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01360U -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01360U
CN209801360U CN201920424792.3U CN201920424792U CN209801360U CN 209801360 U CN209801360 U CN 209801360U CN 201920424792 U CN201920424792 U CN 201920424792U CN 209801360 U CN209801360 U CN 209801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ner lens
optical input
len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47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青杰
郭壮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nde Electronic Appliance Co Ltd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nde Electron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e Electron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nde Electron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247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01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01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01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第一内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下游,以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的截止部,以及沿光束传输路径位于所述截止部的下游的第二内透镜,和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的外透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通过于第一内透镜和第二内透镜之间设置的截止部以形成明暗截止轮廓,可避免因需通过内透镜结构设计以形成截止轮廓,而带来的设计上的难度,由此可在采用纯投射光学方案时降低配光结构设计难度,从而有助于纯投射式近光模块的利用。

Description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车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灯具及装配于灯具中的配光结构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早先的卤素灯到后来的疝气灯,再到现在的LED、激光光源,使得车灯变得更加智能化,且造型上也更加差异化。在各中灯具光源中,LED光源因其优异的性能和低成本优势,正逐渐得到广大汽车厂家的重视,而伴随着LED光源的发展,其配光结构也逐渐在发展,从开始的反射碗形式,到反射碗加透镜形式,再到现在的纯透镜形式,汽车灯具的配光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目前,汽车灯具大多为纯反射式、反射加投射式以及纯投射式的光学方案,其中纯反射式和反射加投射式的方案较为普遍,纯投射式的方案还不是很多。而且对于汽车车灯近光配光模块而言,纯投射式透镜的光学方案可从光学角度很大程度上改变光学元件的尺寸,以实现外观造型上自由度的要求,但在光学方案使得单方向的尺寸很小,且造型要求的外观较小时,若通过透镜设计以形成明暗截止轮廓,则会对配光结构的结构设计带来较大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以可于采用纯投射光学方案时,降低配光结构设计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
第一内透镜,所述第一内透镜具有匹配于所述光源数量设置、以接收所述光源所发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一内透镜的第一光学输出端,且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
截止部,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以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
第二内透镜,沿光束传输路径位于所述截止部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且所述第二内透镜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二内透镜的第二光学输出端;
外透镜,所述外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所述外透镜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外透镜的第三光学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外透镜包括承装所述第一内透镜、所述截止部和所述第二内透镜的主体,以及构造于所述主体上的光学部,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和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构造于所述光学部的两相对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包括内凹于所述第一内透镜上的凹口,以及构造于所述凹口底部的向所述凹口敞口处凸出的凸起;且构成对接收的光束的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中,所述凸起的凸出高度不同,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的正交于光束传输方向的截面大小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包括对应于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而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内透镜上的第一准直组出光面和第一汇聚组出光面,所述第一准直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汇聚组出光面均呈平面状,且两者非共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学输入端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透镜上的呈平面状、且与所述第一准直组出光面及所述第一汇聚组出光面相对布置的第二入光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学输出端包括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汇聚组出光面,以及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准直组出光面,所述第二汇聚组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准直组出光面弧形外凸,且第二准直组出光面的凸出量大于所述第二汇聚组出光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包括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设置的第三入光面,以及对应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设置的第四入光面,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包括形成于所述外透镜上的弧形外凸的第三出光面;且所述第四入光面随形于所述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为向所述第二内透镜一侧凸出的弧形面。
