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8969U - 吸尘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8969U
CN210008969U CN201920265511.4U CN201920265511U CN210008969U CN 210008969 U CN210008969 U CN 210008969U CN 201920265511 U CN201920265511 U CN 201920265511U CN 210008969 U CN210008969 U CN 210008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cuum cleaner
dust collector
dust
circuit boar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655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斯潘塞·芬内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655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8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8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8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一种吸尘器组件,其包括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第一吸尘器包括第一吸尘口、第一出口、第一动力源,第二吸尘器包括第二吸尘口、第二出口、第二动力源、第二收集室与电池组件;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可相互分离;第一吸尘器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及第一接触部,第二吸尘器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相互配合后,所述第一吸尘器能给第二吸尘器充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吸尘器设置为能给第二吸尘器充电,第二吸尘器不需要配独立的充电器,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而且通过分别设置控制开关,两个吸尘器相互间使用不受干扰,使用更加灵活。

Description

吸尘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车库、装修工地等环境,通常会有很多的垃圾,比如木屑、带有垃圾的污水、泥沙等,普通的体积较小的吸尘器,如手持式吸尘器,它的集尘空间只有一个尘袋或者尘杯的空间,当垃圾过多时,很快就满了,需要多次倾倒,而且随着收集到的垃圾增多,也会对分离的效率产生影响,使得效率降低。而如果直接使用普通的体积较大的吸尘器,比如桶式吸尘器,当有局部区域,比如较高的地方需要清扫时,会非常不方便。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适应多种应用环境的吸尘器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适应多种应用环境的吸尘器组件,并且简化结构,节约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尘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吸尘器,其包括第一吸尘口、第一出口、位于第一吸尘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的第一动力源与第一收集室;
第二吸尘器,其包括第二吸尘口、第二出口以及位于第二吸尘口和第二出口之间的第二动力源与第二收集室以及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可相互分离;
所述第一吸尘器上设有控制第一吸尘器工作的第一控制开关及用于充电配合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吸尘器上设有控制第二吸尘器工作的第二控制开关及用于充电配合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相互配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相互配合可用于对电池组件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包括与第一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和转轴,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接触部分别位于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接触部能围绕所述转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一电路板及转轴共同组成的组件的重心位于转轴偏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主体部及封闭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收集室形成于主体部内,所述第一接触部设于顶部内,所述顶部上设有供第二接触部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源设于顶部上,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供电部,所述供电部具有位于顶部内的与第一动力源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及与第一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尘器包括与第二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及与电池组件电接触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二电路板与配合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部,所述顶部上设有至少部分收容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与第二收集室的形状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凹陷部的中间宽度大于两端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相互之间气流不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源的功率大于第二动力源的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口的吸口直径大于第二吸尘口的吸口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的吸口直径比为13:8~7:4。