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7171U -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7171U
CN209677171U CN201920103366.XU CN201920103366U CN209677171U CN 209677171 U CN209677171 U CN 209677171U CN 201920103366 U CN201920103366 U CN 201920103366U CN 209677171 U CN209677171 U CN 209677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eyrodid
acquisition
pupa
flexible bulb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0336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明
羊绍武
陈国华
窦文珺
李强
王小云
段文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10336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71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7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71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和盛装吸虫装置的储虫箱;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虫装置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和采集瓶盖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在柔性球头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在柔性球头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其中漏斗结构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柔性球头与漏斗结构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与柔性球头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与采集瓶身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更换式采集瓶,解决了使用传统吸虫管采集昆虫后必须向储虫容器转移的困难,也便于大量寄生蜂成虫与被寄生的卵的采集与运输。

Description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昆虫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粉虱,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农业上的一类体型微小,为害严重的植食性昆虫。粉虱主要以成虫、若虫通过刺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而直接为害寄主植物,也可分泌蜜露,诱发霉菌病的发生,污染植物;同时,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例如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如双生病毒,引起寄主植物病毒病的流行。作为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是热带、亚热带保护地及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入侵后极易暴发成灾,且难以阻断其扩张趋势,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常见的粉虱类害虫有:烟粉虱MED 隐种(B型烟粉虱),烟粉虱MEAM1隐种(Q型烟粉虱)。烟粉虱MED隐种,又称银叶粉虱,是已报道的烟粉虱24个生物型中入侵我国的优势种群,对生产的威胁最大,传毒能力最强,已成为我国棉花、蔬菜和花卉等作物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是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烟粉虱MEAM1隐种,依靠其产卵量大,对极端温度和多种农药耐受性强等优势,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国于2003年首次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入侵,短短几年,其在我国快速扩张,分布范围已扩大到至少16个省、市、自治区,并具有逐渐代替 MED隐种的趋势。
粉虱类害虫在我国的发生为害已有较长时间,通常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粉虱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抗药性、食品安全、生态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生物防治以其环境友好、针对性强等优点逐渐成为粉虱防治研究重点。我国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种类多样,主要属于浆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恩蚜小蜂属Encarsia、埃宓细蜂属Amitus、棒小蜂属Signiphora、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恩蚜小蜂属中的丽蚜小蜂可寄生8个粉虱属15种寄主,主要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粉虱若虫。