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3398U -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3398U
CN210003398U CN201920394261.4U CN201920394261U CN210003398U CN 210003398 U CN210003398 U CN 210003398U CN 201920394261 U CN201920394261 U CN 201920394261U CN 210003398 U CN210003398 U CN 210003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water
distribution chamber
engine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9426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国良
齐伟
孙永亮
王金波
王启峰
杨燕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9426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3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3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3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设有其的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缸体上设置有多个缸筒水套,缸体上还设置有具有进水口的布水腔,布水腔沿缸体的缸筒的排列方向设置,各缸筒水套分别对应缸体的各缸筒设置,进水口靠近缸体的近端缸筒延伸,布水腔的内部对应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分流舌将布水腔分隔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流出端与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缸体的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与第二流道的流出端连通,缸体的中间缸筒的缸筒水道与第二流道连通。缸体应用在发动机上时,冷却液经进水口进入时,分流舌将进入到布水腔的冷却液分隔,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分别进入到各缸筒水套内,进而实现对缸筒的冷却,使得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缸体。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缸体是发动机的主体骨架,用于安装发动机的各主要零部件和附件,在缸体上开设有缸筒及冷却液循环结构,其中,冷却液循环结构一般包括具有开口的布水腔和多个缸筒水套,缸筒水套的数量与缸筒的数量一致,并且缸筒水套分别对应设置在各缸筒的外侧,各缸筒水套分别与布水腔连通,当缸体应用到发动机上时,冷却液经进水孔进入到布水腔,再依次进入各缸筒水套对各缸筒进行冷却,从而使得发动机能够有效散热,保证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现有技术中,布水腔沿各缸筒的排列方向设置,布水腔内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均匀,并且为了保证进入各缸筒水套冷却液的流速,布水腔上设置多个进水口,但是,该种结构的缸体的体积大,不利于发动机的安装,同时,当具有该缸体的发动机应用到车辆上时,容易造成整车质量增大,使得燃料消耗增加,另外,各缸筒水套内冷却液进入速率不均,使得各缸筒的冷却均匀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所述缸体上设置有多个缸筒水套,所述缸体上还设置有具有进水口的布水腔,所述布水腔沿所述缸体的缸筒的排列方向延伸,各所述缸筒水套分别对应所述缸体的各缸筒设置,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缸体的近端缸筒设置,所述布水腔的内部对应所述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所述分流舌将所述布水腔分隔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流出端与所述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所述缸体的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出端连通,所述缸体的中间缸筒的缸筒水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分流舌为舌状结构,所述舌状结构由所述布水腔内壁向所述进水口的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进水口进入到布水腔的冷却液被所述舌状结构分隔为进入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部分和进入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比例为1:(n-1),n为缸体的缸筒数量。
可选地,所述舌状结构的一端与布水腔的内壁连接,所述舌状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的内端口连接。
可选地,所舌状结构为凸起的筋板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截面的面积自所述近端缸筒向所述远端缸筒的方向递减。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呈线性或近似线性递减。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高度保持不变,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依次递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为根据如上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缸体上设置有多个缸筒水套和具有进水口的布水腔,布水腔沿缸体的缸筒的排列方向设置,各缸筒水套分别对应缸体的各缸筒设置,进水口靠近缸体的近端缸筒设置,布水腔的内部对应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分流舌将布水腔分隔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流出端与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缸体的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与第二流道的流出端连通,缸体的中间缸筒的缸筒水道与第二流道连通。具体地,开设在缸体上的各缸筒在缸体上呈“一”字形间隔设置,各缸筒水套一一对应设置在各缸筒的外侧,布水腔的长度方向与各缸筒的间隔方向一致,其中,布水腔的进水口对应设置在近端缸筒的位置,各缸筒均通过缸筒水套与布水腔连通,布水腔的进水口对应布水腔的内部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分流舌将布水腔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流道与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第二流道分别与中间缸筒的缸筒水套和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
