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19945U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19945U CN209819945U CN201920457661.5U CN201920457661U CN209819945U CN 209819945 U CN209819945 U CN 209819945U CN 201920457661 U CN201920457661 U CN 201920457661U CN 209819945 U CN209819945 U CN 2098199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district
- condensation
- zone
- sepa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包括依次设有油分离区、导流区、油冷却区和冷凝区的集成模块,所述集成模块内沿其长度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所述冷凝管组从冷凝区一端穿入集成模块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油冷却区到达导流区,所述冷凝区下端设有排液口,所述油冷却区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穿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口朝向油分离区侧壁,所述油分离区下端设有油分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和冷凝区之间设有用于将油分离区的气体通入冷凝区的连接管。该制冷用压力容器集成了现有普通冷凝器、油冷却器和油分离器的功能,减小了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小了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压缩机配件,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背景技术
在制冷机组运转时,冷冻油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随制冷剂气体进入整个制冷系统,参与制冷循环。特别是进入蒸发器后,溶于制冷剂的冷冻油会因为制冷剂的蒸发以液体油滴的形态沉积在蒸发器底部,无法随制冷剂气体回到压缩机曲轴箱内。当冷冻油长时间无法连续返回压缩机时,就会造成压缩机内油面下降,冷冻油枯竭,最终会出现压缩机缺油、抱轴甚至烧毁等恶性故障。另外,冷冻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或冷凝器后会在其换热管表面形成一层油膜,由于该层油膜导热系数较小,导致热阻增加,影响换热性能。
为了保证压缩机稳定安全的运行,尽量减少进入换热器内的冷冻油,通常在制冷机组的排气管路和冷凝器之间设置一个油分离器,将随排气一同排出的冷冻油分离出来,经过油冷却器冷却后直接返回压缩机内以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并减轻油膜对蒸发器和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这种单独设置的油分离器导致接管复杂,压降增大,能效降低,同时也使得机组的外形体积增大,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将冷凝器、油冷却器、油分离器的功能集成到一起,减小了所需占用的空间,同时方便了接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包括设有油分离区、导流区、油冷却区和冷凝区的集成模块,所述油分离区、导流区、油冷却区和冷凝区相互独立分隔,所述集成模块内沿其扫略基准轴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所述冷凝管组从冷凝区一端穿入集成模块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油冷却区到达导流区,所述冷凝区下端设有排液口,所述油冷却区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穿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管的出口朝向油分离区侧壁,所述油分离区下端设有油分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和冷凝区之间设有用于将油分离区的气体通入冷凝区的连接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管组内通入冷凝水,对通入冷凝区的气体进行冷凝,使制冷剂发生液化,达到冷凝的效果。冷凝水通过冷凝管组经过冷凝区后,在导流区内转变流动方向,然后再通过冷凝管组离开导流区。而混有油液的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喷到油分离区内壁,油液残留在内壁上,而气体向上运动,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气体通过连接管进入到冷凝区内,被冷凝管组内的冷凝水冷却后离开冷凝器,再次进入到供液系统中。若需发挥该冷凝器冷凝和油分离的作用,接管时只需在进气管和排液口上接管即可,操作方便。油液可以通过进油口进入到油冷却区,在经过油冷却区时,油液与冷凝管组内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完成了对油液的冷却。故该制冷用压力容器集成了现有普通冷凝器、油冷却器和油分离器的功能,减小了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小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分离区内设有封闭油分离区的第一过滤网板,所述进气管穿过第一过滤网板且开口端朝向油分离区远离导流区一端内端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第一过滤网对油液进行过滤,使从油分出油口出去的油液可被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分离区上端侧壁连通有二次分离区,所述二次分离区朝向油分离区一端设有封闭二次分离区第二过滤网板,所述连接管一端位于二次分离区内且位于第二过滤网板远离油分离区一侧,所述连接管开口朝向二次分离区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过滤网对进入二次分离区的气体进行过滤,使气体中的油液尽可能的被分离,从而使进入连接管的气体中尽可能无油液。