有研究表明丽蚜小蜂能够成功控制温室粉虱的为害,而随着B型烟粉虱的入侵与暴发,利用丽蚜小蜂等天敌控制B型烟粉虱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同为恩蚜小蜂属中的浅黄恩蚜小蜂,平均每一头雌成虫可产卵70粒左右,其以B 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为寄主时,羽化率可达70%左右。哥德恩蚜小蜂对各个龄期的螺旋粉虱若虫均可寄生,夏威夷、中国台湾等地也先后引进了该种寄生蜂防治螺旋粉虱,在印度,该种寄生蜂对螺旋粉虱的寄生率最高可达96%,具有较强的自然控制作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一些寄生蜂还会通过取食寄主组织或血淋巴来增加繁殖、延长寿命,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研究发现烟粉虱因被浅黄恩蚜小蜂取食而致死的死亡率达59.7%,与被寄生导致的死亡率类杀;而丽蚜小蜂取食烟粉虱的数量也占总致死量的1/3。
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通常将卵产于粉虱若虫或伪蛹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待寄生蜂发育至蛹期时,形成一个褐色或黑色等颜色较深的蛹附着于叶片背面。对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蛹的野外采集通常是采集带有寄生蜂蛹的植株叶片置于自封袋中带回。此种采集方法的不便之处在于:自封袋质地较柔软,在采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对植株叶片和寄生蜂蛹造成挤压以致损坏;自封袋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不具有采集活体昆虫时需要的通风透气功能,且植株叶片置于密闭自封袋中会产生水气,水气聚集也易对寄生蜂蛹造成损伤。在野外对活体寄生蜂成虫的采集一般使用传统的吸虫管,传统的吸虫管依靠嘴吸提供吸力,在野外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传统吸虫管的储虫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当储存至一定虫量时须将活虫转移至新的储存昆虫的容器中才能继续采集工作,转移过程中也极易造成活体昆虫的损伤及逃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吸虫管的问题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携带、方便活体寄生蜂采集与运输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方便、卫生,避免了传统吸虫管使用中活体昆虫从吸虫管向储虫容器转移的过程的难题,使采集变得快速、简单;同时,斜挎式的携带方式使得采集时得以双手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和盛装吸虫装置的储虫箱;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和采集瓶盖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在柔性球头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在柔性球头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其中漏斗结构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柔性球头与漏斗结构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与柔性球头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与采集瓶身紧固连接。以柔性球头代替嘴吸提供吸力,保证实验工作人员的卫生;漏斗结构伸入储虫容器内部。漏斗结构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寄生蜂被吸入可更换式采集瓶后再次飞入柔性球头(橡胶球)内。采集时操作人员一手持吸虫装置,一手持软管进行取样,软管的长度便于操作人员双手操作。取样软管的直径与粉虱类寄生蜂体型的大小相匹配,便于柔性球头(橡胶球)提供足够的吸力。可更换式采集瓶保持适当的体积,既保证能储存一定数量的昆虫与植株叶片,也便于野外携带。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集瓶盖中央开设有一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铺设纱网。粉虱类昆虫的寄生蜂大多隶属于小蜂总科,此类昆虫体型偏微小,150目的纱网目数既避免寄生蜂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逃逸,也保证了可更换式采集瓶内部环境的通风透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储虫箱设置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包括箱盖、箱体和皮带;箱盖与箱体之间通过后部设置的合页连接,盖合时通过前部设置的搭扣紧固连接;皮带通过螺丝固定在箱体左右两侧;在箱盖上设置有遮蔽网,在箱体内部底部设置有与采集瓶身瓶底大小匹配的固定凹槽。斜挎式的携带方式解放双手,便于野外采集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遮蔽网包括遮光网和透气网;在箱盖上开设有窗口,在窗口的侧壁内部开设有两列凹槽,在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有2个扣钉;在遮光网和透气网一侧设置有横轴,在凹槽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横轴配合的固定块,横轴与固定块接触固定连接;遮光网和透气网设置有多处平行折叠,水平左右铺设在凹槽内;在遮光网和透气网中部打开的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挂钩和磁铁条;挂钩与扣钉配合挂接;横轴和磁铁条的长度略大于遮光网和透气网的宽度。