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4483U - 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74483U CN209974483U CN201920821971.0U CN201920821971U CN209974483U CN 209974483 U CN209974483 U CN 209974483U CN 201920821971 U CN201920821971 U CN 201920821971U CN 209974483 U CN209974483 U CN 2099744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pipe
- sewage
- coagulation
- filt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混凝装置、过滤装置和污泥处理装置;混凝装置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且多个混凝罐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混凝罐与过滤装置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混凝罐进入到过滤装置中;过滤装置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上,过滤装置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中。通过将多个混凝罐层叠设置,同时过滤装置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上,有效减少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大型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过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保证水处理效率的基础上减少设备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处理过程是许多工艺设备组成的连续系统,例如城镇污水处理厂,就是由许多大型水泥构筑物组合而成,如好氧池,缺氧池,厌氧池,二次沉淀池等等。
水处理设备最基本的摆放方式为水平横向放置,例如好氧池、缺氧池和厌氧池并排放置,依次连通对污水进行处理。
但是,传统的大型水处理设备水平横向放置占地面积过大,造成污水厂内的其他可用面积较小,很多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由于可使用面积较小,很难在现有的污水厂内实施,造成水处理设备技术发展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大型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过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装置、过滤装置和污泥处理装置;
所述混凝装置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且多个所述混凝罐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所述混凝罐进入到所述过滤装置中;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所述过滤装置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混凝罐内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液体流动性的固定棒。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装置还包括污水进液管;
所述污水进液管与位于底部的所述混凝罐连通,且所述污水进液管内的污水沿着位于底部的所述混凝罐的切线方向进入到所述混凝罐中。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进液管上设置有加药口;
药剂通过所述加药口进入到所述污水进液管内,以使药剂与所述污水进液管内的污水混合。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组件和沉淀组件;
所述沉淀组件设置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分别与所述过滤组件和所述沉淀组件连通,且所述沉淀组件与所述过滤组件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罐和第一斜管沉淀池;
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设置于所述过滤罐内,且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与所述过滤罐的内壁连接;
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内的液体通过第一过滤进液管进入到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中,所述第一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过滤进液阀;
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中的污物通过第一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排污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组件包括沉淀罐和第二斜管沉淀池;
所述沉淀罐位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设置于所述沉淀罐内,且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沉淀罐的内壁连接;
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内的液体通过第二过滤进液管进入到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中,所述第二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二过滤进液阀;
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中的污物通过第二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排污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滤料层;
所述滤料层位于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的下方,所述滤料层用于过滤所述过滤罐内的液体;
所述过滤罐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过滤罐内经所述滤料层过滤后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反冲洗装置;
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第一反冲洗管和第二反冲洗管,所述第一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滤料层中,所述第二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滤料层的下方,所述反冲洗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气反冲组件和液反冲组件;