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位于第一收集室内的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吸尘器具有位于第二收集室内的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效率高于第二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尘器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0.3um,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1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吸尘器能给第二吸尘器充电,第二吸尘器不需要配独立的充电器,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而且通过分别设置控制开关,两个吸尘器相互间使用不受干扰,使用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拆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中第一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中第二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中第二吸尘器完全安装到第一吸尘器上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1中对应位置的示意图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未接触到示意图。
其中,
100.吸尘器组件 10.第一吸尘器 101.第一壳体
1011.主体部 10111.底座 1012.顶部
10121.顶壁 10122.侧壁 10123.凹陷部
10124.通孔 102.第一吸尘口 1021.延伸部
103.第一出口 104.第一动力源 105.第一收集室
106.第一过滤器 107.行走轮 108.第一控制开关
1091.第一电路板 1092.第一接触部 1093.转轴
110.导线 1101.第一连接端 1102.第二连接端
20.第二吸尘器 201.第二壳体 202.第二吸尘口
203.第二出口 204.第二动力源 205.第二收集室
206.第二过滤器 207.手柄 208.电池组件
2091.第二电路板 2092.第二接触部 2093.第三电路板
210.第二控制开关 211.配合部 2121.第一导线
2122.第二导线 2123.第三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下述实施例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尘”或者“灰尘”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表示不同的物质,而不单单是字面意思的灰尘。比如在室内家用场景,“尘”或者“灰尘”可以是粉尘、面包屑、饼干屑、泥水、颗粒状的米粒、洒在地上的干净的水、脏水等等;而在车库环境,有大面积灰尘的场景,“尘”或者“灰尘”可以是木屑、泥沙、脏水等等。“尘”或者“灰尘”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代表不同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组件100包括第一吸尘器10及可与第一吸尘器10配接组装的第二吸尘器20。第二吸尘器20与第一吸尘器10可相互分离。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组装后,结构紧凑且占用空间小,第二吸尘器20可以直接收纳在第一吸尘器10上,节约了收纳空间。第一吸尘器10使用交流电工作,第二吸尘器20使用直流电工作。
如图1及图2所示,吸尘器组合100至少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及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第二吸尘器20和第一吸尘器10相互配接组装在一起,第一吸尘器10可以给第二吸尘器20充电,在该第一工作模式中,第二吸尘器20不工作,第一吸尘器10可以工作,第一吸尘器10在工作或非工作情况下均可对第二吸尘器20进行充电,只要第一吸尘器10成功连接交流电。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第二吸尘器20从第一吸尘器10上分离,第二吸尘器20工作,此第二工作模式中,第一吸尘器10也可以工作。通过设置吸尘器组件100,具体通过将第一吸尘器10设置为能给第二吸尘器20充电,第二吸尘器10不需要配独立的充电器,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20可以设置充电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是否进入充电模式,充电控制开关可以和电路板连接,通过充电控制开关与电路板之间的指令传输以控制充电电流的传输。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20只要与第一吸尘器10配接到位即可直接进入充电模式,在该实施例中,是通过电路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二吸尘器20充满电时自动停止继续充电,直接采用电路设计,不需要人为介入,控制更加智能化,且不用设置充电控制开关,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
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的配合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垃圾量的场景的清洁需求,对于灰尘量小的场景,比如家用,可以单独只用第二吸尘器20,对于灰尘量大的场景,比如车库或大量灰尘的室外,可以使用第一吸尘器10来容纳灰尘垃圾,减少用户倾倒垃圾的次数。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可以采用不同过滤等级的过滤器及不同功率的电机,比如第一吸尘器10经常应用在大量灰尘的场景,所以需要高过滤等级及大功率的电机;而第二吸尘器20经常应用在少量灰尘的场景,所以可以采用低过滤等级及小功率的电机,这样适用不同场景使用不同功率的电机,相对于少量灰尘场景也用大功率电机,可以节约能源,延长第一吸尘器10的实际使用寿命。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吸尘器10包括第一壳体101、设于第一壳体101上的第一吸尘口102、设于第一壳体101上的第一出口103、位于第一吸尘口102和第一出口103通道之间的第一动力源104、用于容纳灰尘的第一收集室105及延伸入第一收集室105内的第一过滤器10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106为海帕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106可以设置为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可以为一级旋风分离器或多级旋风分离器。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1包括主体部1011及与主体部1011相互配合以封闭主体部1011的顶部1012。主体部1011和顶部101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未图示)用于保证主体部1011和顶部1012相互配合后内部的吸尘负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结构本身的设计配合实现密封,比如配合结构设置成多层,通过相互配合后形成的多通道,通过延迟行走通道的方式实现密封。
