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0607U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70607U CN219570607U CN202320412331.0U CN202320412331U CN219570607U CN 219570607 U CN219570607 U CN 219570607U CN 202320412331 U CN202320412331 U CN 202320412331U CN 219570607 U CN219570607 U CN 2195706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carrier
- bearing frame
- hinge structure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所述铰链结构包括:第一承架,所述第一承架上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的端面上设有凸台结构;第二承架,所述第二承架上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的端面上设有凹槽结构;轴芯,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二轴套并列套设于所述轴芯之上;弹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相互旋转至预设角度时,使所述凸台结构和所述凹槽结构相互嵌合以实现旋转角度的锁定。本申请通过将分属于两个不同承架上的两个轴套设计成“凹凸轮机构”来实现铰链的角度锁定,能够降低铰链结构的生产实施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平板电脑不仅能够满足用户日常的娱乐需求,还能够搭配键盘形成“笔记本电脑”,满足用户一定的办公需求。当平板电脑在笔记本模式下进行使用时,可以通过具有支撑功能的平板保护套将平板电脑以一定的角度支撑于桌面之上,以方便用户观看屏幕上的内容。
平板保护套通常包括背板和支撑板,背板贴合于平板电脑的背面之上,支撑板通过铰链结构可折叠的设置于背板之上。当平板电脑在平板模式下进行使用时,可以将支撑板折叠收纳起来,此时支撑板被贴合于背板之上。当平板电脑在笔记本模式下进行使用时,用户可以将支撑板展开,此时通过支撑板的支撑作用将平板电脑以一定的角度支撑在桌面上。
为了实现良好的支撑效果,支撑板被展开至一定角度之后,需要对支撑板的展开角度进行锁定(lock),这样即使平板电脑连同保护套一起被用户拿起,支撑板也不会因为重力作用而发生摇摆或者回落至贴合背板表面。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在轴芯以及轴套上设计扁位,这样当支撑板被展开到一定的角度之后,轴套能够弹性夹紧轴芯,进而实现锁定功能。该技术不仅要求轴套应当具备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还需要轴芯能够承受足够的扭力,由此对轴芯以及轴套的材料选择以及尺寸大小具有较高的要求,造成铰链结构的生产实施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通过将分属于两个不同承架上的两个轴套设计成“凹凸轮机构”来实现铰链的角度锁定,能够降低铰链结构的生产实施成本。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包括:第一承架,所述第一承架上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的端面上设有凸台结构;第二承架,所述第二承架上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的端面上设有凹槽结构;轴芯,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二轴套并列套设于所述轴芯之上;弹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相互旋转至预设角度时,使所述凸台结构和所述凹槽结构相互嵌合以实现旋转角度的锁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第一承架上的第一轴套的端面上设置有凸台结构,第二承架的第二轴套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凸台结构相互配合工作的凹槽结构,使得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能够形成“凹凸轮机构”。当第一承架相对于第二承架旋转至预设角度时,凸台结构与凹槽结构相互正对,此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凸台结构能够嵌入凹槽结构内,进而实现对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旋转角度的锁定。相对于传统的扁位设计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实现,对轴芯和轴套的选材以及尺寸无需特别要求,由此有利于降低铰链结构的生产实施成本,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轴套的尺寸能够被设计的更小,产品外观转轴处可实现不凸起,能够保证外观一致性,有利于减小产品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包括悬臂,所述第一轴套通过所述悬臂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架上,所述第二轴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架的边缘位置处;或者,所述第二轴套通过所述悬臂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架上,所述第一轴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架的边缘位置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悬臂呈直条状或者弯折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轴芯上的压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轴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架沿着轴向方向的第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轴套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架的所述第一侧的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架沿着轴向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还设置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套,所述第二承架的所述另一侧的边缘还对应设置有另外一个所述第一轴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架上位于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二轴套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和/或,所述第二承架上位于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二轴套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架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轴套,所述第二承架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轴套,多个所述第一轴套与多个所述第二轴套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止挡结构,当所述第一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相互旋转至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承架上的止挡结构与所述第二承架上的止挡结构相互抵挡限位。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设计所提供的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铰接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
