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5097U -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 Google Patents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5097U
CN209625097U CN201920716351.0U CN201920716351U CN209625097U CN 209625097 U CN209625097 U CN 209625097U CN 201920716351 U CN201920716351 U CN 201920716351U CN 209625097 U CN209625097 U CN 2096250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shaft
wall
screw
cladding
ho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163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Stronki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Stronk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Stronki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Stronk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163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50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50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509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板状包覆件,形成有第一包覆孔部、第二包覆孔部、介于第一包覆孔部与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形成有与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连通的空隙部分;补偿件,放置在第一内壁上且能够在重叠部内运动;抵接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壁且能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联动构件,随着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旋转,联动构件使补偿件在板状包覆件的内部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组件和笔记本电脑,实现补偿解决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铰链组件随着长时间使用而导致双轴所受包覆力的衰减,增加铰链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铰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随着诸如笔记本电脑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逐渐普及化,用户对于这类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个性化要求也逐渐增多。
通常,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和屏幕通过具有双轴的铰链组件连接在一起。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能够产生包覆力的部件来对铰链组件的双轴施加迫紧力。然而,随着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和屏幕不断展开和闭合,使得铰链组件的双轴所受到的包覆力逐渐衰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于键盘和屏幕开合的体验,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后为了保证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和屏幕的顺利开合,而需要选择更换笔记本的铰链。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解决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铰链组件随着长时间使用而导致双轴所受包覆力会逐渐衰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其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
补偿件,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上且能够在所述板状包覆件的重叠部内运动;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联动构件,由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至少一者驱动,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所述联动构件使所述补偿件在所述板状包覆件的内部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与所述补偿件相对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偏心轮部和第二偏心轮部,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以如下方式布置: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以相反的旋向同步旋转,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交替地推动所述补偿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均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
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中并通过对应的所述敞开部分暴露,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能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而在所述第一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内旋转。
优选地,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一者的与所述补偿件相对的部分形成为第三偏心轮部,所述联动构件包括圆环部和杆部,所述杆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圆环部固定连接,所述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补偿件铰接,所述圆环部套在所述第三偏心轮部的外周,使得随着所述第三偏心轮部跟随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所述一者旋转,所述第三偏心轮部带动所述圆环部动作,进而经过所述杆部带动所述补偿件移动,所述第三偏心轮部位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敞开部分中并通过所述敞开部分暴露。
优选地,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观察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截面形状为整体闭合形状的哑铃形状,或者
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观察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截面形状为整体具有断开部分的哑铃形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中的一者的中央部处彼此间隔开,以形成所述断开部分,
所述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所述第一抵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并位于所述断开部分的两侧,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分由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自身的部分形成,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自身的所述部分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分为从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二内壁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或者
所述抵接部分为螺钉,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二内壁开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钉旋拧到所述螺纹孔中以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优选地,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轴部,所述第一连接轴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轴;
第二连接轴部,所述第二连接轴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
连杆,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轴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连杆沿预设轨迹运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连杆沿预设轨迹进行反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轴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偏离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心的第一轴销和第二轴销,所述第二连接轴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偏离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心的第三轴销和第四轴销,所述第一连接轴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轴部为曲轴部;
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一轴销和所述第三轴销,所述第二连杆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二轴销和所述第四轴销,
