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5175A -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5175A
CN109855175A CN201910143368.6A CN201910143368A CN109855175A CN 109855175 A CN109855175 A CN 109855175A CN 201910143368 A CN201910143368 A CN 201910143368A CN 109855175 A CN109855175 A CN 109855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33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留柱
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United Stat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433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51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5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51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移动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扇、第一换热器及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一换热流路,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换热;第二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二风扇、第二换热器及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流路,第二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换热;第二换热流路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换热流路以间壁形式进行热交换。本方案提供的移动空调系统,可避免冷风过于干燥的问题,使用体验更好,且具有温度稳定性好的优点,可使得移动空调系统的温控精度更高,并避免出风忽冷忽热的不良情形。

Description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空调系统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式空调,采用冷媒(如氟利昂)压缩制冷,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气流忽冷忽热、气流过分干燥等问题,产品使用体验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移动空调系统的移动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扇、第一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二风扇、第二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所述第二换热流路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以间壁形式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间壁形式的热交换可以理解为,第一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之间,也即冷、热流体之间,被至少一层固体壁面隔开,使得第一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之间形成热交换,同时不相混合。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移动空调系统,第二换热流路与第一换热流路之间形成间壁形式的热交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直接流通的结构而言,本结构中流经第二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以间壁式换热形式对流经第一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制热或制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及第一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不会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这样可相应使得第一换热器处形成的冷风或热风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使用体验,同时,本结构也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处的蒸发温度过低的问题,这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处的冷风更加柔和,并有利于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气流保湿,防止气流过分干燥的不良情形。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空调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流道及流通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包括水。
设置流通于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换热介质包括水,其中,水直接供冷的温度恒定性好,无忽冷忽热现象,且出风柔和,使得用户的舒适性更好,同时,水的安全性高,这样,第一换热器及第一换热流路处的泄漏安装等级需求降低,更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且第一换热介质采用水也具有成本低、获取方便等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测温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且所述测温元件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温度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设置测温元件检测第一换热流路的温度信息,举例而言,测温元件检测第一流道的管温,这样,可以通过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进而判断第一换热介质的物理形态,例如,根据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判断水是否结冰或快要结冰,以基于该检测行为对压缩机进行反馈调节,防止第一换热流路出现结冰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流体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相连,并对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进行驱动。
这样可以提升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高效性和可靠性,避免第一换热介质阻滞问题,确保第一换热器处换热高效,并避免第一换热流路内的换热介质结冰,提升产品运行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中间换热单元,所述中间换热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段形成为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以间壁换热形式进行热交换。
这样,第一换热流路与第二换热流路之间的换热效率更有保障,且也产品的装配也更加简单,利于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形成逆流换热。
这样,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效率更高,可以提升产品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换热单元为套管式换热器。
