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3570U -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3570U
CN209833570U CN201920342642.8U CN201920342642U CN209833570U CN 209833570 U CN209833570 U CN 209833570U CN 201920342642 U CN201920342642 U CN 201920342642U CN 209833570 U CN209833570 U CN 209833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pedestrian
jacking
rod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426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友名
张俊
吕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203426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33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3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3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涉及汽车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引擎盖系统、安全气囊系统、行人检测系统以及ECU控制单元。引擎盖系统包括固定于车头后段的后盖、铰接于后盖前端的前盖以及设置于车头前端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固定于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安全气囊系统具有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行人检测系统,包括机器视觉识别器和距离传感器;ECU控制单元分别与顶升机构、安全气囊系统以及行人检测系统之间通信连接。通过设置于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的顶升机构,在发生儿童行人碰撞后,推动前盖绕着铰接端转动,向前打开前盖,且设置于前盖前端以及两侧面的安全气囊打开,保护碰撞后儿童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24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在所有交通道路死亡中,27万人为行人,占交通死亡总数的22%。调查显示,在行人与车辆碰撞的交通事故中,因头部撞击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据很大的比例。虽然目前汽车引擎盖都经过了弱化处理,但是很多区域还是存在硬度较大的部件。例如,引擎盖后方的铰链部分,前面的引擎盖锁,还有与翼子板接触的部分。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的腿部会先与汽车前保部分发生碰撞,然后,身高较高的成人容易以腿部为中心撞向引擎盖的后端,而身高较矮的儿童则容易撞到引擎盖前面的硬点上,如引擎盖锁区域和引擎盖与翼子板连接部分。
特别是,儿童行人的头骨发育不完全,比较脆弱,这些碰撞伤害对于儿童来说致命的。近几年,全国汽车制造厂都在主打SUV系列汽车,SUV汽车占有量显著提高,由于SUV汽车的车头比较高大,前保部分比较平。因而,当发生人车碰撞时,成人行人的头部往往不会撞击到引擎盖的后方。相比而言,儿童与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危险系数更高。但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主要针对儿童行人保护的引擎盖系统。因此,当儿童与车辆发生碰撞时,避免儿童的头部与引擎盖前方的硬点区域发生碰撞,从而保证儿童行人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通过弹起引擎盖的后方或者通过从雨刷面弹出气囊后,对行人的头部进行保护,这样的解决方案对儿童头部的保护几乎没有帮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能够在行车碰撞过程判断行人是否为儿童,实现弹起前盖同时打开安全气囊系统,保护儿童行人的安全。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包括:
引擎盖系统,包括固定于车头后段的后盖、铰接于所述后盖前端的前盖以及设置于车头前端的顶升机构,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构成一完整的引擎盖,所述顶升机构固定于所述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用以向上推动所述前盖绕着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的铰接端转动;
安全气囊系统,具有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所述第一安全气囊设置于所述前盖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设置于所述前盖的两侧面位置;
行人检测系统,包括机器视觉识别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机器视觉识别器设置于汽车车窗位置,所述距离传感器设置于汽车车头前端位置;
