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3007U - 空调系统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3007U
CN209623007U CN201920242846.4U CN201920242846U CN209623007U CN 209623007 U CN209623007 U CN 209623007U CN 201920242846 U CN201920242846 U CN 201920242846U CN 209623007 U CN209623007 U CN 209623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direct contact
energ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428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留柱
程超
李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428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3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3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3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供蓄能材料流通;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换热;混合式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连通,混合式换热器内设有蓄能材料,且混合式换热器配置为供其内部的蓄能材料之间以混合形式换热;冷媒系统,与混合式换热器相连,冷媒系统配置为向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供热或供冷。本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可在低谷时段对蓄能材料做功进行蓄热或蓄冷,在高峰时段使蓄能材料作为热源或冷源以供第一换热器处释放热量或冷量,达到移峰填谷的效果,且蓄能材料在混合式换热器内混合换热,并直接流通于第一换热器以直接释放热量或冷量,换热更高效,使得空调系统的能效更高,持续性更好。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电价差别较大,但人们使用电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白天,即高峰段,这样会造成设备运行成本增加,且由于用电压力大,也会造成很大的电力短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空调系统的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供蓄能材料流通;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混合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设有所述蓄能材料,且所述混合式换热器配置为供其内部的所述蓄能材料之间以混合形式换热;冷媒系统,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相连,所述冷媒系统配置为向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蓄能材料供热或供冷。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利用蓄能材料可以对来自于冷媒系统的冷量或热量进行蓄存,并使蓄存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一换热器提供环境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这样,可以使空调系统在低谷时段对蓄能材料做功进行蓄热或蓄冷,在高峰时段使蓄能材料作为热源或冷源以供第一换热器处释放热量或冷量,达到移峰填谷的效果,且蓄能材料在混合式换热器内混合换热,并直接流通于第一换热器以直接释放热量或冷量,换热更高效,使得空调系统的能效更高,制热或制冷的持续性更好。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具有容纳空间及供所述容纳空间进液的进口和供所述容纳空间排液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出口连通,其中,所述进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腔体的进口位置高于出口,这样,在制冷工况下,可使得腔体内的蓄能材料的温度分别顺应于冷量下沉原理呈从上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样可使得腔体内温度较低的蓄冷材料源源不断地向第一换热器输送,避免了来自于第一换热器的温度较高的蓄能材料直接沿出口回流到第一换热器,从而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腔体设有液位参照标识,所述进口的位置高于所述液位参照标识。
在本方案中,设置进口的位置高于液位参照标识,这样可以确保来自于第一换热器的温度较高的蓄能材料能直接浇到腔体内最上层的蓄能材料上,确保蓄能材料的蓄存的能量被充分地运用,使得空调系统的能效更高,制热或制冷的持续性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能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这样,利用固液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量可以提升蓄能总能量,使得相同体积的蓄能材料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制热、制冷时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检测元件,连接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且配置为检测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固液相变材料的固相体积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检测元件检测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的固相体积量,这样,可以基于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的固相体积量进行反馈调节,以有效控制混合式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液相蓄能材料的流动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固液相变材料包括水。
在本方案中,设置固液相变材料包括水,水直接供冷的温度恒定性好,无忽冷忽热现象,且可使得第一换热器处出风更柔和,使得用户的舒适性更好,避免制冷过于生硬的问题,并且防止冷风过于干燥,同时,水的蓄能密度大,这使得产品的体积更小,此外,水的安全性高,这样,第一换热器及混合式换热器等部件处的泄漏安装等级需求降低,更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且固液相变材料采用水也具有成本低、获取方便等优点,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混合式换热器相连,所述驱动件配置为驱动所述蓄能材料在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件,以利用驱动件驱动蓄能材料在第一换热器与混合式换热器之间流动,这样可以提升蓄能材料在混合式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流动高效性和可靠性,避免蓄能材料阻滞问题,确保第一换热器处换热高效,并避免第一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结冰,提升产品运行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保温层,设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的外侧。