设置换热装置包括套管式换热器,这样,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面积更大,换热更高效,可以提升产品能效,且相同换热能力情况下,套管式换热器的体积更小,更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套管式换热器包括管程和壳程,所述第二换热段形成于所述管程,所述第一换热段形成于所述壳程。
这样,在第二换热流路对第一换热流路供冷过程中,从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到壳程再到套管式换热器外侧的空气层,形成温度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使得套管式换热器向空气层的散热损失最小化,从而提升产品能效,同时,这样设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套管式换热器外表面的凝水现象,减少凝水生成,提升产品内部卫生安全性,且降低空气干燥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套管式换热器构造成跑道形。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跑道形的套管式换热器具有两个直边段和两个弯曲段,这样的结构可使得套管式换热器内形成直线流动和曲线流动的交替变化,这样有利于打破管程及壳程内的层流状态,使得第一换热段内部及第二换热段内部温度均匀,提升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二流道及流通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包括冷媒。
冷媒的潜热量大,利用冷媒蒸发或冷凝可以实现对第一换热流路中的第一换热介质高效地降温或加热,这样,对移动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处冷风或热风的温控过程更高效、精度更高,且也可相应提升冷风或热风的形成效率,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还包括: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压缩处理;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节流处理。
这样,压缩机、第二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流路可连接形成压缩制冷回路,并使第二换热流路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来对第一换热流路进行制热或制冷,具有结构简单,产品的制冷、制热可靠性高的优点。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通过设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壳体,设有空调出风口和空调进风口,所述移动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与所述空调进风口之间;第二壳体,所述移动空调系统的至少第二换热器及第二风扇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适配为能相对移动。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设于第一壳体内,将第二换热器及第二风扇设于第二壳体内,这样,第一壳体及其内部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与第二壳体及其内部的第二风扇及第二换热器等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产品外观简洁,且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壳体及其内部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一风扇和第二壳体及其内部的第二风扇及第二换热器等分别移动到适宜的位置运行,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构造有出风面板,所述空调出风口设在所述出风面板上,且所述空调出风口构造成圆形。
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空调出风口构造成圆形,应当宏观理解为空调出风口大致呈圆形,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性需求和设计需求,空调出风口的实际形状可基于标准圆形略有调整,例如稍扁的扁圆等。
在本方案中,设置空调出风口呈圆形并位于出风面板上,这样设计可以最高效地利用出风面板的面积,相同体积情况下,空调出风口可以做得更大些,这样,空调出风可以更柔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移动空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移动空调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第一换热单元,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一风扇,130第一壳体,131底座,1311安放平台,1312凸台,1313固定轴,132活动部件,1322空调出风口,1323空调进风口,1324冷凝水收集部件,1325出风面板,140行走装置,200第二换热单元,210冷媒系统,221压缩机,222第二换热器,2221第一子换热器,2222第二子换热器,223第二风扇,224节流装置,230中间换热单元,231管程,232壳程,240第二壳体,2413支撑架,2421进风格栅,2422出风格栅,2423提手,300连接管,400收管装置,600流体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0和第二换热单元200。
具体地,第一换热单元100包括第一风扇120、第一换热器110及与第一换热器110连接的第一换热流路,第一风扇120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10换热,以形成冷风或热风实现制冷或制热;第二换热单元200包括第二风扇223、第二换热器222及与第二换热器222连接的第二换热流路,第二风扇223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22换热;第二换热流路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换热流路以间壁形式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移动空调系统,第二换热流路与第一换热流路之间形成间壁形式的热交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2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直接流通的结构而言,本结构中流经第二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以间壁式换热形式对流经第一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制热或制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一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不会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这样可相应使得第一换热器110处形成的冷风或热风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使用体验,同时,本结构也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110处的蒸发温度过低的问题,这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110处的冷风更加柔和,并有利于流经第一换热器110的气流保湿,防止气流过分干燥的不良情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流道及流通于第一流道的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包括水。水直接供冷的温度恒定性好,无忽冷忽热现象,且出风柔和,使得用户的舒适性更好,同时,水的安全性高,这样,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一换热流路处的泄漏安装等级需求降低,更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且第一换热介质采用水也具有成本低、获取方便等优点。