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2448U -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2448U
CN209852448U CN201920146323.XU CN201920146323U CN209852448U CN 209852448 U CN209852448 U CN 209852448U CN 201920146323 U CN201920146323 U CN 201920146323U CN 209852448 U CN209852448 U CN 209852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b
front glass
cab frame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463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益民
付强
高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463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2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2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2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驾驶室框架,包括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包括底架、顶架和支撑于底架和顶架之间的四立柱结构,四立柱结构包括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且驾驶室框架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变大。通过将驾驶室框架设置为四立柱支撑且上大下小的结构,使得驾驶室可以同时具有较小的下部尺寸、较大的上部尺寸和较少的立柱,由于可以减少底板和立柱对视野的遮挡,并为操作者头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扩大驾驶室视野,并改善驾驶舒适性。

Description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工程车辆通常对其驾驶室的视野及内部活动空间有较高要求。以平地机为例,平地机是一种用于平整路面的工程车辆,在工作过程中,位于驾驶室内的操作者需要一边控制铲刀作业装置作业,一边仔细观察作业后的路面状况,因此,驾驶室视野(包括铲刀作业装置视野、前方行进视野以及后方视野等)和驾驶室内操作者头部活动空间,已成为影响平地机的作业效率及作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有的驾驶室,通常为六立柱结构,且驾驶室内部的上下尺寸基本一致,存在立柱和底板遮挡驾驶室视野以及内部操作者头部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导致作业效率较低,作业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扩大驾驶室的视野,并改善驾驶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驾驶室框架,其包括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包括底架、顶架和支撑于底架和顶架之间的四立柱结构,四立柱结构包括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且驾驶室框架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变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还包括外蒙皮,外蒙皮包括外包于顶架的顶蒙皮部,顶蒙皮部的尺寸大于底架的尺寸;和/或,外蒙皮包括外包于支撑骨架后部的后蒙皮部,后蒙皮部的至少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顶蒙皮部的后边缘较底架的后边缘靠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顶蒙皮部的后边缘较顶架的后边缘靠后,顶架的后边缘与底架的后边缘沿前后方向大致平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顶架呈六边形形状,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顶蒙皮部呈八边形形状,八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位于中部的矩形和位于后部由前向后收窄的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还包括外包于支撑骨架后部的后蒙皮部,后蒙皮部向后凸出于支撑骨架的后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蒙皮部上设有后玻璃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立柱比后立柱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前立柱位于底架的前后两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架呈六边形形状,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两个前立柱位于底架的两个中部顶点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具有前玻璃安装部,前玻璃安装部位于两个前立柱的前方,并在高度方向上由顶架延伸至底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前玻璃安装部逐渐向外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架呈六边形形状,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两个前立柱位于底架的两个中部顶点上,两个后立柱位于底架的两个后部顶点上,且前玻璃安装部包括正前玻璃安装部、左前玻璃安装部和右前玻璃安装部,正前玻璃安装部位于底架的两个前部顶点之间,左前玻璃安装部和右前玻璃安装部分别位于正前玻璃安装部的左右两侧,并均位于对应侧的前立柱和底架的前部顶点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正前玻璃安装部的宽度逐渐减小,左前玻璃安装