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99020U -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99020U
CN209699020U CN201821996816.4U CN201821996816U CN209699020U CN 209699020 U CN209699020 U CN 209699020U CN 201821996816 U CN201821996816 U CN 201821996816U CN 209699020 U CN209699020 U CN 209699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vibration isolation
plane
isolation plan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68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齐
王荣
李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99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9902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61/00Tools for 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Clamping devices for these tools
    • B23D61/006Oscillating saw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4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oscill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2001/004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not rot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2001/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the cutting blade having a special shape, e.g. a special outline, ser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19/00Other reciprocating saws with power drive; Fret-saws
    • B27B19/006Other reciprocating saws with power drive; Fret-saws with oscillating saw blades; Hand saws with oscillating saw blad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其包括:振动源,在手持式动力工具启动后产生振动;第一壳体,用于支撑振动源并与振动源接触;第二壳体,对第一壳体至少部分进行包围;其中,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振动源、第一壳体以及与振动源或者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能够直接接收到振动源的振动的其它零件定义为振动主体;振动源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为F,振动主体定义有与激振力方向F平行的第一隔振平和第二隔振平面,第一隔振平面和第二隔振平面相互平行,第一隔振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第二隔振平面上设有第二隔振块;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间隔开一定距离。该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振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Description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和一种摆动类工具。
背景技术
诸如电锤、往复锯、摆动类工具等的动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这样会影响被加工的工件的加工效果,而这一类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在用户握持它们进行工作时,工具本身所产生的振动会通过人手传递至用户,从而使得用户无法稳定的握持工具,而且还会使得用户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到疲劳。特别是对于摆动类工具而言,其包括用于实现摆动的偏心传动组件,这样摆动类工具在开机后具有很大的振动,一方面这使得用户无法稳定的握持摆动类工具,从而影响被锯切的工件的加工效果,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感到非常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效果好的手持式动力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振动源,在手持式动力工具启动后产生振动;第一壳体,用于支撑振动源并与振动源接触;第二壳体,对第一壳体至少部分进行包围,第二壳体还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其中,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振动源、第一壳体以及与振动源或者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能够直接接收到振动源的振动的其它零件定义为振动主体;振动源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为F,振动主体定义有与激振力方向F平行的第一隔振平和第二隔振平面,第一隔振平面和第二隔振平面相互平行,第一隔振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第二隔振平面上设有第二隔振块;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间隔开一定距离。
进一步地,振动主体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第一隔振平面与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1;第一隔振平面与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
进一步地,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之间间隔开的距离为L2;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与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
进一步地,振动主体的重心设置在第一隔振平面和第二隔振平面之间。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一隔振块或者第二隔振块设置在把手部内。
一种摆动类工具,包括:振动源,在摆动类工具启动后产生振动;第一壳体,用于支撑振动源并与振动源接触;第二壳体,对第一壳体至少部分进行包围,第二壳体还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其中,摆动类工具的振动源、第一壳体以及与振动源或者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能够直接接收到振动源的振动的其它零件定义为振动主体;振动源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为F,振动主体定义有与激振力方向F平行的第一隔振平和第二隔振平面,第一隔振平面和第二隔振平面相互平行,第一隔振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第二隔振平面上设有第二隔振块;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间隔开一定距离。
进一步地,振动主体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第一隔振平面与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1;第一隔振平面与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
