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61364U - 复合滤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复合滤芯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61364U CN209661364U CN201920116561.6U CN201920116561U CN209661364U CN 209661364 U CN209661364 U CN 209661364U CN 201920116561 U CN201920116561 U CN 201920116561U CN 209661364 U CN209661364 U CN 209661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filter element
- reverse osmosis
- osmosis membrane
- outlet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结构,涉及净水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外筒体和滤芯结构,滤芯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外周的前置滤芯单元,内筒体隔开前置滤芯单元和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外筒体的内壁与前置滤芯单元之间有第一水流间隙,前置滤芯单元的内壁与内筒体的外壁之间有第二水流间隙,内筒体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外壁之间有第三水流间隙;外筒体上有与第一水流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与第二水流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与第三水流间隙连通的增压净水进水流道、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以及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该复合滤芯结构占用的体积大大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滤芯结构。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人们对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净水行业得以高速发展;众所周知,反渗透净水机是国内主流的家用净水机。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反渗透净水机中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通常会在反渗透膜滤芯的前端设置2-3个前置滤芯,以实现对异物的有效拦截,保护反渗透膜滤芯、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节省净水机的成本。
然而,净水机因使用4-5个滤芯,所以体积较大,而用户家中的厨下空间越来越小巧化,可供净水器安装的空间越来越少,净水器的体积较大,会占用厨房空间,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净水机使用4-5个滤芯,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的厨房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固设于所述外筒体中的滤芯结构,所述滤芯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和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外周的前置滤芯单元,内筒体隔开所述前置滤芯单元和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
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与所述前置滤芯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流间隙,所述前置滤芯单元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流间隙,所述内筒体的内壁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水流间隙;所述外筒体上与所述滤芯结构的出水端同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三水流间隙连通的增压净水进水流道、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以及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原水进水流道、所述净水出水流道、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所述浓水出水流道以及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原水进水流道、所述净水出水流道、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所述浓水出水流道和所述纯水出水流道在所述外筒体的端部间隔设置,且均延伸至所述外筒体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的内侧与各流道同侧的一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水通道、第二环形通道、第三环形通道和第四环形通道,所述第四环形流道的外侧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五环形通道,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环形通道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的浓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三水流间隙连通,所述第四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五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一水流间隙连通;
所述纯水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所述浓水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连通,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三环形通道连通,所述净水出水流道与所述第四环形通道连通,所述原水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五环形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原水进水流道和所述净水出水流道集成于一体,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和所述浓水出水流道集成于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第一集成体,所述原水进水流道和所述净水出水流道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成体上;所述第一集成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体上的第一安装台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方的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台的尺寸;所述原水进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所述净水出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第二集成体,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和所述浓水出水流道均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成体上;所述第二集成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体上的第三安装台和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方的第四安装台,所述第三安装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台的尺寸;所述浓水出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滤芯单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第一碳棒滤芯和第二PP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包括中心管、包覆于所述中心管上的反渗透膜以及固设于所述反渗透膜靠近各流道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所述反渗透膜端封远离所述反渗透膜的一端与所述外筒体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反渗透膜端封与浓水出水流道连通;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滤芯结构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单元,所述后置滤芯单元的进水端与所述中心管连通,所述后置滤芯单元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连通,所述后置滤芯单元的外壁与所述反渗透膜端封之间设置有第四水流间隙,所述第四水流间隙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固设于外筒体中的滤芯结构,滤芯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外周的前置滤芯单元,内筒体隔开前置滤芯单元和反渗透膜滤芯单元。采用前置滤芯单元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外周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复合滤芯结构占用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复合滤芯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的A-A剖面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图4为图1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中外筒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复合滤芯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的B-B剖面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图8为图5所示的复合滤芯结构中外筒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外筒体;11-原水进水流道;12-净水出水流道;13-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4-浓水出水流道;15-纯水出水流道;16-第一集成体;17-第二集成体;101-第一过水通道;102-第二环形通道;103-第三环形通道;104-第四环形通道;105-第五环形通道;2-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1-中心管;22-反渗透膜;23-反渗透膜端封;3-前置滤芯单元;31-第一PP滤芯;32-第一碳棒滤芯;33-第二PP滤芯;4-内筒体;5-后置滤芯单元;51-第二碳棒滤芯;52-碳棒筒体;53-第一滤芯端盖;54-第二滤芯端盖;7-第三滤芯端盖;8-第四滤芯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筒体1和固设于外筒体1中的滤芯结构,滤芯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外周的前置滤芯单元3,内筒体4隔开前置滤芯单元3和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