遮蔽网的设置既可调节储虫箱内的光照强度,也避免了密闭环境下采集到的昆虫缺氧死亡。遮光网材质为防水布,透气网为铁丝网,目数为150目。挂钩和磁铁条的使用有两个作用:1)两条磁铁条相互吸附时,可以在较中间的位置任意调节遮光网和透气网的作用面积;2)当需要全开遮光网或全开透气网时,由于遮光网和透气网是折叠式设计,只用磁铁条会造成折叠处展开的情况,从而不能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设计的挂钩解决了该问题,使用挂钩勾住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的扣钉,从而固定住遮蔽网,即可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块为磁铁块,固定设置在凹槽的末端;横轴材质为不锈钢,横轴与固定块吸附固定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块为橡胶垫片,固定设置在凹槽的末端侧壁;横轴两端卡设在两块固定块之间嵌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柔性球头的材料为橡胶,直径为5cm;漏斗结构的材料为透明或非透明塑料或金属,宽口直径为3cm,窄口直径为1.5cm,长2cm;取样软管的材质为PVC,长30-50cm,直径2mm;采集瓶身高为10cm,直径为6cm,瓶口直径为3cm,采集瓶盖中铺设的纱网的直径为2.5cm,目数为150目。
本实用新型储虫箱外部尺寸为长:宽:高=30cm:20cm:15cm;内部尺寸为长:宽:高=29cm:19cm:14cm,材质为木质;遮蔽网个数为2个,尺寸均为长:宽=20cm:15cm;皮带材质为聚氨酯,长度为2m;合页和搭扣材质均为不锈钢。合页和搭扣材质均为不锈钢,避免长期野外采集时,潮湿环境使其生锈,影响采集。
使用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集粉虱寄生蜂成虫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野外采集时,先于储虫箱内取出干净的采集瓶,摘取1-2片寄主植物叶片于采集瓶内,将采集瓶与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连接牢固;
步骤二,轻压柔性球头,将取样软管端口对准目标寄生蜂;
步骤三,松开挤压的柔性球头,利用柔性球头(橡胶球)提供的吸力吸入寄生蜂,被吸入的寄生蜂通过气流进入采集瓶内,若寄生蜂处于柔性球头内,停止对柔性球头的挤压,将采集瓶身竖直,轻拍瓶底或柔性球头,使寄生蜂成虫轻落至寄主植物上,由于漏斗结构的存在,寄生蜂不易重新逃逸至柔性球头中;
步骤四,重复步骤二与步骤三,直至采集瓶内存有适量寄生蜂数量;
步骤五,将存有寄生蜂的采集瓶卸下,盖上带有纱网的采集瓶盖,记录采集时间、地点与数量,装入储虫箱内保存;将采集瓶身瓶底卡入储虫箱箱体内部底部设置固定凹槽上以固定;
步骤六,调节遮光网与透气网的位置:依据野外光照强度调节遮蔽网位置,使储虫箱内保持适宜光照强度;若野外采集时光照过强,将遮光网拉至最大;若野外为多云等光照强度较低的天气,将遮蔽网完全打开,方便采集工作的进行;
步骤七,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使用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集粉虱寄生蜂蛹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于储虫箱内取出干净的采集瓶;
步骤二,采摘带有被寄生过的粉虱卵或若虫的叶片,置于采集瓶内;
步骤三,盖上带有纱网的采集瓶盖,记录采集时间、地点与数量,装入储虫箱内保存;将采集瓶身瓶底卡入储虫箱箱体内部底部设置固定凹槽上以固定;
步骤四,调节遮光网与透气网的位置:依据野外光照强度调节遮蔽网位置,使储虫箱内保持适宜光照强度;若野外采集时光照过强,将遮光网拉至最大;若野外为多云等光照强度较低的天气,将遮蔽网完全打开,方便采集工作的进行;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斜挎式储虫箱,便于野外采集时携带运输,也有利于双手操作;遮光网和透气网的使用可调节箱内光照强度,可避免植物叶片水分过度蒸发,也可降低昆虫活动性,提高存活率。本实用新型采用吸虫装置与储虫容器相结合的结构,使采集到的寄生蜂直接储存至储虫瓶中,避免了采集过程中活体昆虫的二次转移带来的损伤及逃逸。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球头(橡胶球)替代嘴提供吸力,解决了采集人员的健康卫生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理想。
下面采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运输时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虫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采集瓶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遮蔽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块与横轴之间连接方式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块与横轴之间连接方式二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搭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合页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吸虫装置(1),皮带(2),搭扣(3),螺丝(4),遮蔽网(5),合页(6),储虫箱(7),扣钉(8),取样软管(1.1),柔性球头(1.2),螺旋卡口(1.3),漏斗结构(1.4),采集瓶身(1.5),采集瓶盖(1.7),纱网(1.6),横轴(5.1),遮光网(5.2),挂钩(5.3),磁铁条(5.4),透气网(5.5),凹槽(5.6),固定块(5.