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5749U - 水体增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体增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5749U
CN209835749U CN201920489483.4U CN201920489483U CN209835749U CN 209835749 U CN209835749 U CN 209835749U CN 201920489483 U CN201920489483 U CN 201920489483U CN 209835749 U CN209835749 U CN 209835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ater
air inlet
air
wat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94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爱民
刘摇
黄国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neng 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ineng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ineng 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ineng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894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35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5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5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体增氧设备,其包括泵体、第一管、第二管以及气液混合装置;气液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泵体与第一管连接,第一管与第二管连通设置,第二管上形成有与第一管连通的接口;第二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管的第二端相贯通,且第二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管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进气管一端设有进气口,进气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气口,进气管的进气口与外界相通;进气管的出气口延伸到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本发明提高了水体中的溶氧率。

Description

水体增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增氧设备。
背景技术
曝气工艺是指人为通过适当设备向水体中通入空气,以提高水体中的含氧量,而现有的增氧设备存在着充氧效率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增氧设备,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体增氧设备,其包括泵体、第一管、第二管以及气液混合装置;气液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泵体与第一管连接,第一管与第二管连通设置,第二管上形成有与第一管连通的接口;第二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管的第二端相贯通,且第二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管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进气管一端设有进气口,进气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气口,进气管的进气口与外界相通;进气管的出气口延伸到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
这样,在工作时,为提高水位提供动力的泵体将水泵入到第一管内,使水具有一定的势能,通过水泵来提高水的流动速度,第一管将水流通过接口导入第二管内,由于第二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管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的第二端流动,并且由于第二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管的第二端相贯通,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的第二端流动时,水流柱的形态和速度不会因受到负压的影响而产生干扰;由于进气管的出气口是延伸到第二管内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的,从接口流出的水流柱会将进气管上位于接口的出水下游的部分和出气口包裹浸没;而由于进气管的进气口与外界相通,随着水流柱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的第二端流动,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的进气口通过出气口虹吸进入水流中,随着空气被吸入到水流中,空气在出气口逐渐堆积,堆积的空气逐渐将水流从出气口上排开,直到虹吸效应消除,空气停止从出气口进入到水流中,然后由于水流的速度大于空气在水中上浮的速度,该堆积的空气随着水流一同流走,即在水流中形成了随之流动的气泡,接着由于堆积的空气被水流带走,没有了空气的阻挡,水流重新将出气口包裹浸没,又产生了虹吸效应,出气口又逐渐堆积产生气泡,这样周而复始,从而在水流中形成一连串的气泡,气泡被裹挟在水流中,以使得多个气泡分布在水流中,从而提高了水流中气泡的数量,增加了水流的溶氧率,最后水流带着气泡从第二管的第二端喷入到水体中,以提高水体中的溶氧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液混合装置还包括引流面板,所述引流面板罩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且引流面板上设有多个与出气口相贯通的曝气孔。