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00331U - 一种电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00331U CN209800331U CN201920577463.2U CN201920577463U CN209800331U CN 209800331 U CN209800331 U CN 209800331U CN 201920577463 U CN201920577463 U CN 201920577463U CN 209800331 U CN209800331 U CN 2098003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head
- bearing
- fan
- head assembly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扇包括支撑主体以及与其转动连接的扇头组件,扇头组件包括内罩,内罩中设置有传动机构和电机,电机能驱动传动机构带动扇头组件绕支撑主体进行360度转动,扇头组件还能相对传动机构旋转做俯仰运动。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设置在传动机构的上方,当扇头组件向上仰头时,电机会位于内罩的空间中,即便扇头组件相对支撑主体向上旋转较大的仰角,扇头组件也不会与电机相干涉,本实用新型的电扇能实现扇头组件水平360度转动以及较大仰角的俯仰运动,且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扇。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电扇包括支撑组件1'和扇头组件2',扇头组件2'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架21',支撑组件1'由下至上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底座(图中未示出)、支撑主体11'和转动支架12'。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组件1'的俯仰运动,安装架2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马达3',第一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伸出安装架21'的外侧,伸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4'。转动支架12'上固定设置有第二齿轮5',第一齿轮4'与第二齿轮5'相啮合。第二齿轮5'的一面伸出有转轴,安装架21'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一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4'相对于第二齿轮5'的转动,以使安装架21'相对转轴的转动,从而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组件1'做俯仰运动,当第一驱动马达3'停止工作,能够使扇头组件2'与支撑组件1'保持一定俯仰角不变。
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主体11'在水平方向360度的转动,转动支架12'的底部内安装有第二驱动马达6',第二驱动马达6'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支撑主体11'的底部设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7',第四齿轮7'为半圆齿轮,只能实现扇头组件2'的半圆形转动,在第二驱动马达6'工作时,第三齿轮相啮合传动第四齿轮7',使转动支架12'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动,实现扇头组件2'的左右转动。
其中,第二驱动马达6'设置在安装架21'的下方,当第一驱动马达3'驱动安装架21'相对支撑组件1'做俯仰运动时,若想实现安装架21'相对支撑组件1'较大仰角,需要避免安装架21'与第二驱动马达6'干涉,应将安装架21'与第二驱动马达6'沿竖直方向间隔较大的距离,导致扇头组件2'的结构不紧凑,且体积大。
基于此,亟待发明一种电扇,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且能实现扇头组件水平360度转动和较大仰角的俯仰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扇,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且能实现扇头组件水平360度转动和较大仰角的俯仰运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扇,包括支撑主体以及与其连接的扇头组件,所述扇头组件包括内罩,所述支撑主体包括:
传动机构和电机,均设置在所述内罩内,所述电机能驱动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扇头组件绕所述支撑主体进行360度转动,且所述扇头组件能相对所述支撑主体旋转做俯仰运动,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传动机构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电机为偏心电机,所述偏心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偏心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上的输出轴。
可选地,所述电机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传动机构在水平面的投影之内。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外壳,所述支撑主体还包括支架立轴,所述外壳能相对所述支架立轴转动;
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电机本体与所述外壳相固定,所述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同轴固定,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支架立轴同轴固定。
可选地,所述支撑主体还包括支架立轴,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和所述支架立轴之间设置有轴承。
可选地,所述轴承的内部设置有触点油脂。
可选地,所述轴承包括相间隔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分别与用电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均与所述外壳和所述支架立轴相对绝缘。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立轴上的两个内弹片,所述内弹片包括第一抵接端,一个所述内弹片的所述第一抵接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另一个所述内弹片的所述第一抵接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的两个外弹片,所述外弹片包括第二抵接端,一个所述外弹片的所述第二抵接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另一个所述外弹片的所述第二抵接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
