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8320U -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8320U
CN209658320U CN201920756089.2U CN201920756089U CN209658320U CN 209658320 U CN209658320 U CN 209658320U CN 201920756089 U CN201920756089 U CN 201920756089U CN 209658320 U CN209658320 U CN 209658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battery unit
main part
afflux component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560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虎
来佑磊
陈元宝
任苗苗
郑东来
金海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560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8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8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8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其中,电池单元包括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1)和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负极极耳(12)和正极极耳(13);负极端子(4)和正极端子(5);将负极极耳(12)与负极端子(4)电联接的第一集流构件(2),将正极极耳(13)与正极端子(5)电联接的第二集流构件(3);其中,第一集流构件(2)包括第一导引板(21),第一导引板(21)为平板结构,负极极耳(12)弯折到第一导引板(2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该结构能够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并减小第一导引板在弯折极耳时的变形。

Description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充电电池被广泛地应用于为高功率的装置提供动力,例如电动车辆等。可充电电池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实现较大的容量或功率。
目前的电池单元在壳体内设有电极组件,电极组件通过将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叠加卷绕形成,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包括涂覆部分和未涂覆部分,未涂覆部分形成极耳,电极组件两侧的极耳分别通过集流构件与壳体顶部的正负极端子连接。
在实用新型人所知晓的相关技术中,为了方便焊接,电极组件两侧的集流构件均设有与极耳连接的支撑板,在极耳与支撑板焊接后整体弯折。但是此种集流构件与极耳固定的方式在电极组件两侧占用较大空间,在电池单元体积一定的情况下,会减小卷绕空间,从而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
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设在电极组件顶部;和
第一集流构件和第二集流构件,第一集流构件将负极极耳与负极端子电联接,第二集流构件将正极极耳与正极端子电联接;
其中,第一集流构件包括第一导引板,第一导引板为平板结构,第一导引板位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靠近负极端子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负极极耳弯折到第一导引板远离主体部的一侧,并与第一导引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电极组件,一个电极组件的负极极耳从主体部沿宽度方向远离另一个电极组件的一侧引出,并且两个电极组件的负极极耳分别从第一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对弯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包括第二导引板,第二导引板为平板结构,第二导引板位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靠近正极端子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正极极耳弯折到第二导引板远离主体部的一侧,并与第二导引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包括第二导引板和支撑板,第二导引板位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靠近正极端子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支撑板连接在第二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正极极耳从外侧连接于支撑板并整体弯折到第二导引板远离主体部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相对折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的根部相对于第二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端部边缘向内缩回预设距离;和/或
第一导引板和/或第二导引板沿宽度方向为自由端的端部边缘在至少部分高度上向内缩回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一缺口,负极极耳和/或正极极耳穿过第一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还包括第二转接板,正极端子固定在第二转接板上,支撑板的顶面与第二转接板间隔设置,第二导引板与支撑板相连位置的顶部设有第二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均为层状结构;
负极极耳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集合部,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导引板沿长度方向远离主体部的一侧,并与第一导引板连接,第一集合部位于第一导引板沿长度方向靠近主体部的一侧,第一导引板与第一集合部贴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板包括基板层,基板层与第一集合部贴合;或者
第一导引板包括基板层和绝缘层,绝缘层贴设在基板层靠近第一集合部的侧面上,绝缘层与第一集合部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每层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第一熔接区,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引板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熔接区,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第二熔接区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熔接区的投影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构件的硬度大于第二集流构件的硬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固定框架;和
