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6011U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16011U CN210016011U CN201921321634.1U CN201921321634U CN210016011U CN 210016011 U CN210016011 U CN 210016011U CN 201921321634 U CN201921321634 U CN 201921321634U CN 210016011 U CN210016011 U CN 2100160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length direction
- arm
- board connector
- ar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分别位于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保护支架,绝缘本体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岛部、位于中央岛部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于两个侧壁的两个端壁,中央岛部、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之间共同形成插槽,保护支架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遮蔽片及自遮蔽片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夹持部包括与遮蔽片垂直设置的外臂、位于外臂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内臂自外臂的一端折弯形成,内臂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内臂与外臂的连接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端壁的上端表面的下方,从而具有结构简单,减少降服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8年3月2日公告的中国第104934772号实用新型专利揭示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具有位于两端的插座金属安装体,金属安装体的安装部自金属安装体的上表面部向下弯折形成,从而令安装部与突出部的连接部分与金属安装体的上表面部齐平设置,由于金属安装体的上表面部为插座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的至高位置,当插头连接器插入时,插头连接器极易向下冲击安装部与突出部的连接部分,致使安装部与突出部的连接部分向下变形,令突出部位置偏移而影响突出部与插头连接器之间的固定效果。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具有结构简单,减少降服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分别位于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保护支架,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岛部、位于中央岛部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于两个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中央岛部、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之间共同形成插槽,所述保护支架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遮蔽片及自所述遮蔽片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与所述遮蔽片垂直设置的外臂、位于所述外臂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所述内臂自所述外臂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内臂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所述内臂与所述外臂的连接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下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遮蔽片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侧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纵梁,所述两个夹持部分别自所述两个纵梁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夹持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纵梁与外臂第一弯折部、及连接所述外臂与内臂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的下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纵梁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纵梁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纵梁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边缘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所述外臂在长度方向上任一一侧的边缘及所述内臂与之同侧的边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的一端自所述外臂在长度方向上的内侧边缘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外臂及所述第一段部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段部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段部的上边缘向长度方向的外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内臂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段部的内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所述内臂为具有呈向内侧凸伸的拱形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保护支架还包括自所述横梁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呈倒“T”形埋设部,所述埋设部固持于所述端壁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各所述保护支架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高于各所述侧壁及所述中央岛部的上端表面,所述遮蔽片的上表面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齐平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外臂及第二弯折部为在上下方向上的竖直设置,提升了内臂抗板对板对接连接器冲击的能力,减少降服而保护内臂不变形。另外,由于所述第二弯折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的下方,可以避免第二弯折部受到来自板对板对接连接器的冲击,更进一步的防止第二弯折部被向下压坏而使所述内臂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自另一个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个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自另一个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自另一个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板对板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0
中央岛部 11 侧壁 12
端壁 13 插槽 14
收容空间 15 端子 2
接触部 21 焊接部 22
保护支架 3,4,5 遮蔽片 31,41,51
横梁 32,42,52 纵梁 33,43,53
夹持部 34,44,54 第一弯折部 35,45,55
外臂 36,46,56 第二弯折部 37,47,57
第一段部 471 第二段部 472
内臂 38,48,58 凸部 39,59
埋设部 32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实用新型。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100与一板对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板对板连接器100具有三个实施方式,图1至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图7、图8及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图9及图10及图12为第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界定的方向均以图1为准,所述板对板连接器100具有长度方向及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所述板对板连接器100在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板对板连接器100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2、及分别位于绝缘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保护支架3。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岛部11、位于中央岛部11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壁12及连接于两个侧壁12的两个端壁。所述两个端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中央岛部11、两个侧壁12及两个端壁之间共同形成插槽14,所述插槽14可供板对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各所述端壁13的上端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高于各所述侧壁12及所述中央岛部11的上端表面。各所述端壁设置有用于收容各所述保护支架3的收容空间15。
所述端子2为两排且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各所述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侧壁12的固持部(未标号)、自所述固持部一端折弯形成的“U”形接触部21及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的焊接部22。所述“U”形接触部21露出于所述插槽14内。
各所述保护支架3与所述绝缘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各所述保护支架3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遮蔽片31及自所述遮蔽片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34。所述遮蔽片31的上表面与所述端壁13的上端表面齐平设置。所述遮蔽片31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32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32两侧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纵梁33。所述两个夹持部34分别自所述两个纵梁33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各所述夹持部34包括与所述纵梁33垂直设置的外臂36、连接所述纵梁33与外臂36第一弯折部35、位于所述外臂36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38、及连接所述外臂36与内臂38的第二弯折部37。所述第一弯折部35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纵梁33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弯折部35位于所述纵梁33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边缘的在长度方向上靠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弯折部37连接所述外臂36在长度方向上靠外侧的外边缘及所述内臂38同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弯折部3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31的下方。所述外臂36、内臂38及第二弯折部37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内臂38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两个所述内臂38的相对内侧面均凸设形成有一个凸部39。所述两个夹持部34在宽度方向上于所述遮蔽片31的两侧相对设置。各所述保护支架3还包括自所述横梁32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呈倒“T”形埋设部,以增强所述保护支架3与绝缘本体10之间的固持强度。