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区远离油冷却区一端设有分隔腔,所述冷凝管组远离导流区一端将冷凝水导入到分隔腔内,所述分隔腔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排水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到分隔腔内,然后进入到冷凝管组内,然后经过冷凝区和油冷却区进入到导流区内,冷凝水在导流区转变流动方向后,导流区内的水灌回上方的冷凝管组中,然后留回分隔腔,经过若干折返流动后,通过排水口排出,完成冷却循环。冷凝水可同时对气体和油液进行冷却,充分利用了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的轴向平行于冷凝管组轴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进水和出水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分离区下端侧壁连通有储油区,所述储油区连通有排油管,所述油分出油口位于排油管上,所述排油管一端开口朝向储油区下端,所述排油管另一端穿出储油区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储存在储油区内的油液,可通过排油管连续不断的排出油分离区,使分离出来的油液可更好的被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冷却区内设有导流板组,所述导流板组将油冷却区内部分为进油腔、出油腔和若干个冷却腔,所述进油口位于进油腔上,所述油冷出油口位于出油腔上,油液依次流过进油腔、所有冷却腔和出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长了油液的流经途径,从而增加了油液与冷凝管组接触的换热面积,使油液可被更好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管组包括若干根冷凝管,所述冷却腔对应的冷凝管数量与其截面积呈正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制冷剂与冷凝管组之间、油液与冷凝管组之间的接触面积尽可能的大,使制冷剂、油液可被更好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将冷凝器、油冷却器、油分离器的功能集成到一起,减小了所需占用的空间;2、方便了接管;3、具有较好的冷却性;4、具有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在导流板组处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在密封条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在导流板组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油分离区;2、导流区;3、冷却区;4、分隔腔;5、进水口;6、排水口;7、进气口;8、排液口;9、导流板组;10、存液框架;11、网格板;12、进油腔;13、出油腔;14、冷却腔;15、进油管;16、出油管;17、通槽;18、冷凝管组;19、冷凝管;20、外套管;21、凸台;22、凹槽;23、法兰盘;24、连接螺栓;25、连接螺母;26、第一过滤网板;27、第一区;28、第二区;29、二次分离区;30、冷凝区;31、第二过滤网板;32、连接管;33、第一管;34、第二管;35、第三管;36、嵌槽;37、密封条;38、储油区;39、排油管;40、进气管;41、集成模块;42、油冷却区;43、限压止逆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包括依次设置有油分离区1、导流区2和冷却区3的集成模块41。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区3为一封闭的壳体。冷却区3内设有将冷却区3分隔为冷凝区30和油冷却区42的隔板。冷凝区30位于冷却区3远离导流区2一端,油冷却区42位于冷却区3靠近导流区2一端。冷凝区30远离油冷却区42一端固定连接有分隔腔4。分隔腔4一端端壁上开设有进水口5和排水口6,进水口5位于排水口6下方。冷凝区30下端设有排液口8,排液口8上设有截止阀(图中未示出)。
如图3所示,油冷却区42内设有导流板组9,导流板组9包括存液框架10和网格板11。存液框架10抵接于油冷却区42内壁。网格板11安装于存液框架10内,将存液框架10内部分为进油腔12、出油腔13和若干个冷却腔14。进油腔12上端连通有进油管15,进油管15穿出油冷却区42,进油管15上设有进油口。出油腔13下端连通有出油管16,出油管16穿出油冷却区42,出油管16上设有出油口。网格板11上开设有若干通槽17,从而使油液可依次流过进油腔12、所有冷却腔14和出油腔13。
如图1和图3所示,冷却区3内沿其长度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18。冷凝管组18包括若干根冷凝管19,冷凝管19轴向平行于进水口5和排水口6轴向。冷凝管19连接导流区2和分隔腔4。如图4所示,冷却腔14对应的穿过其内部的冷凝管19数量与其截面积呈正比。
冷凝水通过进水口5通入分隔腔4内,分隔腔4内的冷凝水灌入到对应进水口5的冷凝管组18内,穿过冷凝区30和油冷却区42。然后冷凝水流到导流区2,冷凝水在导流区2内转变流动方向,导流区2内的水灌回上方的冷凝管组18中,然后留回分隔腔4,经过若干折返流动后,从排水口6排出。进而使所有冷凝管组18内流有冷凝水,对冷凝区30内的气体和油冷却区42的油液进行冷却。
如图4和图5所示,油分离区1为一封闭的壳体。油分离区1和冷却区3呈间隔设置,且油分离区1和冷却区3之间设有外套管20。如图6所示,油分离区1朝向冷却区3一端设有凸台21,外套管20套设于凸台21外。冷却区3朝向油分离区1一端端壁开设有用于嵌设外套管20的凹槽22,外套管20一端抵紧于凹槽22底面。外套管20、油分离区1端壁和冷却区3端壁形成导流区2。油分离区1和冷却区3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油分离区1和冷却区3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法兰盘23、连接螺栓24和连接螺母25。法兰盘23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设置于油分离区1朝向冷却区3一端外壁和冷却区3朝向油分离区1一端外壁。连接螺栓24穿过两个法兰盘23,连接螺母25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栓24进而使连接螺栓24和连接螺母25均抵接于法兰盘23。连接螺栓24和连接螺母25沿法兰盘23周向设有若干个。连接螺栓24和连接螺母25使油分离区1和冷却区3稳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导流区2。