由于将引流面板罩设在进气管的出气口上,水流会从进气管上顺着引流面板流动(即水流同时将整个引流面板包裹浸没),同时由于引流面板上开设有多个与出气口相贯通的曝气孔,同理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的进气口虹吸到出气口,相当于水流沿着引流面板连续地对从曝气孔喷出的空气进行切割,把气流切割成小气泡;从而空气最终从出气口中通过引流面板上的多个曝气孔分散地混入到水流中;进而进一步地增加了水流中的含氧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管包括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在第一圆管的底端和第二圆管的底端之间还贯通地连接有横管,横管分别与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贯通连接,横管的底侧面形成为引流面板,横管的底侧面上开设有多个曝气孔。
这样,由于横管分别与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贯通连接,那么长槽状的曝气孔与出气口贯通连接;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之间设有定型骨架,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分别固定在定型骨架两对立侧上,横管固定在定型骨架的底侧上,定型骨架起到对横管、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定型支撑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液混合装置至少包括两个进气管,进气管的形状设置成沿接口喷射出水流的方向延展,多个进气管平行排布设置在第二管内,且相邻的两进气管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对准所述接口。
这样,通过将进气管的形状设置成沿接口喷射出水流的方向延展,且在相邻的两进气管之间设有间隔,水流柱会进入并充满间隔,那么相当于每个进气管上靠近出气口的部位都能被水流包裹浸没,同时由于将引流面板罩设在进气管的出气口上,水流会从进气管上顺着引流面板流动(即水流同时将整个引流面板包裹浸没),同时由于引流面板上开设有多个与出气口相贯通的曝气孔,同理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的进气口虹吸到出气口,空气最终从出气口中通过引流面板上的多个曝气孔分散地混入到水流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空气被虹吸混入到水流中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接口底边沿的距离为0m-2.0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管的第二端连接有喷射头,喷射头设置成朝污水池底部喷射。
这样,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管的第二端喷射出来时,通过喷射头的引导,水流还可以对污水池底部喷射,从而将沉淀在污水池底部的污泥冲散,防止污泥结块堆积在污水池底部,避免了因除污泥工序而造成的停业,从而避免了因处理厂停业所造成的市政停水;同时由于从喷射头喷出的水流带有微小气泡,水流会给沉降在污水池底部上的污泥中的好氧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为好氧菌的迅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污水池内的好氧菌数量,更多数量的好氧菌有助于更快地消耗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进一步地增加了污水处理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射头相对于污水池底部倾斜设置。
而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水体内的曝气均匀度,通常采用电机来驱动推流器转动,推流器搅动污水池内的水,使之流动循环,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喷射头相对于污水池底部倾斜设置,水流从喷射头喷射出后,带有速度的水流从污水池的底部来搅动污水池内的水体,喷射头沿第二管的第二端的中心轴线朝径向的斜下方向外弯曲有一定角度a,弯曲角度a在90°-180°之间。有效提高增氧射程8-34米,同时能够提高气泡分布的均匀性,冲击范围更大。本发明在曝气的同时还具有推动污水池内的水循环的作用,无需采用其他设备和工艺来推动水流动循环,节约了成本,易于在市场中推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上还连通设置有储水装置,储水装置沿着重力势能方向设置在第一管的上方。
这样,储水装置采用三通管或水箱均可,当泵体的泵入水量过大时,水流会从第一管进入到储水装置内,以吸收多余的水流,当泵体的泵入水量偏小时,水流会从储水装置进入到第一管内,以补充水流量,由此可以稳定水流量,由于本发明中从进气管的进气口混入水流的空气量与水流量有关,从而起到稳定混气效率的作用。
这样,使得本发明具有更佳的曝气效果。
本发明水体增氧设备具有以下优点:具有增氧、曝气、推流等综合功能。其中气液混合装置结合可提高水位的泵体实现快速有效充氧,使水中形成数量产生大量均匀的微小气泡,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了充氧效率,提高溶氧的目的,喷射头的使用,实现了推流。造价低廉,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体增氧设备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水体增氧设备的某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某一实施例气液混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的另一视角图;
图6为本发明的水体增氧设备的某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某一实施例气液混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某一实施例气液混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某一实施例气液混合装置的结构图。
