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5746U - 一种加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5746U
CN209915746U CN201920064919.5U CN201920064919U CN209915746U CN 209915746 U CN209915746 U CN 209915746U CN 201920064919 U CN201920064919 U CN 201920064919U CN 209915746 U CN209915746 U CN 209915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an
air
coil panel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649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克芝
陈劲锋
陈剑
赖明亮
刘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 Huike Ltd Co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Xin Huike Ltd Co Of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 Huike Ltd Co Of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Xin Huike Ltd Co Of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19200649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5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5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5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模组,线圈盘1、磁条支架2、电控主板4、风机5和散热通道10,所述磁条支架2包覆于所述线圈盘1外部,所述风机5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磁条支架2的投影内,所述电控主板4包括电路板41和散热器42,所述散热器42水平设置于所述风机5的上方,所述电路板41设置于所述散热器42上方,所述散热通道10由所述线圈盘1和所述磁条支架2封闭形成,所述磁条支架2在所述风机5上方和所述散热器42风槽口侧面的位置开有缺口21,散热气流经由所述缺口21进入散热通道10并排出至模组外。本实用新型可以整合为一个尺寸非常小的标准模组,散热效率高,结构简单,通用化程度高,可以应用于IH饭煲、压力锅等电磁加热类产品。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低成本快速散热的紧凑型电磁加热模组。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模组通常包括上盖,底壳,线圈盘和磁条支架(由于磁条支架在整机中设置于线圈盘侧部和下部,一般由橡胶、树脂等材料构成,能够起到支撑线圈盘(包括线圈)、保护其内侧部件的作用,所以部分设计人员称之为线圈支架,但是,为了保证磁力线的集中,大多数线圈盘外部会设置磁条以聚拢磁力线,前述线圈支架同样为磁条提供了支撑和放置结构,因此,也有设计人员将线圈盘外部这层结构称之为磁条支架,这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实际功能和设置位置并无太大区别),电控主板(一般包括散热器和电路板以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但也有部分设计人员认为电控主板仅指电路板,散热器只是与电路板上的功率元件相贴合,并不是电路板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实际使用中两种叫法都有),风机等几部分。
其中,电控主板(通常以PCB为形式)上的功率器件(如IGBT)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主板上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也会产生一定热量。此外,在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工作时,被通电的电感线圈盘也会产生大量的热。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工GBT上贴合安装风槽式散热器,并设置一朝向散热器的风机为其散热,同时利用风机产生的气流,带走线圈盘产生的热量。但现有设计通常都存在散热效果不佳,结构整体性差,体积偏大等问题。
