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0437U - 可调节头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头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0437U
CN209750437U CN201821969577.3U CN201821969577U CN209750437U CN 209750437 U CN209750437 U CN 209750437U CN 201821969577 U CN201821969577 U CN 201821969577U CN 209750437 U CN209750437 U CN 209750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headrest
arc
rot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695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杰
肖永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695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0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0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0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包括:支撑单元、转动单元、限位单元和头枕单元;支撑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侧壁上具有容纳槽;转动单元,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转动部,位于容纳槽内;连接部,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一转动部连接,靠近槽底的端部与槽底之间具有空隙,远离槽底的端部与头枕单元连接;限位单元,用于将转动部限位在容纳槽内;头枕单元,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支撑单元之间具有空隙;头枕单元,靠近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支撑单元相接触。该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头枕单元的角度能够自适应使用者头颈部的角度变化,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缓解颈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Description

可调节头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头枕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调节头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座椅是人们在伏案工作或学习以及休息时常用的装置,使用者在使用座椅时,可以将背部倚靠在座椅的靠背上,头颈可以倚靠在靠背的头枕上进行休息。座椅的座面、靠背和头枕均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坐姿和体型等进行调节,以满足使用需求。
相关技术中,头枕相对于靠背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头枕调节到某一角度后则固定在该位置上,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时,再次操控头枕进行调节和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在使用时头枕单元的角度可以自适应使用者头颈部的角度变化,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缓解颈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包括:支撑单元、转动单元、限位单元和头枕单元;
所述支撑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侧壁上具有容纳槽;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
所述转动部,为转轴结构,位于所述容纳槽内,轴向平行于所述容纳槽的横轴,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和侧壁滑动接触;
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一转动部连接,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与所述槽底之间具有空隙,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与所述头枕单元连接,且以所述转动部为轴运动;
所述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转动部限位在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头枕单元,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之间具有空隙,以实现在向上转动过程中可与支撑单元接触;
所述头枕单元,靠近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相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的头枕单元受到来自头颈部的作用力和自身重力作用后,以转动部为轴可进行一定角度的调节,在头颈部角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头枕单元的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其中,支撑单元可以将头枕单元的转动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但节省力气,而且提升了安全性。头枕单元能够自适应使用者头颈部的角度变化,缓解颈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枕单元,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具有凹陷部;
所述凹陷部,向远离所述支撑单元的方向凹陷,与所述容纳槽相对,以实现将所述支撑单元远离外部连接装置的部分容纳在凹陷部中;
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且与凹陷部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凹陷部将支撑单元部分容纳在凹陷部中,能够使头枕单元运动过程较为稳定,同时,还能够使头枕装置占用较小的空间,节约了安装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头枕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件;
所述弹性支撑件,抵持在所述转动单元和所述容纳槽内部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弹性支撑件可以在转动单元的运动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以使头枕单元能够更好的与颈部贴合,并更好的支撑颈部,进一步缓解颈部疲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径向侧壁具上有安装盲孔;