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单元,各个电池单元设在固定框架内且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单元,将第一集流构件的第一导引板设置为平板结构,能够减小负极极耳和第一集流构件连接部分在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一个侧端占用的空间,可增加卷绕空间,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而且,直接将硬度较低的负极极耳单独折回与第一导引板连接,可减小弯折过程中需要施加的外力,减小第一导引板的变形,保证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并使电极组件顺利装配到壳体内。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顶盖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A和图5B分别为图4中的B处和C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焊接极耳的熔接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组件;11、主体部;12、负极极耳;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一集合部;13、正极极耳;131、第二连接部;132、第二集合部;2、第一集流构件;21、第一导引板;3、第二集流构件;31、第二导引板;311、第二缺口;32、支撑板;33、第二转接板;4、负极端子;5、正极端子;6、盖板;61、排气构件;62、注液孔;7、绝缘板;8、保护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此外,当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间接地在所述另一元件上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另外,当元件被称作“连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间接地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在下文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为了在以下实施例中清楚地描述各个方位,例如图1中的坐标系对电池单元的各个方向进行了定义,x方向表示电池单元的长度方向;y方向在水平面内与x方向垂直,表示电池单元的宽度方向;z方向垂直于x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表示电池单元的高度方向。基于此种方位定义,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首先对电池模组和电池单元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通过多个电池单元形成电池模组时,电池模组包括固定框架和多个电池单元,各个电池单元设在固定框架内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可采用并联和/或串联的方式联接,各个电池单元可以单独设置壳体,或者省去壳体。或者电池单元也可单独使用。
图1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元可包括电极组件1、盖板6、两个端子和两个集流构件。在电池单元单独使用时,电极组件1外还设有与盖板6连接的壳体,且壳体填充电解液。
其中,电池单元在宽度方向上设有一个电极组件1,或者叠加设置多个电极组件1,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1和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负极极耳12和正极极耳13。具体地,主体部11为涂覆部分,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例如,第一电极为正电极,第二电极为负电极。负极极耳12和正极极耳13为未涂覆部分,材料为铝,且均为层状结构。
电池单元内的电极组件1可以设置单个,适合于各个电极层叠后厚度较小的情况。或者如图1所示,在各个电极层叠后厚度较大时,也可在电池单元内设置两个或更多个独立卷绕的电极组件1,各个电极组件1对应的极耳分别从集流构件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出。
盖板6设在电极组件1顶部,盖板6上设有排气构件61和注液孔62,排气构件61用于释放电池单元内的气体,起到安全作用,注液孔用于向电池单元内注入电解液,并通过密封件封口。两个端子设在盖板6顶部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包括负极端子4和正极端子5。盖板6底部设有绝缘板7,以将盖板6与电极组件1绝缘隔离,提高电池单元内部的绝缘性能。
两个集流构件包括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第一集流构件2将负极极耳12与负极端子4电联接,第二集流构件3将正极极耳13与正极端子5电联接。
在上面给出电池单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下面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集流构件2包括第一导引板21和第一转接板,第一转接板连接在第一导引板21的顶端使第一集流构件2整体形成L形结构,负极端子4固定在第一转接板上。第一导引板21为平板结构,第一导引板21位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负极端子4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负极极耳12弯折到第一导引板2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第一导引板21的外侧面与负极极耳12折回的部分接触,且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例如,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焊接过程中,为了防止对极耳造成损伤,可在最外层极耳的外表面设置保护片8。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集流构件2设置为平板结构,能够减小负极极耳12和第一集流构件2连接部分在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的一个侧端占用的空间,可增加卷绕空间,从而有效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单元的功率。或者在电极组件1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小电池单元的整体尺寸。而且,在板材上裁切出多块平板弯折形成第一集流构件2时,可提高板材的利用率,节约成本。
而且,由于第一集流构件2一般采用与负极端子4相同的材料,例如铜,其材料硬度较高,对于现有技术中在负极集流构件的第一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支撑板的结构,在将两侧的负极极耳连同支撑板弯折的过程中,受到的外力使第一导引板变形较为严重,如果第一导引板朝向主体部方向产生凹入变形,会将压力传递至主体部中的至少部分极片,容易导致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极片受到机械力而脱膜或掉粉,从而影响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如果第一导引板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产生凸出变形,则会影响电池单元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弯折负极极耳12时,直接将硬度较低的负极极耳12单独折回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不涉及支撑板的弯折,可减小弯折过程中需要施加的外力,并减小第一集流构件2的第一导引板21的变形,保证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并防止第一导引板21向外凸出,可使电极组件顺利装配到壳体内。
