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2268U - 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2268U
CN209922268U CN201920714240.6U CN201920714240U CN209922268U CN 209922268 U CN209922268 U CN 209922268U CN 201920714240 U CN201920714240 U CN 201920714240U CN 209922268 U CN209922268 U CN 209922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earing area
area
wheels
arm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142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卓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142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2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2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2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车,包括:车身,车身包括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多个承重轮,两两对称分布在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的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定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窄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减少了运输车的占用面积,第二承载区域两侧的承重轮的间距小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避免运输车行进过程中承重轮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在窄小空间的通行能力。

Description

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输车。
背景技术
对预制内墙板进行安装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工序,内墙板的特点是尺寸大,重量大,在对内墙板的转移的过程中,使用搬运车对内墙板进行搬运和转移而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杂乱的施工现场对搬运车的行进造成阻碍,不利于搬运车快速对内墙板进行转移,影响内墙板的搬运效果,因此,如何解决搬运车在施工现场快速对内墙板进行转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运输车。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运输车,包括:车身,车身包括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多个承重轮,两两对称分布在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车包括车身,车身包括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用于承载内墙板,在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能够满足对内墙板的一侧起到稳定承载作用的情况下,减少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仍然能够对内墙板稳定地进行承载,减少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而减少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的间距,由于减少了运输车的占用空间,使得运输车的承重轮不易与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在窄小空间的通行能力,运输车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地行进,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运输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承载区域位于第一承载区域的一侧,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拼合成T字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用于放置内墙板,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拼合成T字型,即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窄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呈T字型的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对内墙板起到稳定地承载作用,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较窄而减少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个承重轮的间距,减少了车身宽度尺寸,提高运输车在施工现场的通行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承载区域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第一承载区域的两侧,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拼合成十字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内墙板放置于第一承载区域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上,第一承载区域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对内墙板进行承载,两个第二承载区域位于第一承载区域的两侧,而且两个第二承载区域与第一承载区域拼合成十字形,即两个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均小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在减少两个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时,第一承载区域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仍然能够对内墙板稳定地进行承载,减少两个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而减少了运输车的占用空间,避免运输车与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在施工现场的通行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对称分布的两个承重轮相背离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避免承重轮沿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第一承载区域,运输车在行进时,第一承载区域通过障碍物之间的通道之后,第二承载区域和承重轮同样能够通过障碍物之间的通道,由于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的间距较小而不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即障碍物不易对承重轮造成阻碍,使得运输车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地行进,提高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轮,设置在第一承载区域远离第二承载区域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轮为运输车提供行进动力,驱动轮带动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行进,从而实现对内墙板的转移,减少工作人员搬运内墙板的工作量,驱动轮提供行进动力同样减少工作人员推动运输车的工作量,驱动轮带动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快速地行进,从而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驱动轮和承重轮对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进行承载,由于驱动轮远离第二承载区域,从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更加平衡地承载于驱动轮和承重轮上,驱动轮稳定地带动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行进,避免内墙板与车身发生晃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两个驱动轮,对称分布在位于第一承载区域一侧的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承重轮分布在位于第一承载区域另一侧的第二承载区域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驱动轮为运输车提供行进动力,驱动轮带动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行进,从而实现对内墙板的转移,两个驱动轮和两个承重轮分别分布于第一承载区域两侧的第二承载区域处,驱动轮和承重轮位于第一承载区域两侧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平衡地承载于两个驱动轮和两个承重轮上,两个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均小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所以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和驱动轮的间距均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从而在运输车的行进过程中,承重轮和驱动轮不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的行车速度,进而提高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货叉,用于叉起待运输件;臂架,与车身可转动连接,货叉活动地设置在臂架上;伸缩杆,其一端与车身可转动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与臂架可转动连接,伸缩杆伸长后,驱动臂架相对于车身翻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运输车在移动至内墙板附近时,伸缩杆伸长并驱动臂架相对车身翻转,臂架带动货叉翻转,货叉相对臂架移动,货叉在臂架上移动至适于对内墙板提取的位置之后将内墙板叉起,伸缩杆收缩并带动臂架翻转,臂架带动货叉翻转,进而带动内墙板翻转至车身表面,运输车对车身上的内墙板进行转移,减少人工搬运内墙板的工作量,提高对内墙板的搬运速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伸缩杆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伸缩杆同时对臂架进行驱动而保证驱动过程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内墙板较重而伸缩杆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发生,两个伸缩杆位于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两侧而使得臂架宽度方向的两侧受到两个伸缩杆的驱动力,臂架受到平衡地驱动力而进一步提高驱动过程的稳定性。