部和右前玻璃安装部的宽度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具有门安装部,门安装部包括左门安装部,左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左侧的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和/或,门安装部包括右门安装部,右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右侧的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框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驾驶室包括前玻璃,前玻璃包括正前玻璃、左前玻璃和右前玻璃,正前玻璃安装于驾驶室框架的前玻璃安装部的正前玻璃安装部,左前玻璃安装于前玻璃安装部的左前玻璃安装部,右前玻璃安装于前玻璃安装部的右前玻璃安装部,且驾驶室还包括雨刷结构,雨刷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前玻璃上的两个雨刷,和/或,雨刷结构包括设置在右前玻璃上的两个雨刷。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工程车辆为平地机。
通过将驾驶室框架设置为四立柱支撑且上大下小的结构,使得驾驶室可以同时具有较小的下部尺寸、较大的上部尺寸和较少的立柱,由于可以减少底板和立柱对视野的遮挡,并为操作者头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扩大驾驶室视野,并改善驾驶舒适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驾驶室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所示驾驶室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所示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4示出图1所示驾驶室的右视图。
图5示出图1所示驾驶室的分解图。
图6示出图5中驾驶室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图6中的支撑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7所示支撑框架的分解图。
图9示出图6中外蒙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驾驶室;
10、驾驶室框架;
1、支撑骨架;11、底架;12、顶架;121、第一顶架;122、第二顶架;13、四立柱结构;131、前立柱;132、后立柱;14、前玻璃安装部;141、正前玻璃安装部;142、左前玻璃安装部;143、右前玻璃安装部;15、门安装部;
2、外蒙皮;21、顶蒙皮部;22、后蒙皮部;
3、前玻璃;31、正前玻璃;32、左前玻璃;33、右前玻璃;
4、门;
5、后玻璃;
61、雨刷;62、顶棚;
7、内饰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驾驶室和驾驶室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驾驶室框架10,包括支撑骨架1,支撑骨架1包括底架11、顶架12和支撑于底架11和顶架12之间的四立柱结构13,四立柱结构13包括两个前立柱131和两个后立柱132,且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变大。
在本实用新型中,驾驶室框架10被设置为上大下小的四立柱框架结构,一方面,由于相对于上下尺寸一致的现有框架结构,可以在减小底板尺寸的前提下,不影响,甚至增大驾驶室内的上部空间,因此,不仅可以减少底板前部对铲刀作业装置的遮挡,还可以为操作者提供充足的头部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相对于现有的六立柱框架结构,立柱数量减少,立柱布置位置更加灵活,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立柱对驾驶室视野的遮挡。
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底板和立柱对视野的遮挡,并为操作者头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从而有效扩大驾驶室视野,并改善驾驶舒适性,使得平地机等工程车辆能够更高效并更安全地作业。
除了包括支撑骨架1,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框架10可以还包括外包于支撑骨架1的外蒙皮2。外蒙皮2可以增加驾驶室框架10的美观性。
作为使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变大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外蒙皮2的外包于顶架12的顶蒙皮部21,可以设置为具有大于底架11尺寸的尺寸。其中,既可以顶蒙皮部21和顶架12的尺寸均大于底架11的尺寸,也可以顶蒙皮部21的尺寸大于底架11的尺寸,而顶架12的尺寸仍大致等于底架11的尺寸。可见,基于该实施方式,即使不改变顶架12的现有结构,即,即使顶架12和底架11的尺寸仍基本一致,也仍然能够使得驾驶室框架10具有上大下小的内部空间,因此,有利于简化改进成本,降低改进难度。
而作为使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变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外蒙皮2的外包于支撑骨架1后部的后蒙皮部22,可以设置为至少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换句话说,至少下部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向前倾斜。其中,后蒙皮部22可以整体均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或者,也可以仅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而上部则仍保持大致竖直。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骨架1本身也仍然可以保持上下尺寸一致的现有结构形式,而利用由下至上向后倾斜的后蒙皮部22来逐步增大驾驶室框架10由下至上的内部空间,同样有利于简化改进成本,降低改进难度。同时,由于后蒙皮部22的下部不再竖直,而是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形成对驾驶室后方机罩的避让,因此,还可以减少驾驶室100与机罩的干涉,从而更便于整机结构的布置。