所述气反冲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气反冲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向所述滤料层输送气体,以使所述滤料层内的滤料相互摩擦,以将滤料上吸附的悬浮物分离;
所述液反冲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液反冲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向所述滤料层输送带有气体的液体,以使所述滤料层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
进一步的,所述液反冲组件包括反洗水进液管和吸气阀;
所述吸气阀设置于所述反洗水进液管上,以将气体融于所述反洗水进液管内的液体中;
所述反洗水进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融有气体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进入到所述滤料层中。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集水槽;
所述集水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之间,所述集水槽通过悬浮物排污管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连通,所述滤料层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至所述集水槽中,以使悬浮物停留在所述集水槽内,并通过所述悬浮物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避免滤料进入到所述集水槽内的多层多孔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处理装置包括排污集水池和污泥浓缩罐;
所述沉淀罐设置于所述排污集水池的上方,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第一排污管与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第二排污管与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悬浮物排污管与所述集水槽连通;
所述排污集水池的底部通过排污管道与所述污泥浓缩罐连通,所述污泥浓缩罐的顶部通过回流管与所述沉淀罐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罐和所述排污集水池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装置、过滤装置和污泥处理装置;混凝装置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且多个混凝罐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混凝罐与过滤装置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混凝罐进入到过滤装置中;过滤装置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上,过滤装置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中。通过将多个混凝罐层叠设置,同时过滤装置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上,有效减少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大型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过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保证水处理效率的基础上减少设备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沉淀组件和排污集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浓缩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多层多孔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混凝装置;110-混凝罐;120-固定棒;130-污水进液管;140-加药口;150-连接管;200-过滤装置;210-过滤组件;211-过滤罐;212-第一斜管沉淀池;213-第一排污管;220-沉淀组件;221-沉淀罐;222-第二斜管沉淀池;223-第二排污管;230-滤料层;300-污泥处理装置;310-排污集水池;320-污泥浓缩罐;321-回流管;330-污泥脱水设备;400-反冲洗装置;410-气反冲组件;411-空压机;412-储气罐;413-输气管道;420-液反冲组件;421-反洗水进液管;422-吸气阀;430-集水槽;431-悬浮物排污管;432-多层多孔挡板;440-第一反冲洗管;450-第二反冲洗管;460-反冲洗排污管道;500-第一液位传感器;600-第二液位传感器;70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沉淀组件和排污集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浓缩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多层多孔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装置100、过滤装置20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混凝装置10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110,且多个混凝罐110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与过滤装置200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混凝罐110进入到过滤装置200中;过滤装置20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过滤装置200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
具体的,多个混凝罐110层叠设置,使多个混凝罐110沿着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层叠设置,相较于将多个混凝罐110水平横向设置,有效减少了混凝装置100所占用的面积。
过滤装置20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使过滤装置200与污泥处理装置300沿着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层叠设置,相较于将过滤装置20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水平横向设置,有效减少了过滤装置20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的总占用面积。
