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7354U -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 Google Patents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7354U
CN209967354U CN201821948235.3U CN201821948235U CN209967354U CN 209967354 U CN209967354 U CN 209967354U CN 201821948235 U CN201821948235 U CN 201821948235U CN 209967354 U CN209967354 U CN 209967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body
side channel
catheter
axis
microcath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482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世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9482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7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7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7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侧通道,所述侧通道邻近导管本体的头端,且侧通道轴线与导管本体头端轴线的夹角为20~60度;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径小于0.87mm,所述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内腔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长度为0.060mm~0.071mm,短轴长度为0.043mm~0.045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腔微导管,既能够实现双腔微导管的作用,同时具有较小的外径,不影响其他器械的操作空间,更方便快捷的完成手术。

Description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以及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介入治疗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解决办法,目前,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每年已经达到80万例,随着手术量增长,复杂冠脉介入治疗也相应增加。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因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和/或分支血管的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的狭窄程度,故在临床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工作中,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每个分叉病变都有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直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关于分叉病变有多种分型方案,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在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技术应用上有所不同,处理分叉病变往往会遇到较大的技术挑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增高。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处理方式多样,目前主要策略包括单支架置入术(简单支架术)和双支架置入术(复杂支架术),不管是何种支架置入术都需要在前期指引导丝的进入。在指引导管到位后,指引导丝进入顺序基本遵循哪支血管难入就优先进入的原则,送入第二根导丝时,一般不要旋转导丝超过360度,避免二根导丝互相缠绕,引起球囊或支架不能到位。由于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成一定的角度,进入分支血管的导丝应根据成角的大小而塑形成J形顶端,顶端的长度根据主支的直径而定,有时塑形90度才能进入分支血管。由于医疗术者技术水平和经验以及设备条件等不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两根导丝缠绕在一起或其中一根导丝进入困难等事件时有发生,手术成功率较低。
为了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双腔微导管,具有互相隔离的两个内腔,每个内腔均可以作为导丝穿引的通道,双腔微导管主要用于:1、协助导丝进入解剖情况复杂的分支血管;2、采用双支架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时,协助导丝通过理想的主支支架网眼(分支口部选择近中部的支架网眼)重新进入分支血管;3、有效增强导丝的支撑力以协助其通过CTO病变,提高平行导丝技术的操控性和成功率。
双腔微导管由于具有整体交换腔(over-the-wireOTW)和头端长度为210mm的快速交换腔(rapidexchangeRX)腔,外径约为1.06mm,占用了很多的操作空间,影响了其他器械的通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手术成功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微导管,既能够实现双腔微导管的作用,同时具有较小的外径,不影响其他器械的操作空间,更方便快捷的完成手术。
一种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侧通道,所述侧通道邻近导管本体的头端,且侧通道轴线与导管本体头端轴线的夹角为20~60度;
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径小于0.87mm,所述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内腔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长度为0.060mm~0.071mm,短轴长度为0.043mm~0.045mm。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导管本体以及侧通道均具有光滑的内壁。
可选的,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横截面上,所述侧通道的通道宽度不小于0.43mm。
可选的,所述侧通道为至少两个,各侧通道位于导管本体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且相邻两个侧通道沿导管本体的周向错位布置。
可选的,所述侧通道距离导管本体头端端部的距离为4~10mm。
可选的,沿导管本体轴向,相邻两个侧通道的间距不小于2mm。
可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内设有沿导管本体轴线延伸的至少两根加强筋,各加强筋的直径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的部位,导管本体外壁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各加强筋位于导管本体的厚壁处,侧通道位于导管本体的薄壁处。
可选的,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横截面上,各加强筋对称分布在椭圆形的短轴两侧。
可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头端为锥形,锥形的轴向长度为2.5~3mm。
可选的,所述导管本体的头端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头端端部的内径为0.36~0.40mm,头端端部的外径为0.43~0.46mm。