进一步地,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之间间隔开的距离为L2;第一隔振平面与第二隔振平面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与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
进一步地,振动主体的重心设置在第一隔振平面和第二隔振平面之间。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一隔振块或者第二隔振块设置在把手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该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振动被较好的控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工具安装工作附件时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安装工作附件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在去除左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在去除电池包后的爆炸图;
图6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中的振动主体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工具100,该动力工具100进一步为采用电能作为能量来源的电动工具,该动力工具100进一步的可以为手持式动力工具,更具体而言,该动力工具100可以为摆动类工具。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优选为摆动类工具,该摆动类工具可安装不同的工作附件200,例如三角砂、铲刀、金属锯片、木工锯片、金刚砂锯片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工作附件200能够使得动力工具100实现锯切、砂磨、锉磨以及铲切等的功能。当然可以理解的,该动力工具100还可以为其它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振动的动力工具,例如还可以是电钻、电锤、往复锯、砂光机等,事实上,只要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均可以认为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然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动力工具100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前端的工作头,主要的振动来源由工作头所产生,而用户是握持在主体上的,因此这样的动力工具100采用本实用新型以下披露的实质内容将会产生更好的减振效果。
以下具体介绍该动力工具100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动力工具100为手持式的动力工具,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为手持式的摆动类工具。具体而言,动力工具100包括:壳体组件11、动力组件12、传动组件、输出组件14、夹持装置15以及能量源。其中,壳体组件11形成了动力工具100的外形,动力组件12包括用于提供驱动力的原动机,原动机设置在壳体组件11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摆动类工具而言,传动组件进一步的为能提供振荡运动的偏心传动组件13。夹持装置15用于将工作附件200安装至动力工具100,夹持装置15也可以认为是属于输出组件14的一部分。能量源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池包16,在其它实施例中,能量源也可以为用于外接交流电的电源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以电动工具为例。
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112内,第二壳体112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112a。第二壳体112至少部分沿第一直线101方向延伸。第一壳体111形成有用于容纳并支撑动力组件12、偏心传动组件13以及输出组件14的容纳腔111a。第一壳体111具体还包括:头壳111b和动力壳体111c,其中,头壳111b用于对输出组件14进行至少部分包覆,动力壳体111c用于对动力组件12进行至少部分包覆。事实上,也可以将壳体组件11中设置在第二壳体112内的部分认为是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至少在一个垂直于第一直线101的方向上形成有间隙112b。第二壳体112具体可以包括左壳体112c和右壳体112d,左壳体112c和右壳体112d可以基本关于一个中分面102对称设置,这样由左壳体112c和右壳体112d所形成的把手部112a也基本关于中分面102对称设置,而第一壳体111也可以关于中分面102基本对称。设置在第一壳体111或者第二壳体112内的动力组件12、偏心传动组件13、输出组件14以及夹持装置15也基本关于中分面102对称设置。
动力组件12包括:用于给输出组件14提供动力的原动机,该原动机具体可以为电机121,电机121包括电机轴121a,电机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动力壳体111c内,其中电机轴121a可能伸出至动力壳体111c外,这时依然可以认为电机121设置在动力壳体111c内,动力壳体111c也可以认为是属于电机121的一部分。也即是说,动力壳体111c可以认为是设置在电机121外用于对电机121进行包裹的壳体,动力壳体111也可以被认为是电机121自身的外壳。如图2至图5所示,具体而言,动力壳体111c包括:电机壳体部111d和导风部111e。在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导风部111e设置在电机壳体部111d和头壳111b之间,导风部111e连接了电机壳体部111d和头壳111b,从而使得电机壳体部111d、导风部111e以及头壳111b构成的整体组成了第一壳体111,事实上,只要是能够直接接收到偏心传动组件13传递过来的振动的壳体部分均可以认为是第一壳体111,且第一壳体111的组成部分以及具体结构并不以本实施例作为限制;或者,也可以将接收到输出组件传递过来的振动的壳体部分认为是第一壳体111;在或者,还可以将工作头部分的壳体认为是第一壳体111。总结来说,就是能够接收到动力工具100中用于产生振动的振动源的壳体可以认为是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对振动源构成支撑并与振动源接触,而包覆至少部分第一壳体111的壳体则认为是第二壳体112。
电机轴121a相对壳体组件11能以电机轴线103为轴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轴线103和第一直线101可以认为是相互重合的。电机轴121a在延伸方向上靠近输出组件14的一端形成或者连接有偏心部131,偏心部131可以被认为是偏心传动组件13的一部分,偏心部131具有一个中心轴线104,偏心部131的中心轴线104与电机轴线103相互平行,中心轴线104与电机轴线103之间的距离可以成为是偏心距,可以理解的,当偏心距较大时,动力工具100所产生的振动也会随之增大。偏心传动组件13还包括:轴承132和摆杆133,输出组件14包括:用于输出动力的输出件,该输出件具体为能以输出轴线105为轴摆动的输出轴141。轴承132安装至偏心部131上,当偏心部131随着电机轴121a转动时,轴承132也会在偏心部131的驱动下以电机轴线103为轴转动,这样,轴承132在垂直于中分面102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左右往复运动的分运动。摆杆133包括安装部133a和摆爪133b,安装部133a与输出轴141构成固定连接,摆爪133b的数目为2,两个摆爪133b设置在轴承132的左右两侧,两个摆爪133b也设置在中分面102的左右两侧。这样,当轴承132往复运动时,将会在左右方向上往复撞击两个摆爪133b。安装部133a与输出轴141构成固定连接,安装部133a和输出轴141构成的整体能以输出轴线105为轴在一个摆动角度范围内往复摆动,当两个摆爪133b被轴承132撞击时,摆杆133将会以输出轴线105为轴摆动,从而摆杆133带动输出轴141在一个摆动角度的范围内摆动。由此可见,动力组件12、偏心传动组件13以及输出组件14是动力工具100振动的来源。而本实用新型中,动力组件12、偏心传动组件13以及输出组件14基本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因此,动力组件12所产生的振动首先将会传递至第一壳体111上,而壳体组件11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且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之间还具有间隙112b,这样,传递至第一壳体111上的振动将会被一定程度的衰减后才能传递至第二壳体112,而把手部112a由第二壳体112所形成,这样由第二壳体112传递至用户的手的振动也会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从而提高整机的减震效果。其中,轴承132是沿左右方向往复的撞击摆爪133b的,输出轴141也是在垂直于中分面102的平面内往复运动的,因此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工作过程中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基本沿垂直于中分面102的方向。