可选地,所述电扇还包括固定组件,能使所述内罩与所述传动机构之间具有静摩擦力;
当所述扇头组件受到的力与所述静摩擦力平衡时,所述扇头组件与所述支撑主体相对固定;当所述扇头组件受到外力能克服所述静摩擦力时,所述扇头组件能相对所述支撑主体旋转做俯仰运动。
可选地,所述扇头组件上开设有让位槽,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主体容纳在所述让位槽中,当所述扇头组件相对所述支撑主体旋转做俯仰运动时,所述支撑主体能沿所述让位槽相对滑动。
可选地,所述让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封闭部,当所述扇头组件相对所述支撑主体旋转做俯仰运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封闭部与所述支撑主体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让位槽开设在所述内罩的后端的靠下位置,所述封闭部能限制所述扇头组件向上旋转至其轴线与水平面呈90度夹角。
可选地,所述内罩的前端呈开口状,所述内罩的后端面呈球面状。
可选地,所述内罩内还设置有固定在所述传动机构外周的挡罩,所述挡罩的周面和所述内罩的后端面为同心的球面状,所述挡罩与所述内罩共同形成封闭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扇包括支撑主体以及与其连接的扇头组件,扇头组件包括内罩,内罩中设置有传动机构和电机,电机能驱动传动机构带动扇头组件绕支撑主体进行360度转动,扇头组件还能相对传动机构旋转做俯仰运动。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设置在传动机构的上方,当扇头组件向上仰头时,电机会位于内罩的空间中,即便扇头组件相对支撑主体向上旋转较大的仰角,扇头组件也不会与电机相干涉,本实用新型的电扇能实现扇头组件水平360度转动以及较大仰角的俯仰运动。较有技术中的电扇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扇取消了转动支架,且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转动支架与第二驱动马达之间较大的距离,结构紧凑且占用空间小。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扇能实现扇头组件水平360度转动和较大仰角俯仰运动,且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现有技术中电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头组件处于水平状态时电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去除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处于平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爆炸图一;
图7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驱动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性垫片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性垫片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C-C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电路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电路示意图;
图14是图5所示结构的爆炸图二;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立轴与内弹片的装配图;
图16是图15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头组件朝上仰45度时电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呈45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头组件朝上仰90度时电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呈90度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头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扇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中标记如下:
1'-支撑组件;2'-扇头组件;3'-第一驱动马达;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第二驱动马达;7'-第四齿轮;
11'-支撑主体;12'-转动支架;21'-安装架;
1-支撑主体;2-扇头组件;3-螺母;4-弹性垫片;5-第一止动垫片;6-第二止动垫片;7-电源;
11-第二板;12-支架立轴;13-旋转驱动组件;14-底座;15-限位凸起;21-前网罩;22-扇头;23-后网罩;24-电路板;41-凸面;42-凹面;
111-转轴;121-主体;122-固定凸起;123-接线腔;124-固定块;125定位槽;131-传动机构;132-偏心电机;221-内罩;222-后罩;223-挡罩;
1111-螺纹;1311-第一轴承;1312-第二轴承;1313-外壳;1314-第五齿轮;1315-第六齿轮;1316-绝缘隔板;1317-内弹片;1318-外弹片;1321-输出轴;1322-电机本体;2211-内罩本体;2212-第一板;2213-第一让位槽;2221-第二让位槽;2231-卡孔;
13111-第一内圈;13112-第一外圈;13113-第一滚珠;13121-第二内圈;13122-第二外圈;13123-第二滚珠;13131-卡扣;13132-上罩;13133-支撑板;13134-下盖;13135-安装腔;13171-接线端;13172-第一抵接端;13173-固定孔;13174-接线孔;13175-定位凸起;13181-第二抵接端;22131-第一封闭部;22211-第二封闭部;