如图1所示,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电极组件1,一个电极组件1的负极极耳12从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远离另一个电极组件1的一侧引出,并且两个电极组件1的负极极耳12分别从第一导引板2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对弯折。
在电极组件1卷绕厚度较大时,底部的圆弧尺寸较大,会导致电极组件1在底部两侧圆弧外侧的空间利用率低,而拆分为两个电极组件1可减小圆弧尺寸,充分利用电池单元的底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增加电芯能量密度。而且,极耳的总厚度也减小,也利于焊接和弯折,也可减小单个极耳的长度。另外,还能减小最内层极耳因绕行距离较长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和第二转接板,第二转接板连接在第二导引板31的顶端形成L形结构,正极端子5固定在第二转接板上。第二导引板31也为平板结构,第二导引板31位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正极端子5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正极极耳13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第二导引板31连接,例如,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将第二集流构件3也设置为平板结构,能够减小正极极耳13和第二集流构件3连接部分在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个侧端占用的空间,减小的厚度为支撑板的厚度。将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均设置为平板结构,可进一步增加卷绕空间,从而有效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
而且,第二集流构件3一般采用与正极端子5相同的材料,例如铝,虽然材料硬度较低,但是在将两侧的正极极耳连同支撑板弯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轻微变形;或者第二集流构件3也可能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在弯折正极极耳13时,可直接将正极极耳13单独折回,不涉及支撑板的弯折,能够降低对第二集流构件3选材硬度的要求,而且可减小第二集流构件3的第二导引板31的变形,进一步保证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并防止第二导引板31向外凸出,可使电极组件更顺利低装配到壳体内。
此外,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采用相同的结构,在将极耳弯折并与导引板固定连接的工序中,可采用相同的工艺方法,例如,在采用焊接固定极耳与导引板时,可采用相同的工艺,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电池单元的制造难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集流构件3的硬度低于第一集流构件2的硬度时,如图2所示,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第二转接板和支撑板32,第二导引板31位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正极端子5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支撑板32连接在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正极极耳13从外侧连接于支撑板32并整体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在正极极耳13折回后,正极极耳13在宽度方向上覆盖支撑板32,支撑板32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可超出正极极耳13或齐平。
其中,第二导引板31、第二转接板和支撑板32一体成型,此种结构可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结构强度。
该实施例考虑到第二集流构件3的材料硬度较低,在将正极极耳13连同支撑板32弯折的过程中,变形量较小,对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装配的影响较小,因此,仍采用了带有支撑板32的第二集流构件3。此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易于在支撑板32的内侧设置支撑件,在弯折前可通过施加预压力将支撑板32和各片正极极耳13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可提高支撑板32与正极极耳13连接的牢固性。
如图3和图4所示的A-A剖视图,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板32,两个支撑板32相对折回。此种结构中,沿宽度方向两侧的正极极耳13与第二集流构件3可采用相同的连接和弯折方式,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电池单元的制造难度。
如图2所示,支撑板32在未折回的状态下可与第二导引板31呈夹角设置,例如呈90°设置,两个电极组件1对应的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的外侧贴合。各片正极极耳13和支撑板32需要先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再整体折回至支撑板32与第二导引板31贴合。在将两侧的正极极耳13连同支撑板32相对向内弯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滚轮在支撑板32外侧施力使其逐渐向内折回,在大致折回到位后,使第二导引板31远离电极组件主体部11的侧面朝上放置,再通过平板工装将两侧正极极耳13压平,平板工装覆盖两个正极极耳13对应的区域。
图3为图1所示电池单元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示意出了极耳折回后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电极组件1,两个电极组件1的极耳分别从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出。第一集流构件2的第一导引板21采用平板结构,不设置支撑板,两侧的负极极耳12相对弯折到第一导引板2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且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第二集流构件3的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支撑板32,两侧的正极极耳13均从外侧连接于相应的支撑板32并相对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
