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13910U - 一种软质仪表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质仪表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13910U
CN209813910U CN201920261604.XU CN201920261604U CN209813910U CN 209813910 U CN209813910 U CN 209813910U CN 201920261604 U CN201920261604 U CN 201920261604U CN 209813910 U CN209813910 U CN 209813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door
frame
instrument panel
front wind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616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广
侯剑锋
湛博
孟宪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616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13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13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13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质仪表板,包括:基板,表皮,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和表皮之间的填充层,所述基板包括:基板本体;与所述基板本体一体注塑的用于在其中设置气囊的气囊框;以及用于在所述气囊框的顶部封闭所述气囊框的气囊门,所述气囊门的一条侧边通过铰链与所述基板本体连接,所述气囊门的另外三条侧边通过连续延伸的弱化缝限定;其中,所述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当所述气囊在气囊框中被点爆时,沿所述铰链展开的气囊门不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气囊框于一体,并且降低了气囊门在气囊点爆时容易碰撞前挡风玻璃造成前挡风玻璃受损以及造成乘员受伤的风险的软质仪表板。

Description

一种软质仪表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软质仪表板。
背景技术
为了最好的保护乘客,需要将乘客侧安全气囊门设置在仪表板的顶部表面附近,这导致该气囊门靠近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因此,当安全气囊点爆时气囊门打开可能会碰撞挡风玻璃,产生的碎会增加乘客的安全风险。由于现在的车辆造型趋向于降低挡风玻璃的倾斜度,并且减少仪表板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高度差,则进一步增加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质仪表板,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囊门在气囊点爆时容易碰撞前挡风玻璃造成乘员安全风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软质仪表板,包括:基板,表皮,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和表皮之间的填充层,所述基板包括:基板本体;与所述基板本体一体注塑的用于在其中设置气囊的气囊框;以及用于在所述气囊框的顶部封闭所述气囊框的气囊门,所述气囊门的一条侧边通过铰链与所述基板本体连接,所述气囊门的另外三条侧边通过连续延伸的弱化缝限定;其中,所述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当所述气囊在气囊框中被点爆时,沿所述铰链展开的气囊门不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
所述气囊框的宽度尺寸为D1,气囊门的宽度尺寸为D2,所述气囊框靠近前挡风玻璃边缘的壁面与铰链轴线之间的距离为D3,所述气囊框远离前挡风玻璃的壁面与气囊门相应侧的弱化缝之间的距离为D4,以上尺寸均为垂直于前挡风玻璃延伸方向测量,并满足以下条件:D2+D3+D4=D1。
所述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通过三种偏移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实现。
所述三种偏移方式中的第一种是:将所述铰链朝着远离前挡风玻璃的方向偏移,使得D3≥2%D1,优选地,40%D1≥D3≥2%D1,更优选地,30%D1≥D3≥10%D1。
所述三种偏移方式中的第二种是:将所述弱化缝朝着靠近前挡风玻璃方向偏移,使得30%D1≥D4>0,优选地,20%D1≥D4≥5%D1。
所述三种偏移方式中的第三种是:将所述铰链朝着远离前挡风玻璃的方向偏移的同时,将所述弱化缝朝着靠近前挡风玻璃的方向偏移,使得40%D1≥D3+D4≥5%D1。
所述填充层包括:泡沫层、3D织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气囊框在靠近所述铰链的壁面处设有加强筋,和/或所述气囊框在靠近所述弱化缝的壁面处设有另一加强筋。
所述铰链通过连接所述基板本体与所述气囊门的网布提供,所述气囊门朝向气囊框的内侧上还设有压筋。
所述基板由可模制的热塑性材料制成,所述热塑性材料选自:改性聚丙烯、短玻纤聚丙烯、长玻纤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
与传统技术中仪表板与气囊框分别独立构造再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相连接不同,本实用新型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将仪表板与气囊框集成于一体,形成一种一体式仪表板气囊框结构,该仪表板结构还具有相比现有技术缩短的气囊门门展开路径,具体地,使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可通过三种偏移方式实现,包括偏移铰链位置、缩短气囊门宽度以及二者相组合的方式。因此当气囊在气囊框中被点爆时,沿铰链展开的气囊门不与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从根本上避免了前挡风玻璃受损以及乘员受伤的风险。