伸缩杆位于第二承载区域宽度方向的两侧而使得两个伸缩杆的间距小于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避免两个伸缩杆沿第一承载区域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第一承载区域,从而保证第二承载区域的宽度窄于第一承载区域,减小车身宽度方向的尺寸,提高运输车在窄小空间的通行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承重轮中,至少存在两个承重轮设置在第二承载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在臂架翻转呈竖直状态后,臂架局部伸入两个承重轮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承重轮对第二承载区域的一端进行承载,从而提高车身的平衡性,避免车身翻转的情况发生,保证运输车对内墙板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驱动件,与货叉相连接,用于驱动货叉沿臂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驱动货叉相对臂架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调整货叉相对臂架的位置,对于放置在不同位置的内墙板,驱动件驱动货叉相对臂架移动至适于对内墙板进行提取的位置,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转移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转移内墙板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车身,11第一承载区域,12第二承载区域,2承重轮,3驱动轮,4货叉,5臂架,6伸缩杆,7支撑杆,8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运输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车身1,车身1包括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大于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两个承重轮2,两个承重轮2对称分布在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运输车包括车身1,车身1包括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用于承载内墙板,在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能够满足对内墙板的一侧起到稳定承载作用的情况下,减少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仍然能够对内墙板稳定地进行承载,减少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而减少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2的间距,由于减少了运输车的占用空间,使得运输车的承重轮2不易与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在窄小空间的通行能力,运输车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地行进,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承载区域12位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一侧,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拼合成T字型。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加工成型为一体结构,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用于放置内墙板,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拼合成T字型,即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窄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呈T字型的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对内墙板起到稳定地承载作用,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较窄而减少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个承重轮2的间距,减少了车身1宽度尺寸,提高运输车在施工现场的通行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对称分布的两个承重轮2相背离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2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避免承重轮2沿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第一承载区域11,运输车在行进时,第一承载区域11通过障碍物之间的通道之后,第二承载区域12和承重轮2同样能够通过障碍物之间的通道,由于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2的间距较小而不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即障碍物不易对承重轮2造成阻碍,使得运输车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地行进,提高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运输车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轮3,设置在第一承载区域11远离第二承载区域1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轮3为运输车提供行进动力,驱动轮3带动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行进,从而实现对内墙板的转移,减少工作人员搬运内墙板的工作量,驱动轮3提供行进动力同样减少工作人员推动运输车的工作量,驱动轮3带动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快速地行进,从而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
驱动轮3和承重轮2对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进行承载,两个承重轮2的中点与驱动轮3的连线垂直于两个承重轮2的连线,使得驱动轮3在行进过程中不易造成运输车晃动,由于驱动轮3远离第二承载区域12,从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更加平衡地承载于驱动轮3和承重轮2上,驱动轮3稳定地带动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行进,避免内墙板与车身1发生相对晃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承载区域12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第一承载区域11的两侧,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拼合成十字型。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和一个第一承载区域11加工成型为一体结构,将内墙板放置于第一承载区域11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上,第一承载区域11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对内墙板进行承载,第二承载区域12位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两侧,而且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与第一承载区域11拼合成十字形,即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均小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在减少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时,第一承载区域11和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仍然能够对内墙板稳定地进行承载,减少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而减少了运输车的占用空间,避免运输车与施工现场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在施工现场的通行能力。
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内墙板进行转移,可以根据现场施工要求设置任意数量的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将承重轮2安装于第二承载区域12处而避免减少运输车的占用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两个驱动轮3,对称分布在位于第一承载区域11一侧的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承重轮2分布在位于第一承载区域11另一侧的第二承载区域12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驱动轮3为运输车提供行进动力,驱动轮3带动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行进,从而实现对内墙板的转移,两个驱动轮3和两个承重轮2分别分布于第一承载区域11两侧的第二承载区域12处,驱动轮3和承重轮2位于第一承载区域11两侧而使得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平衡地承载于两个驱动轮3和两个承重轮2上,两个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均小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所以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侧的承重轮2和驱动轮3的间距均小于或等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从而在运输车的行进过程中,承重轮2和驱动轮3不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提高运输车的行车速度,进而提高对内墙板的转移速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运输车还包括:货叉4,用于叉起待运输件;臂架5,与车身1可转动连接,货叉4活动地设置在臂架5上;伸缩杆6,其一端与车身1可转动连接,伸缩杆6的另一端与臂架5可转动连接,伸缩杆6伸长后,驱动臂架5相对于车身1翻转。