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1和盛装吸虫装置1的储虫箱7;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1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1.5和采集瓶盖1.7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1.2,在柔性球头1.2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1.1,在柔性球头1.2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1.4;其中漏斗结构1.4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1.2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1.1、柔性球头1.2与漏斗结构1.4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1.4与柔性球头1.2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1.3;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1.3与采集瓶身1.5紧固连接。以柔性球头代替嘴吸提供吸力,保证实验工作人员的卫生;漏斗结构1.4伸入储虫容器内部。漏斗结构1.4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寄生蜂被吸入可更换式采集瓶后再次飞入柔性球头1.2(橡胶球)内。采集时操作人员一手持吸虫装置,一手持软管进行取样,软管的长度便于操作人员双手操作。取样软管的直径与粉虱类寄生蜂体型的大小相匹配,便于柔性球头1.2(橡胶球)提供足够的吸力。可更换式采集瓶保持适当的体积,既保证能储存一定数量的昆虫与植株叶片,也便于野外携带。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集瓶盖1.7中央开设有一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铺设纱网1.6。粉虱类昆虫的寄生蜂大多隶属于小蜂总科,此类昆虫体型偏微小,150目的纱网目数既避免寄生蜂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逃逸,也保证了可更换式采集瓶内部环境的通风透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储虫箱7设置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包括箱盖、箱体和皮带2;箱盖与箱体之间通过后部设置的合页6连接,盖合时通过前部设置的搭扣3紧固连接;皮带 2通过螺丝4固定在箱体左右两侧;在箱盖上设置有遮蔽网5,在箱体内部底部设置有与采集瓶身1.5瓶底大小匹配的固定凹槽。斜挎式的携带方式解放双手,便于野外采集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遮蔽网5包括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在箱盖上开设有窗口,在窗口的侧壁内部开设有两列凹槽5.6,在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有2个扣钉8;在遮光网5.2 和透气网5.5一侧设置有横轴5.1,在凹槽5.6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横轴5.1配合的固定块5.7,横轴5.1与固定块5.7接触固定连接;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设置有多处平行折叠,水平左右铺设在凹槽5.6内;在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中部打开的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挂钩5.3和磁铁条5.4;挂钩5.3与扣钉8配合挂接;横轴5.1和磁铁条5.4的长度略大于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的宽度。遮蔽网的设置既可调节储虫箱内的光照强度,也避免了密闭环境下采集到的昆虫缺氧死亡。遮光网5.2材质为防水布,透气网5.5为铁丝网,目数为150目。挂钩5.3 和磁铁条5.4的使用有两个作用:1)两条磁铁条5.4相互吸附时,可以在较中间的位置任意调节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的作用面积;2)当需要全开遮光网5.2或全开透气网5.5时,由于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是折叠式设计,只用磁铁条5.4会造成折叠处展开的情况,从而不能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设计的挂钩5.3解决了该问题,使用挂钩5.3勾住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的扣钉8,从而固定住遮蔽网,即可实现全开某一种遮蔽网的效果。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块为磁铁块,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横轴5.1材质为不锈钢,横轴5.1与固定块吸附固定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块为橡胶垫片,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侧壁;横轴 5.1两端卡设在两块固定块之间嵌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柔性球头1.2的材料为橡胶,直径为5cm;漏斗结构1.4的材料为透明或非透明塑料或金属,宽口直径为3cm,窄口直径为1.5cm,长2cm;取样软管1.1的材质为 PVC,长30-50cm,直径2mm;采集瓶身1.5高为10cm,直径为6cm,瓶口直径为3cm,采集瓶盖1.7中铺设的纱网1.6的直径为2.5cm,目数为150目。
