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7105C -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7105C
CN100467105C CNB2005101262479A CN200510126247A CN100467105C CN 100467105 C CN100467105 C CN 100467105C CN B2005101262479 A CNB2005101262479 A CN B2005101262479A CN 200510126247 A CN200510126247 A CN 200510126247A CN 100467105 C CN100467105 C CN 10046710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jet
runner
feedback
delivery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262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8039A (zh
Inventor
孙厚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tekel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2005101262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67105C/zh
Publication of CN1978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8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71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710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对有机废水及湖水等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曝气装置,尤其是一种在液体中分散、溶解气体所用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本发明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包括吸气室、与吸气室连通的通风管、高压泵和混合管,其中混合管是水平安装的,且在混合管的出口端部装有振荡装置。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其不但可以固定到漂浮架浮于水面进行工作,而且还可以在有游船、货轮的河段内或行洪时使用,所以适用范围大;另外,本发明中的混合管出口端部装有振荡装置,其可以在周围的水域中形成剪切应变场,从而产生大量的尺寸较小的气泡,服务面积达上千平米,具有能耗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对有机废水、生物工艺中应用的各种液体介质及湖水等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曝气装置,尤其是一种在液体中分散、溶解气体所用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污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时,通常使用的设备的结构包括空气压缩机和通过混合管与之连通的若干个微孔曝气头。使用时需要将若干个微孔曝气头安装到曝气池底,而且要求曝气头的顶面位于同一高程,即曝气头的顶部高程控制非常严格,否则出气不均,严重影响效率;另外,由于空气压缩机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通常需要有空压机房,不仅占用地面资源,同时增加了基建费用,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工人经常性地维修,增加了维护成本,基于上述各因素该种设备只适于建在城市远郊,大规模集中进行污水处理。为了适应城市净化水的需要,出现了适于在氧化沟内使用的曝气转刷或曝气转轮,其在向污水中充氧的同时,又具有推流作用,但由于其充氧的范围限于表层水,易于因气泡由水面逸出到空中而降低动力效率,加以机械转动部件易于磨损而降低可靠性,而且其只适于在氧化沟内使用,不适用在河道、湖泊中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充气机一AIRE-O2充气机,该充气机的结构包括高速马达和由高速马达带动的中空的转轴,并在转轴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桨叶,使用时,通常将其固定在船形架上,由高速马达带动转轴高速旋转,从而在桨叶附近产生负压,使空气由转轴的空心被吸入到水中,与水融合产生气泡进行污水处理。AIRE-O2充气机既供氧,又造成水流由后向前推进,不仅适于在氧化沟内使用,也适于在河道、湖泊中使用。但AIRE-O2充气机仍存在下列缺陷:其一,马达带动转轴高速旋转产生强烈噪音,造成环境污染;其二,作业时,转轴及桨叶高速旋转,极易磨损,故寿命短。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水射流曝气装置,结构包括竖直安装的混合管和位于混合管正上方的高压喷头以及与高压喷头连通的高压泵。使用时,由高压喷头喷射出的水流携带周围的空气进入混合管,并由混合管底端出口喷出,即可进行污水处理,此种曝气装置工作时由于无机械损耗,所以寿命长,而且噪音低;但由于混合管为竖直安装,注入混合管的液柱会直接撞击到池底的底板上,造成能量损失,即机械能没有被充分用于污水处理,加之产生的部分气泡会快速升到水体表面而失去作用,故其能耗大、效率低,同时,也不具备由后向前推流的作用,不适于在城市氧化沟中使用。而且在使用该种装置时,如果在池底不安装底板,由混合管喷出的液柱会冲击池底的污泥,使水变得混浊,净化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耗低、寿命长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方案:
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包括高压泵、与高压泵连通的高压喷头和混合管,其中还包括吸气室和与吸气室连通的通风管,其中所述混合管与吸气室连通,并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0°~45°角,所述高压喷头设置在吸气室的侧壁上,并与混合管共轴准直安装。