污水首先进入到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中,药剂与混凝罐110内的污水相接触,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污水持续进入到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中,污水在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中的液位逐渐升高,污水进入到位于中部的混凝罐110中,后进入到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中,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中的污水液位逐渐升高最终进入到过滤装置200中,过滤装置200对污水进行过滤,过滤后产生的清水排出,反洗排放产生的液体与污泥的混合物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污泥处理装置300对液体中的污泥进行回收处理。
另外,工作人员可将药剂添加到每个混凝罐110中,使污水逐渐絮凝,提高混凝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装置100、过滤装置20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混凝装置10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110,且多个混凝罐110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与过滤装置200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混凝罐110进入到过滤装置200中;过滤装置20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过滤装置200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通过将多个混凝罐110层叠设置,同时过滤装置20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有效减少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大型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过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保证水处理效率的基础上减少设备占地面积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每个混凝罐110内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液体流动性的固定棒120。
进一步的,混凝装置100还包括污水进液管130;污水进液管130与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连通,且污水进液管130内的污水沿着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的切线方向进入到混凝罐110中。
具体的,外部污水通过污水进液管130进入到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内,并且污水进入到混凝罐110的方向为混凝罐110的切线方向,使污水在混凝罐110内呈旋涡状,同时,在混凝罐110内设置固定棒120,通过旋涡状移动的污水与固定棒120之间的配合,使固定棒120起到搅拌污水的作用,便于药剂与污水的充分接触,提高絮凝效率。
另外,上下相邻层叠设置的两个混凝罐110之间通过连接管150连通,连接管150的一端与位于下方的混凝罐110的顶部连通,连接管150的另一端与位于上方的混凝罐110连通,并且连接管150内的液体沿着位于上方的混凝罐110的切线方向进入到混凝罐110内,使得每个混凝罐110的进液方向均为混凝罐110的切线方向,进而使每个混凝罐110内的液体呈旋涡状移动。
进一步的,污水进液管130上设置有加药口140;药剂通过加药口140进入到污水进液管130内,以使药剂与污水进液管130内的污水混合。
具体的,工作人员通过加药口140将药剂加入到污水进液管130内,随着污水进液管130内的液体移动,药剂进入到位于底部的混凝罐110内,药剂的加入使污水混凝,使污水内的胶体颗粒以及微小悬浮物聚集。
另外,在每个连接管150上均设置有加药口140,使液体进行多次混凝,提高混凝效率和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通过将污水的进水方向设置为沿着混凝罐110的切线方向,使污水在混凝罐110内呈旋涡状移动,并且通过固定棒120的设置,对污水起到搅拌作用,便于药剂和污水的充分混合,提高混凝效率和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过滤装置200包括过滤组件210和沉淀组件220;沉淀组件22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分别与过滤组件210和沉淀组件220连通,且沉淀组件220与过滤组件210连通。
具体的,过滤组件210设置于混凝罐11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之间,沉淀组件220设置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沉淀组件22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之间设置有支撑架,沉淀组件220设置在支撑架上,污泥处理装置300设置在支撑架的下方,使沉淀组件220层叠设置在污泥处理装置300上,减少沉淀组件220和污泥处理装置300的总占地面积。
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分别与过滤组件210和沉淀组件220连通,且沉淀组件220内的液体可进入到过滤组件210内,当需要多重过滤沉淀效果时,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内的液体先进入到沉淀组件220内,沉淀组件220内沉淀后的液体进入到过滤组件210,再次进行过滤沉淀,提高过滤沉淀效果。
进一步的,过滤组件210包括过滤罐211和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第一斜管沉淀池212设置于过滤罐211内,且第一斜管沉淀池212与过滤罐211的内壁连接;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内的液体通过第一过滤进液管进入到第一斜管沉淀池212中,第一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过滤进液阀;第一斜管沉淀池212中的污物通过第一排污管213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第一排污管213上设置有第一排污阀。
具体的,在过滤罐211内设置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第一斜管沉淀池212与过滤罐211的内壁连接固定,保证第一斜管沉淀池212在过滤罐211内的位置,防止第一斜管沉淀池212因重力自由下落。
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通过第一过滤进液管与第一斜管沉淀池212连通,第一过滤进液阀控制液体的流动,当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内的液体需要进入到沉淀组件220内时,第一过滤进液阀关闭。
斜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也统称为浅池沉淀池。在沉降区域设置许多密集的斜管或斜板,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或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向下滑至池底,再集中排出。
