块正向亲水膜、若干块反向风道网板和若干块反向亲水膜,所述正向风道网板、正向亲水膜、反向风道网板和反向亲水膜自下至上依次叠放后,再接着按原次序叠放、直至最上端;在每块正向亲水膜和反向亲水膜之间的正向风道网板内形成新风空气流通道,在每块正向亲水膜和反向亲水膜之间的反向风道网板内形成污风空气流通道;由新风进口、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新风空气流通道、新风风机和新风出口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新风通道;由污风进口、污风风机、污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出口组成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机污风通道;其特征在于:
传热风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和过渡风口泡沫件;所述进风腔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出风腔泡沫件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设置在新风进口、污风进口与壳体之间,及壳体与新风出口、污风出口之间;
所述进风腔泡沫件为一体结构,包括进风腔泡沫件主体、新风进腔、污风进腔、进风腔体隔板、新风进口连接口和污风进口连接口,新风进口连接口为新风进口与新风进腔连接口,污风进口连接口为污风进口和污风进腔连接口;所述进风腔泡沫件主体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进口连接口和污风进口连接口一侧的壳体内腔相匹配;所述进风腔体隔板设置在新风进腔和污风进腔之间,新风进腔和污风进腔都在腔泡沫件主体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
所述出风腔泡沫件为一体结构,包括出风腔泡沫件主体、新风出腔、污风出腔、出风腔体隔板、新风出腔进口、新风出腔出口、污风出腔进口和污风出腔出口;所述出风腔泡沫件主体的外侧面与靠近新风出腔出口和污风出腔出口一侧的壳体内腔相匹配;所述出风腔体隔板设置在新风出腔和污风出腔之间,新风出腔和污风出腔都在出风腔泡沫件主体内,形成一体两腔结构;
所述过渡风口泡沫件整体为圆形渐收口设计、呈喇叭形筒状结构,包括底端和张开端,其底端为圆形,张开端为四个角部为圆弧过渡的四方形,圆形一端与新风进口、污风进口、新风出口或污风出口密封连接,张开端的正四方形与壳体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湿回收机芯采用长方形横向放置,缩短出口正向通道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湿回收机芯上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中部纵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逆向流热湿传递区,热湿回收机芯下部横向设置段为新风与污风大温差同向流热湿传递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放置在新风出腔内、污风风机放置在污风出腔内,整个风道呈吸风状态;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出腔内、新风出腔出口内侧,污风风机设置在污风出腔内、污风出腔出口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泡沫件的新风进腔内还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和空气净化器安装槽在新风进口与热湿回收机芯之间顺次设置,空气过滤器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过滤器安装槽内,空气净化器可活动地安装在空气净化器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泡沫件、出风腔泡沫件选用高密度聚苯稀材料注塑而成。
CN201920716374.1U 2019-05-17 2019-05-17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50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6374.1U CN210050949U (zh) 2019-05-17 2019-05-17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6374.1U CN210050949U (zh) 2019-05-17 2019-05-17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50949U true CN210050949U (zh) 2020-02-11

Family

ID=69396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16374.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050949U (zh) 2019-05-17 2019-05-17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509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4000A (zh) * 2019-05-17 2019-07-23 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4000A (zh) * 2019-05-17 2019-07-23 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CN110044000B (zh) * 2019-05-17 2023-12-08 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4000B (zh) 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CN104534603B (zh) 内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100441969C (zh) 通风系统
WO2011085609A1 (zh) 新风换气机用逆流式换热芯体
CN103438539A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206478783U (zh) 一种半导体全热交换空调器
CN210050949U (zh)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传热风道结构
CN203432021U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207585005U (zh) 一种家用新风系统
CN107166591A (zh) 光伏回热型复合供冷与供热节能空调机组
CN206430313U (zh) 分体式新风换气机
CN102494398B (zh) 逆流式露点间接-直接两级蒸发冷却器
CN202204102U (zh) 一种热交换通风器
CN108488986A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01846376A (zh) 一种组合式新风系统
CN207540095U (zh) 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
CN206905187U (zh) 新风换气机
CN201615554U (zh) 一种用于生态酒店或温室的热回收装置
CN206145893U (zh) 具有转换风道的新风换气机
CN201057481Y (zh) 节能热交换通风管道
CN208108407U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205372970U (zh) 一种高效降噪的双向流新风机
CN202328616U (zh) 壁挂式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CN207006455U (zh) 一种管道式换气装置
CN208025737U (zh) 双向正压送风壁挂式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