所述弹性支撑件,两端分别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的孔底和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转动单元两侧具有弹性支撑件配合转动单元的转动运动,弹性支撑件可以在转动单元的运动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使转动单元受力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提升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上具有安装盲孔;
所述弹性支撑件,两端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的孔底和所述槽底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弹性支撑件可以在转动单元的运动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使头枕单元能够更好的与颈部贴合,并更好的支撑颈部,进一步缓解颈部疲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弹簧球头柱塞;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或槽底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球状的球头端与容纳槽接触,能够使转动单元的运动更加流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两个相对的侧壁或槽底上具有多个弧形凹槽;
所述多个弧形凹槽,沿所述容纳槽的纵轴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之间平滑衔接;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球头端与所述弧形凹槽滑动接触;
所述凹陷部,深度由靠近连接部至远离连接部逐渐变深。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弹簧球头柱塞在弧形凹槽内滑动对头枕单元的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的使用者,扩展了使用范围。同时,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位于弧形凹槽内,能够使转动单元滑动和转动过程中尽量保持运动中心,提升了运动的可靠性。此外,凹陷部与支撑单元配合将头枕单元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动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转动幅度较大可能引起的颈部不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弧形转接部;
所述弧形转接部,位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上,向所述槽底的方向凸起,且与所述槽底滑动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弧形转接部与槽底滑动接触,能够使转动单元较为稳定和顺畅的转动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导向限位部;
所述导向限位部,位于所述槽底上,沿所述容纳槽的纵轴延伸,并向所述容纳槽的槽口方向凸起;
所述导向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限位子件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
所述弧形转接部包括第一弧形转接子件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滑动接触;
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子件,与所述第二弧形转接子件滑动接触;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导向限位部对转动单元进行高度调节的运动过程进行导向和限位,提升头枕单元升降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向使用面倾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支撑单元向头颈部倾斜,使头枕单元的位置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升了舒适性。同时,更有利于头颈部对头枕单元的操控,进一步节省力气。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头枕单元受到来自头颈部的作用力和自身重力作用后,以转动部为轴可进行一定角度的调节,在头颈部角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头枕单元的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其中,支撑单元可以将头枕单元的转动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但节省力气,而且提高了安全性。头枕单元能够自适应使用者头颈部的角度变化,缓解颈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调节头枕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后视图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限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调节头枕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单元侧视图的B-B向剖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单元、转动单元和限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后视图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座椅的头枕位于靠背的上端部,使用者在座椅上休息时,座椅的座面、靠背和头枕均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坐姿和体型等进行调节。虽然头枕相对于靠背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以实现休息时头颈部的放松,但是,头枕调节到某一角度后则需要固定在该位置上,在休息过程中头颈部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时,需要再次手动操控头枕进行调节,且每次调节的幅度较大,仅能适应几种固定角度的坐姿,无法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舒适性较差,同时调节的操作过程繁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在使用时头枕单元的角度可以自适应使用者头颈部的角度变化,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缓解颈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包括:支撑单元10、转动单元20、限位单元30和头枕单元40。
