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9358U - 一种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9358U
CN209659358U CN201920513997.9U CN201920513997U CN209659358U CN 209659358 U CN209659358 U CN 209659358U CN 201920513997 U CN201920513997 U CN 201920513997U CN 209659358 U CN209659358 U CN 209659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il
terminal device
battery
magnetic field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139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139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9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9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9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用以解决如何在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的前提下,实现终端设备的吸附固定的问题。该终端设备包括:位于所述终端设备内部的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终端设备的制造。

Description

一种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人们对于终端设备的使用更加频繁,而现有终端设备在使用时,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往往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吸附固定。
现有技术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对终端设备进行吸附固定的方式为:通过在终端设备上设置铁片或磁铁吸附物,利用吸附物与支架、墙壁等相对应磁铁进行吸附。由于需要在终端和后壳设置铁片或磁铁吸附物,因此破坏了终端设备的外观美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以解决如何在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的前提下,实现终端设备的吸附固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位于所述终端设备内部的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其中,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一端均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另一端均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电池输出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池与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电连接,且可以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调整流经各个导电线圈的电流,从而使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产生磁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导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吸附于铁磁性物质或产生磁场的物质上;又因为所述电池和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均位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所以导电线圈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在不影响终端设备外观的前提下,实现终端设备的吸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输入和第二输入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输入,而不是用于描述输入的特定顺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终端设备上设置铁片吸附物,利用吸附物与支架、墙壁等相对应磁铁进行吸附连接,因此会影响手机整体的美感,降低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其中,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一端均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另一端均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电池输出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池与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电连接,且可以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调整流经各个导电线圈的电流,从而使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产生磁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导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吸附于铁磁性物质或产生磁场的物质上;又因为所述电池和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均位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所以导电线圈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在不影响终端设备外观的前提下,实现终端设备的吸附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身应用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设备。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终端设备,或者该终端设备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具体的,参照图1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
位于所述终端设备内部的电池11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12。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12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池1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池11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12用于在所述电池11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中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导电线圈12为例示出,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电线圈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数量,例如:4、5、8、12等。即,本实用新型对导电线圈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定导电线圈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导电线圈的形状、大小、材质均不做限定,例如:导电线圈可以为圆形单层铜线圈,也可以为六边形多层铜线圈,还可以为圆形铝线圈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保证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当从导电线圈的起始端到导电线圈的末端的旋向相同时,即导电线圈的旋向都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时,可以采用导电线圈的起始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导电线圈的末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或者可以采用导电线圈的起始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导电线圈的末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若导电线圈的起始端到导电线圈的末端的旋向不同时,即部分导电线圈的旋向为顺时针方向,部分导电线圈的旋向为逆时针方向时,可以采用所有顺时针旋向的导电线圈的起始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末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所有逆时针旋向的导电线圈起始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末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或者可以采用所有逆时针旋向的导电线圈的起始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末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所有顺时针旋向的导电线圈起始端与电池负极电性连接,末端与电池正极电性连接。