参考附图1,CN107684342A揭示了一种电压力锅,其风机虽然安装在线圈盘下方,但是其气流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外锅100的下方整个都是空的,这样做可以不遮挡线圈盘的散热表面,电饭煲底壳内的散热气流可以直接吹过线圈的表面,但是,这种设计没有设置封闭的散热通道,不能将散热气流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散热效率低,为保证散热效果,不得不增加风机的功率。另一方面,所有气流均向上吹出,流过散热器的气流在挡板630的作用下,大部分折返吹向线圈盘,小部分又吹向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各种气流交织在一起,风压和风量损失大,散热效率低;此外,由于该电压力锅采用电磁加热底盘,底盘基本平铺于内锅下方,无需将气流引导至较远侧的内锅侧面,因此,对散热气流的风压和风量要求并不非常高,所以在设计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分流作用,仅仅使用简单的挡板来实现气流的控制,既达不到精准控制,其折射也会造成风压损失,最终造成气流混乱、离散并且互相干扰;在这种设计下,过分强调对加热盘的散热,如果散热片发热剧烈,会导致散热片散热气流的风压和风量不足;此外,其风机是设置在底板上,电源板又设置在壳体内侧,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设计,造成结构松散,挤占了其他结构的空间,装配、维修拆卸均有不便。
CN207492536U揭示了一种电饭锅,其风机设置于线圈盘和电控主板的下方,一部分轴向气流吹向线圈盘,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与CN107684342A类似,其气流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线盘主体30下方并没有包覆任何部件,整个下方都是空的,气流的指向性较差,不能将散热气流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散热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吹向散热器的气流不得不先经过安装槽9的折向,导致风量和风压的一定损失,比直接吹在散热器上散热效率有所降低;此外,由于该电压力锅采用电磁加热底盘,底盘基本平铺于内锅下方,无需将气流引导至较远侧的内锅侧面,因此,对散热气流的风压和风量要求并不非常高,所以在设计时就没有充分考虑散热气流风压和风量降低的情况,仅仅使用简单的导风圈32来实现气流的控制,既达不到精准控制,也不能将气流保量保压的输送到半圆形线圈盘的远端,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散热通道,散热气流在吹过线圈盘后,排出模组或者壳体的出口也不明确,很容易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四处流动,降低散热效率。此外,在这种设计下,吹向加热盘或者散热器的风量和风压也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调整。
CN105982512A和CN204335270U结构大致相同,均揭示了一种电饭煲,其风机设置于线圈盘和电控主板的下方,一部分轴向气流吹向线圈盘,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但是,其气流同样没有得到精确的控制,一方面,线圈盘周围并没有包覆任何部件,整个下方都是空的,吹向线圈盘的气流指向性差,不能将散热气流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散热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该电饭煲采用电磁加热底盘,底盘基本平铺于内锅下方,无需将气流引导向线圈盘上方或者远端,所以只设计了散热气流水平吹向线圈盘的情况,不能将气流保量保压的输送到半圆形线圈盘的远端,没有考虑在使用半圆形线圈盘时上部线圈的散热问题,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散热通道,散热气流在吹过线圈盘后,排出模组或者壳体的出口也不明确,很容易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四处流动,降低散热效率。此外,在这种设计下,吹向加热盘的风量和风压也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调整。
参考附图2,CN203987534U揭示了一种电压力锅,其风机设置于线圈盘和电控主板的下方,一部分轴向气流吹向线圈盘,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但是,其散热效果依然没有达到最优。一方面,线圈盘周围并没有包覆任何部件,磁条支架和线圈盘之间并不是封闭的,散热气流指向性差,只能依靠外壳反射引导气流,不能将散热气流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尤其是不能将气流保量保压的输送到弧形线圈盘的远端和上端,散热效率低;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散热通道,散热气流在吹过线圈盘后,排出模组或者壳体的出口也不明确,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四处流动,降低散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在电路板和线圈盘之间还设置了主板支架,并且在主板支架上集成了过风口402和凹槽401,看似将部分散热器的气流引导到了线圈盘,但主板支架结构复杂,内部风道对散热器的气流产生了一定阻挡,外部结构对风机垂直向上的气流产生了一定的阻挡,损失了部分风压和风量,导致比直接吹在线圈盘和散热器上散热效率有所降低。此外,在这种设计下,吹向加热盘或者散热器的风量和风压也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调整。