其中所述通风管顶端部设有防止杂物落入的屏蔽帽,所述屏蔽帽内设有由吸音材料制成的吸噪层。
其中所述在吸气室和混合管之间连接有渐变管,该渐变管是以光滑曲线为母线旋转形成的。
其中所述高压泵是通过软接头与吸气室连接到一起的。
其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混合管出口端部的振荡装置,振荡装置中的振荡器和低压泵之间通过软接头连接在一起。
其所述高压喷头包括圆筒状喷头本体,在圆筒状喷头本体的底壁上设有圆形射流孔和若干个异形射流孔,其中所述圆形射流孔位于底壁中央,所述若干个异形射流孔分布在以圆形射流孔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不同的若干个同心圆上;所述异形射流孔的横截面形状呈肾脏形,且弯向圆形射流孔,异形射流孔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所述底壁内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上底,外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下底。
其中形成渐变管的母线是高次方程曲线。
其中所述软接头包括两个法兰和连接两个法兰的柔性管。
其中所述振荡器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入水管、振荡室和输出口,入水管内安装有高压喷嘴,其中振荡室包括主流道和位于主流道左、右两侧的圆滑过渡曲面形状的左反馈涡室)和右反馈涡室,在左反馈涡室与入水管连接位置处,左反馈涡室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中轴线的夹角α为100°~160°;在右反馈涡室与入水管连接位置处,右反馈涡室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中轴线的夹角β为90°~100°;所述左、右反馈涡室在与输出口连接处形成左挑流尖、右挑流尖,相应地,左、右反馈涡室在靠近输出口位置各自形成左反射戽斗和右反射戽斗,左反射戽斗的容积是右反射戽斗的容积的1.1~1.8倍;所述左挑流尖高于右挑流尖9-2mm;输出口在入水口处的直径是入水管的直径的1.1倍;输出口的起始段内壁上靠近左挑流尖位置设有向中轴线凸出的阻流坎。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器所述的射流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室内、主流道下部位置设有隔板I,将其分成左流道I和右流道I,且在隔板I中央位置设有二级输入口和二级输入管,所述输出口连通有二级振荡室,二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将其分成左流道II和右流道II,隔板II中央位置设有三级输入口和三级输入管;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三级振荡室,三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I,将其分成左流道III和右流道III,隔板III中央位置设有四级输入口和四级输入管,所述三级振荡室输出口为渐阔输出口;所述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处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左下连接管和右下连接管,所述入水管的出水口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与其垂直的左上连接管和右下连接管,相应的左下、左上连接管连接有左反馈流道,右下、右上连接管连接有右反馈流道,所述左反馈流道、右反馈流道各自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各振荡室所在平面;所述左下连接管和右下连接管与三级振荡室连接位置形成左挑流尖I和右挑流尖I。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中,由于混合管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0°~45°角,且高压喷头与混合管共轴准直安装,这样由高压喷头penchu的动量会大部用于推动由混合管出口端的气水乳状液由后向前流动,而不会损失掉,实现能量有效传递,增大服务面积,所以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能耗低、效率高;另外本发明的装置仍属水射流曝气装置,使用过程中各零部件无需高速旋转,无机械损耗,所以本发明寿命长,噪音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高压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振荡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面图;
图7是图5的B-B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振荡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C-C剖面图。
图中:1.高压泵;2.软接头;3.吸气室;4.通风管;5.屏蔽帽;6.渐变管;7.混合管;8.低压泵;9.振荡器;10.高压喷头;11.振荡装置;12.法兰;14.柔性管;22.喷头本体;24.圆形射流孔;25.异形射流孔;26.底壁;51.内弧线;52.外弧线;53.半圆形端线;110.本体;112.入水管;113.隔板I;114.左流道I;115.右流道I;116.二级输入口;117.左流道II;118.右流道II;900.右挑流尖;100.左挑流尖;111.右反馈涡室;112.左反馈涡室;130.输出口;140.三级输入口;220.隔板II;230.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240.隔板III;250.左流道III;260.右流道III;270.右反射戽斗;280.右反馈通道;290.左下连接管;300.右下连接管;310.左上连接管;320.右上连接管;330.左反馈流道;340.左挑流尖I;350.右挑流尖I;360.阻流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包括具有顶端开口、左端开口、右端开口的吸气室3,其中吸气室3的顶端开口连通有通风管4;左端开口处安装有高压喷头10,高压喷头10与高压泵1连通;右端开口连通有渐变管6,渐变管6的另一端连通有混合管7,在混合管7的出口端部装有振荡装置11。