13133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扇包括支撑主体1和扇头组件2,电扇在使用过程中,扇头组件2能相对于支撑主体1在竖直方向做俯仰运动,从而实现对竖直方向不同位置的吹风。其中,扇头组件2包括相扣合的前网罩21和后网罩23,前网罩21和后网罩23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风叶(图中未示出),后网罩23的后端设置有扇头22,扇头22内设置有风叶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风叶驱动电机能驱动风叶转动。扇头22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后罩222,后罩222的开口端固定在后网罩23的后端,后罩222的内部用于容纳各种电机、电路板、导线等,防止电机、电路板、导线等的外漏,保证电扇整体外观的美观性。支撑主体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底座14和支撑立轴12,支撑立轴12呈杆状,其端部伸入到扇头22的内部且与扇头22相连接,扇头22能相对支撑立轴12做俯仰运动。底座14呈盘状且设置在支撑立轴12的底部,能够对支撑立轴12和扇头组件2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避免电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偏斜。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扇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电扇需要设置俯仰驱动马达3'、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等来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组件1'的俯仰运动,一方面使电扇的结构复杂,另一方面俯仰驱动马达3'、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等占用较大空间,导致电扇的整体尺寸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扇还包括固定组件,支撑主体1与扇头组件2转动连接,固定组件使扇头组件2和支撑主体1之间具有静摩擦力,当扇头组件2受到的力与静摩擦力平衡时,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相对固定;当扇头组件2受到的力能克服静摩擦力时,扇头组件2能相对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
与现有技术的电扇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电扇通过手动向扇头组件2施力,即可实现扇头组件2的俯仰操作,无需专门设置第一驱动马达3'、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等,电扇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具体而言,当扇头组件2不受到外力时,扇头组件2的重力与静摩擦力相平衡,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相对固定;当扇头组件2受到外力时(扇头组件2受到的力包括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外力),当重力和外力的合力与静摩擦力平衡时,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相对固定;当重力和外力的合力能克服静摩擦力时,扇头组件2能相对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
如图4所示,内罩221的一端形成有开口,开口的边缘固定连接在后网罩23的背部,支撑主体1的端部容纳在内罩221中,支撑主体1的端部的两侧分别延伸设置有转轴111,内罩221与两侧的转轴111分别转动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组件1沿俯仰方向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仅在支撑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延伸设置有转轴111,能够简化支撑主体1的结构;还可以在内罩221上设置转轴,转轴插接到支撑主体1中,也能够实现内罩221相对于支撑主体1的转动。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组件为螺母3,转轴111上设置有螺纹1111,螺母3旋拧在螺纹1111上,以使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沿转轴111的轴线方向相抵紧。
为了方便电扇各个零部件的组装,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罩221包括内罩本体2211和可以安装在内罩本体2211上的第一板2212。具体的安装方式为:操作者首先将支撑主体1的端部安装到内罩本体2211中,使转轴111伸出内罩本体2211的外部;再将第一板2212穿设在转轴111上,并将螺母3旋拧在螺纹1111上,使第一板2212与支撑主体1相抵接;最后将第一板2212未连接转轴111一端固定在内罩本体2211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主体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支撑主体本体和第二板11,第二板11上凸设转轴111,第一板2212与转轴111转动连接。由于第一板2212与第二板11均呈板状,当螺母3旋拧在转轴111上时,螺母3能够使第一板2212与第二板11沿转轴111的轴线方向紧密抵接,实现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面与面的接触,提高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避免扇头组件2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转动。当扇头组件2不受其他外力情况下,第一板2212与第二板11面与面的接触,能保证扇头组件2能与支撑主体1沿俯仰方向调节到的角度不变,使电扇可以实现正常的吹风。
具体而言,第二板11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实现与支撑主体本体的固定。此外,支撑主体本体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5,第二板11上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凸起15插接到限位孔中,可以将第二板11快速准确地安装在支撑主体本体上,提高第二板11的安装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板11上设置有限位凸起,在支撑主体本体上开设有限位孔,也能达到快速安装的效果。
此外,扇头组件2能够相对于支撑主体1沿竖直方向做俯仰调节的同时,为了实现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主体1在周向的转动,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主体1本体还包括旋转驱动组件13,其中,旋转驱动组件13通过自身驱动能绕支撑立轴12转动,第二板11安装在旋转驱动组件13的外壳1313上。旋转驱动组件13通过自身驱动能带动与其连接的扇头组件2绕支撑立轴12做360度的转动,扩大电扇在周向方向上的吹风范围。示例性地,传统的电扇的吹风范围不会大于120度,吹风范围有限,当房间里人多时无法兼顾到所有人,但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扇的吹风范围为周向的360度,能够兼顾到房间内的所有人。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内罩221的空间,让电扇各部分的排布更加紧凑,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组件13设置在内罩221中。