在本方案中,在混合式换热器的外侧设置保温层进行保温,可以减少蓄能材料的能量损失,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供冷媒流通;第二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第三换热器,供冷媒流通,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且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之间适配为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蓄能材料换热;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三换热器,且配置为对来自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压缩处理,并将压缩处理后的冷媒向所述第二换热器输送;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三换热器,且配置为对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冷媒向所述第三换热器输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部分或全部浸入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中。
在本方案中,使第三换热器的一部分或全部浸入于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中,这样,第三换热器可与混合式换热器内的蓄能材料形成直接接触换热,冷媒与蓄能材料之间的换热能量损失更小、换热更高效,这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能效,并可利于缩短蓄能时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第三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这样,第三换热器与蓄能材料的接触面积更大,这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能效,并可利于缩短蓄能时长。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空调系统的混合式换热器及冷媒系统容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的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壳体移动。
在本方案中,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的连接,且能够相对第一壳体移动,这样,用户可灵活地将第一壳体移动到需要制冷的位置,使空气与第一换热器换热满足制冷需求,较之位置固定的室内机而言,实现了灵活地选择制冷位置,具有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较之常规的整体式移动空调而言,本结构可通过第一壳体对制冷位置进行调节,移动的是空调设备的局部而非整体,移动操作更便捷、省力。此外,本结构中第一壳体处进行制冷的同时,第二壳体可以置于距离第一壳体较远的位置,实现避开冷媒系统的工作噪音影响,从而使得本空调设备相比于常规整体式移动空调而言具有移动性更好、静音效果明显等优点。
且本结构中,蓄能材料在冷媒与空气之间起到热量中转的作用,通过利用蓄能材料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空气换热实现制冷或制热,较之传统分体空调和移动空调中使冷媒直接蒸发制冷的形式而言,由于在冷媒与空气之间增加了一级蓄能材料传热,可以使冷风更柔和,也更利于冷空气保湿,避免冷媒直接蒸发制冷时存在的冷空气过于干燥的问题,使用体验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软管和/或伸缩管,所述连接管将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连通。
在本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与混合式换热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其中,连接管输送的是流通于第一换热器与混合式换热器之间的蓄能材料,相比于用于输出热空气的排风管,连接管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基本不存在移动性制约的问题,提高产品的灵活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管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可拆装地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可拆装地连接,这样更方便于产品的组装,如,用户可以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置于适宜的位置后,再将第一管和第二管连接实现产品组装,这样,用户移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时,也无需拖管行走,移动性更好,且两根管相连操作方便、简单,具有组装便利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设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二管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适配为以插拔方式快拆连接。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实现插拔方式快拆连接,进一步提升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拆装便利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座和活动部件,所述活动部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于所述活动部件,并随所述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随活动部件相对于底座转动,这样,可通过转动活动部件以灵活地调节送风角度,产品的使用灵活性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部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室,且所述外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容纳室与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容纳室内。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扇设于容纳室内,这样,活动部件同时作为第一壳体中的外壳部件,对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形成防护作用,同时起到类似风道的作用,对气流约束,使第一换热器更高效地换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部件设有冷凝水收集部件,所述冷凝水收集部件与所述容纳室连通,所述冷凝水收集部件配置为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在本方案中,设置冷凝水收集部件对第一换热器的凝水进行储存,可以避免冷凝水污染使用环境,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安放平台,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安放平台上且与所述安放平台之间可拆装。