其中混合管7、渐变管6和高压喷头10是共轴准直安装的,也就是说三者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充气效率和服务面积。图1中所示的吸气室3结构为常用件三通,通风管4是竖直安装的,混合管7、渐变管6和高压喷头10都是水平的。在实际应用中,通风管4也可以是倾斜的,例如,与高压喷头10的射流方向成锐角或成钝角都是可行的,其中在通风管4与高压喷头10的射流方向成钝角的情况下,由于二者更趋于一致,有利于减少携带空气的阻力,益于提高工作效率。混合管7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如向下倾斜角15°、25°、30°、40°、45°等,总之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0°~45°都是可行的,此时,为了保证,渐变管6、高压喷头10与混合管7的共轴准直,渐变管6、高压喷头10也要同时向下倾斜相应的角度。
本发明中的高压喷头10是通过软接头2与高压泵1连通的,振荡装置11中的振荡器9和低压泵8之间也是通过软接头连接在一起的。软接头2包括两个法兰12和连接两个法兰12的柔性管14。采用软接头2这种软连接的好处在于:不仅安装方便,而且利于降低噪音,利于环保。通风管4顶端部设有屏蔽帽5,以防止树枝等杂物落入堵塞通风管,屏蔽帽5内设有由吸音材料制成的吸噪层,以降低本发明的噪音。渐变管6是以高次方程曲线:R=axn+bxm+cxp+dxq为母线旋转形成的,该种形状的渐变管有利于吸入更多的气体,并且利于气与水充分混合均匀,减小阻力,进一步降低能耗。渐变管6也可以由其他形状的光滑曲线为母线形成。
参见图2至图4。本发明中的高压喷头,包括圆筒状喷头本体22,在圆筒状喷头本体22的底壁26上设有若干个射流孔,所述若干个射流孔由设置在底壁中央的圆形射流孔24和若干个异形射流孔25组成,其中所述若干个异形射流孔25分布在以圆形射流孔24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不同的若干个同心圆上,且在相邻的同心圆上的异形射流孔25错落布置,这样有利于增强周围空气向喷射的液柱中间聚拢效应,也就是说,在液柱周围的空气更容易被卷入其中,从而提高充气量。本发明中,分布有异形射流孔25的同心圆的个数及每个同心圆上布置的异形射流孔25的个数与被处理的水体深度、加水压力大小等因素有关。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中的高压喷头,异形射流孔25的横截面(即与圆筒状喷头本体22的中轴线垂直的截面)形状呈肾脏形,且弯向圆形射流孔24,即弯向喷头本体22的中轴线方向。其中所说的肾脏形进一步解释为:异形射流孔25的横截面形状由四条线首尾顺次连接而成,这四条线分别为以圆形射流孔24的圆心为圆心所作的内弧线51、外弧线52以及连接内弧线51和外弧线52的两个半圆形端线53组成。在液体喷射过程中,作用于内弧线51所在平面的压强P1比较小,作用于外弧线52所在平面的P2的压强比较大,即P1<P2,这样就增加了卷吸空气的功能,即更容易将各个射流孔间的空气抽吸到液体内,利于提高液体的含气量。本发明中的高压喷头中,异形射流孔25的纵截面(即与圆筒状喷头本体22的中轴线平行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所述底壁26内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上底,外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下底,底角α为20°-80°,优选为30°-60°,最佳角度为45°。本发明的这种纵截面为等腰梯形、且液柱入口处的直径小于出口处的直径的射流孔喷射出来的液柱轮廓呈波浪形,液柱的表面张力会产生正反馈作用,使波浪形液柱的波峰和波谷的径向差值沿液柱轴向方向逐渐加剧,最后导致端部的液柱断裂成液滴,液滴的动能通过撞击传递给与之接触的空气,实现了动量转换,从而使气、水加速融合。所以这种特定形状的异形射流孔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了空气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更主要的是由液柱表面张力产生的正反馈作用所导致的液滴与空气加速、充分融合的良性循环而大幅度提高液体的携气量。关于正反馈原理,在英国的D.J.Tritton著的PHYSICAL FLUID DYANMICS一书中,第201页第17章InstabilityPhenomena中有详细介绍。
参见图5、图6和图7。参见图5、图6和图7。本发明的射流振荡器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本体110,在本体11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入水管112、振荡室和渐阔输出口130,其中振荡室包括主流道和位于主流道左、右两侧的圆滑过渡曲面形状的左反馈涡室120和右反馈涡室111,左、右反馈涡室在与渐阔输出口130连接处形成左挑流尖100、右挑流尖900,相应地,左、右反馈涡室在靠近渐阔输出口130位置各自形成左反射戽斗160和右反射戽斗270,入水管内安装有高压喷嘴。在左反馈涡室120与入水管112连接位置处,左反馈涡室120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112的中轴线的夹角α为150°,该角度在100°~160°范围内均是可行的;在右反馈涡室111与入水管112连接位置处,右反馈涡室111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112的中轴线的夹角β为90°,该角度在90°~100°范围内均是可行的,入水管112的中轴线相对于渐阔输出口130的中轴线偏置于左反馈涡室120一侧。本发明中,左、右振荡室形状差别较大,不再是现有的基本对称的形状,特别是α为150°,而β为90°这样就加大了调制深度,使得由喷嘴喷出的射流更加迅速有力地贴附在左反馈涡室120的室壁上,而在右反馈涡室111的室壁上形成断流,从而使出口处的射流振荡更加凶猛;本发明中左反射戽斗160的容积大于右反射戽斗270的容积1.5倍,该倍数在1.1~1.8倍范围内都是可行的;渐阔输出口130在入水口处的直径是入水管112的直径的1.1倍;左挑流尖100高于右挑流尖9009-2mm,输出口1300的起始段内壁上靠近左挑流尖100位置设有向中轴线凸出的阻流坎360,以形成旋涡,使卡门涡街的脱离现象更加显著,引发输出口处的阻力起伏变化,使射流通、断交替,形成水锤现象,使反馈的脉冲量强度更强,改变来流方向,提高了出口压力。经实际测试,在入口压力为100Mpa时,出口压力波峰值可达到150Mpa,通常可超出45%。而传统的状况是:入口压力为100Mpa时,出口压力通常只有50Mpa。