具体而言,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组件13包括传动机构131和旋转驱动电机,传动机构131与支撑立轴12转动连接,旋转驱动电机能驱动传动机构131,使传动机构131相对支撑立轴12转动,内罩221还能相对传动机构131旋转做俯仰运动。本实施例的旋转驱动电机设置在传动机构131的上方,当扇头组件2向上仰头时,旋转驱动电机会位于内罩221的空间中,即便扇头组件2相对支撑立轴12向上旋转较大的仰角,内罩221也不会与旋转驱动电机相干涉。较有技术中的电扇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扇取消了转动支架12',且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转动支架12'与第二驱动马达6'之间较大的距离,本实施例公开的扇头组件2的结构紧凑且占用空间小。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扇能实现扇头组件2水平360度转动和较大仰角俯仰运动,且扇头组件2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
若将旋转驱动电机设置在传动机构131的下方,当扇头组件2向上仰头时,为了避让旋转驱动电机,需要将内罩221设置成较大的长度,内罩221的尾部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导致内罩221所占空间较大。本实施例将旋转驱动电机设置在传动机构131的上方,当扇头组件2向上仰头时,旋转驱动电机会位于内罩221靠近其开口的空间中,也就是说内罩221的尾部不必设置过长,可以有效减小电扇的体积,使扇头组件2的结构紧凑。
此外,图7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罩本体2211的后端的靠下位置开设有第一让位槽2213,至少部分支撑主体1容纳在第一让位槽2213中,当扇头组件2相对支撑主体1沿竖直方向做俯仰运动时,支撑主体1能沿第一让位槽2213相对滑动,保证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主体1顺利地做俯仰运动,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第一让位槽2213远离后网罩23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封闭部22131,当扇头组件2相对传动机构131向上旋转至扇头组件2的轴线与水平面呈90度夹角(预设角度)时,第一封闭部22131与支撑立轴12相抵接,第一封闭部22131能阻挡扇头组件2的运动,可以实现扇头组件2朝位于其上方的空调的出风,实现混合空调排出气体与室内气体的混合。还可以避免扇头组件2转动过度而导致扇头组件2内部导线的过度拉拽,防止导线被扯断,以防止漏电现象,保证电扇的正常运转。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扇头组件2向上旋转至其他角度,比如扇头组件2朝上且扇头组件2的轴线与水平面呈30度、60度或其他度数的夹角,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具体而言,第一封闭部22131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支撑立轴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匹配,使第一封闭部22131与支撑立轴12抵接时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内罩221与支撑立轴12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可以有效防止内罩221与支撑立轴12损坏,提高内罩221与支撑立轴12的使用寿命,降低内罩221和支撑立轴12的维修频率。
图8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8所示,后罩222上开设有与第一让位槽2213位置相对应的第二让位槽2221,至少部分支撑主体1容纳在第二让位槽2221中,当扇头组件2相对支撑主体1做俯仰运动时,支撑主体1能沿第二让位槽2221相对滑动,避免后罩222与支撑主体1发生干涉,保证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主体1顺利地做俯仰运动,第二让位槽2221能够对支撑主体1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此外,第二让位槽222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封闭部22211,当扇头组件2相对支撑主体1做俯仰运动至极限位置(预设角度)时,第二封闭部22211与支撑主体1相抵接,以限制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撑主体1的继续转动,可以实现扇头组件2朝位于其上方的空调的出风,实现混合空调排出气体与室内气体的混合。还可以避免扇头组件2的转动过度而导致扇头组件2内部导线的过度拉拽,防止导线被扯断而导致的漏电现象,保证扇头组件2中电路的正常运转。示例性地,当扇头组件2朝上旋转至其前网罩21与支架立轴12相垂直时,第二封闭部22211与支撑主体1相抵接,可以避免扇头组件2相对于支架立轴12继续做仰视方向的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扇头组件2旋转的极限位置设置为其他位置,扇头组件2旋转的极限位置可以设置为前网罩21的轴线与支架立轴12的轴线呈10度、20度或其他小于90度的夹角。
具体而言,第二封闭部22211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支撑立轴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封闭部22211与支撑立轴12抵接时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后罩222与支撑立轴12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可以有效防止后罩222与支撑立轴12发生破损,提高后罩222与支撑立轴12的使用寿命,降低后罩222和支撑立轴12的维修频率。
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通过螺母3的锁紧实现紧密抵接,若对扇头组件2进行的俯仰调整的次数过多,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会出现一定的磨损,导致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的抵接不够紧密,扇头组件2在重力的作用下出现耷拉下垂的现象。如图6和图9所示,可以在固定组件与支撑主体1之间设置有弹性垫片4,电扇在最初安装的状态时,弹性垫片4沿转轴111的轴线方向被挤压,后续即便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发生磨损,被压缩的弹性垫片4可以沿转轴111的轴线方向恢复一部分形变,以使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沿转轴111的轴线方向始终抵紧,保证扇头组件2与支撑主体1始终相对固定,避免扇头组件2出现耷拉下垂的现象。
此外,如图9所示,螺母3与弹性垫片4之间还可以夹设有第一止动垫片5,弹性垫片4与第二板11之间夹设有第二止动垫片6。其中,第一止动垫片5和第二止动垫片6上开的孔为非圆形,通过设置第一止动垫片5和第二止动垫片6可以将第一板2212与螺母3阻隔开,由于第一止动垫片5和第二止动垫片6不会相对转轴转动,即便第一板2212相对转轴111发生转动,也能够避免螺母3有转动的趋势,避免螺母3从转轴111上松脱,保证电扇安全且正常的使用。