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介质也可采用冷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连接于第一换热流路,且测温元件配置为检测第一换热流路的温度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举例而言,测温元件检测第一流道的管温,这样,可以通过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进而判断第一换热介质的物理形态,例如,根据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判断水是否结冰或快要结冰,以基于该检测行为对压缩机221进行反馈调节,防止第一换热流路出现结冰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二流道及流通于第二流道的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包括冷媒(具体例如氟利昂)。冷媒的潜热量大,利用冷媒蒸发或冷凝可以实现对第一换热流路中的第一换热介质高效地降温或加热,这样,对移动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110处冷风或热风的温控过程更高效、精度更高,且也可相应提升冷风或热风的形成效率,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好。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单元200还包括:压缩机221和节流装置224,压缩机221与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压缩处理;节流装置224与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节流处理。
更具体地,压缩机221与第二换热器222及第二流道相连,节流装置224与第二换热器222及第二流道相连,从而使压缩机221、第二换热器222、节流装置224及第二流道串联于同一冷媒回路中。
在制冷工况下,压缩机221对冷媒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排入第二换热器222,第二换热器222作为冷凝器供冷媒与气流换热实现对冷媒降温后,将降温处理形成的常温高压冷媒排入节流装置224,常温高压冷媒经节流装置224节流后成为常温常压冷媒,并排入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二换热段中,在中间换热单元230中,第二换热段作为蒸发器以供冷媒蒸发吸热,以使得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一换热段中的第一换热介质被冷媒降温,这样,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一换热段向第一换热器110输送低温的第一换热介质,使得第一换热器110处形成冷风,另外,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二换热段向压缩机221输送蒸发后的冷媒,完成冷媒循环。
反过来,可以对制热工况进行理解,制热工况下,第二流道可作为冷凝器,以使冷媒冷凝过程中以间壁换热形式向第一换热流路中的第一换热介质提供热量,使第一换热介质升温后进一步通过第一换热器110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制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流体驱动件600(例如泵),流体驱动件600与第一换热流路相连,并对第一换热介质进行驱动。这样可以提升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高效性和可靠性,避免第一换热介质阻滞问题,确保第一换热器110处换热高效,并避免第一换热流路内的换热介质结冰,提升产品运行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流体驱动件600,而采用使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一换热流路之间形成虹吸循环以利用虹吸作用实现对第一换热介质驱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空调系统还包括:中间换热单元230,中间换热单元230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第一换热段形成为第一换热流路的一部分,第二换热段形成为第二换热流路的一部分,且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以间壁换热形式进行热交换。这样,第一换热流路与第二换热流路之间的换热效率更有保障,且也产品的装配也更加简单,利于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形成逆流换热。这样,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效率更高,可以提升产品能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也可形成并流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换热单元230为套管式换热器。这样,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面积更大,换热更高效,可以提升产品能效,且相同换热能力情况下,套管式换热器的体积更小,更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更具体地,套管式换热器包括管程231和壳程232,第二换热段形成于管程231,第一换热段形成于壳程232。这样,在第二换热流路对第一换热流路供冷过程中,从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231到壳程232再到套管式换热器外侧的空气层,形成温度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使得套管式换热器向空气层的散热损失最小化,从而提升产品能效,同时,这样设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套管式换热器外表面的凝水现象,减少凝水生成,提升产品内部卫生安全性,且降低空气干燥度。
更详细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换热介质,且第一换热介质流通于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二换热介质,且第二换热介质流通于第二换热段,其中,进一步优选第一换热介质包括水,第二换热结构包括冷媒。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第二换热段形成于壳程232,第一换热段形成于管程231。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不设置中间换热单元230,而设置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管道,设置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二管道,使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并排分布进行间壁式换热,或使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交缠分布进行间壁式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套管式换热器构造成跑道形。这样可使得第一换热段内部及第二换热段内部温度更均匀,提升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换热效率。