该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首先,由喷嘴喷出的射流大部分沿着主流道进入渐阔输出口130,少部分射流被左挑流尖100挑回,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贴附在左反馈涡室120的室壁上顺时针流动,到入水管112的出口处,推动射流大部分由主流道中流向渐阔输出口130,同时也会有少部分射流被右挑流尖11挑回,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贴附在右反馈涡室111的室壁上逆时针流动,到入水管112的出口处,推动射流大部分由主流道中流向渐阔输出口130,又有少部分射流贴附在左反馈涡室120的室壁上顺时针流动......如此循环往复,交替振荡。
参见图8、图9。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多级振荡器的结构,包括本体110,在本体11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入水管112、振荡室,振荡室内、主流道下部位置设有隔板I 113,将其分成左流道I 114和右流道I 115,且在隔板I113中央偏左位置设有二级输入口116和二级输入管,输出口1300连通有二级振荡室,二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220,将其分成左流道II 117和右流道II 118,隔板II220中央偏左位置设有三级输入口140和三级输入管;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230三级振荡室,三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I240,将其分成左流道III250和右流道III260,隔板III240中央偏左位置设有四级输入口360和四级输入管,三级振荡室输出口为渐阔输出口;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230处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左下连接管290和右下连接管300,左下连接管290和右下连接管300与三级振荡室连接位置形成左挑流尖I340和右挑流尖I350。入水管112的出水口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与其垂直的左上连接管310和右下连接管320,相应的左下、左上连接管连接有左反馈流道330,右下、右上连接管连接有右反馈流道。左反馈流道330、右反馈流道各自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各振荡室所在平面,本实施例的多级振荡器的末级输出口60为渐阔输出口。由于左、右反馈流道与振荡室是垂直布置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容易被泥沙堵塞的难题,利于延长寿命,可以长久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多级振荡器也可用于炼钢工艺中以气体为工作介质加强钢包中对钢水的扰动。
本实施例中具有三个相互连通的振荡室,最后的振荡室,即三级振荡室的输出口为渐阔输出口;而其余振荡室的输出口均为渐收式的。振荡室的数量不只限于三个,还可以有更多个。
本发明中,由最后的输出口射出的射流经过多次振荡射流的叠加,形成多级串联放大器,总放大倍数为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异常剧烈、凶猛。本发明的多级振荡器也可以由二个单级振荡器或更多个单级振荡器组成。
本实施例多级振荡器的工作过程为:如图8中实线箭头所示,由喷嘴喷出的射流,依次经左流道I 114、右流道II 118、左流道III250,由最后的渐阔的出水口喷出,在经由左挑流尖I340是时,少部分射流被挑入左下连接管290、经左反馈流道330、左上连接管310,推动由喷嘴喷出的射流改变方向,如图8中虚线箭头所示,依次经右流道I 115、左流道II 117、右流道III260,由最后的渐阔的出水口喷出,在经由右挑流尖I 350时,少部分射流被挑入右下连接管300、经右反馈流道、右上连接管32,又推动由喷嘴喷出的射流改变方向,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振荡。
振荡装置可以在周围的水域中形成剪切应变场,从而产生大量的尺寸较小的气泡,服务面积达上千平米,即消耗相同的电能,产生的气泡更多,服务面积更大,也就是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的能耗低。
本发明中,在喷嘴处的动量通量(momentum flux)为:
(mv)=ρQnUn=F
其中,Qn是喷嘴喷出的流量(m3/s);
      Un是喷嘴喷出的水的速度(m/s);
      ρ是水的密度(kg/m3)。
该动量通量中的一部分用于对抵kang混合管出口处的静水压力的反作用,另一部分便用于向前方推动水流,即带动邻域的水向前流动,所以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既能充分利用初始能量,又适应了氧化沟推流的需要。
本发明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不但可以固定到漂浮架浮于水面进行工作,而且在不适于浮于水面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如有游船、货轮的河段内,或御洪时均可使用,此时,将本发明以内藏式安装在岸边,只需露出通风管的顶端入口即可,从而,可以避开主航道,不妨碍游船、货轮的航运,也可以使洪水顺畅流通,不影响行洪,所以本发明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以上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依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显而易见地想到的一些雷同、替代方案,均应落入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包括高压泵(1)、与高压泵(1)连通的高压喷头(10)和混合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气室(3)和与吸气室(3)连通的通风管(4),其中所述混合管(7)与吸气室(3)连通,并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0°~45°角,所述高压喷头(10)设置