具体而言,图10和图1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垫片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两个弹性垫片4,两个垫片4被夹在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之间,其中,弹性垫片4为金属制成的弧度板,弹性垫片4可以将平板通过胀形或冲压工艺支撑,弹性垫片4沿轴线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凸面41和凹面42。螺母3锁紧到转轴111上后,弹性垫片4沿轴线方向被螺母3和第一板2212共同压缩,当弹性垫片4出现磨损时,弹性垫片4的被压缩量可以释放一部分,使第一板2212与第二板11始终处于紧密抵接状态。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垫片4可以是由弹性变形材料制成,弹性垫片4受压时可以被压缩,即在转轴111的轴线方向上可弹性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垫片4还可以均设置在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之间;或者一部分弹性垫片4设置在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之间,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板2212和螺母3之间。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了实现传动机构131通过自身驱动能相对支架立轴12沿周向进行360度转动,本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131还包括相啮合的第五齿轮1314(从动齿轮)和第六齿轮1315(主动齿轮),外壳1313能相对支架立轴12转动,电机本体1322与外壳1313相固定,旋转驱动电机的输出轴1321与第五齿轮1314同轴固定,以驱动第五齿轮1314转动,第六齿轮1315与支撑立轴12同轴固定。旋转驱动电机带动第五齿轮1314自转,由于第六齿轮1315和支撑立轴12固定不动,第五齿轮1314绕第六齿轮1315公转,且由于外壳1313与旋转驱动电机相固定,且外壳1313能相对支撑立轴12转动,所以外壳1313会随着第五齿轮1314一起绕支撑立轴12转动。
为了保证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在工作过程中不与其他零部件的磕碰,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均设置在外壳1313的安装腔13135中。
如图12和图14所示,可以将第六齿轮1315同轴固定在支架立轴12的顶端,能让尽量少的支架立轴12设置在外壳1313的安装腔13135中,可以有效降低外壳1313的厚度,减小后罩222的整体尺寸,使得扇头组件2的体积更小,使扇头组件2的360度旋转更便捷。在此外,由于将旋转驱动电机的电机本体1322设置在外壳1313的外部,外壳1313无需对旋转驱动电机进行包覆,能够减少外壳1313的体积,降低生产外壳1313所需要的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机构131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313与支架立轴12之间的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能够有效减少外壳1313和支架立轴12的磨损,使得外壳1313和支架立轴12的转动更顺畅。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优选为深沟球轴承,第一轴承1311包括第一内圈13111、第一外圈13112和第一滚珠13113,第二轴承1312包括第二内圈13121、第二外圈13122和第二滚珠13123。第一轴承1311的第一内圈13111和第二轴承1312的第二内圈13121分别固定套设在支架立轴12上,外壳1313与第一轴承1311的第一外圈13112和第二轴承1312的第二外圈13122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外壳1313设置成仅与第一外圈13112固定连接,还可以将外壳1313设置成仅与第二外圈13122固定连接。
如图12所示,第一轴承1311与第二轴承1312沿支架立轴12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内圈13111与电源7的负极电连接,第二内圈13121与电源7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外圈13112与用电组件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外圈13122与用电组件的另一端电连接,且第一轴承1311与第二轴承1312均与同支架立轴12和外壳131相对绝缘,以在电源7与用电组件之间形成通电回路,实现电源7对用电组件的供电。又由于各个轴承的外圈相对内圈转动的磨损小,当传动机构131相对支架立轴12进行360度旋转的同时,可以提高传动机构131的使用寿命,保证用电组件通电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轴承内圈41与电源7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内圈13121与电源7的负极电连接,也可以在电源7与用电组件之间形成通电回路。
具体而言,用电组件可以为第一外圈13112和第二外圈13122分别与电路板24电连接,可以在电源7与电路板24之间形成通电回路。电路板24外接第一用电组件、第二用电组件等,可以实现电源7对第一用电组件和第二用电组件等的供电。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用电组件还可以是扇头组件2中的扇叶转动电机,还可以是调节风速的控制电机,还可以是旋转驱动电机等。在其他实施例中,用电组件的数量不局限于两组,还可以三组、四组或更多组,依据不同机型进行不同的设置即可。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电机为偏心电机132,偏心电机132包括电机本体1322和偏心设置在电机本体1322上的输出轴1321,输出轴1321的轴线和电机本体1322的轴线相平行,较输出轴1321的轴线与电机本体1322的轴线共线的电机相比,偏心电机132安装在传动机构131上可以使电机本体1322的大部分体积位于传动机构131的上方,而不会沿传动机构131的宽度方向伸出传动机构131过多体积,能够有效减少扇头组件2在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有效减小扇头组件2的体积。
若电机本体1322在水平方向伸出传动机构131,则会导致内罩221的宽度过大,从而导致扇头22的宽度过大,不利于扇头22体积的减少。进一步而言,电机本体1322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传动机构131在水平面的投影之内,避免电机本体1322沿水平方向伸出传动机构131,当传动机构131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一定时,可以使得扇头22在水平方向所占空间最小,使扇头组件2的体积最小。