将缸体应用在发动机上时,发动机运行,为了保证发动机能够稳定运行,冷却液依次经过进水口、布水腔和各缸筒水套进行循环,从而实现缸体各缸筒的冷却,当冷却液经进水口进入时,冷却液能够分别进入到第一流道内和第二流道内,进入第一流道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到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内,进入第二流道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到中间缸筒的缸筒水套和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内,通过利用分流舌将进入到布水腔内的冷却液进行分隔,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分别进入到各缸筒水套内,进而实现对缸筒的冷却,使得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另外,布水腔具有一个进水口,能够有效降低缸体的制造难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单元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局部);
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中B-B的剖视图(剖面线为冷却液);
图4为图1中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中C-C的剖视图(剖面线为冷却液);
图5为图1中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中D-D的剖视图(剖面线为冷却液)。
附图标记
100为缸体;
1为近端缸筒;
2为远端缸筒;
3为中间缸筒;
4为缸筒水套;
5为布水腔,51为第一流道,52为第二流道;
6为进水口;
7为分流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100,缸体100上设置有多个缸筒水套4,缸体100上还设置有具有进水口6的布水腔5,布水腔5沿缸体100的缸筒的排列方向设置,各缸筒水套4分别对应缸体100的各缸筒设置,进水口6靠近缸体100的近端缸筒1设置,布水腔5的内部对应进水口6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7,分流舌7将布水腔5分隔出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第一流道51的流出端与近端缸筒1的缸筒水套4连通,缸体100的远端缸筒2的缸筒水套4与第二流道52的流出端连通,缸体100的中间缸筒3的缸筒水道与第二流道52连通。具体地,开设在缸体100上的各缸筒在缸体100上呈“一”字形间隔设置,各缸筒水套4一一对应设置在各缸筒的外侧,布水腔5的长度方向与各缸筒的间隔方向一致,其中,布水腔5的进水口6对应设置在近端缸筒1的位置,各缸筒均通过缸筒水套4与布水腔5连通,布水腔5的进水口6对应布水腔5的内部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7,分流舌7将布水腔5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流道51与近端缸筒1的缸筒水套4连通,第二流道52分别与中间缸筒3的缸筒水套4和远端缸筒2的缸筒水套4连通。
将缸体100应用在发动机上时,发动机运行,为了保证发动机能够稳定运行,冷却液依次经过进水口6、布水腔5和各缸筒水套4进行循环,从而实现缸体100各缸筒的冷却,当冷却液经进水口6进入时,冷却液能够分别进入到第一流道51内和第二流道52内,进入第一流道51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到近端缸筒1的缸筒水套4内,进入第二流道52内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到中间缸筒3的缸筒水套4和远端缸筒2的缸筒水套4内,通过利用分流舌7将进入到布水腔5内的冷却液进行分隔,从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分别进入到各缸筒水套4内,进而实现对缸筒的冷却,使得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另外,布水腔5具有一个进水口6,能够有效降低缸体100的制造难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的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进入第一流道51的冷却液体积小于进入第二流道52的冷却液体积,也就是说,通过将冷却液进行分配,使得冷却液均能到达各缸筒水套4,并且保证冷却液的流速,从而保证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分流舌7为舌状结构,该舌状结构由布水腔5内壁向进水口6的方向延伸,以使经进水口6进入到布水腔5的冷却液被舌状结构分隔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进入第一流道51,第二部分进入第二流道52。具体地,分流舌7为舌状结构,并且位于布水腔5内,当冷却液经进水口6要进入布水腔5时,分流舌7将冷却液按照比例进行分隔,使得进入第一流道51内的第一部分体积小于进入第二流道52的第二部分的体积,从而有效满足各缸筒的冷却需求。
需要理解的是,分流舌7为舌状结构,即朝向进水口6的一端的周长小于与布水腔5内壁的连接端的周长,分流舌7的表面及与其它部件的连接位置均进行倒圆角处理,通过分流舌7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对冷却液的干扰,使得冷却液的流速得到保证。
进一步地,冷却液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比例为1:(n-1),n为缸体100的缸筒数量。具体地,通过分流舌7的分流能够使得近端缸筒1的缸筒水套4平均获得冷却液,同时又能兼顾其它各缸筒水套4平均获得冷却液,从而保证各缸筒的冷却效果。以四缸发动机的缸体100为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比例为1:3,由于第一部分进入近端缸筒1的缸筒水套4,第二部分进入其它缸筒水套4,由于四缸发动机还包括三个缸,因此,分流舌7在分流时使得第二部分的体积为冷却液整体的3/4,第二流道52再将3/4体积的冷却液对其余缸筒水套4进行平均分配,进而有效满足个缸筒的冷却,使得冷却效果均匀,保证发动机稳定高效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舌状结构的一端与布水腔5的内壁连接,舌状结构的另一端与进水口6的内端口连接。当冷却液经进水口6的外端口进入,再经进水口6的内端口进入布水腔5,在冷却液经内端口进入布水腔5时,由于分流舌7的分隔,使得冷却液分成两个部分进入到布水腔5内,而且两个部分分别对应进入到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内,通过分流舌7的舌状结构能够保证对冷却液的分流效果,从而保证了缸筒的冷却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分流舌7的两个幅面分别朝向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分流舌7的边缘分别与布水腔5的内部连接,并且分流舌7固接在进水口6的内端口,使得布水腔5内的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独立设置,避免分流后的冷却液在第一流道51和第二流道52内发生相互流动,从而保证分流的效果,进而使得缸筒的冷却效果得到保证。
进一步地,所舌状结构为凸起的筋板结构。筋板结构制造简单,可以与缸体100一体成型,使得制造成本降低,同时,筋板结构的分流效果佳,能够使得进入第一流道51的冷却液和进入第二流道52的冷却液的分配比例更加准确,从而保证缸筒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第二流道52的流通截面的面积自近端缸筒1向远端缸筒2的方向递减。由于进水口6设置靠近近端缸筒1设置,通过递减第二流道52的流通截面的面积,能够使得冷却液进入第二流道52沿线的各缸筒水套4的流速相等,从而避免出现各缸筒冷却不均的情况,使得缸体100的冷却效果得到保证。