位于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同侧的极耳相对折回后,在宽度方向上无交叠部分,两个极耳的端部在折回后可接触或具有间隙。此种结构使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两侧的极耳相互独立,可进一步减小极耳和集流构件的连接部分在长度方向占用的空间,以增加卷绕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设有支撑板32,设有支撑板32侧的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的外侧贴合,正极极耳13和支撑板32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后,再整体折回至支撑板32与第二导引板31贴合;未设支撑板32侧的正极极耳13直接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第二导引板31连接。此种结构可减小正极极耳13和第二集流构件3连接结构在长度方向局部占用的空间,以电极组件1设置为局部凸出的结构,以进一步增加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
如果极耳较厚,对于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支撑板32的结构,则支撑板32的根部相对于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边缘向内缩回预设距离。此种结构同时适用于单个和多个电极组件1的电池单元。
该实施例在正极极耳13层叠厚度较大时,易于将正极极耳13弯折,并减小正极极耳13绕过支撑板32时的包覆长度,由此可减小正极极耳13的总长度,节约材料。而且利于使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贴合,从而进一步减小电池单元在长度方向的尺寸。
如果极耳较厚,对于第一导引板21和第二导引板31不设置支撑板32的端部,第一导引板21和/或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为自由端的端部边缘在至少部分高度上向内缩回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一缺口,负极极耳12和/或正极极耳13穿过第一缺口。例如,第一缺口可呈矩形。
该实施例在极耳层叠厚度较大时,易于将极耳弯折,并减小极耳绕过导引板时的包覆长度,极耳根部也无需弯折形成圆弧状结构,而是形成斜坡状结构,由此可减小极耳的总长度,节约材料。而且利于使极耳与导引板贴合,从而进一步减小电池单元在长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2所示,第二集流构件3还包括第二转接板,正极端子5固定在第二转接板上,支撑板32的顶面与第二转接板间隔设置,第二导引板31与支撑板32相连位置的顶部设有第二缺口311。通过设置第二缺口311,易于在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焊接后一起折回,而且在折回的状态下可避免弯折处产生应力集中,防止开裂。例如,第二缺口311可以为通过冲压形成的工艺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的B处放大图,负极极耳12为层状结构,负极极耳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一集合部122,第一连接部121位于第一导引板21沿长度方向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第一导引板21固定连接,第一集合部122位于第一导引板21沿长度方向靠近主体部11的一侧,第一导引板21与第一集合部122贴合设置。
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极耳和集流构件连接部分在主体部11侧端占用的空间,可增加卷绕空间,从而有效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
如图5A所示,负极极耳12从单个电极组件1的主体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开始引出,由于第一导引板21与第一集合部122贴合设置,为了增加第一导引板21与主体部11的绝缘性,第一导引板21包括基板层和绝缘层,绝缘层贴设在基板层靠近第一集合部122的侧面上,绝缘层与第一集合部122贴合。例如,绝缘层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贴在基板层上。
可选地,在能够保证第一导引板21与主体部11的绝缘性的基础上,第一导引板21包括基板层,基板层上不贴设绝缘层,基板层直接与第一集合部122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的C处放大图,正极极耳13为层状结构,正极极耳13包括第二连接部131和第二集合部132,第二连接部131位于第二导引板31沿长度方向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支撑板32固定连接,第二集合部132位于第二导引板31沿长度方向靠近主体部11的一侧,第二导引板31与第二集合部132贴合设置。
为了增加第二导引板31与主体部11的绝缘性,第二导引板31包括基板层和绝缘层,绝缘层贴设在基板层靠近第二集合部132的侧面上,绝缘层与第二集合部132贴合。例如,绝缘层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贴在基板层上。
可选地,在能够保证第二导引板31与主体部11的绝缘性的基础上,第二导引板31包括基板层,基板层上不贴设绝缘层,基板层直接与第二集合部132贴合。
在实际中,虽然第一导引板21的内侧面与第一集合部122之间、第二导引板31的内侧面与第二集合部132之间可能会存在间隙,但是在极耳弯折到位后,会在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两侧极耳的外侧采用工装进行夹紧,以使第一导引板21的两侧分别与负极极耳12和第一集合部122贴合,第二导引板31的两侧分别与正极极耳13和第二集合部132贴合。同时,在压紧力的作用下,支撑板32也与第二导引板31接触,支撑板32可整体与第二导引板31贴合,或者支撑板32的自由端与第二导引板31接触。
对于集流构件中直接将极耳弯折与导引板连接的端部,如果直接将各层极耳折回后与导引板采用激光焊接,由于无法施加压力,各层极耳之间难以压实并出现虚焊,而且在激光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杂质;而且在各层极耳折回后无法设置支撑件,也就不能采用超声波焊接。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焊接方式为:首先,在极耳的内侧设置支撑件,通过超声波焊接将各层极耳焊接形成一体;其次,将形成一体的极耳弯折至导引板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再次,将极耳与导引板通过激光焊接进行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先采用超声波焊接能够通过施加压力将各层极耳压实,防止出现虚焊,提高各层极耳焊接后的牢固性,在极耳弯折后与导引板通过激光焊接能够解决无法设置支撑件的问题,而且由于极耳已经焊接形成一体,也能保证焊接后的可靠性,并减少产生杂质。此种焊接方式结合了超声波焊接和激光焊接的优点。
优选地,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激光焊接形成的第二熔接区W2的投影完全位于超声波焊接形成的第一熔接区W1的投影区域内。熔接区可以呈矩形或者矩形环状结构,当然也可以呈圆形、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该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虚焊,并减少激光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而且,第一熔接区W1最好整体位于极耳弯折区域以外的位置,有利于极耳弯折。