可选地,可折叠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具有支撑功能的平板保护套、键盘支架保护套、门、蓝牙耳机盒、眼镜盒等,此外还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可折叠手机、无人机、台灯、相机以及上述各个电子设备的配件等,但不限于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一例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铰链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铰链结构的爆炸分解图。
图4是图1中第一承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的端面示意图。
图6是凸台结构与凹槽结构互相嵌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7是悬臂在多个不同实现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某种悬臂尺寸参数下的轴向压力与爬坡距离的变化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可折叠设备的爆炸分解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可折叠设备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铰链结构;110、第一承架;120、第二承架;130、轴芯;140、轴套;141、第一轴套;1411、凸台结构;142、第二轴套;1421、凹槽结构;143、第三轴套;150、悬臂;151、连接筋;160、压簧、170、止挡结构;180、扭簧;
200、可折叠设备;210、第一本体;220、第二本体;230、柔性装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通过设置分属于两个不同承架的两个轴套之间形成“凹凸轮机构”来实现铰链的角度锁定,简单高效容易实现,对轴芯和轴套的选材以及尺寸无需特别要求,由此能够降低铰链结构的生产实施成本。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一例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所示的铰链结构100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铰链结构100的爆炸分解图。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包括第一承架110、第二承架120、轴芯130以及并列套设于轴芯130之上的多个轴套140。
其中,第一承架110的一端用于固定连接在可折叠设备的第一本体(例如平板保护套的支撑板)上,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包括第一轴套141在内的至少一个轴套140,第一轴套141套设于轴芯130之上。第二承架120的一端用于固定连接在可折叠设备的第二本体(例如平板保护套的背板)上,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包括第二轴套142在内的至少一个轴套140,第二轴套142套设于轴芯130之上。
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中的至少一个是可转动的套设于轴芯130之上,第一承架110依次通过第一轴套141、轴芯130、第二轴套142实现与第二承架120的铰接,进而能够带动可折叠设备的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进行旋转折叠。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承架110、第二承架120可以为长方形等任意形状的片状结构,承架上可以进行镂空设计;轴套140可以为包圆或者耳环结构,轴芯130可以为图3所示的长直轴,也可以为铆钉、销钉等任意转轴结构。
图4是图1中第一承架110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5是第一轴套141和第二轴套142的端面示意图。如图2-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相互邻近设置,第一轴套141朝向第二轴套142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沿轴向凸起的凸台结构1411,以使第一轴套141形成“凸轮结构”。第二轴套142朝向第一轴套141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沿轴向内凹的凹槽结构1421,以使第二轴套142形成“凹轮结构”。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相互配合工作,将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可转动的串接在一起,以使得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整体形成“凹凸轮机构”。
如图2-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还包括弹性件(例如图中的悬臂150),弹性件用于对第一轴套141或者第二轴套142施加弹力,使得第一轴套141的端面与第二轴套142的端面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紧密接触,当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相互旋转至预设角度时,例如由图1中的闭合状态转动至图2中的打开状态(这里的闭合和打开是指平板保护套的支撑板等可折叠设备的第一本体的状态),使得凸台结构1411和凹槽结构1421相互嵌合,例如凸台结构1411被嵌入凹槽结构1421内,此时第一轴套141无法继续相对于第二轴套142进行转动,即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无法继续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对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旋转角度的定位或者锁定(lock)。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弹性件可以是能够向第一轴套141或者第二轴套142施加弹力,以使得两个端面始终保持紧密接触状态的任意的弹性元件。例如,可以是图3-图5中的悬臂150,此外还可以是压簧、拉簧、弹片等,但不限于此。下文以弹性件为悬臂150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地,这里的预设角度可以是任意角度,例如可以是图2中显示的第一承架110相对于第二承架120向垂直纸外的方向旋转40~100度,例如可以为60度或65度、80度等,但不限于此。