具体地,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二流道52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呈线性或近似线性递减。以四缸发动机的缸体100为例,四缸发动机的缸体100具有四个缸筒,若第二流道52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一致,当冷却液到达远端缸筒2的位置时,冷却液的流速要远小于近端缸筒1位置的冷却液的流速,故此,通过控制第二流道52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并且自近端缸筒1向远端缸筒2的方向递减,使得冷却液到达远端缸筒2的流速与近端缸筒1以及中间缸筒3的流速一致,从而保证各缸筒冷却均匀,保证发动机能够稳定高效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其中B-B、C-C和D-D均为各缸筒中心截面,本申请中的优选方案为SB:SC:SD为1:0.8:0.45,其中,SB为B-B位置的流通截面的面积,SC为C-C位置的流通截面的面积,SD为D-D位置的流通截面的面积。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流道52的高度保持不变,第二流道52的宽度依次递减。在布水腔5长度方向上,整体上流通截面积逐渐缩小,使水流流速维持在相等(或相近)的水平上,通过保持布水腔5的高度不变,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实现缸体100轻量化和减小体积的效果,从而降低了缸体100的制造成本,减小了安装空间以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100,该缸体100为根据如上的发动机的缸体100。另外,该发动机的其它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单元件、区域、层和/或单元段,但是,这些元件、单元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单元件、区域、层或单元段与另一元件、单元件、区域、层或单元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的缸体,所述缸体上设置有多个缸筒水套,所述缸体上还设置有具有进水口的布水腔,所述布水腔沿所述缸体的缸筒的排列方向延伸,各所述缸筒水套分别对应所述缸体的各缸筒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缸体的近端缸筒设置,所述布水腔的内部对应所述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分流舌,所述分流舌将所述布水腔分隔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流出端与所述近端缸筒的缸筒水套连通,所述缸体的远端缸筒的缸筒水套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出端连通,所述缸体的中间缸筒的缸筒水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舌为舌状结构,所述舌状结构由所述布水腔内壁向所述进水口的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进水口进入到布水腔的冷却液被所述舌状结构分隔为进入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部分和进入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比例为1:(n-1),n为缸体的缸筒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舌状结构的一端与布水腔的内壁连接,所述舌状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的内端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舌状结构为凸起的筋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截面的面积自所述近端缸筒向所述远端缸筒的方向递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呈线性或近似线性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的高度保持不变,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依次递减。
9.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为根据权利要求1-8任项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
CN201920394261.4U 2019-03-25 2019-03-25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Active CN210003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4261.4U CN210003398U (zh) 2019-03-25 2019-03-25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4261.4U CN210003398U (zh) 2019-03-25 2019-03-25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3398U true CN210003398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2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94261.4U Active CN210003398U (zh) 2019-03-25 2019-03-25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33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1680A (zh) * 2020-10-20 2020-12-15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一种单缸卧式柴油机湿式缸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1680A (zh) * 2020-10-20 2020-12-15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一种单缸卧式柴油机湿式缸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81550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cylinder block
US9777615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multiple cylinder engine
US10428719B2 (en) Exhaust side block insert, cylinder block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engine including the same
EP3470654B1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engine
CN210003398U (zh) 发动机的缸体及设有其的发动机
CN10914900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液冷板
KR20040027309A (ko) 엔진의 냉각 시스템
CN111852683A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US3948044A (en) Exhaust gas purifying device
CN110332055B (zh) 发动机缸盖水套及发动机
CN210068326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
CN220909833U (zh) 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CN209444418U (zh) 排气管结构
CN109653855A (zh) 冷却系统、发动机以及汽车
CN208024453U (zh) 小型单缸水冷式柴油机
CN109555589A (zh) 排气管结构
CN112727589B (zh) 水冷式发动机及无人机
CN111997727A (zh) 一种水冷排气管
CN213928566U (zh) 气缸和发动机
CN110695759A (zh) 一种带环喷的主轴冷却装置
CN210829512U (zh) 一种集成嵌件的气缸体
CN220452007U (zh) 发动机总成
US10718254B2 (en) Coolant apparatus
CN213838782U (zh) 一种发动机水套
CN212774477U (zh) 一种水冷排气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