外筒体1的内壁与前置滤芯单元3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流间隙,前置滤芯单元3的内壁与内筒体4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流间隙,内筒体4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水流间隙。外筒体1上与滤芯结构的出水端同侧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水流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11、与第二水流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12、与第三水流间隙连通的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14以及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15。
采用前置滤芯单元3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外周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复合滤芯结构占用的体积,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净水机占用用户家中的厨房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原水进水流道11、净水出水流道12、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浓水出水流道14以及纯水出水流道15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各流道设置于同一直线上,使得复合滤芯结构与滤芯座等的连接更为简便。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原水进水流道11、净水出水流道12、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浓水出水流道14和纯水出水流道15在外筒体1的端部间隔设置,且均延伸至外筒体1的外部。
各流道在外筒体1的端部间隔设置,且均延伸至外筒体1的外部,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与滤芯座等的连接更为简便。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筒体1的内侧与各流道同侧的一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水通道101、第二环形通道102、第三环形通道103和第四环形通道104,第四环形流道的外侧与外筒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五环形通道105,第一过水通道101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纯水出口连通,第二环形通道102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浓水出口连通,第三环形通道103与第三水流间隙连通,第四环形通道104与第二水流间隙连通,第五环形通道105与第一水流间隙连通。纯水出水流道15与第一过水通道101连通,浓水出水流道14与第二环形通道102连通,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与第三环形通道103连通,净水出水流道12与第四环形通道104连通,原水进水流道11与第五环形通道105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原水进水流道11和净水出水流道12集成于一体,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和浓水出水流道14集成于一体。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筒体1上设置有第一集成体16,原水进水流道11和净水出水流道12均设置于第一集成体16上。第一集成体16包括设置于外筒体1上的第一安装台和设置于第一安装台上方的第二安装台,第一安装台的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台的尺寸。原水进水流道11设置于第一安装台上,净水出水流道12设置于第二安装台上。
可选的,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且第一安装台的侧壁和第二安装台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筒体1上设置有第二集成体17,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和浓水出水流道14均设置于第二集成体17上。第二集成体17包括设置于外筒体1上的第三安装台和设置于第三安装台上方的第四安装台,第三安装台的尺寸大于第四安装台的尺寸。浓水出水流道14设置于第三安装台上,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设置于第四安装台上。
可选的,第三安装台和第四安装台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且第三安装台的侧壁和第四安装台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置滤芯单元3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3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33,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31、第一碳棒滤芯32和第二PP滤芯33。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包括中心管21、包覆于中心管21上的反渗透膜22以及固设于反渗透膜22靠近各流道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23,反渗透膜端封23远离反渗透膜22的一端与外筒体1密封且固定连接,且反渗透膜端封23与浓水出水流道14连通。中心管21与纯水出水流道15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复合滤芯结构包括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单元5,后置滤芯单元5的进水端与中心管21连通,后置滤芯单元5的出水端与纯水出水流道15连通,后置滤芯单元5的外壁与反渗透膜端封23之间设置有第四水流间隙,第四水流间隙与浓水出水流道14连通。
可选的,后置滤芯单元5的进水端与中心管21通过中接头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后置滤芯单元5包括第二碳棒滤芯51或者碳纤维滤芯或者颗粒活性炭滤芯。
可选的,如图3和图7所示,后置滤芯单元5包括碳棒筒体52和设置于碳棒筒体52中的第二碳棒滤芯51,还包括固套于第二碳棒滤芯51靠近中心管21的一端的第一滤芯端盖53以及固套于第二碳棒滤芯51远离中心管21的一端的第二滤芯端盖54,碳棒筒体52的内壁与第二碳棒滤芯5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第二滤芯端盖54一端与碳棒筒体52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筒体1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二滤芯端盖54的出水口与纯水出水流道15连通。
第一滤芯端盖53封闭第二碳棒滤芯51靠近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一端,且与碳棒筒体52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复合滤芯结构包括设置于外筒体1中的第三滤芯端盖7和第四滤芯端盖8,第三滤芯端盖7位于外筒体1远离后置滤芯单元5的一端,与前置滤芯的外壁以及内筒体4均密封且固定连接,并与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一端固接。第四滤芯端盖8位于外筒体1靠近后置滤芯单元5的一端,且一端与前置滤芯单元3的外壁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筒体1密封且固定连接,且第四滤芯端盖8与净水出水流道12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筒体1包括第一部和与第一部固接的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共同围设出用于容置滤芯结构的容纳腔。
可选的,第一部为底座。
本实施例中,原水进水流道11和净水出水流道12可以互换,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和浓水出水流道14可以互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具有两进三出两条通路,在一种具体可实施方式中,原水由原水进水流道11进入后,先经过第一PP滤芯3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33被净化变成净水后经净水出水流道12流出,经增压泵增压后再经增压净水进水流道流入第三过水间隙,然后进入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经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过滤后,浓水由浓水出水流道14流出,纯水经后置滤芯单元后由纯水出水流道15流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和固设于所述外筒体(1)中的滤芯结构,所述滤芯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和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外周的前置滤芯单元(3),内筒体(4)隔开所述前置滤芯单元(3)和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
所述外筒体(1)的内壁与所述前置滤芯单元(3)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流间隙,所述前置滤芯单元(3)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体(4)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流间隙,所述内筒体(4)的内壁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水流间隙;所述外筒体(1)上与所述滤芯结构的出水端同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11)、与所述第二水流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12)、与所述第三水流间隙连通的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14)以及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以及所述纯水出水流道(15)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和所述纯水出水流道(15)在所述外筒体(1)的端部间隔设置,且均延伸至所述外筒体(1)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的内侧与各流道同侧的一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水通道(101)、第二环形通道(102)、第三环形通道(103)和第四环形通道(104),所述第四环形流道的外侧与所述外筒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五环形通道(105),所述第一过水通道(101)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环形通道(102)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的浓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环形通道(103)与所述第三水流间隙连通,所述第四环形通道(104)与所述第二水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五环形通道(105)与所述第一水流间隙连通;
