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1698U - 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11698U CN209911698U CN201920247473.XU CN201920247473U CN209911698U CN 209911698 U CN209911698 U CN 209911698U CN 201920247473 U CN201920247473 U CN 201920247473U CN 209911698 U CN209911698 U CN 2099116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panel
- display device
- display
- cover plate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装置以及盖板。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PNL);以及盖板(CO),该盖板(CO)具有:与上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的盖部件(ME);沿着上述盖部件设置并与上述盖部件粘合的偏光板(POL1);以及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偏光板之间且设置于上述偏光板的着色层(DE)。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以2018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2018-035691为基础的优先权,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纳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省空间、省电力等观点出发,显示装置采用液晶面板、有机电致发光(EL)面板等显示面板。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电话等各种电子设备中,盖玻璃等透光性的盖板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以及非显示区域进行覆盖。为了使这些显示面板与盖板进行贴合,利用粘接片将显示面板的偏光板与盖板粘接。
然而,有时在盖板表面的周边区域产生阶差。作为上述阶差,例如,由设置于盖板的周边区域的框状的遮光层形成。遮光层是使用印刷法来形成的,因此上述阶差有时被称为印刷阶差。要求即使在形成上述那样的遮光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为,具备对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以及盖板,该盖板具有:盖部件,与上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偏光板,沿着上述盖部件设置并与上述盖部件粘合;以及着色层,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偏光板之间,并设置于上述偏光板。
此外,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板具备:盖部件;与上述盖部件粘合的偏光板;以及形成于上述偏光板的着色层,并具有由上述着色层形成的着色区域、以及位于比上述着色区域靠内侧的透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4是用于对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且是表示将显示面板与盖板粘接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上述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且是表示将显示面板与盖板粘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7的传感器面板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上述传感器面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图,且是表示传感器模块的图。
图10是沿着线X-X表示图9的传感器面板的截面图。
图11是用于对上述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且是表示将传感器面板与盖板粘接之前的状态且将显示面板与传感器面板粘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公开仅为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保持实用新型主旨的适当变更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状态相比,有时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表示,但是仅为一个例子,且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对已经出现的图进行了说明的要素同样的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而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DSP的平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DSP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t)显示装置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相互正交。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分别正交。此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也可以以90°以外的角度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朝向前端的方向定义为上,将第三方向Z的箭头的与朝向前端的方向相反侧的方向定义为下。此外,在设为“第一部件之上的第二部件”以及“第一部件之下的第二部件”的情况下,第二部件可以与第一部件接触、或者也可以位于从第一部件远离的位置。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PNL、盖板CO、以及粘接片AD1。
显示面板PNL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以及位于显示区域DA外侧的非显示区域NDA。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区域DA具有矩形形状,非显示区域NDA具有框状的形状,并包围显示区域DA。
盖板CO具有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透射区域TA至少与显示区域DA对置。透射区域TA位于比着色区域EA靠内侧的位置。着色区域EA位于透射区域TA的外侧,并至少与非显示区域NDA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射区域TA具有矩形形状,并与显示区域DA的整体以及非显示区域NDA的一部分对置。着色区域EA具有框状的形状,包围透射区域TA,并与非显示区域NDA的一部分对置。
此外,盖板CO具有盖部件ME、偏光板POL1以及着色层DE。在图2中,对着色层DE附加有点图案。
盖部件ME与显示面板PNL对置配置。盖部件ME为平型,由玻璃、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绝缘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ME作为透明的绝缘基板为玻璃基板。
盖部件ME位于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的整体。在俯视时,盖部件ME具有矩形形状。例如,盖部件ME具有比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宽度、长度)大的宽度以及长度,在俯视中具有比显示面板PNL大的面积。盖部件ME对显示面板PNL的整面进行覆盖。盖部件ME具有与显示面板PNL对置的第一主面SF1、以及与第一主面SF1相反侧的第二主面SF2。