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运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进行反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其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设置有第一齿轮;
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旋转轴在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
惰轮,介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惰轮的轴线垂直于由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所确定的平面;所述惰轮的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所述惰轮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绕着预设轴线旋转;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所述重叠部内的所述惰轮;
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惰轮三者的同步旋转,所述抵接部分与所述惰轮产生相对运动。
优选地,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轴杆,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和第一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轴孔,所述轴杆通过所述轴孔穿设于所述惰轮并将所述惰轮固定于所述板状包覆件上;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轴孔,所述第一内壁的轴孔内设有内螺纹并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所述空心螺钉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侧面,轴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的轴孔及所述惰轮的轴孔和所述空心螺钉的通孔内;通过调节所述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均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两个所述空心螺钉分别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两侧面的内凹的台阶沉孔环面上,以支撑所述惰轮绕自身轴线旋转;通过调节两个所述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分别与所述惰轮的对应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轴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使得所述螺钉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侧面,通过调节所述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均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通过所述敞开部分向外暴露,从而避让轮齿部分。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分由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自身的部分一体形成,所述惰轮的两侧表面绕中心设有圆环形凸筋,并且所述圆环形凸筋与所述抵接部分抵接。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分为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或者
所述抵接部分为螺钉,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钉旋拧到所述螺纹孔中以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惰轮的侧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其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一螺旋槽;
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旋转轴在与所述第一螺旋槽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二螺旋槽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一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轴向移动块,介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所述轴向移动块的上下两侧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旋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槽适配的凸起的外螺旋部;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相互反向旋转,所述轴向移动块相应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方向往复移动;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被轴向定位,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所述轴向移动块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在垂直于由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线确定的平面的方向上约束所述轴向移动块;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所述重叠部内的所述轴向移动块;
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轴向移动块三者的同步运动,所述抵接部分与所述轴向移动块产生相对运动。
优选地,所述轴向移动块的分别面对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相邻的两侧面设有凸起或凸起筋条,所述凸起或所述凸起筋条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弹性相互抵顶并在相互运动时相互摩擦;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所述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一内壁的侧面,通过调节所述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所述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所述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旋入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和所述第二螺钉作为抵顶件的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一内壁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二侧面,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螺钉和所述第二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及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其中,笔记本电脑包括如上所述的铰链组件、键盘部和屏幕部;
所述键盘部经由第一连接板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屏幕部经由第二连接板连接到所述第二旋转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组件和笔记本电脑,实现补偿解决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铰链组件随着长时间使用而导致双轴所受包覆力的衰减,增加铰链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的又一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省略部分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的板状包覆件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10-第一旋转轴;20-第二旋转轴;30-扭力调整片;41-第一连接轴部;42-第二连接轴部;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60-板状包覆件;61-第一包覆孔部;62-第二包覆孔部;63-敞开部分;64-第一内壁;65-第二内壁;66-断开部分;67-空隙部分;70-螺钉;80-补偿件;91-第一偏心轮部;92-第二偏心轮部;100-第一连接板;200-第二连接板;300-第一支撑件;400-第二支撑件;10'-第一旋转轴;20'-第二旋转轴;60'-板状包覆件;40-惰轮;10”-第一旋转轴;20”-第二旋转轴;60”-板状包覆件;7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
实施例一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另一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又一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省略部分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板状包覆件的示意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铰链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板状包覆件、补偿件、抵接部分、联动部分、多个扭力调整片、联动组件、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
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上述部件的结构和动作。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可以彼此并排布置并且分别穿设于第一支撑件300的两个通孔中。