当然,套管式换热器构造成跑道形也仅是本设计的优选技术方案,实际上,本设计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套管式换热器构造成椭圆形、圆形,甚至,也可构造成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多边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中间换热单元230包括板式换热器,具体地,板式换热器包括若干换热板,换热板的一侧形成冷媒流路,换热板的另一侧形成工作介质流路,冷媒与工作介质通过两者间的换热板换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中间换热单元230包括水箱及至少部分沉浸于水箱内的冷媒管,冷媒流通于冷媒管,其中,冷媒在冷媒管内蒸发,使得冷媒吸收水箱内的水的热量实现对水箱内的水降温,第一换热器110连通至水箱内的空间,使得第一换热器110与水箱内的水形成混合式换热,冷媒与水之间形成蓄热形式换热,具体如,使得水箱内降温后的水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10内进行制冷,同时,第一换热器110内升温后的水排入水箱以待重新被冷媒降温,实现水箱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形成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扇223为离心风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扇120包括轴流风扇。利用轴流风扇可利于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一风扇120之间排布紧凑,第一换热器110设置部位减薄,且具有出风柔和性好、噪音低等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扇120包括扇叶和外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与扇叶连接,并驱动扇叶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为直排换热器。利用直排换热器可利于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一风扇120之间排布紧凑,且利于第一换热器110减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系统,用于移动空调,移动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221、第二换热器222、第二风扇223、套管式换热器(也即中间换热单元230)、节流装置224、第一换热器110、第一风扇120、水泵(也即流体驱动件600)、连接管300等。
套管式换热器为一间壁式换热器,一侧流动工质为第二换热介质,另一侧流动工质为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优选为水。第二换热介质优选为冷媒。
套管式换热器具有管程231和壳程232,第一换热介质流动于壳程232,第二换热介质流动于管程231,其中,管程231、压缩机221、第二换热器222及节流装置224串联于同一冷媒回路。
水泵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0和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232之间,第一换热介质能够在水泵的作用下在第一换热器110与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232之间循环流通,进而将套管换热器中的冷媒的冷量分散到第一换热器110中去,以便能够对用户降温。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通过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壳体130和第二壳体240。
具体地,第一壳体130设有空调出风口1322和空调进风口1323,移动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一风扇120设于第一壳体130内,并位于空调出风口1322与空调进风口1323之间;移动空调系统的第二换热器222、第二风扇223、中间换热单元230、压缩机221及节流装置224等位于第二壳体240内,其中,第一换热流路还包括连接管300,连接管300连接第一换热器110及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一换热段,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240之间适配为能相对移动。这样,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240之间可实现在地域上分开,这样可以通过使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240之间分开一定距离运行,从而取消用于对第二风扇223排风进行引导的粗连接管300路,这样,移动空调的移动性更好,使用更方便,同时,也可使第一壳体130位置处避开第二壳体240内的压缩制冷噪音影响,且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移动第一壳体130到需要制冷或制热的位置,使用更加方便。
优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130构造有出风面板1325,空调出风口1322设在出风面板1325上,且空调出风口1322构造成圆形。这样设计可以最高效地利用出风面板1325的面积,相同体积情况下,空调出风口1322可以做得更大些,这样,移动空调出风可以更柔和。
可选地,连接管300包括软管,如橡胶管等。这样,第一壳体130相对于第二壳体240移动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更好。
可选地,连接管300包括伸缩管,如波纹管等。这样,第一壳体130相对于第二壳体240移动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更好。
可选地,连接管300包括软管及伸缩管。这样,第一壳体130相对于第二壳体240移动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更好。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连接管300包括可以折叠的折叠管等。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
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0和第二换热单元200。
对于第一换热单元100,更详细地,
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单元100包括第一壳体130,第一壳体130包括活动部件132和底座131,活动部件132与底座131转动连接(优选转轴横向布置,实现活动部件132绕底座131俯仰摆动)。
活动部件132上设有空调进风口1323和空调出风口1322,活动部件132内形成有容纳空间,第一换热单元100还包括位于容纳空间中且位于空调进风口1323和空调出风口1322之间的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一风扇120。利用活动部件132摆动,可以灵活地调节空调出风口1322的朝向,实现调节出风方向。
活动部件132形成有出风面板1325,空调出风口1322设于出风面板1325上。优选地,空调出风口1322采用圆形出风装置,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活动部件132的出风面板1325。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110优选为直排换热器,第一风扇120优选包括外转子电机和扇叶,扇叶进一步优选为轴流扇叶,这样可以在增大换热面积、出风孔径的同时有效减小第一换热单元100的厚度。
在第一换热器110(水冷蒸发器)的下部还设置有冷凝水收集部件1324,如集水槽,实现储存和收集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污染房间环境。
对于底座131,更详细地,底座131外形为L形,具体地,L形的横边部位的顶面形成为安放平台1311,在对移动空调进行收纳时,可将第二壳体240放置于安放平台1311上(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这样有利于减小移动空调整机占用的空间体积;需要使用移动空调进行制热或制冷时,可以将第二壳体240从安放平台1311取下,实现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240之间拆分(如图6所示),这时,可以将第一壳体130移动到需要制热或制冷的位置进行工作,具备移动空调的区域性制热制冷效果,且也使得第二壳体240与需要制热或制冷的位置(也即与第一壳体13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避开第二换热单元200内压缩制冷的运行噪音影响,提升使用体验。
如图3和图4所示,L形的竖边部位形成为凸出于安放平台1311的凸台1312,凸台1312位于安放平台1311的侧方,活动部件132设于底座131的顶端,这样,活动部件132基本可以实现超过270°旋转而不受底座131干涉,转动范围极大,当然,活动部件132的具体转动范围可依据具体需求在0°~360°的范围内灵活地选择和设计,并不受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情况限制。