标号:1-泵体、2-第一管、21-储水装置、222-箱体、223-安装平台、22-套管、3-第二管、31-接口、32-喷射头、41-进气管、411-进气口、412-出气口、5-引流面板、51-曝气孔、42-第一圆管、422-方通管、43-第二圆管、52-横管、6-定型骨架、7-链条、8-间隔;2231-第三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图1至图5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水体增氧设备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该水体增氧设备,包括泵体1、第一管2、第二管3、气液混合装置;气液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41;泵体1与第一管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2与第二管3通过套管22连通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管直接与第二管连通,即只要是能够将第一管与第二管连通的结构即可;第二管3上形成有与第一管2连通的接口31;第二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管3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并相贯通;进气管41一端设有进气口411,进气管41的另一端设有出气口412,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与外界相通;进气管41的出气口412延伸到接口31的出水下游位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将本发明运用在污水池的曝气工艺中,泵体1的具体类型是潜水泵,在使用时,泵体1是潜入在污水处理池中,第一管浸没在污水池内与泵体连接,其中一部分延伸出污水池水面上,第二管3立设在污水池中,第二管3的第二端浸没在水中,第二管3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管3的第二端重力势能方向上的上部。
工作过程:泵体1将水泵入到第一管2内,第一管2将水流通过接口31导入第二管3内,由于第二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管3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动,并且由于第二管3的第一端与第二管3的第二端相贯通,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动时,水流柱的形态和速度不会因受到负压的影响而产生干扰;由于进气管41的出气口412是延伸到第二管3内接口31的出水下游位置的,从接口31流出的水流柱会将进气管41上位于接口31的出水下游的部分和出气口412包裹浸没;而由于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与外界相通,随着水流柱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动,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通过出气口412虹吸进入水流中,随着空气被吸入到水流中,空气在出气口412逐渐堆积,堆积的空气逐渐将水流从出气口412上排开,直到虹吸效应消除,空气停止从出气口412进入到水流中,然后由于水流的速度大于空气在水中上浮的速度,该堆积的空气随着水流一同流走,即在水流中形成了随之流动的气泡,接着由于堆积的空气被水流带走,没有了空气的阻挡,水流重新将出气口412包裹浸没,又产生了虹吸效应,出气口412又逐渐堆积产生气泡,这样周而复始,从而在水流中形成一连串的气泡,气泡被裹挟在水流中,以使得多个气泡分布在水流中,从而提高了水流中气泡的数量,增加了水流的溶氧率,最后水流带着气泡从第二管3的第二端喷入到污水体中,提高了污水中的溶氧率,进而提高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效率,具备节能省电的特点。充氧效率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还可以运用在例如:鱼塘曝气增氧、河涌曝气增氧等水体增氧场合中。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水泵的功率通常是指输入功率,即原动机传至泵轴上的功率,故又称为轴功率,用P表示,一般在水泵说明书或者泵体上有写明。用电量(千瓦·时)=功率P(W)/1000×时间T(小时)举例如下:水泵输出功率600W,输入功率960W,额定转速2850rpm,全扬程25m,额定扬程20m,额定流量50L/min,若向20米高处泵一吨的水,则计算如下:计算出泵1吨水需要的时间;1吨水=1000升1000升÷50L/min=20min(分钟)=0.33小时,水泵的功率选输入功率=960W=0.96kW,计算泵1吨水的耗电量=0.96kW×0.33小时=0.32kWh=0.32度电。相对于传统污水处理设备而言,通过水泵一般提高0.5-5米水位便可实现溶解氧超高的水体增氧效果,不需要使用大功率设备,进行曝气相当节电。
进一步地,第二管3的第二端连接有喷射头32,喷射头32设置成朝污水池底部喷射。这样,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管3的第二端喷射出来时,通过喷射头32的引导,水流还可以对污水池底部喷射,从而将沉淀在污水池底部的污泥冲散,防止污泥结块堆积在污水池底部,避免了因除污泥工序而造成的停业,从而避免了因处理厂停业所造成的市政停水;同时由于从喷射头喷出的水流带有微小气泡,水流会给沉降在污水池底部上的污泥中的好氧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为好氧菌的迅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污水池内的好氧菌数量,更多数量的好氧菌有助于更快地消耗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进一步地增加了污水处理效率。
