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67744U -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 Google Patents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67744U
CN209667744U CN201920209680.6U CN201920209680U CN209667744U CN 209667744 U CN209667744 U CN 209667744U CN 201920209680 U CN201920209680 U CN 201920209680U CN 209667744 U CN209667744 U CN 209667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cup lid
rim
drinking mouth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0968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一
杜颖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rbuck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ffee Equipment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ffee Equipment Co filed Critical Coffee Equipment Co
Priority to CN20192020968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67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67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67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用公开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所述杯盖的盖顶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围绕所述主体部的边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饮用口;可移除地堵住所述饮用口的突起部;以及接收部,其与所述突起部形状配合以在打开所述饮用口后接收所述突起部。所述边缘部的至少靠近所述饮用口的部分设置有耸起部,所述耸起部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该杯盖能够为用户提供提升的饮用体验,允许用户随时随地、方便地打开或堵住饮用口,并且能够将从饮用口移除的突起部留在杯盖上,从而可以整体回收整个杯盖。

Description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饮料杯的杯盖,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这样的杯盖:其能够可拆卸地卡扣在饮料杯的杯口,并且便于使用者通过盖杯饮用饮料杯中的诸如咖啡、茶、可乐、水、酒等饮料。
背景技术
世界各地的饮料店通常都会采用具有杯盖的一次性的饮料杯装入饮料,尤其是热饮(如热咖啡)和碳酸饮料(如可乐)。这种饮料杯的杯盖通常具有饮用口。然而,饮料杯中的饮料可能会从杯盖的饮用口溅出到杯外。具体而言,当用户在手持饮料杯移动时或者当外送人员运输饮料杯时,饮料可能会因颠簸而从饮用口中溅出。因此,杯盖上通常会设置有可移除地堵住饮用口的突起或封堵物,在使用时,用户可以移除突起或封堵物。但是,突起或封堵物在被移除后往往要被扔掉,这样既不方便,也不环保。此外,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可能会面临在移除突起或封堵物以打开饮用口后(例如,在喝掉一部分饮料后),希望等一段时间再饮料杯中饮料的情况,因而有利的是饮用口可以被再次封住,以便例如避免灰尘的进入。
另外,现有的饮料杯的饮用口与饮料杯上缘的垂直距离过短,在使用饮料杯饮用饮料杯内的液体时饮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所述杯盖适于罩住所述饮料杯的杯口,并且包括盖顶部,所述盖顶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围绕所述主体部的边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饮用口;可移除地堵住所述饮用口的突起部;以及接收部,其与所述突起部形状配合以在打开所述饮用口后接收所述突起部。所述边缘部的至少靠近所述饮用口的部分设置有耸起部,所述耸起部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所述杯盖,所述接收部可以位于所述饮用口与所述主体部的几何中心之间。
可选地,所述突起部可以以能够沿翻转轴线翻转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翻转轴线位于所述饮用口与所述接收部之间,并且平行于杯口平面。
可选地,所述翻转轴线可以为所述主体部上形成的翻转槽,以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翻转轴线形成为一体。
可选地,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的最高点到所述杯盖的底缘的距离可以为8mm至21mm,并优选为约19mm。
可选地,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所述杯盖,所述耸起部的最高点可以位于所述饮用口与所述主体部的几何中心的连线上。
可选地,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的最高点到所述饮用口的几何中心的距离可以为0mm至13mm,并优选为约11mm。
可选地,所述突起部可以为在与杯口平面平行的截面呈十字形的柱体。