ECU控制单元,所述ECU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顶升机构、安全气囊系统以及行人检测系统之间通信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升机构包括顶升杆、包裹所述顶升杆且与所述顶升杆之间形成顶升通道的外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的限位件;所述顶升杆的上端凸出暴露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所述顶升杆的下端面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ECU控制单元通信连接,以接收碰撞信号后驱动所述顶升杆向上推动所述前盖;所述外壳体固定于所述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所述顶升杆上升至与所述限位件接触后停止运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体包围所述顶升杆且与所述顶升杆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所述驱动器为第一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以充气至所述外壳体内部,气压推动所述顶升杆沿所述顶升通道上升移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升杆下端两侧设有相互对称的卡块,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以抵挡所述卡块的挡块以及凸起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侧面的凸起块,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凸起块的上方,且所述挡块与所述凸起块均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上端位置;所述凸起块通过弹簧横向固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卡块上升抵接至所述凸起块时,所述卡块横向挤压所述凸起块以继续上升运动;所述卡块下降抵接至所述凸起块时,所述凸起块卡住所述卡块以固定所述顶升杆;外力碰撞所述顶升杆时,所述顶升杆侧向挤压所述凸起块以脱离限位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卡块的初始位置与所述凸起块的距离为60mm-8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均包括气囊本体、第二气体发生器、泄气孔和气囊饰罩;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泄气孔设置于所述气囊本体上,充气膨胀后,外力挤压所述气囊本体达到所述泄气孔预设的压力值,所述气囊本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泄气孔排出;所述气囊饰罩固设于未充气状态的所述气囊本体与车体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ECU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接收点爆信息后点火运行,以充气至所述气囊本体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器视觉识别器为图像摄取器,用以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至所述ECU控制单元;所述距离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用以测量碰撞物的相对距离、速度以及方位,反馈至ECU控制单元。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的儿童行人的保护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机器视觉识别器采集的碰撞物的图像信号;
获取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的与所述碰撞物的距离;
当根据所述碰撞物的图像信号判断所述碰撞物为儿童,且所述距离小于预设的阈值时,控制所述顶升机构向上推动所述前盖,同时驱动所述安全气囊系统运行。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汽车,通过前盖与后盖构成完整的引擎盖,由设置于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的顶升机构,在发生儿童行人碰撞后,推动前盖绕着铰接端转动,向前打开前盖,且设置于前盖前端以及前盖两侧面的安全气囊打开,保护碰撞后儿童的人身安全。前盖设置于车头前段以及设置在前盖上的安全气囊能够最大程度在儿童行人与车头碰撞后保护儿童,避免身高较矮的儿童行人直接撞到引擎盖前面的硬点上。
进一步地,机器视觉识别器为图像摄取器,用以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至ECU控制单元。距离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用以测量被测物的相对距离、速度以及方位,反馈至ECU控制单元。通过图像摄取器提供的图像信息以及毫米波雷达的测量参数,ECU控制单元进行整合判断行人是否为儿童,如果ECU控制单元判断结果为是,再通过ECU控制单元控制顶升机构向上推动前盖,同时驱动安全气囊系统运行,保证碰撞后儿童行人的安全。
进一步地,顶升机构固定于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处于初始状态时(正常行车状态),前盖闭合在车头前段,此时顶升机构的顶升杆的上端面凸出暴露在外壳体的外部,且与闭合状态的前盖的下端面相抵接。处于运行状态时(与儿童行人碰撞),顶升杆在驱动器的驱动下沿顶升通道上升移动,推动前盖在顶升杆的支撑下打开,且上升至顶升杆与限位件接触后,顶升杆停止继续上升,同时在限位件的配合下处于卡紧状态,保证顶升杆在卡紧时仍支撑着前盖,避免前盖由自身重力原因下降至闭合状态。在顶升杆的支撑下前盖处于半开启状态,且前盖的前端和两侧面上的安全气囊均打开,保护了撞击到车头前部的儿童行人。
