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44414U - 座椅靠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靠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44414U
CN209644414U CN201920061254.2U CN201920061254U CN209644414U CN 209644414 U CN209644414 U CN 209644414U CN 201920061254 U CN201920061254 U CN 201920061254U CN 209644414 U CN209644414 U CN 209644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oad bearing
sub
face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612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永雄
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e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612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44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44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44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包括靠背组件、腰部支撑单元和导向单元;靠背组件,用于座椅靠背以及承载腰部支撑单元;腰部支撑单元,位于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向使用面方向拱起,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靠背组件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与靠背组件滑动接触;导向单元,位于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靠背组件固定连接,用于容纳腰部支撑单元的另一端。该技术方案通过能够在不同大小外力作用下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后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下较好的与腰部曲线贴合,以合适的力度对腰部进行支撑,缓解腰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Description

座椅靠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座椅靠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座椅作为一种坐具在日常办公、学习和休息时被广泛使用,座椅主要包括椅座、靠背和扶手。人体处于坐姿时,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显著增加,当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时,背部可以靠在靠背上,靠背可以对脊椎和腰椎进行一定支撑,缓解脊椎和腰椎的压力。
相关技术中,座椅的靠背可以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坐姿,同时,在靠背上还可以设置腰靠,以进一步缓解腰部疲劳。腰靠可以依靠自身弹性在一定范围内变形,对腰部进行支撑,或者通过手动调节腰靠的力度,当需要变换坐姿时,再次调节腰部支撑件以适应坐姿即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装置,能够在不同大小外力(使用者腰部施加的不同大小的力)作用下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后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下较好的与腰部曲线贴合,以合适的力度对腰部进行支撑,缓解腰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包括靠背组件、腰部支撑单元和导向单元;
所述靠背组件,用于座椅靠背以及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向使用面方向拱起,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位于所述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靠背组件固定连接,用于容纳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所述另一端;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在受到外力后,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拱起部分弹性变形,且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所述另一端在所述导向单元内沿竖直方向滑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靠背组件上的腰部支撑单元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支撑,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时,不同的坐姿对腰部支撑单元产生不同大小的作用力,此时,腰部支撑单元的竖直方向的另一端能够在导向单元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使腰部支撑单元尽量沿竖直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以与腰部以及腰部曲线(腰椎曲线)更好的贴合,且增大了贴合面积,从而适应腰部对腰靠支撑单元的不同大小的力度,腰靠支撑单元在与腰部贴合的同时还能够以合适的力度对腰部进行支撑,不仅提升了座椅靠背装置的舒适性,还使用便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具有第一通孔;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包括:腰部支撑件和滑动部;
所述腰部支撑件,向使用面方向拱起,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连接;
所述滑动部,在外力作用下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包括滑动件和两个侧耳;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腰部支撑件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导向单元内;