CN203873542U揭示了一种电饭煲,其风机倾斜设置于线圈盘和电控主板的下方,增强了吹向线圈盘的轴向气流,减少了吹向散热器的气流。但是,其气流同样没有得到精确的控制,一方面,线圈盘周围并没有包覆任何部件,整个下方都是空的,电饭煲散热通道就是线圈盘和底壳之间的所有空间,吹向线圈盘的气流虽然风量增加,但由于该没有设置精确的引导通道,指向性仍然很差,不能将散热气流保量保压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散热效率低;另一方面,电机倾斜设置后,吹向散热器的气流倾斜进入散热器,当这部分散热气流从散热器右端吹出时,风压和风量损失明显,在IGBT元件发热量突然增大时,散热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散热通道,散热气流在吹过线圈盘后,排出模组或者壳体的出口也不明确,很容易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四处流动,降低散热效率。此外,在这种设计下,吹向加热盘的风量和风压也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调整。
CN203693249U揭示了一种电饭煲,其气流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线圈盘的下方整个都是空的,这样做可以不遮挡线圈盘的散热表面,电饭煲底壳内的散热气流可以直接吹过线圈的表面,但是,这种设计没有设置封闭的散热通道,不能将散热气流精确地引导至线圈盘的每个部分,散热效率低,为保证散热效果,不得不增加风机的功率。另一方面,向上的散热气流在流过散热器后,在挡板73的作用下,大部分折返吹向线圈盘,各种气流交织在一起,风压和风量损失大,散热效率低。同时,由于该电饭煲只设计了散热气流水平吹向线圈盘的情况,不能将气流保量保压的输送到半圆形线圈盘的远端和上部。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散热通道,散热气流在吹过线圈盘后,排出模组或者壳体的出口也不明确,很容易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四处流动,降低散热效率。在这种设计下,过分强调对加热盘的散热,如果散热片发热剧烈,会导致散热片散热气流的风压和风量不足。
综上,市场上急需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搭建成本低,并且可以灵活适用于不同型号产品的通用加热模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搭建成本低,并且可以灵活适用于不同型号产品的通用加热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加热模组,包括:线圈盘、磁条支架、电控主板、风机和散热通道,磁条支架包覆于线圈盘外部,风机至少部分设置于磁条支架的投影内,电控主板包括电路板和散热器,散热器水平设置于风机的上方,电路板设置于散热器上方,散热通道由线圈盘和磁条支架封闭形成,磁条支架在下部开有缺口,散热气流经由缺口进入散热通道并排出至模组外。
优选的,磁条支架在风机上方和散热器风槽口侧面的位置开有缺口。
优选的,缺口由一个大开口或者若干小开口组成。
优选的,可以通过调整位于散热器侧面和/或位于风机上方的缺口的开口面积来调整进入散热通道的风量。
优选的,缺口是一个可拆卸的部件。
优选的,还包括风道壁,风道壁用于封闭电路板两竖直侧边、风机上表面和磁条支架外表面之间的空隙。
优选的,磁条支架的每个磁条槽之间通过连壁封闭,磁条槽在磁条支架内表面方向上的高度不高于连壁。
优选的,电控主板安装至主板支架,主板支架与散热器相对的位置开有出风口。
优选的,风机包括闭合的扇框。
优选的,电控主板大致呈L型设置于磁条支架的下方和侧方。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磁条支架和线圈盘之间的空间由原来的开放式变为密闭式,形成了可以精确引导气流的散热通道,风压得到了加强,可以沿着散热通道环绕运送到整个线圈盘,即使最远端风压也不至于下降到无法完成散热。(2)散热器水平设置,可以使得风机吹出的气流在进入散热器后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吹出模组和进入散热通道,为对气流的进一步控制准备了条件。(3)通过设置缺口,使得一部分吹入散热器的气流通过右侧风槽口吹入磁条支架缺口的侧面,一部分气流直接从下方吹入缺口的底面,几条气流互不干扰,提高了散热效率,有效利用了所有风量,提高了散热通道风压,提高了散热效率。(4)风机设置在线圈盘下方,最大程度的利用了下方空间,并为其他部件提供了利用侧下方空间的机会;风机距离线圈盘近,并且上方就是磁条支架的缺口,气流直接进入封闭的散热通道充分流动,可以很好地对整个线圈盘进行散热。(5)散热器水平设置在风机上方,风机的气流无需调整就可以直接进入散热器,散热效率高,对电路板其他部分干扰小,并且从风槽口吹出的气流容易进行控制。(6)电路板竖直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可以使其大部分元件远离线圈盘电磁干扰最强烈的底部和底部边缘区域,有利于保护元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加热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加热模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模组侧面剖视图和风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本文中所谓投影是指的在沿线圈盘1的深度或者说高度方向进行投影,也即在电饭煲底部平面的投影。本文中所说的“上方”“下方”“外部”等只是一种大体位置关系的描述,比如第一部件在第二部件上方,并不代表第一部件必须完全处于第二部件的投影内。
