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7708U -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77708U CN209877708U CN201920245037.9U CN201920245037U CN209877708U CN 209877708 U CN209877708 U CN 209877708U CN 201920245037 U CN201920245037 U CN 201920245037U CN 209877708 U CN209877708 U CN 2098777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assembly
- tube
- frame structur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包括:管接头组件、外套管组件、内管组件、框架组件、支撑组件;管接头组件与外套管组件、内管组件分别连接,构成内管组件、内管组件和外套管组件之间的流体通道,通道内流体对内管组件内流体进行换热处理;框架组件由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组成,用于稳固支撑管束,抗震,扩展换热面积;内外管之间设置支撑组件实现内外管之间有效支撑,提升抗振效果;同时特殊的管束弯折结构实现在较大换热面积下,换热器所占空间小,便于布置。解决了目前套管换热器管束抗震能力弱,难以实现换热面积扩展,内外管之间缺乏有效支撑,仅适用于布置在较小换热面积和对振动、抗震要求不高的场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该新型套管换热器的框架结构可以稳固支撑整个管束,抗震性能好,同时实现换热面积的扩展。内外管之间设置的支撑组件可实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有效支撑,提升抗振效果。该新型套管换热器管束布置紧凑,其特殊的管束弯折结构可以实现在较大换热面积下,换热器所占空间较小,便于布置。
背景技术
套管换热器是石化、核电等行业应用很广的一种换热管,一般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外套管套在内套管外部,内套管内部流热流体(或冷流体),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环形区域反向流动冷流体(或热流体),从而实现冷热流体的热交换。目前普遍应用的套管换热器一般采用圆形盘管管束结构,整个管束抗震能力较弱,难以实现换热面积的扩展,无法实现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有效支撑,仅适用于布置在较小换热面积和对振动、抗震要求不高的场所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普通套管换热器防振和抗震能力弱,无法有效扩展换热面积,无法有效支撑的诸多缺点,提供了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套管换热器,包括:外套管组件以及整体套设在外套管组件内的内管组件以构成数排管束;连接在所述内管组件和外套管组件进出口上的管接头组件;所述内管组件和外套管组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管接头组件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用于对内管组件内的流体进行换热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换热器还包括:框架组件,数排所述管束分层环绕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上,所述框架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管束以防止振动,扩展换热面积。
其中,还包括若干组支撑组件,每一组所述支撑组件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内管组件所述外套管组件之间,用于实现对所述内管组件和所述外套管组件之间的支撑,防止整个管束振动。
其中,每一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呈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内直管支撑板,每一所述内直管支撑板被固定在内管组件外壁的管周向位置处;每一所述内直管支撑板呈板状,与所述内管组件内壁邻接处呈弧形,并与所述外套管组件内壁具有预定间隙,用于防止撞击摩擦所述外套管组件内壁。其中,所述外套管组件包括数个外套直管和与对应的外套直管固定连接的数个外套弯管构成管束、并固定在所述框架组件上,所述管束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框架组件并朝远离框架组件的两端对应延伸,其中所述管束一侧外套弯管进行水平折弯,所述管束另一侧的其它部分外套弯管呈竖直上下折弯,自上而下构成数排平行管束。
其中,所述内管组件包括数个内直管、与对应的内直管固定连接的数个内弯管,数个内直管和数个内弯管一一分别套装在对应的数个外套直管和数个外套弯管内、且随对应的外套直管和外套弯管同心弯折,构成内管流体通道、内管和外管间的流体通道。
其中,所述框架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管束的一端穿过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外、且在与所述第一框架结构相交处被固定;所述管束的另一端穿过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外、且在与所述第二框架结构相交处被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第二框架结构为两个矩形支架,两个所述矩形支架相互平行,所述连接组件固定焊接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之间;所述框架组件还包括卡箍组件,所述卡箍组件为数个U型管箍,数个所述U型管箍的排列间距和数量与所述外套直管在所述框架组件上的环绕分布相配合;每一所述U型管箍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套直管与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相交处,用于将数排所述管束分层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上。
其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数根平行设置的连接槽钢;每个所述矩形支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水平槽钢和竖直槽钢,其中1根所述竖直槽钢与数根所述连接槽钢呈直角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组件还包括数个底板,每一所述底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对应的水平槽钢上,用于将所述套管换热器固定在安装面上。
