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3764U -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3764U
CN209923764U CN201920582572.3U CN201920582572U CN209923764U CN 209923764 U CN209923764 U CN 209923764U CN 201920582572 U CN201920582572 U CN 201920582572U CN 209923764 U CN209923764 U CN 209923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district
slope
bridge
road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825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前名
邹向农
龙俊贤
熊涛
范昕
钟浩
雷娜娜
曾小松
吴中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and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EEC Wuhan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EEC Wuhan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EEC Wuhan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825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3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3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3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包括桥面板,桥面板上具有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人行道区下方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一横向排水坡,且该第一横向排水坡最低侧的桥面板顶面上设有纵向排水沟,车行道区处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车行道区向人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二横向排水坡,纵向排水沟上设有供车行道区第二横向排水坡上雨水排入的开口。该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桥梁的主梁断面结构形式,并按“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在桥面上方通过反向横坡形成纵向排水沟,保证桥面雨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沟内,取消了现有高架桥设置纵向排水管及泄水管,保证了铁路运营安全,同时满足道路排水功能需要,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工程投资。

Description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大量新建、既有铁路大幅提速,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成为铁路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高架桥一般均在桥面两侧设置有泄水管及纵向排水管,但上跨铁路时,雨水直排会引起铁路接触网等电气设备短路而造成重大事故,且容易造成铁路路基冲刷。纵向排水管一般悬挂于桥梁下方,有坠落的风险,而一旦坠落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铁路部门要求上跨铁路高架桥不设泄水管及外挂排水管。
如果跨铁路范围的高架桥长度较小,比如60m以内,则不设泄水管和排水管对桥面排水的影响不大,雨水可以通过桥面纵坡排至铁路范围以外的孔跨然后由泄水孔进入地面排水系统。而当铁路股道较多,特别是上跨铁路站场时,铁路范围内的高架桥长度将超过100m,最大可达500m以上,如仅通过纵坡排水,在暴雨季节,容易产生桥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此时,应考虑在桥面上设置纵向排水沟,将雨水通过横坡收集到桥面排水沟再排至铁路范围外的泄水管。
而纵向排水沟一般通过调整桥面铺装获得,桥长较大时,常规的铺装厚度满足不了沟槽深度的需要,从而需将铺装层加厚,导致荷载增大,增加了工程投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跨铁路高架桥梁的排水结构安全性低、工程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包括桥面板,所述桥面板上具有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所述人行道区设置在车行道区横向两侧,所述人行道区下方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一横向排水坡,且该第一横向排水坡最低侧的桥面板顶面上设有纵向排水沟,所述车行道区处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车行道区向人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二横向排水坡,所述纵向排水沟的底面高度低于第二横向排水坡最低端高度,所述纵向排水沟上靠近车行道区一侧设有供车行道区第二横向排水坡上雨水排入的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道区的桥面板上横向两侧设有用于安装栏杆的栏杆基座,两个所述栏杆基座之间的桥面板上设置至少一道纵向支墩,所述纵向支墩与桥面板内侧的栏杆基座之间构成纵向排水沟,所述纵向支墩与桥面板外侧的栏杆基座,以及相邻的纵向支墩之间构成用于安装管线的管线沟,所述纵向排水沟和管线沟上设有人行道盖板,且纵向排水沟处的人行道盖板上设有排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道盖板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三横向排水坡。
进一步的,所述桥面板内侧的栏杆基座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一横向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有格栅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桥面板上还具有索区,所述索区设置在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之间,所述索区处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第四横向排水坡,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的坡度方向与第二横向排水坡坡度方向一致,且第四横向排水坡的最高点与第二横向排水坡的最低点衔接,第四横向排水坡的最低点与纵向排水沟衔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行道区与索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防撞护栏的护栏基座,所述护栏基座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二横向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有格栅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与第二横向排水坡的衔接处,以及第四横向排水坡与纵向排水沟的衔接处均设有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车行道区、人行道区和索区的桥面板底部齐平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通过调整桥梁的主梁断面结构形式,并按“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在桥面上方通过反向横坡形成纵向排水沟,保证桥面雨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沟内,取消了现有高架桥设置纵向排水管及泄水管,保证了铁路运营安全,同时满足道路排水功能需要,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工程投资。