除了上述举例说明的情形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考虑导电线圈的起始端到导电线圈末端的旋向,进而通过调整接入导电线圈的电流方向,使得所有线圈产生磁场的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其中,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一端均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另一端均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电池输出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池与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电连接,且可以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调整流经各个导电线圈的电流,从而使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产生磁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导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吸附于铁磁性物质或产生磁场的物质上;又因为所述电池和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均位于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所以导电线圈不会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位于终端设备的后壳的内壁上。
示例性的,所述导电线圈具体可以设置在后壳内壁的中间位置、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和右下角等,也可以均布于整个后壳内壁上,本实用新型对导电线圈在后壳内壁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
由于至少一个导电线圈设置于终端设备的后壳的内壁上,因此所述导电线圈与吸附物之间,仅间隔一个终端设备的后壳,可以避免导电线圈的磁场由于吸附距离过远而产生衰减,进而有利于导电线圈的磁场直接对铁磁性物体或产生磁场的物体进行吸附。
可选的,参照图2所示,终端设备还包括:控制开关13,所述控制开关13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的导通或断开。图2中以控制开关13设置于导电线圈12和电池11的主干路为例示出。
具体的,控制开关13可以设置在主干路上,也可以设置在电源内部,使得通过该控制开关的导通或断开进而控制所有导电线圈与电池连接回路的导通或断开。
由于控制开关能够控制所有导电线圈与电池连接回路的导通或断开,因此能够控制终端设备的吸附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可选的,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开关,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开关中的每一个控制开关分别串联于一个所述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中。
具体的,控制开关可以串联于电池正极与导电线圈之间,也可以串联于负极与导电线圈之间。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图3中以终端设备包括一个控制开关13为例示出,其中控制开关13串联于电池11与导电线圈12之间,图中另一导电线圈具有同样设置,此处不做赘述。
示例性的,可以在每一个导电线圈和电池构成的回路中都设置一个控制开关,从而对每一个导电线圈进行控制。
由于至少一个控制开关中的每一个控制开关分别串联于一个所述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打开和关闭所述终端设备的吸附功能,也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打开的导电线圈和电池构成的回路的数量,进而调节吸附力的大小。
可选的,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包括:电流控制装置14;
所述电流控制装置14串联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12与所述电池11形成的回路中,所述电流控制装置用于调节流经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由于终端设备还包括电流控制装置14,因此终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使流经导电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稳定,进而提高导电线圈产生磁场的稳定性,提高终端设备吸附的可靠性。
可选的,参照图5所示,图中电池11,导电线圈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导电线圈12内的铁芯15。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铁芯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棱柱形等柱体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圆台形等形状,还可以是不规则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铁芯的形状、大小以及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制,以能够设置于导电线圈内为准。
具体的,当在导电线圈内设置有铁芯时,所述铁芯能够把导电线圈周围的磁感线集中,起到增强磁场的作用,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铁芯会被磁化,因此铁芯产生的磁场会与导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叠加,从而进一步增强终端设备产生的磁场。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路原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电路原理图包括:电池11、导电线圈12、控制开关13、电流控制装置14和铁芯15,其中,电流控制装置14、导电线圈12、控制开关13以及电池11依次电连接,构成一个串联回路,导电线圈12缠绕在铁芯15上。当控制开关13闭合,电流控制装置14调节流经导电线圈12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使得导电线圈12产生磁场;铁芯15能够把导电线圈12周围的磁感线集中,起到增强磁场的作用,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铁芯15会被磁化,铁芯15产生的磁场会与导电线圈12产生的磁场叠加,从而进一步增强终端设备产生的磁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终端设备能够吸附铁磁性物体或产生磁场的物体。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工作在通过导电线圈产生磁场从而对终端设备进行吸附固定的吸附模式。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导电线圈还用于产生感应电流,并通过所述感应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使用导电线圈进行无线充电。
具体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导电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因此导电线圈与电池构成一个充电回路。当通过所述导电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在所述导电线圈的内部产生感应电流,进而通过感应电流完成对终端设备电池的充电。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也可以工作在通过导电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对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模式。
可选的,如图7所示,图中电池11,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电线圈16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线圈(图7中以包括5个第二导电线圈,且5个第二导电线圈分比为121至125为例示出)。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线圈16内。
具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轴向与所述导电线圈的轴向相同,既可以是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轴线方向与导电线圈的轴线方向平行,也可以是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轴线方向与导电线圈的轴线方向重合。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第二导电线圈121、第二导电线圈122、第二导电线圈123、第二导电线圈124和第二导电线圈125均位于第一导电线圈16内,且第二导电线圈125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电线圈16的轴线方向重合,第二导电线圈121、第二导电线圈122、第二导电线圈123和第二导电线圈124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电线圈16的轴线方向平行。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包括:磁场反馈装置17,
所述磁场反馈装置17,用于检测无线充电底座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所述电流控制装置14,还用于根据无线充电底座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调节所述电池输出至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方向。