在吸气室(3)的侧壁上,并与混合管(7)共轴准直安装,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混合管(7)出口端部的振荡装置(11),振荡装置(11)中的振荡器(9)和低压泵(8)之间通过软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振荡器(9)包括本体(110),在本体(11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入水管(112)、振荡室和输出口(130),入水管内安装有高压喷嘴,其中振荡室包括主流道和位于主流道左、右两侧的圆滑过渡曲面形状的左反馈涡室(120)和右反馈涡室(111),在左反馈涡室(120)与入水管(112)连接位置处,左反馈涡室(120)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112)中轴线的夹角α为100°~160°;在右反馈涡室(111)与入水管(112)连接位置处,右反馈涡室(111)的室壁面的切面与入水管(112)中轴线的夹角β为90°~100°;所述左、右反馈涡室在与输出口(130)连接处形成左挑流尖(100)、右挑流尖(900),相应地,左、右反馈涡室在靠近输出口(130)位置各自形成左反射戽斗(160)和右反射戽斗(270),左反射戽斗(160)的容积是右反射戽斗(270)的容积的1.1~1.8倍;所述左挑流尖(100)高于右挑流尖(900)9-2mm;输出口(130)在其入水口处的直径是入水管(112)的直径的1.1倍;输出口(130)的起始段内壁上靠近左挑流尖(100)位置设有向中轴线凸出的阻流坎(36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4)顶端部设有防止杂物落入的屏蔽帽(5),所述屏蔽帽(5)内设有由吸音材料制成的吸噪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吸气室(3)和混合管(7)之间连接有渐变管(6),该渐变管(6)是以光滑曲线为母线旋转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泵(1)是通过软接头(2)与吸气室(3)连接到一起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喷头(10)包括圆筒状喷头本体(22),在圆筒状喷头本体(22)的底壁(26)上设有圆形射流孔(24)和若干个异形射流孔(25),其中所述圆形射流孔(24)位于底壁(26)中央,所述若干个异形射流孔(25)分布在以圆形射流孔(24)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不同的若干个同心圆上;所述异形射流孔(25)的横截面形状呈肾脏形,且弯向圆形射流孔(24),异形射流孔(25)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所述底壁(26)内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上底,外侧壁为等腰梯形孔的下底。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渐变管(6)的母线是高次方程曲线。
7.如权利要求4或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接头(2)包括两个法兰(12)和连接两个法兰(12)的柔性管(1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器(9)所述的射流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室内、主流道下部位置设有隔板I(113),将其分成左流道I(114)和右流道I(115),且在隔板I(113)中央位置设有二级输入口(116)和二级输入管,所述输出口(130)连通有二级振荡室,二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220),将其分成左流道II(117)和右流道II(118),隔板II(220)中央位置设有三级输入口(140)和三级输入管;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230)三级振荡室,三级振荡室内设有隔板III(240),将其分成左流道III(250)和右流道III(260),隔板III(240)中央位置设有四级输入口(360)和四级输入管,所述三级振荡室输出口为渐阔输出口;所述二级振荡室的输出口(230)处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左下连接管(290)和右下连接管(300),所述入水管(112)的出水口处左、右两侧各自设有与其垂直的左上连接管(310)和右下连接管(320),相应的左下、左上连接管连接有左反馈流道(330),右下、右上连接管连接有右反馈流道,所述左反馈流道(330)、右反馈流道各自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各振荡室所在平面;所述左下连接管(290)和右下连接管(300)与三级振荡室连接位置形成左挑流尖I(340)和右挑流尖I(350)。
CNB2005101262479A 2005-11-30 2005-11-30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710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1262479A CN100467105C (zh) 2005-11-30 2005-11-30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1262479A CN100467105C (zh) 2005-11-30 2005-11-30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8039A CN1978039A (zh) 2007-06-13
CN100467105C true CN100467105C (zh) 2009-03-11

Family

ID=3812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624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7105C (zh) 2005-11-30 2005-11-30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6710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7090A (zh) * 2017-10-31 2018-03-16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u”型光谱吸收一体化气室