进一步的,构成光束准直和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三入光面为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设置的两个,并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之间一一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截止部为固定于所述主体上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透镜与所述第二内透镜上分别设有安装柱,所述外透镜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柱插装配合、以分别装设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安装孔,所述截止部由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固定于所述主体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通过于第一内透镜和第二内透镜之间设置的截止部以形成明暗截止轮廓,可避免因需通过内透镜结构设计以形成截止轮廓,而带来的设计上的难度,由此可在采用纯投射光学方案时降低配光结构设计难度,从而有助于纯投射式近光模块的利用。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使两个内透镜装设于外透镜上,可提高配光结构整体的精致性,第一内透镜中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光源所发光束的收集,以减少光束损失。而外透镜的光学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设置,可使最终得到的具有明暗截止轮廓的近光光型更佳,截止部采用挡板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且采用安装柱与安装孔的配合安装形式,能够利于透镜的装设。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近光配光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区别示意;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内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透镜的光束传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光结构的光束传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光结构的光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内透镜,2-挡板,3-第二内透镜,4-外透镜;
100-第一安装柱,101-第一光学输入端,102-第二光学输出端;
1010-凹口,1011-凸起,1012-第一光学面,1013-第二光学面,1014-第三光学面,1021-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2-第一准直组出光面;
201-轮廓线;
300-第二安装柱,301-第二光学输入端,302-第二光学输出端;
3021-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2-第二准直组出光面;
401-主体,402-光学部,403-安装孔,404-安装孔;
4021-第三入光面,4022-第四入光面,4022-第三出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出的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其中配合于本实施例的配光结构的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四个为例进行说明,同时所述光源一般也为LED颗粒。而参见于图1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整体上包括第一内透镜1,由挡板2构成的截止部,以及第二内透镜3和外透镜4,并且通过两个内透镜和外透镜的配合,形成了本实施例的纯投射式透镜的近光光学方案。
本实施例的配光结构中,首先对于第一内透镜1而言,其结构如图2中所示,且该第一内透镜1具有匹配于光源数量设置的以用于接收光源所发出的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该第一内透镜1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2。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也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且每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均为两个。
结合于图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第一内透镜1上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具体包括内凹于第一内透镜1端部上的凹口1010,以及构造于凹口1010底部的向凹口1010敞口处凸出的凸起1011,凹口1010及凸起1011的形状可如图3中所示。同时,在凸起1011的外壁上形成有供光源的部分光束输入第一内透镜1中的第一光学面1012,在凹口1010的侧壁上则形成有构成对光源的其它光束进行折射的第二光学面1013,且对应于第二光学面1013,在第一内透镜1的外壁上还形成有构成对第二光学面1013折射的光束进行全反射的第三光学面1014。
本实施例通过具有凹口1010与凸起1011以及三个光学面的设置,第一光学输入端101通过第一光学面1012可对光源所发出光束中的大部分进行聚收,第二光学面1013则可对光源所发出的其它光束进行折射,且折射后再通过第三光学面1014的全反射,由此可基本实现对光源发出光束的全利用,以此相较于现有透镜的光学输入端结构,可达到提高光源光束利用率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中的三个光学面通过相互之间的曲率特征的配合,便可得到所需要的光型。当然根据实际的近光设计要求,上述三个光学面之间的具体曲率特征在设计时具体进行选取便可,在此将不再多做赘述。
而基于以上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描述,参考于图4中所示的,本实施例构成对接收的光源光束进行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中,其具体为凸起1012的凸出高度不同,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差t,同时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正交于光束传输方向的截面大小、也即外径尺寸不同,由此经由上述结构上的区别,实现了对光束进行准直或汇聚的不同的光学作用。
本实施例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中的凸起1012的高度差值t,以及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大小不同的截面的外径尺寸,其具体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以能够实现第一内透镜1的如下所述的光束处理效果即可。
相较于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第一内透镜1上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2具体包括对应于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而分别形成于第一内透镜1上的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和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每个出光面分别对应两个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且该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与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均呈平面状,同时两者之间也为非共面设置。
本实施例的第一内透镜1的光束传输情况则如图5中所示,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形成了光束的准直、也即基本平行的传输和汇聚传输,而均呈平面状的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和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中,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不改变平行光束的传输,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则会将有角度的光束进行分散,但汇聚组的光束、也即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光束总体还是汇聚的趋势。