所述两个侧耳,分别与所述滑动件的两侧部连接,并向所述导向单元内侧部延伸。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滑动部在导向单元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从而既增大了腰部支撑件的弹性变形程度的范围,又能够使滑动部在竖直方向上平稳的运动,进一步提升了腰部支撑件与腰部以及腰部曲线贴合度和腰部支撑件弹性变形的稳定性,能够更好的对腰部进行支撑,缓解腰部疲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组件,包括第一承载单元和第二承载单元;
所述第一承载单元,用于座椅靠背,具有窗口;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用于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窗口内部,沿竖直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窗口之间具有空隙,两侧部与所述窗口的侧边部连接;
所述腰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所述腰部支撑件的所述一端与第二承载单元连接;
所述空隙,用于供所述腰部支撑件和第二承载单元进行位置调节的空间;
所述滑动部,与第二承载单元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承载单元和第二承载单元作为单独的元件,便于后期维护。同时,腰部支撑件和第二承载单元可以在第一承载单元上进行位置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的腰部位置,进一步提升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竖直方向远离所述导向单元的一端具有卡合部;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还包括调节部;
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腰部支撑件的所述一端连接,穿过所述空隙,并向背向使用面延伸;
所述调节部,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上方,具有腔体,朝向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多个第二通孔,依次沿背向使用面延伸的方向排列;
不同的所述第二通孔与卡合部卡合,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载单元。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腰部支撑单元的调节部与第二承载单元的卡合部卡合,以实现腰部支撑单元靠近或远离使用面的位置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为T形孔,包括第一子孔和第二子孔;
所述第一子孔,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孔,为竖向结构,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卡合部,为T形结构,包括第一子卡合部和第二子卡合部;
所述第一子卡合部,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卡合部,为竖向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T形第二通孔以及T形卡合部的配合对腰部支撑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单元,还包括:第三子卡合部;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固定连接,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和第一子卡合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孔,且使第二子卡合部卡入所述第二子孔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的卡合部卡入第二通孔后,第三子卡合部能够与调节部的腔体的内壁接触并卡合,提升了腰部支撑件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口的侧边部,具有向使用面方向延伸的边檐;
所述边檐,具有滑动导向部,滑动导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具有至少两个滑动件;
其中所述两个滑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所述两侧部;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动导向部滑动接触,且在滑动导向部上滑动之后可定位;
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压板;
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用于将所述滑动件压在所述滑动导向部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承载单元的滑动件在第一承载单元的窗口上滑动,从而对第二承载单元的高低位置进行调节,也即是对腰靠支撑件的高低位置进行调节,以更好的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导向部,包括:多个连续的弧形凹槽;
所述滑动件,具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
所述第一通槽,槽口朝向所述边檐,用于容纳所述滑动导向部;
所述第二通槽,槽口与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口朝向相反,用于容纳压板的侧边部;
所述滑动件还包括:弹性限位滑动子件;
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一端为弹性伸缩结构,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的一端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槽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滑动件的通槽和弹性限位滑动子件在窗口上滑动并定位,不但提升了第二承载单元在调节时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毗邻,且第二通槽远离所述腰部支撑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毗邻的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节约了安装空间和使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为十字形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十字形第一通孔的竖向孔可便于滑动部与导向单元的安装。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靠背组件上的腰部支撑单元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支撑,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时,不同的坐姿对腰部支撑单元产生不同大小的作用力,此时,腰部支撑单元的竖直方向的另一端能够在导向单元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使腰部支撑单元尽量沿竖直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以与腰部以及腰部曲线(腰椎曲线)更好的贴合,从而适应腰部对腰靠支撑单元的不同大小的力度,腰靠支撑单元以合适的力度对腰部进行支撑,不仅提升了座椅靠背装置的舒适性,还使用便捷。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出的腰部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A部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出的腰部支撑件和导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出的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A-A向剖视图。