图6是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互相嵌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和图6中的(a)部分所示,当铰链结构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此时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相互错位,凸台结构1411的前端面顶持第二轴套142端面的凹槽结构1421以外的位置,悬臂150略微朝外张开,在悬臂150的弹性作用下,在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微小的扭力(阻尼),此时两个承架未进入锁定(定位)状态。
如图6中的(b)部分和(c)部分所示,随着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相对旋转至最大角度,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逐渐正对,直至完全正对,在悬臂150的弹力作用下,凸台结构1411嵌入凹槽结构1421内,此时凸台结构1411的侧壁斜面(下坡斜面)与凹槽结构1421的侧壁面相互接触,悬臂150沿轴向向内收紧以提供自锁力,铰链结构100进入图2所示的锁定状态(打开状态)。进而能够支持平板保护套的支撑板在该位置悬停不摇摆。当需要解除锁定状态时,用户可以向相反方向施加一个较大的作用力,以克服悬臂150的自锁力(弹力),使得凸台结构1411能够从凹槽结构1421内脱出,此时铰链结构100可以再次恢复至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
如图5所示,第一轴套141的端面和第二轴套142的端面应当被设计的尽可能的平滑,凸台结构1411以及凹槽结构1421的边缘可以进行倒角设计,以使得第一轴套141相对于第二轴套142的转动能够顺畅可控。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的尺寸大小应当相互适配,例如,凹槽结构1421的深度与凸台结构1411的高度应该大小相当,而凹槽结构1421的槽壁的倾斜角度可以设置的相对小一些,以方便凸台结构1411从凹槽结构1421内脱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第一承架110上的第一轴套141的端面上设置有凸台结构1411,第二承架120的第二轴套142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凸台结构1411相互配合工作的凹槽结构1421,使得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能够形成“凹凸轮机构”。当第一承架110相对于第二承架120旋转至预设角度时,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相互正对,此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凸台结构1411能够嵌入凹槽结构1421内,进而实现对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旋转角度的锁定。相对于传统的扁位设计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实现,对轴芯和轴套的选材以及尺寸无需特别要求,由此有利于降低铰链结构100的生产实施成本,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轴套140的尺寸能够被设计的更小,产品外观转轴处可实现不凸起,能够保证外观一致性,有利于减小产品的厚度。
如图2-图4所示,弹性件包括悬臂150,第一轴套141通过悬臂150弹性连接于第一承架110上,第二轴套142固定设置于第二承架120的边缘位置处。为了保证悬臂150具备足够的长度以增大弹力,悬臂150可以呈直条状结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一承架110的远离第二承架120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轴套141的另一端从该外侧边缘延伸至内侧边缘。第二轴套142固定设置于第二承架120的边缘位置处,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轴套141在对其进行压紧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移动。
图7是悬臂150在多个不同实现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中的(a)部分和(b)部分所示,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悬臂150也可以呈弯折状结构或者曲折蜿蜒状结构,从而有利于增大悬臂150的弹力。如图7中的(c)部分所示,悬臂150的中部与第一承架110之间也可以连接有连接筋151,以对悬臂150的弹力进行更好的控制。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控制凸台结构1411的高度、悬臂150的长度或悬臂150的偏斜角度等来控制锁定弹力。
可选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二轴套142通过悬臂150弹性连接于第二承架120上,而第一轴套141固定设置于第一承架110的边缘位置处。
如图4、图5所示,对于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之间的锁定,锁定扭矩M应当满足如下关系式:
M=Ft*tan[arctanθ1+arctanθ2]*R
其中θ1、θ2是与锁定升角、摩擦状态相关的参数,R为第一轴套141的外径,具体细节参数不在此处描述。Ft是悬臂150发生形变后作用到凸台结构1411上的轴向压力,对于简单的悬臂结构,Ft可以利用如下公式估算:
其中,E为材料的杨氏模量,l为悬臂长度,I为截面惯性矩,x为悬臂150在轴向的变形量(与凸台的高度H相关);若使用形状不规则的悬臂结构则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仿真轴向压力的变化,图8是某种悬臂尺寸参数下的轴向压力与爬坡距离的变化曲线图,曲线趋势如下(参数变化曲线也会随之调整):随着爬坡距离(角度)越大,力值增大,锁定的峰值扭矩也随之增大。
如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轴套141设置于第一承架110沿着轴向方向的第一侧的边缘,第二轴套142对应设置于第二承架120的所述第一侧的边缘。以上设置能够方便加工成型前述的凸台结构1411和凹槽结构1421。
可选地,凸台结构141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一体成型于第一轴套141的端面上,凹槽结构142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一体成型于第二轴套142的端面上。
