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8109U -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8109U
CN209928109U CN201920600363.7U CN201920600363U CN209928109U CN 209928109 U CN209928109 U CN 209928109U CN 201920600363 U CN201920600363 U CN 201920600363U CN 209928109 U CN209928109 U CN 209928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ide end
end surface
bearing surface
len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003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海荣
胡德忠
吴俊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003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8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8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81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镜头结构包括: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和像侧端面;镜片组,包括设于镜筒内的多片镜片,多片镜片自像侧端面至物侧端面依次排列;镜筒的内壁具有隔圈,隔圈与镜筒一体形成,隔圈设于镜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隔圈具有自物侧端面至像侧端面排序的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镜片相抵接。技术效果:隔圈由镜筒一体形成,能够增加隔圈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朝向超薄和全面屏发展,移动终端的屏幕的侧边边框已经逐渐消失,上下边框也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这对配置于移动终端上的摄像模组的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于镜头结构的小型化。
传统的镜头结构中,相邻的两片镜片之间如果间隙较大,则通常在两片镜片之间增设一个隔圈,用来承靠后一镜片的压力以及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
在实现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镜片受力不好,容易产生形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镜片受力不好,容易产生形变的问题,提供一种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一种镜头结构,包括: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和像侧端面;镜片组,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片镜片,多片所述镜片自所述像侧端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依次排列;所述镜筒的内壁具有隔圈,所述隔圈与所述镜筒一体形成,所述隔圈设于所述镜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所述隔圈具有自所述物侧端面至所述像侧端面排序的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所述第一承靠面和所述第二承靠面分别与所述两个相邻的镜片相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头结构中,隔圈由镜筒一体形成,能够增加隔圈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能够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减少组装工序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隔圈不仅起到支撑后一镜片的作用,也对前一镜片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片包括相连的光学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光学部的外周,所述隔圈设于相邻的所述安装部之间,且所述隔圈避开所述光学部。
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隔圈不影响光线传播,避免对成像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保证镜片的光学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圈所在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的有效径边缘的空气间隙大于0.18毫米。
上述技术方案在空气间隙较大时,隔圈相对于垫片,能够承受更大的承靠力,且隔圈由镜筒一体形成,镜片的压力由镜筒分担了,可靠性和稳定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圈呈阶梯状,所述隔圈的内径沿所述物侧端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镜筒的肉厚更加均匀,成型时更加稳定,同时,能够使得脱模的过程更加顺畅,方便脱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靠面自所述隔圈至所述像侧端面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筒体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径沿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镜筒自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筒体部,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径沿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上述技术方案在制造时方便一套模具的脱模,增大了在组装镜片时的可操作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所述镜片组为第一镜片单元,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位于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所述镜片组为第二镜片单元,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上述技术方案在组装镜片时可操作空间更大,多片镜片的堆积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靠面和/或所述第二承靠面是平面。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与镜片之间的接触面,使得镜片的接触更加稳定,镜片不易损伤或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像侧端面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设有所述隔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隔圈可以用来承载最后一片镜片以及承受组装最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提高组装后的稳定性,提高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稳定性,减少镜片的形变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未设置所述隔圈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镜片之间还设有垫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垫片在有一定的空气间隙时,用以支撑相邻的镜片。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如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摄像模组采用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隔圈由镜筒一体形成,能够增加隔圈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能够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减少组装工序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隔圈不仅起到支撑后一镜片的作用,也对前一镜片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因此,摄像模组的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头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镜头结构 110、镜筒 112、物侧端面