实时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特别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摆动类工具而言,其在摆杆133摆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相较于其它的钻类、圆锯类工具而言是非常大的,而仅仅是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并不能达到非常好的减振效果。换句话说,在市场日益增进的需求下,一方面需要低振动的动力工具100的出现,以满足用户对低振动的产品的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高效率的动力工具100的出现。而对于动力工具100而言,效率的提高势必会使得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增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类的高切割效率的动力工具100设计出减振效果更好的减振结构。特别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摆动类工具而言,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增大摆动角度以提高切割效率,另一方面,当摆动角度增大时摆动类工具会振动的更厉害。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述的壳体组件11由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组成的结构的减振系统17。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构成可拆卸连接,电机121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当然,可以理解的,只要能采用以下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质内容的壳体组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事实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减振系统17不限制于适用于那些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动力工具100,也适用于其它仅仅具有一个壳体的动力工具,也即是说不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本实施例的摆动类工具而言,其振动主要是由偏心部131带动轴承132转动且转动的轴承132往复的撞击摆爪133b所产生的,因此可以将偏心部131、轴承132以及摆爪133b所构成的整体认为是振动源134,而与偏心部131连接的动力组件12、与摆爪133b固定连接的输出组件14、与输出组件14连接的夹持装置15以及用于安装电机121、偏心传动组件13、输出组件14和夹持装置15的第一壳体111均通过实体结构固定连接的方式来直接接收振动源134所产生的振动,这样的与振动源134通过实体结构固定连接并直接接收到振动源134所产生的振动的组件可以被认为是振动主体10。或者,除了产生主要振动的偏心传动组件13之外,还可以将往复摆动且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工作附件200、以输出轴线105为轴转动的输出组件14和夹持装置15、以及高速转动的电机121等这一类也产生振动但不是最主要的振动来源的结构均认为是振动主体。也即是说,可以将动力工具100中所有产生振动的振动源134认为是振动主体10,也可以将动力工具100中产生振动较大的振动源134认为是振动主体10,而与振动源134通过实体结构固定连接并直接接收振动源134产生的振动的结构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选择性的将其认为是振动主体10的一部分。而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之间设置有间隙112b,且没有直接与振动主体10通过实体结构固定连接或者紧密接触,因此,第二壳体112可以是被认为是非振动主体20,而与第二壳体112连接的电池包16也应当被认为是非振动主体20。可以理解的,对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的螺钉、卡扣或者其它一些定位结构、连接结构可以忽略,认为这些不是用于传递振动的主要的实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小振动主体10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振动,在振动主体10和非振动主体20之间设置了减振系统17,从而起到了隔振的作用。考虑到对于摆动类多功能工具而言,动力工具100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安装不同的工作附件200,且在涉及动力工具100的结构时,工作附件200的重量、尺寸以及规格是变化的,因此可以将工作附件200认为是不属于振动主体10的一部分。一方面,从重量上来说,工作附件200对振动主体10的影响可以忽略,且工作附件200随输出轴141摆动时的运动方向也与输出轴141一致,因此,可以将工作附件200认定为不属于振动主体10的一部分,从而方便用户设定减振系统17的结构以及位置等。另一方面,工作附件200的尺寸较大,在设计时不希望因为工作附件200的尺寸影响而使得减振系统17的位置以及结构变成一个不确定因素,因此从这一方面包括,振动主体10也可以认为是不包含工作附件200的。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工具100可以认为是未安装工作附件200时的裸机状态,因此在认定振动主体10时也可以仅仅以裸机状态的动力工具100为准。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振动主体10可以包括:动力组件12、偏心传动组件13、输出组件14、夹持装置15以及第一壳体111,而对于其它类型的动力工具100而言,振动主体10也可以认为是用于驱动工作附件200并使得工作附件200实现工具功能的驱动主体。为了对方案进行介绍,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清楚、明确,且考虑到对于摆动类工具而言,动力工具100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安装不同的工作附件200,且在涉及动力工具100的尺寸时,工作附件200尺寸以及规格是变化的,因此可以认为工作附件200是不属于振动主体10的,这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清楚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但事实上,在设计人员设计时,因为工作附件200在工作过程中与工件直接接触,因此其所产生的振动将会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减振系统17中的具体结构、位置以及参数时可以是考虑工作附件200的存在的。只是在考虑工作附件200存在的情况下将减振系统17设计好之后,为了更为清楚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也为了让公众能够在排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之下清楚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可以认为以下所涉及的尺寸和结构是动力工具100在未安装工作附件200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的。
减振系统1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第一壳体111作为振动主体10内部零件的支撑结构,其通过减振系统17的减振,可以降低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支撑结构也即是第二壳体112的振动。这样,用户在握持由第二壳体112所形成的把手部112a时,用户的手能够感受到动力工具100所产生的振动较弱,从而能够更稳定的握持动力工具100以提高动力工具100对工件的加工效果,而且还能够使得用户在长期使用动力工具100后也不会感觉到疲劳。