进一步地,顶升机构的外壳体包围顶升杆且与顶升杆之间形成封闭空间,驱动器为第一气体发生器,通过ECU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充气至外壳体的内部,由气压推动顶升杆沿顶升通道上升移动,推动前盖打开,实现气压推动顶升杆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顶升杆的下端两侧设有卡块,外壳体内侧面凸起设置有凸起块且凸起块通过弹簧横向固设于外壳体的内侧面。顶升杆移动过程中,卡块与凸起块相互配合。当顶升杆上升至卡块抵接至凸起块时,卡块横向挤压凸起块以继续向上移动。直至顶升杆上升至卡块被挡块阻挡后,顶升杆在挡块的反作用力下,向下掉落。当顶升杆下降至卡块抵接至所述凸起块时,凸起块卡住卡块以固定顶升杆,使得顶升杆支撑前盖处于半开启状态,实现顶升杆的上升移动以及上升后的有效限位固定,保证了顶升杆支撑前盖处于半开启状态。
进一步地,顶升杆处于顶升支撑状态时,外力碰撞顶升杆,使得顶升杆侧向挤压凸起块,卡块与凸起块在碰撞过程中相互脱离,使得顶升杆脱离限位转态。在前盖的重力作用下,将顶升杆压至初始状态,保证了儿童行人碰撞前盖时,顶升杆脱离限位状态使得前盖向下移动,避免对儿童行人造成二次伤害。前盖的安全气囊此时处于充气膨胀状态,儿童行人撞击在膨胀后的气囊本体上,且设置在气囊本体上的泄气孔受到超过预设的压力值后,气囊本体内的气体通过泄气孔排出,从而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减轻儿童行人受到的碰撞损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顶升机构处于顶升状态;
图3是图1中的顶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顶升杆处于初始状态;
图4是图3中的顶升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顶升杆处于上升移动过程,向上的箭头方向表示顶升杆的移动方向,左右箭头方向表示凸起块的移动方向,外壳体内部的双箭头方向表示驱动器的驱动方向;
图5是图3中的顶升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顶升杆处于下降移动过程,向下的箭头方向表示顶升杆的移动方向;
图6是图2中的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的儿童行人的保护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标:1-引擎盖系统;11-后盖;12-前盖;13-顶升机构;131-顶升杆;132-外壳体;133-限位件;134-驱动器;2-安全气囊系统;21-第一安全气囊;22-第二安全气囊;23-气囊本体;24-第二气体发生器;25-泄气孔;26-气囊饰罩;3-行人检测系统;31-机器视觉识别器;32-距离传感器;4-ECU控制单元;A-顶升通道;B-卡块;C-挡块;D-凸起块;E-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包括引擎盖系统1、安全气囊系统2、行人检测系统3以及ECU控制单元4。
引擎盖系统1包括固定于车头后段的后盖11、铰接于后盖11前端的前盖12以及设置于车头前端的顶升机构13。前盖12与后盖11构成一完整的引擎盖。顶升机构13固定于前盖12前端的下方位置,用以向上推动前盖12绕着前盖12与后盖11的铰接端转动。
安全气囊系统2,具有第一安全气囊21和第二安全气囊22。第一安全气囊21设置于前盖12的前端位置,第二安全气囊22设置于前盖12的两侧面位置。
行人检测系统3,包括机器视觉识别器31和距离传感器32。机器视觉识别器31设置于汽车车窗位置,距离传感器32设置于汽车车头前端位置。
ECU控制单元4,ECU控制单元4分别与顶升机构13、安全气囊系统2以及行人检测系统3之间通信连接。
本申请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前盖12与后盖11构成完整的引擎盖。由设置于前盖12前端的下方位置的顶升机构13,在发生儿童行人碰撞后,推动前盖12绕着铰接端转动,向前打开前盖12,且设置于前盖12前端的第一安全气囊21以及前盖12侧面的第二安全气囊22接收到ECU控制单元4的点爆信息后点火运行,弹出安全气囊以保护碰撞后儿童的人身安全。前盖12设置于车头前段、与设置于车头后段的后盖11相铰接以及设置在前盖12上的安全气囊系统2能够最大程度在儿童行人与车头碰撞后保护儿童,避免身高较矮的儿童行人直接撞到引擎盖前面的硬点上。
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顶升机构13包括顶升杆131、包裹顶升杆131且与顶升杆131之间形成顶升通道A的外壳体132以及设置在外壳体132上的限位件133。顶升杆131的上端凸出暴露在外壳体132的外部,顶升杆131的下端面与外壳体132之间设置有驱动器134,驱动器134与ECU控制单元4通信连接,以接收碰撞信号后驱动顶升杆131向上推动前盖12。外壳体132固定于前盖12前端的下方位置,顶升杆131上升至与限位件133接触后停止运动。在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13固定于前盖12前端的下方位置。处于初始状态时(正常行车状态),前盖12闭合在车头前段,此时顶升机构13的顶升杆131的上端面凸出暴露在外壳体132的外部,且与闭合状态的前盖12的下端面相抵接。处于运行状态时(与儿童行人碰撞),顶升杆131在驱动器134的驱动下沿顶升通道A上升移动,推动前盖12在顶升杆131的支撑下打开,且上升至顶升杆131与限位件133接触后,顶升杆131停止继续上升,同时在限位件133的配合下顶升杆131处于卡紧状态,保证顶升杆131在卡紧时仍支撑着前盖12,避免前盖12由自身重力原因下降至闭合状态。在顶升杆131的支撑下前盖12处于半开启状态,且前盖12的前端和两侧面上的安全气囊均打开,保护了撞击到车头前部的儿童行人。