在本方案中,在底座上设置安放平台用于安放第二壳体,这样,用户需要对产品收纳时,可将第二壳体归置到底座的安放平台上,减小产品的整体空间体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设有所述行走装置。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行走装置,这样,第一壳体可以借助行走装置实现移动,无须用户提取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移动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可选地,所述空调为移动空调,或所述空调为分体式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第一壳体,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一风扇,131活动部件,1311外壳,1313进风口,132底座,1321安放平台,140行走装置,200第二壳体,210混合式换热器,211腔体,212进口,213出口,220冷媒系统,221第二换热器,222第二风扇,223第三换热器,224压缩机,225节流装置,230壳体,231进风格栅,232出风格栅,233提手,240驱动件,30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及空调。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0、第一风扇120、混合式换热器210和冷媒系统220。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10供蓄能材料流通;第一风扇120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10换热;混合式换热器210与第一换热器110连通,混合式换热器210内设有蓄能材料,且混合式换热器210配置为供其内部的蓄能材料之间以混合形式换热;冷媒系统22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相连,冷媒系统220配置为向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供热或供冷。
可以理解的是,混合形式换热可以理解为使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而进行传热,这里可以具体理解为,使冷、热蓄能材料混合进行传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利用蓄能材料可以对来自于冷媒系统220的冷量或热量进行蓄存,并使蓄存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一换热器110提供环境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这样,可以使空调系统在低谷时段对蓄能材料做功进行蓄热或蓄冷,在高峰时段使蓄能材料作为热源或冷源以供第一换热器110处释放热量或冷量,达到移峰填谷的效果,且蓄能材料在混合式换热器210内混合换热,并直接流通于第一换热器110以直接释放热量或冷量,换热更高效,使得空调系统的能效更高,制热或制冷的持续性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混合式换热器210包括腔体211,具体地,腔体211具有容纳空间及与容纳空间连通的进口212和出口213,第一换热器110具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与进口212连通,第二接口与出口213连通,其中,进口212的位置高于出口213(更具体而言,腔体211的出口213可以理解为设置在腔体211的壁上的开口)。这样,在制冷工况下,可使得腔体211内的蓄能材料的温度分别顺应于冷量下沉原理呈从上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样可使得腔体211内温度较低的蓄冷材料源源不断地向第一换热器110输送,避免了来自于第一换热器110的温度较高的蓄能材料直接沿出口213回流到第一换热器110,从而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使用需求可以对进口212和出口213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将进口212和出口213中的一个设于腔体211前侧或左侧,另一个设有腔体211后侧或右侧,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温蓄能材料直接回流到第一换热器110,且这时,进口212的高度位置可与出口213相同,或高于出口213的位置,或低于出口213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驱动件240(如泵),驱动件240与第一换热器110相连,用于将第一换热器110内的蓄能材料抽取出并输向混合式换热器2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24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相连,用于将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抽取出并输向第一换热器110。
具体地,如图2所示,泵设于腔体211内,并通过连接管与第一换热器110相连,这时,腔体211的进口212可宏观理解为泵的进口2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件24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及第一换热器110相连,具体例如,驱动件240串联在混合式换热器210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的管路上,用于将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抽取出并输向第一换热器110,或将第一换热器110内的蓄能材料抽取出并输向混合式换热器2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腔体211设有液位参照标识(例如水位警戒线或水位标尺线等),进口212的位置高于液位参照标识。这样可以确保来自于第一换热器110的温度较高的蓄能材料能直接浇到腔体211内最上层的蓄能材料上,确保蓄能材料的蓄存的能量被充分地运用,使得空调系统的能效更高,制热或制冷的持续性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蓄能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这样,利用固液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量可以提升蓄能总能量,使得相同体积的蓄能材料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制热、制冷时长。
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检测元件(例如结冰传感器),检测元件连接于混合式换热器210,且配置为检测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固液相变材料的固相体积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更具体地例如,将检测元件与空调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为避免固相与液态比例中固相的占比过大,以确保第一换热器11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的蓄能材料流通效率,可使检测元件当检测到固液相变材料的固相体积量大于第一预设限时,向控制电路板发出第一检测信号,使控制电路板根据第一检测信号控制冷媒系统220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从而抑制固相体积量继续增大,从而实现基于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的固相体积量进行反馈调节,以有效控制混合式换热器210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的液相蓄能材料的流动性。
当然,为保证空调系统运行高效性,也可使检测元件当检测到固液相变材料的固相体积量小于第二预设限时,向控制电路板发出第二检测信号,使控制电路板根据第二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发出警示或控制空调系统停止运行制冷模式。
优选地,固液相变材料包括水。水直接供冷的温度恒定性好,无忽冷忽热现象,且可使得第一换热器110处出风更柔和,使得用户的舒适性更好,避免制冷过于生硬的问题,并且防止冷风过于干燥,同时,水的蓄能密度大,这使得产品的体积更小,此外,水的安全性高,这样,第一换热器110及混合式换热器210等部件处的泄漏安装等级需求降低,更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且固液相变材料采用水也具有成本低、获取方便等优点,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当然,蓄能材料具有多种选择,除了水这种固液相变材料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固液相变材料作为蓄能材料,甚至,也可进一步选用汽液相变材料作为蓄能材料,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保温层(具体例如,保温层可为附设于混合式换热器210的外表面的保温棉或保温涂层等),保温层设于混合式换热器210的外侧。这样可以减少蓄能材料的能量损失,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媒系统220包括:第二换热器221、第二风扇222、第三换热器223、压缩机224和节流装置225。