此外,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水体内的曝气均匀度,通常采用电机来驱动推流器转动,推流器搅动污水池内的水,使之流动循环,在本发明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喷射头32相对于污水池底部是倾斜设置的。喷射头沿第二管的第二端的中心轴线朝径向的斜下方向外弯曲有一定角度a,弯曲角度a在90°~180°之间。有效提高增氧射程8-34米,同时能够提高气泡分布的均匀性,冲击范围更大。水流从喷射头32喷射出后,水流在水平方向上的推流力从污水池的底部来推动污水池内的水体,从而使得本发明具备将沉淀在污水池底部的污泥冲散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推动污水池内的水循环的作用,减少或者无需采用其他设备和工艺来推动水流动循环,节约了成本,易于在市场中推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喷射头还可以是垂直对着污水池底部,同理,水流还可以对污水池底部喷射,从而将沉淀在污水池底部的污泥冲散,只要是能够将喷射头32设置成对污水池底部进行喷射的具体结构和角度即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喷射头的喷射方向设置成水平方向,这样,由于水流是沿水平方向从喷射头上喷出,那么水流的推流力从污水池的底部来推动污水池内的水体,从而推动污水池内的水循环,进而增加水体内的曝气均匀度及有效提高增氧射程。
进一步地,第一管2上还连通设置有储水装置21,储水装置21沿着重力势能方向设置在第一管2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储水装置21与第一管2的具体连接方式是:将储水装置21单独设置成一个箱体,该箱体安装在第一管2的上方,箱体的底部通过管路与第一管2连通。将储水装置21采用三通管,三通管具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这样,当泵体1的泵入水量过大时,水流会从第一管2进入到储水装置21内,以吸收多余的水流,当泵体1的泵入水量偏小时,水流会从储水装置21进入到第一管2内,以补充水流量,由此可以稳定水流量,由于本发明中从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混入水流的空气量与水流量有关,从而起到稳定气液混合装置的混气效率的作用,稳定增加了水流中的含氧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充氧效率。混气效率是指气液混合装置使水流中形成气泡的效率。
详细地,气液混合装置包括多个进气管41和引流面板5,进气管41的形状设置成沿接口31喷射出水流的方向延展,引流面板5罩设在进气管41的出气口412,且引流面板5上设有多个与出气口412相贯通的曝气孔51,多个进气管41平行排布设置在第二管3内,且相邻的两进气管41之间设有间隔8,间隔8对准第二管3上的接口31。此处的间隔对准接口是指间隔朝向接口使水流流出后可流入并充满间隔中(如图5中箭头L所示的流向,箭头L即从图1中接口3喷射出的水流方向)。这样,通过将进气管41的形状设置成沿接口31喷射出水流的方向延展,且在相邻的两进气管41之间设有间隔8,水流柱会进入并充满间隔8,那么相当于每个进气管41上靠近出气口412的部位都能被水流包裹浸没,同时由于将引流面板5罩设在进气管41的出气口412上,水流会从进气管41上顺着引流面板5流动(即水流同时将整个引流面板5包裹浸没),同时由于引流面板5上开设有多个与出气口412相贯通的曝气孔51,同理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虹吸到出气口412,相当于水流沿着引流面板5连续地对从曝气孔51喷出的空气进行切割,把气流切割成小气泡;从而空气最终从出气口412中通过引流面板5上的多个曝气孔51分散地混入到水流中;进而进一步地增加了水流中的含氧量,提高了本发明的充氧效率。
更加详细地,进气管41包括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在第一圆管42的底端和第二圆管43的底端之间还贯通地连接有横管52,那么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的底端均为出气口412,横管52分别与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贯通连接。那么横管52的底侧圆弧面即为引流面板5,横管52的底侧圆弧面上开设有多个长槽状和弧状的曝气孔51;这样,由于横管52分别与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贯通连接,那么长槽状的曝气孔51与出气口412贯通连接;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之间设有定型骨架6,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分别固定在定型骨架6两对立侧上,横管52固定在定型骨架6的底侧上,定型骨架6起到对横管52、第一圆管42和第二圆管43定型支撑的作用。定型骨架6上还设有链条7,链条7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定型骨架6的两对立侧上,通过链条7可将气液混合装置悬挂在第二管3中,并通过调整链条7来调整悬挂高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曝气孔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是圆孔状。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引流面板是圆滑弧面,这样,由于圆滑弧面表面圆润光滑,引流面板可以很顺畅地将水流引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引流面板还可以是斜平面;引流面板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只要是起到引流作用的皆可。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41的出气口412与接口31底边沿的距离,即简称进气管插入深度(如图1中标号X所示)为0m-2.0m。这样,使得本发明具有更佳的曝气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的第二端与水面的距离,即第二管的第二端浸没深度(如图1中标号Y所示)为3.9m-20m。这样,使得本发明具有更佳的曝气效果。
本发明第一次试验如表-1所示:
表-1
本发明第二次试验如表-2所示:
表-2