参考图3-4,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模组,包括:线圈盘1、磁条支架2、电控主板4、风机5和散热通道10,所述磁条支架2包覆于所述线圈盘1外部,所述风机5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磁条支架2的投影内,所述电控主板4包括电路板41和散热器42,所述散热器42水平设置于所述风机5的上方,所述电路板41设置于所述散热器42上方,所述散热通道10由所述线圈盘1和所述磁条支架2封闭形成,所述磁条支架2在下部开有缺口21,散热气流经由所述缺口21进入散热通道10并排出至模组外。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实现了对风机散热气流的精确控制,提高了散热效率。
其中,散热器42包括顶壁(也称上盖板、底壁)和散热风槽(散热翅片),散热器42的左端大致设置在风机5上方的中间,这样不会对垂直向上的气流构成太大的干扰,从散热风槽口吹出的气流也比较好实现下一步的控制。
线圈盘1和磁条支架2都是大致呈锅状的部件,当磁条支架2包覆于线圈盘1外部时,两者相对的部分,就会在线圈盘1的外表面和磁条支架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定的封闭空间,如果再将上端没有封闭的地方封闭起来,就会形成散热通道10。通常来讲,在散热通道10的上部,都会留有一些出风口(图中未示出),以方便将带有热量的气流引导到模组或者壳体外部。
磁条支架2的下部或者侧下部与风机5上方和散热器42风槽口侧面相对的位置开有缺口21,从侧面看缺口21大致呈弧形,一部分开口朝下或者斜下方向,用于接收从风机5吹出的垂直气流,一部分开口朝右或者斜下方向,用于接收从散热器42左端吹出的气流。电路板41竖立于散热器42的上部,电路板上发热元件(IGBT等)与散热器顶壁(吸热面)贴合,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磁条支架2侧面的空间,并且方便将电控主板4整体固定在磁条支架2或者线圈盘1上。风机5竖直向上吹出的气流,偏左没有被散热器42阻挡的部分,无阻挡地直接通过缺口21吹入了散热通道10,不需要任何多余部件的引导,并且由于风机5设置在磁条支架2的下方,并且磁条支架2大致呈弧形,气流不会在进入缺口21后只朝一个方向运动,该部分气流会顺着线圈盘整个外表面流动,一部分向上吹入散热通道10,一部分水平吹入散热通道10,通过合理设置磁条支架2上部的出风口,可以使得气流吹过全部线圈盘表面,并沿着散热通道10迅速流动到线圈盘1的各个部分,最终经过设置在上部的出风口排出加热模组。吹入散热器42的气流,一部分从散热器42右端的风槽口排出了模组,也可以直接排出壳体,另一部分从散热器42左端吹出,由于距离缺口21侧面的开口非常近,所以直接吹入散热通道10。
在这种方案下,风机5吹出的气流被大致分成了4个主要的部分,在模组内部形成了四个散热风道。其中,
风道A:风机 5-散热器 42-散热器 42右端风槽口-主板支架 6出风口 14-模组外-壳体外。如图4中风道A所示。
风道B:风机 5-散热器 42-散热器 42左端风槽口-缺口 21-散热通道 10-模组出风口-壳体外。如图4中风道B所示。
风道C:风机 5-缺口 21-上部散热通道 10-模组出风口-壳体外。如图4中风道C所示。
风道D:风机 5-缺口 21-底部散热通道 10-模组出风口-壳体外。如图4中风道D所示。
这种布置在紧凑空间内完成了气流的精准控制,将风机5的气流分成四部分,在没有增加任何部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散热器42气流的分流,增加了用于线圈盘1散热的风量和风压,一股气流用于散热器42的散热,两股气流用于线圈盘1(包括盘体、线圈、磁条等)的散热,一股气流先用于散热器42散热,后用于线圈盘1散热。使得四股气流分别拥有自己的流道,能够独立或者协同工作,互不干扰,减少了壳体内部的紊流,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多股气流流经了壳体内所有发热量比较大的部件,并且其出路并不重合,使得加热模组甚至是整个壳体都不存在散热气流无规律流动的情况,使空间内所有的气流都有序流动起来,互不干扰,各司其职,配合得当。
在此情况下,虽然气流B先后用于散热器42和线圈盘1的散热,会造成带有热量的气流进入散热通道10,但是毕竟进入缺口的只是少部分气流,大部分气流还是会选择从没有遮挡的右端吹出模组,带走大部分散热器的热量。但气流B的加入,确实增加了散热通道10内部的风量和风压,使得气流运动加速,并且在同样时间内,进入散热通道的风量有所增加,所以会使得实际的散热效果得到提升。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总的风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散热器42的散热效果如何保证。本实用新型同样提供了解决方案。