具体地,第二换热器221供冷媒流通;第二风扇222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21换热;第三换热器223供冷媒流通,第三换热器223连接于混合式换热器210,且第三换热器223与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适配为使第三换热器223与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换热;压缩机224连接第二换热器221及第三换热器223,且配置为对来自于第三换热器223的冷媒压缩处理,并将压缩处理后的冷媒向第二换热器221输送;节流装置225连接第二换热器221及第三换热器223,且配置为对来自于第二换热器221的冷媒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冷媒向第三换热器223输送。
这样,第二换热器221、第三换热器223、压缩机224和节流装置225串联于同一冷媒回路,在低谷阶段,空调系统的冷媒系统220运行,具体地,压缩机224对冷媒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排入第二换热器221,第二换热器221作为冷凝器供冷媒与气流换热实现对冷媒降温后,将降温处理形成的常温高压冷媒排入节流装置225,常温高压经节流装置225节流后成为常温常压冷媒,并排入第三换热器223中,第三换热器223作为蒸发器以供冷媒蒸发吸热,以实现对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降温,使得蓄能材料将冷媒蒸发提供的冷量蓄存起来,且经第三换热器223完成蒸发的冷媒回到压缩机224,完成冷媒循环。在高峰阶段,可使第一换热器110处运行制冷模式,具体地,使蓄存有冷量的蓄能材料进入第一换热器110中,并通过第一换热器110将冷量释放给环境,实现对环境制冷。从而实现错峰运行,以实现降低产品运行成本。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制热工况需求,也可在冷媒系统220中进一步设置换向阀,通过换向阀控制冷媒换向,以反过来使第二换热器221作为蒸发器,第三换热器223作为冷凝器,从而使冷媒系统220做功以向蓄能材料供热,使蓄能材料蓄存热量以用于在高峰阶段使第一换热器110处运行制热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换热器223的一部分或全部浸入于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中。这样,第三换热器223可与混合式换热器210内的蓄能材料形成直接接触换热,冷媒与蓄能材料之间的换热能量损失更小、换热更高效,这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能效,并可利于缩短蓄能时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换热器223包括盘管换热器。这样,第三换热器223与蓄能材料的接触面积更大,这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能效,并可利于缩短蓄能时长。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三换热器223为翅片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空调形成有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其中,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一风扇120容置于第一壳体100,空调系统的混合式换热器210及冷媒系统220容置于第二壳体200;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可拆卸的连接,且第二壳体200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00移动。
在本方案中,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可拆卸的连接,且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00移动,这样,用户可灵活地将第一壳体100移动到需要制冷的位置,使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10换热满足制冷需求,较之位置固定的室内机而言,实现了灵活地选择制冷位置,具有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较之常规的整体式移动空调而言,本结构可通过第一壳体100对制冷位置进行调节,移动的是空调设备的局部而非整体,移动操作更便捷、省力。此外,本结构中第一壳体100处进行制冷的同时,第二壳体200可以置于距离第一壳体100较远的位置,实现避开冷媒系统220的工作噪音影响,从而使得本空调设备相比于常规整体式移动空调而言具有移动性更好、静音效果明显等优点。
且本结构中,蓄能材料在冷媒与空气之间起到热量中转的作用,通过利用蓄能材料通过第一换热器110与空气换热实现制冷或制热,较之传统分体空调和移动空调中使冷媒直接蒸发制冷的形式而言,由于在冷媒与空气之间增加了一级蓄能材料传热,可以使冷风更柔和,也更利于冷空气保湿,避免冷媒直接蒸发制冷时存在的冷空气过于干燥的问题,使用体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连接管300,连接管300包括软管和/或伸缩管,连接管300将第一换热器11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连通。在本结构中,第一换热器11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通过连接管300连接,其中,连接管300输送的是流通于第一换热器11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的蓄能材料,相比于用于输出热空气的排风管,连接管300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基本不存在移动性制约的问题,提高产品的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管300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一管与第一换热器110连接,第二管与混合式换热器210连接,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可拆装地连接。这样更方便于产品的组装,如,用户可以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置于适宜的位置后,再将第一管和第二管连接实现产品组装,这样,用户移动第一壳体100或第二壳体200时,也无需拖管行走,移动性更好,且两根管相连操作方便、简单,具有组装便利性。
优选地,第一管设有第一接头(具体例如插头和插口中的一个),第二管设有第二接头(具体例如插头和插口中的另一个),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适配为以插拔方式快拆连接。进一步提升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拆装便利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0还包括底座132和活动部件131,活动部件131与底座132转动连接,第一风扇120及第一换热器110连接于活动部件131,并随活动部件131相对于底座132转动。这样,可通过转动活动部件131以灵活地调节送风角度,产品的使用灵活性更好。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活动部件131包括外壳1311,外壳1311内形成有容纳室,且外壳1311设有进风口1313和出风口,容纳室与进风口1313及出风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10位于容纳室内。这样,活动部件131同时作为第一壳体100中的外壳1311部件,对第一换热器110形成防护作用,同时起到类似风道的作用,对气流约束,使第一换热器110更高效地换热。