接着,如图1至图5所示,板状包覆件60可以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以及介于第一包覆孔部61与第二包覆孔部62之间的重叠部。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可以分别贯穿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中,并且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第一旋转轴10的外表面和第二旋转轴20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该敞开部分用于安装联动部分的至少部分,也就是说,联动部分的至少部分通过敞开部分向外暴露。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均形成有敞开部分63。
此外,在实施例中,重叠部可以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64和第二内壁65,在第一内壁64与第二内壁65形成有空隙部分67,空隙部分67分别与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连通,如此使得板状包覆件60能够使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弹性地包覆并迫紧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
在实施例中,补偿件80可以介于空隙部分67内并被放置在重叠部的第一内壁64上且可通过联动构件带动补偿件80在板状包覆件60的重叠部内运动,例如补偿件80可以为移动片。
此外,抵接部分可以设置于重叠部的第二内壁65,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80,在补偿件80运动时,补偿件80与抵接部分产生相对运动并且两者之间产生摩擦力。在图1至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抵接部分为螺钉70,板状包覆件60的第二内壁65开设有与螺钉70配合的螺纹孔,将螺钉70旋拧到螺纹孔中,并且利用板状包覆件60的第二内壁65自身的弹性来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80。
只要抵接部分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不具体限制抵接部分的形式。例如抵接部分可以由重叠部的第二内壁自身的部分形成;此外,抵接部分也可以是形成为从板状包覆件的第二内壁朝向补偿件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与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突起部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中的至少一者来驱动联动构件,联动构件托动补偿件80在板状包覆件60的内部运动,补偿件80与抵接部分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并且抵接部分持续抵接于补偿件80,因此在补偿件80与抵接部分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随着补偿件80与抵接部分不断地进行相对运动,补偿件80的至少部分会被磨损掉,而利用板状包覆件60的重叠部的弹性(即第一内壁64和第二内壁65的弹性),使得抵接部分依然持续地压抵补偿件80,从而实现补偿板状包覆件60所提供的包覆扭力,增加铰链组件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补偿件80与抵接部分相互磨损,导致材料减少,使包覆孔的摩擦扭矩增大、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联动机构的示例。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包覆孔部61和第二包覆孔部62两者均形成有敞开部分63,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的与补偿件80相对的部分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偏心轮部91和第二偏心轮部92。第一偏心轮部91和第二偏心轮部92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包覆孔部61的敞开部分63和第二包覆孔部62的敞开部分63中并通过对应的敞开部分63暴露。第一偏心轮部91和第二偏心轮部92能够随着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而在第一包覆孔部61的敞开部分63和第二包覆孔部62的敞开部分63内旋转。
具体地,随着第一旋转轴10与第二旋转轴20彼此以相反的旋向同步旋转,第一偏心轮部91和第二偏心轮部92同样彼此以相反的旋向旋转,第一偏心轮部91和第二偏心轮部92则交替地推动补偿件80在第一旋转轴10与第二旋转轴20之间、抵着板状包覆件60的第一内壁64往复移动。
尽管图中未示出,联动机构也可以为如下示例。具体地,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中的一者的与补偿件相对的部分形成为第三偏心轮部,第三偏心轮部位于所述一者的敞开部分中并通过敞开部分暴露。在这种情况下,联动构件可以包括圆环部和杆部,杆部的第一端与圆环部固定连接,杆部的第二端与补偿件铰接,圆环部套在第三偏心轮部的外周,使得随着第三偏心轮部跟随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中的所述一者旋转,偏心轮部带动圆环部动作,进而经过杆部带动补偿件抵着板状包覆件的第一内壁往复移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当沿着第一旋转轴10的轴线和第二旋转轴20的轴线观察时,板状包覆件6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整体具有断开部分66的哑铃形状,板状包覆件60的第二内壁65在中央处断开,以形成断开部分66,也就是说,板状包覆件6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第二内壁65的中央部处彼此间隔开,以形成所述断开部分66。
在这种情况下,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螺钉70)和第二抵接部分(螺钉70),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设置于重叠部的第二内壁65并位于断开部分66的两侧,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补偿件80。
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板状包覆件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整体闭合形状的哑铃形状,即板状包覆件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不具有断开部分。
当然,抵接部分的数量和布置不限于此。即使在第二内壁未形成有断开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两个抵接部分,当然也可以设置三个抵接部分,甚至设置更多的抵接部分。例如,在第二内壁形成有断开部分的情况下,可以例如在第二内壁的第一旋转轴侧的部分和第二旋转轴侧的部分上分别设置两个抵接部分。也就是说,只要抵接部分能够利用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弹性持续地压抵补偿件,不特别限制抵接部分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扭力调整片30可以以彼此堆叠的方式穿设于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扭力调整片30可以形成为具有两个夹轴孔的扭力调整片。在图1和图2中,每个扭力调整片30的两个夹轴孔均形成为敞开的,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个夹轴孔中的仅一者形成为敞开的,如此使旋转的旋转轴与夹轴孔之间产生的应力能够进行卸力,如此的扭力调整片30能够在径向上弹性地迫紧两个旋转轴。只要扭力调整片30能够实现对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的扭力的调整,不限制提供扭力的扭力调整片的具体形式。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扭力调整片,而将板状包覆件的尺寸设计为较大,从而使用单独的板状包覆件来替换本实施例中的板状包覆件和多个扭力调整片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轴部41、第二连接轴部4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轴部41和第二连接轴部42的连杆。在第一连接轴部41和第二连接轴部42两者以及扭力调整片30设置在第二支撑件400的两侧。
第一连接轴部4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旋转轴10的端部,且可以与第一旋转轴10同步旋转;第二连接轴部4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旋转轴20,且可以与第二旋转轴20同步旋转。在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部41和第二连接轴部42可以为曲轴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杆可以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如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由于死点问题而无法平顺地旋转。
例如,第一连接轴部4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偏离第一旋转轴10的轴心的第一轴销和第二轴销,而第二连接轴部42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偏离第二旋转轴20的轴心的第三轴销和第四轴销;第一连杆51的两端分别装配于第一轴销和第三轴销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轴销和第三轴销枢转,第二连杆52分别装配于第二轴销和第四轴销,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二轴销和第四轴销枢转。
具体地,在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彼此相向地旋转时,即在第一旋转轴10绕顺时针方向且第二旋转轴2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运动;在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彼此背向地旋转时,即在第一旋转轴10绕逆时针方向且第二旋转轴2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进行反向运动。
利用如上所述的第一连接轴部41、第二连接轴部42以及连杆进行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的传动,能够实现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的同步且平滑的旋转。
在实施例中,采用连杆进行传动,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惰轮等其他传动机构来代替连杆传动。