可见,通过改进外蒙皮2的结构,来使现驾驶室框架10具有上大下小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少对支撑骨架1现有结构的改变,节约改进成本,降低改进难度。
现有六立柱结构的驾驶室框架,其前立柱通常设置在六边形底架的前部顶点上,前立柱位置靠前,并且两个前立柱间的距离较小,对铲刀作业装置及操作者正前方行进视野的遮挡均较多,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及行进安全性。为了进一步解决该技术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前立柱131可以不再设置于底架11的前端部,而是设置于底架11的前后两端之间,且进一步地可以设置于六边形底架11的中部顶点处,这样前立柱131的位置较为靠后,且两个前立柱131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减少前立柱131对驾驶室正前方视野的遮挡,且可以进一步减少前立柱131对铲刀作业装置等作业装置的遮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作业装置视野及正前方行进视野,进而提高工程车辆的作业效率,改善作业及行驶安全性。
另外,现有技术中,驾驶室的前玻璃通常为非落地的,可视面积较小,这也限制了驾驶室的视野。因此,为了避免该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框架10,其位于两个前立柱131前方的前玻璃安装部14可以在高度方向上由顶架12延伸至底架11。由于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室100可以具有落地的前玻璃,可视面积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扩大驾驶室的视野。
其中,既可以将驾驶室框架10的位于两个前立柱131前方的空间的部分设置为前玻璃安装部14,也可以将驾驶室框架10的位于两个前立柱131前方的空间整体设置为前玻璃安装部14,后者前玻璃的面积更大,视野更宽,且可以使得前玻璃不仅包括正前玻璃,还同时包括左前玻璃和右前玻璃,便于驾驶人员从前、左和右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前玻璃安装部14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这样可以使得驾驶室内的上部尺寸更加大于下部尺寸,方便操作者头部更加灵活地活动,同时,也使得前玻璃对位于驾驶室前方的铲刀等作业装置形成避让,方便铲刀等作业装置和驾驶室的布置。
下面结合图1-9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进一步地说明。该实施例以平地机的驾驶室为例。
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室100包括驾驶室框架10、前玻璃3、门4、后玻璃5、外饰结构和内饰结构7等,其中,前玻璃3、门4和后玻璃5分别设置在驾驶室框架10的前玻璃安装部14、门安装部15和后玻璃安装部上;外饰结构设置在驾驶室框架10的外部,包括后视镜、报警灯、顶棚62、以及具有雨刷61的雨刷结构等;内饰结构7则设置在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
如图5-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10包括支撑骨架1和外蒙皮2,外蒙皮2包裹于支撑骨架1外部,与支撑骨架1一起限定形成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空间。
由图7和图8可知,该实施例的支撑骨架1包括底架11、顶架12和四立柱结构13,底架11和顶架12上下间隔地相对设置,四立柱结构13则支撑于底架11和顶架12之间,并包括两个前立柱131和两个后立柱132。
其中,底架11和顶架12均呈六边形,该六边形包括前后依次相连的梯形和矩形,且位于前部的梯形沿着由后至前的方向逐渐收窄,即,梯形的短边位于长边的前方。并且,底架11和顶架12的梯形的短边大致平行;顶架12和底架11的后边缘大致平齐。基于此,底架11和顶架12均具有两个前部顶点、两个中部顶点和两个后部顶点,且两个前部顶点间的间距较窄,两个中部顶点间的间距和两个后部顶点间的间距大致相等并均较宽。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架11呈中部镂空结构,即,底架11的中部并未设置底板,底板位于整机机架上。驾驶室100安装后,底板嵌合于底架11的镂空部分中。
顶架12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并彼此连接的第一顶架121和第二顶架122,第一顶架121呈梯形,第二顶架122呈矩形。且如图8所示,第二顶架122与两个后立柱132连接(例如焊接)为一体,形成后部两立柱防翻滚结构,用于防翻滚和防落物。第二顶架122的各边所对应的柱体较第一顶架121的各边所对应的柱体粗壮。
结合图7和图8可知,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前立柱131位于底架11的两个中部顶点上,两个后立柱132位于底架11的两个后部顶点上。
两个前立柱131被设置在底架11的两个中部顶点上,相对于设置在底架11的两个前部顶点上的情况,两个前立柱131的位置靠后,且两个前立柱131间的间距变大,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两个前立柱131对铲刀作业装置视野和前方行进视野的遮挡,并且,还有利于增大固定于前立柱131前方的前玻璃3的面积(这一点将在下方结合前玻璃安装部14及前玻璃3的设置予以进一步说明),这也可以进一步改善驾驶室100的视野。
可见,该实施例两个前立柱131的设置位置,能够有效改善驾驶室视野。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前立柱131比后立柱132细。这样,一方面,前立柱131较细,可以进一步减少前立柱131对驾驶室视野的遮挡;另一方面,后立柱132较粗,能够增强驾驶室框架10的结构稳定性,更好地与第二顶架122一起起到防翻滚和防落物的作用。可见,该设置可以在保证驾驶室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起到优化驾驶室视野的作用。