优选地,活动部件131设有冷凝水收集部件,冷凝水收集部件与容纳室连通,冷凝水收集部件配置为收集第一换热器110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避免冷凝水污染使用环境,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座132上形成有安放平台1321,第二壳体200设置在安放平台1321上且与安放平台1321之间可拆装。这样,用户需要对产品收纳时,可将第二壳体200归置到底座132的安放平台1321上,减小产品的整体空间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还包括行走装置140,第一壳体100的底端设有行走装置140。这样,第一壳体100可以借助行走装置140实现移动,无须用户提取第一壳体100,第一壳体100的移动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优选地,行走装置140具体包括万向轮,万向轮设于第一壳体100的底端。利用万向轮具有方向控制灵活,使用方便、省力的优点。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行走装置140包括履带装置等。
可选地,所述空调为移动空调,或所述空调为分体式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如图1至图3所示,空调为移动空调,移动空调具有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0、第一风扇120、混合式换热器210和冷媒系统220。冷媒系统220具体包括第二换热器221、第二风扇222、第三换热器223、压缩机224和节流装置225等。
混合式换热器210内利用水作为蓄能材料。
第一换热器110为水冷换热器,水冷换热器可理解为供水流通的换热器。
冷媒系统220中的载热介质优选为氟利昂。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换热器223为蒸发盘管,混合式换热器210包括腔体211,腔体211具体为水箱,蒸发盘管完全浸入在水箱内,压缩机224与第二换热器221及蒸发盘管连接,节流装置225与第二换热器221及蒸发盘管连接,从而形成冷媒回路,以对水箱中的水蓄冷。
水冷换热器与水箱连接,具体地,水箱设有进口212和出口213,水箱的进口212用于连接水冷换热器的出口213,水箱的出口213用于连接水冷换热器的进口212,形成水路循环。第一风扇120驱动气流与水冷换热器换热,以对用户直接供冷,达到移峰填谷效果。
优选地,水箱的进口212位置高于水箱的出口213位置,利用冷量下沉原理,使降温后的水进入水冷换热器中做功。
优选地,水箱的进口212位置在水箱的水位线以上,使从水冷换热器回到水箱中的水浇在水箱内的冰上。
另外,空调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容纳前述中的水冷换热器和第一风扇120,第二壳体200容纳前述中的混合式换热器210和冷媒系统220。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设有连接管300,连接管300优选为软管或伸缩管,实现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可灵活地相对活动。其中,连接管300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连接于第一壳体100的水冷换热器,另一部分连接于第二壳体200的混合式换热器210,连接管300的两部分之间对插连接,实现组装方便。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00的下端还设置有万向轮,方便第一壳体100移动。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0还包括底座132和活动部件131,活动部件131与底座132转动连接,活动部件131设有进风口1313和出风口,并有位于进风口1313和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换热器110(也即水冷换热器)和第一风扇120,活动部件131在第一换热器110的下部的位置还设置有冷凝水收集部件。底座132上设有安放平台1321,当用户不使用产品时,可以将第二壳体200放在第一壳体100的底座132的安放平台1321上面,这样可以减小产品占用的空间体积。如图3所示,当用户需要使用产品时,可以将第二壳体200从安放平台1321上取下,使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之间相互分开,并将第一壳体100置于适合的位置进行使用。
优选地,如图1所示,移动空调的空调系统还包括驱动件240,驱动件240为水泵,水泵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0和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水(蓄能材料)能够在水泵的作用下在混合式换热器210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循环流通,进而使混合式换热器210内所蓄存的冷量能够通过蓄能材料的循环流通而分散到第一换热器110中去,以便能够对用户降温。
可以理解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中蓄能材料采用水是本具体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由于水较常见,且水的相变潜热值比较高,在混合式换热器210中装水,以利用水来进行蓄冷和释放冷量,可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利于精简产品体积尺寸。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200具体包括壳体230和底板,壳体230和底板盖合形成容纳空间,冷媒系统220和混合式换热器210设于第二壳体200内,壳体230上设有进风格栅231和出风格栅232,以供第二风扇222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21换热。优选地,壳体230上形成有提手233,以方便用户提取第二壳体200。
优选地,在混合式换热器210的表面设有保温层对混合式换热器210保温。
优选地,混合式换热器210设有检测元件,检测元件用来检测混合式换热器210中的蓄冰量,当蓄冰量大于第一预设限时,检测元件向控制电路板反馈第一控制信号,使控制电路板控制冷媒系统220停止蓄冰,这样可防止蓄冰过多时导致水不能在第一换热器110与混合式换热器210之间顺畅地流通。
本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的具体工作过程:
当夜间电量使用低谷时,可开启压缩机224,冷媒通过蒸发盘管将水箱中水的热量吸收掉,以使水能够储存冷量;当白天温度较高时,便可开启水泵,以使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在混合式换热器210和第一换热器110之间循环流通,从而将预先储存的冷量分散给第一换热器110,进而使预先储存的冷量通过第一换热器110对用户降温。此后,当环境温度回归正常时(例如当环境温度降低到空调的设定温度时),可关闭水泵,使水能够在混合式换热器210中重新蓄冷。
本具体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蓄能材料在冷媒与气流之间传热的形式,去掉了排气管,解决了移动式空调移动受限的问题;
2、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可拆卸的连接,相对于分体式空调而言,解决了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不能移动的问题;
3、由于使用水介质对用户直接制冷,避免了冷媒直接蒸发制冷存在的冷风过于干燥的问题,且水介质直接供冷的温控精度高,温度恒定,无忽冷忽热现象,出风柔和,用户舒适性好;
4、由于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可以相对活动,这样,可利于用户避开冷媒系统220的运行噪音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供蓄能材料流通;
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
混合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设有所述蓄能材料,且所述混合式换热器配置为供其内部的所述蓄能材料之间以混合形式换热;