实施例二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突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铰链组件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铰链组件的差异,在图6和图7中省略很多不必要的图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一种铰链组件,根据本实施例的铰链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惰轮、板状包覆件、抵接部分、可选的多个扭力调整片(未示出)。
在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10'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二旋转轴20'与第一旋转轴10'彼此并排布置,并且第二旋转轴20'在与第一齿轮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
在实施例中,惰轮40可以介于第一旋转轴10'与第二旋转轴2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惰轮40的轴线垂直于由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和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所确定的平面。此外,在实施例中,例如所述惰轮40的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
如图6和图7所述,板状包覆件60'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分别贯穿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中,并且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第一旋转轴10'的外表面和第二旋转轴20'的外表面。
板状包覆件60'还包括介于第一包覆孔部与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空隙部分分别与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惰轮40设置于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绕着预设轴线旋转。这里所说的预设轴线与惰轮40的自身轴线相同,且可以与如下所述的杆轴的轴线相同。
抵接部分可以设置于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重叠部内的惰轮,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抵接部分的示例。
根据本实施例,随着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和惰轮三者的同步旋转,抵接部分与惰轮产生相对运动。尽管图中未明确地示出,但是抵接部分与惰轮的示例可以是如下描述的情况。
在实施例中,优选地,铰链组件可以包括轴杆,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和第一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轴孔,轴杆通过所述轴孔穿设于惰轮并将惰轮固定于板状包覆件上。下文将通过不同示例描述针对抵接部分、惰轮以及板状包覆件三者如何实现补偿。
可选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可以均形成有轴孔,第一内壁的轴孔内设有内螺纹并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空心螺钉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惰轮的侧面,轴杆设置于第二内壁的轴孔及惰轮的轴孔和空心螺钉的通孔内;通过调节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第一内壁与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即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此外,可选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均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两个空心螺钉分别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惰轮的两侧面的内凹的台阶沉孔环面上,以支撑惰轮绕自身轴线旋转;通过调节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与惰轮的对应侧面(即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之间的间距大小)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此外,可选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轴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使得螺钉弹性抵顶惰轮的侧面,通过调节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第一内壁与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在如上所述的示例中,空心螺钉或螺钉与实施例一中的抵接部分的功能类似,而惰轮则与实施例一中的补偿件类似,空心螺钉或螺钉与惰轮抵接,随着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和惰轮三者的同步旋转,空心螺钉或螺钉与惰轮相互磨损,导致材料减少,使包覆孔的摩擦扭矩增大、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此外,在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敞开部分向外暴露,避让轮齿部分,以减少轮齿的磨损。
在实施例中,抵接部分可以由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自身的部分一体形成,如此形成的抵接部分可以抵接惰轮的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随着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和惰轮三者的同步旋转,惰轮与如上所述的抵接部分相互磨损,导致材料减少,使包覆孔的摩擦扭矩增大、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此外,优选地,惰轮的两侧表面可以绕中心设有圆环形凸筋,并且圆环形凸筋与抵接部分抵接,进一步优化如上所述的补偿。
此外,优选地,抵接部分可以为从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与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
优选地,抵接部分可以为螺钉,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孔,螺钉旋拧到螺纹孔中以持续弹性地压抵惰轮的侧表面。
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而选择抵接部分的组合方式或设置方式。
实施例三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铰链组件的主要部件的另一示意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一种铰链组件,根据本实施例的铰链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轴向移动块(未示出)、板状包覆件、抵接部分、可选的多个扭力调整片(未示出)。
在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10”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一螺旋槽;第二旋转轴20”与第一旋转轴10”彼此并排布置,第二旋转轴20”在与第一螺旋槽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二螺旋槽,其中第二螺旋槽的螺旋方向与第一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此外,轴向移动块介于第一旋转轴10”与第二旋转轴20”之间,轴向移动块的上下两侧设有分别与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适配的凸起的外螺旋部;随着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相互反向旋转,轴向移动块相应沿第一旋转轴10”的方向往复移动。
在实施例中,板状包覆件60”可以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第一旋转轴10”和第二旋转轴20”分别贯穿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中并被轴向定位,并且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第一旋转轴10”的外表面和第二旋转轴20”的外表面;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第一包覆孔部与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空隙部分分别与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连通;轴向移动块设置于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在垂直于由第一旋转轴10”的第一轴线和第二旋转轴20”的第二旋转轴线确定的平面的方向上约束轴向移动块。
在实施例中,抵接部分设置于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重叠部内的轴向移动块。
在运动过程中,随着第一旋转轴10”、第二旋转轴20”和轴向移动块三者的同步运动,抵接部分与轴向移动块产生相对运动,轴向移动块与抵接部分相互磨损,导致材料减少,使包覆孔的摩擦扭矩增大、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抵接部分的示例。
可选地,轴向移动块的分别面对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相邻的两侧面设有凸起或凸起筋条,凸起或凸起筋条分别与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弹性相互抵顶并在相互运动时相互摩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自身的部分可以形成为抵接部分。