在本实施例中,偏心部131是沿左右方向带动轴承132撞击摆爪133b的,输出轴141也基本是沿左右方向摆动的,因此偏心传动组件13可以被理解为振动源,输出组件14也可以被理解为振动源,或者它们构成的整体被理解为振动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F与电机轴线103相互垂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F也可以被认为是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F。以下所说的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F均可以理解为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F。
在本实施例中,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与中分面102相互垂直,因此可以设置使得减振系统17能够在平行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且与中分面102垂直的平面内进行隔振,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振动主体10沿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振动。也即是说,减振系统17至少部分在沿激振力方向F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或者说,减振系统17将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至少部分在激振力方向F间隔开。
具体而言,振动主体10设有至少两个垂直于电机轴121a的电机轴线103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减振系统17包括:在第一平面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173以及在第二平面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隔振块174,这里可以将第一平面定义为第一隔振平面171,第二平面定义为第二隔振平面172。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还垂直于振动主体10的中分面102,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还与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相互平行,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还与输出轴141的输出轴线105相互平面,输出轴141是在一个垂直于输出轴线105的平面内摆动的,因此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还与输出轴141摆动的平面相互垂直,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还与第一直线101相互垂直。这样,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第一隔振块173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第二隔振块174能够降低振动主体10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振动。在本实施例中,还定义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且由第一隔振平面171朝向第二隔振平面172的方向为后,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且由第二隔振平面172朝向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为前。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减振系统17能够降低振动主体10沿激振力方向F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振动,因此我们还可以这样设置,先定义一个与激振力方向F垂直的隔断平面,而振动主体10设有至少两个均与隔断平面垂直的第一隔振平面172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第一隔振块173以及第二隔振块174能够在沿激振力方向F的方向以及与激振力方向F倾斜相交的方向将振动传递的路径间隔开,从而将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振动吸收,进而减小振动主体10沿激振力方向F传递至非振动主体20的振动。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振动主体10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长度为L,也即是振动主体10沿把手部112a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或者说振动主体10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进一步而言,考虑到振动主体10中的电机121、偏心传动组件13、输出组件14以及夹持装置15基本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11的长度。振动主体10还具有一个重心G,在本实施例,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距离为L1,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为L1,或者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尺寸为L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长度L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其中,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指的是第一隔振平面171经过重心G或者设置在重心的前侧或者后侧的与重心G间隔0.3L的位置。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距离为L2,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为L2,或者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的距离为L2。其中,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上的长度L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这样能够使得第二隔振平面172的位置设置的更为合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第二隔振平面172的位置设置合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更稳定的对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构成支撑。
更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3,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之间”包含端点位置;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2,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0.1,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05,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1,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的0.1L到后侧的0.1L之间;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05,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前侧的0.05L到后侧的0.05L之间,从而使得第一隔振平面171更靠近重心G,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后侧,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1,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位于重心G的后侧,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3,从而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而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4;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5;或者,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7。