缺口21由一个大开口或者若干小开口组成,通过调整位于散热器42侧面和/或位于风机5上方的缺口21的开口面积,就可以简单的完成调整进入散热通道10风量的工作。因为缺口21的开口部分要分别面对散热器42的出风槽口和风扇的扇叶,所以缺口21通常从侧面看为弧形,垂直投影是矩形,方便与磁条支架2的形状相配合。当然,缺口21由两个边垂直相交形成也没有问题。在需要大的进风量时,开口面积可以很大,直到缺口21变成一个完整的开口,中间没有任何阻拦。在需要小风量时,可以减少开口部分的面积,增加一些横竖设置的栏杆,这样相同时间内进入散热通道10的风量就会减少,这对按需调整各部分风量和增强散热器42的散热是十分有利的。此外,单独调整缺口21上部面对散热器42的开口面积或者单独调整下部面对风机5的开口面积都是可以的。比如单独增加缺口21上部开口的面积,就可以增大进入散热通道10的风量,单独减少缺口21上部开口的面积,就可以减少进入散热通道10的风量,同时多余的风量会从散热器42右端的风槽口吹出模组外。当缺口21上部与散热器42相对的开口面积减少为零时,进入散热器42的绝大部分气流都会从散热器右端吹出,此时进入散热器42的散热气体风压增加,但是风量会相应减少。缺口21中开口的面积在风机5投影面积的20%至110%之间,面积太大会使得向上气流的指向性得不到保证,面积太小则阻碍太多,不利于在线圈盘1和磁条支架2的内部散热通道10保持风压和风量。
缺口21还可以是一个可拆卸的部件,这也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创新结构,将缺口21做成一个可拆卸的部件,就可以方便地调整风机5进入散热通道10的风量和风压,十分有利于电饭煲整体散热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型号、不同大小、不同发热量,甚至不同类型发热元件进行缺口21大小的设计,满足散热器和线圈盘的散热要求,而不必反复调整风机的规格、散热器的尺寸和线圈的多少。因为小家电行业内,通用模组是一个趋势,在加热模组核心部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演变出数十种变形产品,加热模组应对不同部件组合的兼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模组通过更换不同的缺口21,正好符合此要求。
通常情况下,电控主板4可以安装在磁条支架2上,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将电控主板4安装至主板支架6,通常设置主板支架6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电路板41的连接强度、防尘、防短路,使得电控主板4可以跟磁条支架2更容易的稳定连接,模组的整体性更好。同时,主板支架6优选设置于外侧,减少对气流的干扰,主板支架6与所述散热器42相对的位置开有出风口14,出风口14出来的气流通常直接吹向电饭煲底壳的出风口,直接排出壳体外。风机5包括闭合的扇框7,这种形式的风机基本没有切向气流,可以保证轴向气流具有较强风压和风量,同时也是市面上较多采用的一种风机,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优选的,磁条支架2上形成有用于容纳磁条24、26的磁条槽27,安置在线圈3下方的磁条可以将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汇聚在一起,加强磁力效果避免产生漏磁。现有技术中,为了便于放置磁条,便于安装,便于连壁的成型,以及防止磁条因剧烈震动脱位,通常会将磁条槽设计为放置在连壁内部,并具有一定高度,向线圈盘1的方向凸出,磁条设置于磁条槽的内表面。但是,这种设计会在磁条槽27的位置上减小磁条支架2内表面和线圈盘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造成气流流动的不畅。所以,为了保持磁条支架2和线圈盘1之间散热通道的通畅,优选磁条槽27在磁条支架2内表面方向上的高度不高于连壁20,也就是将连壁20在磁条槽的部分制作成向外突出一定高度,或者将磁条槽27直接设置在连壁20的外表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磁条槽27对散热通道10的影响。
此外,风机5设置于线圈盘1下方,并在不影响电路板41放置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线圈盘1下方中心的位置,可以充分利用半圆形线圈盘1底部的空间,因为目前散热风机进风口大多设置在壳体底面上,并且风机高度可以控制的比较小,所以放入线圈盘1侧下方,不会明显增加电饭煲的厚度,同时使得壳体侧部的宽度明显变少,也可以说增大了设置其他元器件的空间。其次,这种布置使得风机5轴向出风口距离线圈盘1很近,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风压的损失,使气流可以沿着线圈盘1外表面的空隙更好地流动,更好地对整个线圈盘1进行散热。
散热器42设置在风机5上方,散热器42导风槽的进风面(下底面)会正对风机5,有效的利用了风机5的轴向气流,并且从散热器42吹出的热风都会直接进入各自的风道,不会吹向其他电路板41元器件,也不会与其他散热气流产生干涉,保证了散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通常情况下,散热器42风槽的端口在高度上基本与缺口21的侧面或者侧向开口平齐,并且距离很近(1mm-15mm),这样,散热器42出来的的气流就会直接以较大风压和风量进入缺口21,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散热器42左侧风槽口距离缺口21也很近(1mm-15mm),这样,散热器42左侧风槽口出来的气流就会以较大风压和风量进入缺口21,提高了散热效率。此外,从附图3中也可以清楚看出,散热器42的至少一部分处于线圈盘1和磁条支架2的垂直投影范围内,也就是说,散热器42相当部分的体积是处于线圈盘1侧下部的空间内,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多余的空间,这对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类的产品尤其有利。并且,由于散热器42是水平放置的,其上盖板将热风与电控主板4的其他元器件隔开。