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7489U - 一种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7489U
CN209887489U CN201920052405.8U CN201920052405U CN209887489U CN 209887489 U CN209887489 U CN 209887489U CN 201920052405 U CN201920052405 U CN 201920052405U CN 209887489 U CN209887489 U CN 209887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ench
holding rod
holding
opening
spa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524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志海
李建辉
张积英
丁树常
刘志强
都艳
翟广开
郑义清
刘伟
周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0524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7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7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748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扳手,涉及日常维修手工工具技术领域,包括:扳手主体、第一握持杆、第二握持杆和限位构件;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远离扳手主体的一端铰接;限位构件设置于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的铰接处,以通过限位构件限制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通过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铰接,使第一握持杆可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同时配合使用限位构件,利用限位构件限制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使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固定,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扳手在空间狭小的情况,扳手无法伸入到空间狭小的区域内,造成扳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自由控制扳手固定和转动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维修手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扳手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
扳手利用杠杆远离,通常在扳手柄部的一端或两端制有夹柄部施加外力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扳手使用时沿螺纹旋转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
但是,传统的扳手在空间狭小的情况,扳手无法伸入到空间狭小的区域内,造成扳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扳手,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扳手在空间狭小的情况,扳手无法伸入到空间狭小的区域内,造成扳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扳手,包括:扳手主体、第一握持杆、第二握持杆和限位构件;
扳手主体与第一握持杆连接,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远离扳手主体的一端铰接;
限位构件设置于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的铰接处,且限位构件分别与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连接,以通过限位构件限制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
进一步的,限位构件内设置有内螺纹;
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靠近铰接处的一端均设置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连接,以使限位构件分别与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连接。
进一步的,扳手还包括调节装置;
调节装置设置于扳手主体远离第一握持杆的一端,调节装置用于改变扳手主体可旋拧的工件的口径。
进一步的,调节装置设置为调节螺杆。
进一步的,第二握持杆设置为伸缩杆,以改变第二握持杆的整体长度。
进一步的,扳手还包括第一扳手口;
第一扳手口设置于第二握持杆远离第一握持杆的一端。
进一步的,第一扳手口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
进一步的,扳手还包括第二扳手口;
第二扳手口设置于第二握持杆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扳手口的口径小于第一扳手口的口径。
进一步的,第二扳手口可设置为多个;
多个第二扳手口均设置于第二握持杆的长度方向上,且多个第二扳手口的口径均不相同。
进一步的,扳手主体的材料为铬钒钢或碳钢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扳手,包括:扳手主体、第一握持杆、第二握持杆和限位构件;扳手主体与第一握持杆连接,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远离扳手主体的一端铰接;限位构件设置于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的铰接处,且限位构件分别与第二握持杆与第一握持杆连接,以通过限位构件限制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通过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铰接,使第一握持杆可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同时配合使用限位构件,利用限位构件限制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转动,使第一握持杆相对于第二握持杆固定,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扳手在空间狭小的情况,扳手无法伸入到空间狭小的区域内,造成扳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自由控制扳手固定和转动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的铰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构件使扳手在活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构件使扳手在活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在活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向上活动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向下活动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带有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带有第一扳手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带有第一扳手口的活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带有第二扳手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中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中活动轴的剖视图;
图标:100-扳手主体;200-第一握持杆;300-第二握持杆;400-限位构件;500-调节装置;600-第一扳手口;700-第二扳手口;800-活动轴;900-外螺纹;801-锁紧螺帽;802-顶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扳手,包括:扳手主体100、第一握持杆200、第二握持杆300和限位构件400;扳手主体100与第一握持杆200连接,第二握持杆300与第一握持杆200远离扳手主体100的一端铰接;限位构件400设置于第二握持杆300与第一握持杆200的铰接处,且限位构件400分别与第二握持杆300与第一握持杆200连接,以通过限位构件400限制第一握持杆200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