进一步的,沉淀组件220包括沉淀罐221和第二斜管沉淀池222;沉淀罐221位于污泥处理装置300上,第二斜管沉淀池222设置于沉淀罐221内,且第二斜管沉淀池222与沉淀罐221的内壁连接;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内的液体通过第二过滤进液管进入到第二斜管沉淀池222中,第二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二过滤进液阀;第二斜管沉淀池222中的污物通过第二排污管223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第二排污管223上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具体的,沉淀罐221设置在污泥处理装置300上,在沉淀罐221和污泥处理装置300之间设置支撑架,支撑架罩设在污泥处理装置300上,使污泥处理装置300放置于支撑架的下方,沉淀罐221放置在支撑架上方,进而使沉淀罐221和污泥处理装置300沿垂直于地面方向层叠设置,有效减少沉淀罐221和污泥处理装置300所占用的总面积。
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通过第二过滤进液管与第二斜管沉淀池222连通,第二过滤进液阀控制液体的流动,当位于顶部的混凝罐110内的液体需要进入到沉淀组件220内时,第二过滤进液阀开启。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通过在过滤罐211和沉淀罐221内分别设置第一斜管沉淀池212和第二斜管沉淀池222的设置,将污水过滤沉淀,并且将沉淀罐221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污泥处理装置300的上方,有效减少沉淀罐221和污泥处理装置300的总占地面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过滤罐211内设置有滤料层230;滤料层230位于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的下方,滤料层230用于过滤过滤罐211内的液体;过滤罐21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过滤罐211内经滤料层230过滤后的液体通过出水口排出。
具体的,在过滤罐211内设置滤料层230,滤料层230的位置设置在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的下方,液体通过第一斜管沉淀池212沉淀后,液体从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的上方自由下落到滤料层230中,滤料层230对液体进行过滤,将液体中的悬浮物吸附到滤料层230中的滤料上,进一步过滤液体,过滤后的液体通过过滤罐211底部的出水口排出,完成液体的净化。
进一步的,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反冲洗装置400;过滤罐211内设置有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第一反冲洗管440位于滤料层230中,第二反冲洗管450位于滤料层230的下方,反冲洗装置400分别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
具体的,当滤料层230中滤料长时间吸附液体中的悬浮物时,滤料层230中的滤料上面截留积累的悬浮物逐渐增多,流量逐渐降低,利用反冲洗装置400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对滤料层230中的滤料进行反冲洗,使滤料层230中的滤料吸附的悬浮物从滤料中分离,使滤料重新具有高吸附能力。
进一步的,反冲洗装置400包括气反冲组件410和液反冲组件420;气反冲组件410分别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气反冲组件410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向滤料层230输送气体,以使滤料层230内的滤料相互摩擦,以将滤料上吸附的悬浮物分离;液反冲组件420分别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液反冲组件420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向滤料层230输送带有气体的液体,以使滤料层230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
具体的,气反冲组件410产生高压气体,并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将气体输送到滤料层230中,使滤料层230中的滤料向上移动,并且多个滤料之间相互摩擦撞击,将悬浮物从滤料中分离;气反冲组件410具体包括空压机411、储气罐412和输气管道413,空压机411与储气罐412连通,储气罐412通过输气管道413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空压机411带动储气罐412内的气体通过输气管道413进入到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中,使气体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带动滤料层230中的滤料向上移动。
在集水槽430和滤料层230之间设置排污口,排污口通过反冲洗排污管道460与污泥处理装置300连通,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滤料上面截留积累的悬浮物逐渐增多,流量逐渐降低,过滤罐211停止进出水,打开反冲洗排污管道460上的阀门排污至污泥处理装置300中,排污时间的设定足够使水位降低至与排污口处,且液位与排污口持平,关闭反冲洗排污管道460上的阀门,输气管道413上的阀门以循环脉冲方式开启与关闭,例如开启十秒停止五秒,周而复始循环数次,根据截流的污物多少而确定循环次数,利用气体带动滤料相互撞击,使得滤料一定深度截留的污物浮到滤层表面。
另外,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均是由在总管上设置多个支管构成,使气体或液体通过多个支管对滤料层230中的滤料进行反冲洗,为了保证气体或液体通过多个支管具有相同的排出量,在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的支管中可放置限流片,限流片具体结构为带孔的金属片或非金属片,保证每个支管气体或液体的排出量均为相同的。
进一步的,液反冲组件420包括反洗水进液管421和吸气阀422;吸气阀422设置于反洗水进液管421上,以将气体融于反洗水进液管421内的液体中;反洗水进液管421分别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融有气体的液体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进入到滤料层230中。
进一步的,过滤罐211内设置有集水槽430;集水槽430设置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一斜管沉淀池212之间,集水槽430通过悬浮物排污管431与污泥处理装置300连通,滤料层230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至集水槽430中,以使悬浮物停留在集水槽430内,并通过悬浮物排污管431进入到污泥处理装置300中。
具体的,反洗水进液管421分别与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连通,外部水源进入到反洗水进液管421中,通过在反洗水进液管421上设置吸气阀422,使气体融于反洗水进液管421中的液体中,融有气体的液体通过第一反冲洗管440和第二反冲洗管450进入到滤料层230中,随着过滤罐211内的液体升高,融有气体的液体一直上升到集水槽430的位置,同时滤料和污物随着水流上升至集水槽430中,污物进入到集水槽430内,将污物收集到集水槽430中。