其中,需要说的是,上述第一隔振平面171与重心G之间的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距离L1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的任意一个取值范围可以和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的距离L2与振动主体10沿电机轴线103方向的长度L的比值的任意一个取值范围进行组合,这样的任意种组合均能使得减振系统17达到不错的减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隔振平面171设置在重心G的前侧,第二隔振平面172设置在重心G的后侧,也即是说将重心G设置在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减振效果;而且第一隔振平面171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距离的不同也会影响减振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距离设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使得动力工具100的减振效果达到最佳。
在本实施例中,在沿电机轴线103方向上,重心G与振动源134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L,也即是说,在沿电机轴线103上重心G尽可能的靠近振动源134,从而当第一隔振平面171靠近重心G设置时,能够隔振振动主体10产生的主要的振动量,而通过进一步的设置第二隔振平面172能够进一步的隔振振动主体10的其它振动量,进而能够更好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
更具体而言,第一隔振平面17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隔振块173,第一隔振块173进一步的设置在头壳111b上,也即是说,头壳111b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隔振块173,这两个第一隔振块173还分别设置在中分面102的两侧。第一隔振块173具有一个大小为K的正向刚度,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为D。其中,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60度,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更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更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0度,更为优选的,还可以使得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平行。具体而言,可以使得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173设置在激振力方向F在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正投影上。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尽可能的靠近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
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5度;或者,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5度且小于等于30度;或者,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45度;或者,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60度。
更进一步而言,对于本实施例的摆动类工具而言,第一隔振块173设置在一个垂直于中分面102且经过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也即是说,第一隔振块173的正向刚度的方向D与偏心部131运动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这样,能够更优的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第二隔振块174的数目至少为两个以上。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多个第一隔振块173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多个第二隔振块174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是交错设置的,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多个第一隔振块173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多个第二隔振块174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也可以完全交错,该平面也与第一隔振平面171平行。更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多个第一隔振块173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多个第二隔振块174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在沿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上至少部分是交错设置的。或者说,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多个第一隔振块173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为多个第一投影,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多个第二隔振块174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为多个第二投影,其中,多个第一投影中的至少部分与多个第二投影中的至少部分在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上是依次交错设置的。进一步而言,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多个第一隔振块173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与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多个第二隔振块174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在沿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上是依次交错设置的。这样,当第一隔振平面171上的第一隔振块173尽可能的吸收振动主体10沿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上的振动,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第二隔振块174能够尽可能的吸收振动主体10沿除了激振力的激振力方向F之外的其它方向的振动,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减振系统17的减振效果。更具体而言,第二隔振块174安装至电机121壳体上。对于本实施例的摆动类工具而言,无论是偏心部131对摆杆133的撞击方向还是输出轴141摆动的方向均是基本与激振力方向F平行,且偏心部131对摆杆133的撞击方向以及输出轴141摆动的方向均是基本与电机轴线103相互垂直,因此将第一隔振块173以及第二隔振块174设置在垂直于电机轴线103的平面内,能够有效的降低偏心部131对摆杆133的撞击而产生的主要振动,也能够降低输出轴141摆动所产生的次要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振块173的数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一隔振块173在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上依次排列,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隔振块173之间还具有间隙,也即是说,任意两个第一隔振块173之间是间隔开的;第二隔振块174的数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二隔振块174在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上依次排列,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振块174之间还具有间隙,也即是说,任意两个第二隔振块174之间是间隔开的。