由以上两次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的充氧能力与氧利用率均高于标准值4kg/h。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图6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水体增氧设备的结构。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管2设置成开放式的箱体,该箱体的顶端设有开放口,使得箱体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第二管3的第一端延伸到该箱体内,且第二管3的第一端沿重力方向上离箱体底部距离H;泵体1与该箱体内连通。那么,当泵体1将水泵入第一管2内时,随着水漫过第二管3的第一端,水从第二管3的第一端流入到第二管3内,那么第二管3的第一端充当了接口的功能;由于箱体(即第一管2)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即实现了第二管3的第一端与外界大气相通,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动时,水流柱的形态和速度不会因受到负压的影响而产生干扰;气液混合装置的进气管(图6中未示出)由第二管3的第一端延伸到第二管3内部,即相当于进气管的出气口延伸到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罗列。这样,通过将第一管2设置成开放式的箱体,增大了将第一管2的容积,使得当泵体1泵入的水量产生波动时,第一管2可以吸收波动,从而减小了泵体1泵入水流量对流入到第二管3内的水流形态和流量的影响,由于本发明中从进气管的进气口混入水流的空气量与水流量有关,从而可以起到稳定混气效率的作用;同时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生产组装简便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两根第二管3,第二管3的第一端均延伸到该箱体(即第一管2)内,同样每根第二管3内均设有相应配套的气液混合装置。这样,提高了曝气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充氧效率。
实施例三:
图7和图8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水体增氧设备的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进气管41包括多个方通管422,多个方通管422并列对齐排布设置,横管52设置在多个方通管422的底端上,且多个方通管422的底端均与横管52贯通连接,那么方通管422的底端为出气口412,方通管422的顶端为进气口411,且横管52两端也是贯通设置的,横管52的底侧圆弧面上开设有多个长槽状的曝气孔51。这样,水流顺着横管52的底侧圆弧面流动,流动的水流将空气从进气管41的进气口411虹吸到出气口412,相当于水流沿着引流面板5连续地对从曝气孔51喷出的空气进行切割,把气流切割成小气泡;从而空气最终从出气口412中通过引流面板5上的多个曝气孔51分散地混入到水流中;同时,通过将横管52两端设置成贯通结构,多个曝气孔51还可以通过横管52的两端来虹吸更多的空气,增强了混气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充氧效率。。
实施例四:
图9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水体增氧设备的结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管2上远离泵体1的那一端上设置有开放式的箱体222,该箱体222的顶端设有开放口,使得箱体222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第二管3的第一端延伸到该箱体222内,且第二管3的第一端沿重力方向上离箱体222底部距离H。那么,当泵体1将水泵入第一管2内时,水流通过第一管2流入到箱体222内,随着水漫过第二管3的第一端,水从第二管3的第一端流入到第二管3内,那么第二管3的第一端充当了接口的功能;由于箱体222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即实现了第二管3的第一端与外界大气相通,那么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朝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动时,水流柱的形态和速度不会因受到负压的影响而产生干扰;气液混合装置的进气管(图中未示出)由第二管3的第一端延伸到第二管3内部,即相当于进气管的出气口延伸到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罗列。这样,通过在第一管2上远离泵体1的那一端上设置有开放式的箱体222,使得当泵体1泵入的水量产生波动时,箱体222可以吸收波动,从而减小了泵体1泵入水流量对流入到第二管3内的水流形态和流量的影响,由于本发明的曝气效果与水流量有关,从而可以起到稳定混气效率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充氧效率;同时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生产组装简便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平台223,安装平台设置在箱体222外侧底端,且向四周延伸,使得整个设备位于安装平台223的中间部位。这样,通过将设备设置在安装平台223的中间部位,在安装固定整个设备时,通过对安装平台223进行固定支撑就可以安装到位,方便施工安装,具有模块化的效果。
实施例五:
图10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水体增氧设备的结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管3的第二端连通设置有沿重力方向向上延伸的第三管2231;第三管2231的出口端延伸至水面或水面以上。这样,带有微小气泡的水流从第二管3的第二端流入到第三管2231内,由于水流是有动量的,然后水流再从第三管2231的出口端喷射而出,水流喷出后自由落体落入到水中,在喷射上升和自由落体下降的过程中,水流会将空气裹挟进去,增加了水流中的含氧量,然后落入水中后,由于裹挟有空气的水流与水体对冲和拍打,空气会在冲击震荡的作用下,再一次细化分散到水体中,使得水体中的含氧量进一步被均匀化,这样增加了水体(特别是增加了水体上层)的含氧量和含氧量的均匀化程度。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泵的马力,来使得水流的动量足以从第三管2231的出口端喷射而出。
优选地,第三管2231是垂直地延伸,这样使得第三管2231的尺寸最短,水流在第三管2231内的摩擦能量损失最少,更加节省能源。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第一管、第二管以及气液混合装置;
所述气液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所述泵体与所述第一管连接,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连通设置,第二管上形成有与第一管连通的接口;