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中纵向排水沟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了人行道下方的空间,无需额外增加桥面宽度,同时也不影响人行道下方其他管线沟槽的使用,而且无需在截面内开槽、挖孔,不影响截面受力。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跨铁路桥梁的立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凝土梁的桥面横向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混组合梁的桥面横向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桥面板;2、第二横向排水坡;3、护栏基座;4、人行道盖板;5、第四横向排水坡;6、纵向排水沟;7、纵向支墩;8、管线沟;9、第一横向排水坡;10、栏杆基座;11、第三横向排水坡;12、格栅挡板;13、第二横向排水管;14、第一横向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包括桥面板1,所述桥面板1上具有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所述人行道区设置在车行道区横向两侧,所述人行道区下方的桥面板1顶面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一横向排水坡9,即第一横向排水坡9的坡度方向为外侧高中间低,所述第一横向排水坡9最低侧的桥面板1顶面上设有纵向排水沟6,所述车行道区处的桥面板1顶面具有由车行道区向人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二横向排水坡2,即第二横向排水坡2的坡度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所述纵向排水沟6的底面高度低于第二横向排水坡2最低端高度,所述纵向排水沟6上靠近车行道区一侧设有供车行道区第二横向排水坡2上雨水排入的开口,这样通过对主梁断面结构形式进行调整,在人行道下方形成纵向排水沟6,使得桥面板1上雨水通过横向排水坡进入纵向排水沟6,然后再在桥墩处排入地面雨水系统,从而无需设置纵向排水管,保证了铁路运营的安全,同时能满足道路排水功能需求。
细化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人行道区的桥面板1上横向两侧设有用于安装栏杆的栏杆基座10,两个所述栏杆基座10之间的桥面板1上设置至少一道纵向支墩7,本实施例中采用两道纵向支墩7间隔布置,这样两道纵向支墩7与两侧的栏杆基座10形成三道纵向沟槽,其中,所述纵向支墩7与桥面板1内侧的栏杆基座10之间形成的纵向沟槽即为纵向排水沟6,保证了纵向排水沟6位于桥梁横断面上的最低点,而外侧两道由纵向支墩7与桥面板外侧的栏杆基座10,以及相邻的纵向支墩10之间形成的纵向沟槽即可作为管线沟8,用于管线铺设;所述纵向排水沟6和管线沟8上设有人行道盖板4,且纵向排水沟6处的人行道盖板4设有排水孔,使得人行道上的雨水通过人行道盖板4上的排水孔进入纵向排水沟6。优化的,所述人行道盖板4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三横向排水坡11,使得人行道上的雨水能在其重力作用下顺沿第三横向排水坡11经排水孔进入纵向排水沟6。
另外,所述桥面板1上还可具有索区,所述索区设置在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之间,所述索区处的桥面板1顶面具有第四横向排水坡5,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5的坡度方向与第二横向排水坡2坡度方向一致,且第四横向排水坡5的最高点与第二横向排水坡2的最低点衔接,第四横向排水坡5的最低点与纵向排水沟6衔接,从而车行道区雨水通过第二横向排水坡2顺流外排至索区,同时索区内的雨水通过第四横向排水坡5顺流外排至纵向排水沟6内。具体的,所述车行道区与索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防撞护栏的护栏基座3,所述护栏基座3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二横向排水管13,车行道区雨水通过该第二横向排水管13进入索区,在所述桥面板1内侧的栏杆基座10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一横向排水管14,该第一横向排水管14的出水口端与所述纵向排水沟6上的开口相连通,索区内雨水再通过第一横向排水管14进入纵向排水沟6,从而形成完整而顺畅的桥面排水体系,有效避免车行道区积水。优化的,为避免雨水中固体杂质进入第一横向排水管14和第二横向排水管13而造成其堵塞,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横向排水管14和第二横向排水管13的进水口端均设有格栅挡板12,以清理流入第一横向排水管14和第二横向排水管13中雨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桥面板1受力匀顺,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5与第二横向排水坡2的衔接处,以及第四横向排水坡5与纵向排水沟6的衔接处均设有倒角。
下面通过两种具体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进行说明。
一种是双边主梁+横梁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桥面板1厚度25cm,车行道区及索区范围内桥面板1上的第二横向排水坡2和第四横向排水坡5的坡度均为1.5%,坡度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其中,车行道区范围内桥面板1顶面采用10cm厚沥青混凝土铺装,索区范围内桥面板1顶面采用6cm厚沥青混凝土铺装;人行道区范围内桥面板1上的第一横向排水坡9的坡度为1.0%,同时人行道盖板4的第三横向排水坡11的坡度也为1.0%,坡度方向均为外侧高中间低,人行道区范围内桥面板1顶面仅设置柔性防水涂层,从而梯次形成横向高差,保证雨水进入纵向排水沟。此桥面排水构造将最低点位置设置在人行道下方靠近索区的部位,且第四横向排水坡5与第二横向排水坡2、纵向排水沟6相交处均采用1:4倒角过渡以保证顶板受力匀顺,此种桥面横坡设置方式与常规桥梁断面完全不同,常规断面采用单一的横坡、雨水由中间往两侧排走。