进一步的,集水槽430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避免滤料进入到集水槽430内的多层多孔挡板432。
具体的,在集水槽430的侧壁上设置多层多孔挡板432,当滤料和污物随着水流上升至集水槽430中时,由于多层多孔挡板432的设置,滤料无法穿过多层多孔挡板432,避免滤料进入到集水槽430中,有效避免滤料的流失。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通过反冲洗装置400的设置,使长时间使用后的滤料重新具有高吸附能力,有效提高液体过滤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处理装置300包括排污集水池310和污泥浓缩罐320;沉淀罐221设置于排污集水池310的上方,排污集水池310通过第一排污管213与第一斜管沉淀池212连通,排污集水池310通过第二排污管223与第二斜管沉淀池222连通,排污集水池310通过悬浮物排污管431与集水槽430连通;排污集水池310的底部通过排污管道与污泥浓缩罐320连通,污泥浓缩罐320的顶部通过回流管321与沉淀罐221连通。
具体的,在排污集水池310的上方设置支撑架,支撑架罩设在排污集水池310上,沉淀罐221设置在支撑架上,使沉淀罐221和排污集水池310沿着垂直于地面方向竖直层叠设置,有效减少沉淀罐221和排污集水池310的总占地面积。
第一斜管沉淀池212和第二斜管沉淀池222处理后的污物排入到排污集水池310中,排污集水池310内的液位逐渐升高,位于排污集水池310底部的污物通过排污管道进入到污泥浓缩罐320中,随着污泥浓缩罐320内的液位逐渐升高,污泥浓缩罐320内的上清液通过回流管321回流到沉淀罐221中,进行进一步的过滤沉淀,污泥浓缩罐320内的污物在底部沉积后排出。
另外,污泥浓缩罐320底部沉积的污物通过管道排出,在管道上还设置有污泥脱水设备330,经污泥脱水设备330脱水后的污泥外运,脱水设备的挤出水返回到系统的最前端污水进液管130中参与再处理。
排污管道内的液体沿着污泥浓缩罐320的切线方向进入到污泥浓缩罐320中,提高液体在污泥浓缩罐320内的流动性。
进一步的,过滤罐211和排污集水池31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50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600。
具体的,整体系统的阀门均由外部控制装置700控制,在过滤罐211和排污集水池31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50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600,第一液位传感器50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600均与控制装置700信号连接,并且第一液位传感器500设置在过滤罐211内的顶部,第二液位传感器600设置在排污集水池310内的顶部,在控制装置700预设有液位阈值.
第一斜管沉淀池212的面积小于过滤罐211,因而使斜管上清液顺利流入过滤罐211,同时在为了保证过滤罐211稳定工作,因此必须保证恒定的水位差或液面高度,因此在过滤罐211最高端,也就是斜管沉淀池上出水位置设置了第一液位传感器500,液面低于控制装置700设定值过滤罐211停止出水。
当第二液位传感器600检测到的液位高于控制装置700内的设定值时,第二液位传感器600发出电信号,排污管道上的提升泵处于开启状态,使排污集水池310内水位降低,以保证顺利接收过滤罐211反洗排污。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系统,通过排污集水池310和污泥浓缩罐320的设置,对液体和污泥进行回收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装置、过滤装置和污泥处理装置;
所述混凝装置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混凝罐,且多个所述混凝罐依次层叠设置,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污水依次经过多个所述混凝罐进入到所述过滤装置中;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所述过滤装置内反洗排放的污水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混凝罐内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液体流动性的固定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装置还包括污水进液管;
所述污水进液管与位于底部的所述混凝罐连通,且所述污水进液管内的污水沿着位于底部的所述混凝罐的切线方向进入到所述混凝罐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进液管上设置有加药口;
药剂通过所述加药口进入到所述污水进液管内,以使药剂与所述污水进液管内的污水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组件和沉淀组件;
所述沉淀组件设置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分别与所述过滤组件和所述沉淀组件连通,且所述沉淀组件与所述过滤组件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罐和第一斜管沉淀池;
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设置于所述过滤罐内,且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与所述过滤罐的内壁连接;
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内的液体通过第一过滤进液管进入到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中,所述第一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过滤进液阀;
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中的污物通过第一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排污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污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组件包括沉淀罐和第二斜管沉淀池;
所述沉淀罐位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上,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设置于所述沉淀罐内,且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沉淀罐的内壁连接;
位于顶部的所述混凝罐内的液体通过第二过滤进液管进入到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中,所述第二过滤进液管上设置有第二过滤进液阀;
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中的污物通过第二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排污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滤料层;
所述滤料层位于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的下方,所述滤料层用于过滤所述过滤罐内的液体;
