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2054U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62054U CN209962054U CN201920758308.0U CN201920758308U CN209962054U CN 209962054 U CN209962054 U CN 209962054U CN 201920758308 U CN201920758308 U CN 201920758308U CN 209962054 U CN209962054 U CN 2099620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face
- end surface
- extending direction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该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在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反射片具有第一端面,导光板具有第二端面,光学膜片具有第三端面;其中,在延伸方向上,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第三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导光板及光学膜片能够在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与反射片(近似)平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亮度和能效;还可以为制造高屏占比、窄边框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模组(Liquid Crystal Module,LCM)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但是,由于液晶显示模组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功能,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配置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以提供其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
目前,用户对电子设备越来越挑剔,对电子设备的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轻薄、大屏幕,还要求高屏占比及完美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在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反射片具有第一端面,导光板具有第二端面,光学膜片具有第三端面;其中,在延伸方向上,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第三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嵌设于壳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在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反射片具有第一端面,导光板具有第二端面,光学膜片具有第三端面;其中,在延伸方向上,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第三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导光板及光学膜片能够在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与反射片(近似)平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背光模组的亮度和能效;还可以为制造高屏占比、窄边框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在延伸方向上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反射片、胶框及光学膜片在延伸方向上的侧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现阶段的电子设备趋向于高屏占比、窄边框、厚度薄,胶框、遮光胶带等组件的宽度也因此越来越窄。一方面,过窄的胶框容易导致遮光胶带与胶框之间的搭接宽度不足,造成遮光胶带与胶框之间开胶,进而出现背光模组漏光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在电子设备的信赖性测试或用户长时间使用时,由于上棱镜、下棱镜及扩散膜会发生应力收缩,过窄的遮光胶带也将无法遮挡上述各个功能层的边缘,导致上述各个功能层的边缘发亮,进而出现边缘亮线的不良现象。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如图1所示。其中,光学膜片1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膜131、下棱镜132及上棱镜133,扩散膜131贴设于导光板12。
一般地,反射片11用于增加背光模组10的亮度和能效。导光板12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以增加背光模组10的亮度及显示的均匀性。扩散膜131用于将光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射出,以增加背光模组10显示的均匀性。下棱镜132和上棱镜133用于改善光的角分布,以将从扩散膜131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射出的光汇聚到轴向(也即是背光模组10的正对用户的方向)上,从而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增加轴向亮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反射片11的厚度可以为82μm,导光板的厚度可以为340μm,扩散膜131的厚度可以为65μm,下棱镜132的厚度可以为95μm,上棱镜的厚度可以为95μm,从而在保证背光模组10的亮度和显示的均匀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上述各个功能层减薄到极致,以降低背光模组10的厚度,进而为制造超薄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各个功能层的厚度及其比例等参数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绘制的示意图,不应该作为其实际的厚度。
参阅图2,图2是图1中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在延伸方向上的侧面示意图。
在背光模组10的延伸方向上,反射片11具有第一端面111,导光板12具有第二端面121,光学膜片13具有第三端面134,如图2所示。其中,在延伸方向上,第二端面121与第一端面11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第三端面134与第二端面12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背光模组10的延伸方向,它用于描述上述各个功能层从背光模组10的几何中心朝着四周延伸、铺展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阈值、第二距离阈值可以理解成上述各个功能层的制备误差及其贴合误差等。可选地,上述第一距离阈值、第二距离阈值小于或等于0.20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在延伸方向上平齐,如图1及图2所示。换句话说,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一致,这样可以增加背光模组10的亮度和能效,并为制造高屏占比、窄边框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再次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进一步包括遮光胶带14。
一般地,遮光胶带14是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黑色单/双面胶带;其基材可以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与黑色油墨混合制得,基材表面涂有透明胶体。一方面,遮光胶带14可以用于消除因制备误差、贴合误差等而在光学膜片13边缘出现的显示不均匀现象(也即是遮瑕效果),并进一步用于防止背光模组10边缘漏光或光学膜片13边缘亮线。另一方面,遮光胶带14可以用于将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粘接在一起,并进一步用于将背光模组10与液晶显示面板粘接在一起。
其中,遮光胶带14包括连续的第一贴设部141、第二贴设部142及第三贴设部143。第一贴设部141贴设于反射片11远离光学膜片13的表面,第二贴设部142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中的至少一个,第三贴设部143贴设于光学膜片13远离反射片11的表面,从而将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粘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在延伸方向上平齐,此时第二贴设部142同时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如图1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制备误差、贴合误差等,使得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在延伸方向上并没有平齐(比如呈锯齿状),第二贴设部142也可以同时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21及第三端面134。
基于上述描述,遮光胶带14直接地贴设于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从而形成包裹结构,如图1所示;而不是形成相关技术中的搭接结构(遮光胶带14在延伸方向上搭接于光学膜片13和胶框)。这样大大增加了遮光胶带14的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因制备误差、贴合误差等而在光学膜片13边缘出现的显示不均匀现象,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背光模组10开裂而造成的边缘漏光问题或光学膜片13发生应力收缩而造成的边缘亮线问题,从而增加了背光模组10的可靠性,进而为制造高屏占比、窄边框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进一步地,遮光胶带14一般呈口字型,其厚度一般可以为0.05mm。由于遮光胶带14会遮挡部分光,在遮光胶带14完成上述贴设之后,第三贴设部143会使得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形成一个可视区(View Area,VA),如图1及图3所示。显然,可视区的面积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基于上述描述,遮光胶带14不仅需要兼顾遮光和粘接的作用,还要考虑对可视区大小的影响。如果遮光胶带14的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太大,虽然能够获得更好地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但是也会大大降低可视区的面积,从而不利于屏占比的增加。反之,如果遮光胶带14的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太小,虽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可视区面积;但是也会降低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从而引起开胶、漏光、边缘亮线等问题。为此,本实施例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为了确保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0.55mm;当然,为了获得更大的可视区面积,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也应该尽可能的小。因此,电子设备的边框可以做到极致的窄,从而增加用户的体验效果,进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地,第一贴设部141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主要取决于遮光胶带14与反射片11之间的粘接效果,在此不作限制。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中不存在相关技术中的胶框,使得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能够在背光模组10的延伸方向上与反射片11(近似)平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背光模组10的亮度和能效;还可以使得遮光胶带14直接地贴设于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从而形成包裹结构,进而增加遮光胶带14的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从而为制造高屏占比、窄边框的电子设备提供便捷。