所述支撑单元10,朝向使用面的侧壁上具有容纳槽11。
所述转动单元20,包括转动部21和连接部22。
所述转动部21,为转轴结构,位于所述容纳槽11内,轴向平行于所述容纳槽11的横轴,与所述容纳槽11的槽底15和侧壁滑动接触。
所述连接部22,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一转动部21连接,靠近所述槽底15的端部与所述槽底15之间具有空隙,远离所述槽底15的端部与所述头枕单元40连接,且以所述转动部21为轴运动。
所述限位单元30,用于将所述转动部21限位在所述容纳槽11内。
所述头枕单元40,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10之间具有空隙,以实现在向上转动过程中可与支撑单元10接触。
所述头枕单元40,靠近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10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单元10的一端与座椅的靠背固定连接,支撑单元10向靠背上方延伸,头枕单元40通过转动单元20与支撑单元10连接。转动单元20的转动部21一端与连接部22的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容纳槽11的侧壁滑动接触,限位单元30使转动部21能够在容纳槽11中转动运动而不脱离容纳槽11。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单元30的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盖板,盖板盖设在容纳槽11的槽口上,与容纳槽11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连接,盖板的中部具有窗口31,两个转动部21位于窗口31的两侧,窗口31四周的盖板面将转动部21限位在容纳槽11内,连接部22从容纳槽11内经过窗口31延伸至容纳槽11外。连接部22靠近所述槽底15的端部与所述槽底15之间具有空隙,连接部22的纵轴长度小于容纳槽11的纵轴长度和窗口31纵轴的长度,转动部21与容纳槽11和限位单元30滑动接触,在外力作用下,连接部22以转动部21的轴为轴转动运动。头枕单元40与连接部22连接,由于头枕单元40的体积相对支撑单元10以及其他部件较大,所以,整体装置的重心集中靠近头枕单元40处,在对头枕单元40施加的外力撤销时或大小变化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头枕单元40带动连接部22可以回位或有回位的趋势。头枕单元40与连接部2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在此不做限制。头枕单元40靠近外部装置(座椅或座椅靠背)的侧壁处与支撑单元10相接触,当头枕单元40在未使用状态下时,也即是头枕单元40的下部可以被支撑单元10所支撑在一定的位置上,这样一来,使头枕单元40在起始位置时受到较小的力即可发生运动;头枕单元40远离外部装置(座椅或座椅靠背)的侧壁处与支撑单元10具有空隙,转动单元20可以位于支撑单元10的中部或中上部,以使头枕单元40转动一定角度后就会与支撑单元10接触,这样一来,支撑单元10可以对头枕单元40的最大转动幅度进行限制,头枕单元40的最大转动位置不会过大且可以回位。使使用者的头颈部用相对较小的力即可使头枕单元40发生运动,头颈部在仰至最大角度时也能够使头颈部处于较为舒适的位置,不仅节省力气,还提升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头枕单元40朝向使用面的一面上可以敷设有柔性材料,例如海绵和无纺布等,可以增加头颈部的舒适感。当使用者的头颈部后靠在头枕单元40上时,头枕单元40受到头颈部的作用力发生转动,向支撑单元10的方向倾仰,头枕单元40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尽量与头颈部贴合,当使用者头颈部有离开头枕单元40的趋势时(头颈部前倾),或使用者的头颈部角度发生较小的变化时,例如微微前倾或微微后仰时,头枕单元40在重力作用下随头颈部角度变化有回位的趋势或继续向支撑单元10方向倾仰。在头颈部角度发生改变的同时,头枕单元40相对于支撑单元10的角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头颈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例如头颈部角度变化较小的坐姿,不仅提升了舒适性,还操控便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头枕单元40相对于支撑单元10能够转动的角度幅度范围为1-10度左右,也即是头枕单元40倾仰的角度范围,该角度范围既能使颈部放松,缓解颈部疲劳,也在头颈俯仰的安全角度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限位单元30包括盖板,其中,容纳槽11槽口外周可以为凹陷结构,盖板嵌入凹陷结构中并与支撑单元10固定连接,这样一来,整体装置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者的头颈部可以连续的俯仰以进行颈部的活动来缓解颈部疲劳。使用者在需要将颈部放松时,可以通过将头部后仰的方式进行颈部的放松。使用者在使用头枕单元40进行放松时,可以将头颈部轻靠在头枕单元40上,然后慢慢向后仰,此时,头枕单元40可以给头颈部一定的支撑,当头部仰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再进行回位,以此循环运动。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可能会导致使用者的颈部僵硬等使颈部疲劳的现象,在头颈部的运动过程中,头颈部可以依靠头枕单元40一定的支撑作用在放松时进行运动,避免颈部在放松时运动幅度过大而出现不适感,进一步缓解颈部疲劳。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容纳槽11的槽底15两侧靠近侧壁处分别具有台阶部12,转动部21可以与台阶部12和侧壁滑动接触,两个台阶部12之间可以容纳连接部22。本实施例中,转动部21被限位单元30、容纳槽11的侧壁和台阶部12限位,增加了连接部22与容纳槽11的槽底15之间的空间,连接部22位于容纳槽11内的部分的体积可以增大,以对头枕单元40更好的支撑,台阶部12也可以与连接部22滑动接触,台阶部12对转动部21和连接部22均具有限位的作用,提升了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头枕单元40,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具有凹陷部41。
所述凹陷部41,向远离所述支撑单元10的方向凹陷,与所述容纳槽11相对,以实现将所述支撑单元10远离外部连接装置的部分容纳在凹陷部41中。
所述连接部22,远离所述槽底15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陷部41内且与凹陷部41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头枕单元40远离外部装置(座椅或座椅靠背)的侧壁处具有凹陷部41,支撑单元10远离座椅或座椅靠背的部分能够大部分容纳在凹陷部41中,这样,支撑单元10能够对头枕单元40的运动过程进行导向和限位。在未使用状态时,支撑单元10靠近使用面的小部分可以容纳在凹陷部41中,在使用过程中,支撑单元10远离使用面的大部分也可以容纳在凹陷部41中。头枕单元40在运动过程中,支撑单元10与凹陷部41滑动接触,避免头枕单元40向使用面两侧晃动,能够使头枕单元40运动过程较为稳定。同时,连接部22部分位于凹陷部41内,使头枕单元40和支撑单元10结构更加紧凑,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1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凹陷深度,以与连接部22和支撑单元10的尺寸相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凹陷部41还可以自远离外部装置向靠近外部装置处延伸,将支撑单元10的大部分可以容纳在凹陷部41中,此时,凹陷部41靠近外部装置的的底部部分与支撑单元10相接触,远离外部装置的部分与所述支撑单元10之间具有空隙,也即是,凹陷部41靠近外部装置的部分的凹陷深度可以小于远离外部装置的部分的凹陷深度。本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使头枕单元40和支撑单元10结构更加紧凑,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可调节头枕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件50。