如图1所示,油分离区1内设有封闭油分离区1的第一过滤网板26,第一过滤网板26将油分离区1分隔为靠近导流区2的第一区27和一个远离导流区2的第二区28。油分离区1穿入有进气管40,进气管40上设有进气口7。进气管40从第一区27上端穿入,然后穿过第一过来网板进入到第二区28内。进气管40的出口朝向第二区28远离导流区2一端端壁。
如图5所示,第一区27上端侧壁连通有二次分离区29,二次分离区29朝向第一区27一端设有封闭二次分离区29第二过滤网板31。二次分离区29和冷却区3之间设有用于将二次分离区29的气体通入冷却区3的连接管32。连接管3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33、第二管34和第三管35。第一管33一端位于二次分离区29内开口朝上设置。第一管33另一端穿过第二过滤网板31且嵌设于油分离区1朝向冷却区3一端端壁内。凹槽22底面开设有环形的嵌槽36,嵌槽36内嵌设有密封条37。第二管34一端嵌设于油分离区1朝向冷却区3一端端壁内且另一端嵌设于嵌槽36内并抵紧于密封条37。第二管34上设有限压止逆阀43。第三管35一端嵌设于冷却区3朝向油分离区1一端且另一端穿过油冷却区42到达冷凝区30。
混有油液的气体从进气管40进入喷到油分离区1内壁,油液残留在内壁上,而气体向上运动,通过第一过滤网板26,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气体再经过第二过滤网板31进入到二次分离区29,然后通过连接管32进入到冷凝区30,实现对该部分气体的冷凝。
为了使油液被更顺利的排出,油分离区1下端侧壁连通有储油区38,储油区38连通有排油管39,排油管39上设有油分出油口。排油管39一端开口朝向储油区38下端,排油管39另一端穿出储油区38外。排油管39上设有截止阀。使分离出的油液储存在储油区,保证不间断的从排油管排出油液,使压缩机不会因为缺油而造成相关故障。
该制冷用压力容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1、从压缩机排出的气体通过进气管40进入喷到油分离区1内壁,油液残留在内壁上,而气体向上运动,通过第一过滤网板26,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气体再经过第二过滤网板31进入到二次分离区29,然后通过连接管32进入到冷凝区30,从排液口将冷凝液体排出冷凝区30;
2、通过进油管15将油液通入油冷却区42,通过出油管16将油液排出油冷却区42;
3、冷凝水通过进水口5通入分隔腔4内,分隔腔4内的冷凝水灌入到对应进水口5的冷凝管组18内,穿过冷凝区30和油冷却区42。然后冷凝水流到导流区2,导流区2内的冷凝水又进入到对应排水口6的冷凝管组18内,再次进入到分隔腔4内,经过若干折返流动后,从排水口6排出;冷凝水与气体和油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气体与油液的冷却;故该制冷用压力容器具有冷凝器、油冷却器和油分离器的功能,减小了整体体积和接管难度。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油冷却区42内设有导流板组9,导流板组9包括存液框架10和网格板11。存液框架10抵接于油冷却区42内壁。网格板11安装于存液框架10内,将存液框架10内部分为进油腔12、出油腔13和若干个冷却腔14。进油腔12和出油腔13位于存液框架10两侧。进油腔12上端连通有进油管15,进油管15穿出油冷却区42,进油管15上设有进油口。出油腔13上端连通有出油管16,出油管16穿出油冷却区42,出油管16上设有出油口。网格板11上开设有若干通槽17,从而使油液可依次流过进油腔12、所有冷却腔14和出油腔1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包括设有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的集成模块(41),所述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相互独立分隔,所述集成模块(41)内沿其扫略基准轴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18),所述冷凝管组(18)从冷凝区(30)一端穿入集成模块(41)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30)、油冷却区(42)到达导流区(2),所述冷凝区(30)下端设有排液口(8),所述油冷却区(42)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1)穿入有进气管(40),所述进气管(40)上设有进气口(7),所述进气管(40)的出口朝向油分离区(1)侧壁,所述油分离区(1)下端设有油分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1)和冷凝区(30)之间设有用于将油分离区(1)的气体通入冷凝区(30)的连接管(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分离区(1)内设有封闭油分离区(1)的第一过滤网板(26),所述进气管(40)穿过第一过滤网板(26)且开口端朝向油分离区(1)远离导流区(2)一端内端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分离区(1)上端侧壁连通有二次分离区(29),所述二次分离区(29)朝向油分离区(1)一端设有封闭二次分离区(29)第二过滤网板(31),所述连接管(32)一端位于二次分离区(29)内且位于第二过滤网板(31)远离油分离区(1)一侧,所述连接管(32)开口朝向二次分离区(29)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冷凝区(30)远离油冷却区(42)一端设有分隔腔(4),所述冷凝管组(18)远离导流区(2)一端将冷凝水导入到分隔腔(4)内,所述分隔腔(4)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5)和排水口(6),所述进水口(5)位于排水口(6