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基于上述背光模组10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由于需要通过遮光胶带14消除因制备误差、贴合误差等而在光学膜片13边缘出现的显示不均匀现象,还需要通过遮光胶带14将反射片11、导光板12及光学膜片13粘接在一起(形成包裹结构),使得遮光胶带14的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背光模组10的可视区面积。换句话说,遮光胶带14会阻挡背光模组10的部分光发射出去。为此,在上述背光模组10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本实施例巧妙地利用遮光胶带14的第三贴设部143正下方的部分区域。
本申请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4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0进一步包括胶框21。其中,胶框21夹设在反射片11与光学膜片13之间,并形成容纳空间22,导光板12容置于容纳空间22。
其中,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背光模组10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5,图5是图4中反射片11、胶框21及光学膜片13在延伸方向上的侧面示意图。
在延伸方向上,胶框21具有第四端面211,如图5所示,且第四端面211与第一端面11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第三端面134与第四端面21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此时,第一贴设部141贴设于反射片11远离光学膜片13的表面,第二贴设部142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三端面134及第四端面211中的至少一个,第三贴设部143贴设于光学膜片13远离反射片11的表面,从而将反射片11、胶框21及光学膜片13粘接在一起,并夹着导光板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1、第三端面134及第四端面211在延伸方向上平齐,此时第二贴设部142同时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三端面134及第四端面211,如图4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制备误差、贴合误差等,使得第一端面111、第三端面134及第四端面211在延伸方向上并没有平齐(比如呈锯齿状),第二贴设部142也可以同时贴设于第一端面111、第三端面134及第四端面211。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实施例中,在保持背光模组10中的反射片11和光学膜片13的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第三贴设部143正下方的部分导光板12所占的空间设置为胶框21,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由于第三贴设部143在延伸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0.55mm,以确保上述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那么,本实施例中胶框21在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0.35mm。一方面,胶框21可以完全隐藏在第三贴设部143的正下方;另一方面,导光板12在延伸方向上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三贴设部143的正下方。这样不仅使得背光模组20可以获得上述遮光效果和粘接强度,还可以通过胶框21增加背光模组20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31及上述任一实施例及其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以上述背光模组2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液晶显示面板31设置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遮光胶带14的两面均具有粘性,液晶显示面板31贴设于光学膜片13远离反射片11的一面,并通过第三贴设部143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其中,关于背光模组2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阅上述背光模组20第二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包括壳体41及上述显示装置30,显示装置30嵌设于壳体41。
其中,关于显示装置3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阅上述显示装置30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反射片具有第一端面,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二端面,所述光学膜片具有第三端面;其中,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所述第二距离阈值小于或等于0.2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及所述第三端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夹设在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并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导光板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胶框具有第四端面,且所述第四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三端面及所述第四端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胶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0.35mm。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包括连续的第一贴设部、第二贴设部及第三贴设部,所述第一贴设部贴设于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光学膜片的表面,所述第二贴设部贴设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三端面及所述第四端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贴设部贴设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反射片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三贴设部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0.55mm。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嵌设于所述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8308.0U CN209962054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8308.0U CN209962054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62054U true CN209962054U (zh) | 2020-01-17 |
Family
ID=6924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58308.0U Active CN209962054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62054U (zh) |
-
2019
- 2019-05-23 CN CN201920758308.0U patent/CN2099620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57855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1312087B (zh) | 拼接屏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 | |
CN211123566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708206B (zh) |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JPH0826243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 |
CN107121834A (zh) |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190243187A1 (en) | Display module | |
CN211394345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108563065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7526198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09928188U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7024756A1 (zh) | 灯条、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6970485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8717240A (zh) | 一种无边框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KR102362874B1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150050050A (ko) | 일체형 광학시트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8205170A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09962054U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3109197A1 (zh) | 反射纸、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8076751U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2379690U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0258551A1 (zh) | 车载触摸显示装置 | |
CN113641039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0609415A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
CN210666267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