这样,能够从多个方向对振动主体10所产生的振动进行隔振,提高减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振平面171上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振块173来实现减振效果,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隔振平面171上也可也通过设置沿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环形的隔振块来实现隔振。同样的,第二隔振平面172上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振块174来实现减振效果,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隔振平面172上也可也通过设置沿围绕电机轴线10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环形的隔振块来实现隔振。事实上,只要第一隔振平面171、第二隔振平面172相对重心G的位置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实用新型实质相同,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方案。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间隔开,也即是第一隔振块173和第二隔振块174在沿垂直于第一隔振平面171的方向间隔开,这样一方面能够在使用尽可能少的隔振块的前提下提高隔振效果,另一方面还使得第一壳体111的位于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壳体112的位于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部分之间设置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阻碍第一壳体111传递至第二壳体112的振动。进一步而言,第一壳体111的位于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壳体112的位于第一隔振平面171以及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的部分之间设置的间隙为围绕电机轴线103的环形间隙。
更具体而言,第二隔振平面172上的第二隔振块174设置在电机壳体部111d上,也即是说,第二隔振平面172经过电机壳体部111d。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振动主体10还包括垂直于电机轴121a的电机轴线103的第三隔振平面175,第三隔振平面175上设有第三隔振块,第三隔振平面175还设置于第一隔振平面171和第二隔振平面17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振块173、第二隔振块174以及第三隔振块均采用聚氨酯发 泡材料制成,其弹性好,恢复性能好。第一隔振块173或者第二隔振块174还设置在把手部112a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传递至用户的手的振动。电机壳体部111d与第二壳体112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隔振块174设置在间隙中。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在启动后且空载时经过测量能够得到一个振动加速度,该振动加速度的值为a米/秒^2,这样在动力工具100的减振效果被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使得动力工具100的切割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而言,对于摆动类工具而言,电机121的最大的转速为R转/分,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为A度,其中,电机121的转速R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5000且小于等于20000。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A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3。更进一步的,电机121的转速R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5000且小于等于6000,或者,电机121的转速R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6000且小于等于10000,或者,电机121的转速R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10000且小于等于20000。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A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7;或者,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A与动力工具100的振动加速度a的比值大于等于1.7且小于等于3。这样,对于振动幅度比较大的动力工具100而言,当该动力工具100的振动问题被解决时,则可以进一步的使得动力工具100的输出效率得到提高,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低振动的动力工具100的需求,也大大地促进了动力工具100的发展。更具体而言,根据我们适当的调整减振系统17的结构、性能以及位置等,从而可以使得电机121的转速R可以大于等于20000且小于等于22000,或者还可以使得电机121的转速R大于等于22000,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A可以大于等于3.6且小于等于5,或者,输出轴141的摆动角度A还可以大于等于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
振动源,在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启动后产生振动;
第一壳体,用于支撑所述振动源并与所述振动源接触;
第二壳体,对所述第一壳体至少部分进行包围,所述第二壳体还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所述振动源、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振动源或者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能够直接接收到所述振动源的振动的其它零件定义为振动主体;
所述振动源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为F,所述振动主体定义有与所述激振力方向F平行的第一隔振平和第二隔振平面,所述第一隔振平面和所述第二隔振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上设有第二隔振块;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间隔开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主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1与所述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间隔开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与所述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振平面和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隔振块或者所述第二隔振块设置在所述把手部内。
6.一种摆动类工具,包括:
振动源,在所述摆动类工具启动后产生振动;
第一壳体,用于支撑所述振动源并与所述振动源接触;
第二壳体,对所述第一壳体至少部分进行包围,所述第二壳体还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部;