其中,所述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管接口组件和第二管接口组件;所述第一管接口组件连接在管束的其中一端,包括第一内接管管接头,第一管帽,第一三通和第一外接管管接头,所述第一三通分别对应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外接管管接头,所述第一管帽和所述外套直管,所述第一管帽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内接管管头穿过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内接管管头穿过所述第一圆孔,穿入所述第一三通,并与所述内直管焊接连接;所述第二管接口组件连接在管束的另一端,包括第二内接管管接头,第二管帽,第二三通和第二外接管管接头,所述第二三通分别对应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外接管管接头,所述第二管帽和所述外套直管,所述第二管帽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内接管管头穿过的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内接管管头穿过所述第二圆孔,穿入所述第二三通,并与所述内直管焊接连接。
其中,在所述外套管组件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套直管外侧的数组所述定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管束在框架内移动;每组所述定位块为偶数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外套直管外管壁,用于卡锁住所述卡箍组件,限制所述管束在管束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框架结构稳固支撑整个管束,在保证抗震的同时扩展换热面积;通过管束的折弯结构,实现管束的紧凑布置,扩展单位面积内的换热面积,使换热器整体结构紧凑;通过在内管上设置支撑组件,实现了内管和外套管之间的可靠支撑,防止管束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接头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接头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束在结构内的分层环绕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件I(内管和外管弯折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块的A向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箍附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箍附近(定位块位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普通套管换热器防振和抗震能力弱,无法有效扩展换热面积,诸多缺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其核心思想是:提供了一种可以稳固支撑整个管束的框架结构,其抗震能力好,并且实现换热面积的连续扩展;管束布置紧凑,其特殊的分层环绕结构,可以实现在换热器所占空间内获得更大换热面积,便于布置。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套管换热器包括:管接头组件100、外套管组件200、内管组件300、框架组件400;
其中内管组件300整体套设在外套管组件200以内构成数排管束,以及连在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进出口上的管接头组件100,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形成有与管接头组件100连通的流体通道(两个组件之间的间隙产生的通道),在该通道内的液体用于与内管组件300内的流体进行换热处理;在本实施例中管接头组件100共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构成的数排管束的进口和出口处,根据管束的布置,位于框架组件400同侧(或不同侧),分别与外套管组件200、内管组件300通过焊接方式实现密封连接,分别构成内管组件300的进出口,以及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通道的进出口。
管接头组件100分别为第一管接头组件101及第二管接头组件102;流体通道进出口包括:外管进口111和内管进口121,外管出口112和内管出口122;
外管进口111和外管出口112分别连通至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的流体通道,内管进口121和内管出口122分别连通至内管组件300形成的内管流体通道,这样使冷流体通过外管进口111进入,热流体通过内管进口121进入,并分别在内外管的冷热交换后通过外管出口112和内管出口122带出;即:冷流体通过所述外管进口111进入所述内管组件300和所述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的流体通道,从所述外管出口112流出,热流体通过所述内管出口122进入所述内管组件300形成的内管流体通道,完成内外管冷热交换,从所述内管进口121流出。
其中,当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的冷流体与内管流通通道中的热流体为反向流动时,外管进口111与内管出口122位于第一管接头组件101上,内管进口121与外管出口112设于第二管接头组件102上。
当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的冷流体与内管流通通道中的热流体为同向流动时,外管进口111与内管进口121位于第一管接头组件101上,内管出口122与外管出口112设于第二管接头组件102上。
此处相同温度流体管道的进口和出口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互换。
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构成的数排管束分层环绕设置在框架组件400上,此处数排管束分层环绕的形式为从上到下进行折弯,并且折弯后两端分别穿过框架组件400的两端部并固定在其上,以实现支撑数排管束防止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的振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组件400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通过连接组件430连接组成,框架组件400可以有效地固定从上到下折弯的数排管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外套管的振动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换热面积的连续扩展。
具体的,第一管接头组件101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管接口组件101连接在管束的其中一端,包括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第一管帽1012,第一三通1013和第一外接管管接头1014,其中第一三通1013呈T字型,上有第一通口1013a1、第二通口1013a2和开口1013b;第一内管管接头1011通过第一通口1013a1和第二通口1013a2,穿套入第一三通1013,并与内直管301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用于构成热流体通道的进出口(参考图1,对应为内管进口121);第二通口1013a2与外套直管201通过焊接连接,用于延伸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冷流体通道至第一三通1013,开口1013b与第一外接管管接头1014连接,用于构成冷流体通道的进出口(参考图1,对应为外管进口111);