结合图1-7可知,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100的位于前立柱131前方并位于顶架121(具体为第一顶架121)和底架11之间的空间整体被设置为前玻璃安装部14。这使得前玻璃安装部14不仅包括正前玻璃安装部141,还同时包括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3,其中,正前玻璃安装部141位于底架11的两个前部顶点之间,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3分别位于正前玻璃安装部141的左右两侧,并均位于对应侧的前立柱131和底架11的前部顶点之间,并且,正前玻璃安装部141、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3均在高度方向上由顶架12延伸至底架11。这也就使得前玻璃3不仅包括安装于正前玻璃安装部141上的正前玻璃31,还包括安装于左前玻璃安装部142上的左前玻璃32和安装于右前玻璃安装部143的右前玻璃33,且正前玻璃31、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均为落地玻璃。
将前玻璃3设置为同时包括正前玻璃31和位于正前玻璃31左右两侧的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相对于前玻璃3只包括正前玻璃31的情况,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有效增大前玻璃3的面积,使得驾驶员不仅能从正前方观察驾驶室外部情况,还能从左前方和右前方观察驾驶室外部情况,方便驾驶员根据不同工况实施多角度的观察,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的观察结果。
并且,将前玻璃3整体设置为落地玻璃,又使得前玻璃3的面积沿高度方向进一步增大,方便驾驶员更充分地观察铲刀作业装置及周边环境,更安全地驾驶及作业。
可见,该实施例前玻璃安装部14的设置方式,使得驾驶室100具有更大面积的前玻璃3,铲刀作业装置视野和前方行进视野等驾驶室视野更加开阔,驾驶及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并且,由图3可知,在该实施例中,顶架12的梯形短边短于底架11的梯形短边,这使得,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正前玻璃安装部141的宽度逐渐减小,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3的宽度逐渐增大,也即使得,正前玻璃31的宽度逐渐减小,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的宽度逐渐增大。该设置中三块前玻璃沿上下方向的宽窄变化趋势,更符合驾驶员对正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需求,相对于由下至上正前玻璃变宽和左前玻璃及右前玻璃变窄的设置方式,可以在相同玻璃面积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有用的观察视野和头部活动空间。
图1-5示出的前玻璃3采用三块平面玻璃,更容易适应正前玻璃安装部141、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2之间呈角度的位置关系,加工简单,成本较低,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前玻璃3也可以采用曲面(例如弧面)玻璃,此时可以采用一整块玻璃来替代图示实施例的三块玻璃。
如图5和图6,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10的门安装部15包括左门安装部和右门安装部,左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左侧的前立柱131和后立柱132之间,右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右侧的前立柱131和后立柱132之间;相应地,驾驶室100包括两个门4,一个门4安装于左门安装部,用作左门,另一个门4安装于右门安装部,用作右门。其中,左门铰接于左前立柱上,右门铰接于右前立柱上,使得如图1所示,左门和右门均向前开启。
通过在左侧两侧均设置安装门4的门安装部,使得该实施例的驾驶室100可以满足左右都能上下车的需求,从而相对于只有一侧设门的情况,驾驶员上下车更加方便灵活,尤其当其中一侧因存在障碍或危险而无法打开车门时,驾驶员可以选择从另一侧下车,适应工况更多,使用安全性也更高。
而与门向后开的情况相比,该实施例将门设置为向前开的,还可以防止门4开启时与机罩发生干涉,开关门也更加方便自如。
并且,门4上部设有推拉窗,可以方便通风换气,改善驾驶室内部的空气质量,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方便驾驶员,尤其在上下车时,观察外部情况。
另外,如图1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使得驾驶室100的内部空间整体上呈上大下小的倒塔形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驾驶室底板对铲刀作业装置的遮挡,还可以增加驾驶员上半身的活动空间,方便驾驶员活动头部或者向外探身,改善驾驶舒适性。
其中,为了使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该实施例对支撑骨架1和外蒙皮2均做了一些改进。
一方面,如图1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前玻璃安装部14并非竖直设置的,而是与竖直方向存在夹角。具体地,该实施例的前玻璃安装部14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即,安装于前玻璃安装部14的前玻璃3也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其中,前玻璃安装部14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可以通过使顶架12的前边缘较底架11的前边缘靠前来实现。基于此,驾驶室100内部空间的前部由下至上逐渐变大。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外蒙皮2的顶蒙皮部21的后边缘较顶架12的后边缘靠后,且外蒙皮2的后蒙皮部22的上部竖直而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其中,不同于顶架12采用六边形形状,该实施例的顶蒙皮部21采用八边形形状,该八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位于中部的矩形和位于后部由前向后收窄的梯形。
由于顶架12的后边缘与底架11的后边缘沿前后方向大致平齐,因此,顶蒙皮部21的后边缘较顶架12的后边缘靠后,也就使得顶蒙皮部21的后边缘较底架11的后边缘靠后,从而使得外蒙皮2不再贴合于支撑骨架1上,而是后部向后凸出于支撑骨架1的后部,即,后蒙皮部22与后立柱132之间沿前后方向存在空隙,这样相对于后蒙皮部22贴合于后立柱132上的情况,可以增大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空间,使驾驶室100内部更加宽敞,方便内部结构部件的布置,也方便驾驶员活动。