可选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70”(参照图8),螺钉70”可以弹性抵顶轴向移动块的面对第一内壁的侧面,通过调节螺钉70”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第一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第一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可选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可以均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旋入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作为抵顶件的螺钉,且如上所述的螺钉70”大体上相同。第一螺钉弹性抵顶轴向移动块的面对第一内壁的第一侧面,第二螺钉弹性抵顶轴向移动块的面对第二内壁的第二侧面,通过调节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第一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及第二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第一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以及第二内壁与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在如上所述的示例中,螺钉(第一螺钉、第二螺钉)与实施例一中的抵接部分的功能类似,而轴向移动块则与实施例一中的补偿件类似,螺钉(第一螺钉、第二螺钉)与轴向移动块抵接,随着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和轴向移动块三者的同步运动,螺钉(第一螺钉、第二螺钉)与轴向移动块相互磨损,导致材料减少,使包覆孔的摩擦扭矩增大、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而选择抵接部分的组合方式或设置方式。
实施例四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所述笔记本电脑包括如上所述的铰链组件、屏幕部和键盘部。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键盘部可经由第一连接板100连接到第一旋转轴10,屏幕部可经由第二连接板200连接到第二旋转轴20。根据实施例三的笔记本电脑能够补偿因旋转轴多次轴旋转而造成的摩擦扭力的减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
补偿件,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上且能够在所述板状包覆件的重叠部内运动;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联动构件,由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至少一者驱动,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所述联动构件使所述补偿件在所述板状包覆件的内部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与所述补偿件相对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偏心轮部和第二偏心轮部,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以如下方式布置: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以相反的旋向同步旋转,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交替地推动所述补偿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往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均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
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中并通过对应的所述敞开部分暴露,所述第一偏心轮部和所述第二偏心轮部能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而在所述第一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的敞开部分内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一者的与所述补偿件相对的部分形成为第三偏心轮部,所述联动构件包括圆环部和杆部,所述杆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圆环部固定连接,所述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补偿件铰接,所述圆环部套在所述第三偏心轮部的外周,使得随着所述第三偏心轮部跟随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中的所述一者旋转,所述第三偏心轮部带动所述圆环部动作,进而经过所述杆部带动所述补偿件移动,所述第三偏心轮部位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敞开部分中并通过所述敞开部分暴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观察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截面形状为整体闭合形状的哑铃形状,或者
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线观察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截面形状为整体具有断开部分的哑铃形状,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中的一者的中央部处彼此间隔开,以形成所述断开部分,
所述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所述第一抵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并位于所述断开部分的两侧,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分由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自身的部分形成,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自身的所述部分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分为从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二内壁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或者
所述抵接部分为螺钉,所述板状包覆件的第二内壁开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钉旋拧到所述螺纹孔中以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补偿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轴部,所述第一连接轴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轴;
第二连接轴部,所述第二连接轴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旋转轴;
连杆,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轴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连杆沿预设轨迹运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连杆沿预设轨迹进行反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偏离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心的第一轴销和第二轴销,所述第二连接轴部的第二端设置有偏离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心的第三轴销和第四轴销,所述第一连接轴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轴部为曲轴部;
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一轴销和所述第三轴销,所述第二连杆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二轴销和所述第四轴销,
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运动,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绕逆时针方向且所述第二旋转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沿对应的预设轨迹进行反向运动。
10.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设置有第一齿轮;
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旋转轴在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齿轮;
惰轮,介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惰轮的轴线垂直于由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所确定的平面;所述惰轮的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所述惰轮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绕着预设轴线旋转;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所述重叠部内的所述惰轮;
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惰轮三者的同步旋转,所述抵接部分与所述惰轮产生相对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轴杆,所述重叠部的第二内壁和第一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轴孔,所述轴杆通过所述轴孔穿设于所述惰轮并将所述惰轮固定于所述板状包覆件上;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轴孔,所述第一内壁的轴孔内设有内螺纹并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所述空心螺钉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侧面,轴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的轴孔及所述惰轮的轴孔和所述空心螺钉的通孔内;通过调节所述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均旋入中心具有通孔的空心螺钉,两个所述空心螺钉分别以端部面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两侧面的内凹的台阶沉孔环面上,以支撑所述惰轮绕自身轴线旋转;通过调节两个所述空心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分别与所述惰轮的对应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轴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使得所述螺钉弹性抵顶所述惰轮的侧面,通过调节所述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所述空心螺钉的端部面与所述惰轮的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均形成有向外开口的敞开部分,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通过所述敞开部分向外暴露,从而避让轮齿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分由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自身的部分一体形成,所述惰轮的两侧表面绕中心设有圆环形凸筋,并且所述圆环形凸筋与所述抵接部分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分为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板状包覆件一体地成型,或者