本实用新型储虫箱7外部尺寸为长:宽:高=30cm:20cm:15cm;内部尺寸为长:宽:高=29cm:19cm:14cm,材质为木质;遮蔽网5个数为2个,尺寸均为长:宽=20cm:15cm;皮带2材质为聚氨酯,长度为2m;合页6和搭扣3材质均为不锈钢。合页6和搭扣3材质均为不锈钢,避免长期野外采集时,潮湿环境使其生锈,影响采集。
使用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集粉虱寄生蜂成虫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野外采集时,先于储虫箱7内取出干净的采集瓶,摘取1-2片寄主植物叶片于采集瓶内,将采集瓶与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连接牢固;
步骤二,轻压柔性球头1.2,将取样软管1.1端口对准目标寄生蜂;
步骤三,松开挤压的柔性球头1.2,利用柔性球头1.2(橡胶球)提供的吸力吸入寄生蜂,被吸入的寄生蜂通过气流进入采集瓶内,若寄生蜂处于柔性球头1.2内,停止对柔性球头1.2 的挤压,将采集瓶身竖直,轻拍瓶底或柔性球头1.2,使寄生蜂成虫轻落至寄主植物上,由于漏斗结构的存在,寄生蜂不易重新逃逸至柔性球头1.2中;
步骤四,重复步骤二与步骤三,直至采集瓶内存有适量寄生蜂数量;
步骤五,将存有寄生蜂的采集瓶卸下,盖上带有纱网的采集瓶盖1.7,记录采集时间、地点与数量,装入储虫箱7内保存;将采集瓶身1.5瓶底卡入储虫箱7箱体内部底部设置固定凹槽上以固定;
步骤六,调节遮光网5.2与透气网5.5的位置:依据野外光照强度调节遮蔽网位置,使储虫箱7内保持适宜光照强度;若野外采集时光照过强,将遮光网5.2拉至最大;若野外为多云等光照强度较低的天气,将遮蔽网5完全打开,方便采集工作的进行;
步骤七,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使用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集粉虱寄生蜂蛹的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于储虫箱7内取出干净的采集瓶;
步骤二,采摘带有被寄生过的粉虱卵或若虫的叶片,置于采集瓶内;
步骤三,盖上带有纱网的采集瓶盖1.7,记录采集时间、地点与数量,装入储虫箱7内保存;将采集瓶身1.5瓶底卡入储虫箱7箱体内部底部设置固定凹槽上以固定;
步骤四,调节遮光网5.2与透气网5.5的位置:依据野外光照强度调节遮蔽网位置,使储虫箱7内保持适宜光照强度;若野外采集时光照过强,将遮光网5.2拉至最大;若野外为多云等光照强度较低的天气,将遮蔽网5完全打开,方便采集工作的进行;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
具体操作例子: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本具体实施方式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采集装置为:
简述:包括吸虫装置和储虫箱。所述储虫箱设置为长方体结构;箱体供盛放吸虫装置采集到的粉虱寄生蜂,箱盖上有两个遮蔽网;箱盖与箱体以两个合页连接,盖合时以搭扣连接;箱体两侧分别以3颗螺丝连接皮带。所述储虫箱外部尺寸为长:宽:高=30cm:20cm:15cm;内部尺寸为长:宽:高=29cm:19cm:14cm,材质为木质。皮带材质为聚氨酯,长度为2m,两端分别与储虫箱两侧连接。所述吸虫装置包括采集器和采集瓶。所述采集器与采集瓶之间通过螺旋卡口连接。采集器包括一个柔性球头,一端连接取样软管,一端为漏斗结构,并与采集瓶连接。采集瓶包括可更换式采集瓶和瓶盖。
(2)供试虫源及试验操作:
试验选择种植有番茄、向日葵、四季豆3种作物各3块地进行采集试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自封袋以及传统吸虫管采集。
试验一:分别使用3种采集装置和方法对3种植物上的粉虱寄生蜂成虫进行采集,采集时在样地中采用5点取样,每个点采集20头成虫,带回实验室后统计成虫的死亡数量,计算死亡率;
试验二:分别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和自封袋采集法对带有粉虱寄生蜂蛹的叶片进行采集,每块田共采集50粒蛹,带回实验室后统计蛹的破损数量,计算破损率;分别于人工气候箱内培养两种方式采集到的寄生蜂蛹,计算羽化率,羽化后的成虫记录其存活天数。
试验三:分别使用3种采集装置和方法对3种植物上的粉虱寄生蜂成虫进行采集,每种方法采集20头成虫,重复3次,记录采集耗费时间及转移至存放昆虫容器的时间。
(3)3种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成虫试验
表1不同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成虫损伤率及死亡率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列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经Tukey’s HSD法检验后不同采集方式间异显著(P<0.05)。表2-4同。
不同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成虫的损伤率及死亡率如表1所示。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3种采集方式中以本实用新型装置采集的成虫损伤率最低,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2.00%、2.67%、2.33%;以自封袋和传统吸虫管方式采集的寄生蜂成虫损伤率较高,其中传统吸虫管采集的寄生蜂损伤率最高,在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31.67%、29.00%、26.33%(F2,8=6.1890;P=0.0102)。同样,3种采集方式中以本实用新型装置采集的成虫死亡率最低,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5.33%、 7.33%、4.00%;以自封袋和传统吸虫管方式采集的寄生蜂成虫死亡率较高,其中传统吸虫管采集的寄生蜂死亡率最高,在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38.33%、33.67%、35.33%(F2,8=6.5110; P=0.0317)。