在该实施例中,臂架5的一侧通过铰链与车身1转动连接,运输车在移动至内墙板附近时,伸缩杆6伸长并驱动臂架5通过铰链相对车身1翻转,伸缩杆6驱动臂架5转动时,伸缩杆6的两端分别与臂架5和车身1转动连接,臂架5带动货叉4翻转,臂架5在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停止转动,结合图7,臂架5上设置有滑轨,货叉4沿滑轨滑动而调整货叉4在臂架5上的位置,货叉4由四个相互垂直的围板组成,四个围板中的两个围板之间留有取放内墙板的开口,在货叉4提取内墙板之后,四个围板围设于内墙板外侧,防止内墙板脱落于货叉4。
货叉4在移动至适于对内墙板提取的位置之后将内墙板叉起,伸缩杆6收缩并带动臂架5翻转,臂架5带动货叉4翻转而带动内墙板翻转至车身1表面,运输车对车身1上的内墙板进行转移,减少人工搬运内墙板的工作量,提高对内墙板的搬运速度,货叉4与臂架5转动连接,货叉4的转动轴线垂直于臂架5所在平面,货叉4在提取内墙板之后,货叉4相对臂架5转动,从而调整内墙板相对臂架5的位置,保证内墙板平衡地承载于臂架5上,进而提高运输车行进过程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伸缩杆6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伸缩杆6同时对臂架5进行驱动而保证驱动过程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内墙板较重而伸缩杆6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发生,两个伸缩杆6位于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两侧而使得臂架5宽度方向的两侧受到两个伸缩杆6的驱动力,臂架5受到平衡地驱动力而进一步提高驱动过程的稳定性。
伸缩杆6位于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而使得两个伸缩杆6的间距小于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避免两个伸缩杆6沿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第一承载区域11,从而保证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窄于第一承载区域11,减小车身1宽度方向的尺寸,提高运输车在窄小空间的通行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承重轮2中,至少存在两个承重轮2设置在第二承载区域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在臂架5翻转呈竖直状态后,臂架5局部伸入两个承重轮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承重轮2对第二承载区域12的一端进行承载,从而提高车身1的平衡性,避免车身1翻转的情况发生,保证运输车对内墙板转移过程时的稳定性,臂架5能够局部伸入两个承重轮2之间,即说明臂架5的宽度小于两个承重轮2的间距,有效降低了运输车的占用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运输车还包括:驱动件,与货叉4相连接,用于驱动货叉4沿臂架5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驱动货叉4相对臂架5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调整货叉4相对臂架5的位置,对于放置在不同位置的内墙板,驱动件驱动货叉4相对臂架5移动至适于对内墙板进行提取的位置,提高运输车对内墙板转移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转移内墙板的工作效率。
结合图8和图9所示,运输车还包括两个支撑杆7和一个连接杆8,连接杆8与臂架5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7位于连接杆8的两端,支撑杆7与连接杆8和臂架5转动连接,需要对内墙板进行提取时,臂架5相对车身1转动,臂架5通过连接杆8带动支撑杆7转动,在臂架5转动至竖直位置时,支撑杆7的长度方向抵接于地面,支撑杆7对车身1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对内墙板的提取过程中车身1出现晃动,保证提取和放置内墙板过程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1),所述车身(1)包括第一承载区域(11)和第二承载区域(12),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的宽度;
多个承重轮(2),两两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的一侧,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和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拼合成T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的两侧,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和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拼合成十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对称分布的两个所述承重轮(2)相背离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还包括:
至少一个驱动轮(3),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远离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还包括:
两个驱动轮(3),对称分布在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一侧的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
所述多个承重轮(2)分布在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域(11)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还包括:
货叉(4),用于叉起待运输件;
臂架(5),与所述车身(1)可转动连接,所述货叉(4)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臂架(5)上;
伸缩杆(6),其一端与所述车身(1)可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6)的另一端与所述臂架(5)可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6)伸长后,驱动所述臂架(5)相对于所述车身(1)翻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杆(6)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承载区域(12)宽度方向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承重轮(2)中,至少存在两个所述承重轮(2)设置在第二承载区域(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在所述臂架(5)翻转呈竖直状态后,所述臂架(5)局部伸入两个所述承重轮(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还包括:
驱动件,与所述货叉(4)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货叉(4)沿所述臂架(5)的长度方向移动。
CN201920714240.6U 2019-05-18 2019-05-18 运输车 Active CN209922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4240.6U CN209922268U (zh) 2019-05-18 2019-05-18 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4240.6U CN209922268U (zh) 2019-05-18 2019-05-18 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2268U true CN209922268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91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14240.6U Active CN209922268U (zh) 2019-05-18 2019-05-18 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2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5067B (zh) 一种能垂直升降变轨平移的承载装置
CN201077958Y (zh) 一种路桥施工用运梁小车
EP3428093A1 (en) Aerial railway-based multimodal transport interconnecting system
WO2013169110A1 (en) Overhead crane, assembly of at least two overhead cranes,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nd assembly thereof
CN102275811A (zh) 一种吊具及工程机械
CN104594141B (zh) 一种轨道铺运工程车
CN203128111U (zh) 一种具有垂直升降变轨平移的承载装置
CN109760729A (zh) 一种工件转运车
CN201284462Y (zh) 公铁两用架桥机
CN209922268U (zh) 运输车
JP2000255786A (ja) コンテナターミナル
CN110733530B (zh) 一种用于轮对输送的智能转轨装置
CN205601678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装卸的车载装卸装置
CN203558813U (zh) 载物堆垛器
CN106364494A (zh) 一种货运动车
CN106315154A (zh) 一种悬挂式道岔及轨道系统
CN203222012U (zh) 小型载重平板车
CN205171288U (zh) 一种磁浮轨排移动门吊
CN201849911U (zh) 重型设备运输装置
CN103072604B (zh) 扶手架可侧滑的平板车
CN205418901U (zh) 一种预制件运输装置
CN207016421U (zh) 运输装置及货物运输系统
CN206172443U (zh) 用于钢管运输的轨道车
CN102211618B (zh) 半挂车
CN206437407U (zh) 一种地轨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