所述过滤罐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过滤罐内经所述滤料层过滤后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反冲洗装置;
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第一反冲洗管和第二反冲洗管,所述第一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滤料层中,所述第二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滤料层的下方,所述反冲洗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气反冲组件和液反冲组件;
所述气反冲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气反冲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向所述滤料层输送气体,以使所述滤料层内的滤料相互摩擦,以将滤料上吸附的悬浮物分离;
所述液反冲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液反冲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向所述滤料层输送带有气体的液体,以使所述滤料层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反冲组件包括反洗水进液管和吸气阀;
所述吸气阀设置于所述反洗水进液管上,以将气体融于所述反洗水进液管内的液体中;
所述反洗水进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连通,融有气体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二反冲洗管进入到所述滤料层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内设置有集水槽;
所述集水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和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之间,所述集水槽通过悬浮物排污管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连通,所述滤料层中的悬浮物随水流上移至所述集水槽中,以使悬浮物停留在所述集水槽内,并通过所述悬浮物排污管进入到所述污泥处理装置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避免滤料进入到所述集水槽内的多层多孔挡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装置包括排污集水池和污泥浓缩罐;
所述沉淀罐设置于所述排污集水池的上方,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第一排污管与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第二排污管与所述第二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排污集水池通过所述悬浮物排污管与所述集水槽连通;
所述排污集水池的底部通过排污管道与所述污泥浓缩罐连通,所述污泥浓缩罐的顶部通过回流管与所述沉淀罐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和所述排污集水池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1971.0U CN209974483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1971.0U CN209974483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74483U true CN209974483U (zh) | 2020-01-21 |
Family
ID=69265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21971.0U Active CN209974483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744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78265A (zh) * | 2019-05-31 | 2019-08-02 | 胡小弟 | 水处理系统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20821971.0U patent/CN2099744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78265A (zh) * | 2019-05-31 | 2019-08-02 | 胡小弟 | 水处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98498A (zh) | 工矿废水高效净化和循环利用装备 | |
CN109534622A (zh) | 一种源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102515383A (zh) | 一种节水型澄清净化系统及工艺 | |
CN209974483U (zh) | 水处理系统 | |
CN211004716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7091183U (zh) | 一种工矿废水高效净化和循环利用装备 | |
CN201890787U (zh) | 双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 |
CN110078265A (zh) | 水处理系统 | |
CN205088040U (zh) | 污水处理厂提标技术改造深度过滤系统 | |
CN216808375U (zh) | 脱硫废水一体化装置 | |
CN216367017U (zh) | 一种新型一体化净水设备 | |
CN214863749U (zh) | 一种带移动沉淀池的研磨实验台 | |
CN105233562A (zh) | 一种铁皮脱水池 | |
CN208429971U (zh) | 一体化净水器 | |
CN205151950U (zh) | 一种城市水渠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0481018U (zh) | 一种化产循环水净化自动排水装置 | |
CN209721815U (zh) | 污水生物降解处理后的固体杂质清除装置 | |
CN108083507A (zh) | 一种集成式给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
CN208120858U (zh) | 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 | |
CN208964691U (zh) | 一种矿井水深度处理系统 | |
CN207270883U (zh) | 一种用于污水分区处理的污水过滤系统 | |
CN220812147U (zh) | 一种工业污水斜管沉淀装置 | |
CN214060140U (zh) | 一种高效气浮过滤一体化装置 | |
CN217148802U (zh) | 一种码头堆场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8795727U (zh) | 一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造粒流化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