具体的,磁场反馈装置17检测无线充电底座所产生磁场的方向,电流控制装置14根据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方向调节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由于电磁感应原理中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电流控制装置14调节所述电池输出至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方向,当导电线圈的磁场方向与无线充电底座磁场方向相同时,终端设备通过导电线圈吸附在无线充电底座上,此时,导电线圈通过感应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完成对电池的充电。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磁场反馈装置17检测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方向,由于电流控制装置14调节根据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方向,调整第二导电线圈121、第二导电线圈122、第二导电线圈123、第二导电线圈124和第二导电线圈125中流经的电流方向,进而调整第二导电线圈121、第二导电线圈122、第二导电线圈123、第二导电线圈124和第二导电线圈125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与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方向相同,因此,所述终端设备吸附于无线充电底座上;与此同时,第一导电线圈16感应无线充电底座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并通过所述感应电流为所述电池11充电。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工作在通过部分导电线圈产生磁场以及通过部分导电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吸附且充电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三种工作模式:吸附模式、充电模式和吸附且充电模式。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包括隔磁器件18,所述隔磁器件18,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与终端设备的处理器19之间。
具体的,隔磁器件18可以由至少一层隔磁材料构成,隔磁材料可以为低磁导率材料,也可以是通电情况下达到隔磁效果的材料,隔磁器件还可以由多层组合材料构成,本实用新型对隔磁器件不做限定,以能够达到隔磁效果为准。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图8为图7沿着A1-A2截线的剖视图,图8中所示,由于隔磁器件18可以位于处理器19与第二导电线圈125之间,因此可以避免导电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对处理器19的影响。
进一步的,还可以增大隔磁器件18的隔磁范围,使隔磁器件18位于处理器19与第一导电线圈16之间,从而避免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底座所产生的磁场对处理器19的影响。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在处理器和至少一个线圈之间设置有隔磁器件,因此可以避免无线充电底座所产生的磁场和导电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对处理器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所述终端设备内部的电池和至少一个导电线圈;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用于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在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导电线圈内的铁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电流控制装置;
所述电流控制装置串联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中,所述电流控制装置用于调节流经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中每一个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的导通或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开关,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开关中的每一个控制开关分别串联于一个所述导电线圈与所述电池形成的回路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圈还用于产生感应电流,并通过所述感应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电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线圈;
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磁场反馈装置,
所述磁场反馈装置,用于检测无线充电底座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所述电流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无线充电底座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调节所述电池输出至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的电流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位于终端设备的后壳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隔磁器件,所述隔磁器件,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之间。
CN201920513997.9U 2019-04-16 2019-04-16 一种终端设备 Active CN209659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13997.9U CN209659358U (zh) 2019-04-16 2019-04-16 一种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13997.9U CN209659358U (zh) 2019-04-16 2019-04-16 一种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9358U true CN209659358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13997.9U Active CN209659358U (zh) 2019-04-16 2019-04-16 一种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93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3542A (zh) * 2020-09-11 2022-03-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结构、电池、电子设备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3542A (zh) * 2020-09-11 2022-03-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结构、电池、电子设备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66973U (zh) 非接触充电模块以及使用该非接触充电模块的接收侧非接触充电设备及发送侧非接触充电设备
CN208433282U (zh) 磁性元件及开关电源装置
US2022024721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of terminal
CN209659358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210721093U (zh) 一种以茶几形态控制全屋电器的设备
CN200976901Y (zh) 带发电装置的箱包
CN108447665A (zh) 一种可调电感器组件及音箱
CN205230315U (zh) 无线充电式无线开关装置
CN205304357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681861A (zh) 一种运动发电装置
CN104225884A (zh) 一种新型发电篮球
CN206098680U (zh) 一种基于电子设备的金属壳绕线模块组成的nfc组件
CN113452149B (zh) 一种无线充电箱
CN214543818U (zh)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
CN211018349U (zh) 充电器、待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04668426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锂电池
CN202231611U (zh) 组合式电源滤波器
CN203589798U (zh) 磁吸式电池可脱卸移动电源
CN209683468U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集成车载充电机
CN105227156B (zh) Crc滤波系统、crc滤波电路、自动化机械设备、静置型大功率弱电电源
CN111786471A (zh) 一种基于灯笼结构的空间全方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及系统
CN205180622U (zh) 采用磁场切换电源的充电手机套
CN208428250U (zh) 一种智能助力机械手手柄控制装置
CN203589794U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无线充电器
CN204073299U (zh) 一种新型发电篮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