当然,所谓水平设置并不是绝对的,应当理解为大致水平,比如倾斜在5°之内就属于允许范围之内。只要是可以充分利用磁条支架周围的空间,所述散热器42也可以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小于30°的夹角设置于所述风机5的上方,但是这种情况下,各股气流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电路板41竖直设置,优选的是短边在下,长边在侧,但长边在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短边在下,可以使其大部分元件远离线圈盘1电磁干扰最强烈的底部和底部边缘区域,有利于保护元器件。对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类的产品,电路板41竖直设置,可以充分利用锅体的深度,最大限度节约空间。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讲,电路板41是竖立于散热器42之上,并且优选的位置为散热器42远离磁条支架2一侧的端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L型的结构,当然,这只是大致L形状,如附图3所示。这里用L型描述电控主板4的侧面形状,是为了清楚简便的描述电路板和散热器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是限定电控主板4从侧面看必须是一个L形状,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散热器42的厚度与电路板41不一样,电路板41上还设置有各种元器件。L型结构的两边也可以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因为在特殊情况下,散热器和电路板会倾斜设置,此时形成的L型就不会是一个标准的L型;此外,如果电路板41不紧贴着散热器42的边缘设置,比如离开左边缘一点点设置,也会使得整个电控主板4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标准的L型。但是,这些设置方式,都可以大致看成一个L型,都是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
从风机5吹出来的轴向气流,绝大部分都流向散热器42和散热通道10,虽然没有自下而上吹向电控主板4的其他部分,但通常来讲这部分元件发热不大,借助自然散热或者其他散热方式也基本满足散热要求。当然,电控主板4也可以设置在散热器42上部的其他位置,甚至电路板41元器件所在的表面也可以不面对线圈盘1,虽然这些非优选的布置方式也比现有技术的布置方式要好,可以实现本专利的节约空间和成本的目的。但是,从散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上来讲,相比优选方式都会有所减弱,有的布置形式,甚至会增大所述部分所占用的壳体空间。当然,所谓垂直设置并不是绝对的,应当理解为大致垂直,比如倾斜在5°之内就属于允许范围之内。只要是可以充分利用磁条支架2周围的空间,电路板41也可以以相对于垂直方向小于30°的夹角设置于所述散热器42上部,比如磁条支架2的侧下部空间充裕时,就可以考虑将电路板41倾斜设置在散热器42上部,一端伸入磁条支架2的侧下部,另一端尽量设置在散热器42的范围内,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电路板41占用的高度,使得结构紧凑。同时,散热气流还是可以从电路板上的元器件表面吹过。
参见附图5,加热模组还包括风道壁9,用于封闭电路板41两竖直侧边、风机5上表面和磁条支架2外表面之间的空隙。因为在风机5的工作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一些气流没有进入散热器42和散热通道10,在设置了风道壁9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被浪费的气流集中起来,引导向缺口21和散热器42。同时,密闭的空间也可以使得风机5上方的空腔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风压,增加了散热效率。当然,风道壁具体形状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可以完成把风机5上方的空腔基本封闭、将气流导向缺口和散热器的功能就行了。
综上所述,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模组,核心在于对模组散热气流的精确控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散热器和磁条支架缺口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实现了对散热气流的精确控制,结构简单,综合成本低,散热效果好,可以应用于IH饭煲、压力锅等煲类产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盘(1)、磁条支架(2)、电控主板(4)、风机(5)和散热通道(10),所述磁条支架(2)包覆于所述线圈盘(1)外部,所述风机(5)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磁条支架(2)的投影内,所述电控主板(4)包括电路板(41)和散热器(42),所述散热器(42)水平设置于所述风机(5)的上方,所述电路板(41)设置于所述散热器(42)上方,所述散热通道(10)由所述线圈盘(1)和所述磁条支架(2)封闭形成,所述磁条支架(2)在下部开有缺口(21),散热气流经由所述缺口(21)进入散热通道(10