图6a是图5b的B部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5b的C部结构示意图。
图6c是图5a的E部剖视图。
图6d是图5a的E部剖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a是图7的D部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7的F部结构示意图。
图8c是图7的G部结构示意图。
图8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限位滑动子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承载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在座椅的靠背上可以设置腰靠,对腰部进行支撑以进一步缓解腰部疲劳。腰靠通常横向支撑在靠背上,依靠自身弹性在一定范围内变形,对腰部进行支撑。虽然上述调节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支撑,但是,腰靠依靠自身弹性变形后,变形部位会产生凹陷,从而腰靠对腰部的支撑力减弱,且仅能对腰部的较小范围起到支撑作用;与此同时,腰靠的自身弹性变形可能朝着多个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例如横向和竖向以及斜向的同时变形,且横向的变形程度可能大于竖向的变形程度,所以腰靠变形后对使用者腰部的支撑力被分散,腰靠对腰部的支撑力减弱,从而减弱了缓解腰部疲劳的作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装置,能够在不同大小外力(使用者腰部施加的不同大小的力)作用下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下较好的与腰部曲线贴合,同时以合适的力度对腰部进行支撑,缓解腰部疲劳,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座椅靠背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包括靠背组件100、腰部支撑单元200和导向单元300。
所述靠背组件100,用于座椅靠背以及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位于所述靠背组件1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向使用面方向拱起,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100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100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300,位于所述靠背组件1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靠背组件100固定连接,用于容纳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的所述另一端。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在受到外力后,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的拱起部分弹性变形,且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的所述另一端在所述导向单元300内沿竖直方向滑动。
在该实施例中,靠背组件100可以与座椅的椅座连接,腰部支撑单元200位于靠背组件1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使用者在使用座椅时,背部靠在靠背组件100上,腰部支撑单元200位于靠背组件100上靠近使用者腰部的位置处,以对腰部形成支撑作用。导向单元300固定连接在靠背组件1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其中,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粘接或可拆卸的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腰部支撑单元200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靠背组件100连接,相应的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通过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滑动接触,也可以理解为,腰部支撑单元200的上端与靠背组件100连接,下端通过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滑动连接,或者腰部支撑单元200的下端与靠背组件100连接,上端通过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滑动连接。其中,腰部支撑单元200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靠背组件1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粘接或可拆卸的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腰部支撑单元200的上端与靠背组件100连接,下端通过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滑动连接为例进行说明。腰部支撑单元200向使用面方向拱起,也可以理解为腰部支撑单元200朝向座椅上的使用者腰部方向拱起,腰部支撑单元200的上端固定,下端可滑动,当使用者腰部靠在腰部支撑单元200上时,腰部支撑单元200发生弹性变形,且下端滑动,拱起的弯曲程度变小;此时,当使用者用较大的力度靠在腰部支撑单元200上时,拱起的弯曲程度会进一步相对变小,当使用者用较小的力度靠在腰部支撑单元200上时,拱起的弯曲程度会相对变大,当使用者腰部对腰部支撑单元200的施加的力撤销时,腰部支撑单元200拱起的弯曲程度恢复到初始弯曲程度。本实施例中,在未使用状态下,腰部支撑单元200中部拱起的弯曲程度较大,由中部至上端和下端逐渐延伸并变小。