可选地,第一承架110、轴套140(例如第一轴套141)以及悬臂15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一体结构。例如,上述一体结构可以为通过钣金冲压以及卷包等工艺制成的钣金冲压件,由此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可以对应设置有多对,由此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承架110沿着轴向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还设置另外一个第二轴套142,第二承架120的另一侧的边缘还对应设置有另外一个第一轴套141,该第一轴套141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悬臂150连接于第二承架120之上。此时可以通过两对锁定组件对铰链结构100实现锁定,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并且,此时轴芯130两侧的两个铰接部分结构相同,有利于简化加工步骤,提高生产(组装)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凸台结构1411与凹槽结构1421可以对应设置有多对,凸台结构141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于任意轴套的端面上,而凹槽结构1421与凸台结构1411对应设置,成对设置的凹槽结构1421与凸台结构1411均可以配合工作,实现前述的锁定功能,由此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
例如,可以在第一轴套141的另一个端面上也设置凸台结构1411或者凹槽结构1421,即第一轴套141的两个端面上均进行异形设计,分别设计成型凸台结构1411或者凹槽结构1421;和/或,可以在第二轴套142的另一个端面上也设置凸台结构1411或者凹槽结构1421,即第二轴套142的两个端面上均进行异形设计,分别设计成型凸台结构1411或者凹槽结构1421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二承架120、包括第二轴套142在内的多个轴套140、悬臂150也可以通过钣金冲压工艺成型为一体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架110上位于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143。和/或,第二承架120上位于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143。这里的第三轴套143是指端面上未设置凸台结构1411或者凹槽结构1421的普通轴套,仅起到铰接作用,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三轴套143,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上的第三轴套143上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可以仅在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二者中的一者上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三轴套143,另一者上可以不设置第三轴套143。
可选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上可以均不设置第三轴套143,二者仅通过位于边缘的两对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实现铰接以及锁定。
可选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也可以仅通过一对第一轴套141与第二轴套142实现铰接以及锁定。
如图1-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止挡结构170,当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相互旋转至前述的预设角度时,第一承架110上的止挡结构170与第二承架120上的止挡结构170相互抵挡限位。通过以上设置,当第一承架110与第二承架120相互旋转至预设角度(例如是最大角度)时,两个承架上的止挡结构170相互抵触,能够防止第一承架110相对于第二承架120发生进一步转动。
可选地,每个承架可以各设置有多个止挡结构170。
可选地,每个承架上的止挡结构170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每个第三轴套143的侧部可以各设置有1个或者两个止挡结构170。
如图1-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第三轴套143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止挡结构170,第二轴套142的内侧也设置有1个止挡结构170,此时每个承架上各设置有7个止挡结构170,第一承架110上的7个止挡结构170与第二承架120上的7个止挡结构170对应相抵,可以承受的力值更大,能够增大止挡强度。如图1所示,此时两个承架的中间部位可以形成止挡区,而两侧边缘各自形成一个锁定区。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另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中的(a)部分所示,第一承架110上设有多个第一轴套141,多个第一轴套141各自通过一个悬臂150与第一承架110相连;第二承架120的边缘上固定设有多个第二轴套142,多个第一轴套141与多个第二轴套142一一对应设置,进而能够提高锁定的可靠性。
如图9中的(b)部分所示,弹性件还包括套设于轴芯130上的压簧160。压簧160套设于轴芯130之上,并且被预先压紧于两个第一轴套141之间,同时对两个第一轴套141施加挤压力,使得两个第一轴套141各自能够可靠的贴合于对应的第二轴套142之上。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综合图10中的(a)、(b)以及(c)三个部分所示出的内容,在前述实施例中,轴套140为包圆结构,而本实施例中的轴套140为耳环结构,通过一个连接臂连接于承架之上。本实施例中的轴芯130为铆钉结构,两个铆钉间隔设置,各自连接两侧的两个轴套140,止挡结构170位于两个轴套140之间,止挡结构170具有更宽的宽度确保具有足够的止挡强度。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综合图11中的(a)、(b)以及(c)三个部分所示出的内容,相对于图10所示的实施例,图11所示的铰链结构100阵列出多个止挡结构170以增加止挡强度,并且通过将轴芯130设计为长直轴来实现两个承架的铰接。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综合图12中的(a)、(b)以及(c)三个部分所示出的内容,相对于图10、图11所示的实施例,图12所示的铰链结构100的止挡结构170被设计成一对能够互相咬合的齿形结构,以此增大两个承架的止挡面积。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综合图13中的(a)、(b)以及(c)三个部分所示出的内容,相对于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实施例,图13所示的铰链结构100为扣合式止挡结构,其中一个止挡结构170被配置成插槽结构,另一个止挡结构170被配置成插头形状,该插头结构能够插入插槽结构内,以实现扣合式止挡。本实施例可避免转轴在受力时因止挡错位而丧失止挡功能。
