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5899U -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5899U
CN215295899U CN202121813581.2U CN202121813581U CN215295899U CN 215295899 U CN215295899 U CN 215295899U CN 202121813581 U CN202121813581 U CN 202121813581U CN 215295899 U CN215295899 U CN 215295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shell
tube
connecting pipe
shell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135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成富
孙成友
唐友亮
陈华光
茆长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nnuo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nnuo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nnuo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nnuo Chem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135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5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5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58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包括外壳、支撑座、内壳、折流板,外壳内部设置有内壳,内壳内部径向焊接有若干折流板,折流板轴向焊接若干传热管,传热管依次穿过左管板、右管板且与左管板、右管板形成密封焊接,内壳两端分别与左管板、右管板密封焊接构成流体C通道,内壳下壁焊接有第五接管,内壳上壁焊接有第六接管。本实用新型产品内部采用传热管、折流板的模式,让流体C初步对流体B进行热交换;同时在内壳外部还有螺旋缠绕的承压软管,即流体A进一步对流体B的内壳外部进行热交换,复合式热交换,提高了整体热交换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换热器通常为单一热交换媒设计,也有第三种流体的结构设计,但是其保温和热交换效果并不佳。相关的设计可以参见中国专利201510934029.1、201920361969.X、202020989001.4等。本公司在2021年5月6日也申请了一款一种复合型立式换热器,专利号:202120940346.5,该立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对内部螺旋管需要固定,采用金属管则需要将弯管制作成螺旋管在对接、焊接固定等,工序仍然较多,在允许卧式换热器使用场所时,该设计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能满足更高效率的卧式热交换器,使被热交换的流体可被内、外复合式热交换流体,且能分别调节热交换温度等参数,更能满足快速、稳定、可靠的热交换效果;同时对内内部螺旋管的设计进一步简化,降低制作工艺强度,提高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包括外壳、支撑座、内壳、折流板,所述外壳底部焊接有至少两组支撑座,外壳内部设置有内壳,所述内壳为桶形结构,其内部径向焊接有若干折流板,其特征在于:折流板轴向焊接若干传热管,传热管依次穿过左管板、右管板且与左管板、右管板形成密封焊接,内壳两端分别与左管板、右管板密封焊接构成流体C通道,内壳下壁焊接有第五接管,内壳上壁焊接有第六接管;左管板上焊接有左管箱,右管板上焊接有右管箱,左管箱上焊接有第三接管,右管箱上焊接有第四接管,第三接管、左管箱、左管板、传热管、右管板、右管箱、第四接管焊接构成流体B通道;内壳外壁设有承压软管,承压软管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第一接管、承压软管、第二接管构成流体A通道。
作为上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左管箱、右管箱外部密封焊接在外壳上,左管箱、右管箱、外壳、内壳之间构成换热媒空间。
作为上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设置有液位计,液位计带有压力释放阀;拆下液位计,通过安装孔向换热媒空间内部加注换热媒(如油类、水、乙二醇、混合液等)。
作为上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承压软管螺旋缠绕在内壳上,其两端分别套接在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内部,并通过喉箍固定。
作为上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承压软管为内部带有钢丝的PVC增强软管。
作为上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内部外表面均加工有若干条环形防脱槽,条环形防脱槽与承压软管套接。起到很好的密封连接,不会脱落。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产品内部采用传热管、折流板的模式,让流体C初步对流体B进行热交换;同时在内壳外部还有螺旋缠绕的承压软管,即流体A进一步对流体B的内壳外部进行热交换,复合式热交换,提高了整体热交换效果。
2、本实用新型产品流体A、流体C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温度来调整对流体B的热交换效果,比传统单一的热交换模式更方便调节操作。
3、本实用新型产品螺旋管所在的换热媒空间内加注有换热媒,且外壳外部可贴敷有保温层,系统温度波动较小,热交换、保温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产品外壳上设置有液位计,可直观了解热换媒的存储量;同时液位计上有压力释放阀,保证系统在热交换时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产品整体为卧式结构设计,承压软管可采用如带有钢丝的PVC增强软管,直接与A流体的接管通过防脱槽、喉箍进行密封套接,内壳可承载承压软管重量,无需再焊接固定。采用软管结构,避免了传统的直线形金属管制作成螺旋管、加长对接焊、再与内壳焊接、接管焊接等复杂工艺。
6、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和推广,复合型热交换方式降低了传统热交换缓慢和温度波动大的问题,提高了热交换的准确性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a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b-b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半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承压软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M局部放大剖视图;
其中,1、液位计,2、外壳,3、第三接管,4、第二接管,5、支撑座,6、第五接管,7、第四接管,8、第一接管,9、第六接管,10、左管箱,11、右管箱,12、承压软管,13、内壳,14、折流板,15、左管板,16、右管板,17、传热管,18、换热媒空间,19、喉箍,20、防脱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7所示,内壳13为桶形结构,其内部径向焊接有若干折流板14、轴向焊接若干传热管17。传热管17穿过左管板15、右管板16密封焊接,内壳13两端分别与左管板15、右管板16密封焊接构成流体C通道,即流体C从第五接管6进入到流体C通道后再经过若干折流板14,最后再从第六接管9流出。
第三接管3、左管箱10、左管板15、传热管17、右管板16、右管箱11、第四接管7焊接构成流体B通道,即流体B从第三接管3进入到左管箱10、左管板15的空间内,再从传热管17内部流到右管板16、右管箱11的空间内,最后再从第四接管7流出。