偏光板POL1位于显示面板PNL与盖部件ME之间,并沿着盖部件ME设置。偏光板POL1与盖部件ME粘合。偏光板POL1位于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光板POL1位于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的整体。关于俯视时的位置,盖部件ME的轮廓与偏光板POL1的轮廓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
着色层DE位于显示面板PNL与偏光板POL1之间。着色层DE设置于偏光板POL1。着色层DE形成于偏光板POL1的与显示面板PNL对置一侧的面。着色层DE位于着色区域EA,并与偏光板POL1对置。着色区域EA由着色层DE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层DE具有框状的形状,位于着色区域EA的整体,未位于透射区域TA。然后,着色层DE的整体与偏光板POL1对置。
着色层DE例如作为具有遮光性的材料而使用黑色树脂,并利用印刷法来形成。因此,在盖板CO的与显示面板PNL对置的一侧,着色层DE沿着透射区域TA与着色区域EA的边界线形成有阶差(印刷阶差)。此外,着色层DE不限定于遮光层,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着色层DE也可以使用白色树脂来形成。着色层DE也可以是黑色以及白色以外的颜色的层。然后,着色层DE只要能够对盖板CO的着色区域EA进行着色即可。
粘接片AD1位于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之间。粘接片AD1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片AD1作为固态的粘接材料而由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形成。粘接片AD1遍及整个区域具有均匀的厚度TAD1。粘接片AD1具有比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宽度、长度)小的尺寸,粘接片AD1的整体与显示面板PNL重叠。粘接片AD1的端部AD1E与着色区域EA重叠。其中,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粘接片AD1具有比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大的尺寸。此外,粘接片AD1在俯视中,也可以以向显示面板PNL的外侧伸出的方式与显示面板PNL重叠。
在此,粘接片AD1形成得比着色层DE厚。粘接片AD1的厚度TAD1超过着色层DE的厚度TDE。当例示性地表示时,厚度TAD1为100μm,厚度TDE为10至15μm。此外,为了使粘接片AD1发挥足够的粘接力,厚度TAD1优选为厚度TDE的3倍以上。从抑制显示装置DSP的整体厚度的观点出发,厚度TAD1优选为厚度TDE的10倍以下。
此外,粘接片AD1的折射率也可以调整。与无粘接片AD1地形成了显示装置DSP的情况、即在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之间存在空气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各界面的光反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高对比度化。
显示面板PNL为片型的显示面板,且是挠性板。因此,显示面板PNL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而变形。另一方面,偏光板POL1不受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的影响。偏光板POL1不变形地沿着盖部件ME设置。
显示面板PNL具有与盖板CO对置的第三主面SF3以及与第三主面SF3相反侧的第四主面SF4。作为第三方向Z上的从第三主面SF3到第一主面SF1为止的距离,存在第一距离DI1以及第二距离DI2。第一距离DI1是从显示区域DA等着色层DE远离的区域的距离。第二距离DI2是着色层DE所存在的区域的距离。因此,第二距离DI2比第一距离DI1长。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的显示面板PNL的截面图。显示面板PNL为有机EL显示面板。
如图3所示那样,显示面板PNL具备第一基板SUB1、支撑部件5、以及密封层41。支撑部件5位于第一基板SUB1之下,利用粘接片AD2而粘贴于第一基板SUB1。支撑部件5具有第四主面SF4。此外,支撑部件5具有挠性。支撑部件5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
第一基板SUB1具备第一绝缘基板10、开关元件SW1、SW2、SW3、光反射层4、以及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等。第一绝缘基板10使用有机绝缘材料来形成,例如使用聚酰亚胺来形成。因此,有时将第一绝缘基板10称为有机绝缘基板(树脂基板)较恰当。或者,有时将第一绝缘基板10称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或者树脂层较恰当。第一绝缘基板10具有第一面10A以及与第一面10A相反侧的第二面10B。第一绝缘基板10被第一绝缘层11覆盖。
开关元件SW1、SW2、SW3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1之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关元件SW1、SW2、SW3由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构成,但也可以由底栅型的薄膜晶体管构成。开关元件SW1、SW2、SW3为相同构成,因此在以下,着眼于开关元件SW1而对其构造进行更详细说明。开关元件SW1具有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1之上的半导体层SC。半导体层SC由第二绝缘层12覆盖。此外,第二绝缘层12还配置于第一绝缘层11之上。
开关元件SW1的栅电极WG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2之上,并位于半导体层SC的正上方。栅电极WG由第三绝缘层13覆盖。此外,第三绝缘层13还配置于第二绝缘层12之上。
这样的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以及第三绝缘层13,例如由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等无机系材料形成。
开关元件SW1的源极电极WS以及漏极电极WD形成于第三绝缘层13之上。源极电极WS以及漏极电极WD分别通过贯通第二绝缘层12以及第三绝缘层13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SC电连接。开关元件SW1由第四绝缘层14覆盖。第四绝缘层14还配置于第三绝缘层13之上。这样的第四绝缘层14例如由透明的树脂等有机系材料形成。
光反射层4配置于第四绝缘层14之上。光反射层4由铝、银等光反射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此外,光反射层4的表面(即,密封层41侧的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用于赋予光散射性的凹凸面。
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形成于第四绝缘层14之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有机EL元件OLED1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2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3与开关元件SW3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均构成为朝向密封层41一侧放射光的所谓的顶发射极型。
