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7089U - 取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取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77089U
CN209877089U CN201920625227.3U CN201920625227U CN209877089U CN 209877089 U CN209877089 U CN 209877089U CN 201920625227 U CN201920625227 U CN 201920625227U CN 209877089 U CN209877089 U CN 209877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casing
heating
plate
fron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252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龙
于博
骆玉叶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06252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770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77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77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热膜片和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热膜片的底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前,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孔。基于所述电热膜片的高辐射能力,所述取暖设备的前方辐射大量热量。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热膜片的底部,且风机的出风口朝前,在实现地毯式供暖的同时,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也将取暖设备前方辐射的大量热量向前推进,整体上提升所述取暖设备前方的人体感温效果。

Description

取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暖器作为一种取暖设备得到广泛使用。电暖器主要通过发热元件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对特定空间内空气进行加热,提升整个空间中的环境温度,使得位于此空间中的用户能够感受到较好的环境温度,达到取暖的效果。对于用户而言身体感受到的温度是最直接的取暖体验,也是对取暖设备供暖效果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因此如何提升人体表面感温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取暖设备,以提高人体表面感温效果。
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热膜片和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热膜片的底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前,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孔。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通过所述电热膜片和所述风机的协同作用使得所述取暖设备前方的人体感温效果较好。具体地,基于所述电热膜片的高辐射能力,所述取暖设备的前方辐射大量热量,直接被人体表面吸收。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热膜片的底部,且风机的出风口朝前,在实现地毯式供暖的同时,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也将取暖设备前方辐射的大量热量向前推进,整体上提升所述取暖设备前方的人体感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片为多个,多个电热膜片在壳体中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电热膜片横向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片的发射率为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沿所述壳体的横向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口朝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纵向上所述通风孔的最高点位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最高点与所述电热膜片的最低点之间,所述通风孔在所述壳体的纵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的直径,所述通风孔在所述壳体横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轴向上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板,所述通风孔设置在所述前板上与所述贯流风机对应的位置,所述通风孔处设有通风格栅,所述通风格栅的叶片沿所述壳体的横向设置,所述叶片的两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或所述通风孔由多个条形孔间隔设置而成,多个条形孔在所述壳体的纵向上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格栅中相邻叶片的转轴之间的间距为5mm~1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板,所述通风孔设置在所述前板上与所述风机对应的位置,所述前板上与所述电热膜片对应的位置为辐射位,所述辐射位设有多个导热孔,多个导热孔在所述辐射位均匀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孔为菱形孔或圆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板,所述通风孔设置在所述前板上与所述风机对应的位置,所述前板上与所述电热膜片对应的位置为辐射位,所述辐射位为热量易穿透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上设有多个上吸风口,和/或所述壳体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上端设有多个后吸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由上板、底板和两个侧板围成的框架结构,或所述壳体由上板、底板、前板、背板和两个侧板围成,所述通风孔设置在所述前板上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对应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取暖设备中电热膜片和风机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取暖设备使用时周围空气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不同取暖设备使用时人体表面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对比图表;