腰部支撑单元200向使用面拱起,发生弹性形变后,虽然拱起的弯曲程度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朝向使用面具有拱起,腰部支撑单元200可以对腰部形成较好的支撑作用;同时,腰部支撑单元200的竖直方向的另一端(例如下端)能够在导向单元300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使腰部支撑单元200尽量沿竖直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腰部支撑单元200发生弹性变形后形成的弯曲弧度与腰部以及腰部曲线(腰椎曲线延伸方向)能够更好的贴合,使用者在使用时,不同的坐姿对腰部支撑单元200产生不同大小的作用力,使腰部支撑单元200发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能够实时适应不同程度变化的坐姿下较好的与腰部以及腰部曲线贴合,能够对腰部形成较好的支撑,不但提升了舒适性,更好的缓解腰部疲劳,而且自适应的方式使用更加便捷。此外,腰部支撑单元200的竖直方向的另一端能够在导向单元300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使腰部支撑单元200尽量沿竖直方向(腰椎或脊椎延伸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以对腰部的支撑力集中在腰椎或脊椎附近,对腰部形成更好的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腰部支撑单元200拱起的弯曲弧度可以是一段圆弧也可以是非圆弧的曲线,中部拱起的弯曲程度较大,由中部至上端和下端逐渐延伸并变小。
进一步的,腰部支撑单元200的形状可以包括板状,其中,纵轴沿竖直方向,纵轴略大于横轴的长度,板状的形状增大了腰部支撑单元200与腰部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支撑范围,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腰部支撑单元200还可以是中部拱起弧度小于两侧拱起弧度,且中部至两侧形成曲面,也可以理解为,靠近使用者腰椎的部分拱起弧度较小,靠近使用者腰椎左右两侧的部分拱起弧度较大,腰部支撑单元200能够对腰部形成一个近似包围式的结构,既增大了对腰部的支撑范围,又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升了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腰部支撑单元200的材料包括增韧尼龙,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及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单元300可以与靠背组件100形成滑轨结构,腰部支撑单元200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能够在该滑轨结构上滑动且不脱离滑轨结构,例如,导向单元300形成一个可以限位的轨道结构,腰部支撑单元200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具有滑块,滑块在导向单元300上滑动;在沿竖直方向滑动过程中,滑轨可以对最大位移量进行限制,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背组件100朝向使用面的侧面上还可以设有柔性织布材料,腰部支撑单元200位于柔性织布和靠背组件100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a、图3b和图4a所示,所述导向单元3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具有第一通孔310。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包括:腰部支撑件210和滑动部。
所述腰部支撑件210,向使用面方向拱起,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100连接。
所述滑动部,在外力作用下可在所述第一通孔310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包括滑动件220和两个侧耳230;
所述滑动件220,与所述腰部支撑件210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0延伸至导向单元300内。
所述两个侧耳230,分别与所述滑动件220的两侧部连接,并向所述导向单元300内侧部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导向单元300的结构可以包括盖帽状,第一通孔310位于导向单元300朝向座椅上的使用者腰部的一侧面上,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孔310位于导向单元30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第一通孔310在竖直方向上与滑动件220之间具有空间,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孔310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所以滑动部在第一通孔310内可以沿竖直方向滑动。同时,滑动件220在竖直方向的一端与腰部支撑件210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延伸至导向单元300内(如图2所示,滑动件220的上端与腰部支撑件210的下端固定连接,滑动件220的下端通过第一通孔310延伸至导向单元300内),滑动件220的两侧部(横向侧部)分别设有一个侧耳230,两个侧耳230分别位于第一通孔310的两侧,且位于导向单元300内,侧耳230将滑动件220限制在导向单元300上,且能够在导向单元300内随滑动件220滑动,如图4c所示。滑动部在第一通孔310和导向单元300内沿竖直方向滑动,滑动部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更加平稳的运动,进一步提升了腰部支撑件210弹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4c、图5b、图6a所示,滑动件220可以与第一通孔310的内壁滑动接触,侧耳230与导向单元300的内壁滑动接触,导向单元300可以对滑动部起到支撑作用,以使滑动部在沿竖直方向滑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10的形状包括矩形孔或方形孔,这样一来,滑动件220与第一通孔310的内壁接触,可以沿直线轨迹运动,在滑动件220滑动过程中更加顺畅,且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其中,侧耳230的形状包括块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所示,所述第一通孔310,为十字形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滑动件220在第一通孔310的横向孔结构中滑动,第一通孔310的竖向孔结构可便于滑动部与导向单元300安装。本实施例中,导向单元300在安装时,先转动九十度使滑动部的侧耳230由竖向孔进入导向单元300内部,然后导向单元300再转动回位,使滑动件220位于横向孔内,最后将导向单元300与靠背组件100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腰部支撑件210的板面上具有多个通孔,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增加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a、图5b、图7、图9所示,所述靠背组件100,包括第一承载单元110和第二承载单元120。