另一种是双边主梁+横梁型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如图6所示,车行道区的混凝土桥面板1厚度26cm,车行道区及索区范围内桥面板1上的横向排水坡坡度同样为1.5%,坡度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人行道区的桥面板1厚度16cm,桥面板1上的第一横向排水坡9的坡度为1.0%,人行道盖板4的第三横向排水坡11的坡度也为1.0%,坡度方向均为外侧高中间低。同样,该桥梁的两种横向排水坡相交处采用1:4倒角过渡以保证顶板受力匀顺,桥面板底部保持齐平。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这种通过桥面板上设置反向横坡形成纵向排水沟的桥面排水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混凝土箱梁(T梁)、钢箱梁断面上均可实施,从而能有效解决在上跨铁路段无法设置泄水管及排水管的问题。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面板,所述桥面板上具有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所述人行道区设置在车行道区横向两侧,所述人行道区下方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一横向排水坡,且该第一横向排水坡最低侧的桥面板顶面上设有纵向排水沟,所述车行道区处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由车行道区向人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二横向排水坡,所述纵向排水沟的底面高度低于第二横向排水坡最低端高度,所述纵向排水沟上靠近车行道区一侧设有供车行道区第二横向排水坡上雨水排入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区的桥面板上横向两侧设有用于安装栏杆的栏杆基座,两个所述栏杆基座之间的桥面板上设置至少一道纵向支墩,所述纵向支墩与桥面板内侧的栏杆基座之间构成纵向排水沟,所述纵向支墩与桥面板外侧的栏杆基座,以及相邻的纵向支墩之间构成用于安装管线的管线沟,所述纵向排水沟和管线沟上设有人行道盖板,且纵向排水沟处的人行道盖板上设有排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盖板具有由人行道区向车行道区向下倾斜的第三横向排水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面板内侧的栏杆基座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一横向排水管,该第一横向排水管的出水口端与所述纵向排水沟上的开口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有格栅挡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面板上还具有索区,所述索区设置在车行道区和人行道区之间,所述索区处的桥面板顶面具有第四横向排水坡,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的坡度方向与第二横向排水坡坡度方向一致,且第四横向排水坡的最高点与第二横向排水坡的最低点衔接,第四横向排水坡的最低点与纵向排水沟衔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区与索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防撞护栏的护栏基座,所述护栏基座底部内设有横向贯通布置的第二横向排水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有格栅挡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横向排水坡与第二横向排水坡的衔接处,以及第四横向排水坡与纵向排水沟的衔接处均设有倒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区、人行道区和索区的桥面板底部齐平布置。
CN201920582572.3U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Active CN209923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2572.3U CN209923764U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2572.3U CN209923764U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3764U true CN209923764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88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82572.3U Active CN209923764U (zh) 2019-04-26 2019-04-26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37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0102A (zh) * 2019-04-26 2019-08-02 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0102A (zh) * 2019-04-26 2019-08-02 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47088B2 (ja) コンクリート床版構造、及び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床版
JP2007138707A (ja) 透水性舗装用歩車道境界ブロック及び透水性舗装の排水構造
CN209923764U (zh)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CN214143273U (zh) 一种公路桥梁桥面竖向排水装置
CN210561541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市政混凝土道面
CN110565511A (zh) 一种钢桁梁桥排水系统
CN211057607U (zh) 一种钢桁梁桥排水系统
CN110904756B (zh) 一种三层桥梁的施工方法
CN106337342B (zh) 一种用于山区公路的道路截面构造
CN110080102A (zh)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JP2000144616A (ja) 透水性アスファルト舗装道路の浸透水排出設備とその施工法
CN201801811U (zh) 一种应用于平坡的高架桥梁隐形雨水收集装置
CN112301865A (zh) Uhpc与不锈钢梁的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0151515U (zh) 一种挖方边坡超高路段路面排水系统
CN213038191U (zh) 一种桥面渗水排除结构
AU2019202413B2 (en) Improved concrete road pavement with more sustainability benefits
CN108487415B (zh) 一种坡面排水沟槽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排水沟槽
CN113389104A (zh) 路面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JP2764544B2 (ja) 透水性舗装路面用街渠蓋
CN212128844U (zh) 一种整体式路基单向横坡桥梁的桥面排水系统
CN214573253U (zh) 一种uhpc与不锈钢梁的组合结构
CN210657963U (zh) 一种用于铁路及轨道交通的横向多跨框架墩
CN212612530U (zh) 一种人字形梁护坡结构
CN211815566U (zh) 一种具备快速排水功能的高架路桥结构
CN208815404U (zh) 一种桥面排水结构及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3

Address after: 430074 building E5, phase IV, optical valley software park, 1 Guanshan Avenue,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E5, phase IV, Guanggu Software Park, No.1 Guanshan Avenue,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WUHAN SURVEY AND DESIGN &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