图10-图13所示的铰链结构100虽未示出有关第一轴套141以及第二轴套142的相关锁定结构,但是也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原理设计相关的锁定组件以实现锁定,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的再一例的结构示意图。综合图14中的(a)和(b)两个部分所示出的内容,相对于前述实施例,图14所示的铰链结构100的两个承架之间放置一组或多组扭簧180,在打开在0度状态弹簧力绷紧使其可弹开至最大角度,实现锁定的效果。相比于前述实施例对闭合时磁铁吸力要求更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200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可折叠设备200的爆炸分解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200包括第一本体210、第二本体220,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铰链结构100,铰链结构100的第一承架110与第一本体210固定连接(例如,粘接、铆接或螺接等),第二承架120与第二本体220固定连接,通过铰链结构100铰接第一本体210与第二本体220,进而使得第一本体210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220进行翻转折叠,并且能够被锁定在预设的翻转角度,即保持在用户所需要的开合角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200是能够用到铰链结构100并且需要进行翻转角度锁定的任意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具有支撑功能的平板保护套、键盘支架保护套、门、蓝牙耳机盒、眼镜盒等,此外还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可折叠手机、无人机、台灯、相机以及上述各个电子设备的配件等,本申请对此不做特殊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以可折叠设备200为平板保护套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本体210可以是背板,第二本体220可以是支撑板,支撑板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可折叠的设置于背板之上,并且能够被锁定在用户所需要的开合角度(例如60度),以方便用户观看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此时即使平板保护套随着平板电脑被用户一同拿起,支撑板也不会发生摇摆。
图17是图16所示的可折叠设备200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平板保护套还可以包括由柔性材料(例如皮革)制成的包覆于背板和支撑板外侧面上的柔性装饰层230,背板与支撑板安装铰链的位置进行减薄设计,柔性装饰层230贴附于背板和支撑板的外表面,从而能够使铰链结构100的轴芯130不外凸,保证外观平整性。
由于可折叠设备2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100,因此使得可折叠设备200也具有与铰链结构100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承架(110),所述第一承架(110)上设有第一轴套(141),所述第一轴套(141)的端面上设有凸台结构(1411);
第二承架(120),所述第二承架(120)上设有第二轴套(142),所述第二轴套(142)的端面上设有凹槽结构(1421);
轴芯(130),所述第一轴套(141)与所述第二轴套(142)并列套设于所述轴芯(130)之上;
弹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承架(110)与所述第二承架(120)相互旋转至预设角度时,使所述凸台结构(1411)和所述凹槽结构(1421)相互嵌合以实现旋转角度的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悬臂(150),所述第一轴套(141)通过所述悬臂(150)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架(110)上,所述第二轴套(142)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架(120)的边缘位置处;或者,
所述第二轴套(142)通过所述悬臂(150)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架(120)上,所述第一轴套(14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架(110)的边缘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150)呈直条状或者弯折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轴芯(130)上的压簧(160)。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套(141)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架(110)沿着轴向方向的第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轴套(142)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架(120)的所述第一侧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110)沿着轴向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还设置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套(142),所述第二承架(120)的所述另一侧的边缘还对应设置有另外一个所述第一轴套(1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110)上位于所述第一轴套(141)与所述第二轴套(142)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143);和/或,所述第二承架(120)上位于所述第一轴套(141)与所述第二轴套(142)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轴套(143)。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110)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轴套(141),所述第二承架(120)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轴套(142),多个所述第一轴套(141)与多个所述第二轴套(142)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3、6、7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110)与所述第二承架(120)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止挡结构(170),当所述第一承架(110)与所述第二承架(120)相互旋转至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承架(110)上的止挡结构(170)与所述第二承架(120)上的止挡结构(170)相互抵挡限位。
