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24957U - 枢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枢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24957U
CN209724957U CN201920369964.1U CN201920369964U CN209724957U CN 209724957 U CN209724957 U CN 209724957U CN 201920369964 U CN201920369964 U CN 201920369964U CN 209724957 U CN209724957 U CN 209724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ing portion
revolving part
shell
pivoting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99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24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24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枢轴装置包含基座、转轴、旋转件,及弹性件。基座包括底板部及两个相间隔地自底板部的顶面凸出的侧接合部,顶面具有卡合槽。转轴沿通过侧接合部的第一轴线枢设于侧接合部。旋转件包括套设于转轴的轴柱部及相间隔地自轴柱部径向凸出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弹性件包括可受力沿第二轴线转动地设置于卡合槽的底杆部及分别自底杆部两相反端弯折延伸的第一弹压部与第二弹压部。其中,当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四者非共平面,第一弹压部与第二弹压部能推动旋转件以第一轴线为轴心旋转。借此,使本枢轴装置能配合于轻薄机身或体积较小的产品。

Description

枢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掀盖式的枢轴装置。
背景技术
转轴装置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式产品,像是平板电脑的荧幕本体与支撑脚架的枢接处、容器的盒体与盖体的枢接处等等。在众多态样的转轴装置中,具有自动启闭功能的转轴装置也可在某些产品中看到,此类转轴装置通常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扭力结构,使转轴装置转动超过特定角度时,会产生自动开启或自动闭合的效果。前述扭力结构通常会需要采用凸轮机构来达到自动启闭的功效,然而,凸轮机构会造成转轴装置的整体体积较大,难以配合于轻薄机身或体积较小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配置凸轮机构的枢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枢轴装置在一些实施态样中,适用于配合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使用。所述枢轴装置包含基座、转轴、旋转件,及弹性件。所述基座适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并包括底板部,及两个相间隔地自所述底板部的顶面凸出的侧接合部,所述顶面具有位于所述侧接合部之间的卡合槽。所述转轴沿通过所述侧接合部的第一轴线枢设于所述侧接合部。所述旋转件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并包括一套设于所述转轴的轴柱部,及相间隔地自所述轴柱部同一侧朝所述基座径向凸出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所述弹性件包括可受力沿一通过所述卡合槽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卡合槽的底杆部,及分别自所述底杆部两相反端往所述旋转件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弹压部与第二弹压部,所述第一弹压部可弹性变形地枢接于所述旋转件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弹压部可弹性变形地枢接于所述旋转件的第一枢接部。其中,当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四者非共平面时,所述第一弹压部与所述第二弹压部能推动所述旋转件以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一轴线为轴心旋转,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弹压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底杆部且相邻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一弯曲段,及自所述第一弯曲段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一连接臂段,所述第二弹压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底杆部且相邻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二弯曲段,及自所述第二弯曲段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二连接臂段,所述第一连接臂段与所述第二连接臂段彼此交叠。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底板部还具有底面,所述卡合槽朝所述底面方向倾斜内凹而成,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底杆部可受所述旋转件带动而转动地抵接于所述卡合槽的最底端。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座还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接合部外侧面的定位部,每一定位部适用于搭配紧固件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顶面还具有第一侧边,所述旋转件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枢转,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边,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远离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边,且当所述旋转件自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小于预定角度,所述弹性件受压而提供第一弹力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弹力使所述旋转件恒朝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而当所述旋转件枢转超过所述预定角度,所述弹性件受压而提供第二弹力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弹力使所述旋转件恒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各侧接合部具有面向另一侧接合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具有枢转孔部及滑动孔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侧接合部的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枢转孔部,各侧接合部还具有第一挡止面及第二挡止面,所述旋转件还具有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轴柱部两相反端的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滑动孔部,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各挡止部抵接于各侧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挡止面,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挡止部抵接于各侧接合部的所述第二挡止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顶面还具有相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所述顶面自所述第一侧边呈弧度地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沿枢转路径顺着所述顶面枢转,且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顶面的所述第一侧边,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顶面的所述第二侧边。