114、像侧端面 116、第一筒体部 118、第二筒体部
120、隔圈 122、第一承靠面 124、第二承靠面
130、镜片组 131、第一镜片单元 132、第二镜片单元
133、第一镜片 134、第二镜片 135、第三镜片
136、第四镜片 137、光学部 138、安装部
140、垫片 150、挡光片
200、摄像模组 210、感光组件 212、电路板
214、感光芯片 216、支架 218、滤光片
219、金线 220、镜头组件 222、音圈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结构100,包括:镜筒11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镜筒110包括物侧端面112和像侧端面114;镜片组130,包括设于镜筒110内的多片镜片,多片镜片自像侧端面114至物侧端面112依次排列;镜筒110的内壁具有隔圈120,隔圈120与镜筒110一体形成,隔圈120设于镜片组130中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隔圈120具有自物侧端面112至像侧端面112排序的第一承靠面122和第二承靠面124,第一承靠面122和第二承靠面124分别与两个相邻的镜片相抵接。具体地,第一承靠面122抵接于前一镜片,第二承靠面124抵接于后一镜片。
镜筒11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包括相对的物侧端面112和像侧端面114。镜筒110位于物侧端面112上的开口为第一通光孔,镜筒110位于像侧端面114上的开口为第二通光孔,光线可以经第一通光孔进入镜筒110内,进入镜筒110的光线透过镜片组130后,经第二通光孔入射至感光芯片上,从而实现成像。
镜片组130包括多片(大于等于两片)镜片,多片镜片自物侧端面112至像侧端面114依次排列。其中,位于镜片组130的端部且靠近物侧端面112的一镜片为第一镜片133,依次类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以四片镜片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镜片组13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镜片133、第二镜片134、第三镜片135和第四镜片136。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两片镜片、三片镜片、五片镜片、六片镜片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一镜片”、“后一镜片”是按照自物侧端面112至像侧端面114的排序进行描述的。但,并不能认为前一镜片和后一镜片就是组装时的顺序,镜片组130组装的顺序可以是:第三镜片135、第二镜片134、第一镜片133、第四镜片136,也可以是第四镜片136、第三镜片135、第二镜片134、第一镜片133。
由于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且隔圈120的内径在整个镜筒110的内径中是最小的,因此,在制造过程中,为了方便分模和加工,通常隔圈120只设置一个。镜筒110采用塑胶材质时,可以采用注塑加工的方式;镜筒110采用金属材质时,可以采用压铸、切削加工的方式。例如,如图2所示,P为一套模具的分型面,镜筒110由上模和下模脱模后得到,脱模时的分型面P在隔圈120的内径最小的位置,上模和下模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脱出。
传统的隔圈独立放置于两片镜片之间,隔圈的侧边与镜筒的内壁抵接,由于镜筒的内壁尺寸问题和隔圈的尺寸问题,容易产生较多空隙,当两片镜片之间的有效承靠面积较小时,导致受力不好,容易产生形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能够根据安装情况确定第一承靠面122和第二承靠面124的面积大小,在进行镜片组装时,第一承靠面122抵接前一镜片,第二承靠面124抵接后一镜片。如此设置,能够增大隔圈120和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能够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110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同时,隔圈120不仅起到支撑后一镜片的作用,也对前一镜片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如图3所示,镜头结构100具有尺寸A和尺寸B。尺寸A和尺寸B所限定的部分一般为信息终端设备中外露的部分,例如,该部分安装于手机屏幕的开孔中。尺寸A越小,则镜头结构100所占手机屏幕占比越小,更容易实现全面屏。尺寸B越大,则镜头结构100越容易伸进手机屏幕开孔中,安装更加可靠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镜头结构100,由于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当尺寸A越小或尺寸B越大时,隔圈120和相邻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并不会随之减少,根据预设的承靠面积,能够达到相应的稳定性和解析力,降低镜片的形变量。故而,尺寸A可以做得相对更小,尺寸B可以做得相对更大,实现小型化和高分辨。其中,尺寸A越小,体现在镜片的径向尺寸减小,镜筒110的外径和内径减小,镜筒110的厚度可以保持不变,以维持可靠性。尺寸B越大,体现在第一镜片133突出镜筒110的距离不变,相对于第一镜片133的镜筒110的部分长度增大。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头结构100中,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能够增加隔圈120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能够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110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减少组装工序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隔圈120不仅起到支撑后一镜片的作用,也对前一镜片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片包括相连的光学部137和安装部138,安装部138位于光学部137的外周,隔圈120设于相邻的安装部138之间,且隔圈120避开光学部137。如图1所示,虚线部分大致为光学部137,虚线部分以外大致为安装部138。为了保证镜片的光学效果,隔圈120设置于相邻的安装部138之间,即第一承靠面122和第二承靠面124分别抵接于两个安装部138之间,隔圈120避开光学部137,即隔圈120在空间上不能阻隔相邻的光学部137,不能影响光线传播,避免对成像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圈120所在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的有效径边缘的空气间隙大于0.18毫米。此处,有效径边缘指镜片成像区域的最边缘。例如,该空气间隙可以是0.19毫米、0.22毫米、0.25毫米、0.28毫米等。通常垫片140的厚度有限,空气间隙太大时,无法满足镜片的安装要求,稳定性较差。本实施例中,在空气间隙较大时,隔圈120相对于垫片14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靠力,且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镜片的压力由镜筒110分担了,可靠性和稳定性更好。