可选的,沿导管本体的轴向,由距离导管本体头端端部220~250mm处至导管本体尾端,导管本体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且导管本体内径为0.43~0.50mm。
可选的,在导管本体的头端、以及导管本体上邻近各侧通道的部位均设有标记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腔微导管,既能够实现双腔微导管的作用,同时具有较小的外径,不影响其他器械的操作空间,更方便快捷的完成手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的俯视图。
图中:1、侧通道;2a、加强筋;2b、加强筋;3、标记带;4、导管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包括导管本体4,导管本体4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侧通道1,侧通道1邻近导管本体4的头端,且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头端轴线的夹角为20~60度;
导管本体4的外径小于0.87mm,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部位的内腔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椭圆形的长轴a长度为0.060mm~0.071mm,短轴b长度为0.043mm~0.045mm。
带侧通道1的单腔微导管中仅有一个导丝腔,使导管本体4的外径可以作到小于0.87mm,为其他器械的通过或操作预留足够的空间。
单根导丝的直径为0.014in,约为0.036mm,在导丝置入单腔微导管之前,对导丝的头端进行预定型,使导丝的头端形成J形的弯折,导丝沿单腔微导管行进至导管本体4头端后,导丝头端由于具有弯折,弯折部位可沿侧通道1伸出,改变导丝沿导管本体4轴向穿引路径,实现导丝穿引方向的改变。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导丝头端或导管本体4头端,均指进入体内的一端。
在导管本体4上设置侧通道1的部位,导管本体4的内腔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使预定型的导丝能够部分程度地恢复弯折,导丝头端具有朝向导管本体4管壁向外伸出的趋势,为了在有限尺寸空间内满足这一需求,将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部位的内腔截面设置为椭圆形,在椭圆形的长轴方向上,预定型的导丝能够恢复成弯折状态,进而从侧通道1中延伸出导管本体4外部。
在实际操作时,若导丝头端在经过侧通道1时没有顺利地沿侧通道1伸出导管本体4外,可以反复牵拉导丝使导丝头端多次缓慢通过侧通道1部位,以实现导丝头端在经过侧通道1时,沿侧通道1伸出导管本体4外。
为了便于导丝伸出导管本体4管壁,且具有合适的延伸方向,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头端轴线的夹角α为20~6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头端轴线的夹角α为4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头端轴线的夹角α为2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头端轴线的夹角α为60度。
导管本体4整体采用高分子材料,质地柔软,便于通过迂回曲折的病变部位。
单腔微导管能够协助导丝进入解剖情况复杂的分支血管,或应用双支架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时,协助导丝通过理想的主支支架网眼(分支口部选择近中部的支架网眼)重新进入分支血管。
为了便于导丝的穿引,导管本体4以及侧通道1均具有光滑的内壁。即使导管本体4不同轴向位置的内腔具有不同的截面形状,不同截面形状之间通过光滑的曲面过渡连接,不存在显著的弯折区域。侧通道1内壁光滑,便于导丝在侧通道1内部顺应性的改变位置。
侧通道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等规则图形,也可以为不规则图形,但侧通道1的通道截面尺寸应至少满足单根导丝的通过性要求,如图3、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部位的横截面上,侧通道1的通道宽度D5不小于0.43mm。
如图4所示,侧通道1在导管本体4轴向上的通道长度D6可以大于侧通道1在导管本体4横截面上的通道宽度D5,通道长度D6也可以等于通道宽度D5,但通道长度D6不小于通道宽度D5。
为了使导丝能够进入预期的分支血管,且尽量减少对导管本体4的调整,侧通道1为至少两个,各侧通道1位于导管本体4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且相邻两个侧通道1沿导管本体4的周向错位布置。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通道为两个,分别为侧通道1a和侧通道1b,侧通道1a和侧通道1b位于导管本体4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且两个侧通道分别位于导管本体4的相对两侧管壁上。
侧通道1尽可能靠近导管本体4的头端,减小导管本体4头端伸入非目标血管的长度,侧通道1距离导管本体4头端端部的距离为4~10mm。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通道1距离导管本体4头端端部的距离L2为4mm。距离L2是指,由侧通道1轴线与导管本体4外壁相交的一点到导管本体4头端端部的距离。
沿导管本体4轴向,相邻两个侧通道1的间距不小于2mm。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侧通道1的间距L3为2mm。
为了保证导管本体4的强度,在体内不发生断裂,导管本体4的管壁内设有沿导管本体4轴线延伸的至少两根加强筋,各加强筋的直径相同或不同。
如图3所示,在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的部位,导管本体4外壁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各加强筋位于导管本体4的厚壁处,侧通道1位于导管本体4的薄壁处。
在导管本体4的整体轴向长度上,导管本体4外壁均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在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的部位,由于导管本体4内腔为椭圆形,因此形成薄壁和厚壁,其中加强筋位于厚壁处,侧通道1开设在薄壁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导管本体4设置侧通道1部位的横截面上,各加强筋对称分布在椭圆形的短轴两侧。具体地,加强筋分为两组,两组加强筋对称分布在椭圆形的短轴两侧,每组加强筋包括一根直径较粗的加强筋2a和两根直径相同且均较细的加强筋2b,两根加强筋2b分布位于加强筋2a的两侧。
加强筋2b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加强筋2a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加强筋2a的横截面积大于加强筋2b。加强筋的横截面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加强筋可以采用钢丝等刚性材质,为导管本体4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微导管整体轴向上强度平缓过渡。
由于导管本体4内设有加强筋,单腔微导管还能够有效增强导丝的支撑力以协助其通过CTO病变,提高平行导丝技术的操控性和成功率。
为了保证导管本体4在体内穿行顺畅,导管本体4的头端为锥形,锥形的轴向长度L1为2.5~3mm。
导管本体4的头端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头端端部的内径为0.36~0.40mm,外径为0.43~0.4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管本体4的头端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头端端部的内径D3为0.36mm,头端端部的外径D4为0.43mm。
为了提高导丝的操控性,能够更好地推送至导管本体4头端,导管本体4的内径应在满足导丝通过性的同时尽可能小,如果导管本体4的内径较大,导丝在推送过程中的形变能够被导管本体4内腔所容纳,导致导丝的推送性变差,因此,沿导管本体的轴向,由距离导管本体头端端部220~250mm处至导管本体尾端,导管本体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且导管本体内径D2为0.43~0.50mm。