另外,如图4所示,底座131的L形的横边部位形成为一方形的壳体,壳体的内容物为收管装置400,收管装置400包括盘管部和固定轴1313,盘管部套装在固定轴1313外侧并绕固定轴1313旋转,盘管部旋转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10和中间换热单元230的第一换热段之间的连接管300绕制起来,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地调整连接管300的伸缩长度实现连接管300收纳。同时,本结构中,底座131部分可利用收管装置400配重,起到防倾倒的作用。
优选地,收管装置400还可包括电动驱动件,如电机,可以使用电动驱动件驱动盘管部旋转实现自动绕管,从而实现一键控制收纳连接管300及一键释放连接管300。当然,也可同时设置机械式手柄来驱动盘管部旋转,或者,设置机械式手柄以替代电动驱动件来驱动盘管部旋转。甚至,也可不设置机械式手柄及电动驱动件,而是直接作用于盘管部以实现盘管部旋转。
另外,如图3和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130的下端还设置有行走装置140,这样,第一壳体130可以借助于行走装置140移动,无须用户提取第一壳体130,第一壳体130的移动操作更加方便、省力。优选地,如图3所示,行走装置140包括万向轮,这样,第一壳体130移动时换向更方便、容易。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行走装置140包括履带机构等。
对于第二换热单元200,更详细地,
如图4所示,第二换热单元200包括第二壳体240及设于第二壳体240内的压缩机221、第二换热器222、第二风扇223、中间换热单元230(优选为套管式换热器)、节流装置224等。
连接管300的两端连接于中间换热单元230(套管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段的两端,第一换热器110串联于连接管300。
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231、压缩机221、第二换热器222及节流装置224串联于同一冷媒回路,冷媒回路中流通有冷媒。冷媒回路与其内流通的冷媒形成冷媒系统210。优选地,冷媒为氟利昂。其中,从第二换热器222流出的冷媒与从第一换热器110流出的第一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单元230(套管式换热器)内换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一换热段之间的连接管300为软管或伸缩管,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240之间适配为能相对移动。
如图4所示,压缩机221位于第二壳体240内的中、下部位置,在压缩机221的周围围绕有中间换热单元230(套管式换热器),中间换热单元230形成为一个环状的跑道形,这样更有利于第二换热单元200内部件之间紧凑布置。第二换热器222位于压缩机221的侧方,第二换热器222分成两部分,具体为第一子换热器2221和第二子换热器2222,第二子换热器2222位于第一子换热器2221的上方,并向压缩机221的中心线方向倾斜一定角度。
如图4所示,在第二换热器222平面的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二风扇223,该第二风扇223优选为离心风轮。离心风轮的径向平面和第二换热器222的平面成正对放置,在离心风轮和第二换热器222的中间放置压缩机221和套管式换热器。
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240上形成有进风格栅2421和出风格栅2422,进风格栅2421与第二换热器222相并行设置,出风格栅2422位于第二壳体240的出风面板1325上,第二壳体240的出风面板1325位于第二换热器222的斜上方。这样,第二壳体240的形状设计成与整个冷媒系统210形状相适的底端宽、顶端窄的形式,且在第二壳体240邻近顶端的位置处构造有提手2423。
如图4所示,在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上固定有电机,在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的下部位置设置有支撑架2413,支撑架2413用于支撑离心风轮和电机。离心风轮的上部与第二换热器222的上部相平齐。
如图4所示,中间换热单元230具体为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具有管程231(形成第二换热段)和壳程232(形成第一换热段)。优选地,管程231内流动有氟利昂介质(也即冷媒,或称第二换热介质),壳程232内流动有水(也即第一换热介质),两种不同的介质在套管式换热器内逆向流动,达到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套管式换热器内,管程231作为冷媒系统210的蒸发器,冷媒流经管程231的过程中蒸发吸热,使得冷媒吸收壳程232中的水的热量,使得水的温度降低,所以,可以将套管式换热器理解为第一换热单元100内水循环系统的冷源,以利用套管式换热器向第一换热器110提供被降温后的水,使得低温水通过第一换热器110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房间进行降温。
如图1所示,移动空调的运行过程为:
冷媒循环:压缩机22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氟利昂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器222,氟利昂蒸汽在第二换热器222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随后,该液体经过节流装置224,并且被节流装置224(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随后,经节流装置224节流后的氟利昂被送入套管式换热器,其中,冷媒在套管式换热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随后,被送回压缩机221的入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水循环:水在套管式换热器中吸收冷媒所释放的冷量,成为低温水,低温水循环到第一换热器110内,并在第一换热器110内将冷量释放出去,对房间进行降温,且从第一换热器110排出的水回到套管式换热器,从而完成水循环。
本具体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1、本具体实施例的移动空调,可以去掉排气管,解决了移动空调移动受限的问题。
2、本具体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由氟利昂制冷系统对套管式换热器进行降温,然后将冷量传递给水介质,然后由水循环直接对用户制冷,解决了室内机噪音大的问题;由于使用水介质对用户直接制冷,同时也避免了氟利昂直接蒸发制冷存在的空气过分干燥的问题。
3、水介质直接供冷温控精度高,温度恒定,无忽冷忽热现象,出风柔和,用户舒适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第二换热流路与第一换热流路之间形成间壁形式的热交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直接流通的结构而言,本结构中流经第二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以间壁式换热形式对流经第一换热流路的换热介质制热或制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及第一换热流路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不会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这样可相应使得第一换热器处形成的冷风或热风的温度的稳定性更好,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使用体验,同时,本结构也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处的蒸发温度过低的问题,这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处的冷风更加柔和,并有利于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气流保湿,防止气流过分干燥的不良情形。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扇、第一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一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