可选地,所述突起部、所述接收部与所述主体部可以形成为一体。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边缘部可以形成为一体。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靠近所述耸起部的部分可以设置有朝向饮料杯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饮用口和所述接收部可以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上,所述凹陷部适于在用户通过所述饮用口喝所述饮料杯内的液体时接纳用户的唇。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可以邻接所述耸起部并部分围绕所述凹陷部的部分也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接收部可以具有在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突起部时引导所述突起部(112)的导向斜壁。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饮料杯的杯盖,能够为用户提供提升的饮用体验,并且能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方便地打开或堵住饮用口,并且能够将从饮用口移除后的突起部留在杯盖上,从而可以整体回收整个杯盖。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附图并通过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2A至图2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的沿图1中A-A方向剖开的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处于饮用口被堵住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处于饮用口打开、但突出部未进入接收部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杯盖处于饮用口打开、且突出部进入接收部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通过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下面的描述公开或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目的、特征和方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下面的讨论仅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体现在示例性构造中的更广泛的方面。表1是附图中的零件与相应的附图标记的清单。
表1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假定下面实施例中描述的杯盖已卡接在水平放置的饮料杯上,换句话说,饮料杯的杯口平面,也即是杯盖自身所处的平面,是水平面,因此下文中提到的“上”或“顶”、“下”或“底”的方向分别是指杯盖远离饮料杯的一侧与面对饮料杯的一侧。当然,当饮料杯放置于非水平面上时,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实际方位为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10,适于罩住所述饮料杯(未示出)的杯口。杯盖10和/或饮料杯的杯口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杯盖10包括盖顶部100。盖顶部100包括主体部110以及围绕主体部110的边缘部120。主体部110与边缘部120可以形成为一体(例如,通过一次模压成型),以减少加工步骤。
如图1和图3至图6所示,主体部110设置有饮用口111、突起部112和接收部113。突起部112、接收部113与主体部110也可以形成为一体,以减少加工步骤。突起部112可移除地堵住饮用口111。具体地说,在用户未使用杯盖10饮用饮料之前,突起部112处于堵住饮用口111的状态;在用户使用杯盖10时,用户可以将突起部112从所述饮用口111移除,从而可以通过饮用口111饮用(或倒出)饮料。接收部113与突起部112形状配合,以在打开所述饮用口111后接收突起部112。由此,在用户从饮用口111移除突起部112后,可以将突起部112收纳在接收部113中。通过这种结构,首先,从饮用口移除后的突起部可以留在杯盖上,从而可以整体地回收整个杯盖;其次,在用户暂时不饮用饮料时,可以使用收纳在接收部113中的突起部112再次堵住饮用口111,从而防止灰尘落入饮料杯中且可以使饮料不容易从饮用口111溅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部112堵住饮用口111时可以形成对饮用口的密封。
如图1所示,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杯盖10(即,沿竖直方向向下观察),接收部113可以位于饮用口111与主体部110的几何中心(C)之间。由此,接收部113不会在用户饮用饮料时妨碍用户。
如图1和图3所示,突起部112可以以能够沿翻转轴线L翻转的方式连接在主体部110上。翻转轴线L位于饮用口111与接收部113之间,并且平行于杯口平面(即,平行于水平方向)。由此,如图4至图6所示,用户可以方便地将突起部112从饮用口111翻转到接收部113中,反之亦然。并且突起部112始终与主体部110连接,避免了遗失的风险。
翻转轴线L可以体现为在主体部110上形成的翻转槽114,以使主体部110与翻转轴线L形成为一体。这样,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翻转突起部112,并且不需要设置单独的枢轴,节约了加工成本。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沿A-A方向剖开的剖视图中,翻转槽114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弧形,但是根据实际需要,该截面也可以为圆角矩形、梯形等形状。
在一个实例中,突起部112可以为在与杯口平面平行的截面大致呈十字形的柱体。相应地,接收部113的内部形状可以为至少与上述柱体的一部分(最外侧)相配合的筒状结构。从而当突起部112被接收在接收部113中时,接收部113可以以适当的摩擦力保持突起部112。在一个实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突起部112为柱体1121与柱体底部的凸缘部1122的结合体,凸缘部1122的形状与饮用口111的形状吻合,从而突起部112可利用凸缘部1122来堵住饮用口111。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接收部113、突起部112、柱体1121、凸缘部1122中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状的截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梅花形等。