下面结合图12和图14对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313进行介绍: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壳1313包括上罩13132、支撑板13133和下盖13134,其中,上罩13132盖罩在支撑板13133的上方以形成安装腔13135,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安装在安装腔13135中,避免外界的灰尘落到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之间,保证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较好的啮合传动。此外,还能避免如螺钉等较小零部件进入到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之间,防止蹦齿现象的出现,保证第五齿轮1314和第六齿轮1315良好安全的传动。
另外,如图12和图14所示,支撑板13133上开设有安装孔131331,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安装于安装孔131331中,第一外圈13112的外周和第二外圈13122的外周均与安装孔131331的内壁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外壳1313分别与第一外圈13112和第二外圈13122的固定。为了方便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安装,在支撑板13133的底面设置有与安装孔131331相连通的开口,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可以从该开口向安装孔131331中放入。在支撑板13133的下方还固定连接有下盖13134,以封堵支撑板13133的开口,下盖13134与支撑板13133共同形成密封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空间,避免灰尘或者小的零部件进入到第一轴承1311或者第二轴承1312中,保证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较长时间的使用。此外,通过将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密封在封闭空间中可以防止漏电现象的发生,保证操作者的使用安全。
另外,为了避免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在导电的过程中发生打火情况,在各个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以及滚珠上涂覆有触点油脂。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避免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电连接,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如图12所示,在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之间设置有绝缘隔板1316。绝缘隔板1316套设在支架立轴12的外周,且与支架立轴12过盈配合,即便第一轴承1311因自身重力下滑,也能够避免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相接触,有效防止短路情况的发生。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绝缘隔板1316可以是由如PA6(聚酰胺6)等的绝缘且阻燃的材料制成。
如图15和图16所示,传动机构131还包括内弹片1317。内弹片1317包括定位凸起13175,支架立轴12包括主体121,主体121的外周开设有开口朝上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定位槽125,将定位凸起13175对准定位槽125后,向下按压内弹片1317,以使定位凸起13175卡接在定位槽125中,限制内弹片1317与支架立轴12发生相对运动。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为了保证电源7与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通电稳定性,每个内弹片1317的定位凸起13175的一端垂直弯延伸有用于连接电源7引出电线的接线端13171,定位凸起13175的两侧延伸设置有两个第一抵接端13172。其中,一个内弹片1317的接线端13171与电源7的正极电连接,该内弹片1317的第一抵接端13172与第二内圈13121弹性抵接,另一个内弹片1317的接线端13171与电源7的负极电连接,该内弹片1317的第一抵接端13172与第一内圈13111弹性抵接。当轴承的外圈相对内圈转动时,每个内弹片1317与相对应的轴承的内圈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可以保证用电源7分别与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通电稳定性。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为了方便电源7与内弹片1317通过电线连接,接线端13171上分别开设有接线孔13174,电线可以穿过接线孔13174,并固定在内弹片1317上。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主体121上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接线腔123,内弹片1317的接线端13171可以容纳在接线腔123中。一方面,可以对接线端13171进行防护,防止其他零部件对接线段81的磕碰,保证电流的正常导通;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主体121的内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再一方面,可以减少主体121的重量,便于扇头组件2的旋转。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主体121的端部凸设有固定块124,接线端13171上开设有固定孔13173,固定块124卡接在固定孔13173中,能进一步避免内弹片1317与支架立轴12相互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接线端13171上设置有固定块124,在支架立轴12开设有固定孔13173,也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由于内弹片1317、第一内圈13111和第二内圈13121分别与支架立轴12相固定,内弹片1317与第一内圈13111或第二内圈13121均无相对滑动,内弹片1317与对应的第一内圈13111或第二内圈13121均无磨损,极大提高内弹片1317、第一内圈13111和第二内圈13121的使用寿命。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主体121的外周上还设置有多个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固定凸起122,多个固定凸起122沿主体121的周向分布,第一轴承1311、第二轴承1312和绝缘隔板1316的内圈分别卡接在固定凸起122上,保证三者的内圈与支架立轴12的紧密固定。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为了实现用电组件分别与第一外圈13112和第二外圈13122的通电稳定性,传动机构131还设置有外弹片1318。外弹片1318固定在外壳1313上,外弹片1318包括第二抵接端13181,其中一个外弹片1318的第二抵接端13181为弹性抵接在第一外圈13112上,另一个外弹片1318的第二抵接端13181弹性抵接在第二外圈13122上,当轴承的外圈相对内圈转动时,每个外弹片1318与相对应的轴承的外圈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可以保证用电组件分别与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的通电稳定性。