其中,所述摆动类工具的所述振动源、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振动源或者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能够直接接收到所述振动源的振动的其它零件定义为振动主体;
所述振动源产生的振动的激振力方向为F,所述振动主体定义有与所述激振力方向F平行的第一隔振平和第二隔振平面,所述第一隔振平面和所述第二隔振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振块,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上设有第二隔振块;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间隔开一定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摆动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主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L1与所述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动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间隔开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隔振平面与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与所述振动主体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振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摆动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主体的重心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振平面和所述第二隔振平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摆动类工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隔振块或者所述第二隔振块设置在所述把手部内。
CN201821996816.4U 2018-06-05 2018-11-29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990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66445 2018-06-05
CN201810566644 2018-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99020U true CN209699020U (zh) 2019-11-29

Family

ID=67462192

Famil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5194.3U Active CN209207431U (zh) 2018-06-05 2018-11-29 摆动类工具
CN201821995143.0U Active CN209408417U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49.2A Pending CN110561356A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331.5A Active CN110561358B (zh) 2018-06-05 2018-11-29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64.7A Pending CN110561357A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12.XA Pending CN110561355A (zh) 2018-06-05 2018-11-29 摆动类工具
CN201821995044.2U Active CN209408416U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21996816.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99020U (zh) 2018-06-05 2018-11-29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5194.3U Active CN209207431U (zh) 2018-06-05 2018-11-29 摆动类工具
CN201821995143.0U Active CN209408417U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49.2A Pending CN110561356A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331.5A Active CN110561358B (zh) 2018-06-05 2018-11-29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64.7A Pending CN110561357A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N201811442212.XA Pending CN110561355A (zh) 2018-06-05 2018-11-29 摆动类工具
CN201821995044.2U Active CN209408416U (zh) 2018-06-05 2018-11-29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7349B2 (zh)
EP (1) EP3815847B1 (zh)
CN (8) CN2092074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1356A (zh) * 2018-06-05 2019-12-1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2043B2 (ja) * 2019-04-08 2023-04-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CN112427967B (zh) * 2019-08-26 2022-11-11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US11590593B2 (en) * 2019-11-28 2023-02-28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CN115592622A (zh) * 2021-07-08 2023-01-13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Cn) 电动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249A (ja) * 1994-07-12 1996-01-30 Makita Corp 振動工具及び防振リング
DE10361812A1 (de) * 2003-12-30 2005-07-2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GB0428210D0 (en) 2004-12-23 2005-01-26 Black & Decker Inc Mode change mechanism
EP1752259B1 (de) * 2005-08-11 2008-03-19 Metabowerke GmbH Elektrohandwerkzeuggerät
DE202009001437U1 (de) * 2009-01-29 2010-07-01 C. & E. Fein Gmbh Kraftgetriebenes Handwerkzeug
DE102009002969A1 (de) * 2009-05-11 2010-11-1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US8381833B2 (en) * 2009-09-24 2013-02-26 Robert Bosch Gmbh Counterbalance for eccentric shafts
CN201685237U (zh) * 2010-06-02 2010-12-29 南京百为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DE102010039786A1 (de) * 2010-08-26 2012-03-01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mit zumindest zwei Oszillationseinsatzwerkzeugen
US9821430B2 (en) * 2011-12-28 2017-11-21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s