请参阅图4,图4为顶升杆131处于上升移动过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向上的箭头方向表示顶升杆131的移动方向,左右箭头方向表示凸起块D的移动方向,外壳体132内部的向上的双箭头方向表示驱动器134的驱动方向。外壳体132包围顶升杆131且与顶升杆13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驱动器134为第一气体发生器,第一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以充气至外壳体132内部,气压推动顶升杆131沿顶升通道A上升移动。顶升机构13的外壳体132包围顶升杆131且与顶升杆13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保证了第一气体发生器在接收到ECU控制单元4的碰撞点爆信息后,ECU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充气至外壳体132的内部,形成瞬间气压,由气压推动顶升杆131沿顶升通道A上升移动,推动前盖12打开,实现气压推动顶升杆131向上移动。
请参阅图5,图5为顶升杆131处于下降移动过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向下的箭头方向表示顶升杆131的移动方向。顶升杆131下端两侧设有相互对称的卡块B,限位件133包括用以抵挡卡块B的挡块C以及凸起设置于外壳体132内侧面的凸起块D,挡块C设置于凸起块D的上方,且挡块C与凸起块D均设置于外壳体132靠近上方的位置。凸起块D通过弹簧E横向固设于外壳体132的内侧面,卡块B上升抵接至凸起块D时,卡块B横向挤压凸起块D以继续上升运动。卡块B下降抵接至凸起块D时,凸起块D卡住卡块B以固定顶升杆131。外力碰撞顶升杆131时,顶升杆131侧向挤压凸起块D以脱离限位状态。通过在顶升杆131的下端两侧设有卡块B,外壳体132内侧面凸起设置有凸起块D且凸起块D通过弹簧E横向固设于外壳体132的内侧面。顶升杆131移动过程中,卡块B与凸起块D相互配合。当顶升杆131上升至卡块B抵接至凸起块D时,卡块B横向挤压凸起块D以继续向上移动。直至顶升杆131上升至卡块B被挡块C阻挡后,顶升杆131在挡块C的反作用力下,向下掉落。当顶升杆131下降至卡块B抵接至所述凸起块D时,凸起块D卡住卡块B以固定顶升杆131,使得顶升杆131支撑前盖12处于半开启状态,实现顶升杆131的上升移动以及上升后的有效限位固定,保证了顶升杆131支撑前盖12处于半开启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块D的上端面为平面状,下端面设置为斜面状。卡块B的上端面为圆弧状,下端面为平面状。且在初始位置的两个凸起块D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卡块B之间的距离,使得顶升杆131上升与凸起块D接触时,顶升杆131的卡块B沿凸起块D的斜面方向上升移动且抵接凸起块D沿远离卡块B的方向按压弹簧E相对移动,以避让上升移动的凸起块D。顶升杆131上升至卡块B与凸起块D相互分离后,在弹簧E的弹力作用下,凸起块D回到初始位置。此时顶升杆131在挡块C的底档以及前盖12的重力作用下,顶升杆131下降至卡块B与凸起块D的上端卡接,回至初始位置的凸起块D卡住卡块B,实现有效的限位固定。
进一步地,顶升杆131处于顶升支撑状态时,外力碰撞顶升杆131,使得顶升杆131侧向挤压凸起块D,卡块B与凸起块D在碰撞过程中相互脱离,使得顶升杆131脱离限位转态。在前盖12的重力作用下,将顶升杆131压至初始状态,保证了儿童行人碰撞前盖12时,顶升杆131脱离限位状态使得前盖12向下移动,避免对儿童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优选地,卡块B的初始位置与凸起块D的距离为60mm-80mm。卡块B的初始位置为顶升杆131在初始状态时卡块B位于外壳体132内的位置。此时的卡块B与设置在外壳体132内部上方的凸起块D在竖直方向的距离为60mm-80mm,使得顶升杆131的顶升高度在60mm-80mm范围内。经过多次的模拟试验,不同身高的儿童在不同车身高度条件下,顶升高度择优设置在60mm-80mm之间,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各种身高的儿童行人在不同的车身高度下,顶升高度在60mm-80mm之间为碰撞时保护儿童行人的最佳顶升高度,通过顶升高度以控制儿童行人的碰撞点。
请参阅图6,第一安全气囊21和第二安全气囊22均包括气囊本体23、第二气体发生器24、泄气孔25和气囊饰罩26。第二气体发生器24与气囊本体23的内部相连通,第二气体发生器24与ECU控制单元通信连接,第二气体发生器24接收点爆信息后点火运行,以充气至气囊本体23中。泄气孔25设置于气囊本体23上,充气膨胀后,外力挤压气囊本体23达到泄气孔25预设的压力值,气囊本体23内的气体通过泄气孔25排出。儿童行人撞击在膨胀后的气囊本体23上,设置在气囊本体23上的泄气孔25受到超过预设的压力值后,气囊本体23内的气体通过泄气孔25排出,从而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减轻儿童行人受到的碰撞损害。气囊饰罩26固设于未充气状态的气囊本体23与车体之间,气囊饰罩26为聚丙烯等材料,可保护未充气的气囊本体23不受外部损坏,同时在气囊本体23充气膨胀后,可冲破气囊饰罩26,撑开暴露在车身外部。
进一步地,机器视觉识别器31为图像摄取器,用以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至ECU控制单元4。距离传感器32为毫米波雷达,用以测量碰撞物的相对距离、速度以及方位,反馈至ECU控制单元4。通过图像摄取器提供的图像信息以及毫米波雷达的测量参数,ECU控制单元4进行整合判断行人是否为儿童,如果ECU控制单元4判断结果为是,且儿童行人与汽车的距离小于预设的阈值时,再通过ECU控制单元4控制顶升机构13向上推动前盖12,同时驱动安全气囊系统2运行,保证碰撞后儿童行人的安全。其中,预设的阈值为汽车行车过程中与碰撞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当汽车与碰撞物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即开启保护装置以提前应对碰撞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的儿童行人的保护方法的流程框图。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方法可由ECU控制单元4来执行,并具体包括:
获取机器视觉识别器31采集的碰撞物的图像信号;
获取距离传感器32检测到的与所述碰撞物的距离;
当根据碰撞物的图像信号判断碰撞物为儿童,且距离小于预设的阈值时,控制顶升机构13向上推动前盖12,同时驱动安全气囊系统2运行。
具体地,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图像摄取器将碰撞物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ECU控制单元4。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高度等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ECU控制单元4对这些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判断出碰撞物是否为儿童。距离传感器32测量碰撞物的相对距离、速度以及方位,反馈至ECU控制单元4。ECU控制单元4对这些参数进行运算处理,得出碰撞物与汽车之间的的实时距离。
汽车行车过程中,机器视觉识别器31和距离传感器32对位于汽车前方的碰撞物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ECU控制单元4传送碰撞物的图像等信号,判断碰撞物是否满足儿童行人的条件。若判断结果为非儿童行人,不启动本申请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若判断结果为儿童行人,且儿童行人与汽车的距离小于预设的阈值时,ECU控制单元4控制顶升机构13和安全气囊系统2运行,以应对发生儿童行人的碰撞情况。
本申请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的儿童行人的保护方法,具有对儿童行人的识别能力以及分别对引擎盖系统1、安全气囊系统2的控制能力。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擎盖系统,包括固定于车头后段的后盖、铰接于所述后盖前端的前盖以及设置于车头前端的顶升机构,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构成一完整的引擎盖,所述顶升机构固定于所述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用以向上推动所述前盖绕着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的铰接端转动;
安全气囊系统,具有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所述第一安全气囊设置于所述前盖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二安全气囊设置于所述前盖的两侧面位置;
行人检测系统,包括机器视觉识别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机器视觉识别器设置于汽车车窗位置,所述距离传感器设置于汽车车头前端位置;
ECU控制单元,所述ECU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顶升机构、安全气囊系统以及行人检测系统之间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顶升杆、包裹所述顶升杆且与所述顶升杆之间形成顶升通道的外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的限位件;所述顶升杆的上端凸出暴露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所述顶升杆的下端面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ECU控制单元通信连接,以接收碰撞信号后驱动所述顶升杆向上推动所述前盖;所述外壳体固定于所述前盖前端的下方位置,所述顶升杆上升至与所述限位件接触后停止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围所述顶升杆且与所述顶升杆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所述驱动器为第一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点爆生成大量气体,以充气至所述外壳体内部,气压推动所述顶升杆沿所述顶升通道上升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杆下端两侧设有相互对称的卡块,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以抵挡所述卡块的挡块以及凸起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侧面的凸起块,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凸起块的上方,且所述挡块与所述凸起块均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上端位置;所述凸起块通过弹簧横向固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卡块上升抵接至所述凸起块时,所述卡块横向挤压所述凸起块以继续上升运动;所述卡块下降抵接至所述凸起块时,所述凸起块卡住所述卡块以固定所述顶升杆;外力碰撞所述顶升杆时,所述顶升杆侧向挤压所述凸起块以脱离限位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的初始位置与所述凸起块的距离为60mm-8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均包括气囊本体、第二气体发生器、泄气孔和气囊饰罩;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泄气孔设置于所述气囊本体上,充气膨胀后,外力挤压所述气囊本体达到所述泄气孔预设的压力值,所述气囊本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泄气孔排出;所述气囊饰罩固设于未充气状态的所述气囊本体与车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ECU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接收点爆信息后点火运行,以充气至所述气囊本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视觉识别器为图像摄取器,用以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至所述ECU控制单元;所述距离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用以测量碰撞物的相对距离、速度以及方位,反馈至所述ECU控制单元。