对于负极极耳12,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121的每层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第一熔接区W1,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导引板2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第一熔接区W1全部覆盖第二熔接区W2。对于正极极耳13,第二连接部131的每层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第一熔接区W1,第二连接部131与第二导引板3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第二熔接区W2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熔接区W1的投影区域内。
其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01、制备电极组件1;
步骤102、将负极端子4和正极端子5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上;
步骤103、将负极极耳12弯折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步骤104、将正极极耳13弯折并与第二集流构件3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其中,步骤101和102顺序执行,步骤103和104在步骤102之后执行,且步骤103和104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弯折负极极耳12时,直接将硬度较低的负极极耳12单独折回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不涉及支撑板的弯折,可减小弯折过程中需要施加的外力,并减小第一集流构件2的第一导引板21的变形,保证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并防止第一导引板21向外凸出,可使电极组件顺利装配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将负极极耳12弯折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具体包括:
步骤201、将各片负极极耳12的部分区域预先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一体,形成第一熔接区W1,在焊接时,可在负极极耳12内侧放置支撑件,以便超声波焊接时施加压力;
步骤202、再将焊接后的负极极耳12弯折到第一导引板2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且与第一导引板21贴合;
步骤203、从负极极耳12的外侧将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激光焊接,形成第二熔接区W2,优选地,第一熔接区W1整体覆盖第二熔接区W2。
其中,步骤201~203顺序执行。该实施例先采用超声波焊接能够通过施加压力将各层极耳压实,防止出现虚焊,提高各层极耳焊接后的牢固性,在极耳弯折后与导引板通过激光焊接能够解决无法设置支撑件的问题,而且由于极耳已经焊接形成一体,也能保证焊接后的可靠性,并减少产生杂质,优化焊接质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将负极极耳12弯折并与第一导引板21连接具体包括:
步骤301、将主体部11垂直于宽度方向的面与第一导引板21平行摆放,且负极极耳12内侧面与第一导引板21的外侧面贴合,例如第一导引板21可呈竖直状态;
步骤302、在第一导引板21的内侧放置支撑件,例如垫块等;
步骤303、从负极极耳12的外侧将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超声波焊接;
步骤304、焊接后将主体部11绕负极极耳12的根部旋转90°,实现负极极耳12的弯折。
其中,步骤301~304顺序执行。在通过步骤303焊接过程中,可对主体部11进行辅助限位,以防主体部11发生位置错动而影响焊接效果。
该实施例能够直接通过超声波焊接负极极耳12和第一导引板21,并通过主体部11的旋转实现负极极耳12的弯折,可通过施加压力提高焊接牢固性,防止虚焊,也可减少杂质产生。以图2为例,所有极耳均采用超声波焊接,可降低对焊接设备种类的要求,并简化工艺流转过程,提高焊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和支撑板32,支撑板32连接在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步骤104将正极极耳13弯折并与第二集流构件3连接具体包括:
步骤401、在支撑板32的内侧放置支撑件,以为超声波焊接提供支撑力;
步骤402、从正极极耳13的外侧将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超声波焊接;
步骤403、将焊接后的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整体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
其中,步骤401~403顺序执行。该实施例适用于设有支撑板32的正极极耳13的焊接,支撑板32和第二导引板31形成L形结构,在弯折前形成放置支撑件的空间,因此适合于采用超声波焊接,可通过施加压力提高焊接牢固性,防止虚焊,也可减少杂质产生。
对于图2的结构,若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采用超声波焊接,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也采用超声波焊接,由于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超声波焊接过程中涉及到主体部11的旋转,因此负极极耳12焊接的步骤应该在正极极耳13焊接的步骤之前执行。
若负极极耳12的各层先采用超声波焊接形成一体,再弯折后与第一导引板21采用激光焊接,正极极耳13与支撑板32也采用超声波焊接,则负极极耳12与正极极耳13焊接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制。本申请通过采用极耳与导引板直接焊接的结构,可提高各极耳焊接的灵活性,在焊接过程中也不需要对主体部11进行旋转,可降低操作难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正极极耳13为平板结构,正极极耳13弯折到第二导引板31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第二导引板31固定连接,即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均不设置支撑板。
对于此种结构,可采用两种焊接方式:
其一,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之间和正极极耳13与第二导引板31之间均采用激光焊接,在激光焊接之前仍然是将各层负极极耳12或正极极耳13焊接成一体。
其二,负极极耳12与第一导引板21之间和正极极耳13与第二导引板31之间的其中一处采用激光焊接,另一处采用超声波焊接。由于超声波焊接涉及到主体部11的旋转,因此超声波焊接在激光焊接之前执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1)和从所述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负极极耳(12)和正极极耳(13);
负极端子(4)和正极端子(5),设在所述电极组件(1)顶部;和