所述第一承载单元110,用于座椅靠背,具有窗口130。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用于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位于所述窗口130内部,沿竖直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窗口130之间具有空隙,两侧部与所述窗口130的侧边部连接。
所述腰部支撑件210,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所述腰部支撑件210的所述一端与第二承载单元120连接。
所述空隙,用于供所述腰部支撑件210和第二承载单元120进行位置调节的空间;
所述滑动部,与第二承载单元120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300,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单元110与座椅的椅座连接,用于座椅的靠背,为板状,可为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面板,板面上开有窗口130,窗口130的结构为通孔结构。第二承载单元120用于承载腰部支撑件210和导向单元300,第二承载单元120的形状也可以包括板状等与第一承载单元110的窗口130相配合的形状。第二承载单元120沿竖直方向的两端部与窗口130之间具有空隙,两侧部与窗口130的侧边部连接,其中,第二承载单元120与窗口130可以活动连接,第二承载单元120在窗口130上可以运动以进行调节。腰部支撑件210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承载单元120可以活动连接,且腰部支撑件210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可以在所述空隙中运动以对腰部支撑件210进行调节。腰部支撑件210和第二承载单元120可以在第一承载单元110上进行位置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的腰部位置,进一步提升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a、图7所示,靠背组件100上还具有轨道,轨道具有导向作用,沿竖直方向延伸,包括两条子轨道121,子轨道121与靠背组件100固定连接,位于导向单元300和靠背组件100之间,可以被导向单元300包围在内,且与侧耳230滑动连接,侧耳230位于子轨道121和导向单元300之间。两个子轨道121可以对侧耳230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滑动部滑动时更加稳定,提升了可靠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6a、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有导向作用的子轨道121与第二承载单元120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图5b、图6b、图7、图8a、图9所示,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竖直方向远离所述导向单元300的一端具有卡合部122。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还包括调节部240。
所述调节部240,与所述腰部支撑件210的所述一端连接,穿过所述空隙,并向背向使用面延伸。
所述调节部240,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上方,具有腔体241,朝向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242。
所述多个第二通孔242,依次沿背向使用面延伸的方向排列。
不同的所述第二通孔242与卡合部122卡合,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200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
在该实施例中,卡合部122和调节部240相互配合,可以对腰部支撑件210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如图5b、图6b、图9所示,卡合部122卡在调节部240的不同位置上,腰部支撑件210可以远离或靠近第二承载单元120。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和需要,可以将腰部支撑件210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向第二承载单元120靠近或远离,以使腰部支撑件210整体可以向第二承载单元120靠近或远离。例如体型较为壮的使用者或需要对腰部支撑力较弱时,可能需要将腰部支撑件210调节至相对靠近第二承载单元120和第一承载单元110,体型较为瘦弱的使用者或需要对腰部支撑力较强时,可能需要将腰部支撑件210调节至相对远离第二承载单元120和第一承载单元110。腰部支撑单元200的调节部240与第二承载单元120的卡合部122卡合,以实现腰部支撑单元200靠近或远离使用面的位置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
本实施例中,如图4a、图4b、图6b所示,调节部240的底部上具有多个与腔体241连通的第二通孔242,多个第二通孔242依次沿背向使用面延伸的方向排列,卡合部122卡在不同的第二通孔242上,腰部支撑件210可以远离或靠近第二承载单元120。卡合部122的结构可以包括与第二通孔242相互配合的卡子或卡扣等结构,卡合部122卡入第二通孔242内并可以卡在第二通孔242上,从而将腰部支撑件210的位置调节后进行定位。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42的数量可以包括两个、三个或者多个,至少包括两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b、图8a、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二通孔242,为T形孔,包括第一子孔2421和第二子孔2422。
所述第一子孔2421,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孔2422,为竖向结构,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卡合部122,为T形结构,包括第一子卡合部1221和第二子卡合部1222。