所述弹性支撑件50,抵持在所述转动单元20和所述容纳槽11内部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50抵持在转动单元20和容纳槽11内部之间,数量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转动单元20在头颈部的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转动时,转动单元20对弹性支撑件50施加作用力,弹性支撑件50具有的弹力反作用于转动单元20上,可以平衡一部分转动单元20受到的外部作用力,使转动单元20的运动过程受到缓冲作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减小,头枕单元40能够更好的与颈部贴合,并更好的支撑颈部,进一步缓解颈部疲劳;同时,头颈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也可以得到缓冲,避免颈椎运动幅度过大,对颈椎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可以一端固定在转动单元20上,另一端抵触在容纳槽1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部21,径向侧壁具上有安装盲孔211。
所述弹性支撑件50,两端分别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211的孔底和所述容纳槽11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转动部21的径向侧壁(与容纳槽11侧壁滑动接触的一端部)上均开设有安装盲孔211,每个安装盲孔211内都具有一弹性支撑件50。因此,两个弹性支撑件50位于转动单元20的两侧,配合转动单元20的运动,使转动单元20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缓冲作用力,尽量使转动单元20两侧保持受力平衡,提升转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支撑件50包括弹簧球头柱塞。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与所述容纳槽11的侧壁接触。
本实施例中,弹簧球头柱塞包括柱塞件、弹簧和球头,弹簧位于柱塞件的轴向安装孔内,与球头相抵触,球头位于安装孔的孔口处,球头凸出于安装孔的孔口但不脱离安装孔,球头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在安装孔内伸出或缩回。球状的球头端与容纳槽11的侧壁接触,转动单元20和容纳槽11的侧壁形成圆滑接触面,能够使转动单元20的运动更加流畅。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容纳槽11,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弧形凹槽13。
所述多个弧形凹槽13,沿所述容纳槽11的纵轴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3之间平滑衔接。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球头端与所述弧形凹槽13滑动接触。
所述凹陷部41,深度由靠近连接部22至远离连接部22逐渐变深。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3之间通过弧线形的桥接段尽量平滑过渡,多个弧形凹槽13的边沿呈现类似波浪线的形状,弹簧球头柱塞在外力作用下,其球头端可以在弧形凹槽13内尽量平滑的滑入和滑出。当使用者手部向上或向下抬压头枕单元40时,转动单元20受到相应的作用力,此时,球头端受到弧形凹槽13的压力向内缩回,然后可以滑入相邻的弧形凹槽13中,球头端再次伸出抵触在弧形凹槽13中,同时手部施加的力撤销,转动单元20即可定位在一定的高度上。弹簧球头柱塞在弧形凹槽13内滑动对头枕单元40的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的使用者,扩展了使用范围。同时,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位于弧形凹槽13内,能够使转动单元20滑动和转动过程中尽量保持运动中心,提升了运动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1的深度由靠近连接部22至远离连接部22逐渐变深,如图2所示,凹陷部41的截面为扇形,从而使头枕单元40在升高后与支撑单元10之间的间隙变小,此时,再进行转动时,头枕单元40转动较小的角度后则可以与支撑单元10接触,转动幅度(角度)不会过大,避免头枕单元40高低位置改变后转动幅度较大可能引起的颈部不适,进一步满足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连接部22,靠近所述槽底15的端部上具有安装盲孔211。
所述弹性支撑件50,两端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211的孔底和所述槽底15上。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50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例如,当数量为一个时,弹性支撑件50位于连接部22端部的靠近中间的部位,当数量为两个或多个时,弹性支撑件50对称或均匀的分布,此时,连接部22受到弹性支撑件50的作用力更加均匀。安装盲孔211的数量可以对应设置。转动单元20在头颈部的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转动时,转动单元20对弹性支撑件50施加作用力,弹性支撑件50具有的弹力反作用于转动单元20上,使转动单元20的运动过程受到缓冲作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减小,头枕单元40能够更好的与颈部贴合,并更好的支撑颈部,进一步缓解颈部疲劳;同时,头颈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也可以得到缓冲,避免颈椎运动幅度过大,对颈椎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50包括弹簧球头柱塞。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与所述容纳槽11的侧壁或槽底15接触。
本实施例中,弹簧球头柱塞包括柱塞件、弹簧和球头,弹簧位于柱塞件的轴向安装孔内,与球头相抵触,球头位于安装孔的孔口处,球头凸出于安装孔的孔口但不脱离安装孔,球头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在安装孔内伸出或缩回。球状的球头端与容纳槽11的侧壁接触,转动单元20和容纳槽11的侧壁形成圆滑接触面,能够使转动单元20的运动更加流畅。