而进一步地,后蒙皮部22的上部竖直而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则使得驾驶室100内部空间的后部也是上大下小的。
可见,基于对支撑骨架1和外蒙皮2所做的上述改进,从向前和向后两个方向上,均由下至上加大驾驶室框架100的内部空间,使得驾驶室100可以同时具有较小的下部尺寸和较大的上部尺寸,一方面能够减少底板对视野的遮挡,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操作者头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满足在不同工况下驾驶员探头观察外部情况或舒展头部的需求,实现更舒适的操作过程。同时,后蒙皮部22的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还可以形成对驾驶室后方机罩的避让,减少驾驶室100与机罩的干涉。
并且,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后蒙皮部22(具体为后蒙皮部22的竖直设置的上部部分)上设有后玻璃安装部,后玻璃5安装于后玻璃安装部上。由于后蒙皮部22向后凸出于支撑骨架1的后部,因此,安装于后蒙皮部22上的后玻璃5也向后凸出于支撑骨架1的后部,这可以进一步增大驾驶室100的后部视野,方便驾驶员观察驾驶室100的后部情况。
而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门4的靠近后蒙皮部22的一侧的下部与后蒙皮部22的下部大致平行,也由下至上逐渐向后倾斜,这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美观。
另外,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雨刷结构包括6个雨刷,其中5个雨刷61设置在前玻璃3上,其余1个雨刷61设置在后玻璃5上,且其中,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上均设有2个雨刷61,且位于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上的两个雨刷61沿上下方向布置,一个位于上部,另一个位于中部。基于该设置,即使在雨天,也能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野条件,提高雨天行驶及作业的安全性。
综合上述对图1-9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可知,该实施例的驾驶室100,铲刀作业装置视野和前方行进视野等驾驶室视野均较为开阔,且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操作者头部活动空间充裕,操作舒适性较高,有利于提高平地机的作业效率及作业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骨架(1),所述支撑骨架(1)包括底架(11)、顶架(12)和支撑于所述底架(11)和所述顶架(12)之间的四立柱结构(13),所述四立柱结构(13)包括两个前立柱(131)和两个后立柱(132),且所述驾驶室框架(10)的内部尺寸沿由下至上的方向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10)还包括外蒙皮(2),所述外蒙皮(2)包括外包于所述顶架(12)的顶蒙皮部(21),所述顶蒙皮部(21)的尺寸大于所述底架(11)的尺寸;和/或,所述外蒙皮(2)包括外包于所述支撑骨架(1)后部的后蒙皮部(22),所述后蒙皮部(22)的至少下部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向后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蒙皮部(21)的后边缘较所述底架(11)的后边缘靠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蒙皮部(21)的后边缘较所述顶架(12)的后边缘靠后,所述顶架(12)的后边缘与所述底架(11)的后边缘沿前后方向大致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架(12)呈六边形形状,所述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且所述驾驶室框架(10)还包括外包于所述顶架(12)的顶蒙皮部(21),所述顶蒙皮部(21)呈八边形形状,所述八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位于中部的矩形和位于后部由前向后收窄的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10)还包括外包于所述支撑骨架(1)后部的后蒙皮部(22),所述后蒙皮部(22)向后凸出于所述支撑骨架(1)的后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蒙皮部(22)上设有后玻璃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131)比所述后立柱(132)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前立柱(131)位于所述底架(11)的前后两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1)呈六边形形状,所述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所述两个前立柱(131)位于所述底架(11)的两个中部顶点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10)具有前玻璃安装部(14),所述前玻璃安装部(14)位于所述两个前立柱(131)的前方,并在高度方向上由所述顶架(12)延伸至所述底架(1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所述前玻璃安装部(14)逐渐向外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1)呈六边形形状,所述六边形包括位于前部由后向前收窄的梯形和位于后部的矩形,所述两个前立柱(131)位于所述底架(11)的两个中部顶点上,所述两个后立柱(132)位于所述底架(11)的两个后部顶点上,且所述前玻璃安装部(14)包括正前玻璃安装部(141)、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右前玻璃安装部(143),所述正前玻璃安装部(141)位于所述底架(11)的两个前部顶点之间,所述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所述右前玻璃安装部(143)分别位于所述正前玻璃安装部(141)的左右两侧,并均位于所述对应侧的所述前立柱(131)和所述底架(11)的前部顶点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所述正前玻璃安装部(141)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左前玻璃安装部(142)和所述右前玻璃安装部(143)的宽度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10)具有门安装部(15),所述门安装部(15)包括左门安装部,所述左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左侧的所述前立柱(131)和所述后立柱(132)之间;和/或,所述门安装部(15)包括右门安装部,所述右门安装部位于同处于右侧的所述前立柱(131)和所述后立柱(132)之间。