冷媒系统,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相连,所述冷媒系统配置为向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蓄能材料供热或供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具有容纳空间及供所述容纳空间进液的进口和供所述容纳空间排液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出口连通,其中,所述进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元件,连接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且配置为检测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固液相变材料的固相体积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液相变材料包括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温层,设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系统包括:
第二换热器,供冷媒流通;
第二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
第三换热器,供冷媒流通,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且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之间适配为使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混合式换热器内的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三换热器,且配置为对来自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压缩处理,并将压缩处理后的冷媒向所述第二换热器输送;
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三换热器,且配置为对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冷媒向所述第三换热器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
9.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空调系统的混合式换热器及冷媒系统容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的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壳体移动。
CN201920242846.4U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系统及空调 Active CN209623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2846.4U CN20962300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系统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42846.4U CN20962300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系统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3007U true CN209623007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54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42846.4U Active CN209623007U (zh) 2019-02-26 2019-02-26 空调系统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30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2238A (zh) * 2020-09-30 2020-12-1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移动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3566398A (zh) * 2020-04-28 2021-10-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空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6398A (zh) * 2020-04-28 2021-10-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空调
CN112082238A (zh) * 2020-09-30 2020-12-1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移动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2082238B (zh) * 2020-09-30 2021-08-1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移动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1611B2 (en) So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7016812B2 (ja) 空調装置
US20090032760A1 (en) Rotational multi vane positive displacement valve for use with a so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9623007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
CN106679021A (zh) 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09354B (zh) 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
CN207555795U (zh) 桌面式空调器
US20130340975A1 (en) Water tank for use with a so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2484189A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空调系统
CN109458655A (zh) 空气源热泵户式供暖系统
KR100521851B1 (ko) 물탱크가 구비된 히트펌프시스템
CN209165819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3148553A (zh) 冰蓄冷式制热水供冷暖气中央空调
CN109855175A (zh)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JP2003287328A (ja) 電気設備用冷却システム
CN207050130U (zh) 一种定频储能式移动空调
CN109931687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
CN108444152A (zh) 全效能组合式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9605642U (zh) 一种基于水循环的相变储能系统
CN20939949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9310299U (zh) 湿膜式低温型风冷热泵多联机组
CN213931264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空调系统
CN110220331A (zh) 热水制暖一体化换热设备及空调系统
CN211011723U (zh) 一种空调冷液一体系统
CN218495413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