本实施例的由挡板2构成的截止部,其具体位于第一内透镜1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并用于在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挡板2的结构如图6中所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挡板2上的对应于准直组的传输光束的顶部部分,也即以图6所示为方向基准,轮廓线201的左侧一部分为水平的,但对应于汇聚组的传输光束的轮廓线201的右侧一部分则为折线形式的,该轮廓线103的形状即决定了所输出的光束的形状。
因挡板2的设置,对应于准直组的传输光束,挡板2即为遮挡第一内透镜1输出光束的下半区域,而本实施例参见图6且再结合图11中所示的,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也即构成光束进行汇聚传输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输入光束的焦点便位于挡板2的顶部、也即轮廓线201上。由此,配合于挡板2的设置,便使得第一内透镜1的输出光束形成明暗截止的初步光型。
本实施例的第二内透镜3沿光束传输路径位于挡板2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在结构上如图7中所示的,第二内透镜3亦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3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第二内透镜3的第二光学输出端302。而且,上述第二光学输入端301具体为形成于第二内透镜3上的也呈平面状的第二入光面,且该第二入光面与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及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之间相对布置。
第二内透镜2上的第二光学输出端302则具体包括与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以及与准直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其中,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和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均为弧形外凸结构,并且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的凸出量大于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设置。
此外,第二内透镜2的光束传输情况则如图8所示,其中可以看出经过第二内透镜2汇聚组的光束与准直组、也即对应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光束均进行了汇聚。此时,准直组的光束则变得聚焦,而汇聚组的光束则变得平行。
本实施例的外透镜4位于第二内透镜3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如图9中所示的,该外透镜4同样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外透镜4的第三光学输出端。另外,在具体结构上,外透镜4则包括用于承装第一内透镜1、挡板2和第二内透镜3的主体401,以及构造于主体401上的光学部402。外透镜3的光学处理功能即由光学部302实现,第三光学输入端和第三光学输出端即构造于光学部402的两相对侧。
结合于图10所示的,其中外透镜4上的第三光学输入端具体包括对应于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1设置的第三入光面4021,以及对应于准直组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1设置的第四入光面4022,第三光学输出端则包括形成于外透镜4上的弧形外凸的第三出光面4023。其中,第三入光面4021也为对应于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设置的两个,并与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之间一一对应布置,而第四入光面4022则为随形于第三出光面4023,第三入光面4021为向第二内透镜3一侧凸出的弧形面。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四入光面4022的随形设置,也即第四入光面4022与第三出光面4023的曲率相同,由此使得光学部402中对应于第四入光面4022的部分形成了等壁厚结构,该等壁厚结构的部分对光束没有光学作用,而外凸的第三入光面4021则可实现对光束的进一步的汇聚处理,以此通过外透镜4能够对汇聚组的光束进行汇聚,可提高近光光型中明暗截止轮廓处的亮度。外透镜4的光束传输仍如图10中所示
本实施例将两个内透镜均装设于外透镜3上,可提高配光结构整体的精致性,而在具体的安装形式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在第一内透镜1与第二内透镜3上分别设有安装柱,且为便于描述第一内透镜1和第二内透镜3上的安装柱分别称之为第一安装柱100和第二安装柱300。而对应于安装柱,在外透镜4上则设置有与安装柱插装配合以分别装设第一内透镜1和第二内透镜3的安装孔403和安装孔404,安装时通过两个安装柱分别插装固定在相应的安装孔内,便可实现两个内透镜的固定安装,在两个内透镜安装固定后,挡板2也便由第一内透镜1和第二内透镜3夹置而固定在了主体401上。
除了安装孔403和安装孔404,本实施例为利于配光结构整体的安装,相邻于安装孔,在外透镜4上也可设置有构成外透镜4于外部构件上固定的固定孔,经由固定孔的固定方式参见现有常规技术便可。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配光结构的精致程度,且为减少光束的损失,本实施例中在外透镜4的主体401中也构造有图9所示的容置槽,光学部402即构成容置槽的槽底,而第二内透镜3的具有第二光学输出端302的一端则为部分收容于该容置槽内。
本实施例的近光配光结构,其对应于汇聚组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光束的光路图如图11所示出的,而该配光结构的整体光型则如图12中所示。该光型整体由光型1和光型2构成,每个光型均是由多路光束组合共同生成,光型1形成近光明暗截止轮廓处的光型,其比光型2小,但比光型2照度值高,可提高车辆正前方的照明效果。光型2则形成展宽部分的光型,以用来增加近光光型的展宽范围,而照亮车辆前方两侧范围内的物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
第一内透镜(1),所述第一内透镜(1)具有匹配于所述光源数量设置、以接收所述光源所发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2),且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
截止部,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以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
第二内透镜(3),沿光束传输路径位于所述截止部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且所述第二内透镜(3)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3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二内透镜(3)的第二光学输出端(302);
外透镜(4),所述外透镜(4)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3)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所述外透镜(4)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外透镜(4)的第三光学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镜(4)包括承装所述第一内透镜(1)、所述截止部和所述第二内透镜(3)的主体(401),以及构造于所述主体(401)上的光学部(402),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和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构造于所述光学部(402)的两相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包括内凹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上的凹口(1010),以及构造于所述凹口(1010)底部的向所述凹口(1010)敞口处凸出的凸起(1011);且构成对接收的光束的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