(4)采集粉虱寄生蜂蛹及成虫寿命试验
表2不同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蛹破损率及羽化率
不同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蛹的破损率及羽化率如表2所示。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2种采集方式中以本实用新型装置采集的蛹的破损率较低,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0.67%、1.33%、1.67%;自封袋方式采集的寄生蜂蛹破损率显著高于本实用新型,在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6.33%、7.33%、5.67%(F2,5=9.9050; P=0.0013)。2种采集方式中,以实用新型装置采集的蛹羽化率较高,在四季豆、番茄、向日葵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84.37%、78.00%、72.67%;自封袋方式采集的寄生蜂蛹羽化率显著低于本实用新型,在3种寄主植物上分别为61.33%、48.00%、57.33%(F2,5=7.9550;P=0.0029)。
表3不同采集方式下粉虱寄生蜂成虫寿命
不同采集方式下粉虱寄生蜂成虫寿命如表3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采集到的粉虱寄生蜂蛹,羽化后的成虫平均寿命为14.13天,存活天数显著高于使用自封袋采集到的蛹(F1,2=21.4720;P=0.0130)。
(5)3种采集方式采集粉虱寄生蜂采集效率试验
表4不同采集方法的采集效率比较
不同采集方法的采集效率如表4所示。本实用新型和传统吸虫管的采集时间差异不明显,采集时间均显著低于自封袋采集时间(F2,2=179.2080;P=0.0001)。但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将寄生蜂转移至储虫装置的步骤,因此所花费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吸虫管与自封袋(F2,2=50.7000; P=0.0014)。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装置和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吸虫管和自封袋的采集方法。本实用新型的采集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中不同寄主植物上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采集。在对寄生蜂成虫的采集试验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采集瓶与储虫箱均具有透气性,能保证瓶内的寄生蜂成虫较低的死亡率,而传统的自封袋由于不透气,质地柔软等问题,极易在运输过程中对寄生蜂造成损伤,另外,传统的吸虫管由于依靠嘴提供吸力,不仅不卫生,且由于结构的不合理,每吸一次虫都会对集虫管内的寄生蜂造成一次吸力伤害,因此使用该方法采集到的寄生蜂死亡率较高。对于蛹的采集中同样存在以上问题,由于自封袋质地柔软,长途运输中极易造成挤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能保证在野外采集粉虱寄生蜂时快速高效,保证寄生蜂的成活率,并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规避了传统采集方式的诸多不利因素,能在使用寄生性天敌防治粉虱类害虫中,快速高效进行种群采集、饲养,为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上文对烟粉虱的采集装置、方法以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和结构只要稍加调整,如采集箱大小、储虫罐大小以及保存饲养蛹的方法等,便可对形如白粉虱、寄生蜂、西花蓟马、花蓟马、等此类小型昆虫进行采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以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吸虫装置(1)和盛装吸虫装置(1)的储虫箱(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虫装置(1)包括采集瓶和采集器;采集瓶由采集瓶身(1.5)和采集瓶盖(1.7)组成;采集器结构为,包括一个柔性球头(1.2),在柔性球头(1.2)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取样软管(1.1),在柔性球头(1.2)的后端连接设置有刚性的漏斗结构(1.4);其中漏斗结构(1.4)的大头处与柔性球头(1.2)密封固定连接,至此取样软管(1.1)、柔性球头(1.2)与漏斗结构(1.4)三者之间构成连通;在漏斗结构(1.4)与柔性球头(1.2)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螺旋卡口(1.3);采集器通过螺旋卡口(1.3)与采集瓶身(1.5)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瓶盖(1.7)中央开设有一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铺设纱网(1.