继续如图2所示,第一吸尘口102设于主体部1011的侧壁上。第一收集室105形成于主体部1011内。第一吸尘口102具有向外突出于主体部1011的延伸部1021,延伸部1021用于插接软管等附件(未图示)。主体部1011为上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上端开口用于与顶部1012配合。圆筒状的主体部1011围成所述的第一收集室105。主体部1011具有靠近工作面的底座10111,底座10111上设有便于第一吸尘器10移动的行走轮107。
如图4所示,顶部1012具有位于上方的顶壁10121及自顶壁10121向下垂直延伸的侧壁10122,顶壁10121与侧壁10122共同围成所述顶部1012的轮廓。第一出口103、第一动力源104及第一过滤器106均设置于顶部1012上,并且第一过滤器106向下延伸入第一收集室105内。第一动力源104设于第一过滤器106的上方且位于顶壁10121的下方。第一出口103设于侧壁10122上靠近第一动力源104的出风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顶部1012凹设有至少部分收容第二吸尘器20的凹陷部10123,凹陷部10123的形状与第二吸尘器20的第二收集室205(见下述)的形状对应。凹陷部10123一方面用于安装定位第二吸尘器20,另一方面在第二吸尘器20不使用时用于收纳第二吸尘器20,可以节约收纳空间。另外,在第一吸尘器10使用过程中,当需要使用第二吸尘器20时,可以随时取用第二吸尘器20,不需要到其他位置取第二吸尘器20,使用方便,节约了工作时间,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3所示,凹陷部10123的中间宽度大于两端的宽度,如此设置,通过将凹陷部10123的结构设置为与第二吸尘器20契合,而不采用同宽度的收容槽,通过凹陷部10123本身结构的设计,可以防止第二吸尘器20沿顶壁10121延伸方向上从第一吸尘器10脱离,不需要单独设置定位结构,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吸尘器10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吸尘器10工作的第一控制开关108、与第一接触部1092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1091及转轴1093。第一电路板1091及第一接触部1092分别位于转轴1093的两侧,第一接触部1092可相对转轴1093运动。顶部1012上设有供至少部分第一接触部1092穿过的通孔10124。通孔10124设置于对应凹陷部10123的位置。第一接触部1092设于顶部1012内,第一接触部1092位于通孔10124的下方。
继续如图5所示,第一接触部1092相对转轴1093朝一方向运动可带动第一电路板1091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转轴1093偏向第一电路板1091的一侧的重量大于转轴1093偏向第一接触部1092的一侧的重量。如此设置,使得第一电路板1091、第一接触部1092及转轴1093三者组合起来的结构的重心位于转轴1093偏向第一电路板1091的一侧。当第一接触部1092受抵触时会利用转轴1093转动,当第一接触部1092不受抵触时,利用重心偏向,即实际上利用第一电路板1091所在转轴1093一侧的重力大于第一接触部1092所在转轴1093一侧的重力,使得第一接触部1092回到初始位置,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结构,而是直接利用结构本身的设计实现复位,减少了使用的零件,节约了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加设置复位弹簧,利用复位弹簧实现。
如图5所示,第一吸尘器10上设有给第一接触部1092提供电流的供电部。供电部与顶部1012连接并延伸入顶部1012内。供电部包括导线110及与导线的一端连接的充电插头(未图示),导线110的另一端延伸入顶部1012内。供电部具有位于顶部1012内的与第一动力源104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110及与第二吸尘器20的第二接触部2092(见下述)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1102。第一接触部1092、第一电路板1091、第二连接端1102及第一动力源104均设于顶部1012上。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供电部延伸入顶部1012内后直接分成两个连接端,即第一连接端1101及第二连接端1102,其中第一连接端1101与第一动力源104电连接,第二连接端1102与第一电路板1091电连接,第一连接端1101可以是直接与第一动力源104连接,对于功率比较大,需要给第一动力源104设置独立电路板的方案,第一连接端1101先和该电路板连接,电路板再和第一动力源104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供电部延伸入顶部1012内后先不直接分成两个连接端,而是先和用于控制第一动力源104的电路板连接,然后该电路板再分别设置两个连接端,一个连接端与第一动力源104电连接,另一个连接端与第一电路板1091电连接。
由于第一吸尘器10使用交流电工作,而第二吸尘器20使用直流电工作,所以通过第一电路板1091实现交直流的转换处理,以确保第一连接端1101及第二连接端1102的相互配合实现对电池组件充电。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包括第二壳体201、设于第二壳体201上的第二吸尘口202、设于第二壳体201上的第二出口203、位于第二吸尘口202和第二出口203之间的第二动力源204、用于容纳灰尘的第二收集室205及延伸入第二收集室205内的第二过滤器20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器206为海帕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器106可以设置为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可以为一级旋风分离器或多级旋风分离器。
如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还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207。手柄207沿第二吸尘器20纵长方向延伸,手柄207自第二吸尘口202上方位置延伸至第二出口203上方位置。当第二吸尘器20安装到第一吸尘器10上后,手柄207可以作为第一吸尘器10的操作手柄使用,第一吸尘器10可以不用在侧面设置额外的手柄,并且,由于通过前述与第二吸尘器20结构形状契合的中间宽度大于两端宽度的凹陷部10123的设置,在移动第一吸尘器10的过程中比较稳定,不会出现第二吸尘器20滑落。