由于导管本体4的外径和内径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导管本体4的整体形状,以下进行总结性说明:
关于导管本体4的外径:导管本体4的外周均具有圆形的横截面,除去导管本体4头端的锥形部分外,其余部位导管本体4的外径D1相同,且D1均小于0.87mm。
关于导管本体4的内径:导管本体4的整体长度约为1400mm,沿导管本体4轴向,依次划分为以下几个区间:
第一区间,头端端部至头端锥形的终点,轴向长度为2.5~3mm,导管本体4的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且内径随锥形外径的变化趋势而变化;
第二区间,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之间平滑过渡;
第三区间,设置有侧通道部位的导管本体4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椭圆形的长轴长度为0.060mm~0.071mm,短轴长度为0.043mm~0.045mm;相邻两侧通道的距离较近,导管本体4的内腔截面形状保持相同;
第四区间,在第三区间和第五区间之间平滑过渡;
第五区间,由距离导管本体4头端端部220~250mm处至导管本体尾端,导管本体4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且导管本体4内径为0.43~0.50mm。
如图1、图2所示,在导管本体4的头端、以及导管本体4上邻近各侧通道1的部位均设有标记带3。
通过标记带3指示导管本体4中比较重要的部位,以便于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标记带3本身可采用现有技术。标记带3可以是绕导管本体4外周连续分布的标记环,也可以是绕导管本体4外周离散分布的标记点。
所述单腔微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拥有较小外径,不影响其他器械使用,协助导丝进入冠脉动脉分支血管,或者提高平行导丝通过性以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侧通道,所述侧通道邻近导管本体的头端,且侧通道轴线与导管本体头端轴线的夹角为20~60度;
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径小于0.87mm,所述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内腔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长度为0.060mm~0.071mm,短轴长度为0.043mm~0.04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以及侧通道均具有光滑的内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横截面上,所述侧通道的通道宽度不小于0.4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通道为至少两个,各侧通道位于导管本体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且相邻两个侧通道沿导管本体的周向错位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通道距离导管本体头端端部的距离为4~10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沿导管本体轴向,相邻两个侧通道的间距不小于2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内设有沿导管本体轴线延伸的至少两根加强筋,各加强筋的直径相同或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的部位,导管本体外壁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各加强筋位于导管本体的厚壁处,侧通道位于导管本体的薄壁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导管本体设置侧通道部位的横截面上,各加强筋对称分布在椭圆形的短轴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头端为锥形,锥形的轴向长度为2.5~3m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头端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头端端部的内径为0.36~0.40mm,头端端部的外径为0.43~0.46mm。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沿导管本体的轴向,由距离导管本体头端端部220~250mm处至导管本体尾端,导管本体内腔具有圆形的横截面,且导管本体内径为0.43~0.50mm。
13.如权利要求1~12项任一所述的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导管本体的头端、以及导管本体上邻近各侧通道的部位均设有标记带。
CN201821948235.3U 2018-11-23 2018-11-23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Active CN209967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8235.3U CN209967354U (zh) 2018-11-23 2018-11-23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8235.3U CN209967354U (zh) 2018-11-23 2018-11-23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7354U true CN209967354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0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48235.3U Active CN209967354U (zh) 2018-11-23 2018-11-23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7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4450B2 (en) Aspiration cathete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US5718680A (en) Catheter system with push rod for advancement of balloon along guidewire
US6923788B2 (en) Catheter having a low-friction guidewire lume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4983167A (en) Balloon catheters
US5090958A (en) Balloon catheters
EP1578468B1 (en) Rapid exchange catheter with depressable channel
EP1137455B1 (en) Catheter having improved flexibility control
US10653869B2 (en) Balloon catheter
JP2005521523A (ja) カテーテル及びガイドワイヤの交換システム
CN204364624U (zh) 输尿管导引鞘
CN105358208B (zh) 导管
CN115120843A (zh) 具有非对称弯曲形状的多段可控弯导管
CN104799807A (zh) 一次性软质输尿管导管
CN209967354U (zh) 带侧通道的单腔微导管
CN203208508U (zh) 快速交换球囊导管结构
CN219208598U (zh) 具有非对称弯曲形状的多段可控弯导管
CN218010598U (zh) 带侧通道的单腔螺旋导管及介入系统
CN103191512B (zh) 快速交换球囊导管结构
US7273486B2 (en) Catheter with a convertible proximal catheter shaft
CN204601339U (zh) 一种一次性软质输尿管导管
WO2013064060A1 (zh) 一种医疗内窥镜用软管
CN214761387U (zh) 穿刺器
CN215608673U (zh) 一种前端配有微球囊的微导管
CN217409544U (zh) 可选择性扩张直径的球囊导管
CN210844880U (zh) 双色直头导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