10.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210)、第二本体(220)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铰接所述第一本体(210)与所述第二本体(2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12331.0U CN219570607U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PCT/CN2023/140426 WO2024179149A1 (zh) | 2023-02-27 | 2023-12-20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12331.0U CN219570607U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70607U true CN219570607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62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12331.0U Active CN219570607U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70607U (zh) |
WO (1) | WO2024179149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79149A1 (zh) * | 2023-02-27 | 2024-09-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67600B2 (ja) * | 2007-04-27 | 2010-05-26 | 株式会社ストロベリ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CN103677111B (zh) * | 2012-09-26 | 2017-05-24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US9423833B2 (en) * | 2014-09-03 | 2016-08-23 | Sony Corporation | Hinge structure with stand and keyboard device |
CN204493437U (zh) * | 2015-03-12 | 2015-07-22 | 昆山刚毅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单胞枢扭中的脚架自动弹起机构 |
CN112128220A (zh) * | 2020-10-13 | 2020-12-25 |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过点自动启转轴 |
CN215344650U (zh) * | 2021-08-12 | 2021-12-2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和电子设备 |
CN216691846U (zh) * | 2022-01-28 | 2022-06-07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铰链以及应用铰链的设备 |
CN216812500U (zh) * | 2022-03-10 | 2022-06-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
CN218509946U (zh) * | 2022-09-13 | 2023-02-21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折叠屏移动终端铰链的扭力机构 |
CN219570607U (zh) * | 2023-02-27 | 2023-08-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
2023
- 2023-02-27 CN CN202320412331.0U patent/CN219570607U/zh active Active
- 2023-12-20 WO PCT/CN2023/140426 patent/WO2024179149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79149A1 (zh) * | 2023-02-27 | 2024-09-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79149A1 (zh) | 2024-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54081B2 (en) | Pop-up friction hinge having multiple levels of torque | |
TWI609135B (zh) | Hinge device, fold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 |
US6832100B2 (en) | Magnetic hinge apparatus | |
US8336168B2 (en) | Hin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8205301B2 (en) | Hinge assembly and ele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20150282354A1 (en) | Multi viewing angl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 | |
US8599546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hinge | |
CN219570607U (zh) |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设备 | |
EP3540557B1 (en) | Composite shaft assembly, multi-function keyboard, and tablet computer external component | |
EP3905863B1 (en) | Terminal device | |
CN1965560A (zh) | 包括带片簧的可滑动铰链的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TWM539645U (zh) | 用於電子裝置的鉸鏈 | |
US20030169139A1 (en) | Magnetic rotating apparatus | |
CN115388085A (zh) |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 |
CN215110046U (zh) | 枢纽器 | |
WO2024140452A1 (zh) |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 |
JP2526490B2 (ja) | 折り畳み式機器のヒンジ構造 | |
WO2019104492A1 (zh) | 折叠机构及电子装置 | |
EP2243282B1 (en) | Hinge mechanism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211009550U (zh) | 一种可维持任意角度的双轴内折铰链结构 | |
US20110127184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hinge mechanism | |
US8084689B2 (en) |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3179328U (ja) | ヒンジ及びそのヒンジ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 | |
CN214504274U (zh) | 折叠屏笔记本电脑 | |
KR100988605B1 (ko) | 휴대 단말기용 스윙식 덮개 개폐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