所述第一子卡合部1221,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卡合部1222,为竖向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1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42为T形孔形状,卡合部122为T形结构,第二通孔242和卡合部122相配合形成可以拆卸和卡合的结构。第二子卡合部1222一端与第一子卡合部1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承载单元120竖直方向远离所述导向单元300的一端固定连接。如图4a、图8a、图6b所示,卡合部122在卡入调节部240时,第一子卡合部1221由第一子孔2421进入调节部240的腔体241内,然后将调节部240略往远离使用面的方向(使用者腰部方向)推动,此时,第二子卡合部1222进入第二子孔2422中,第一子卡合部1221的长度大于第二子卡合部1222的宽度(T形),所以第一子卡合部1221卡在调节部240腔体241的内壁上,也即是卡在第二子孔2422两侧。在需要调节腰部支撑件210时,将腰部支撑件210的调节部240略往使用面方向(使用者腰部方向)推,此时,第二子卡合部1222从第二子孔2422中退出,再沿竖直方向向远离卡合部122方向推,此时,第一子卡合部1221从第一子孔2421中退出,卡合部122脱离调节部240,然后,再将卡合部122重新卡入合适位置的第二通孔242中,即可完成调节。T形第二通孔242以及T形卡合部122的配合对腰部支撑件210的位置进行调节,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
具体的,当卡合部122和调节部240位于第二承载单元120和腰部支撑件210上端时,在需要调节腰部支撑件210时,将腰部支撑件210的调节部240略往使用面方向(使用者腰部方向)推,此时,第二子卡合部1222从第二子孔2422中退出,再略往上推,此时,第一子卡合部1221从第一子孔2421中退出,卡合部122脱离调节部240,然后,再将卡合部122重新卡入合适位置的第二通孔242中,即可完成调节。当卡合部122和调节部240位于第二承载单元120和腰部支撑件210下端时,在需要调节腰部支撑件210时,将腰部支撑件210的调节部240略往使用面方向(使用者腰部方向)推,此时,第二子卡合部1222从第二子孔2422中退出,再略往下推,此时,第一子卡合部1221从第一子孔2421中退出,卡合部122脱离调节部240,然后,再将卡合部122重新卡入合适位置的第二通孔242中,即可完成调节。
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孔2422和第二子卡合部1222相互配合,第二子孔2422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二子卡合部1222的尺寸,以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子卡合部1222可以进出第二子孔2422。其中,当使用时,由于第二子孔2422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使用者腰部靠在腰部支撑件210上时,腰部支撑件210受到向后的力,第二子孔2422进一步相对卡合部122略向后运动,能够进一步与第二子卡合部1222紧密卡合,使卡合部122不易脱离调节部24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还包括:第三子卡合部1223。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1223,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1221固定连接,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1223和第一子卡合部1221穿过所述第一子孔2421,且使第二子卡合部1222卡入所述第二子孔2422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子卡合部1223可以卡在调节部240的腔体241内壁上,也即是卡在第二子孔2422的一侧面,这样一来,卡合部122能够对第二子孔2422的三侧均形成卡合,提升了腰部支撑件210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c、图7、图8b、图9所示,图6c是图5a的E部剖面放大图,也可以理解为是用一个近似平行于使用面且垂直于水平面的截面对E部进行剖面。所述窗口130的侧边部,具有向使用面方向延伸的边檐111。
所述边檐111,具有滑动导向部112,滑动导向部112沿竖直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具有至少两个升降滑动件123。
其中所述两个升降滑动件12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120的所述两侧部。
所述升降滑动件123,与所述滑动导向部112滑动接触,且在滑动导向部112上滑动之后可定位。
所述靠背组件100,还包括压板140。
所述压板140,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110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110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滑动件123滑动连接,用于将所述升降滑动件123压在所述滑动导向部112上。
在该实施例中,窗口130的侧边部具有向使用面方向延伸的边檐111,也可以理解为窗口130的边沿上具有向使用面方向延伸的边檐111。竖向边檐111部分上具有滑动导向部112,两个升降滑动件123分别位于第二承载单元120的横向两侧部。第二承载单元120的升降滑动件123在滑动导向部112上滑动,以使第二承载单元120能够在竖向的边檐111上滑动,也即是第二承载单元120可以在第一承载单元110上上下运动以进行高低调节。其中,压板140压设在升降滑动件123上,且与第一承载单元110固定连接,与升降滑动件123滑动连接,以使升降滑动件123在滑动时不脱离滑动导向部112。
本实施例中,滑动导向部112位于边檐111的檐面上,也即是位于边檐111上面积较大的面上。第二承载单元120的升降滑动件123在第一承载单元110的窗口130上滑动,从而对第二承载单元120的高低位置进行调节,也即是对腰靠支撑件的高低位置进行调节,以更好的适应不同体形和不同坐姿的使用者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升降滑动件123可以具有弹性的结构,在受到外力时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在滑动导向部112上滑动,外力撤销时,可以与滑动导向部112卡合以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压板140沿升降滑动件123滑动方向的两端与第一承载单元110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铆接或粘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d、图7、图8b、图8c、图9、图10所示,所述滑动导向部112,包括:多个连续的弧形凹槽113。
所述升降滑动件123,具有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
所述第一通槽124,槽口朝向所述边檐111,用于容纳所述滑动导向部112。
所述第二通槽125,槽口与所述第一通槽124的槽口朝向相反,用于容纳压板140的侧边部。
所述升降滑动件123还包括: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