例如,有机EL元件OLED1放射红色光,有机EL元件OLED2放射绿色光,有机EL元件OLED3放射蓝色光。其中,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放射的光的颜色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构成为放射白色光。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PNL具备彩色滤波器即可。
有机EL元件OLED1具备形成于光反射层4之上的像素电极PE1。像素电极PE1与开关元件SW1的漏极电极WD接触,并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同样,有机EL元件OLED2具备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的像素电极PE2,有机EL元件OLED3具备与开关元件SW3电连接的像素电极PE3。像素电极PE1、PE2、PE3例如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第四绝缘层14以及像素电极PE之上设置有隔壁绝缘层15。在隔壁绝缘层15上,在与像素电极PE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或者在与像素电极PE所形成的列或者行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狭缝。在此,作为一个例子,隔壁绝缘层15在与像素电极PE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
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还具备有机发光层ORG以及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中的一方为阳极,另一方为阴极。有机发光层ORG分别位于像素电极PE1至PE3之上。有机EL元件OLED1的有机发光层ORG发出红色光。有机EL元件OLED2的有机发光层ORG发出绿色光。有机EL元件OLED3的有机发光层ORG发出蓝色光。
共用电极CE位于有机发光层ORG以及隔壁绝缘层15之上。共用电极CE例如由ITO、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分别由隔壁绝缘层15划分。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优选由透明的密封膜来密封。
此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有机EL元件构成为朝向第一绝缘基板10一侧放射光的所谓的底发射极型。在该情况下,进行光反射层4的位置等的各种调整。
密封层41覆盖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之上。密封层41具有第三主面SF3。密封层41形成为对配置在第一绝缘基板10与密封层41之间的部件进行密封。密封层41抑制氧、水分向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侵入,抑制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的恶化。此外,密封层41也可以由无机膜和有机膜的层叠体构成。此外,上述的粘接片AD1与密封层41粘接。
在这样的显示面板PNL中,在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分别进行了发光时,各自的放射光向盖板CO出射。由此,实现彩色显示。各个像素PX具备单个的开关元件SW以及单个的有机EL元件OLED等。在显示区域DA中,多个像素PX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排列为矩阵状。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PNL未内置传感器。但是,在显示面板PNL中也可以内置对从盖板CO外侧输入的输入信息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是具备未图示的触摸传感器的能够进行触摸输入的显示面板。此外,上述传感器能够对被检测物向第二主面SF2的接触或接近进行检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此,对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的工序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对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且是表示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那样,在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时,将粘接片AD1与显示面板PNL以及盖板CO的一方粘接。在此,将粘接片AD1与显示面板PNL粘接。然后,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对置配置。在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之前的状态下,显示面板PNL未变形。然后,将显示面板PNL按压于盖板CO,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由此,显示面板PNL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而变形。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着色层DE位于显示面板PNL与偏光板POL1之间。因此,与着色层DE位于偏光板POL1与盖部件ME之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偏光板POL1难以产生变形。无变形的偏光板POL1不损害光反射防止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
着色层DE的整体与偏光板POL1对置。有时着色层DE作为遮光层起作用。与着色层DE的整体未与偏光板POL1对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着色层DE的厚度TDE。其原因在于,由于能够得到由偏光板POL1带来的黑色化的效果,因此能够通过偏光板POL1与着色层DE的层叠体来表现黑色。
并且,通过降低厚度TDE,由此能够降低粘接片AD1的厚度TAD1。其原因在于,即使减小厚度TAD1,也能够吸收由着色层DE引起的盖板CO的阶差。此外,通过减小厚度TAD1,能够实现粘接片AD1的成本降低,并能够有助于显示装置DSP的薄型化。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得到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装置DSP。
(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接下来,对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那样,盖部件ME弯曲形成为第二主面SF2侧成为凸。在图示的例子中,盖部件ME中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弯曲。随着盖部件ME的弯曲的端部,偏光板POL1、着色层DE、显示面板PNL等也可以局部地弯曲。
此外,也可以与本变形例1不同,仅盖部件ME中的第一方向X的一个端部弯曲。或者,也可以是仅盖部件ME中的第二方向Y的一个端部、或者两端部弯曲。或者,盖部件ME也可以弯曲形成为第二主面SF2侧成为凹。