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旋转件是沿第一旋转方向自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同时所述弹性件以所述底杆部为轴心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当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预定角度,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四者共平面,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弹力方向通过所述转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位于相反位置的枢接侧及开合侧,所述基座的所述底板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自所述轴柱部相反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一侧径向延伸且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枢接侧的连板部,且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合侧相邻所述第一壳体,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合侧远离所述第一壳体。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预定角度为3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的转轴装置需要搭配凸轮机构的设计,本枢轴装置通过旋转件直接连动弹性件,当旋转件受力转动至不同角度,弹性件同步随着旋转件枢转,而使弹性件施加于旋转件的弹力产生方向变化,造成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矩,进而实现不需配置凸轮机构也能达到自动启闭的效果,使本枢轴装置能配合于轻薄机身或体积较小的产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连接于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
图3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枢接侧及一开合侧;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的另一个角度视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7A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旋转件位于一第一位置;
图7B是沿图6中的一线7B-7B所取出的一剖视图;
图7C是沿图6中的一线7C-7C所取出的一剖视图;
图7D是沿图6中的一线7D-7D所取出的一剖视图;
图8A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旋转件枢转了一预定角度至一临界位置;
图8B是图7B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临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8C是图7C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临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8D是图7D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临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9A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旋转件位于一第二位置;
图9B是图8B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9C是图8C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9D是图8D中的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一剖视示意图;及
图10是一示意图,说明当所述旋转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开启。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100之一实施例,适用于配合一第一壳体8与一第二壳体9使用。所述第一壳体8具有一容置空间81。所述第二壳体9具有位于相反位置的一枢接侧91及一开合侧9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8与第二壳体9是以一耳机盒的一盒体及一盖体为例说明,所述容置空间81适用于容置例如耳机等物品。不过在其他的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壳体8与第二壳体9也可以是其他类物品的容器的盒体与盖体,或是平板电脑的荧幕机壳与支撑板,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配合参阅图4至图6,所述枢轴装置100包含一基座1、一转轴2、一旋转件3及一弹性件4。
所述基座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8,并包括一底板部11、两个相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板部11的侧接合部12,及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接合部12外侧面的定位部13。
所述底板部11呈矩形,并具有一呈内凹圆弧状的顶面111,及一相反于所述顶面111的底面112。所述顶面111具有平行所述底板部11两长侧缘的一第一侧边111a与一第二侧边111b,及一位于所述侧接合部12之间的卡合槽111c。所述顶面111自所述第一侧边111a呈弧度地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11b。所述卡合槽111c沿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111a的方向形成于所述顶面111置中位置,并自所述顶面111朝所述底面112方向倾斜内凹而成。
所述侧接合部12相间隔地自所述底板部11的所述顶面111凸出,且各侧接合部12具有一面向另一侧接合部12的安装孔121。各安装孔121具有一枢转孔部121a,及一滑动孔部121b。所述枢转孔部121a贯穿对应的所述侧接合部12。所述滑动孔部121b是由一面向另一安装孔121的内侧面122、一连接于所述内侧面122的一圆弧侧的一弧形面123,及连接于所述内侧面122的一铅直侧且受所述枢转孔部121a间隔出的一第一挡止面124与一第二挡止面125共同界定而成。各定位部13具有一穿孔131,适用于搭配一紧固件(图未示)穿过所述穿孔131并锁接于所述第一壳体8,以将所述基座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8。