所述抵接部分为螺钉,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钉旋拧到所述螺纹孔中以持续弹性地压抵所述惰轮的侧表面。
15.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轴,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一螺旋槽;
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彼此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旋转轴在与所述第一螺旋槽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的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二螺旋槽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一螺旋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轴向移动块,介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所述轴向移动块的上下两侧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旋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槽适配的凸起的外螺旋部;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相互反向旋转,所述轴向移动块相应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方向往复移动;
板状包覆件,所述板状包覆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包覆孔部和第二包覆孔部,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中并被轴向定位,并且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分别弹性地包覆、迫紧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板状包覆件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与所述第二包覆孔部之间的重叠部,所述重叠部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包覆孔部和所述第二包覆孔部连通;所述轴向移动块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空隙部分内,并在垂直于由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线确定的平面的方向上约束所述轴向移动块;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设置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中的至少一者,并且能够持续弹性地压抵介于所述重叠部内的所述轴向移动块;
随着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轴向移动块三者的同步运动,所述抵接部分与所述轴向移动块产生相对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分别面对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相邻的两侧面设有凸起或凸起筋条,所述凸起或所述凸起筋条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弹性相互抵顶并在相互运动时相互摩擦;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旋入作为抵顶件的螺钉,所述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一内壁的侧面,通过调节所述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所述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所述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或者
所述重叠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形成有螺纹孔并分别旋入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和所述第二螺钉作为抵顶件的螺钉,所述第一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一内壁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螺钉弹性抵顶所述轴向移动块的面对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二侧面,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螺钉和所述第二螺钉的旋入深度,从而调节弹性撑开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及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大小,以改变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一侧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轴向移动块的第二侧面之间产生相互摩擦的弹性抵顶力大小。
17.一种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键盘部和屏幕部;
所述键盘部经由第一连接板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屏幕部经由第二连接板连接到所述第二旋转轴。
CN201920716351.0U 2019-05-17 2019-05-17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250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6351.0U CN209625097U (zh) 2019-05-17 2019-05-17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16351.0U CN209625097U (zh) 2019-05-17 2019-05-17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5097U true CN209625097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43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16351.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25097U (zh) 2019-05-17 2019-05-17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50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2246A (zh) * 2019-05-17 2019-07-19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CN110032246B (zh) * 2019-05-17 2024-06-04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2246A (zh) * 2019-05-17 2019-07-19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CN110032246B (zh) * 2019-05-17 2024-06-04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4433B2 (en)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US7209344B2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US7042714B2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US6819550B2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US6539582B1 (en) Hinge device
US20080094792A1 (en) Multi-sectioned arm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30152342A1 (en) Gear hinge device for portable apparatus
US7145768B2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CN201944511U (zh) 铰接底座和枢接的铰接底座
CN105531641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摩擦铰链
AU2015274941A1 (en) Flexible display computing device
US20040257755A1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US7218510B2 (en) Computer controlled display device
CN108700914A (zh) 一种平板电脑用保护套和二合一电脑
CN104977988A (zh) 用于便携式计算机的可变摩擦夹紧装置
CN213270695U (zh) 一种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运动机构
CN209625097U (zh)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CN110045788B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0032246A (zh) 铰链组件以及笔记本电脑
TW202109478A (zh) 顯示裝置
CN101825137B (zh) 多段式铰链总成及包含该总成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0162141A (zh) 一种适用于折叠屏的无重叠式铰链机构
TWM631463U (zh) 折疊式鉸鏈
JP7394208B2 (ja) ヒンジ
JP2024505347A (ja) 折り畳み機構及び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