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容纳槽11,槽底15上具有多个弧形凹槽13。
所述多个弧形凹槽13,沿所述容纳槽11的纵轴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3之间平滑衔接;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球头端与所述弧形凹槽13滑动接触;
所述凹陷部41,深度由靠近连接部22至远离连接部22逐渐变深。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3之间通过弧线形的桥接段尽量平滑过渡,多个弧形凹槽13的边沿呈现类似波浪线的形状,弹簧球头柱塞在外力作用下,其球头端可以在弧形凹槽13内尽量平滑的滑入和滑出。当使用者手部向上或向下抬压头枕单元40时,转动单元20受到相应的作用力,此时,球头端受到弧形凹槽13的压力向内缩回,然后可以滑入相邻的弧形凹槽13中,球头端再次伸出抵触在弧形凹槽13中,同时手部施加的力撤销,转动单元20即可定位在一定的高度上。弹簧球头柱塞在弧形凹槽13内滑动对头枕单元40的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的使用者,扩展了使用范围。同时,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位于弧形凹槽13内,能够使转动单元20滑动和转动过程中尽量保持运动中心,提升了运动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凹陷部41的深度由靠近连接部22至远离连接部22逐渐变深,如图11所示,凹陷部41的截面为扇形,从而使头枕单元40在升高后与支撑单元10之间的间隙变小,此时,再进行转动时,头枕单元40转动较小的角度后则可以与支撑单元10接触,转动幅度(角度)也不会过大,避免头枕单元40高低位置改变后转动幅度较大可能引起的颈部不适,进一步满足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1的槽底15两侧靠近侧壁处分别具有台阶部12,转动部21与台阶部12和侧壁滑动接触,弧形凹槽13位于两个台阶部12之间,两个台阶部12之间可以容纳连接部22,台阶部12可以与连接部22滑动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弹簧球头柱塞为两个并排设置时,弧形凹槽13的可以沿容纳槽11的横轴延伸,一个弧形凹槽13中可以同时容纳两个弹簧球头柱塞,如图10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转动单元20还包括弧形转接部23。
所述弧形转接部23,位于所述连接部22靠近所述槽底15的端部上,向所述槽底15的方向凸起,且与所述槽底15滑动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弧形转接部23一端部与连接部22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向容纳槽11的槽底15的方向凸起,弧形转接部23的另一端部的形状可以为弧形或半圆形等具有弧度的形状,弧形转接部23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结构相同的弧形转接子件,例如,当数量为一个时,弧形转接部23位于靠近中间部位,当数量为两个或多个时,弧形转接子件对称或均匀的分布。弧形转接部23能够对连接部22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使连接部22在转动运动过程中的较为稳定和顺畅的运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1的槽底15两侧靠近侧壁处分别具有台阶部12,如图2和图4所示,转动部21与台阶部12和容纳槽11的侧壁滑动接触,两个台阶部12之间可以容纳弧形转接部23,弧形转接部23也可以与台阶部12滑动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支撑单元10还包括导向限位部14。
所述导向限位部14,位于所述槽底15上,沿所述容纳槽11的纵轴延伸,并向所述容纳槽11的槽口方向凸起。
所述导向限位部14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限位子件141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142。
所述弧形转接部23包括第一弧形转接子件231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232。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141,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231滑动接触。
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子件142,与所述第二弧形转接子件232滑动接触。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141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142均位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231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23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当头枕单元40升降运动时,带动转动单元20升降运动,第一导向限位子件141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142对转动单元20的升降运动过程能够进行导向和限位,提升转动单元20升降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转动单元20在转动过程中,不易发生非转动方向上的位移,也即是提升了头枕单元40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1的槽底15两侧靠近侧壁处分别具有台阶部12,转动部21与台阶部12和容纳槽11的侧壁滑动接触,两个台阶部12之间可以容纳弧形转接部23,弧形转接部23可以与台阶部12滑动接触。其中,弧形转接部23在台阶部12和导向限位部14之间滑动运动,进一步提升了转动单元20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10向使用面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单元10向使用面微倾斜,也即是向头颈部倾斜,使头枕单元40的位置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升了舒适性。同时,进一步使可调节头枕装置的重心靠向使用面且靠下,有利于头枕单元40回位。由于支撑单元10向头颈部方向微倾斜,所以头枕单元40也向头颈部微倾斜,头枕单元40的上部的位置相对靠下,当头颈部后仰的作用力作用在头枕单元40上时,作用力靠近头枕单元40的上部,可以在较小力的作用下使头枕单元40具有倾仰的趋势,更有利于头颈部对头枕单元40的操控,进一步节省力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单元10向使用面倾斜的角度(支撑单元10相对于竖直方向或座椅靠背所在平面形成的角度)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使用者的不同的体型进行相应的设置,可以为3-6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单元、转动单元、限位单元和头枕单元;
所述支撑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侧壁上具有容纳槽;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