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气囊框于一体,并且降低了气囊门在气囊点爆时容易碰撞前挡风玻璃造成前挡风玻璃受损以及乘员受伤的风险的软质仪表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汽车前排驾驶室的内部结构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质仪表板以及安装在该软质仪表板下方的安全气囊模块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气囊框以及气囊门的仰视透视图;
图4示出了传统技术的气囊门展开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软质仪表板的左视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5实施例中的气囊门展开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软质仪表板的左视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7实施例中的气囊门展开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软质仪表板的左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现在参考图1-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质仪表板以及安装于该软质仪表板下方的乘客侧安全气囊模块。
具体地,如图1所示,软质仪表板1作为驾驶室中安装各种指示仪表和点火开关等的一个总成,既具有操控的功能又具有安全的功能。安全气囊模块8就安装于U形隐藏式弱化缝3限定的气囊门区域2处的仪表板1下方。
如图2所示,该软质仪表板1包括:基板4、表皮6、和位于基板4和表皮6之间的填充层5。基板4用于为整个软质仪表板1提供所需的形状和刚度,为了获得期望的强度和外观,基板4可以优选由可模制的热塑性材料形成。该优选的热塑性材料包括改性聚丙烯(PP-EPDM+T20),短玻纤聚丙烯(PP+EPR+GF25),长玻纤聚丙烯(PP-LGF20)中的至少一种,最优选的材料是长玻纤聚丙烯(PP-LGF20)。填充层5包括泡沫层、3D织物中的至少一种。
基板4具体包括:基板本体41、气囊框42以及气囊门43。气囊框42、气囊门43与基板本体41一体注塑成型,其中,气囊框42包括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第一内壁面421和远离前挡风玻璃7的相对侧的第二内壁面422。气囊框42用于在其中设置安全气囊模块8,安全气囊模块8包括刚性盒、设置于刚性盒内的推进剂源81和气囊82。
气囊门43设置在气囊框42的开口处以封闭气囊框42。本实施例中,气囊门43优选为U型气囊门,其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一条侧边通过铰链9与基板本体41连接,而另外三条侧边则沿隐藏弱化缝11与基板本体41分隔从而限定了气囊门43的形状和大小。其中,铰链9包括嵌入基板本体41与气囊门43的网布10,气囊门43a朝向气囊框42a的一侧上设有压筋431a,并且铰链9处进行C形横截面弱化,使得当安全气囊模块8点爆时,气囊门43能够在铰链9处与基板本体41迅速分离。弱化缝11依次贯穿基板4和填充层5,并穿过表皮6的部分厚度,使得弱化缝11在软质仪表板1的可视面上不可见。弱化缝11可以通过激光刻痕形成,图2中示出了靠近气囊框的第二内壁面422一侧的弱化线111。当气囊爆破展开时,气囊门43受到气囊82的冲击而绕铰链9提供的轴线91相对于基板本体41翻转打开以便于气囊82能够从气囊框42中展开保护乘客安全。
安全气囊模块8构造成根据各种参数(例如气囊容积、充气时间、气体流量等)为气囊82提供最佳展开轮廓。同时,根据这些参数也确定了安全气囊模块8的刚性盒的尺寸,继而限定了气囊框42的内径尺寸和气囊门43的尺寸。如图3所示,其中,气囊框42的宽度(即第一内壁面421与第二内壁面422之间的距离)尺寸为D1,气囊门43的宽度(即轴线91与弱化缝111之间的距离)尺寸为D2,气囊框42的第一内壁面421与轴线91之间的距离为D3,气囊框42的第二内壁面422与弱化缝111之间的距离为D4,以上尺寸均为基本垂直于气囊框方向测量,并满足以下条件:D2+D3+D4=D1。
如前所述,受到汽车仪表板的造型和其他设计因素影响(例如软质仪表板1的前后宽度和前挡风玻璃7的角度),导致气囊门区域2的位置靠近前挡风玻璃7。为了减少落入乘客区域的气囊门43碎片,U形气囊门43的铰链9优选地设置在气囊框42的前侧(即最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一侧)。如果太近,则气囊门翻转区域可能会与前挡风玻璃7重叠,从而导致气囊门43在翻转期间有碰撞前挡风玻璃7的风险。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气囊门43’通过铰链和基板本体41’连接,铰链对齐气囊框42’的第一内壁面421’,即气囊框42’的第一内壁面421’与轴线91’之间的距离D3’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气囊门43’的宽度基本等于气囊框42’的宽度,即气囊框42’的第二内壁面422’与同侧弱化缝11’之间的距离D4’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当气囊门43’翻转时与前挡风玻璃7发生了碰撞。而如果另外开发或更改合适的安全气囊模块8,又会大大增加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软质仪表板,气囊门43具有相比现有技术的气囊门43’缩短的展开路径,具体地,可通过以下三种偏移方式实现,包括偏移铰链位置、偏移弱化线位置以及两者组合的方式,使得气囊门43打开过程中不与前挡风玻璃7发生碰撞。下面根据图5-9分别对这三种偏移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5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气囊框42a的第一内壁面421a上靠近气囊框开口处设有加强筋423a。加强筋423a不仅增加铰链9a与基板本体41a的拉脱力,还增加了气囊框42a的第一内壁面421a与基板本体41a的连接强度。第一内壁面421a上的加强筋422a和气囊门43a上的压筋431a之间形成一个网布变形区,该网布变形区内的网布10在气囊展开期产生拉伸,使得气囊门43a可以更顺利地向上展开,以提供弱化缝111更快地撕裂。
铰链9a沿远离前挡风玻璃7的方向偏移,使得气囊框42a的第一内壁面421a与轴线91a之间的距离D3相比现有技术中的D3’变大而轴线91a与弱化缝111a之间的距离D2相比现有技术中的D2’变小,即可实现气囊门43a的宽度D2比气囊框42a的宽度D1窄。因此,气囊门43a的展开路径相对于前挡风玻璃7更远离了,也更短了,从而降低了气囊门43a碰撞前挡风玻璃7的风险。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气囊框42a的第一内壁面421a与轴线91a之间的距离D3与气囊框的宽度D1之间的关系设置为:D3≥2%D1,即可使得气囊门展开路径的宽度减小至少2%。为了确保气囊82展开时充分畅通的通过气囊框42a的开口,铰链9a的偏移优选地设置为:D3=2%D1~40%D1,更优选地设置为:D3=10%D1~30%D1。