其中,在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连接处设置活动轴800,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通过活动轴800实现铰接,具体为,第一握持杆200的铰接处与第二握持杆300的铰接处均设有通孔,活动轴800穿过两者的通孔实现铰接,使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的相对转动,当限位构件400同时与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连接时,限位构件400限制第一握持杆200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当限位构件400只与第一握持杆200或第二握持杆300连接时,第一握持杆200可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以使扳手主体100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实现扳手自由转动的技术效果,使扳手可伸入到狭小区域内进行使用。
当扳手伸入到狭小区域3内进行使用,可采用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1)将限位构件400从扳手上拆卸下来,然后将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利用活动轴800铰接,再使扳手主体100、第一握持杆200、第二握持杆300尽量处于同一直线上,然后深入到狭小区域3内,在深入的过程中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会发生弯折,使用者可以通过对深入力的控制来尽量减小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之间的转动角度,使得扳手能够伸入到狭小区域,当扳手主体100接触工件后,会使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发生弯折,从而使得扳手主体100套入在工件,使用者控制对第二握持杆300的作用力使扳手拧紧工件,达到在狭小区域内使用的目的。
2)将限位构件400套入到第一握持杆200或第二握持杆300上,然后将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利用活动轴800铰接,在将限位构件400移动到铰接处,可以使扳手主体100、第一握持杆200、第二握持杆300处于同一直线上,然后深入到狭小区域内,到达作用位置后,可以手动移动限位构件400(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扳手深入到作用位置后,限位构件400还在外部的情况,如果限位构件400完全深入到狭小区域,则需要使用其他工具来使限位构件400移动,如钳子、夹具、扳手等辅助工具,若限位构件400与第一握持杆200、第二握持杆300是螺纹连接的,则使用者通过转动限位构件400来移动限位构件400),使得限位构件400离开铰接处,扳手主体100接触工件后,在作用力下,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发生弯折,从而使得扳手主体100套入在工件,使用者控制对第二握持杆300的作用力使扳手拧紧工件,达到在狭小区域内使用的目的,且这种操作方式比上一种操作方式更省力,使用起来更方便。
限位构件400具体为套筒,套筒套设在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上,当套筒同时套设在第一握持杆200、第二握持杆300的铰接处时,套筒限制第一握持杆200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以使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固定,如图1-3所示,当套筒只套设在第二握持杆300时,如图4-8所示,第一握持杆200可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以使扳手主体100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以便将扳手主体100伸入到狭小空间内。
进一步的,扳手主体100的材料为铬钒钢或碳钢中的任意一种。
扳手主体100的材料可以为多种,可以为铬钒钢,也可以为碳钢。
铬钒钢是加入铬钒合金元素的合金工具钢,热处理后硬度高,耐磨性能好,铬钒钢与普通碳钢的区分就是用砂轮磨一下,碳钢容易磨,铬钒钢不容易磨,在同样条件下碳钢被磨掉的钢材要多。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材料的扳手主体10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限位构件400内设置有内螺纹;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靠近铰接处的一端均设置有外螺纹900,内螺纹与外螺纹900配合连接,以使限位构件400分别与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连接。
其中,限位构件400内设置内螺纹,且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靠近铰接处的一端均设置有外螺纹900,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900的配合,实现限位构件400与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的可拆卸连接。
当需要将扳手活动时,将限位构件400旋转至第二握持杆300上,使得限位构件400内螺纹仅与第二握持杆300上的外螺纹连接,此时,第一握持杆200可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如图5-8所示;当需要将扳手固定时,将限位构件400旋转至能覆盖铰接处的位置,使得限位构件400内螺纹与第一握持杆200上的外螺纹连接,使第一握持杆200无法相对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实现扳手的固定。
另外,也可在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上设置螺纹孔,在限位构件400上设置通孔,螺栓穿过通孔伸入到螺纹孔内,实现限位构件400与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的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扳手还包括调节装置500;调节装置500设置于扳手主体100远离第一握持杆200的一端,调节装置500用于改变扳手主体100可旋拧的工件的口径。
其中,在扳手主体100上设置调节装置500,扳手主体100的扳手口的口径可根据调节装置500调节,使扳手主体100上的扳手口可作用于不同直径尺寸的工件,提高扳手主体100可作用的工件尺寸范围,进而提高扳手整体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调节装置500设置为调节螺杆。
调节装置500具体为调节螺杆,通过使用调节螺杆,可自由调整扳手主体100上扳手口的直径。
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通过在限位构件400内设置内螺纹,在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上设置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连接,实现限位构件400与第一握持杆200和第二握持杆300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在扳手主体100上设置调节装置500,调节扳手主体100上扳手口的直径大小,以使扳手主体100旋拧更多尺寸的工件,提高扳手的整体适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中的第二握持杆300设置为伸缩杆,以改变第二握持杆300的整体长度。
其中,将第二握持杆300设置为伸缩杆,方便调整第二握持杆300的整体长度,以调整扳手的整体长度,当扳手主体100旋拧的工件需要较大力时,调整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将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增长,提高力矩,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进一步的,如图10-11所示,扳手还包括第一扳手口600;第一扳手口600设置于第二握持杆300远离第一握持杆200的一端。
其中,在第一握持杆200的远离第二握持杆300的一端设置第一扳手口600,第一扳手口600和扳手主体100上的扳手口为不同的截面形状,可以将第一扳手口600深入到狭小空间内使用,使扳手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工件,使其应用更加广泛,提高扳手的整体适用性。
进一步的,第一扳手口600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