CN108144470A (zh) * 2017-12-18 2018-06-12 大连通亚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混合管
CN114917780B (zh) * 2022-06-09 2023-01-31 东南大学 一种圆筒型颗粒物料的混合装置
CN117960420A (zh) * 2024-03-28 2024-05-03 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水装置
CN117960415A (zh) * 2024-03-28 2024-05-03 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振荡器单元及出水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振荡射流充气混合设备. 高军,孙厚钧,赵静野.机械开发,第4期. 2000
一种振荡射流充气混合设备. 高军,孙厚钧,赵静野.机械开发,第4期. 2000 *
水体增氧技术是改善城市河流湖泊水质的有效措施. 孙厚钧.北京水利,第4期. 2002
水体增氧技术是改善城市河流湖泊水质的有效措施. 孙厚钧.北京水利,第4期. 20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8039A (zh) 200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107077A1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装置、活性汚泥の曝気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バラスト水の殺菌処理システム
CN100467105C (zh) 卧式振荡射流混合集成装置
CN202968244U (zh) 射流曝气器
CN206692350U (zh) 提升式喷射旋流组合曝气器
CN201908001U (zh) 新型射流曝气器
CN201981065U (zh) 微纳米射流曝气机
CN105600959B (zh) 一种微扰动供氧装置及用该供氧装置修复水体的方法
KR101012273B1 (ko) 고효율의 선회와류식 표면포기장치를 이용한 하폐수의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201240934Y (zh) 一种射流式曝气系统
CN102774921B (zh) Nm气浮系统装置
CN104341021A (zh) 序进式气浮装置
CN113371775B (zh) 一种化工污水处理用氨氮废水吹脱塔
CN2727166Y (zh) 旋流混合强力循环曝气器
CN202880986U (zh) 一种辐流曝气头
CN206156838U (zh) 氧化池气涌水曝气墩及其系统组件和阵列
CN2515186Y (zh) 一种高效加气浮选器
CN215924451U (zh) 溶气罐
US7240897B2 (en) Mixing apparatus
CN209835749U (zh) 水体增氧设备
CN203319759U (zh) 环形水束群喷嘴多重喷射射流曝气器
CN203128310U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水下增氧机
CN116693049B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1170480A (zh) 旋流曝气器和具有其的旋流曝气装置
CN103112960A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水下增氧机
CN204848414U (zh) 一种psp射流曝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N HOUJU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HUAYANG HUIMIN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712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1228

Address after: 307, building six, middle, middle, second floor, car village,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100044

Applicant after: Sun Houjun

Address before: Room 204, new office building, 21 West Village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hina: 100044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UAYANG HUIMIN SCI & T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WALTER KLI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N HOUJUN

Effective date: 201006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603

Address after: 100044,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ar vill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floor, six, 307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TEKEL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4,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ar vill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floor, six, 307

Patentee before: Sun Houju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