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二风扇、第二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风扇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
所述第二换热流路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以间壁形式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流道及流通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包括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测温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且所述测温元件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温度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体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相连,并对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进行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间换热单元,所述中间换热单元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段形成为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以间壁换热形式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形成逆流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换热单元为套管式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管式换热器包括管程和壳程,所述第二换热段形成于所述管程,所述第一换热段形成于所述壳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二流道及流通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包括冷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还包括:
压缩机,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压缩处理;
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相连,且配置为对冷媒节流处理。
1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系统。
CN201910143368.6A 2019-02-26 2019-02-26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Pending CN1098551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3368.6A CN109855175A (zh) 2019-02-26 2019-02-26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3368.6A CN109855175A (zh) 2019-02-26 2019-02-26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5175A true CN109855175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899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3368.6A Pending CN109855175A (zh) 2019-02-26 2019-02-26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517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2568A (zh) * 2020-04-27 2020-07-14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可移动的蓄热空调和可移动的蓄热空调系统
CN112484163A (zh) * 2019-09-11 2021-03-1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4907A (zh) * 2016-04-14 2016-08-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辐射换热装置
CN207247390U (zh) * 2017-10-11 2018-04-17 成都歆雅春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
CN108870593A (zh) * 2018-07-05 2018-1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917025A (zh) * 2018-08-20 2018-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4907A (zh) * 2016-04-14 2016-08-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辐射换热装置
CN207247390U (zh) * 2017-10-11 2018-04-17 成都歆雅春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
CN108870593A (zh) * 2018-07-05 2018-1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917025A (zh) * 2018-08-20 2018-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4163A (zh) * 2019-09-11 2021-03-1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
CN111412568A (zh) * 2020-04-27 2020-07-14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可移动的蓄热空调和可移动的蓄热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0A (zh) 整体式辐射空调机组
JP7016812B2 (ja) 空調装置
CN207132480U (zh) 整体式辐射空调机组
CN201892282U (zh) 一种泵循环节能空调
CN206430295U (zh) 一种模块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机组
CN101672500B (zh) 新型空气源热泵空调
CN109855175A (zh) 移动空调系统及移动空调
CN107036208A (zh) 一种基于双冷源制冷机组的空调系统
CN202254035U (zh) 紧凑型再循环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空调机组
KR100521851B1 (ko) 물탱크가 구비된 히트펌프시스템
CN206531220U (zh) 一种新型热管背板空调系统
CN209623007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
CN112594788A (zh) 一种厨房空调结构及厨房空调器
CN201964534U (zh) 基站空调器及具有该基站空调器的通讯基站
CN201811379U (zh) 蒸发冷却式冷水和新风复合机组
CN109945298A (zh) 移动空调
CN208952264U (zh) 一种户式双板热回收新风机组
CN207945732U (zh) 风机盘管及空调水系统
CN209622938U (zh) 移动空调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2364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622937U (zh) 空调设备
CN209147292U (zh) 空调机组及其可调节型热管装置
CN202392899U (zh) 空调风柜及带有该风柜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