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10579U -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10579U
CN209710579U CN201920075709.6U CN201920075709U CN209710579U CN 209710579 U CN209710579 U CN 209710579U CN 201920075709 U CN201920075709 U CN 201920075709U CN 209710579 U CN209710579 U CN 209710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air
air duct
cavity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757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友进
李国宏
刘洋
姜子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757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10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10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10579U/zh
Priority to JP2020000102U priority patent/JP3225678U/ja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以及均设置于腔体内的逆变器和风道;其中,逆变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逆变器至少为两个且沿X向分布;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出风口通过风道与腔出风口连通。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后经风道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正常工作;也减小了腔体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内热量对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Description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逆变器根据功率分为小功率逆变器和大功率逆变器,小功率逆变器一般是户外安装,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图1所示,需要将其与其他设备一起安装在集装箱或室内的腔体03中,具体地,逆变器01和机柜02安装在腔体03内。
如图2所示,对于侧进风和侧出风的逆变器01,上一个逆变器01排出的热风将被下一个逆变器01吸入,处于空气流动方向末端的逆变器01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同时,腔体03内的热量累积也影响逆变器01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如何对腔体内的逆变器进行散热,以提高散热效果,保证逆变器正常工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以提高散热效果,保证逆变器正常工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以及均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逆变器和风道;
其中,所述逆变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所述逆变器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X向分布;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腔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腔出风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腔体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优选地,所述风道的进口轴线垂直于所述风道的出口轴线。
优选地,所述风道与所述逆变器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顶板,均与所述顶板相连的端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其中,所述端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腔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端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且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端板形成所述风道的进口;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端板相连,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形成所述风道的出口。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逆变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风道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腔出风口与所述风道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腔体为室内腔体或集装箱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风道,使得逆变器的出风口通过风道与腔体的腔出风口连通,逆变器的进风口与腔体的腔进风口连通,这样,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后经风道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正常工作;同时,也减小了腔体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内热量对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1,以及均设置于腔体1内的逆变器2和风道3。
上述逆变器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且沿X向分布;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出风口通过风道3与腔出风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风道3与出风口密封相连且连通,且风道3与腔出风口密封相连且连通。上述腔体1的腔进风口和逆变器2的进风口连通,具体地,腔进风口和进风口可通过腔体1的内腔连通,也可通过腔体1内的其他通道连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对于上述腔进风口的数目和位置,亦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腔进风口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所有的腔进风口均位于所有的逆变器2的同侧;或者,腔进风口为两个以上,腔进风口与逆变器2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气流自腔体1的腔进风口进入,由于逆变器2的进风口与腔进风口连通,则腔体1内的气体经每个逆变器2的进风口进入逆变器2,流经每个逆变器2的气流经出风口进入风道3中,通过风道3进入腔体1的腔出风口,从而排出腔体1。如图3所示,气流自逆变器2的左部流至右部,即X向为自逆变器2的左部指向逆变器2的右部。当然,也可选择其他流动方向,流入,气流自逆变器2的右部流至左部,此时,X向为自逆变器2的右部指向逆变器2的左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述X向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风道3,使得逆变器2的出风口通过风道3与腔体1的腔出风口连通,逆变器2的进风口与腔体1的腔进风口连通,这样,自腔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2,且气流流经每个逆变器2后经风道3排至腔出风口,即排出腔体1,避免了流经上一个逆变器2的气流再流经下一个逆变器2,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保证了逆变器2正常工作;同时,也减小了腔体1内累积的热量,降低了腔体1内热量对逆变器2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为了便于和加快气体流动,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风道3内的风机4。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风道3内均设置有风机4。为了简化结构,上述风机4与风道3一一对应。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每个风道3所配的风机4的风量要大于所对应的逆变器2的排风量。
对于风机4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风机4位于风道3的进口处、风道3的出口处或风道3的中部。
上述风机4可固定于风道3上,也可固定于腔体1上。为了方便安装,优先选择上述风机4固定于腔体1的内壁上。为了方便拆卸和维修,上述风机4可拆卸地固定于风道3或腔体1上。进一步地,上述风机4通过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于风道3或腔体1上。
对于风机4的具体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风机4为贯流风机或轴流风机等。为了便于气体流动,优先选择上述风机4为轴流风机。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机4为其他类型,只要能将空气从腔体1的内部排至腔体1的外部即可。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风道3改了气体的流动方向,对于风道3的具体结构和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垂直于风道3的出口轴线。这样,也可缩短风道3的长度,减小整个结构的体积。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与风道3的出口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风道3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当风道3为一个时,则风道3的进口与逆变器2一一对应。
为了便于排出气流,上述风道3与逆变器2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是,风道3的数目与逆变器2的数目相同,相邻的两个逆变器2之间布置有上述风道3,且沿X向位于末端的逆变器2的一侧也布置有上述风道3。