为了方便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扇俯仰运动的理解,下面结合图4、图5、图19~图22来对电扇的俯仰运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扇头组件2处于水平状态时,扇头组件2的轴线方向与水平面相平行,在此状态下的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此状态下的扇头组件2能够实现普通电扇的正常吹风模式。
当用户感觉电扇的出风位置偏低,如图19所示,用户可以将扇头组件2向上旋转45度,从而可以获得位置稍微靠上的出风,在此状态下的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0所示。
壁挂式空调一般处于比较靠上的位置,所以排出的冷气或者热气集中分布在房间靠上的位置,不利于冷气或者热气在房间内沿竖直方向的循环,使房间达到各个位置温度一致所需时间长。如21所示,用户可以将扇头组件2向上旋转90度,以使前网罩21朝向屋顶,实现处于房间靠上位置的冷气和热气在整个房间内的快速循环,可以使房间沿竖直方向的各个位置快速达到温度一致,在此状态下的第一板2212和第二板11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2所示。
如图23所示,内罩221相对传动机构131做俯仰运动时,为了避免内罩221与传动机构131发生干涉,且保证内罩221所占用空间尽可能小,将内罩221的后端设计为球面状,可以提高内罩221与传动机构131排布的紧凑性。后罩222与内罩221之间需要形成一定体积的容纳空间来放置电路板24或其他零部件,由于内罩221占用的空间较小,相配套的后罩222即便对应做成较小体积,也能满足所需体积大小的容纳空间,使扇头组件2的整体体积较小。
由于内罩221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2213,其他零部件或者灰尘可能从第一让位槽2213进入到传动机构131内部的第一轴承1311、第二轴承1312、第五齿轮1314或第六齿轮1315中,导致传动机构131出现运转不顺畅或卡死情况。为了保证传动机构131的正常运行,提高用户使用电扇的安全性。如图23~图25所示,内罩221内还设置有固定在传动机构131的外周的挡罩223,挡罩223的周面呈与内罩221的后端面同心的球面状,挡罩223能将第一让位槽2213封堵,且挡罩223与内罩221形成封闭空间。在不影响内罩221相对传动机构131转动的前提下,可以防止其他零部件或者灰尘进入到传动机构131中,避免传动机构131出现卡死或运转不顺畅的情况,保证传动机构131的正常运行,提高用户使用电扇的安全性。
由于本实施例中扇头组件2的体积较小,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挡罩223与传动机构131的外壳1313的固定是发明人遇到的难题,发明人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尝试了多种解决方式都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131的外壳1313上凸设有卡扣13131,挡罩223上开设有卡孔2231,卡扣13131卡接在卡孔2231中,通过设置卡扣结构,在有限空间内可以实现挡罩223与传动机构131的外壳1313较稳固的固定。此外,通过卡扣结构可以实现挡罩223与传动机构131的快速锁定,可以实现挡罩223与传动机构131的快速拆装。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卡扣设置在挡罩223上,将卡孔开设在外壳1313上,也能达到上述技术效果。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5)
1.一种电扇,包括支撑主体(1)以及与其连接的扇头组件(2),所述扇头组件(2)包括内罩(22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
传动机构(131)和电机,均设置在所述内罩(221)内,所述电机能驱动所述传动机构(131)带动所述扇头组件(2)绕所述支撑主体(1)进行360度转动,且所述扇头组件(2)能相对所述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传动机构(131)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偏心电机(132),所述偏心电机(132)包括电机本体(1322)和偏心设置在所述电机本体(1322)上的输出轴(1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本体(1322)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传动机构(131)在水平面的投影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1)包括:
外壳(1313),所述支撑主体(1)还包括支架立轴(12),所述外壳(1313)能相对所述支架立轴(12)转动;
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电机本体(1322)与所述外壳(1313)相固定,所述输出轴(1321)与所述主动齿轮同轴固定,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支架立轴(12)同轴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还包括支架立轴(12),所述传动机构(131)包括外壳(1313),所述外壳(1313)和所述支架立轴(12)之间设置有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内部设置有触点油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包括相间隔的第一轴承(1311)和第二轴承(1312),所述第一轴承(1311)的内圈与电源(7)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轴承(1312)的内圈与所述电源(7)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轴承(1311)的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1312)的外圈分别与用电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轴承(1311)与所述第二轴承(1312)均与所述外壳(1313)和所述支架立轴(12)相对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1)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