第一接管8、承压软管12、第二接管4构成流体A通道,即流体A从第一接管8进入,经过承压软管12后,再从第二接管4流出。
左管箱10、右管箱11外部密封焊接有外壳2,左管箱10、右管箱11、外壳2、内壳13之间构成换热媒空间18,外壳2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上安装有液位计1,安装孔和液位计1重合,图中没有进行标注,液位计1带有压力释放阀;拆下液位计1,可从该处向换热媒空间内部加注换热媒(如油类、水、乙二醇、混合液等)。
承压软管12螺旋缠绕在内壳13上,其两端分别套接在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4内部,承压软管12可选内部带有钢丝的PVC增强软管。
外壳2底部焊接有至少两组支撑座5,外壳2外部还可以设置保温层。
如图8-9所示,第一接管8、承压软管12、第二接管4构成流体A通道,即流体A从第一接管8进入,经过承压软管12后,再从第二接管4流出;承压软管12螺旋缠绕在内壳13上,其两端分别套接在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4内部,并通过喉箍19固定。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4内部外表面加工有若干条环形防脱槽20,在与承压软管12套接时,起到很好的密封连接,不会脱落。
具体实施过程:
图1-9所示,
流体A从第一接管8进入,经过承压软管12后,再从第二接管4流出。流体A通过承压软管12对换热媒空间内部的换热媒加热,从而换热媒起到对内壳13整体加热的效果。
流体B从第三接管3进入到左管箱10、左管板15的空间内,再从传热管17内部流到右管板16、右管箱11的空间内,最后再从第四接管7流出。流体B经过若干传热管17,可有效的吸收传热管17的带来的热量。
流体C从第五接管6进入到流体C通道后再经过若干折流板14,最后再从第六接管9流出。流体C经过若干折流板14,可有效的对传热管17进行分段加热,实现对传热管17内部的流体B有效加热。
流体B经过流体A、流体C复合式、阶段型加热,换热效果更加。
外壳2底部焊接有至少两组支撑座5,外壳2外部还可以设置有保温层。
以上达到设计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目的。

Claims (6)

1.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包括外壳(2)、支撑座(5)、内壳(13)、折流板(14),所述外壳(2)底部焊接有至少两组支撑座(5),外壳(2)内部设置有内壳(13),所述内壳(13)为桶形结构,其内部径向焊接有若干折流板(14),其特征在于:折流板(14)轴向焊接若干传热管(17),传热管(17)依次穿过左管板(15)、右管板(16)且与左管板(15)、右管板(16)形成密封焊接,内壳(13)两端分别与左管板(15)、右管板(16)密封焊接构成流体C通道,内壳(13)下壁焊接有第五接管(6),内壳(13)上壁焊接有第六接管(9);左管板(15)上焊接有左管箱(10),右管板(16)上焊接有右管箱(11),左管箱(10)上焊接有第三接管(3),右管箱(11)上焊接有第四接管(7),第三接管(3)、左管箱(10)、左管板(15)、传热管(17)、右管板(16)、右管箱(11)、第四接管(7)焊接构成流体B通道;内壳(13)外壁设有承压软管(12),承压软管(12)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接管(8)和第二接管(4),第一接管(8)、承压软管(12)、第二接管(4)构成流体A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管箱(10)、右管箱(11)外部密封焊接在外壳(2)上,左管箱(10)、右管箱(11)、外壳(2)、内壳(13)之间构成换热媒空间(1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设置有液位计(1),液位计(1)带有压力释放阀;拆下液位计(1),通过安装孔向换热媒空间(18)内部加注换热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软管(12)螺旋缠绕在内壳(13)上,其两端分别套接在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4)内部,并通过喉箍(19)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软管(12)为内部带有钢丝的PVC增强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8)、第二接管(4)内部外表面均加工有若干条环形防脱槽(20),条环形防脱槽(20)与承压软管(12)套接。
CN202121813581.2U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Active CN215295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13581.2U CN215295899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13581.2U CN215295899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5899U true CN215295899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6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13581.2U Active CN215295899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58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3348B (zh) 双股流混合管束管壳式换热器
US4054981A (en) Heat exchanger for solar energy
CN103486880A (zh) 联箱热流体通道管腔储水承压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15295899U (zh) 一种复合型固定管板卧式换热器
CN111121506A (zh) 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CN104422325B (zh) 一种直管圆筒式蓄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A1195685A (en)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CN103791738A (zh) 联通管承压多管加热储水式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3719469U (zh) 一种承压烟气余热交换器
CN108844387B (zh)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CN207379101U (zh) 一种无菌承压型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07006937U (zh) 一种u型管式换热器
CN103557726A (zh) 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12511075U (zh) 一种可拆分式海洋平台注汽锅炉
CN109186289B (zh) 固定板换热器
CN210400079U (zh) 一种蒸汽加热空气的换热器
JP2005147567A (ja) 2重管式熱交換器
CN217325634U (zh) 一种家用的换热式承压水箱
CN210600510U (zh) 一种加工热能循环用的管道结构
CN102288062A (zh) 用于换热器的密封管板
CN202853436U (zh) 一种不对称结构的板壳式换热器
CN201697493U (zh) 一种适于热泵热水器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04748583B (zh) 一种水浴式汽化器防止热水流动短路结构
CN219736049U (zh) 一种标准化一体化的高压气体换热器组件
CN219572748U (zh) 一种盘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