所述转轴2沿一通过所述侧接合部12的第一轴线L1枢设于所述侧接合部12的所述安装孔121的所述枢转孔部121a并与所述卡合槽111c相间隔。所述转轴2能以所述第一轴线L1为轴心相对于所述侧接合部12旋转。
所述旋转件3设置于所述转轴2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9,以能随所述转轴2相对于所述基座1旋转,带动所述第二壳体9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8旋转开启或闭合。详细地说,所述旋转件3包括一轴柱部31、一第一枢接部32、一第二枢接部33、一连板部34,及两个挡止部35。所述轴柱部31套设于所述转轴2且介于所述侧接合部12之间。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相间隔地自所述轴柱部31同一侧朝所述基座1径向凸出。所述连板部34自所述轴柱部31相反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一侧径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二壳体9的所述枢接侧91。所述挡止部35分别自所述轴柱部31两相反端轴向凸出,且分别相邻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所述挡止部35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21的所述滑动孔部121b,并可相对于所述侧接合部12在所述滑动孔部121b内移动。当所述连板部34旋转至垂直于所述底板部11的位置(如图7B),所述挡止部35抵接于所述侧接合部12的所述第一挡止面124,而当所述连板部34旋转至平行于所述底板部11的位置(如图9B),所述挡止部35抵接于所述侧接合部12的所述第二挡止面125,借此限制所述旋转件3的旋转路径极限。详细作动方式将于后面段落详述。
所述弹性件4为一种呈交叉状的弹簧,设置于所述基座1并用于提供所述旋转件3弹力,以使所述旋转件3在两个相反方向受所述弹性件4的弹力驱动而枢转。具体而言,所述弹性件4包括一底杆部41,及分别自所述底杆部41两相反端往所述旋转件3方向弯折延伸且彼此交叠的一第一弹压部42与一第二弹压部43。所述底杆部41沿一通过所述卡合槽111c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L1的第二轴线L2设置于所述卡合槽111c的最底端,并可在所述卡合槽111c中以所述第二轴线L2为轴心转动。所述第一弹压部42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底杆部41且相邻所述第一枢接部32的第一弯曲段421,及一自所述第一弯曲段421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第一连接臂段422。所述第二弹压部43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底杆部41且相邻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第二弯曲段431,及一自所述第二弯曲段431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的第二连接臂段432。所述第一连接臂段422与所述第二连接臂段432于本实施例是彼此交叠,使所述弹性件4能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较大的变形量以提供较大的弹力。在变化的实施态样中,也可将所述第一连接臂段422与所述第二连接臂段432设计为不交叠,并使所述第一连接臂段422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所述第二连接臂段432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33,如此同样能由所述弹性件4的弹性变形提供驱动所述旋转件3旋转所需的弹力。
参阅图7A、图8A及图9A,所述旋转件3可相对于所述基座1在一如图7A所示的第一位置与一如图9A所示的第二位置间以所述第一轴线L1为轴心旋转,且所述旋转件3自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会枢转经过一预定角度θ至一如图8A所示的临界位置。所述预定角度θ于本实施例中为30度,但不以此为限。
配合参阅图7B至图7D,具体而言,当所述旋转件3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邻近所述底板部11的所述第一侧边111a,所述连板部34朝向垂直并远离所述底板部11的方向。所述弹性件4的所述底杆部41抵靠于所述卡合槽111c的最底端,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受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些微压抵而提供一第一弹力F1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受力连动所述轴柱部31、所述连板部34、所述挡止部35,使所述挡止部35紧靠于所述侧接合部12的所述第一挡止面124,限制所述旋转件3的旋转路径极限,并使所述连板部34连动所述第二壳体9(见图3)的所述开合侧92紧靠于所述第一壳体8。根据所述弹性件4施压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之所述第一弹力F1的施力方向,让所述旋转件3在第一位置及前述临界位置之间都会受所述弹性件4推抵,而沿所述第一轴线L1以图8C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所述挡止部35倾向于靠抵在所述第一挡止面124处,借此使所述第一壳体8与所述第二壳体9不须另外设置锁扣件或磁吸件,即便误触所述第二壳体9造成所述旋转件3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未达临界位置前所述第二壳体9都能受所述弹性件4、所述旋转件3带动而回复至关闭状态,防止因误触所述第二壳体9造成第二壳体9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8开启。
参阅图8A至图8D,当所述旋转件3受力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朝所述临界位置枢转,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沿一枢转路径S1顺着所述顶面111往远离所述第一侧边111a的方向枢转,并受力连动所述轴柱部31、所述连板部34、所述挡止部35,使所述挡止部35与所述第一挡止面124分离,并使所述连板部34连动所述第二壳体9(见图3)的所述开合侧92相对所述第一壳体8开启。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同时牵动所述弹性件4以所述底杆部41及前述第二轴线L2为轴心沿一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的第二旋转方向R2(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朝所述底杆部41迫近,增加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所述第一弹力F1(见图7C)的弹力大小,所述第一弹力F1的方向也随着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位置变更而持续变化,但大致均朝向图中的右上方的方向。需特别说明的是,当所述旋转件3自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小于所述预定角度θ而未达所述临界位置,相当于所述第一轴线L1(见图4)、所述第二轴线L2(见图4)、所述第一枢接部32及所述第二枢接部33四者非共平面,所述第一弹力F1的延伸方向通过所述转轴2下方,进而对所述旋转件3产生一恒使所述旋转件3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枢转返回所述第一位置的力矩。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壳体9枢转小于所述预定角度θ,所述第二壳体9会如前段所述产生自动闭合于所述第一壳体8的效果。