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数值范围仅仅是一个相对选择,实际生产中还可以根据成像效果,对这一数值范围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像侧端面114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设有隔圈120。也就是第三镜片135和第四镜片136之间设有隔圈120(最后两片镜片之间设有隔圈120)。通常第三镜片135和第四镜片136之间的间隙会影响整个镜头的成像品质,因此,在第三镜片135与第四镜片136之间设有隔圈120。如此设置,在组装位于镜片组130的第四镜片136时,也就是最后一片镜片时,隔圈120可以用来承载最后一片镜片以及承受组装最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提高组装后的稳定性,提高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稳定性,减少镜片的形变量。当两个相邻的镜片满足一定的距离要求,例如,有效径边缘的空气间隙大于0.18毫米,即可在两个镜片之间设置隔圈120,并不限制隔圈120所在的位置,例如,第一镜片133和第二镜片134之间可以设置隔圈120,或者第二镜片134和第三镜片135之间可以设置隔圈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圈120呈阶梯状,隔圈120的内径沿物侧端面112至像侧端面114的方向呈增大趋势。隔圈120呈阶梯状,可以理解为隔圈120朝向镜筒110中心线的一侧形成有缺口,即隔圈120的内径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隔圈120呈阶梯状,能够使镜筒110的肉厚更加均匀,成型时更加稳定;另一方面,隔圈120的内径沿物侧端面112至像侧端面114的方向呈增大趋势,能够使得脱模的过程更加顺畅,方便脱模,只要将镜筒110内的一模具朝像侧端面114移动即可。当然,本实施例仅仅是一个相对选择,隔圈120还可以是一个由镜筒110的内壁朝向中心线凸出的一个凸部,该凸部具有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垂直连接于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表面,同样也可以实现由镜筒110分担承靠力,以减少镜片形变量的效果。故,隔圈120的形状和内径并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只要满足设置要求并由镜筒110一体形成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110自第二承靠面124至像侧端面114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筒体部116,第一筒体部116的内径沿第二承靠面124至像侧端面114的方向呈增大趋势;镜筒110自第一承靠面122至物侧端面112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筒体部118,第二筒体部118的内径沿第一承靠面122至物侧端面112的方向呈增大趋势。为了在制造时方便一套模具的脱模,也为了在组装镜片时可操作空间更大,第一筒体部116的内径沿第二承靠面124至像侧端面114的方向呈增大趋势,第二筒体部118的内径沿第一承靠面122至物侧端面112的方向呈增大趋势。可以理解的是,该增大趋势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非均匀的。具体地,增大趋势大致是阶梯状的,分段式增大。当然,第一筒体部116的内径和第二筒体部118的内径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呈增大趋势仅仅是一个相对选择,第一筒体部116的内径和/或第二筒体部118的内径还可以保持不变,实现一套模具的脱模。
进一步地,位于第二承靠面124至像侧端面114之间的镜片组130为第一镜片单元131,第一镜片单元131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第二承靠面124至像侧端面114的方向呈增大趋势;位于第一承靠面122至物侧端面112之间的镜片组130为第二镜片单元132,第二镜片单元132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第一承靠面122至物侧端面112的方向呈增大趋势。如此设置,在组装镜片时可操作空间更大,多片镜片的堆积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本实施例中,允许第一镜片单元131和第二镜片单元132中仅存在一片镜片,例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镜片单元131包括第四镜片136,第二镜片单元132包括第一镜片133、第二镜片134和第三镜片135。第一镜片单元131和第一筒体部116的增大趋势大致相近,考虑到第一筒体部116至像侧端面114还需要安装其他部件,故第一筒体部116的阶梯状结构数量与第一镜片单元131的镜片数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镜片单元132和第二筒体部118的增大趋势大致相近,第二镜片单元132的镜片数量与第二筒体部118的阶梯状结构数量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在像侧端面114还设有环状的挡光片150,挡光片150与第一镜片133抵接,挡光片150与镜筒1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点胶槽。当然,第一镜片单元131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和/或第二镜片单元132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还可以呈减小趋势或保持不变,只要能够安装于镜筒110的内壁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面122和/或第二承靠面124是平面。第一承靠面122和第二承靠面124设置成平面,能够增大第一承靠面122或第二承靠面124与镜片之间的接触面,使得镜片的承靠更加稳定,镜片不易损伤或变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未设置隔圈120的相邻的两个镜片之间还设有垫片140。根据相邻镜片之间的边缘的空气间隙的大小,如果空气间隙相对于设置隔圈120时的空气间隙较小,则可以增加垫片140。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镜片133与第二镜片134之间设有垫片140,第二镜片134与第三镜片135之间也设有垫片140,第三镜片135与第四镜片136之间设有隔圈120,当然,第三镜片135与隔圈120之间、隔圈120与第四镜片136之间也可以设置垫片140。
请继续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0,包括如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摄像模组200可以应用于智能电话、移动电话等信息终端设备中。
具体地,摄像模组200通常包括感光组件210及镜头组件220,感光组件210包括电路板212、感光芯片214、支架216以及滤光片218,感光芯片214设于电路板212上,支架216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支架216设于电路板212上,感光芯片214收容于支架216内,滤光片218设于支架216的阶梯部上,镜头组件220设于支架216远离电路板212的一端上。
其中,感光芯片214通过金线219与电路板212电连接。镜头组件220包括音圈马达222及设于音圈马达222内的镜头结构100,音圈马达222可以驱动镜头结构100在光轴方向上往返移动,以实现调焦,此时,摄像模组200为自动对焦摄像模组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摄像模组200为定焦摄像模组200时,可以采用镜座替代音圈马达222,此时,镜头结构100与镜座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座与支架216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镜座既能用于安装镜头结构100,又能用于安装滤光片218及封装感光芯片214。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摄像模组200采用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隔圈120由镜筒110一体形成,能够增加隔圈120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能够将组装后一镜片时的压力和承靠后一片镜片时的压力由镜筒110分担,使得承靠的可靠性更高,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镜片产生的形变量,相邻两片镜片之间的间隙也更加稳定,减少组装工序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隔圈120不仅起到支撑后一镜片的作用,也对前一镜片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因此,摄像模组200的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和像侧端面;