)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进水口(5)和排水口(6)的轴向平行于冷凝管组(18)轴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分离区(1)下端侧壁连通有储油区(38),所述储油区(38)连通有排油管(39),所述油分出油口位于排油管(39)上,所述排油管(39)一端开口朝向储油区(38)下端,所述排油管(39)另一端穿出储油区(38)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冷却区(42)内设有导流板组(9),所述导流板组(9)将油冷却区(42)内部分为进油腔(12)、出油腔(13)和若干个冷却腔(14),所述进油口位于进油腔(12)上,所述油冷出油口位于出油腔(13)上,油液依次流过进油腔(12)、所有冷却腔(14)和出油腔(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冷凝管组(18)包括若干根冷凝管(19),所述冷却腔(14)对应的冷凝管(19)数量与其截面积呈正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57661.5U CN209819945U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57661.5U CN209819945U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19945U true CN209819945U (zh) | 2019-12-20 |
Family
ID=68879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57661.5U Active CN209819945U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1994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3087A (zh) * | 2019-04-04 | 2019-06-14 | 浙江商业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WO2023065679A1 (zh) * | 2021-10-18 | 2023-04-2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冷凝器及制冷设备 |
-
2019
- 2019-04-04 CN CN201920457661.5U patent/CN2098199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3087A (zh) * | 2019-04-04 | 2019-06-14 | 浙江商业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WO2023065679A1 (zh) * | 2021-10-18 | 2023-04-2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冷凝器及制冷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19945U (zh)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
CN201096430Y (zh) | 集成壳管式换热装置 | |
CN106440574A (zh) | 油分离装置、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 |
CN104197563B (zh) | 一种制冷装置 | |
CN210345986U (zh) |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的换热器 | |
CN104896803B (zh) | 一种多系统满液式蒸发器 | |
CN105937820A (zh) | 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蒸汽压缩循环系统 | |
CN216522525U (zh) |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同心管结构气液分离器 | |
KR100819015B1 (ko) | 압축기 내장형 오일 분리기 | |
CN208887042U (zh) | 热回收装置及空调器 | |
CN209386633U (zh) |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式水冷凝器 | |
CN205037631U (zh) |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的冷凝器 | |
CN209386611U (zh) | 一种满液式冷凝器蒸发器组合系统 | |
CN100501279C (zh) | 冷媒回路中用于过滤、分离、贮存冷媒的装置 | |
CN204963304U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03595320U (zh) | 制冷剂冷凝器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机动车辆空调系统 | |
CN113739458A (zh) | 气液分离器以及车辆的空调系统 | |
CN106802033A (zh) | 一种兼具油气分离及油冷却功能的冷凝器 | |
CN207527879U (zh) | 立式蒸发器、制冷系统及空调 | |
CN109682121A (zh) | 一种满液式冷凝器蒸发器组合系统 | |
CN110641244A (zh) | 一种带油气净化的新能源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检测系统 | |
CN221975541U (zh) | 一种补气增焓的气液分离器 | |
CN110645178A (zh) | 螺杆压缩机装置用卧式气液冷却分离器及工艺气冷却系统 | |
CN109883087A (zh) |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 |
CN210941263U (zh) | 一种带油气净化的新能源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检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