所述转动部,为转轴结构,位于所述容纳槽内,轴向平行于所述容纳槽的横轴,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和侧壁滑动接触;
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一转动部连接,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与所述槽底之间具有空隙,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与所述头枕单元连接,且以所述转动部为轴运动;
所述限位单元,用于将所述转动部限位在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头枕单元,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之间具有空隙,以实现在向上转动过程中可与支撑单元接触;
所述头枕单元,靠近外部装置的侧壁处与所述支撑单元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单元,远离外部装置的侧壁处具有凹陷部;
所述凹陷部,向远离所述支撑单元的方向凹陷,与所述容纳槽相对,以实现将所述支撑单元远离外部连接装置的部分容纳在凹陷部中;
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且与凹陷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件;
所述弹性支撑件,抵持在所述转动单元和所述容纳槽内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径向侧壁具上有安装盲孔;
所述弹性支撑件,两端分别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的孔底和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上具有安装盲孔;
所述弹性支撑件,两端抵持在所述安装盲孔的孔底和所述槽底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弹簧球头柱塞;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的球头端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或槽底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两个相对的侧壁或槽底上具有多个弧形凹槽;
所述多个弧形凹槽,沿所述容纳槽的纵轴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之间平滑衔接;
所述弹簧球头柱塞,球头端与所述弧形凹槽滑动接触;
所述凹陷部,深度由靠近连接部至远离连接部逐渐变深。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弧形转接部;
所述弧形转接部,位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部上,向所述容纳槽槽底的方向凸起,且与所述槽底滑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导向限位部;
所述导向限位部,位于所述槽底上,沿所述容纳槽的纵轴延伸,并向所述容纳槽的槽口方向凸起;
所述导向限位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限位子件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
所述弧形转接部包括第一弧形转接子件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滑动接触;
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子件,与所述第二弧形转接子件滑动接触;
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子件和第二导向限位子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弧形转接子件和第二弧形转接子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向使用面倾斜。
CN201821969577.3U 2018-11-27 2018-11-27 可调节头枕装置 Active CN209750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9577.3U CN20975043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可调节头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9577.3U CN20975043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可调节头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0437U true CN209750437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69577.3U Active CN209750437U (zh) 2018-11-27 2018-11-27 可调节头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0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42518B2 (ja) 椅 子
EP3616567A1 (en) Chair having flection adjustment module for lumbar support part
AU2008304506A1 (en) Headrest assembly for a massage device
KR20190069732A (ko) 간편 조절 팔걸이
CN209750437U (zh) 可调节头枕装置
KR102268623B1 (ko) 거북목 자세 교정 의자
EP2632297B1 (en) A furniture unit to sit-on
KR101527459B1 (ko) 팔걸이부에 틸팅부가 구비된 의자
KR101300678B1 (ko) 의자용 슬라이드 틸팅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의자
KR102138836B1 (ko) 좌판 틸팅구조를 갖는 의자
KR101603998B1 (ko) 요추의 지지위치가 가변되는 의자
KR101369405B1 (ko) 포워드 슬로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의자
CN108294516B (zh) 一种办公椅
CN115381240A (zh) 一种自适应联动控制的功能单椅
CN212815352U (zh) 靠背椅调节结构
KR101056745B1 (ko) 의자용 좌판 틸팅장치
CN213308522U (zh) 一种按摩座椅
CN109805656B (zh) 三维可调节扶手及转椅
KR101192590B1 (ko) 탁상용 가슴 지지대
KR102540993B1 (ko) 좌판 각도조절이 가능한 의자
KR102561429B1 (ko) 3d 모션 의자
JP202019571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KR102083157B1 (ko) 의자의 틸트 교번 기구
CN215837982U (zh) 一种动态保护脊椎的多功能可调节座椅
CN215226102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