请参照图7、图8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两个保护支架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所述保护支架4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顶面的遮蔽片41及自所述遮蔽片4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44。所述遮蔽片41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42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42两侧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纵梁43。所述两个夹持部44分别自所述两个纵梁43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所述两个夹持部44在宽度方向上于所述遮蔽片41的两侧相对设置。各所述夹持部44包括与所述纵梁43垂直设置的外臂46、连接所述纵梁43与外臂46第一弯折部45、位于所述外臂46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48、及连接所述外臂46与内臂48的第二弯折部47。所述第一弯折部45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纵梁43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弯折部4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41的下方。所述第二弯折部47包括第一段部471及第二段部472。所述第一段部471的一端自所述外臂46在长度方向上的内侧边缘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外臂46及所述第一段部471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段部472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段部471的上边缘向长度方向的外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第二段部472大致为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内臂48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段部472的内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所述内臂48为具有呈向内侧凸伸的拱形结构。所述内臂48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
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亦在于所述两个保护支架5。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各所述保护支架5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顶面的遮蔽片51及自所述遮蔽片5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54。所述遮蔽片51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52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52两侧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纵梁53。所述两个夹持部54分别自所述两个纵梁53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所述两个夹持部54在宽度方向上于所述遮蔽片51的两侧相对设置。各所述夹持部54包括与所述纵梁53垂直设置的外臂56、连接所述纵梁53与外臂56第一弯折部55、位于所述外臂56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58、及连接所述外臂56与内臂58的第二弯折部57。所述第一弯折部55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纵梁53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弯折部55位于所述纵梁53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边缘的在长度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弯折部5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51的下方。所述第二弯折部57连接所述外臂56在长度方向上靠内侧的内边缘及所述内臂58同侧的内边缘。所述外臂56、内臂58及第二弯折部57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内臂58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两个所述内臂58的相对内侧面均凸设形成有一个凸部59。
所述保护支架3、4、5可以提升板对板连接器100的整体强度。当板对板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板对板连接器100内时,所述遮蔽片31、41、51可以保护较高设置的端壁13的上端表面而不被划伤。在对接过程中,所述夹持部34、44、54的内臂38、48、58因为要夹持板对板对接连接器而受到在上下方向上的插入力,由于外臂34、46、56及第二弯折部37、47、57为在上下方向上的竖直设置,提升了内臂抗板对板对接连接器冲击的能力,减少降服而保护内臂不变形。另外,由于所述第二弯折部37、47、5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31、41、51的下方,可以避免第二弯折部37、47、57受到来自板对板对接连接器的冲击,更进一步的防止第二弯折部37、47、57被向下压坏而使所述内臂受损。另外,内臂38、48、58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力,保证所述板对板连接器100与板对板对接连接器之间固定强度。
本实用新型板对板电连接器100结构简单,有利于直接将所述保护支架3、4、5与所述绝缘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并且,所述保护支架3、4、5与所述绝缘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更有利于提高在制造过程中的后续作业的组装精度以及制造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分别位于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保护支架,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岛部、位于中央岛部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于两个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中央岛部、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之间共同形成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架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遮蔽片及自所述遮蔽片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与所述遮蔽片垂直设置的外臂、位于所述外臂内侧且间隔设置的内臂,所述内臂自所述外臂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内臂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形变,所述内臂与所述外臂的连接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片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侧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纵梁,所述两个夹持部分别自所述两个纵梁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纵梁与外臂第一弯折部、及连接所述外臂与内臂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遮蔽片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纵梁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纵梁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纵梁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边缘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一端位置处,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所述外臂在长度方向上任一一侧的边缘及所述内臂与之同侧的边缘。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的一端自所述外臂在长度方向上的内侧边缘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外臂及所述第一段部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段部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段部的上边缘向长度方向的外侧方向折弯形成,所述内臂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段部的内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所述内臂为具有呈向内侧凸伸的拱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架还包括自所述横梁的外侧边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呈倒“T”形埋设部,所述埋设部固持于所述端壁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保护支架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高于各所述侧壁及所述中央岛部的上端表面,所述遮蔽片的上表面与所述端壁的上端表面齐平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1634.1U CN210016011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板对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1634.1U CN210016011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板对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16011U true CN210016011U (zh) | 2020-02-04 |
Family
ID=69320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21634.1U Active CN210016011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板对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1601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36151A (zh) * | 2019-08-15 | 2019-10-15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
2019
- 2019-08-15 CN CN201921321634.1U patent/CN2100160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36151A (zh) * | 2019-08-15 | 2019-10-15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10336151B (zh) * | 2019-08-15 | 2024-07-12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36151B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US1048367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9496653B2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1316030B (zh) | 电接线盒 | |
US7938694B2 (en) | Connector terminal and connector with the connector terminal | |
US7651381B2 (en) | Contact terminal and electric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 |
CN104836046A (zh) | 连接器端子 | |
KR20140036035A (ko) | 조인트 커넥터 | |
CN102842783A (zh) | 连接器组件 | |
KR950004368B1 (ko) | 전기콘텍터 | |
CN107799932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20285595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932002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 |
CN210016011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102280747B (zh) | 连接器 | |
CN106257762A (zh) | 连接器 | |
CN106997993B (zh) | 卡缘连接器 | |
KR920007538B1 (ko) | 전기 콘넥터 | |
CN211556203U (zh) | 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12636036A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115642422A (zh) | 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9544697U (zh) | 连接器 | |
CN20274954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717326U (zh) | 电连接器 | |
KR20170045627A (ko)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