CN103370169A (zh) * 2011-12-30 2013-10-23 坎贝尔·豪斯费尔德/斯科特·费策尔公司 手持式工具及其部件
CN202656162U (zh) * 2012-01-15 2013-01-09 胡继宁 具有减振装置的摆式动力工具
WO2013131412A1 (zh) * 2012-03-09 2013-09-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摆动动力工具
US20150034353A1 (en) * 2012-03-09 2015-02-05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scillating power tool
EP2828039B1 (en) 2012-03-22 2017-05-10 Hitachi Koki Co., Ltd. Impact tool
US9486934B2 (en) * 2012-11-23 2016-11-08 Chervon (Hk) Limited Accessory clamping mechanism and power tool having the same
US9561569B2 (en) * 2012-12-31 2017-02-07 Robert Bosch Tool Corporation Wobble drive for an oscillating tool
US10882119B2 (en) 2013-03-14 2021-01-05 Black & Decker Inc. Chuck sleeve for power tool
CN104275686B (zh) * 2013-07-10 2016-12-2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摆动动力工具
DE102014103856A1 (de) * 2014-03-20 2015-09-24 C. & E. Fein Gmbh Handwerkzeug mit einem Außengehäuse und einem Innengehäuse
JP6262605B2 (ja) * 2014-06-05 2018-01-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DE102014212794A1 (de) * 2014-07-02 2016-01-07 Robert Bosch Gmbh Oszillationsantriebsvorrichtung
DE102014226089A1 (de) * 2014-12-16 2016-06-16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nsystem
CN105835012B (zh) * 2015-02-02 2020-08-21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14131564B (zh) * 2015-02-15 2023-08-1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WO2016127930A1 (zh) * 2015-02-15 2016-08-1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DE102015110266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C. & E. Fein Gmbh Oszillierendes Elektrowerkzeug mit ausgewuchteter Ankerwelle
US10786894B2 (en) * 2015-10-14 2020-09-29 Black & Decker Inc. Brushless motor system for power tools
JP6727828B2 (ja) * 2016-02-05 2020-07-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
CN105710440A (zh) 2016-04-28 2016-06-29 江苏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 往复式电动工具
US20200180133A1 (en) * 2017-01-10 2020-06-11 Tti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Oscillating tool with multiple oscillating angles
DE102017112872B4 (de) * 2017-06-12 2019-03-28 Aesculap Ag Sägeblatt
CN207326902U (zh) * 2017-08-31 2018-05-08 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摆动动力工具
CN207273155U (zh) * 2017-08-31 2018-04-2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209207431U (zh) * 2018-06-05 2019-08-0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摆动类工具
WO2019233380A1 (zh) * 2018-06-05 2019-12-12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US11052475B2 (en) * 2018-11-27 2021-07-06 Zhejiang Burley Tools Co., Ltd. Rapid replacing structure for multi-purpose saw
CN111645036B (zh) * 2019-03-04 2023-09-29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JP7252043B2 (ja) * 2019-04-08 2023-04-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1356A (zh) * 2018-06-05 2019-12-1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110561358A (zh) * 2018-06-05 2019-12-1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110561358B (zh) * 2018-06-05 2024-04-26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27349B2 (en) 2021-06-08
CN110561358B (zh) 2024-04-26
CN110561356A (zh) 2019-12-13
CN209408417U (zh) 2019-09-20
CN110561355A (zh) 2019-12-13
EP3815847A1 (en) 2021-05-05
CN209207431U (zh) 2019-08-06
CN209408416U (zh) 2019-09-20
EP3815847A4 (en) 2021-12-22
US20210086276A1 (en) 2021-03-25
CN110561357A (zh) 2019-12-13
EP3815847B1 (en) 2023-05-10
CN110561358A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99020U (zh) 手持式动力工具和摆动类工具
CN101791794B (zh) 电力驱动的手工工具
CN201685237U (zh) 电动工具
CN207273155U (zh) 动力工具
CN211387163U (zh) 往复锯
WO2019233380A1 (zh) 动力工具
CN103350414A (zh) 一种手持电动工具
US8888566B2 (en) Power tool
WO2016127930A1 (zh) 动力工具
CN106424933B (zh) 往复锯
CN206869819U (zh) 动力工具
CN111300347A (zh) 往复锯
CN112427967B (zh) 电动工具
WO2019041983A1 (zh) 动力工具
KR101603781B1 (ko) 전동식 진동연장
CN203092510U (zh) 一种手持电动工具
CN216607463U (zh) 摇摆加振冲式电锯机
CN219649811U (zh) 摆动类动力工具
CN203901318U (zh) 一种旋转往复式摆动机构
US7587826B1 (en) Hand held vibrating knife
US20240066679A1 (en) Power tool
WO2015107731A1 (ja) 作業機
CN117656007A (zh) 动力工具
JP2017144541A (ja) 作業工具
CN109025310A (zh) 一种建筑施工振捣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106 No. 529, 15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