其中第一管帽1012上有第一圆孔1015,第一圆孔1015直径可配合第一内管管接头1011管径,供第一内管管接头1011穿过,第一管帽1012圆孔端焊接连接在第一内管管接头1011的外壁上,第一管帽1012底端直径可配合第一三通1013的第一通口1013a1,并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
第二管接头组件102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如图所示:第二管接口组件102连接在管束的另一端,包括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第二管帽1022,第二三通1023和第二外接管管接头1024,其中第二三通1023呈T字型,上有第一连接口1023a1、第二连接口1023a2和第三口1023b;第二内管管接头1021通过第一连接口1023a1和第二连接口1023a2,穿套入第二三通1023,并与内直管301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用于构成热流体通道的进出口(参考图1,对应为内管出口122);第二连接1023a2与外套直管201通过焊接连接,用于延伸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冷流体通道至第二三通1023,第三连接口1023b与第二外接管管接头1024连接,用于构成冷流体通道的进出口(参考图1,对应为外管出口112);
其中第二管帽1022上有第二圆孔1025,第二圆孔1025直径可配合第二内管管接头1021管径,供第二内管管接头1021穿过,第二管帽1022圆孔端焊接连接在第二内管管接头1021的外壁上,第二管帽1022底端直径可配合第二三通1023的第一连接口1023a1,并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
具体的,内管组件300整体套装在外套管组件200内,随外套管组件200同心弯折,形成管束,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束在结构内的分层环绕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束在框架空间内整个结构的右侧通过外套弯管202进行水平折弯,在整个结构的左侧外套弯管202完成竖直上下折弯,自上而下构成数排平行管束,使折弯后的管束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后固定(结合图1),在有限的空间内使结构紧凑,提高了单位换热面积。
外套管组件200主要包括外套直管201、外套弯管202,所述外套直管201和外套弯管202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套直管201为8根,外套弯管202为8根,外套弯管202在左侧为上下竖直方向折弯,在右侧为前后水平方向折弯,连接成4层管束,每层两根外套直管201平行排列,典型的外套直管201和外套弯管202规格为
具体的,结合附图5,内管组件300主要包括内直管301、内弯管302,其中内直管301和内弯管302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并与外套直管201、外套弯管202同心弯折,外套直管201和外套弯管202通过焊接进行密封连接,构成供不同温度流体换热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直管、弯管的数量与规格包括以上数值但并不限于该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外套直管201、外套弯管202、内直管301和内弯管302的一种焊接加工方式,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件I(内管和外管弯折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组件I的具体位置参见图1,为便于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的焊接加工,在切制管材时,内外管接口应错开距离,内直管301和内弯管302的焊接接口,与同侧外套的外套直管201和外套弯管202的焊接接口,应在不同的两个环形切面上,错开一定的距离以便于焊接加工操作为限。
具体的,框架组件40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组件400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第一框架结构410、第二框架结构420、连接组件430、底板404和若干个U型管箍405;其中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通过连接组件430连接,组成框架组件400;其中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由数根水平槽钢401和竖直槽钢402构成,连接组件430由数个连接槽钢403构成;
其中框架组件400的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为两个尺寸一致的平行设置矩形支架;连接组件430由2根连接槽钢403组成,每个矩形支架由水平槽钢401(共2根)与竖直槽钢402(共2根)固定连接,每个矩形支架上有1根竖直槽钢402与2根连接槽钢403呈直角固定连接;其中,两个矩形支架上的4根水平槽钢401与4块底板404固定连接,在竖直槽钢402的对应位置开设有若干圆孔,圆孔孔径应配合U型管箍405(共16个)插入,每根竖直槽钢402上固定有4个U型管箍405,且4个U型管箍405在每根竖直槽钢402上均匀分布,保证受力均匀;将U型管箍405与竖直槽钢402固定连接,底板404通过螺栓或者焊接固定在换热器的竖直基础上(安装面上);实施例中整个框架组件400使用的槽钢规格一致,仅长度不同(其长度根据管束的结构进行调整),一个典型的槽钢规格为100mm×48mm×5.3mm;框架组件400使用槽钢但不限于该材料制成,框架组件400可以实现换热面积的连续扩展。框架组件400与外套管组件200可以通过卡箍固定连接,用于稳固支撑管束(外套管组件200内套装内管组件300形成),提高抗震能力。
具体的,所述外套管组件200上还设有定位块203,如图7所示,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块的A向视图,其中A向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块203为矩形块,每台套管换热器设置了两组定位块203,分别位于第二框架组件420第一层和第四层的U型卡箍405相应处,焊接在外套直管201的外侧,每组定位块203分别设置在外套直管201的两端,之间留有配合外套直管201直径的间隙,分别卡锁住U型管箍405的两个端部,用于防止管束(外套管组件200内套装内管组件300形成)在框架组件400内在管束轴向方向的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套管换热器还设有若干组支撑组件500,该支撑组件500设于外套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之间,用于实现内直管301和外套直管201的良好支撑,防止整个管束振动。