第一集流构件(2)和第二集流构件(3),所述第一集流构件(2)将所述负极极耳(12)与所述负极端子(4)电联接,所述第二集流构件(3)将所述正极极耳(13)与所述正极端子(5)电联接;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构件(2)包括第一导引板(21),所述第一导引板(21)为平板结构,所述第一导引板(21)位于所述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所述负极端子(4)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负极极耳(12)弯折到所述第一导引板(21)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引板(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一个所述电极组件(1)的所述负极极耳(12)从所述主体部(11)沿宽度方向远离另一个所述电极组件(1)的一侧引出,并且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的所述负极极耳(12)分别从所述第一导引板(2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对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所述第二导引板(31)为平板结构,所述第二导引板(31)位于所述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所述正极端子(5)的一侧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正极极耳(13)弯折到所述第二导引板(31)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导引板(3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构件(3)包括第二导引板(31)和支撑板(32),所述第二导引板(31)位于所述主体部(11)沿长度方向靠近所述正极端子(5)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板(32)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引板(31)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所述正极极耳(13)从外侧连接于所述支撑板(32)并整体弯折到所述第二导引板(31)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引板(31)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所述支撑板(32),两个所述支撑板(32)相对折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32)的根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边缘向内缩回预设距离;和/或
所述第一导引板(21)和/或所述第二导引板(31)沿宽度方向为自由端的端部边缘在至少部分高度上向内缩回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一缺口,所述负极极耳(12)和/或正极极耳(13)穿过所述第一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构件(3)还包括第二转接板,所述正极端子(5)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接板上,所述支撑板(3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转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引板(31)与所述支撑板(32)相连位置的顶部设有第二缺口(3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耳(12)和所述正极极耳(13)均为层状结构;
所述负极极耳(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一集合部(122),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位于所述第一导引板(21)沿长度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引板(21)连接,所述第一集合部(122)位于所述第一导引板(21)沿长度方向靠近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引板(21)与所述第一集合部(122)贴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引板(21)包括基板层,所述基板层与所述第一集合部(122)贴合;或者
所述第一导引板(21)包括基板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贴设在所述基板层靠近所述第一集合部(122)的侧面上,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集合部(122)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每层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第一熔接区(W1),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与所述第一导引板(2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二熔接区(W2)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熔接区(W1)的投影区域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构件(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集流构件(3)的硬度。
12.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框架;和
多个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电池单元,各个所述电池单元设在所述固定框架内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CN201920756089.2U 2019-05-24 2019-05-24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09658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56089.2U CN209658320U (zh) 2019-05-24 2019-05-24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56089.2U CN209658320U (zh) 2019-05-24 2019-05-24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8320U true CN209658320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30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56089.2U Active CN209658320U (zh) 2019-05-24 2019-05-24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8320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8728A (zh) * 2020-03-18 2020-04-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186417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CN111987340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CN112510240A (zh) * 2020-11-30 2021-03-16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终端设备