当所述旋转件3枢转预定角度θ至所述临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朝向所述卡合槽111c的最底端,也就是所述弹性件4的所述底杆部41的所在位置,而牵动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最接近所述底杆部41。在所述临界位置时,所述第一轴线L1、所述第二轴线L2、所述第一枢接部32及所述第二枢接部33四者共平面,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弹力方向通过所述转轴2,此时所述弹性件4所提供的弹力大致上通过所述旋转件3的旋转轴心(即所述第一轴线L1),所以此状态下所述弹性件4的弹力原则上不构成驱动所述旋转件3旋转的推力。
参阅图9A至图9D,及图10,当所述旋转件3持续枢转超过所述预定角度θ,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顺着所述顶面111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侧边111b,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逐渐远离所述底杆部41,且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产生一第二弹力F2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所述第二弹力F2的方向也随着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的位置变更而持续变化,且所述第二弹力F2的延伸方向通过所述转轴2上方,进而会对所述旋转件3产生一恒使所述旋转件3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力矩。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壳体9枢转超过所述预定角度θ,所述第二壳体9会产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8自动开启的效果。
当所述旋转件3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邻近所述底板部11的所述第二侧边111b,所述连板部34朝向平行于所述底板部11的方向。所述弹性件4的所述底杆部41抵靠于所述卡合槽111c的最底端,所述第一弹压部42与所述第二弹压部43受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些微压抵而提供所述第二弹力F2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所述第一枢接部3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3受力连动所述轴柱部31、所述连板部34、所述挡止部35,使所述挡止部35紧靠于所述侧接合部12的所述第二挡止面125,限制所述旋转件3的旋转路径极限,并使所述连板部34连动所述第二壳体9(见图3)的所述开合侧92远离所述第一壳体8,使所述第二壳体9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8开启。
当所述旋转件3自所述第二位置朝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枢转且未抵达所述临界位置,相当于所述第一轴线L1(见图4)、所述第二轴线L2(见图4)、所述第一枢接部32及所述第二枢接部33四者非共平面,所述第二弹力F2的延伸方向通过所述转轴2上方,进而会对所述旋转件3产生恒使所述旋转件3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枢转回所述第二位置的力矩。换句话说,于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壳体9受力朝闭合于所述第一壳体8的方向枢转小于60度(90度-预定角度θ),所述第二壳体9持续受所述第二弹力F2推动,使所述第二壳体9于解除受力时产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自动开启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100通过所述旋转件3直接连动所述弹性件4,当所述旋转件3受力转动至不同角度,所述弹性件4同步随着所述旋转件3枢转,而使所述弹性件4施加于所述旋转件3的弹力产生方向变化,造成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矩,且通过所述弹性件4的设置即能提供驱动所述旋转件3旋转,不需配置结构复杂且体积较大的凸轮机构也能达到自动启闭所述第二壳体9的效果,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枢轴装置,适用于配合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装置包含:
基座,适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并包括底板部,及两个相间隔地自所述底板部的顶面凸出的侧接合部,所述顶面具有位于所述侧接合部之间的卡合槽;
转轴,沿通过所述侧接合部的第一轴线枢设于所述侧接合部;
旋转件,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并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的轴柱部,及相间隔地自所述轴柱部同一侧朝所述基座径向凸出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及
弹性件,包括可受力沿通过所述卡合槽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卡合槽的底杆部,及分别自所述底杆部两相反端往所述旋转件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弹压部与第二弹压部,所述第一弹压部可弹性变形地枢接于所述旋转件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弹压部可弹性变形地枢接于所述旋转件的第一枢接部;
其中,当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四者非共平面时,所述第一弹压部与所述第二弹压部能推动所述旋转件以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一轴线为轴心旋转,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压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底杆部且相邻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一弯曲段,及自所述第一弯曲段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一连接臂段,所述第二弹压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底杆部且相邻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二弯曲段,及自所述第二弯曲段延伸且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二连接臂段,所述第一连接臂段与所述第二连接臂段彼此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还具有底面,所述卡合槽朝所述底面方向倾斜内凹而成,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底杆部可受所述旋转件带动而转动地抵接于所述卡合槽的最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接合部外侧面的定位部,每一定位部适用于搭配紧固件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顶面还具有第一侧边,所述旋转件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枢转,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边,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远离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