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虫箱(7)设置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包括箱盖、箱体和皮带(2);箱盖与箱体之间通过后部设置的合页(6)连接,盖合时通过前部设置的搭扣(3)紧固连接;皮带(2)通过螺丝(4)固定在箱体左右两侧;在箱盖上设置有遮蔽网(5),在箱体内部底部设置有与采集瓶身(1.5)瓶底大小匹配的固定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蔽网(5)包括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在箱盖上开设有窗口,在窗口的侧壁内部开设有两列凹槽(5.6),在窗口外部边缘中部设置有2个扣钉(8);在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一侧设置有横轴(5.1),在凹槽(5.6)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横轴(5.1)配合的固定块(5.7),横轴(5.1)与固定块(5.7)接触固定连接;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设置有多处平行折叠,水平左右铺设在凹槽(5.6)内;在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中部打开的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挂钩(5.3)和磁铁条(5.4);挂钩(5.3)与扣钉(8)配合挂接;横轴(5.1)和磁铁条(5.4)的长度略大于遮光网(5.2)和透气网(5.5)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为磁铁块,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横轴(5.1)材质为不锈钢,横轴(5.1)与固定块吸附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为橡胶垫片,固定设置在凹槽(5.6)的末端侧壁;横轴(5.1)两端卡设在两块固定块之间嵌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球头(1.2)的材料为橡胶,直径为5cm;漏斗结构(1.4)的材料为透明或非透明塑料或金属,宽口直径为3cm,窄口直径为1.5cm,长2cm;取样软管(1.1)的材质为PVC,长30-50cm,直径2mm;采集瓶身(1.5)高为10cm,直径为6cm,瓶口直径为3cm,采集瓶盖(1.7)中铺设的纱网(1.6)的直径为2.5cm,目数为150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虫箱(7)外部尺寸为长:宽:高=30cm:20cm:15cm;内部尺寸为长:宽:高=29cm:19cm:14cm,材质为木质;遮蔽网(5)个数为2个,尺寸均为长:宽=20cm:15cm;皮带(2)材质为聚氨酯,长度为2m;合页(6)和搭扣(3)材质均为不锈钢。
CN201920103366.XU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Active CN2096771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3366.XU CN209677171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3366.XU CN209677171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7171U true CN209677171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99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03366.XU Active CN209677171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71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0046B (zh) 一种活体烟粉虱的采集储存装置以及采集方法
CN201185613Y (zh) 一种繁殖和收集寄生性昆虫的装置
CN105660542B (zh) 稻飞虱卵寄生天敌饲养装置及饲养方法
CN108887246B (zh) 一种适用于西花蓟马采集、饲养及长途运输为一体的多功能装置及方法
CN106172248B (zh) 一种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扩繁方法
CN105265393A (zh)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方法
CN109526911A (zh)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5180115U (zh)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CN209677171U (zh) 一种粉虱寄生蜂成虫及蛹的野外采集装置
CN108918785B (zh) 一种运用活体植物测定粉虱类害虫毒力的装置及方法
CN206963751U (zh) 一种茶刺蛾引诱处理装置
CN207100217U (zh) 一种饲养吉丁甲类昆虫成虫的装置
CN109349236A (zh) 一种基于果蝇幼虫寄生蜂的室内饲养装置
CN105393986B (zh)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方法
CN205884429U (zh) 一种收集稻纵卷叶螟卵的装置
CN108207822B (zh) 一种褐带蚜小蜂的人工大量快速繁育技术方法
CN202738648U (zh) 烟蚜茧蜂成蜂收集装置
CN216088380U (zh) 一种便于收集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养虫及集虫复合装置
CN109907007A (zh) 一种规模化饲养烟草粉螟的装置和方法
CN214546651U (zh) 一种用于带状种植林果园育蜂灭害装置
CN108244058A (zh) 一种用于观察研究的养虫设备
CN212184776U (zh) 一种在培养箱内四季饲养不带病毒烟粉虱的装置
CN209105992U (zh) 一种基于果蝇幼虫寄生蜂的室内饲养装置
CN109329239B (zh) 一种蓟马类害虫快速准确采集装置及方法
CN209017693U (zh) 一种活体烟粉虱的采集储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