所述纯水出水流道(15)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101)连通,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102)连通,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与所述第三环形通道(103)连通,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与所述第四环形通道(104)连通,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与所述第五环形通道(105)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和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集成于一体,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和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集成于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上设置有第一集成体(16),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和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成体(16)上;所述第一集成体(16)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体(1)上的第一安装台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方的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台的尺寸;所述原水进水流道(11)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所述净水出水流道(12)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上设置有第二集成体(17),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和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均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成体(17)上;所述第二集成体(17)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体(1)上的第三安装台和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方的第四安装台,所述第三安装台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安装台的尺寸;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所述增压净水进水流道(13)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台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单元(3)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3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33),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31)、第一碳棒滤芯(32)和第二PP滤芯(33)。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包括中心管(21)、包覆于所述中心管(21)上的反渗透膜(22)以及固设于所述反渗透膜(22)靠近各流道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23),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3)远离所述反渗透膜(22)的一端与所述外筒体(1)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3)与浓水出水流道(14)连通;所述中心管(21)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15)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结构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单元(2)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单元(5),所述后置滤芯单元(5)的进水端与所述中心管(21)连通,所述后置滤芯单元(5)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15)连通,所述后置滤芯单元(5)的外壁与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3)之间设置有第四水流间隙,所述第四水流间隙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14)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16561.6U CN209661364U (zh) | 2019-01-23 | 2019-01-23 | 复合滤芯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16561.6U CN209661364U (zh) | 2019-01-23 | 2019-01-23 | 复合滤芯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61364U true CN209661364U (zh) | 2019-11-22 |
Family
ID=68566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16561.6U Active CN209661364U (zh) | 2019-01-23 | 2019-01-23 | 复合滤芯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61364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92892A (zh) * | 2020-04-27 | 2020-07-10 | 江西书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机 |
CN111661944A (zh) * | 2020-06-15 | 2020-09-15 | 浙江艾波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式滤芯结构 |
CN112933973A (zh) * | 2020-12-31 | 2021-06-11 |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反渗透滤芯、复合滤芯及净水机 |
CN114367141A (zh) * | 2022-01-28 | 2022-04-19 | 厦门佳浴智能卫浴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单级复合集成ro滤芯滤瓶的多水路端盖组件 |
CN115475521A (zh) * | 2022-02-28 | 2022-12-16 | 青岛海尔施特劳斯水设备有限公司 | 滤芯及包含该滤芯的净水装置 |
-
2019
- 2019-01-23 CN CN201920116561.6U patent/CN2096613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92892A (zh) * | 2020-04-27 | 2020-07-10 | 江西书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机 |
CN111661944A (zh) * | 2020-06-15 | 2020-09-15 | 浙江艾波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式滤芯结构 |
CN112933973A (zh) * | 2020-12-31 | 2021-06-11 |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反渗透滤芯、复合滤芯及净水机 |
CN114367141A (zh) * | 2022-01-28 | 2022-04-19 | 厦门佳浴智能卫浴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单级复合集成ro滤芯滤瓶的多水路端盖组件 |
CN115475521A (zh) * | 2022-02-28 | 2022-12-16 | 青岛海尔施特劳斯水设备有限公司 | 滤芯及包含该滤芯的净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661364U (zh) | 复合滤芯结构 | |
CN203904090U (zh) | 反渗透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 |
CN203904091U (zh) | 反渗透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 |
CN209307056U (zh) |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 |
CN205367921U (zh) |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机 | |
CN209307063U (zh) | 一种组合滤芯以及净水器 | |
CN214457188U (zh) | 一种复合滤芯 | |
CN105903236A (zh) | 一种储水腔和滤芯一体式水过滤结构 | |
CN107399838A (zh) | 一种一体式滤芯 | |
CN209307057U (zh) |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 |
WO2018161439A1 (zh) |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系统 | |
CN209307046U (zh) | 复合滤芯组件的流道结构 | |
CN110723835A (zh) | 一种带反渗透的小通量五合一复合滤芯 | |
CN207178810U (zh) | 过滤水龙头 | |
CN211871582U (zh) | 一种纯水机及其复合滤芯 | |
CN209397000U (zh) | 复合滤芯 | |
CN209307048U (zh) | 净水器 | |
CN209481319U (zh) | 复合滤芯 | |
WO2020088562A1 (zh) | 复合滤芯和净水器 | |
CN201108784Y (zh) | 龙头净水器 | |
CN207418408U (zh) | 滤芯结构 | |
CN205613288U (zh) | 一种大通量超滤膜滤芯 | |
CN205832975U (zh) | 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 | |
CN211198815U (zh) | 一种带反渗透的五合一复合滤芯 | |
CN211339041U (zh) | 一种带反渗透的小通量五合一复合滤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