边,且当所述旋转件自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小于预定角度,所述弹性件受压而提供第一弹力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弹力使所述旋转件恒朝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而当所述旋转件枢转超过所述预定角度,所述弹性件受压而提供第二弹力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弹力使所述旋转件恒朝所述第二位置枢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侧接合部具有面向另一侧接合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具有枢转孔部及滑动孔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侧接合部的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枢转孔部,各侧接合部还具有第一挡止面及第二挡止面,所述旋转件还具有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轴柱部两相反端的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滑动孔部,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各挡止部抵接于各侧接合部的所述第一挡止面,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挡止部抵接于各侧接合部的所述第二挡止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顶面还具有相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所述顶面自所述第一侧边呈弧度地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沿枢转路径顺着所述顶面枢转,且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顶面的所述第一侧边,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邻近所述顶面的所述第二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是沿第一旋转方向自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同时所述弹性件以所述底杆部为轴心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旋转件枢转至所述预定角度,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四者共平面,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弹力方向通过所述转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位于相反位置的一枢接侧及一开合侧,所述基座的所述底板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自所述轴柱部相反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一侧径向延伸且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枢接侧的连板部,且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合侧相邻所述第一壳体,而当所述旋转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合侧远离所述第一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30度。
CN201920369964.1U 2019-01-30 2019-03-22 枢轴装置 Active CN2097249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1460U TWM577966U (zh) 2019-01-30 2019-01-30 Pivot device
TW108201460 2019-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24957U true CN209724957U (zh) 2019-12-03

Family

ID=6735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9964.1U Active CN209724957U (zh) 2019-01-30 2019-03-22 枢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24957U (zh)
TW (1) TWM5779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7860A1 (zh) * 2020-08-03 2022-02-10 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开合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5849B (zh) * 2019-06-25 2021-11-11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7860A1 (zh) * 2020-08-03 2022-02-10 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开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7966U (zh) 2019-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5927B (zh) 铰接元件
EP3809678B1 (en) Rotating shaft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US11846997B2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209724957U (zh) 枢轴装置
US1192498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hinge structure
CN201246405Y (zh) 枢纽器及其干涉组件
US20150282354A1 (en) Multi viewing angl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
JP3708945B2 (ja) 回転支持機構および携帯端末
TWM524052U (zh) 電子裝置之鉸接組件
US20150052707A1 (en) Hinge structure
CN101672321B (zh) 铰链结构
US20160216744A1 (en) Hing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090100641A1 (en) Hinge Apparatus
US1040933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4481901B2 (ja) 自動閉止機能付き隠しヒンジ
CN201277257Y (zh) 枢纽器及其干涉组件
CN201071876Y (zh) 枢纽器
US20090126154A1 (en) Hinge apparatus
TWM531732U (zh) 可變扭力的鉸鏈
TWI625472B (zh) Shaftless hub
CN203548553U (zh) 稳定开合的双轴铰链
US20090320238A1 (en) Cam interference assembly of hinge and foldable device
CN102035908A (zh) 折叠式携带终端机用的铰接装置
TWM632391U (zh) 鉸鏈
TW201348611A (zh) 開合結構及其使用之鉸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