实施方式2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框42b的第一内壁面421b处不设加强筋,而是在气囊框42b的第二内壁面422b的靠近气囊框42b的开口处设有加强筋423b。与前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铰链9b的枢轴线线91不偏移(即D3忽略不计),而弱化缝111b朝着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方向偏移,使得气囊框42b的第二内壁面422b与弱化缝111b之间的距离D4相比现有技术中的D4’变大而轴线91b与弱化缝111b之间的距离D2相比现有技术中的D2’变小,即可实现气囊门43b的宽度D2比气囊框42b的宽度D1窄。因此,气囊门43b的展开路径相较于前挡风玻璃7更短了,从而降低了气囊门43b碰撞前挡风玻璃7的风险。
为了确保气囊82展开时充分畅通的通过气囊框42b的开口,气囊框42b的第二内壁面422b与弱化缝111b之间的距离D4与气囊框42b的宽度D1之间的关系设置为:D4=0~30%D1。更优选地设置为:D4=5%D1~20%D1。
实施方式3
结合图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框42c的第一内壁面421c和第二内壁面422c分别设有加强筋423c。与前面两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铰链9c和弱化缝111c同时相向偏移,使得气囊框42c的第一内壁面421c与轴线91c之间的距离D3和气囊框42c的第二内壁面422c与弱化缝111c之间的距D4同时变大而轴线91c与弱化缝111c之间的距离D2变小,即可实现气囊门43c的宽度D2比气囊框42c的宽度D1窄。因此,气囊门43c的展开路径相较于前挡风玻璃7更远离了,也更短了,从而降低了气囊门43c碰撞前挡风玻璃7的风险。
为了确保气囊82展开时充分畅通的通过气囊框42的开口,气囊框42的第一内壁面421与轴线91之间的距离D3和气囊框42的第二内壁面422与弱化缝111之间的距离D4设置为:D3+D4=5%D1~40%D1,其中,D3优选地设置在2%D1至40%D1的范围内,D4优选地设置在0至30%D1的范围内。更优选地,D3设置在10%D1至30%D1的范围内,D4设置在5%D1至20%D1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仪表板气囊框结构,通过调整网布铰链位置和弱化缝位置,从根本上降低了安全气囊点爆时气囊门碰撞前挡风玻璃的风险。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Claims (13)

1.一种软质仪表板,包括:基板,表皮,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和表皮之间的填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
基板本体;
与所述基板本体一体注塑的用于在其中设置气囊的气囊框;以及
用于在所述气囊框的顶部封闭所述气囊框的气囊门,所述气囊门的一条侧边通过铰链与所述基板本体连接,所述气囊门的另外三条侧边通过连续延伸的弱化缝限定;
其中,所述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当所述气囊在气囊框中被点爆时,沿所述铰链展开的气囊门不与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框的宽度尺寸为D1,气囊门的宽度尺寸为D2,所述气囊框靠近前挡风玻璃边缘的壁面与铰链轴线之间的距离为D3,所述气囊框远离前挡风玻璃的壁面与气囊门相应侧的弱化缝之间的距离为D4,以上尺寸均为垂直于前挡风玻璃延伸方向测量,并满足以下条件:D2+D3+D4=D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门具有缩短的门展开路径通过三种偏移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实现,这三种偏移方式包括:第一种是将所述铰链朝着远离前挡风玻璃的方向偏移;第二种是将所述弱化缝朝着靠近前挡风玻璃方向偏移;第三种是在将所述铰链朝着远离前挡风玻璃的方向偏移的同时,将所述弱化缝朝着远离前挡风玻璃方向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种偏移方式,使得D3≥2%D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种偏移方式,使得40%D1≥D3≥2%D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种偏移方式,使得30%D1≥D3≥10%D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二种偏移方式,使得30%D1≥D4>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二种偏移方式,使得20%D1≥D4≥5%D1。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三种偏移方式,使得40%D1≥D3+D4≥5%D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包括:泡沫层、3D织物中的任何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框在靠近所述铰链的壁面处设有加强筋,和/或所述气囊框在靠近所述弱化缝的壁面处设有另一加强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通过连接所述基板本体与所述气囊门的网布提供,所述气囊门朝向气囊框的内侧上还设有压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本体和气囊框由可模制的热塑性材料制成,所述热塑性材料选自:改性聚丙烯、短玻纤聚丙烯、长玻纤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
CN201920261604.XU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软质仪表板 Active CN209813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1604.XU CN209813910U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软质仪表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1604.XU CN209813910U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软质仪表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13910U true CN209813910U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74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61604.XU Active CN209813910U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软质仪表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1391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0206A (zh) * 2020-12-11 2021-03-26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结构