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一端为弹性伸缩结构,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一端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113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槽124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窗口130的边檐111可以容纳在第一通槽124内,第一通槽124上的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与滑动导向部112滑动接触,压板140的侧边部或者边沿容纳在第二通槽125内,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能够滑动运动。本实施例中,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两端抵持在第一通槽124和滑动导向部112之间,其中,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弹性伸缩端抵触在滑动导向部112的弧形凹槽113内,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与伸缩端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槽124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腰部支撑件210的高低位置时,上下推动第二承载单元120,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弹性伸缩端能够在相邻弧形凹槽113之间滑入滑出,滑入弧形凹槽113后,弹性伸缩端伸出与弧形凹槽113的槽底接触,以进行定位,滑出弧形凹槽113时,在弧形凹槽113的侧壁压下弹性伸缩端,所以第二承载单元120能够滑动且定位。升降滑动件123的通槽和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在窗口130上滑动并定位,不但提升了第二承载单元120在调节时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与伸缩端相对的另一端可以固定在第一通槽124的内壁上,滑动导向部112的弧形凹槽113位于窗口130的边檐111的外檐面上或内檐面上。压板140靠近边檐111的侧边部与第二通槽125滑动接触。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113的连接处也可以为弧形,使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滑动更加顺畅。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d所示,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弹簧球头柱塞。弹簧球头柱塞包括柱塞1261、弹簧和球头1262,弹簧位于柱塞的轴向安装孔内,与球头相抵触,球头位于安装孔的孔口处,球头凸出于安装孔的孔口但不脱离安装孔,球头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在安装孔内伸出或缩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槽124的槽口和第二通槽125的槽口朝向相背,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可以具有共同的外底部,也即是两个槽的槽底是相连接的,槽口朝向是相背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8c所示,所述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毗邻,且第二通槽125远离所述腰部支撑件21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具有一个共同的槽壁,截面形成近似S形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依次沿远离腰部支撑件210的方向排列。这样一来,升降滑动件123沿着第一承载单元110的板面设置,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进而也节约了使用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6d、图8c、图10所示,滑动导向部112位于边檐111的外檐面上,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位于第一通槽124和第二通槽125共有槽壁的内壁上,该内壁上可以开设容纳孔,弹性限位子件固定在容纳孔内,且弹性限位滑动子件126的弹性伸缩端抵触在滑动导向部112的弧形凹槽113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承载单元120靠近升降滑动件123且背向使用面的侧面上可以安装有把手,便于拖动第二承载单元120上下运动,调节高低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组件、腰部支撑单元和导向单元;
所述靠背组件,用于座椅靠背以及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向使用面方向拱起,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位于所述靠背组件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靠背组件固定连接,用于容纳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所述另一端;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在受到外力后,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拱起部分弹性变形,且所述腰部支撑单元的所述另一端在所述导向单元内沿竖直方向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具有第一通孔;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包括:腰部支撑件和滑动部;
所述腰部支撑件,向使用面方向拱起,竖直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组件连接;
所述滑动部,在外力作用下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包括滑动件和两个侧耳;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腰部支撑件竖直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导向单元内;
所述两个侧耳,分别与所述滑动件的两侧部连接,并向所述导向单元内侧部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组件,包括第一承载单元和第二承载单元;
所述第一承载单元,用于座椅靠背,具有窗口;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用于承载所述腰部支撑单元,位于所述窗口内部,沿竖直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窗口之间具有空隙,两侧部与所述窗口的侧边部连接;
所述腰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所述腰部支撑件的所述一端与第二承载单元连接;
所述空隙,用于供所述腰部支撑件和第二承载单元进行位置调节的空间;所述滑动部,与第二承载单元滑动接触;