中,所述凸起(1011)的凸出高度不同,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正交于光束传输方向的截面大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包括对应于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而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上的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和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所述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与所述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均呈平面状,且两者非共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输入端(301)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透镜(3)上的呈平面状、且与所述第一准直组出光面(1022)及所述第一汇聚组出光面(1021)相对布置的第二入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输出端(302)包括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以及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所述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和所述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弧形外凸,且第二准直组出光面(3022)的凸出量大于所述第二汇聚组出光面(30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包括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设置的第三入光面(4021),以及对应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设置的第四入光面(4022),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包括形成于所述外透镜(4)上的弧形外凸的第三出光面(4023);且所述第四入光面(4022)随形于所述第三出光面(4023),所述第三入光面(4021)为向所述第二内透镜(3)一侧凸出的弧形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构成光束准直和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三入光面(4021)为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设置的两个,并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之间一一对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部为固定于所述主体(401)上的挡板(2)。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与所述第二内透镜(3)上分别设有安装柱,所述外透镜(4)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柱插装配合、以分别装设所述第一内透镜(1)和所述第二内透镜(3)的安装孔(403,404),所述截止部由所述第一内透镜(1)和所述第二内透镜(3)固定于所述主体(401)上。
CN201920424792.3U 2019-03-29 2019-03-29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Active CN209801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4792.3U CN209801360U (zh) 2019-03-29 2019-03-29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4792.3U CN209801360U (zh) 2019-03-29 2019-03-29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01360U true CN209801360U (zh) 2019-12-17

Family

ID=68827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4792.3U Active CN209801360U (zh) 2019-03-29 2019-03-29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013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7585A (zh) * 2020-01-20 2021-07-20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前照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7585A (zh) * 2020-01-20 2021-07-20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前照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US11927318B2 (en) 2020-01-20 2024-03-12 Hasco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Headlamp optical element with III-region light shape forming structu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16495B2 (ja) 車両用灯具
EP3612766B1 (en) Headlight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8538656A (ja) 自動車両用投光装置の照明装置
CN107859968B (zh) 车灯照明系统、车灯总成及汽车
JP2022537116A (ja) 車両用ランプ光学素子及び車両用前照灯
KR20240019871A (ko) 하이빔과 로우빔이 통합된 차량용 램프 조명 장치, 차량용 램프 및 차량
CN106247279B (zh) 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JP6999036B2 (ja) 自動車両用投光装置のための投影装置
KR20200043435A (ko) 세분된 입사 마이크로 광학 요소들을 구비한 마이크로 광학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조명 장치
CN210141548U (zh) 一种车灯初级光学元件、车灯模组及汽车
CN108375043B (zh) 光束调整装置、光学组件与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CN209801362U (zh)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EP3982041A1 (en) Vehicle lamp optical element, vehicle lamp module, vehicle headlamp and vehicle
CN209801360U (zh)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WO2020173075A1 (zh) 采用聚光器的车灯模组
CN209944211U (zh)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CN211694714U (zh) 远光光学元件、远光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0219619U (zh) 一种近光iii区照明模块、遮光板、照明装置及车辆
CN209782494U (zh) 棱镜全反射式近光模组以及车灯
JP2011049001A (ja) 照明装置
JP5792217B2 (ja) 車両用灯具
CN210398738U (zh) 车辆前照灯辅助近光照明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2132312U (zh) 初级光学元件组件、车辆照明装置、车灯和车辆
CN210153718U (zh) 一种小型导光式近光投影模组及使用该模组的灯组
CN111473302A (zh) 车辆用灯具的发光系统及车辆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