镜片组,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片镜片,多片所述镜片自所述像侧端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依次排列;
所述镜筒的内壁具有隔圈,所述隔圈与所述镜筒一体形成,所述隔圈设于所述镜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镜片之间,所述隔圈具有自所述物侧端面至所述像侧端面排序的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所述第一承靠面和所述第二承靠面分别与所述两个相邻的镜片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包括相连的光学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光学部的外周,所述隔圈设于相邻的所述安装部之间,且所述隔圈避开所述光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所在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的有效径边缘的空气间隙大于0.18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呈阶梯状,所述隔圈的内径沿所述物侧端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自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筒体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径沿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所述镜筒自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筒体部,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径沿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所述镜片组为第一镜片单元,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所述第二承靠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位于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所述镜片组为第二镜片单元,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多片镜片的径向尺寸沿所述第一承靠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呈增大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靠面和/或所述第二承靠面是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像侧端面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设有所述隔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未设置所述隔圈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镜片之间还设有垫片。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
CN201920600363.7U 2019-04-28 2019-04-28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Active CN209928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0363.7U CN209928109U (zh) 2019-04-28 2019-04-28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0363.7U CN209928109U (zh) 2019-04-28 2019-04-28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8109U true CN209928109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88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00363.7U Active CN209928109U (zh) 2019-04-28 2019-04-28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81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831A (zh) * 2021-06-09 2021-09-10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的设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6831A (zh) * 2021-06-09 2021-09-10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的设计方法
CN113376831B (zh) * 2021-06-09 2022-07-05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的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7205B2 (en) Lens module
US9759886B2 (en) Lens module
US9746635B2 (en) Lens module
US9746634B2 (en) Lens module
US10114192B2 (en) Lens module
US20170139173A1 (en) Lens Module
CN209765129U (zh)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US11428907B2 (en) Optical lens module
CN209928109U (zh) 镜头结构及摄像模组
CN211263914U (zh) 光学镜头、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
US11137585B2 (en) Lens module
US20200041700A1 (en) Optical lens and optical camera lens
US20200041749A1 (en) Lens and lens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038363B2 (en) Voice coil motor
CN113296222A (zh) 成像镜头
US11204478B2 (en) Lens module
US10361616B2 (en) Voice coil motor
JP7074404B2 (ja) カメラおよび端末
CN212276071U (zh) 镜头模组及摄像装置
CN210090781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44936B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210605157U (zh) 镜头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11897081A (zh) 镜筒、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CN11407699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