)并排出至模组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支架(2)在所述风机(5)上方和所述散热器(42)风槽口侧面的位置开有缺口(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21)是一个可拆卸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21)由一个大开口或者若干小开口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可以通过调整位于所述散热器(42)侧面和/或位于所述风机(5)上方的所述缺口(21)的开口面积来调整进入散热通道(10)的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壁(9),所述风道壁(9)用于封闭所述电路板(41)两竖直侧边、所述风机(5)上表面和所述磁条支架(2)外表面之间的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支架(2)的每个磁条槽(27)之间通过连壁(20)封闭,所述磁条槽(27)在所述磁条支架(2)内表面方向上的高度不高于所述连壁(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主板(4)安装至主板支架(6),所述主板支架(6)与所述散热器(42)相对的位置开有出风口(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5)包括闭合的扇框(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主板(4)大致呈L型设置于所述磁条支架(2)的下方和侧方。
CN201920064919.5U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加热模组 Active CN209915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4919.5U CN209915746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加热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4919.5U CN209915746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加热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5746U true CN209915746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66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64919.5U Active CN209915746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加热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57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21162A1 (en) Embedded microwave oven
CN110754931B (zh) 一种烹饪器具
WO2021115106A1 (zh) 抽屉式微波炉
JP7109151B2 (ja) 放熱構造、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設備
WO2021115107A1 (zh) 抽屉式微波炉
CN209915746U (zh) 一种加热模组
TWM615929U (zh) 充電設備
JP6602980B2 (ja) 電子レンジ
CN215872164U (zh) 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09170703U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03615403U (zh) 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217447441U (zh) 烹饪电器
CN212408761U (zh) 电磁炉
WO2019196593A1 (zh) 一种散热结构、加热模组和烹饪设备
CN212231753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09201369U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10725791U (zh) 适用于有轨电车变流器的l型风冷散热装置
CN109588014B (zh) 一种风冷导流插件及风冷插件式机箱
CN110366284A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109246876A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16431828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20017817U (zh) 冰箱
CN213402789U (zh) 一种电源板盒及其烹饪器具
CN218831132U (zh) 电子通讯设备用散热盒及电子通讯设备
CN221570632U (zh)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