CN113078408A (zh) * 2021-03-10 2021-07-06 深圳市雄韬锂电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电池
WO2021226756A1 (zh) * 2020-05-09 2021-11-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CN114649556A (zh) * 2020-12-21 2022-06-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4824676A (zh) * 2022-05-31 2022-07-29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5241610A (zh) * 2022-05-20 2022-10-2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构件、电池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16365181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17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CN111987340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US11450931B2 (en) 2020-03-18 2022-09-20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for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ource
CN111048728A (zh) * 2020-03-18 2020-04-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3748561B (zh) * 2020-03-18 2024-05-10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1048728B (zh) * 2020-03-18 2020-06-2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WO2021184491A1 (zh) * 2020-03-18 2021-09-2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3748561A (zh) * 2020-03-18 2021-12-0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WO2021226756A1 (zh) * 2020-05-09 2021-11-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US11929510B2 (en) 2020-05-09 2024-03-1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ttery module, and apparatus
CN112510240A (zh) * 2020-11-30 2021-03-16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终端设备
CN114649556A (zh) * 2020-12-21 2022-06-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34985A1 (zh) * 2020-12-21 2022-06-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3078408A (zh) * 2021-03-10 2021-07-06 深圳市雄韬锂电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电池
CN115241610A (zh) * 2022-05-20 2022-10-2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构件、电池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14824676A (zh) * 2022-05-31 2022-07-29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6365181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81B (zh) * 2023-05-31 2023-08-0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58320U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US11469481B2 (en) Battery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battery module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JP5663415B2 (ja) 二次電池
CN103858254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KR20120013418A (ko) 단일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208923266U (zh) 电池连接片、电池以及车辆
CN103797616B (zh) 方形电池
CN206820055U (zh) 极耳硬连接的锂电池结构
KR100627360B1 (ko) 집전판용 플레이트와 이의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CN109818082A (zh) 方形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装配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209571433U (zh)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11417180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10165275A (zh)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N207818809U (zh) 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包、电动汽车
CN103765632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9104259U (zh) 二次电池
CN208045591U (zh)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CN113097607A (zh) 锂电池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包
CN205882054U (zh) 二次电池
JP5625119B2 (ja) 二次電池セルの導電連結構造
CN114156608A (zh) 一种锂电池的多卷芯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13964370A (zh) 一种四极组结构的动力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CN220324663U (zh) 一种电芯极耳与顶盖连接结构及电池
KR100627296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