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所示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导热孔为两种不同形状时对应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取暖设备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取暖设备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取暖设备,11、壳体,111、前板,1111、通风孔,1112、导热孔,112、上板,1121、上吸风口,113、背板,1131、后吸风口,114、侧板,12、电热膜片,13、风机,14、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包括壳体1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1中的电热膜片12和风机13,所述风机13位于所述电热膜片12的底部,所述风机13的进风口朝上,所述风机13的出风口朝前,所述壳体11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孔1111。
使用时,通过所述电热膜片12和所述风机13的协同作用使得所述取暖设备10前方的人体感温效果较好。具体地,如图2所示,基于所述电热膜片12的高辐射能力,向所述取暖设备10的前方辐射大量热量。而所述风机13位于所述电热膜片12的底部,且风机13的出风口朝前,在实现地毯式供暖的同时,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也将取暖设备10前方辐射的大量热量向前引导推进,如图2所示,使得所述取暖设备10前方近地位置的温度较高,整体上提升所述取暖设备10前方的人体感温效果。
如图3所示,相对于非电热模片式的取暖设备而言,即使在非电热膜片式的取暖设备中设置风机进行地毯式供暖,但是基于没有电热膜片能够向取暖设备前方辐射大量热量,从而没有大量热量向前推进,无法达到上述提升人体感温的效果。如图3所示,在人体高度1m~0.4m范围内,相对于非电热膜片式取暖设备即使设置了风机,在没有大量热量向前推进的情况下,也无法达到本申请中所述取暖设备10所能达到的温度。而单纯的电热模式取暖设备只能够通过辐射和自然对流供暖,但是基于自然对流热量上浮,也无法达到本申请所述取暖设备10能够实现的人体感温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1可以是由上板112、底板和两个侧板114围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电热膜片12和所述风机13设置在所述壳体11围成的框架结构内;或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1由上板112、底板、前板111、背板113和两个侧板114围成,所述电热膜片12和所述风机13则被所述壳体11保护在内,避免外界的误触碰。或者所述壳体11可以为其他框架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对所述电热膜片12和风机13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6所示,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这里所述的前板111即所述壳体11所包含的位于所述电热膜片12和风机13前方的挡板,所述通风孔1111则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风机13对应的位置。当所述壳体11不包括前板111时,所述风机13的出风口则没有物体遮挡,则所述壳体11自然围成了一个敞口,所述通风孔则为所述敞口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时,如图2、图4至图6所示,可以在所述通风孔1111处设置通风格栅。而且进一步地,可以将所述通风格栅的叶片14设置为转动的形式,调整从所述通风格栅吹出的风的走向。具体地,所述通风格栅的叶片14沿所述壳体11的横向设置,所述叶片14的两端与所述壳体11转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叶片14的角度可调节。
可选地,所述通风孔111也可以由多个条形孔间隔设置而成,多个条形孔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通风格栅中相邻两个叶片14的转轴之间的间距为5mm~10mm。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风机13可以为贯流风机,或者为其他形式的风机13,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图2和图4至图6所示,当所述风机13为贯流风机时,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沿所述壳体11的横向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口朝前。如此,可以较好的将壳体11中经过换热的空气吹出,形成地毯式供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当所述风机13为贯流风机时,为提升整体的通风效果,所述通风孔1111在所述壳体11横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轴向上的长度。自然,当所述通风孔1111设有通风格栅时,所述通风格栅的叶片14在壳体11横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轴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所述通风孔1111的最高点位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最高点与所述电热膜片12的最低点之间,所述通风孔1111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的直径,即所述通风孔1111的最低点不高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最低点,保障了通风孔1111对贯流风机导风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热膜片12为多个,多个电热膜片12在壳体11中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电热膜片12横向分布,辐射的热量直接被人体表面吸收。在所述壳体11中形成换热空间,进入所述壳体11中换热空间的空气与所述电热膜片12之间进行换热,如图2所示,携带热量的空气被风机13吸入,然后从风机13的出风口排出。风机13在将热空气排出实现地毯式供暖的同时,将电热膜片12辐射的大量热量向前推进。
具体地,这里的电热膜片12为高发射率的膜片。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片12的发射率为0.9。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所述通风孔1111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风机13对应的位置,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电热膜片12对应的位置为辐射位,所述辐射位设有多个导热孔1112,电热膜片12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孔1112向前辐射。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导热孔1112在所述辐射位均匀间隔分布。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导热孔1112为菱形孔或圆孔。可选地,所述导热孔11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孔,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前板111上的辐射位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导热孔1112,通过将辐射位采用热量易穿透的板材制作,形成热量易穿透板,能够保障电热膜片12产生的热量向前辐射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上板112,所述上板112上设有多个上吸风口1121。在使用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外界空气从所述上吸风口1121进入所述壳体11中进行换热。