所述第二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管的第二端沿着重力势能方向由高到低依次设置并相贯通;
所述进气管一端设有进气口,进气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气口,进气管的进气口与外界相通;进气管的出气口延伸到所述接口的出水下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还包括引流面板,所述引流面板罩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且引流面板上设有多个与出气口相贯通的曝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面板设置成圆滑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在所述第一圆管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圆管的底端之间还贯通地连接有横管,所述横管分别与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贯通连接,横管的底侧面形成为所述引流面板,横管的底侧面上开设有多个所述曝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至少包括两个进气管,进气管的形状设置成沿接口喷射出水流的方向延展,多个进气管平行排布设置在第二管内,且相邻的两进气管之间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对准所述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接口底边沿的距离为0m-2.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的第二端连接有喷射头,所述喷射头设置成朝污水池底部喷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头相对于污水池底部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上还连通设置有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沿着重力势能方向设置在第一管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管的第二端连通设置有沿重力方向向上延伸的第三管。
CN201920489483.4U 2019-04-12 2019-04-12 水体增氧设备 Active CN209835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9483.4U CN209835749U (zh) 2019-04-12 2019-04-12 水体增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9483.4U CN209835749U (zh) 2019-04-12 2019-04-12 水体增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5749U true CN209835749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1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9483.4U Active CN209835749U (zh) 2019-04-12 2019-04-12 水体增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357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1042A (zh) * 2019-04-12 2019-06-07 广州易能克科技有限公司 水体增氧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1042A (zh) * 2019-04-12 2019-06-07 广州易能克科技有限公司 水体增氧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06845A1 (zh) 水体增氧设备
JP5296646B2 (ja) エアーリフトポンプを有する攪拌装置
US20070176307A1 (en)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KR101012273B1 (ko) 고효율의 선회와류식 표면포기장치를 이용한 하폐수의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977602B (zh) 气液分离装置和具有该气液分离装置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09835749U (zh) 水体增氧设备
CN211896234U (zh) 漂浮曝气装置
CN210656381U (zh) 锥形曝气装置
CN100467105C (zh)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CN102300630B (zh) 具有气体注入装置和/或导流板的降流式混合器
CN216377632U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分解的曝气式水体净化设备
CN111533248B (zh) 一种同步内置式脱氮系统
JP2010172811A (ja) 攪拌装置
CN208667224U (zh) 跌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处理设备
CN112850899A (zh) 垂直分区的缺氧好氧沉淀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搅拌曝气一体化装置
CN102086059B (zh) 氧化沟立式表面曝气机导流器
CN220723828U (zh) 一体化净化器
CN210825652U (zh) 一种微纳米曝气装置
CN219136523U (zh) 一种自流式污水曝气系统及曝气池
CN211198744U (zh) 小型潜水卧式曝气推流搅拌设备
CN113666499B (zh) 一种气提式内循环混合生物床水处理系统
CN214528340U (zh) 一种大容量高效一体化空气充氧平台
CN210656350U (zh) 一种用于工程污水处理的曝气池结构
CN209507738U (zh) 流体混合装置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7947720U (zh) 一种气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