其中,第一扳手口60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正六边形、正四边形和U字形等,使用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截面形状的第一扳手口6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通过将第二握持杆300设置为伸缩杆,实现了自由调整扳手整体长度的技术效果;通过在第二握持杆300的一端设置第一扳手口600,提高了扳手整体的适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还包括第二扳手口700;第二扳手口700设置于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扳手口700的口径小于第一扳手口600的口径。
其中,在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二扳手口700,第二扳手口700可旋拧尺寸较小的工件,进一步提高扳手的整体适用性。
进一步的,第二扳手口700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扳手口700均设置于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方向上,且多个第二扳手口700的口径均不相同。
其中,第二扳手口700沿着第二握持杆300的长度方向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二扳手口700的口径均不相同,使扳手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适用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通过在第二握持杆300上设置多个第二扳手口700,且多个扳手口的口径均不相同,进一步提高了扳手可适用的工件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如图13-14所示,活动轴800的一端端部设有顶帽802,另一端端部设有锁紧螺帽801,且活动轴800的另一端端部与锁紧螺帽801采用螺纹锁紧连接,活动轴800穿过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的通孔后,通过锁紧螺帽801进行锁紧,能够避免活动轴800在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转动时移出,还能够利用锁紧螺帽801锁紧第一握持杆200与第二握持杆300之间的转动角度,使得扳手使用起来更灵活。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主体、第一握持杆、第二握持杆和限位构件;
所述扳手主体与所述第一握持杆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与所述第一握持杆远离所述扳手主体的一端铰接;
所述限位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握持杆与所述第一握持杆的铰接处,且所述限位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握持杆与所述第一握持杆连接,以通过所述限位构件限制所述第一握持杆相对于所述第二握持杆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构件内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第一握持杆和所述第二握持杆靠近铰接处的一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连接,以使所述限位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握持杆和所述第二握持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
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扳手主体远离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一端,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改变所述扳手主体可旋拧的工件的口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为调节螺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握持杆设置为伸缩杆,以改变所述第二握持杆的整体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扳手口;
所述第一扳手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握持杆远离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手口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或正四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扳手口;
所述第二扳手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握持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扳手口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一扳手口的口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扳手口可设置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二扳手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握持杆的长度方向上,且多个所述第二扳手口的口径均不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主体的材料为铬钒钢或碳钢中的任意一种。
CN201920052405.8U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87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52405.8U CN209887489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52405.8U CN209887489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7489U true CN209887489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15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5240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87489U (zh) 2019-01-14 2019-01-14 一种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7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32951U (zh) 一种可调节棘轮扳手结构
CN209887489U (zh) 一种扳手
CN202825608U (zh) 一种旋钳
CN205325541U (zh) 一种可连续转动的活扳手
US20220048163A1 (en) Variable box spanner capable of fastening and dissembling bolts of various sizes by using movable bolt head protrusion latch and adjustment screw
CN207548610U (zh) 一种可调扳手
CN206883527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活动扳手
CN216030461U (zh) 一种可变角度的多用途弯柄扳手
CN206663073U (zh) 一种新型万能扳手
US20160318158A1 (en) Wrench
US4967625A (en) Adjustable jaw socket
CN211491275U (zh) 一种卡头扳手
CN210909752U (zh) 一种防打滑活动扳手
CN207696427U (zh) 阀门扳手
CN211278163U (zh) 可调扳手
CN208084228U (zh) 一种自适应扳手头
CN209007487U (zh) 一种五合一活动扳手
CN201752874U (zh) 一种扳手
CN212497482U (zh) 一种扳手结构
CN211541023U (zh) 一种链条式扳手
CN110919578A (zh) 一种卡头扳手
CN105458986A (zh) 一种多功能快速扳手
CN206010996U (zh) 一种手柄可调的活动扳手
CN214445936U (zh) 一种能任意角度拧松螺栓的加力杆
CN209063023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活动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