具体的,每一组支撑组件500固定设置内直管301外壁,靠近U型管箍405的相应位置,支撑组件500的设置组数也与U型管箍405(本实施例中共16个)的数量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组件500包括3个内直管支撑板501,如图8所示,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箍405附近剖视结构示意图,在内直管301管周向位置处设置有呈均匀分布的3个内直管支撑板501,相邻两个内直管支撑板501之间呈120度,间隔分布固定在内管外的每一个支撑组件可实现内直管301和外套直管201的良好支撑,防止整个管束振动。
其中,每一内直管支撑板501为矩形板条,固定焊接在内直管301外侧,在内直管支撑板501靠近外套直管201内壁的位置打磨为弧形,并与外套直管201的内壁保持1-2mm的间隙,避免安装加工时撞击及损坏外套直管的外壁。
具体的,本实施例框架结构400中还设有U型管箍405,形状尺寸与外套直管201相配合,U型管箍405两端可插入竖直槽钢402上开设的圆孔并与竖直槽钢402进行焊接固定,参见图8和图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型管箍405附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型管箍405附近(定位块203位置)剖视图;
具体的,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的U型管箍405处设有一组共4个定位块203,分别焊接在外套直管201的上下两端,每端两个,两端定位块203分别卡锁住U型管箍405的U形两端,用于限制管束在轴向上滑动。(本实施例共设置了二组定位块,分别位于第二框架组件420的第一和第四层的外套直管201上,参见图7)
需要说明的是仅以上述各部件的作用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换热器管束管排的数量、可将换热器水平布置、可改变定位块203的位置和数量、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连接各组件以及更换管道的材质等,以完成上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本实用新型所有的密封连接和固定连接形式为焊接,但并不受此限制。
综上所述,该新型套管换热器通过管接头组件与外套管组件、内管组件相互连接,用于构成内管组件内的热流体通道、内管组件和外套管组件之间的冷流体通道,冷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用于对内管组件内的热流体进行换热处理;然后通过框架组件稳固支撑整个管束,提高抗震能力,紧固管束同时扩展换热面积;同时还设置特殊的管束弯折结构可以实现在较大换热面积下,换热器所占空间较小,便于布置;还通过内外管之间设置的支撑组件来实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有效支撑,提升抗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套管换热器,包括:
外套管组件(200)以及整体套设在外套管组件(200)内的内管组件(300)以构成数排管束;
连接在所述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进出口上的管接头组件(100);
所述内管组件(300)和外套管组件(20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管接头组件(100)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用于对内管组件(300)内的流体进行换热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换热器还包括:
框架组件(400),数排所述管束分层环绕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400)上,所述框架组件(400)用于固定所述管束以防止振动,扩展换热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组支撑组件(500),每一组所述支撑组件(500)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内管组件(300)和所述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用于实现对所述内管组件(300)和所述外套管组件(200)之间的支撑,防止整个管束振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组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若干呈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内直管支撑板(501),每一所述内直管支撑板(501)被固定在内管组件(300)外壁的管周向位置处;
每一所述内直管支撑板(501)呈板状,与所述内管组件(300)内壁邻接处呈弧形,并与所述外套管组件(200)内壁具有预定间隙,用于防止撞击摩擦所述外套管组件(200)内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组件(200)包括数个外套直管(201)和与对应的外套直管(201)固定连接的数个外套弯管(202)构成管束、并固定在所述框架组件(400)上,所述管束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框架组件(400)并朝远离框架组件(400)的两端对应延伸,其中所述管束一侧外套弯管(202)进行水平折弯,所述管束另一侧的其它部分外套弯管(202)呈竖直上下折弯,自上而下构成数排平行管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组件(300)包括数个内直管(301)、与对应的内直管(301)固定连接的数个内弯管(302),数个内直管(301)和数个内弯管(302)一一分别套装在对应的数个外套直管(201)和数个外套弯管(202)内、且随对应的外套直管(201)和外套弯管(202)同心弯折,构成内管流体通道、内管和外管间的流体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400)包括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通过连接组件(430)连接;
所述管束的一端穿过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外、且在与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相交处被固定;
所述管束的另一端穿过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外、且在与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相交处被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第二框架结构(420)为两个矩形支架,两个所述矩形支架相互平行,所述连接组件(430)固定焊接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 之间;