立轴(12)上的两个内弹片(1317),所述内弹片(1317)包括第一抵接端(13172),一个所述内弹片(1317)的所述第一抵接端(13172)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轴承(1311)的内圈,另一个所述内弹片(1317)的所述第一抵接端(13172)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二轴承(1312)的内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31)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1313)上的两个外弹片(1318),所述外弹片(1318)包括第二抵接端(13181),一个所述外弹片(1318)的所述第二抵接端(13181)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轴承(1311)的外圈,另一个所述外弹片(1318)的所述第二抵接端(13181)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二轴承(1312)的外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扇还包括固定组件,能使所述内罩(221)与所述传动机构(131)之间具有静摩擦力;
当所述扇头组件(2)受到的力与所述静摩擦力平衡时,所述扇头组件(2)与所述支撑主体(1)相对固定;当所述扇头组件(2)受到外力能克服所述静摩擦力时,所述扇头组件(2)能相对所述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头组件(2)上开设有让位槽,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主体(1)容纳在所述让位槽中,当所述扇头组件(2)相对所述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时,所述支撑主体(1)能沿所述让位槽相对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封闭部,当所述扇头组件(2)相对所述支撑主体(1)旋转做俯仰运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封闭部与所述支撑主体(1)相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开设在所述内罩(221)的后端的靠下位置,所述封闭部能限制所述扇头组件(2)向上旋转至其轴线与水平面呈90度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221)的前端呈开口状,所述内罩(221)的后端面呈球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221)内还设置有固定在所述传动机构(131)外周的挡罩(223),所述挡罩(223)的周面和所述内罩(221)的后端面为同心的球面状,所述挡罩(223)与所述内罩(221)共同形成封闭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77463.2U CN209800331U (zh) | 2019-04-25 | 2019-04-25 | 一种电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77463.2U CN209800331U (zh) | 2019-04-25 | 2019-04-25 | 一种电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00331U true CN209800331U (zh) | 2019-12-17 |
Family
ID=68831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77463.2U Active CN209800331U (zh) | 2019-04-25 | 2019-04-25 | 一种电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0033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63988A (zh) * | 2019-03-12 | 2019-05-17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驱动机构及家用电器 |
CN110030204A (zh) * | 2019-04-25 | 2019-07-19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扇 |
-
2019
- 2019-04-25 CN CN201920577463.2U patent/CN2098003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63988A (zh) * | 2019-03-12 | 2019-05-17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驱动机构及家用电器 |
CN110030204A (zh) * | 2019-04-25 | 2019-07-19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00331U (zh) | 一种电扇 | |
CN209781252U (zh) | 一种电扇 | |
CN110086904A (zh) | 终端设备 | |
CN206972581U (zh) | 转叶扇 | |
CN112309737A (zh) | 一种双电源开关操作机构 | |
CN217152379U (zh) | 出风装置 | |
CN21026750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0030204A (zh) | 一种电扇 | |
WO2020107906A1 (zh) | 风扇 | |
CN208157817U (zh) | 一种手动旋转的插座 | |
CN113883075B (zh)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
CN214125395U (zh) | 一种可垂直与水平运动的摄像机 | |
CN209638064U (zh) | 一种旋转驱动机构及家用电器 | |
CN211580399U (zh) | 一种软起动控制器的防水外罩 | |
CN107339244A (zh) | 转页扇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550061U (zh) | 脖戴风扇 | |
CN212177453U (zh) | 便携式风扇 | |
CN210740545U (zh) | 摄像头装配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6077635U (zh) | 一种可在竖直方向上调整出风角度的风扇 | |
CN219643276U (zh) | 一种转动门及其导电组件 | |
CN220873678U (zh) | 一种壁挂式储能电池模组 | |
CN220672735U (zh) | 电风扇 | |
CN216252928U (zh) | 一种弱电工程用智能摄像头 | |
CN214837226U (zh) | 一种风扇 | |
CN216204184U (zh) | 一种翻转装置和具有翻转装置的移动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