如图6及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还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208。电池组件208位于手柄207的下方,电池组件208位于第二过滤器206与第二吸尘口202相对的一侧,即第二吸尘口202与电池组件208分别位于第二过滤器206的两侧。第二动力源204位于手柄207与电池组件208之间,第二动力源204位于第二过滤器206的出风口处,第二动力源204的安装充分利用了第二过滤器206与电池组件208上方及手柄207下方的空间,使得出风风道较短,并且整机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6及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上设有与第一吸尘器10的第一接触部1092电接触以给第二吸尘器20充电的第二接触部2092。第二接触部2092的位置与通孔10124的位置相对,当第二吸尘器20安装到第一吸尘器10上时,第二接触部2092插入通孔10124并抵压第一接触部1092,所以,第二吸尘器20与第一吸尘器10相互配接,第一接触部1092与第二接触部2092电接触以对电池组件208充电。
如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包括第二电路板2091。第二吸尘器20具有与电池组件208电接触配合的配合部211,第二电路板2091通过电连接线与配合部211电连接。
继续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走线,第二吸尘器20还包括位于第二电路板2091及第二接触部2092之间的第三电路板2093,第二接触部2092直接与第三电路板2093电连接,第三电路板2093再通过第一导线2121与第二电路板2091电连接。第二电路板2091通过第二导线2122与配合部211电连接。电池组件208通过第三导线2123与第二动力源204电连接。
如图8所示,第二吸尘器20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210。通过第二控制开关210可以控制第二吸尘器20独立工作。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相互之间气流不连通,通过在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上分别设置控制开关,两个吸尘器相互间使用不受干扰,使用更加灵活。
如9至11所示,示意出了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相互配合好的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第二接触部2092插入通孔10124并抵压第一接触部1092,第一接触部1092受抵压相对转轴1093旋转并向下移动,由于第一接触部1092、第一电路板1091及转轴1093共同组成的组件的重心位于转轴1093偏向第一电路板1091的一侧,所以利用重心偏向可以保证第二接触部2092与第一接触部1092之间的良好接触。
如12所示,示意出了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未相互配合好的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第二接触部2092未与第一接触部1092抵压。第一接触部1092、第一电路板1091及转轴1093共同组成的组件的重心位于转轴1093偏向第一电路板1091的一侧,所以当第一接触部1092不受抵触时,利用重心偏向,即实际上利用第一电路板1091一侧的重力,使得第一接触部1092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吸尘器10具有较大的集尘容积,需要吸入较大颗粒度活着较多的灰尘,而第二吸尘器20相对来说用于吸入少量的灰尘,所以第一动力源104的功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动力源204的功率。本实用新型通过针对不同场景及不同的吸尘需求选择不同功率的动力源,相对于少量灰尘场景也用大功率电机,可以节约能源。
考虑到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用于吸入不同灰尘颗粒度及不同灰尘量的垃圾,且第一吸尘器10相对来说吸入颗粒度和灰尘量更大的垃圾,所以将第一吸尘口102的吸口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二吸尘口202的吸口直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的吸口直径比为13:8~7:4。如此设置,在保证吸尘效率的同时,使得设计更加合理。
同样的,考虑到第一吸尘器10和第二吸尘器20用于吸入不同灰尘颗粒度及不同灰尘量的垃圾,且第一吸尘器10相对来说吸入颗粒度和灰尘量更大的垃圾,所述将第一吸尘器10的第一过滤器106的过滤效率设置为高于第二吸尘器20的第二过滤器206的过滤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10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0.3um,第一吸尘器20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1um。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组件,在车库或者其他垃圾较多的地方,可以通过第一吸尘器10来进行垃圾处理,在家用或者局部少量灰尘的地方,可以使用第二吸尘器20来进行垃圾处理,使用状态多变,可以有多种选择,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使用便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10为桶式吸尘器,第二吸尘器20为手持式吸尘器。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吸尘器能给第二吸尘器充电,第二吸尘器不需要配独立的充电器,简化了结构,节约了成本,而且通过分别设置控制开关,两个吸尘器相互间使用不受干扰,使用更加灵活,并且第一吸尘器还可以用来收纳第二吸尘器,节约了存储空间,使得收纳环境美观。
尽管本说明书中仅描述和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容易预见用于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或者获得这里描述的结构的其它手段或结构,每个这样的变化或者修改都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吸尘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吸尘器,其包括第一吸尘口、第一出口、位于第一吸尘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的第一动力源与第一收集室;