进一步地,可以将多个上吸风口1121在上板112上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所述壳体11的所述背板113上设置多个后吸风口1131,以达到外界空气进入壳体11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8所示,多个后吸风口1131位于所述背板113的上端,如此进入壳体11中的外界空气能够较好的与电热膜片12进行换热后向下流动,被风机13吹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1)中的电热膜片(12)和风机(13),所述风机(13)位于所述电热膜片(12)的底部,所述风机(13)的进风口朝上,所述风机(13)的出风口朝前,所述壳体(11)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孔(1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片(12)为多个,多个电热膜片(12)在壳体(11)中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电热膜片(12)横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片(12)的发射率为0.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3)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沿所述壳体(11)的横向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口朝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所述通风孔(1111)的最高点位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最高点与所述电热膜片(12)的最低点之间,所述通风孔(1111)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的直径,所述通风孔(1111)在所述壳体(11)横向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贯流风机轴向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所述通风孔(1111)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贯流风机对应的位置,所述通风孔(1111)处设有通风格栅,所述通风格栅的叶片(14)沿所述壳体(11)的横向设置,所述叶片(14)的两端与所述壳体(11)转动连接,或所述通风孔(1111)由多个条形孔间隔设置而成,多个条形孔在所述壳体(11)的纵向上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格栅中相邻叶片(14)的转轴之间的间距为5mm~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所述通风孔(1111)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风机(13)对应的位置,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电热膜片(12)对应的位置为辐射位,所述辐射位设有多个导热孔(1112),多个导热孔(1112)在所述辐射位均匀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孔(1112)为菱形孔或圆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前板(111),所述通风孔(1111)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风机(13)对应的位置,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电热膜片(12)对应的位置为辐射位,所述辐射位为热量易穿透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上板(112),所述上板(112)上设有多个上吸风口(1121),和/或所述壳体(11)包括背板(113),所述背板(113)的上端设有多个后吸风口(1131)。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为由上板(112)、底板和两个侧板(114)围成的框架结构,或所述壳体(11)由上板(112)、底板、前板(111)、背板(113)和两个侧板(114)围成,所述通风孔(1111)设置在所述前板(111)上与所述风机(13)的出风口对应的位置。
CN201920625227.3U 2019-04-30 2019-04-30 取暖设备 Active CN2098770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5227.3U CN209877089U (zh) 2019-04-30 2019-04-30 取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25227.3U CN209877089U (zh) 2019-04-30 2019-04-30 取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77089U true CN209877089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63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25227.3U Active CN209877089U (zh) 2019-04-30 2019-04-30 取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770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6093A (zh) * 2019-04-30 2019-07-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取暖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6093A (zh) * 2019-04-30 2019-07-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取暖设备
WO2020221345A1 (zh) * 2019-04-30 2020-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取暖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8853B1 (ko) 농업용 전기 온풍기
CN102216690A (zh) 双风扇对流性能分配器
CN209877089U (zh) 取暖设备
WO2020221345A1 (zh) 取暖设备
WO2020244505A1 (zh) 电暖器
KR101523315B1 (ko) 농장용 난방시스템
CN208567143U (zh) 一种加热器
CN210035672U (zh) 电暖器
CN213040622U (zh) 一种室内取暖装置和集成吊顶
CN214841110U (zh) 取暖器
KR200448835Y1 (ko) 비닐하우스용 히터
CN210772770U (zh) 一种润肤暖风机
CN111811141A (zh) 暖风机
CN206369237U (zh) 一种微波炉
CN217715121U (zh) 风道组件及暖脚器
CN217090413U (zh) 烹饪设备
JPS5934834Y2 (ja) 温風コタツ
CN221035908U (zh) 取暖器
WO2017054209A1 (zh) 暖风机
CN220966014U (zh) 一种全自动宠物烘干箱的出风结构
CN215175400U (zh) 一种暖风机
CN212299150U (zh) 电暖器
CN210946173U (zh) 晾衣机
CN215808780U (zh) 一种暖风机
CN204554912U (zh) 电热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2

Address after: 519070 9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789 Jinji Road, Qianshan,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Ltd. OF ZHUHAI

Address before: 519000 Qianshan Jinji West Road,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