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
CN201920342642.8U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09833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2642.8U CN209833570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42642.8U CN209833570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3570U true CN209833570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0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42642.8U Active CN209833570U (zh) 2019-03-18 2019-03-18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33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7665A (zh) * 2019-03-18 2019-06-25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7665A (zh) * 2019-03-18 2019-06-25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2022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EP1610986B1 (en) A pedestrian detecting system
US9994184B2 (en) Vehicle side airbag with secondary chamber
US69184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ploying airbags
US6209909B1 (en)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s
EP1323597B1 (en) Hood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with a system for absorbing impact energy exerted on a colliding body
US6343810B1 (en)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 with anticipatory sensor
US6749218B2 (en) Externally deployed airbag system
US6623033B2 (en) Airbag infl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6755273B2 (en) Combined airbag inflation and occupant displacement enab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816464A (zh) 车辆用保护装置及车辆
CN110576824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9927665A (zh)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汽车
CN209833570U (zh) 一种基于儿童行人的保护装置及汽车
CN101318497A (zh) 行人保护装置
KR20130062521A (ko) 벤트 조절수단을 갖는 상해 저감용 에어백 쿠션
US6814372B1 (en) Method for apparatus for venting an inflatable restraint assembly
US11338763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JP3127683B2 (ja)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KR100613778B1 (ko) 에어백을 이용한 차량 후드 상승장치
KR100645206B1 (ko) 복귀 기능을 갖는 차량용 후드 리프트 업 장치
EP2524847B1 (en) Vehicle control arrangement
RU260017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щиты автомобиля при столкновении (варианты)
GB2400352A (en) Pedestrian detect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KR100803065B1 (ko) 에어백 모듈의 장착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