接收部113可以具有在接收部113接收突起部112时引导突起部112的导向斜壁1131,以使突起部112更容易地进入到接收部113中。
如图2A至图2C以及图3所示,边缘部120的靠近饮用口111的部分设置有耸起部121,耸起部121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即,朝上延伸),以便一方面,在饮料从饮用口溅出时挡住溅出的饮料,另一方面,与不升高的边缘相比,升高的耸起部121更适合与用户唇的形状相贴合,以提升用户通过饮用口111饮用饮料时的饮用体验。
如图1所示,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杯盖10,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即,顶部)可以位于饮用口111与主体部110的几何中心C的连线上,以更加符合唇形状。如图2A至图2C所示,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可以向两侧逐渐降低,直到与边缘部120的其它部分齐平。
如图3所示,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杯盖10的底缘的距离(也即是杯盖10的最大厚度)X1可以在8mm至21mm的范围内。优选地,X1可以为约19mm,这样能够为大部分用户提供最佳饮用体验。
仍如图3所示,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饮用口111的几何中心的距离X2可以在0mm至13mm的范围内。优选地,X2可以为约11mm,以便为大部分用户提供最佳饮用体验。
另外,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主体部110的靠近耸起部121的部分可以设置有朝向饮料杯侧凹陷的凹陷部115。饮用口111和接收部113可以设置在凹陷部115中。凹陷部115适于在用户通过饮用口111喝所述饮料杯内的液体时接纳用户的唇(尤其是上唇的中间部分)。此外,凹陷部115还可以在液体溅出饮用口111后将液体挡在其内部。
如图2C和图3所示,主体部110邻接耸起部121并部分围绕凹陷部115的部分也可以向上(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优选形成斜坡部116,以在用户通过所述饮用口喝所述饮料杯内的液体时接纳用户的上唇的两侧部分,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在饮用时的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沿从主体部110的几何中心C径向向外的方向,饮用口111也可以向上倾斜延伸(即,饮用口111本身开在斜坡部116上)。
如图5和图6所示,饮用口111可以具有能够插入常用尺寸的吸管的大小。用户既可以直接通过用嘴覆盖饮用口111来喝饮料杯内的液体,也可以通过将吸管插入饮用口111来喝饮料杯内的液体。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部113的底壁可以设计成易被吸管刺破的壁(例如,可以以塑料膜作为底壁)。这样,用户如果选择用吸管来喝饮料杯内的液体,可以不必移除突起部111,而是直接通过接收部113来插入吸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杯盖10的材料采用PET材料,以适于饮用冷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杯盖也可以采用PP等材料制作,以同样适于饮用热饮。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部112的与杯口相对的底面(在突起部112被接收到接收部113后成为背离杯口的一面)上形成有凹部或凸部,以方便用户将突起部112从接收部113移除以便再次堵住饮用口1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出于确保杯盖10的一次性使用,避免杯盖10被重复利用的考虑,突起部112的该底面可设计成平面,并且突起部112与接收部113可以设计成使得在接收部113接收突起部112后,用户不太容易再将突起部112从接收部113移除。
虽然通过实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和调整。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仅仅受到实例或附图的限制然,而应该明确的是:这些修改和调整均在前面的权利要求所阐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落入由上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的范围内的这些修改和变化。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盖顶部100和主体部110在俯视图中呈圆形,然而它们中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如三角形、矩形、梅花形等。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主体部110相对于边缘部120朝下凹陷,然而主体部110也可以与边缘部120齐平。此外,主体部110、饮用口111、突起部112、接收部113、凹陷部115等的尺寸均不受特别限制。有利地,主体部110的面积占整个盖顶部100的面积的50%以上。

Claims (15)

1.一种用于饮料杯的杯盖(10),适于罩住所述饮料杯的杯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盖(10)包括盖顶部(100),所述盖顶部(100)包括主体部(110)以及围绕所述主体部(110)的边缘部(120),
所述主体部(110)设置有:
饮用口(111);
可移除地堵住所述饮用口(111)的突起部(112);以及
接收部(113),其与所述突起部(112)形状配合以在打开所述饮用口(111)后接收所述突起部(112),并且