接下来,对在本变形例1的显示装置DSP的制造方法中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的工序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分解立体图,且是表示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如图6所示那样,在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时,将粘接片AD1与显示面板PNL以及盖板CO的一方粘接。在此,将粘接片AD1与显示面板PNL粘接。然后,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对置配置。在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之前的状态下,盖部件ME局部地弯曲形成。显示面板PNL未弯曲。然后,将显示面板PNL按压于盖板CO,将显示面板PNL与盖板CO粘接。由此,显示面板PNL随着盖板CO而局部地弯曲。此外,显示面板PNL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而变形。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下来,对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显示装置DSP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传感器面板SE。在本变形例2中,显示面板PNL也是片型的显示面板,且是挠性板。传感器面板SE也是挠性板。
如图7所示那样,显示装置DSP进一步具备传感器面板SE。传感器面板SE位于显示面板PNL与着色层DE之间。传感器面板SE构成为,对从盖板CO外侧输入的输入信息进行检测。传感器面板SE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盖板CO的阶差而变形。同样,显示面板PNL根据上述阶差而变形。传感器面板SE具有与盖板CO对置的第三主面SF3以及与第三主面SF3相反侧的第四主面SF4。
粘接片AD1位于传感器面板SE与盖板CO之间。粘接片AD1将传感器面板SE与盖板CO粘接。在本变形例2中,粘接片AD1作为固态的粘接材料而由OCA形成。粘接片AD1遍及整个区域具有均匀的厚度TAD1。粘接片AD1具有比传感器面板SE的尺寸(宽度、长度)小的尺寸,粘接片AD1的整体与传感器面板SE重叠。但是,也可以与本变形例2不同,粘接片AD1具有比传感器面板SE的尺寸大的尺寸。此外,粘接片AD1也可以为,在俯视中以向传感器面板SE的外侧伸出的方式与传感器面板SE重叠。在本变形例2中,粘接片AD1的厚度TAD1也超过着色层DE的厚度TDE。
粘接片AD3位于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之间。粘接片AD3将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片AD3作为固态的粘接材料而由OCA形成。粘接片AD3遍及整个区域具有均匀的厚度TAD3。粘接片AD3具有比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宽度、长度)小的尺寸,粘接片AD3的整体与显示面板PNL重叠。但是,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粘接片AD3具有比显示面板PNL的尺寸大的尺寸。此外,粘接片AD3也可以为,在俯视中以向显示面板PNL的外侧伸出的方式与显示面板PNL重叠。
在此,粘接片AD3的厚度TAD3超过着色层DE的厚度TDE。此外,厚度TAD3优选为厚度TDE的3倍以上、厚度TDE的10倍以下。粘接片AD3的折射率也可以被调整。与无粘接片AD3地形成了显示装置DSP的情况、即在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之间存在空气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各界面的光反射,因此能够实现高对比度化。
接下来,对传感器面板SE的构成进行例示性说明。图8是表示图7的传感器面板SE的平面图。
如图8所示那样,传感器面板SE具有绝缘基板106、传感器模块110以及焊盘组PG,传感器面板SE具有输入区域IA。在此,输入区域IA与上述显示区域DA重叠。
绝缘基板106与显示面板PNL对置。绝缘基板106为平型,且形成为矩形状。绝缘基板106使用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来形成。
图9是表示上述传感器面板SE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图,且是表示传感器模块110的图。图10是沿着线X-X表示图9的传感器面板SE的截面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那样,传感器模块110形成于绝缘基板106之上,并位于与盖板CO对置的位置。传感器模块110作为位置检测方式而利用静电电容方式。
传感器模块110作为由于由操作者的手指等输入机构进行的输入(输入机构向第二主面SF2的接触或接近)而静电电容变化的检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1以及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12。传感器模块110的电极图案除了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1以及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12以外,还包括多个连接布线116以及多个连接布线117。
第一检测电极111、第二检测电极112、连接布线116以及连接布线117配置于绝缘基板106之上,且位于输入区域IA内,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1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检测电极111分别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对角线的正方形。第一检测电极111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相互对置的第一角部。在第一方向X中,相互相邻的第一角部彼此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电极111的正方形的第一角部破损而具有第一短边113。因此,第一检测电极111为具有第一短边113的六边形。此外,相互相邻的第一短边113彼此经由连接布线116连接。连接布线116在绝缘基板106上配置为岛状。
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1以及多个连接布线116形成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布线W1。多个第一布线W1沿着第二方向Y排列。例如,通过利用第一布线W1对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基于输入机构的输入位置的X坐标进行检测。
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12与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11隔开间隙而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检测电极112分别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对角线的正方形。第二检测电极112具有沿着第二方向Y相互对置的第二角部。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相邻的第二角部彼此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电极112的正方形的第二角部破损而具有第二短边114。因此,第二检测电极112为具有第二短边114的六边形。此外,相互相邻的第二短边114彼此经由连接布线117连接。连接布线117在绝缘基板106上配置为岛状。
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12以及多个连接布线117形成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布线W2。多个第二布线W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第二布线W2的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12以及多个连接布线117通过相同的制造工序而一体地形成。例如,通过利用第二布线W2对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基于输入机构的输入位置的Y坐标进行检测。
在第一检测电极111以及第二检测电极112之间形成有格子状的狭缝SL,确保第一检测电极111与第二检测电极112之间的电绝缘距离。