所述导向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竖直方向远离所述导向单元的一端具有卡合部;
所述腰部支撑单元,还包括调节部;
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腰部支撑件的所述一端连接,穿过所述空隙,并向背向使用面延伸;
所述调节部,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上方,具有腔体,朝向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多个第二通孔,依次沿背向使用面延伸的方向排列;
不同的所述第二通孔与卡合部卡合,以使所述腰部支撑单元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载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为T形孔,包括第一子孔和第二子孔;
所述第一子孔,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孔,为竖向结构,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卡合部,为T形结构,包括第一子卡合部和第二子卡合部;
所述第一子卡合部,为横向结构;
所述第二子卡合部,为竖向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还包括:第三子卡合部;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子卡合部固定连接,朝向使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子卡合部和第一子卡合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孔,且使第二子卡合部卡入所述第二子孔内。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的侧边部,具有向使用面方向延伸的边檐;
所述边檐,具有滑动导向部,滑动导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承载单元,具有至少两个滑动件;
其中所述两个滑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单元的所述两侧部;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动导向部滑动接触,且在滑动导向部上滑动之后可定位;
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压板;
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朝向使用面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一承载单元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用于将所述滑动件压在所述滑动导向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向部,包括:多个连续的弧形凹槽;
所述滑动件,具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
所述第一通槽,槽口朝向所述边檐,用于容纳所述滑动导向部;
所述第二通槽,槽口与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口朝向相反,用于容纳压板的侧边部;
所述滑动件还包括:弹性限位滑动子件;
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一端为弹性伸缩结构,所述弹性限位滑动子件的一端抵触在所述弧形凹槽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槽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毗邻,且第二通槽远离所述腰部支撑件。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十字形结构。
CN201920061254.2U 2019-01-14 2019-01-14 座椅靠背装置 Active CN209644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1254.2U CN209644414U (zh) 2019-01-14 2019-01-14 座椅靠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1254.2U CN209644414U (zh) 2019-01-14 2019-01-14 座椅靠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44414U true CN209644414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61254.2U Active CN209644414U (zh) 2019-01-14 2019-01-14 座椅靠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444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9254A (zh) * 2019-11-26 2022-01-14 申宇烈 脊椎矫形用运动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9254A (zh) * 2019-11-26 2022-01-14 申宇烈 脊椎矫形用运动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7632B (zh) 椅子
CN102894699B (zh) 一种活动座椅靠背随动装置
KR101679795B1 (ko) 지지 위치와 강도를 통합적으로 조절하는 요추지지 조절장치
CN209644414U (zh) 座椅靠背装置
CN205321832U (zh) 一种带腰托的座椅
CN104799597A (zh) 一种沙发机械联动装置
CN209950806U (zh) 一种腰靠及座椅
CN213720942U (zh) 椅背调节架、升降椅托盘和升降椅
CN205321833U (zh) 一种办公椅
CN202448780U (zh) 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椅
CN114009999B (zh) 一种滑动翻转机构、头枕调节装置及头枕支架
CN109624811A (zh) 具有无级调节头枕的座椅
CN212815352U (zh) 靠背椅调节结构
CN203780368U (zh) 驾驶室座椅扶手箱
CN214905233U (zh) 一种便于倚靠的智能座椅
CN202981101U (zh) 活动座椅靠背随动装置
CN209883556U (zh) 一种扶手可调节的办公椅
CN210478463U (zh) 多档位支撑机构以及可调式腰托
CN203252247U (zh) 自重扭簧调节转椅托盘
CN216438861U (zh) 椅子头枕的调节装置
CN209750437U (zh) 可调节头枕装置
CN215009673U (zh)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CN207202549U (zh) 一种椅背调整机构
CN213962562U (zh) 一种可升降调节的弹性腰靠
CN202386232U (zh) 一种可调节扶手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