所述框架组件(400)还包括卡箍组件,所述卡箍组件为数个U型管箍(405),数个所述U型管箍(405)的排列间距和数量与所述外套直管(201)在所述框架组件(400)上的环绕分布相配合;
每一所述U型管箍(405)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套直管(201)与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相交处,用于将数排所述管束分层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430)包括数根平行设置的连接槽钢(403);
每个所述矩形支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水平槽钢(401)和竖直槽钢(402),其中1根所述竖直槽钢(402)与数根所述连接槽钢(403)呈直角固定连接;
所述框架组件(400)还包括数个底板(404),每一所述底板(40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结构(410)和所述第二框架结构(420)对应的水平槽钢(401)上,用于将所述套管换热器固定在安装面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组件(100)包括第一管接口组件(101)和第二管接口组件(102);
所述第一管接口组件(101)连接在管束的其中一端,包括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第一管帽(1012),第一三通(1013)和第一外接管管接头(1014),所述第一三通(1013)分别对应焊接连接所述第一管帽(1012),所述第一外接管管接头(1014)和所述外套直管(201);所述第一管帽(1012)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穿过的第一圆孔(1015),所述第一圆孔(1015)直径配合所述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管径,供所述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 穿过,所述第一内接管管接头(1011)穿过所述第一圆孔(1015),穿入所述第一三通(1013),并与所述内直管(301)焊接连接;
所述第二管接口组件(102)连接在管束的另一端,包括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第二管帽(1022),第二三通(1023)和第二外接管管接头(1024),所述第二三通(1023)分别对应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外接管管接头(1024),所述第二管帽(1022)和所述外套直管(201),所述第二管帽(1022)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穿过的第二圆孔(1025),所述第二圆孔(1025)直径配合所述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管径,供所述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穿过,所述第二内接管管接头(1021)穿过所述第二圆孔(1025),穿入所述第二三通(1023),并与所述内直管(301)焊接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套管组件(200)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套直管(201)外侧的数组定位块(203),用于限制所述管束在框架内移动;
每组所述定位块(203)为偶数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外套直管(201)外管壁,用于卡锁住所述卡箍组件,限制所述管束在管束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45037.9U CN209877708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45037.9U CN209877708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77708U true CN209877708U (zh) | 2019-12-31 |
Family
ID=68953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45037.9U Active CN209877708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77708U (zh) |
-
2019
- 2019-02-26 CN CN201920245037.9U patent/CN2098777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47882A (zh) | 波浪管折流栅式方形换热器 | |
CN103047883A (zh) | 波浪管方形管壳式换热器 | |
CN107228581A (zh) | 单股流异径管绕管式换热器 | |
CN1544873A (zh) | U型管-悬臂组合盘管复合流程换热器 | |
CN202229648U (zh) | 一种具有u形管束防振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9877708U (zh) | 一种新型套管换热器 | |
WO2013139172A1 (zh) | 一种换热器 | |
CA1195685A (en) |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
CN110567298A (zh) | 一种嵌套式螺旋折流板及换热器 | |
CN202793096U (zh) | 发夹式换热器 | |
CN102393159A (zh) | 一种具有u形管束防振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6576695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06974236U (zh) | 壳程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 | |
CN215295899U (zh) |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 |
WO2018158843A1 (ja) | 熱交換器 | |
CN211239178U (zh) | 一种新型高性能合金钢无缝钢管 | |
CN214947090U (zh) | 一种防腐保温管用管道连接装置 | |
CN201706912U (zh) | 新型管束式换热器 | |
RU43060U1 (ru) | Трубная система теплообмен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 |
CN213335747U (zh) | 翅片管、翅片换热器及低温容器 | |
CN217877243U (zh) | 一种管式换热器 | |
CN219774355U (zh) | 压缩机组件及暖通设备 | |
CN220288316U (zh) | 一种回收高温高压工艺气体余热的水加热器 | |
CN212962985U (zh) | 一种高压大流量蒸汽在低压换热器中的接收分配装置 | |
CN219484719U (zh) | 一种固定罩管排密封焊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