所述边缘部(120)的至少靠近所述饮用口(111)的部分设置有耸起部(121),所述耸起部(121)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所述杯盖(10),所述接收部(113)位于所述饮用口(111)与所述主体部(110)的几何中心(C)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112)以能够沿翻转轴线(L)翻转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主体部(110)上,所述翻转轴线(L)位于所述饮用口(111)与所述接收部(113)之间,并且平行于杯口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转轴线(L)为所述主体部(110)上形成的翻转槽(114),以使所述主体部(110)与所述翻转轴线(L)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所述杯盖(10)的底缘的距离(X1)为8mm至2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所述杯盖(10)的底缘的距离(X1)为19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从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观察所述杯盖(10),所述耸起部(121)的最高点位于所述饮用口(111)与所述主体部(110)的几何中心(C)的连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所述饮用口(111)的几何中心的距离(X2)为0mm至1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耸起部(121)的最高点到所述饮用口(111)的几何中心的距离(X2)为1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112)为在与杯口平面平行的截面呈十字形的柱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112)、所述接收部(113)与所述主体部(110)形成为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10)与所述边缘部(120)形成为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10)的靠近所述耸起部(121)的部分设置有朝向饮料杯侧凹陷的凹陷部(115),所述饮用口(111)和所述接收部(113)设置在所述凹陷部(115)上,
所述凹陷部(115)适于在用户通过所述饮用口(111)喝所述饮料杯内的液体时接纳用户的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10)邻接所述耸起部(121)并部分围绕所述凹陷部(115)的部分也沿着垂直于杯口平面的方向朝远离杯口平面的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杯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113)具有在所述接收部(113)接收所述突起部(112)时引导所述突起部(112)的导向斜壁(1131)。
CN201920209680.6U 2019-02-19 2019-02-19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Active CN209667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9680.6U CN209667744U (zh) 2019-02-19 2019-02-19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9680.6U CN209667744U (zh) 2019-02-19 2019-02-19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67744U true CN209667744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68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09680.6U Active CN209667744U (zh) 2019-02-19 2019-02-19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677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9873C (zh) 用于饮料杯的一次性盖
US5894952A (en) Spill-resistant cup lid with condiment funnel and stirring rod
KR101460705B1 (ko) 컵 뚜껑 및 그 휴대용 보호 케이스
EP2470437B1 (en) A lid, cup including a lid,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lid
US20080061069A1 (en) Drink cup lid
US5109995A (en) Beverage drinking set with straw holder
TWM580559U (zh) Cup cover structure
GB2473042A (en) Lid With Flow Direction and Shoulders for Stacking
US4977820A (en) Brewer for tea or coffee
GB2473043A (en) Lid Having Internal Cavity Adjacent Drinking Aperture
CN209667744U (zh)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GB2473041A (en) Lid Having a Perimeter Wall of Varying Height Above a Main Surface
KR200171248Y1 (ko) 용기 상부 외면일측에 개봉부를 형성한 캔음료용기
US8708187B2 (en) Container with an annular ridge locking feature
KR200493052Y1 (ko) 컵 뚜껑
CN209932278U (zh) 一种饮水杯
CN207450640U (zh) 一种聚乳酸耐热杯盖
US2185413A (en) Spout for liquid containers and means for attaching the same thereto
CN211657886U (zh) 一种硅胶杯
CN209377236U (zh) 一种杯盖
CN209064666U (zh) 用于饮料杯的杯盖
JP5128301B2 (ja) オーバー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211154984U (zh) 一种杯盖
CN204260452U (zh) 一种双口双腔水杯
JP3100591U (ja) 飲料容器缶の飲み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