CN113968192A (zh) * 2021-11-05 2022-01-25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饰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74114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仪表板总成和车辆
WO2024027801A1 (zh) * 2022-08-04 2024-02-08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门结构、车辆内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0206A (zh) * 2020-12-11 2021-03-26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结构
CN113968192A (zh) * 2021-11-05 2022-01-25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饰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74114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仪表板总成和车辆
WO2024027801A1 (zh) * 2022-08-04 2024-02-08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门结构、车辆内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13910U (zh) 一种软质仪表板
USRE37540E1 (en) Trim panel having integral door cover
US6457738B1 (en) Inflatable restraint apparatus
JP2528375B2 (ja)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222760A (en) Decorative panel with invisible tear seam
US8931798B1 (en) Foam-in-place interior panels having integrated airbag doors including substrates with airbag chute-door assemblies for motor vehicles
JP5042552B2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314616A1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apparatus
US6655711B1 (en) Air bag cover assembly
US5280947A (en) One piece invisible airbag door and hinge
JP3104668B2 (ja) 車両用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079733A (en) Trim piece construction for an air bag installation
US9975514B1 (en) Automotive air bag chute door hinge with variable extension
JP2009526708A (ja) 隠れたエアバッグドア及び一体のエアバッグシュートを備えた自動車構造
US20080224453A1 (en) Front Pillar Trim Panel with Tether
CN108622007A (zh) 用于机动车辆安全气囊滑槽的限开门铰链
CN109774645A (zh) 具有由中空通道增强的门的成型安全气囊滑槽
JP2006205889A5 (zh)
US20030146606A1 (en) Vehicle occupants protection system
JP2003137054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のインサート部材
CN111532234A (zh) 背面弱化的乘客安全气囊门
US20020089152A1 (en) Dual plane head protection air bag system
US20110148079A1 (en) Automotive psir with unscored cover
US8931800B2 (en)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437928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Yizheng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Ltd.

Assignor: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1000002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soft dashboar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0623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4

Address after: 201306 room a-786, No. 188, Yesheng Road, Lingang xinpian District,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Yanfeng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106 No. 2166 Jufeng Road,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Pilot Area,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