第二吸尘器,其包括第二吸尘口、第二出口以及位于第二吸尘口和第二出口之间的第二动力源与第二收集室以及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可相互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上设有控制第一吸尘器工作的第一控制开关及用于充电配合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吸尘器上设有控制第二吸尘器工作的第二控制开关及用于充电配合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吸尘器与第一吸尘器相互配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相互配合可用于对电池组件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包括与第一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和转轴,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接触部分别位于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接触部能围绕所述转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一电路板及转轴共同组成的组件的重心位于转轴偏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主体部及封闭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收集室形成于主体部内,所述第一接触部设于顶部内,所述顶部上设有供第二接触部穿过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设于顶部上,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供电部,所述供电部具有位于顶部内的与第一动力源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及与第一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尘器包括与第二接触部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及与电池组件电接触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二电路板与配合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部,所述顶部上设有至少部分收容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与第二收集室的形状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中间宽度大于两端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相互之间气流不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的功率大于第二动力源的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口的吸口直径大于第二吸尘口的吸口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的吸口直径比为13:8~7:4。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具有位于第一收集室内的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吸尘器具有位于第二收集室内的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效率高于第二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尘器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0.3um,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通过灰尘的粒径小于等于1um。
CN201920265511.4U 2019-03-01 2019-03-01 吸尘器组件 Active CN210008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5511.4U CN210008969U (zh) 2019-03-01 2019-03-01 吸尘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5511.4U CN210008969U (zh) 2019-03-01 2019-03-01 吸尘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8969U true CN210008969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3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65511.4U Active CN210008969U (zh) 2019-03-01 2019-03-01 吸尘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8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45411B1 (en) Vacuum cleaner
CN108158491B (zh) 交直流两用的吸尘器
KR102115505B1 (ko) 휴대용 진공청소기
CN211243161U (zh) 吸尘器
CN210008969U (zh) 吸尘器组件
CN213758073U (zh) 一种清洁系统
CN212382575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及具有其的清洁系统
CN212879146U (zh) 扫地机器人及扫地机器人系统
KR20030016807A (ko) 합체형 진공 청소기
CN211130879U (zh) 一种无线手持吸尘器
CN107374506B (zh) 电动吸尘器及电动吸尘器系统
KR20220092057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의 제어방법
CN218773802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KR100401596B1 (ko) 전기청소기
CN220832923U (zh) 一种应用于拖扫地机的多功能基站
CN220369942U (zh) 集尘站和集尘系统
CN219878056U (zh) 一种水箱及清洁装置
CN216932992U (zh) 容置器具及自动清洁设备
CN220557935U (zh) 集尘站和集尘系统
CN218128412U (zh) 表面清洁设备以及表面清洁系统
CN212879150U (zh) 扫地机器人及扫地机器人系统
CN220369946U (zh) 集尘站和具有其的集尘系统
CN219699819U (zh) 清洁设备
CN217244110U (zh) 一种清洁基站
CN211324719U (zh) 杆式吸尘器及吸尘器收纳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