16.一种驾驶室(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驾驶室框架(1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驾驶室(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100)包括前玻璃(3),所述前玻璃(3)包括正前玻璃(31)、左前玻璃(32)和右前玻璃(33),所述正前玻璃(31)安装于所述驾驶室框架(10)的前玻璃安装部(14)的正前玻璃安装部(141),所述左前玻璃(32)安装于所述前玻璃安装部(14)的左前玻璃安装部(142),所述右前玻璃(33)安装于所述前玻璃安装部(14)的右前玻璃安装部(143),且所述驾驶室(100)还包括雨刷结构,所述雨刷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前玻璃(32)上的两个雨刷(61),和/或,所述雨刷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右前玻璃(33)上的两个雨刷(61)。
18.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驾驶室(10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车辆为平地机。
CN201920146323.XU 2019-01-29 2019-01-29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Active CN209852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6323.XU CN209852448U (zh) 2019-01-29 2019-01-29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6323.XU CN209852448U (zh) 2019-01-29 2019-01-29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2448U true CN209852448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1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46323.XU Active CN209852448U (zh) 2019-01-29 2019-01-29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24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9508A (zh) * 2019-01-29 2019-04-19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9508A (zh) * 2019-01-29 2019-04-19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89955B1 (en) Operator enclosure for an agricultural tractor
US3802530A (en) Tractor cab
EP1190939B1 (en) Cab for an agricultural vehicle
JP3538460B2 (ja) 乗用車の上部構造
US4221274A (en) Lift truck cab with movable back wall portion
CN101687521A (zh)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搭载有该驾驶室的建筑机械及平地机
WO2020155553A1 (zh)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CN106088204B (zh) 用于工程机械的操作室结构
CN209852448U (zh)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和工程车辆
US4291946A (en) Mirror arrangements to provide side and rear vision for tractor with implements
RU62371U1 (ru) Трубчатый каркас кабины колесной машины
CN204368280U (zh) 一种消除盲区的汽车a柱
CN207023014U (zh) 自行式植保机
RU63310U1 (ru) Фасонная кабина колесной машины
CN220948239U (zh) 一种驾驶室及履带式旋耕机
JPH07149154A (ja) 後方へ折畳み可能な天覆いを備えた乗用車のための風防
RU62356U1 (ru) Трубчатая рама двери кабины колесной машины
CN215166026U (zh) 一种工程车辆驾驶室及平地机
US3191712A (en) Demountable cab construction for a tractor with a front-mounted implement or tool
CN113895363B (zh) 一种汽车显示屏滑跃机构
JPS6346245Y2 (zh)
CN220630810U (zh) 一种打药车车架
RU2326771C1 (ru) Рама двери кабины коле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SU854797A1 (ru) Каби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16853363A (zh) 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