在绝缘基板106上,多个绝缘层118a配置为岛状。多个绝缘层118a配置在绝缘基板106上的多个第一布线W1以及多个第二布线W2的多个交叉部,并夹设在多个第一布线W1以及多个第二布线W2之间。绝缘层118a防止第一布线W1以及第二布线W2之间的短路。在该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18a由有机绝缘材料形成。连接布线116以及连接布线117隔着绝缘层118a而对置。
在输入区域IA的外侧,在绝缘基板106之上设置有多个布线111a以及多个布线112a。在多个布线111a中,一个端部与位于输入区域IA外侧的第一布线W1(第一检测电极111)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焊盘组PG的焊盘P连接。在多个布线112a中,一个端部与位于输入区域IA外侧的第二布线W2(第二检测电极112)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焊盘组PG的焊盘P连接。因此,传感器模块110检测到的基于输入机构的输入位置的X坐标以及Y坐标的信息,经由多个布线111a、112a向多个焊盘P输出。
接下来,对在本变形例2的显示装置DSP的制造方法中将传感器面板SE与盖板CO粘接、并将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的工序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对上述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且是表示将传感器面板SE与盖板CO粘接之前的状态且将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如图11所示那样,在将传感器面板SE向盖板CO粘接时,将粘接片AD1与传感器面板SE以及盖板CO的一方粘接。在此,将粘接片AD1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此外,在将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时,将粘接片AD3与显示面板PNL以及传感器面板SE的一方粘接。在此,将粘接片AD3与显示面板PNL粘接。
然后,将显示面板PNL、传感器面板SE以及盖板CO对置配置。在该状态下,显示面板PNL以及传感器面板SE均未变形。然后,将传感器面板SE按压于盖板CO而将传感器面板SE与盖板CO粘接,将显示面板PNL按压于传感器面板SE而将显示面板PNL与传感器面板SE粘接。由此,传感器面板SE以及显示面板PNL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而变形。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那样,盖板CO还具有透明的基材BA。基材BA位于偏光板POL1与着色层DE之间。基材BA具有挠性。基材BA作为有机绝缘材料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
基材BA位于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BA位于透射区域TA以及着色区域EA的整体。关于俯视时的位置,盖部件ME的轮廓、偏光板POL1的轮廓、以及基材BA的轮廓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
着色层DE位于显示面板PNL与基材BA之间。着色层DE位于着色区域EA,并与偏光板POL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层DE具有矩形框状的形状,位于着色区域EA的整体,未位于透射区域TA。然后,着色层DE的整体与偏光板POL1对置。着色层DE例如作为具有遮光性的材料而使用黑色树脂,并利用印刷法形成于基材B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层DE也沿着透射区域TA与着色区域EA的边界线形成有阶差。
着色层DE未形成于偏光板POL1、而形成于基材BA。基材BA以及着色层DE形成着色膜FI。在形成盖板CO时,利用未图示的粘接片将偏光板POL1与盖部件ME粘接,然后,利用未图示的粘接片将着色膜FI与偏光板POL1粘接。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偏光板POL1难以产生变形。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得到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装置DSP。
(比较例)
接下来,对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那样,在比较例中,偏光板POL1位于显示面板PNL与着色层DE之间。在向显示装置DSP组合时,利用粘接片AD1将显示面板PNL与偏光板POL1的层叠体向盖板CO粘接。由此,偏光板POL1以及显示面板PNL根据由着色层DE引起的阶差而变形。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SP,着色层DE位于偏光板POL1与盖部件ME之间。偏光板POL1产生变形,因此基于偏光板POL1的光反射防止效果被阻碍,会导致图像的可视性降低。
着色层DE的整体未与偏光板POL1对置。在着色层DE作为遮光层起作用的情况下,难以由偏光板POL1与着色层DE的层叠体来表现黑色。需要仅通过着色层DE来表现黑色。因此,在比较例中,难以降低着色层DE的厚度TDE。然后,还难以降低粘接片AD1的厚度TAD1。
根据上述内容,在比较例中,难以得到能够抑制图像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装置DSP。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范围。
例如,也可以将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以及2应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
在着色层DE的形成中使用印刷法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印刷法连续地进行所谓的激光修整,而形成着色层DE。在激光修整中,通过激光扫描将着色层DE的不需要的部分除去,能够得到理想的着色层DE的内缘。
此外,在着色层DE的形成中也可以采用光刻法等印刷法以外的方法。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将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例子进行了公开。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以外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谓的平板型的显示装置。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无限定地应用于从中小型的显示装置到大型的显示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对图像进行显示;以及
盖板,该盖板具有:盖部件,与上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偏光板,沿着上述盖部件设置,且与上述盖部件粘合;以及着色层,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偏光板之间,且设置于上述偏光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以及位于上述显示区域外侧的非显示区域,
上述盖板具有至少与上述显示区域对置的透射区域、以及位于上述透射区域外侧且至少与上述非显示区域对置的着色区域,
上述着色区域由上述着色层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粘接片,该粘接片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盖板之间,将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盖板进行粘接,