为了简化结构,如图4所示,上述风道3包括:顶板33,均与顶板33相连的端板34、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其中,端板34、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均与腔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第一侧板31和端板34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且顶板33、第一侧板31和端板34形成风道3的进口;第二侧板32与端板34相连,顶板33、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形成风道3的出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端板34、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均与顶板33密封相连,以避免风道3漏风。
为了方便安装,上述端板34、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均设置有安装翻边,该安装翻边与腔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且固定连接。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道3为其他结构,例如,风道3呈筒状,风道3的一端为封闭端,风道3的另一端为开口端,且该开口端为风道3的出口;风道3的周向侧壁设置有进口。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为了便于气流进入后面的逆变器2,相邻的两个逆变器2之间的间距大于风道3的宽度。对于相邻的两个逆变器2之间的间距和风道3的宽度的差值,根据逆变器2所需的进风量确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出风,上述腔出风口与风道3一一对应。当然,也可选择腔出风口仅为一个,每个风道3的出口均通过腔体1的内腔与腔出风口连通,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简化结构,优先选择上述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均为一个。进一步地,沿X向上述腔进风口位于所有的逆变器2的上游,上述腔出风口位于所有的逆变器2的同侧。当然,也可选择上述腔进风口、腔出风口和逆变器2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其他,并不仅局限于此。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该腔体1为室内腔体或集装箱腔体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腔体1的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对于逆变器2的具体数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逆变器2为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中,逆变器2安装在腔体1的内壁上,该逆变器2为小功率逆变器,具体地,该逆变器2的功率不大于150KW。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逆变器2的功率为其他值,只要满足逆变器2的上述分布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腔进风口和腔出风口的腔体(1),以及均设置于所述腔体(1)内的逆变器(2)和风道(3);
其中,所述逆变器(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沿X向分布,所述逆变器(2)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X向分布;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腔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3)与所述腔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3)内的风机(4),所述风机(4)与所述风道(3)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固定于所述腔体(1)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为轴流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的进口轴线垂直于所述风道(3)的出口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与所述逆变器(2)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包括:顶板(33),均与所述顶板(33)相连的端板(34)、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
其中,所述端板(34)、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均与所述腔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端板(34)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且所述顶板(33)、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端板(34)形成所述风道(3)的进口;所述第二侧板(32)与所述端板(34)相连,所述顶板(33)、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形成所述风道(3)的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逆变器(2)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风道(3)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出风口与所述风道(3)一一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为室内腔体或集装箱腔体。
CN201920075709.6U 2019-01-16 2019-01-16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Active CN209710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5709.6U CN209710579U (zh) 2019-01-16 2019-01-16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JP2020000102U JP3225678U (ja) 2019-01-16 2020-01-15 インバータの放熱構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75709.6U CN209710579U (zh) 2019-01-16 2019-01-16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10579U true CN209710579U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39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75709.6U Active CN209710579U (zh) 2019-01-16 2019-01-16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25678U (zh)
CN (1) CN2097105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767A1 (zh) * 2020-09-25 2022-03-31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装置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607B (zh) * 2021-08-17 2022-10-18 南阳市一通防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变频器用隔爆控制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767A1 (zh) * 2020-09-25 2022-03-31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装置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25678U (ja)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90266B1 (en) Suction elbow provided with built-in guide blades
US10514046B2 (en) Air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outdoor unit of a residential air conditioner or heat pump
CN209710579U (zh) 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N105509280B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JP6167780B2 (ja)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674399A (zh)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CN103776203A (zh) 筒状蒸发器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WO2012011865A2 (en) Air handling unit with bypass to the rotary heat exchanger
CN108119963A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0048730A2 (en) Multistage flow optimizer
CN107816753A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CN107314604B (zh)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循环系统及风冷冰箱
CN202813904U (zh) 筒状蒸发器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0951575U (zh) 空调器内机、空调器
ITMI981182A1 (it) Unita' interna per condizionatore d'aria
CN209027027U (zh) 外罩组件、接管结构和空调室内机
WO2017049447A1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CN111089068B (zh) 一种串联双风机型吸油烟机
CN207716567U (zh) 送风装置
KR100860766B1 (ko) 환기장치의 전열필터 구조
CN107588457A (zh) 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14200674U (zh) 风量测试装置及焓差实验室
CN209418602U (zh) 支架和电气设备
CN212179035U (zh) 空调室内机
JP41511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