上述粘接片的端部与上述着色区域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着色层为遮光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粘接片,该粘接片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盖板之间,将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盖板进行粘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粘接片形成得比上述着色层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传感器面板,该传感器面板位于上述显示面板与上述着色层之间,对从上述盖板外侧输入的输入信息进行检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粘接片,该粘接片位于上述传感器面板与上述盖板之间,将上述传感器面板与上述盖板进行粘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粘接片形成得比上述着色层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盖部件具有与上述显示面板对置的第一主面、以及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侧的第二主面,
上述盖部件弯曲形成为上述第二主面侧成为凸。
11.一种盖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盖部件;
偏光板,与上述盖部件粘合;以及
着色层,形成于上述偏光板,
所述盖板具有由上述着色层形成的着色区域、以及位于比上述着色区域靠内侧的透射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板,其中,
上述着色层为遮光层。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板,其中,
上述盖部件具有设置有上述偏光板的第一主面、以及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侧的第二主面,
上述盖部件弯曲形成为上述第二主面侧成为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5691 | 2018-02-28 | ||
JP2018035691A JP2019152695A (ja) | 2018-02-28 | 2018-02-28 | 表示装置及びカバーパネ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11698U true CN209911698U (zh) | 2020-01-07 |
Family
ID=67946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47473.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11698U (zh) | 2018-02-28 | 2019-02-27 | 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52695A (zh) |
CN (1) | CN209911698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726508A1 (en) | 2019-03-21 | 2020-10-2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formation display device |
EP3789990A1 (en) | 2019-09-05 | 2021-03-1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formation display terminal |
EP3828872B1 (en) | 2019-11-28 | 2023-11-0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formation display device |
JP6877525B1 (ja) * | 2019-12-26 | 2021-05-2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加飾付積層体、光学積層体、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画像表示装置 |
-
2018
- 2018-02-28 JP JP2018035691A patent/JP2019152695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2-27 CN CN201920247473.XU patent/CN20991169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52695A (ja) | 2019-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11698U (zh) | 显示装置以及盖板 | |
US10516009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 |
KR102649632B1 (ko) | 표시장치 | |
CN107492563B (zh) | 显示装置 | |
US10211424B2 (en) | Multi-vision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
GB2566789A (en) | Touch screen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 |
US20130194204A1 (en) |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 |
KR20140039470A (ko) | 터치 타입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 |
CN103529578A (zh) | 触控感测结构 | |
US20120098739A1 (en) | Splic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panel | |
JP6887799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4222483A (ja) | 電子部品 | |
KR20110058503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KR102648809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일드 표시 장치 | |
US1202270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26809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20210016152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110008917A (ko) | 터치 패널을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
US11735121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5148740A (ja) | デュアルディスプレイの反射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KR101992909B1 (ko)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JP2008277047A (ja) |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170079156A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US1156142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1975348B1 (ko) | 유기발광소자표시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